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学校德育途径及启示
新加坡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新加坡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摘要:借鉴新加坡在德育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我国学校德育改革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政府要加大对德育关注的力度;以学生为本,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弘扬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吸纳世界文明成果,创建中国特色的德育模式;同时,在学校德育的具体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诚信和责任教育,加强德育渗透学科的教学,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广泛开展德育活动,拓宽德育渠道,注意德育的实践性。
关键词:新加坡;德育模式;特点;价值取向;启示;引言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绩。
成功的原因固然众多,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它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贯重视。
1 新加坡学校德育概述1.1倍受国家重视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新加坡非常重视在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学校道德教育新加坡独立初期其国内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环境为了进步培养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培养公民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社会责任感,新加坡政府颁布了《学校德育与公民训练综合大纲》,开始对全国中小学实施统的公民教育与公民训练大纲规定了各类学校公民教育和训练的时间、内容等,并设立了个专门委员会负责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训练大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加坡着重加强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改革1974年,为进步推进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新加坡政府推出了融介公民意识和历史地理于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规定了小学、二年级每周二节,二、四年级每周八节,五、六年级每周七节开设此课程,且强调用母语教学。
1979年政府颁布《道德教育报告书》,该报告提出了系列有关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改革措施,进步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
进入八十年代,新加坡在学校实施全而的道德教育并制定了新的公民道德教育计划从1982年开始,中二、中四开始将宗教知识科即佛学、基督教、伊斯兰教义、世界宗教、印度教义和锡克教义作为道德教育必修科,取代《公民时时事》。
后来,又在宗教知识科外加设“儒家伦理”,中学二、四年级学生叫以从中选择其修读,而且是会考科目。
新加坡道德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三)走向社会生活的道德教育
01
建立社区 组织,培育
02
宗教宽容
下的道德 教育
03
法制、舆 论引导的
社区精神
道德教育
三、新加坡道德教育的鲜明特色
顺情(动之以情)顺理 (晓之以理)顺性(个性 和不同年龄段的特性)顺 势(根据形势所需)顺利 (因势利导)顺真(讲真 话,实事求是)
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德 育与生活相结合;正面教育与 反面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 特殊教育相结合;无形教育与 有形教育相结合;大节教育与 小节教育相结合;物质奖励与 荣誉感教育相结合。
新加坡道德教育及其 对中国的启示
—— mou mou
目 录
01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 发展历程
02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 实施路径
03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
04 中国和新加坡道
德教育的比较
鲜明特色
05
新加坡道德教育成 功的原因
06
新加坡道德教育成功 对我国的启示
一、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得到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定型阶段 历届政府的重视,其发
四、中国和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比较
五、新加坡道德教育成功的原因
01
“求同存异”
与共同道德 价值观的形 成
02
道德教育遵 循认知规律, 方法灵活多
03
“权威型”
政治对道德 教育的保驾
样
护航
六、新加坡道德教育成功对我国的启示
123456789 @moumou
abcde
展史可谓与建国史等长。
依据道德教育内容的变 化,大致将其划分为三 个阶段
二、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பைடு நூலகம்
新加坡学校德育对我们的启示
教 育特点 的考察 , 我们 可 以从 中借 鉴新 加 坡 学校 德 育 的成 功 传统教育 、 民性 改造 教 育 四 大 内容来进 行 , 全 开设 了《 民教 公
经验 , 有助 于我们探 索和构建有 中 国特 色的学校 德育模 式。
育课 》 《 、 生活 与成 长 课》 《 家伦 理》 课 程 , 视 教 材 建设 。 、儒 等 重
维普资讯
20 0 2年第 4期 ( 总第 8 8期 )
广 西 社 会 科 学
GUANGXIS3 AL CI lCI S EN(ES
N0 . 0 2 420
( u l i l, O, 8 C mu t e N 8 ) avy
新加坡学校德育对我们的启示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
新加 坡 学 校 道德 教 育特 点 分 析
( ) 一 高度 重视 学校 道 德 教 育
自新加 坡独 立 以来 , 们就认 识 到 发展 人 才 资 源 的重 要 作业 、 他 教师手册 ( 考 书 、 学要 点 、 考答 案等 ) 参 教 参 和视 听 教 材 性, 非常 重视对 全 体公 民进 行 道德 教 育 , 调社 会 准 则 、 德 ( 强 道 录音带 、 育 电视 、 明软 件 ) 教 透 等视 为一 个 整 体 来 考 虑 。如 责任、 种族 和谐与对共 和 国的忠 诚 , 重视 东方 的道 德传 统 和道 1 9 9 0年 的中小学校 德 育新 编教 材《 公 民》 充分 体 现 了新 加 好 , 德 观念 的教育 , 道 德教 育列 为学 校 的 必 修课 。特 别 是在 新 坡改革道德 教 育 、 调东 方 道 德价 值 的特 点 。《 公 民》 程 把 强 好 课 加 坡经 济迅 猛发 展 的过 程 中 , 随 着社 会 西 化倾 向不 断严 重 内容重点 是随年级 而发展 的 , 伴 即小学 一 年级 以“ 人” 中心 , 个 为 的情 况下 , 们更加 把 学校 德育 的开展 作 为 清除 西 方 消极 文 二年 级 是 “ 庭 ” 三 年 级 是 “ 校 ” 四 年 级 是 “ 居 ” 五 年 级 他 家 、 学 、 邻 、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的特色(二)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的特色(二)(4)重视生活教育与公民知识的传授。
新加坡在学校德育中注重把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从要求完善单纯的个人道德,转到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品德上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新加坡在学校德育中十分重视生活教育和公民知识的传授,先后在学校推行《公民科》和《生活教育科》教育,并强调在低年级着重个人修养、个人家庭、个人与社会方面的教学,而在高年级则扩展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和世界方面的教学。
