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初一年级七年级语文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 精品教学教案
14走一步,再走一步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3.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探讨的人生经验。
一、新课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自己几乎无法完成任务,脑海里想着飞机座舱被炮弹击中的情形,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飞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诉自己,现在所有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舒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练习默读,整体感知内容,勾画关键语句
(一)首先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看看谁在下面的抢答环节答得又快又准。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明确:57年前的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2.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明确:费城
3.那座悬崖有多高?明确:60英尺左右
4.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明确:五个;内德,杰里
5.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我”和小伙伴们玩腻了玩弹珠和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课件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一页,共二十四页。
学习目标
1.熟记“和、稽”等字的读音,熟记“晕眩、抽噎”等词语的字形,
理解“小心翼翼、哄然大笑”等成语的含义。(重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理解文
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
3.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学会在人生道路上化整为零,
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 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第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精读细研
脱险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 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 来。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
化难为易的生活哲理。(素养)
第二页,共二十四页。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有没有经历过一些冒险的事儿呢?有没 有小时候让你印象深刻的经历呢?
一位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他小时候有过一段难忘的 冒险经历,是怎样的经历呢?他的经历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去寻找答案。
第三页,共二十四页。
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件往事的回忆。小时候的 莫顿·亨特体弱多病,同龄的孩子常常欺侮他。在一次爬悬崖 的过程中,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来,他在爸爸的指导 下摆脱了险境。从此,他变得坚强、乐观、积极进取,最终成 为一位著名的作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14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14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途径和方法,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做到“课伊始,趣乃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尽,趣犹存”,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魅力——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在这《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完成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的: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在这个环节中,我巧妙地把莫顿亨特年轻时,还有老年时的照片,加上音乐、和声音整合一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凭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讲的滔滔不绝,也不如这短暂的一两分钟。让学生观看的同时,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整节课的开场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调。
2、快乐自学、目标明确
利用多媒体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快捷而又清晰的让学生看到所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充分的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黑板出示这些自学的问题既耽误时间,又没有充足的空间,使课堂的推进大大受阻。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讲,老师只讲学生的困惑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
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而对于学困生老师在巡回中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专注教育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到:“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
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8年岁月中,
我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
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
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
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
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
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其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在突出的岩石和土层上找到放手和脚
的地方。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然后我开始满头大汗、
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
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
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悬崖,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双击可编辑删除 1
部编版第4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默读,学会圈点勾画;
2、抓住标志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语句,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地进行复述;
3、体会文章写法对自己作文的点滴启发;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叙一事,说一理”中的阐释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 复述故事情节。
(2)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 体会课文的写作技巧对我们作文的点滴启发。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朗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程教学设计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以心理活动的变化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冒险——历险——脱险的人生经历。文章结尾的人生感悟,自然生发,触动心灵,对于我们的人生之路也极具指导意义。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由学生参考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完成,教师指导学生继续练习本单元的训练目标——默读,教会学生用阅读符号圈点勾画,并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练习默读的读书方法,圈点勾画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并复述故事。
2.利用旁批和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交流感受,探究心理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边读边悟
(1)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当伙伴们提出去爬悬崖时,为什么“我犹豫了”?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悬崖了?
