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计量史(长度计量)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 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 为长度单位1呎。
•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 1000双步定为1哩。
• 公元九世纪,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组织大臣们讨论一码 究竟应该为多长。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各说各的理。亨 利一世急了,他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大臣们居然可以 闹得不可开交。一拍大腿,说道:全都不许闹,一码就是 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于是,码的标准便伴随着亨利一 世的怒气诞生了。
• 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 1扶4寸"的说法。
1791年,法国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大小是不变的,并提出把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的长度定为一米,并用铂制成了截面为4mm×25. 这种光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
001微米,大约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十万分之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中,统一通用的单位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也还有一些地区和人们使用一些不 是很常用的单位,不过在不同的人与人的交流中,还是要将彼此的单位统一。
1889年的第一界国际计量大会确定“米原器”为国际长度基准,它规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0摄氏度时两端的两条刻线间的距离。
• 1丈=3.33米, 亨利一世急了,他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大臣们居然可以闹得不可开交。
一拍大腿,说道:全都不许闹,一码就是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
中国古代计量史长度计量实用(实用资料)ppt
计量活动是用数值来表示事物的量。因此最早的测量 是在学会记数之后才开始的。原始人群通过劳动、生活和 分配,对数的量逐步有所认识,并产生了表示数量的方法, 如结绳记事和按量估堆等。
人类对长度的测量,大约是从天然洞穴里搬迁出来时, 靠自己的双手建造房屋时开始的。
图 1 新石器时期的七孔刀,孔距均匀, 孔眼相当,是经过比较测量的
秦始皇颁发统一度量衡的法令;沿用战国(秦)时 度量衡制度、法规;制造和颁发度量衡的标准器;实行 严格的检定制度。
经测量研究得知当时秦国1尺约合23.1厘米。
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
清政府无力抵制各国制度在中国的使用,也无力统一国内的度量衡,因此造成了制度、器具、量值等各方面的极度混乱。
从 明魏代晋铜南圭北表朝圭时上期所的刻混量乱汉天到尺隋代长代厘的度米统一量衡制度是在秦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们早期的测量常常用人体测定一个量,如“布手知 各国的制度不同,使用的度量衡单位也多种多样,长度的测量虽然标准有所不同,但还是沿用了原来的“尺”。
圭上所刻量天尺一尺长厘米。
尺”“迈步定田”“手捧成升”等。 最后决定采用徐善祥、吴承洛的提案:即拟采用米制,在过渡时期宜采用与米制的比率为1米等于3市尺、1公升等于1市升、1公斤(千
汉代出现了以自然物定度量衡标准。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到隋代的统一 原始人群通过劳动、生活和分配,对数的量逐步有所认识,并产生了表示数量的方法,如结绳记事和按量估堆等。 中国古籍中有“布手知尺”的记载。 清代末年政治腐败,当权者对内无力治理国家,对外无力抵御帝国主义的入侵。 中国古籍中有“布手知尺”的记载。 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的繁荣与混乱时期 尺度日常用大尺,长约厘米,天文乐律用小尺,长厘米。 隋朝统一度量衡,以北朝最后一个王朝——北周的制度为统一的标准,即1尺长约厘米,1升约600毫升,1斤约600克。 从国际形势上看,自1791年法国政府颁布米制的标准后,世界上采用米制的国家日益增多。 《汉书·律历志》所说的“一黍之广度之”,即选用中等大小的黍横排,一粒黍的宽度相当于一分之长。 除一般的直尺外,汉代已有了专用的测长工具--卡尺。 原始人群通过劳动、生活和分配,对数的量逐步有所认识,并产生了表示数量的方法,如结绳记事和按量估堆等。 中国被各国占领,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各国度量衡也纷纷传入,对中国度量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它带有很深的半殖民性质。 今传世的几只商代(前1600~前1046)骨尺,其长度在16~17厘米,正合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
中国古代计量史长度计量
经测量研究得知当时秦国1尺约合23.1厘米。
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
汉代度量衡制度是在秦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们早期的测量常常用人体测定一个量,如“布手知 尺”“迈步定田”“手捧成升”等。
中华民国时期度量衡统一活动,有效地遏制了清 末民初以来度量衡的混乱情况,为我国度量衡制度与 国际接轨,为以后推行米制奠定了基础。
唐宋至明清时期
明代裁衣尺34.05厘米;量地尺34厘米;营造尺32 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律吕正义后编》列各种清尺的 标准,分别为:营造尺长32厘米,裁衣尺长35.5厘米, 律尺长25.9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
计量技术的进步
元初郭守敬设计的登封测影台,其表高从传统的8 尺提高至40尺。圭上所刻量天尺一尺长24.5厘米。
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器具的出现
相传大禹为了治理水患,创造了测量工具--规(测 圆)、矩(测方)和准绳(测长),并以自己的身长、 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
《史记》记:大禹治水“左准绳, 右规矩”。
唐代彩绘伏羲、 女娲手执规矩图
中国古籍中有“布手知尺”的记载。今传世的几只 商代(前1600~前1046)骨尺,其长度在16~17厘米,正 合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尺上划分十 等分,即“寸”。有的尺在寸格中更细分10个等分,即 “分”。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2020