具体地说,是在小学阶段注重加强学生的生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辅导学生适应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
同时,对学生进行有关的社会生活准则、道德价值观以及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方面的教育。
在中学阶段注重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授及伦理道德教育。
通过给学生讲授有关国家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的社会,认识自己作为忠实的、爱国的、认真负责的和守法的公民意识及公民义务,协助学生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群体意识的养成,以及理解他人和与人合作共处能力的提高。
由此可见,新加坡在学校德育中对这部分内容的重视,使学校道德教育更能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教育的成效。
(5)强调从青少年抓起。
新加坡领导人意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文明将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一国人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跃进,需要岁月的积累。
为此,新加坡政府在学校德育中,十分重视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培养,从点点滴滴抓起。
具体措施有:①选择好的教师。
新加坡政府要求教师不仅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能够成为青少年道德学习的楷模。
②为青少年编写大量的道德教育教材和学习资料,出版了大量的道德教育书籍。
如丛书《道德教育文选》分为“勤劳篇”、“礼貌篇”、“谦让篇”,收集了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典故、道德故事等,是一套通俗易懂的读物。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的启示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的启示21世纪伊始,新加坡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学校德育课程;教材多样化与科技化;要注重东西方德育方法的融合。
关键词:课程;教材;教法;改革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向来是与时俱进的。
在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对亚洲现存的一切都造成巨大的冲击,影响波及整个世界,新加坡亦不能幸免。
但在所有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中,新加坡最早最成功地抵御了这一危机。
21世纪来临之际,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未雨绸缪,于1999年4月发表声明,为了顺应变迁迅速的社会,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必须做出适当的修订。
为此,新加坡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是基于以下理论基础的:(1)先进的科技已为学生开拓了无限的空间,并给予他们浩瀚的选择机会。
因此,在面对决策和道德两难的困境时,道德认知与创意思维显得更重要。
(2)全球化的冲击给作为公民的个体对国家的效忠与承诺带来永恒的挑战。
因此,让学生从小培养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与归属感,更显得无比迫切。
(3)采用指导原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确保适当的有关独立情境成为各主题及其学习成果的基础。
根据上述理论,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宗旨与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个人,使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作贡献。
为此,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从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着手,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做出正确决定前要注意的道德准则;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面临困难时应付、处理问题的技能;在态度方面,通过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为此,新加坡中小学对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了改革。
单兰勇:新加坡学校德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作者:单兰勇北京世纪国研经济管理咨询中心,2013年于新加坡以前从外界看来,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家,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覆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营造了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有着良好的社会秩序;通过建立严密法律监督体系保证政府及公务员的廉洁高效,有着高素质、实权在握的监督队伍。
通过课程全面了解后,认识到新加坡也是一个德治国家,强调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相融,塑造新加坡民族凝聚力,构建共同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既是德治理念的体现,又是促进法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而这一切,离不开大力强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开设伦理道德课程和宗教课程,在社会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道德教育,把道德规范纳入公务员的考核体系,通过树立公职人员的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来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通过几个月来对新加坡的了解及亲历了新加坡的国庆日,从每个新加坡人穿着具有“爱国色”的衣服(新加坡国旗上的白色和红色),特别是在校的新加坡孩子的热情与参与程度可以感受到新加坡教育的成功。
因而新加坡的成功应该与新加坡成功的学校道德教育密不可分的。
本文通过新加坡学校德育的成功经验分析,深感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故以期对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有所启示。
一、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经验分析(一)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德育,积极推进学校德育发展新加坡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新加坡政府认为,国家要发展,社会要稳定,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拥有科学技术和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为了鼓励学校加强道德教育,政府设立“道德培育奖”和“杰出道德培育奖”。
新加坡是世界上将道德教育列为学校科目而正式施教并对德育课程不断改革的少数国家之一,并设计出道德教育课程,提出了各种族人民都能比较愉快认同和接受的“五大共同价值观”,这标志着新加坡已逐步建立起一套全体新加坡人都能接受的具有主导意义的道德教育价值体系。