(3)你觉得课文的标题拟得好不好?说说理由。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看来读书贵在得法。今天我们来读一篇莫顿·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并将在本单元学到的读书方法加以巩固和深化。
二、把书读薄,感知文意
(一)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并复述故事情节。
自读指导:
1.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可以用“//、/”划分号划分段落与层次,用“——”直线画出标志时空转换的语句。来帮助你理清故事情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含同步精练):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1.易错字
耸.立(sǒng) 哭泣.(qì) 怦.怦(pēnɡ) 凌.乱(línɡ) 恍惚.(hū) 酷.热(kù) 晕眩.(xuàn) 呻.吟(shēn) 小心翼.翼(yì)
2.多音字
落
难
3.形近字
灼:烧、烫。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酷热:(天气)极热。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
【文题解说】
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采用了反复的手法,是本文的文眼,“走一步”是起点,“再走一步”是发展和深入,具有强调作用。标题富有意蕴,引人入胜,引发读者的思考。
作者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是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本文讲述的是“我”八岁时的一次爬悬崖的冒险经历,总结出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将大困难化作小困难,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来解决,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哲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时候,能用心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能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想象人生的大问题。本文可以通过默读朗读本篇文章,把握整体内容,能够复述文章情节,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将大困难化作小困难,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地慢慢来解决,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哲理。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解读这篇课文。
一、抓住特点,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本单元在一二单元朗读训练的基础上重点训练默读的方法,为第六单元快速阅读打基础。在螺旋上升的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本文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套新编教材的创新设计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之舟”,“语文素养”注重培养“默读”的阅读方法;“理清思路”、“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的能力。
3、教材特点: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的美文,写作者八岁时爬悬崖遇险,后来在父亲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克服恐惧,收获自信的事。故事从生活中的一则插曲引申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教材。
二、有的放矢,说学情
知识储备: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心理水平:对故事情节生动的文章有兴趣去学习,思想活跃,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预设障碍:对于本文这样的以实寓虚的文章,学生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的现象。
三、因地制宜,说策略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学会记叙文中的叙事论理及心理描写的方法,了解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作者正确对待困难的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材分析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描写童年故事的短文,讲的是“我”小时候在一座悬崖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从中学到的影响“我”一生的经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以事传理,即借“我”爬悬崖遇险,最后脱险的事,表达如何对待困难的道理——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要到的地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迅速地默读课文,并能根据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2.正确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并能学会运用。
3.通过多角度阅读深层次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者所阐述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继续联系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②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2.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想象着飞机会被敌军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而他却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准备前去执行任务,他告诫自己,现在什么都不要想,飞起来就行。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二十分钟,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而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飞行的一路上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完成任务,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的一段经历,让我学会只要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那么今天,就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人生之舟”,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走好人生之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这篇小说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步脱险的经历,故事从生活中的一则插曲引申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读懂文章内容的阅读理解能力,联系自身的冒险体验也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但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不强,对句段的赏析往往还停留在修辞手法的层面。因此,想让学生做出个性化解读,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读、赏、析中获得面对困难的感悟和启发,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和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
【教学思想】
在部编版教材中,《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从译文形式到教学要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新课文。教师参考用书中给出了这样的教学重点: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出关键语句;2.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其中,“默读”是单元阅读学习方法,“心理描写”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写作特征,“探讨人生经验”是读者阅读感悟。这样,我们大致可以确立文章“教什么”,很清晰地把握编者意图,理解本文的教学目标,按照“整体感知、复述情节——分析心理描写——深度探讨”的步骤实践本课的自读教学。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课件
板块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相关资料,熟悉本文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记叙了童年时的“我”随小伙伴们去爬悬崖时遇险,最后 在父亲的指引下脱险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默读过程中,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把握课 文内容。
3.首先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酷热”? 明确:开头一自然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酷热, 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即酷热使人烦躁,小伙伴就厌倦了 正在玩的游戏,从而想到很久没有爬悬崖。
2.“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 梢下,夜幕开始降临。”“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 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4.结尾几段写到了我在爸爸的鼓励下终于成功的过程,以及这件事对我产 生的影响。 再读27-29段,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抽噎”与前面的“哭泣”“呻吟”“大哭”有什么不同? (2)“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给了我们什 么样的启发?
(3)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议论。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遇到困难就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小了,就能够战胜困难,取 得成功。既总结了全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 第4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学习目标】
1.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
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难点】
1.
2.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2.复述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学生点评。
明确:复述要求“响亮流利、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用“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这样的句式复述
导航: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父亲。
事件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事件经过和结果(思路点拨):“我”犹豫不决――爬上石架――陷入险境――心惊肉跳――父亲鼓励――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脱险。
3.快速浏览课文,整合写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13):冒险、陷险。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领悟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2、方法与过程:
在多方面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进而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获得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分解困难,战胜困难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习课文成功的心理描写。
2、难点:多角度领悟课文主旨,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心朗读
二、关注细节
三、体味感悟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正处在金色的少年时代,但青春年少的我们在花季生活中也会遇到因难、挫折、畏惧和恐怖。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发生在悬崖上的故事,也许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一想作者的这次经历,也许你对战胜胆小有新的认识;体味一下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你会明白蕴含于故事中的道理。
二、用心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请四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加点的字词。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16-22自然段,注意语气语调。
3、朗读要注意体味作者情感——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注意语速与重音,体味作者在这一段中所抒发的人生感悟。
三、关注细节
1、我们学习课文,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有一个整体印象,这叫做整体感知。我认为这一课实际上写了两个词——经历、经验。请同学来概括一下,本文写了“我”一次怎样的经历?“我”从这个永远忘不了的经历中获得了什么
样的经验呢?