• 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 1扶4寸"的说法。
• 1里=150丈=500米。 • 2里=1公里(1000米) • 1丈=10尺, • 1尺=10寸。 • 1丈=3.33米, • 1尺=3.33分米, • 1寸=3.33厘米。
• 最早有记载的人为标准物 来自古埃及。三千多年前, 埃及人用质地坚硬的花岗 岩制作了一根长度标准物 (Cubit),而这个长度标 准是法老的小臂拐肘到中 指间的距离,因此又叫腕 尺。
• 1889年的第一界国际计量大会确定“米原器”为 国际长度基准,它规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0摄氏度 时两端的两条刻线间的距离。米原器的精度可以 达到0.1 微米,也就是千万分之一米,可以说够精 确的了。可是在1960年召开的第11界国际计量大 会上,各国代表一致通过决议,废除了米原器, 理由是它既不方便,也不准确。
• 1. 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 一百黍为一尺。《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 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 分左右”。十分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 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 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 2、寻:1寻= 8尺=1米6,与"步"接近。"周代以八 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 步"
外国古代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外国古代长度单位
•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 公元前6世纪于是他们便 找来美男子库里修斯, 以他双手伸开时,两手 中指尖的距离为长度标 准,称一浔。
• 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 为长度单位1呎。
•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 1000双步定为1哩。
• 公元九世纪,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组织大臣们讨论一码 究竟应该为多长。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各说各的理。亨 利一世急了,他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大臣们居然可以 闹得不可开交。一拍大腿,说道:全都不许闹,一码就是 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于是,码的标准便伴随着亨利一 世的怒气诞生了。
• 1. 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 一百黍为一尺。《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 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十分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 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 舟之小。
• 2、寻:1寻= 8尺=1米6,与"步"接近。"周代以八 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 步"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 英寸的标准则是十世纪英王埃德加的拇指关节长 度。但到了14世纪,英皇爱德华二世颁布“标准 合法英寸”,即从大麦穗中选取三粒最大的麦粒 排成一行的长度就是一英寸。
宋代计量单位及换算
宋代计量单位及换算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鼎盛时期之一。在宋代,计量单位的使用十分普遍,其系统也相对较为完善。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宋代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 长度单位:
- 尺(chǐ):宋代的主要长度单位,1尺约等于33.3厘米。
- 寸(cùn):宋代的次要长度单位,1寸约等于3.33厘米。
- 分(fēn):宋代的较小长度单位,1分约等于1.11厘米。
- 厘(lí):宋代的最小长度单位,1厘约等于0.37厘米。
2. 面积单位:
- 亩(mǔ):宋代的主要面积单位,1亩约等于667平方米。
- 分(fēn):宋代的次要面积单位,1分约等于66.7平方米。
3. 容量单位:
- 斗(dǒu):宋代的主要容量单位,1斗约等于9.96升。
- 石(shí):宋代的次要容量单位,1石约等于99.6升。
- 升(shēng):宋代的较小容量单位,1升约等于0.1升。
4. 重量单位:
- 斤(jīn):宋代的主要重量单位,1斤约等于0.6千克。
- 两(liǎng):宋代的次要重量单位,1两约等于0.03千克。
以上是一些宋代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这些计量单位在宋
代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准确的衡量和计量手段。通过这些单位的使用,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商业交易、农田规划和物资调配等活动,为宋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计量历史文化简略
计量历史文化简略
一、计量的起源
计量来源于测量。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需要进行大量的测量活动。测量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社会应用,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量的测量结果应该一致,这就需要严于一般测量的计量活动。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它属于测量,源于测量,而又严于一般测量,是测量的一种特定形式。
二、计量的发展
计量在中国已有近五千的历史。
国际上通常把计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典计量阶段、经典计量阶段、现代计量阶段。
(一)古典计量阶段(中国古代计量)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人类从利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包含着对事物轻重、多少、大小、长短、软硬等的思考过程,逐渐产生了形与量的概念。在自然界漫长的生活中,人们学会了用感觉器官耳听、眼观、手量来进行测量。早期的“计量基准”,大多是来自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它天然物如动物丝毛、植物果实或动物等。