新加坡中小学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新加坡中小学怎样进行道德教育杨军红到新加坡去的人无不赞赏新加坡高度文明的社会秩序。
其实,新加坡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加坡中小学良好的道德教育。
一、国家大力倡导全国性的主流价值观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政府一直把提高国民道德整体水平视为民族振兴的重要因素,坚持不懈地致力于道德教育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与多元化民族、多元化社会相适应的,集东西文化于一体的公民与道德教育特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了根除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及抵制在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而来的物质至上和无视自律、容忍、社会义务感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新加坡政府从本国实际出发,在继承东方儒家伦理文化基础上于1991年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种族都能接受的五大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目前,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就是以这五项共同的价值观为基本精神来组织和进行的。
从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出发,中小学实施的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个人,使其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道德教育从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着手,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做出正确决定前需要注意的道德准则;面临困难时,学生要掌握应付、处理的技能;在态度方面,通过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新加坡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将道德教育列为学校正式课程的国家之一。
小学课程强调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
内容包括自尊、自信、认识自我、诚实、自我责任感、节俭、勤奋、乐群、毅力、正直、勇敢、信守诺言等。
中学课程则强调生活和成长、个人价值观和品德修养、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
内容包括培养良好品德、发扬个人潜力、促进人际关系、评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扬社会精神、加强对宗教和文化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等。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的启示——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
切 实 提 高 中 /\ 德 育 的 针 对 性 和 实 效 性 的 思 验小 学 陶建 良
前 些 日子 , 我有幸作 为教育事业 管理 ( 加坡 ) 新
培 训 班 的学 员 , 上 了新 加 坡 的 国 土 , 那 里 学 习 、 踏 在 考察新加坡 的教育 、 教学和学校管理 。 这次考察虽然 时 间不 长 , 我们 都 有 相 同 的感 受 : 加 坡 确 实 是 世 但 新 界 上公 认 的政 通 人 和 的花 园式 城 市 国家 , 卫 生 、 讲 重
上 ,无视 自律 、容忍和社会义务感等消极 因素 的影 响 , 加坡 政 府从 本 国实 际 出 发 , 继 承东 方 儒 家 伦 新 在
理 文 化 的 基 础 上 ,于 19 9 1年 公 布 了 《 同 的 价 值 共 观 》 提 出各 民族 都 能 接 受 的 五 大 价 值 观 。 目前 新 加 , 坡 中 小 学 的公 民 道 德 教 育就 是 以 这 五项 共 同 的价 值
1 . 从实 际出发 , 提出德育教育 目标 。 加坡是一 新 个 多元 民族 的 社 会 , 人 占 7 %以 上 , 次 是 马 来 亚 华 O 其 人 与 印度 人 。12 年 开始 受 英 国 的殖 民统 治 ,它 作 81
为 一 个 受 西 方 思 想 文 化 影 响 较 深 的 东 方 国 家 .9 5 16 年建 国 以来 。政 府 一 直 把 提 高 国 民道 德 整 体 水 平 视 为 民族 振 兴 的重 要 因 素 。坚 持 不 懈 地 致 力 于道 德 教
育的探 索 , 步形成 了与多元 民族 、 逐 多元社会相适应 的集 东 西文 化 于一 体 的公 民 与道 德 教育 特 色 .并 取
谈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启示
T NOLO GY TR N D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笔者认为,以德治国的关键在于道德教育,如果全国人民的道德意识、道德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以德治国才成为可能。
在进行道德教育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借鉴新加坡的一些成功经验。
新加坡经过30多年的努力,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其经济实力在亚洲“四小龙”中位居榜首。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功,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走出了“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去了”这一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怪圈。
如今的新加坡,人人懂礼貌、守纪律、讲文明,街道路面整洁干净,繁花似锦,被誉为“花园之国”。
新加坡之所以取得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对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
一、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内容当前新加坡使用的德育材料是根据政府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际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决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五方面的内容来编写的。
其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道德意识和凝聚力的社会”。
具体的教学目标是:1)向学生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道德价值观;2)训练学生道德的判断能力;3)教导学生处事待人须为他人着想的道理;4)使学生明白身为年轻公民的责任。
德育教材则综合设计,即将课本、学生活动作业、教师手册和视听教材视为一个有机构成的整体,并且注重做到因材施教。
如:小学生的《好公民》课文多采用中国传统故事或民间传说,以灌输各种必要的道德价值和观念,如铁杵磨成针、龟兔赛跑、花木兰替父从军、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等等。
而中学德育,则注重道德知识、道德技能、道德态度等三个方面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的行为符合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具体说来,在道德知识方面,包括关于优秀公民的知识,事关国家福祉的基本知识和价值;关于个人成长和学习的知识;决策过程中的道德原则;民族振兴所需要的基本精神。
新加坡学校德育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简介 : 李彩丽( 1 9 9 O 一) , 女, 硕士 , 研 究方向: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
2 0 1 7 7  ̄ 8 f 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f 5 1