示例:经历——课文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父亲找到了他,激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亨特信心大增,一步一步地爬下来,终于脱险。(“我”童年时遭遇险境,在父亲的鼓励下最终“脱险”的一次难忘的经历。)经验——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2、深入文本,评价人物。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能准确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教学难点:深入文本,评价人物,能联系实际谈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一)配乐朗诵,情境导入: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听了上面这首诗,你想说点什么?
老子《道德经》有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实现理想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引出课题)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一)课前热身,预习检测:
1.下边加粗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啜泣(zhuì) 一堵墙(dǔ) 峭壁(qiào) 参差(cēn cī)
B.灼热(zhuó) 扒开(pá) 颤抖(zhàn) 嶙眩峋(líng
C.凝视(nínɡ) 呻吟(shēn yín) 头晕(yūn) 目(xuàn)
D.陡峭(dǒu) 动弹(tɑn) 抽噎(yè) 凌乱(lín)
2.关于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
B.“我”在伙伴的怂恿下爬悬崖。
C.伙伴们勇敢地一个接一个地爬了上去。
D.我终于爬了上去并跟他们一块艰难地下来了。
3.记叙文六要素包括哪些?
(二)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要求:
1、眼到、心到、快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
3、找出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抢答:
(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2) 地点:美国费城
(3)人物:“我”、父亲、内德、杰利等5个小伙伴
(4)起因: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5)经过:被困悬崖,进退两难
(6)结果:父亲指引,爬下悬崖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记叙了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和5个小伙伴去爬悬崖__险,接着“我”因胆怯__险,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__险的全过程。
(三)合作探究,实话实说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档非常受欢迎的谈话类节目叫做《实话实说》,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类似的访谈。从现在开始大家就是文中的“我”,请就屏幕上的问题依据在组内讨论交流并模拟访谈。
1:你在经历这次冒险之前是个怎样的孩子?
病弱、听妈妈的话、自尊心强、懦弱、胆怯。
2:你在爬悬崖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进退两难,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嘲笑“我”,并离“我”而去。
3:你的父亲是如何帮助你爬下悬崖的?
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也没有变现出丝毫的慌张,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接着鼓励“我”,给我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然后一步一步指引我怎么迈出第一步;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还夸奖“我”,说“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我”在爸爸的安慰、鼓励、引导、夸赞下,获得信心和勇气,一步一步独自爬下悬崖的。可见“父亲”指点有方,才让我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4:你爬崖脱险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刚开始时害怕至极,毫无信心;后来爸爸告诉我,只是用左脚踩住我离我不远的一块突出的岩石,并嘱咐我不要往下看,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我试探着找到了,就萌发了信心;然后爸爸又给我的右脚找了个落脚点,踩稳后松开左手抓住后面的小树干,我做到了,信心大增;最后我用这种方法竟然一步一步爬下来了,我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感觉真的很好,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5:由此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和经验呢?
它告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都不要惧怕,要保持冷静,善于把它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再逐个解决,那么,终将战胜一切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6: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为什么?如果杰利带去的是你的妈妈,结果会怎样?
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父亲,因为是他的鼓励和指引给了我信心和勇气。我不怨他,正因为他指导我独立走下来,才使我有机会历练,才增使我获得了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和考验的,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他救得了我一次,但不可能救我一辈子。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所以我觉得我的父亲是睿智的,教子有方的,对孩子负责的好父亲。
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7:你认为杰利是你真正的朋友吗?你怎么评价其他四个小伙伴的?
我认为他是我真正的朋友。虽然他抛弃了我,也是迫不得已的,因为他若等我,会遭到伙伴们的嘲笑,也显得不合群,我理解他。另外他也想锻炼我的胆量,让我自己克服恐惧,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我感觉四个伙伴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但是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敢,也感谢他们的嘲笑,让我成长。
(四)联系实际,畅所欲言
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1、我们难免会因前路漫长、目标远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把可能但不必然发生的风险扩大化,从而畏缩不前,甚至逃避。这时候,把事情化整为零,不要去想最远的目标,而是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