如,布手知尺:《孔子家语》中记载“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迈步定亩:汉《小尔雅》中记载“跬,一举足也,倍跬为步”;手捧成升:《小尔雅》记载“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以一升也。”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禹在治
理水患、划分九州的过程中,就以自己的身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质量的标准,治水时还制作了准绳为测量工具。这种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计量有了自己的起步。
商朝,度量衡的应用更加普及。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骨尺,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尺面上有相当于“寸”、“分”的刻度表示,在世界上最早使用了十进制。
商代象牙尺
中国古代计量史长度计量 实用 ppt课件
除一般的直尺外,汉代已有了专用的测长工具--卡尺。
汉代 测日影的铜圭表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到隋代的统一
三国时期·魏 一尺长为23.8厘米 西晋时期 骨尺 长24.5厘米 南朝 一尺约24厘米 北朝 一尺约30厘米 南朝·梁 凤纹铜矩尺 一尺长24.9厘米 北朝·魏 铜尺长30.9厘米 南朝·宋 铜尺 一尺长24.7厘米 南朝·梁 镂刻鸟兽铜尺长24.8厘米
隋朝统一度量衡,以北朝最后一个王朝——北周
的制度为统一的标准,即1尺长约29.5厘米,1升约
600毫升,1斤约600克。
隋代 度量衡分大
制和小制。尺度
日常用大尺,长
约29.5厘米,天
文乐律用小尺,
长24.2厘米。此
后被唐、宋、元、
明、清历代沿袭。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秦以后的两汉、 魏、晋影响深远。至隋文帝,又把经过南北朝而混乱的 度量Baidu Nhomakorabea再一次统一起来,并且被隋以后强大的封建王朝 唐、宋所沿袭,直至明、清都没有大的变化。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我们熟悉的一些长度单位
• 国际制单位:米 •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
微 米来自百度文库纳米
我国古代的长度单位
• 古代的长度单位: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 《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 知寻。”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中 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 咫、尺、丈、跬、步、常、几、轨、里、毫、厘" 等。
我的收获
长度单位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最终演变为我们 现在所熟悉的单位,在单位统一之前我想,当使 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标准的人交流时肯定会有很多 困难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现在这 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中,统一通用的单位显得尤为 重要,但是也还有一些地区和人们使用一些不是 很常用的单位,不过在不同的人与人的交流中, 还是要将彼此的单位统一。包容个性,但又大体 统一,这是我对于单位的认识。
• 1. 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 一百黍为一尺。《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 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 分左右”。十分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 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 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 2、寻:1寻= 8尺=1米6,与"步"接近。"周代以八 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 步"
• 英寸的标准则是十世纪英王埃德加的拇指关节长 度。但到了14世纪,英皇爱德华二世颁布“标准 合法英寸”,即从大麦穗中选取三粒最大的麦粒 排成一行的长度就是一英寸。
古代的长度单位
古代的长度单位
舍、匹、丈、尺、寸、里、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稚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寸、丈”的古代长度单位,在今天“厘米、分米、米、千米”的国际通用单用面前,有必要在预习的时候就帮孩子扫清这些阅读障碍——换算。
第1课《观潮》第四自然段“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第11课《蟋蟀的住宅》第五自然段“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边是蟋蟀的住宅。”第12课《盘古开天地》第三自然段“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舍、匹、丈、尺、寸、里、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稚都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沿用至今,在现代文学作品当中出现最多的,也是最容易换算的就只有“丈、尺、寸”了。
那么,这时就不得不追根溯源,古代的长度单位,又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中有记载?舜后期,竖亥奉命丈量国土疆域,竖亥率领专员,踏遍了中华大地,进行了较精确的测量,他们在测量时,发明了测量土地的步尺,为华夏民族的计量学创造了测量仪器——步尺和量度的基本单位尺、丈、里(华里)等,当为华夏量度制作鼻祖。
让我们从古代文学作品的记载中,一个一个地谈谈这些古代的长度单位,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历史和文学作品。
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孔子家语》中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意思是:中指的宽度为一寸,大
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为一尺,伸开左右胳膊,两只中指间距离是一寻。
在商代,一尺合今16.9cm,十尺为一丈,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西游记》原文这样描述金箍棒:“二丈长短,碗口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二丈是多长?