加坡 中小学 道 德 教育 紧密 相关 。新 加 坡把 德 育 目标 放 在 其次 , 家 庭要 发 挥保 障作 用 , 家 长 应 担负 起 孩 子第 一 了教 育 首 位 ,并 针对 新 加坡 多 元 化 国情 和 实 际将 学 校 道 任 老 师的 职责 ,对孩 子 多给 予 精神 上 的 关 怀与 陪伴 。 同 时, 学 校也 应该 与 家长 加强 沟 通 。学 校可 以定 期 召开 家 长 德教 育 与 周家 的兴 、 民族 的繁 荣 紧密相 连 。 ( 一) 小 学 会, 开 家长 培 训 班 , 教 授 家 长一 些 科 学 的教 育 方 法 , 便 于 共 同 努力 培养 学 生完 善人 格 。 新 加坡 中小 学德 育 教材 的编 写 与社 会 环境 的变 化 紧 家 长对 孩子 进 行及 时关 注 , 密相 关 , 在 不 同 时期 又有 不 同 的德育 目 标 相 适应 。目前 新 最后 , 学 校 要发 挥 主 渠道 作用 。第 一 , 政 府 支 持 并 协 加坡小学使用 的教材是《 公民与道德教育》 。该课程一共 助 学校 开 展各 种 课程 辅 助 活动 ,让学 生 在 实践 中获 得 积 涵 盖 了 五 大 主题 : 个性塑造 ; 与 家 庭 的联 系 ; 对 学 校 的 归 极 体 验 , 规 定学 生 必 须 参 加 一 定 的课 外 活 动 , 比如 , 加 人 属感 ; 作 为 社会 一 份 子 ; 以 国家 为荣 并 忠于 国家 。这 五 大 学 生 社 团 、 参 与道 德 实 践 活 动 和 志愿 服 务等 ; 第二 , 教 育 主 题 层 层递 进 , 从学生个人开始 , 然 后拓 展 到 家 庭 、 学 校 部 积极 动 员 家长 和社 区 的力量 一 起参 加 培 育学 生 品质 和 层面 , 最后 延 伸 到社 会 和 国家 的高 度 。 以这 五 大主 题为 依 成人教育 的T作 , 号召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 , 为年青一代 据, 《 课 程标 准 》 还 规定 了 l 0 个 方 面共 2 8 个德 目。 的健康 成 长创 造 良好 的社 会环 境 。 由于 新 加 坡 是 一 个 多 民族 、 多语 言 的 国 家 , 同时 , 新 ( 二) 在 学校 德 育 方 法上 , 引进 西方有 益 理 论 , 予 以创 新 , 构 建新方 法 加 坡 又规 定 小 学《 公 民与道 德 教育 》 课 的教 学媒 介 语 必 须 是 官 方母 语 、 码来 语 、 华 语 及 泰米 尔 语 。这 也 就决 定 了新 面对 传统 德 育 教学 方 法 所带 来 的 问题 :偏 重道 德 习 加坡 小 学 德 育的教 学 内 容和 教材 呈 现 多元 化 特 点 。 因为 惯 忽视 道 德认 识 启 发 ; 以独 断 的方 式灌 输 教 条 , 忽 略 了教 母语 不 同 , 教 材 自然 不 同 , 教学 内容 也 因此 不 一 样 。三 种 导 他们 如何在 生 活 中做 出道德 判断 ,建 立正 确 的价值 观 。 版 本 的教 材 均 根据 各族 文化 背 景编 制 ,尽 管 教 学 内容 不 同时 , 为 了适应 时代 发展 要 求 , 革 新传 统 德 育 教学 方 法 所 致, 但 有 关 国家 意 识教 育 的 主题 教 育 , 不 同版本 的教 材 带 来 的 问题 , 新 加 坡教 育 界 积极 探 讨创 新 , 引进 西 方 多 种 都 一致 。例 如 , 尊 重 新加 坡 的 国旗 ; 多元 种 族 , 一 个 国家 ; 有价值的理论 ,并结合 自身学校教育 的特 点和实际情况 , 我所怀念的新加坡 ;一起保家卫 围等等这些 内容存在语 予 以创 新 , 形成 了新 的德 育 方法 , 以适 应 学生 的发 展要 求 , 言 的 差异 , 本 质 内容 却一 样 , 都 旨在 培 养学 生 的 国 家意 识 这 些方 法 主要包 括 : 文化 传递 法 , 设 身处 地考 虑法 , 路 易斯 和爱 国情怀 。 拉 思斯 的价 值澄 清法 以及 柯尔 伯格 的道 德认 知发 展法 。 ( 二) 中学和 大 学 我 国 的德 育 方 法 与 新 加 坡 传 统 德 育 方 式 有 共 性 , 同 新 加 坡 提 “ 共 同价 值 观 ” 后, “ 儒家伦理 ” 与 其 他 宗 样 注 重道 德 伦理 知 识 的传 授 , 以灌 输 法为 主 , 但 并 没有 像 教课 程宣 布 取 消 ,而代 之 以统 一 的科 目 “ 公 民与 道德 教 新 加坡 一 样 为学 校 德 育教 学 方法 引 进新 鲜 血 液 。我 国也 育” 。新 加 坡 教育 部 为此 颁 布 了《 公 民 与道 德 教 育 大纲 》 , 可 以引进 西 方有 益 理 论 , 结 合 中 国 的学校 特 点 , 取 其精 华 规 定 所 有 中学 都 必 须 按该 大 纲 实 施 教�
新加坡和中国高校德育比较及启示
新加坡和中国高校德育比较及启示导言德育在各国高校教育系统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被培养成有品德、有责任心、有团队精神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新加坡和中国在高校德育方面有着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方法。
通过对新加坡和中国高校德育进行比较,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新加坡高校德育新加坡在高校德育方面一向非常注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新加坡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非常完善,涵盖了道德、社交、领导力等多个方面。
新加坡的德育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EAK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素质,涵盖了法律、工作伦理、公共服务等方面。
•LEAP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涵盖了团队建设、人际关系、社交礼仪等方面。
•GEK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环保等方面。
活动开展除了课程设置外,新加坡高校的德育教育还注重开展各种德育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义工服务、社区活动、青年领袖培训等。
新加坡高校还会定期组织各种德育社团,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服务的平台。
师资力量新加坡高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
高校的德育教育师资需要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认证才能担任相应的职位。
另外,新加坡高校也注重德育教育师资的评估和激励机制,以提高师资的素质和教学质量。
中国高校德育中国高校的德育理念基本与新加坡不相上下,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
以下是中国高校德育的一些问题:德育课程中国高校的德育课程设置并不如新加坡完备。
在实践中,一些德育课程教育的实施不够深入,缺乏连通整个教育体系的整合思考。
教师培养高校的德育教育师资培养还不太成熟,一些老师在德育教育上缺乏经验和知识储备。
高校还缺乏德育教育师资激励机制,导致很多老师不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德育教育中。
活动开展活动的组织和推荐还不够有效,学生参与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深度受限,德育教育形成更多是作秀和草率。
启示通过比较新加坡和中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应该在教育总体目标中更加注重德育教育。
对新加坡德育模式的认识与思考
2014年第11期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自1965年建国以来,逐渐由一个贫穷小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花园式”城市国家。
中国和新加坡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遇到了东西文化的冲突。
新加坡学校在塑造学生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德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式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对新加坡德育模式的认识(一)通过引导与法制相结合,倡导共同的价值观为使百姓树立“安居乐业、共同建立新加坡”的新国民意识,新加坡政府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行的都是民族平等的“用人唯贤”人才政策,一方面并通过合法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兴都教等)的引导,向信奉者灌输共同的美德:仁爱、谦卑、正义和社会良知,使各民族在生活习俗上互相宽容、融洽相处。
另一方面同时借助严格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新加坡学生的德育是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用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逐步形成诸如公德心、爱国心、责任心等共同价值观。
(二)重视教育投入,确保德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仅有的资源是人”,这是新加坡全社会的共识。
新加坡政府认为,国家要发展,社会要稳定,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拥有科学技术和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为此,新加坡政府积极致力于打造优质的教育,从财政上对教育加大投入,每年对教育投入的增长率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2012年教育年度财政预算约为106亿新元(2013年教育年度财政预算则提高至116亿新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仅次于国防建设。
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教育的投入,其教育政策及学生培养目标也跟随国际国内教育新趋势及新加坡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断地重新定位。
学校积极致力于构建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并帮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各自的潜能,培养终身学习的热忱,实现新加坡教育的使命:塑造国民,塑造国家未来。
新加坡教育教学给我的启示
新加坡教育教学給我的启示:
(1)分流教育。
学生的分流是新加坡学制的传统,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能使所有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
因材施教不仅节约教育资源,也使社会上的人各尽其职,找准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自由选择学校。
小六会考后,有各种类型的学校供家长,学生选择。
顶尖学生可以读直通车学校(免O水准考试即中考)。
例考几次小六会考都考不上中学的学生,还可以读ITE职业培训学校。
新加坡学生的选择面非常宽,,新加坡的初中就象我们的大学,每个学生根据小六会考分数和志愿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另外,国家鼓励学生参加国外各种考试、比赛,理由是寻找差距促发展。
(2)多种评价模式。
新加坡对学生的考核除了笔试外,还有科学观察记录、社会调查、小组试验等形式。
在中国“一考定终生”是各门学科的目的考核方式,笔试也就意味着有许多的死记硬背,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3)重视能力甚于重视知识。
通过比较发现,中国的科学课程标准对知识内容的规定十分具体,知识总量也比新加坡的课标内容多。
新加坡对掌握知识的要求比中国低,但是对技能方面的要求较中国高,新加坡重视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过程。
中国教育这一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应试教育还没有切底根除,这不得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新加坡是一个以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法治和文明社会。
在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令人深思。
新加坡注重家庭教育,这是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新加坡,家庭教育被视为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孩子的礼貌、自律和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是修养孩子思想道德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密切的社会学习场所,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影响深远。
在我国,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成为培养孩子思想道德的温床。
新加坡重视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素养的重要场所,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加坡,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强调素质教育。
我国应增加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水平,使学校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
新加坡重视宗教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宗教国家,政府尊重每个宗教的信仰和传统,倡导各种宗教和文化和谐共存,鼓励各宗教团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新加坡,信仰宗教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尊重和保护的对象。
我国也应该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鼓励不同宗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培养公民的宗教包容性和信仰自由意识,构建和谐的宗教文化社会。
新加坡重视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在新加坡,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品质,政府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提高公民守法意识和法治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我国应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风气,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公德修养,增强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究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究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就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内容、途径与方法,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侵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总体设计的,采取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方法,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激发行为的道德动机,以达到训练学生道德能力的目的。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因此,新加坡道德教育不仅注重东方文化传统,在课程内容上大量吸收儒家伦理的精华,而且面向世界,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构了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有:#一$文化传递法。
这种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积累下来的某些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
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景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景中,并通过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等活动教学法,使学生辨别正误、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
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已作了较大的变革,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参与。
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设身处地考虑法。
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通过教学,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恐惧和不信任感,并鼓励学生在评论之前,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做判断。
其目的在于形成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人对己的一般态度,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具体到教学实际中,通过家庭、邻居、学校、朋友等的生活环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经验,从了解别人的动机、立场开始,培养每个人关心他人的良好情操。
新加坡中小学德育方法及其启示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新加坡中小学德育方法及其启迪新加坡自 1965 年建国以来,向来特别重视公民道德教育,经过精益求精学校德育方法和内容,使其从一个道德败坏、动乱不停的岛国一跃而成政局稳固、公民和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
实践证明,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是富裕收效的。
同时,新加坡是个以华人为主的多元种族社会,华人占 70%左右,并和我国同为亚洲国家,都面对着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浸透与侵蚀;新加坡崇尚儒家文化,着重用儒家伦理的精髓去塑造其公民的品性,与我国有相像的文化基础与德育内涵,所以新加坡的公民教育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有相像之处。
本文仅就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进行商讨,希望从中得出有益于提高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及对我国德育方式改革的几点启迪。
一、新加坡中小学校道德教育方法新加坡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既着重西方文化传统,又大批汲取儒家伦理的精髓。
在教课方式方面,新加坡十分重视汲取西方现代教课方式中的优点,着重东西方教育的联合,创建了很多能够借鉴的德育教育经验。
这些方法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1.文化传达法( Cultural Transmission Approach)所谓文化传达法,就是经过教课,把过去积累下来的某些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达给学生。
它的目标是经过教课,把过去积累下来的知识、规则或道德标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议论所传达的价值看法。
这类教课方法是以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指引学生进入所表现的生活情境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境中,并经过启迪、思虑、问答、议论等活动教课法,使学生鉴别正误、知道是非,建立起正确的道德思想。
这类方法固然必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教课方法,但已作了较大的改革,更为着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参加,实践证明,这类教育方法关于低年级学生拥有较好的成效。
2.身临其境考虑法( Consideration Approach)道德教育注意“人”与“己”之间的距离。
新加坡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及启示
新加坡学校德育途径及启示
同时期德育 的需求 ,结合儒家传统教育 、生活与成长
教育 、公 民道德教育 、全 民性改造教育 四大 内容 ,多
Hale Waihona Puke 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 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次变革德育课程 ,先后采用过 《 家伦理》 《 f 需 、 生活与
成 长》、 《 好公 民》、 《 社会 知识》、 《 活教 育》、 生
()开设德育课程。新加坡 学校德 育课程 紧扣 国 1 家德育 目 ,密切联 系社会现实 ,及时调整课程 内容 , 标
做到与时俱进 。2 世纪 8 年代 以来 ,教育部根据不 0 O
就 ,业 已成为一个政治稳定 、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 。 在其成 功的诸多因素中 ,其 中之一就是新加坡一直十 分重视 学校德 育 ,特 别是对学校德育途径 的不断变革
完备 。二是教材结构严谨 ,充分考虑学生道德发展 的
风俗 、音乐 、戏 曲 、神话 、家庭观 、奋 斗史等 ,其 目
的之一就是让学生 吸收儒 家的孝 亲 、礼让 、睦邻 、公 德心等价值 观。此外历史 、地理 、宗教等课程 都规定 了德育 目标 。这种寓德育 于各科教学 的做法 ,是新加
个人与学校 ;小 学四至六年级侧重 了解新加 坡的历史
新 加坡 十分 注 重 德育 理 论 与 道德 实 践 的结合 , 通过 课外 德育 辅导 活动 和社 区德 育 实践来 巩 固学校
德 育 的成 果 。
()丰 富的课外德育辅导活动 。为 了有效地实现 1 学校德育 目标 ,新加坡学校普遍开展 了五项德育辅导 活动 :① 榜样— — 以能够认真履行 国家德育 目标所提 倡 的价值 观的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②阐释——教
新加坡学校德育论文
新加坡学校德育论文新加坡一直以来以其严格的教育制度和优秀的教学质量而闻名世界。
然而,除了教育的基本部分外,新加坡教育体系也注重德育。
本文将探讨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理念、具体实践以及其影响。
一、新加坡学校德育理念新加坡的德育理念对学生的品格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理念强调的是学生如何发展其自我,以便成为积极的社会成员。
在实践中,学校德育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弱化名利之心新加坡一直以来重视尊重所有人的价值,不论背景和财产。
新加坡学校的德育理念就是帮助学生减少对世俗名利的追求,尽量追求成为自己的价值,并在社会中扮演一个积极有利的角色。
学生不但学习要在面对成绩时淡然处之,同时课外也要降低贪图虚荣的欲望。
2.注重统一价值观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
因此德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和协调性。
学生应尊重各种宗教信仰,同时尊重其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样做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并避免可能出现的冲突。
3.重视团队精神新加坡教育体系强调团队合作,因为只有逐渐培养合作意识,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和工作场所中更有效地进行合作。
团队精神是与社交技能、道德价值观和实际技能相关的关键技能。
通过集体游戏、团队合作任务、竞技类比赛等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在发展团队意识的同时还不断的完善着自身的领导力。
二、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实践德育理念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在新加坡,它是被落实成为实际行动的。
学校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制定课表和实施校规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在德育方面的素质,使他们不断地得到成长。
1. 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课程新加坡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个性教育与品德培养。
学校与老师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课程,例如心理教育课程、价值教育课程以及解决问题和共同工作的技能课程等。
学生可以从这些课程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协商技能新加坡学校德育体系还侧重于对学生的委员会和学生事务会的培养。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生议员委员会,学生事务会以及学生代表选举来学习协商和领导面对不同人、物、事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学校德育途径及启示摘要:成效卓著的新加坡学校德育与其重视学校德育途径的探索密不可分。
新加坡对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德育实践,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拓宽了学校德育的途径。
分析新加坡学校德育途径的特点,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对创新与完善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学校德育;途径;启示新加坡自1965 年建国以来,经过近50 年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业已成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
在其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其中之一就是新加坡一直十分重视学校德育,特别是对学校德育途径的不断变革和创新。
研究新加坡学校德育的途径,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新加坡学校德育途径主要包括开设学校德育课程、组织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经过不断地反思、变革与创新,新加坡的学校德育途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开展富有实效性的学校德育(1)开设德育课程。
新加坡学校德育课程紧扣国家德育目标,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育部根据不同时期德育的需求,结合儒家传统教育、生活与成长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全民性改造教育四大内容,多次变革德育课程,先后采用过《儒家伦理》、《生活与成长》、《好公民》、《社会知识》、《生活教育》、《公民与时事》、《公民与道德教育》等教材。
经过不断反思和改进,德育课程具备了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一直是新加坡学校的必修课,是公民德育的主要途径。
为了加强德育课教学,政府要求学校设置德育研究室,校长必须兼任德育教育室主任;挑选合格的德育教师授课,定期对德育教师进行培训,并考察其品行;德育课分数计入学生升学考试总成绩。
(2)加强德育教材建设。
新加坡德育教材体系完备,设计科学合理。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教材的综合设计。
教材包含课本、学生活动作业、教师手册(参考书、教学要点、参考答案等)和视听教材(录音带、教育电视、透明软片等),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二是教材结构严谨,充分考虑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德育教材体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小学到大学,针对不同的对象,注意德育内容的循序渐进,课程由浅入深”,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观。
三是教材内容通俗易懂。
德育理论与现实并重,少抽象重实用;版面设计新颖美观、充满生活情趣。
例如《好公民》教材分为六个层次,小学一至三年级主要了解自己和周围环境,分别学习个人修养、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小学四至六年级侧重了解新加坡的历史与发展,分别学习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
该教材以新加坡四个不同种族孩子的日常生活为故事框架,适当穿插历史故事、寓言和童话。
由于德育教材贴近生活,使得学校德育更能适应现实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3)创新德育课堂教学方法。
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按照“六顺”、“七结合”的德育原则,不断变革德育教学方法。
所谓“六顺”,即顺理(晓之以理)、顺情(动之以情)、顺性(遵循个性及特性)、顺势(根据形势需要)、顺利(因势利导)、顺真(实事求是);所谓“七结合”,即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德育与生活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特殊教育结合;无形教育与有形教育结合;大节教育与小节教育结合;物质奖励与荣誉感教育结合。
在德育教育中动之以情,在教授过程中晓之以理,依学生个性和不同年龄特征予以教育,因势利导,针对国情,实事求是。
一是灌输和启发相结合。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德育课通常以情境模拟开始,教师综合运用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和道德认知发展法,组织学生讨论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思维,然后运用文化传递法导入课文。
二是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普遍运用教育电视、教学软件、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道德动机。
三是德育的跨学科渗透。
通过创设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例如新加坡语文教材中载入华族的节日、礼仪、风俗、音乐、戏曲、神话、家庭观、奋斗史等,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吸收儒家的孝亲、礼让、睦邻、公德心等价值观。
此外历史、地理、宗教等课程都规定了德育目标。
这种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做法,是新加坡学校德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
2. 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德育实践新加坡十分注重德育理论与道德实践的结合,通过课外德育辅导活动和社区德育实践来巩固学校德育的成果。
(1)丰富的课外德育辅导活动。
为了有效地实现学校德育目标,新加坡学校普遍开展了五项德育辅导活动:①榜样——以能够认真履行国家德育目标所提倡的价值观的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②阐释——教师向学生解释社会规章制度和道德规则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③规劝——通过师生推心置腹的谈话,教师激励和规劝学生履行所学到的价值观;④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德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⑤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正面经验和积极的体验,了解道德要求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规范的社区服务活动。
新加坡教育部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精神。
该项计划包括六方面内容:“好朋友”计划;关怀与分享计划;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清洁环境计划;临时服务,如春节慰问、慈善乐捐等活动。
为落实该项计划,新加坡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文体、清洁、植树、忠诚周、尊老敬贤、文明礼貌月等。
社区服务是对德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增加了学生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实现了知行统一。
3. 重视德育资源的社会整合新加坡非常重视学校德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途径,为学校德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巩固学校德育成果。
对此李光耀指出,在学校里灌输儒家伦理道德“还得靠师长的典范、家长的影响、社会的提倡,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此,新加坡强调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各学校也都建立了家长联谊会。
同时,政府十分注意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环境,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貌活动,如敬老周、睦邻周、同心周等;创建互助合作的文明社区;推行道德法制化,运用法律杠杆,严格监管新闻媒体和个人行为。
“严明法制下的全社会多方位德育,是一种既避免了泛政治化,又与实用主义的发达经济相融合的德育”。
由于较好地整合了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所以新加坡的德育实效性十分显著。
二、我国学校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根据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一项教育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77.8%的公众对教育的总体情况很不满意、不太满意,其中最不满意的是学校德育和教育腐败问题。
我国学校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效性不强(1)德育课程内容过于空泛。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过于理想化和政治化。
我国德育目标预设为社会本位,致使学校德育内容一贯注重社会价值,强调社会利益和个人义务,忽视个人的正当权益。
一些大而空的政治道德要求一直存在于学校德育之中,空谈政治,唱高调现象十分普遍。
高大空的德育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致使道德理论难以解释社会现实,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教师教学缺乏信心,学生学习缺少诚心,学习德育课只是为了考试。
调查发现,65%的学生认为,大学德育只是一味强调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却很少有人根据我们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我们“何以成人”的建议和帮助。
二是学校德育层次不够科学,本末倒置多次重复现象严重。
近几年我国教育界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我国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是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教育”。
本末倒置的德育模式违背了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影响了德育实效性。
另外,同样的德育内容,从小学到大学多次重复,加之晦涩的词藻,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2)德育方法重灌输轻启发。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注重的是道德的文化保存功能,重视道德教条的灌输。
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的是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了教条式的道德观念”。
教师常用道德说教的德育模式,把学生看成毫无分析与选择能力的容器,对学生进行强迫性、命令式的道德知识灌输,不顾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忽视甚至否定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锻炼,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也使德育过程缺乏师生情感互动,德育课堂枯燥乏味。
2. 学校德育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德育的目的是对道德规范的内化以及道德知识的践行,德育的立足点必须是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囿于课堂教学,侧重理论说教,即使教师精心备课、苦心讲解,德育课堂仍然是一场“独角戏”。
近年来,我国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德育实践教学,开展了诸如青年志愿者、学习雷锋等活动,但由于经费、人力等困难,德育实践的规模和范围十分有限。
另外,有些学校在开展这类活动中,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真正目的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教学评估,重形式轻效果,使实践环节的德育功能大打折扣。
3. 忽视家庭和社会德育资源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国学校教育长期受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现象十分普遍,教师与家长关于学生德育的沟通几乎没有。
同时,我国当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相应地伦理道德也处于转型与重建过程中。
在此期间,新旧道德相互激荡,善恶界限模糊,正义感责任感丧失,荣辱观扭曲,各种丑恶现象死灰复燃,严重污染了社会道德环境,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
家庭和社会德育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新加坡学校德育途径对我国的启示通过与新加坡学校德育途径的比较分析,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学校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和新加坡政治制度不同,但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有诸多相似之处,新加坡学校德育途径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1. 改进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方法学校德育应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相匹配,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德育方法。
(1)制定科学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力与判断力有很大差别。
德育目标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依据教育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逐层递进。
小学生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可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侧重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与行为习惯;中学生处于理性认知阶段,应对他们进行道德规范和准则教育;大学生认知发展已基本成熟,对他们则应进行道德意志、道德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