【精选文档】中国古代计量史长度计量实用PPT
唐宋至明清时期
明代裁衣尺厘米;量地尺34厘米;营造尺32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律吕正义后编》列各种清尺的 标准,分别为:营造尺长32厘米,裁衣尺长厘米,律尺 长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
计量技术的进步
尺上划分十等分,即“寸”。 南朝·梁 凤纹铜矩尺 一尺长厘米 近代对度量衡的改革及米制的推行 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到了战国后期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隋朝统一度量衡,以北朝最后一个王朝——北周的制度为统一的标准,即1尺长约厘米,1升约600毫升,1斤约600克。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候,统一度量衡便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由于度量衡关系到国家政治及人民福利,在此提出统一度量衡议案。 隋朝统一度量衡,以北朝最后一个王朝——北周的制度为统一的标准,即1尺长约厘米,1升约600毫升,1斤约600克。 在中国 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秦以后的两汉、魏、晋影响深远。 汉代度量衡制度是在秦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经测量研究得知当时秦国1尺约合23. 图 1 新石器时期的七孔刀,孔距均匀,孔眼相当,是经过比较测量的 春秋战国时期历时500多年,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数十个,它们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中央集权国家。 相传大禹为了治理水患,创造了测量工具--规(测圆)、矩(测方)和准绳(测长),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 汉代出现了以自然物定度量衡标准。 中国古籍中有“布手知尺”的记载。
秦始皇颁发统一度量衡的法令;沿用战国(秦)时 度量衡制度、法规;制造和颁发度量衡的标准器;实行 严格的检定制度。
长度测量的发展历史
长度测量的发展历史
长度测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人们使用身体部位如手掌、脚长等作为长度单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精确的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如尺子、直尺等。
18世纪,法国科学家提出了米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赤道到北极的距离的十万分之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长度测量工具变得更加精确和普遍,例如千分尺和激光测距仪等。
长度的测量史
缝 干涉 实验仪 ” 中也 是 用游 标 进行 测 量 。 图 2是 游 标卡 尺结构 , 3是 分光计 结构 , 4是 双缝 干 图 图
涉 实验仪 结构 。
刀口内量爪 尺框 紧固螺钉 尺身 主标尺 深度测量 杆
{\
p
)
; 发 教具 展史{
一 }
长 度 的 测 量 史
口 金 毅
教 育部教 学仪 器研 究所 1 0 8 0 00
任 伟 德
浙 江省教 育 技术 中心 3 0 0 10 2 伸, 以其 鼻尖 至指 尖 问的距 离定 为一 码 ; 元 十世 公 纪 , 王埃德 加 以其 拇 指 关 节 之 间 的 长 度定 为一 英
基准 。 随后逐 渐被 国 际上采 用 。
图 1 国 际 基 准 米 尺 原 器
16 9 0年第 1 1届 国 际 计 量 大 会 , 定 把 米 的 决 定 义 改为 “ 等 于氪-6原 子 的 2 到 5 级之 米 8 P。 d 能 间跃迁 时 的辐射 在真 空 中波长 的 1 5 7 3 7 6 0 6 . 3倍 。
1 长 度 单 位 的 定 义
测 量 是 用 比较 的 方 法 来 确 定 被 测 量 与 标 准 量
英 寸 ; 理曼 大帝 以其 足 长定为 一英 尺 , 查 约合 现在
的 1. 2 7英 寸 。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码(yard,yd) 1码=3英尺=0.9144米
英里(mile)1英里=1760码=5280英尺=1.609344公里 英尺(foot,ft,复数为feet) 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 英寸(inch,in) 1英寸=2.54厘米
米的规定
• 1791年,法国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大小是不变的, 并提出把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的长度定为 一米,并用铂制成了截面为4mm×25.3mm的第一 根标准米尺。这根标准米尺就成了世界最早的米 原器保存在法国档案馆,“米”这一单位也由此诞 生。米原器作为长度单位的基础,在法国使用了 84年。
长度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位史话
我们熟悉的一些长度单位
• 国际制单位:米 •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 微 米,纳米
我国古代的长度单位
• 古代的长度单位: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 《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 知寻。”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中 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 咫、尺、丈、跬、步、常、几、轨、里、毫、厘" 等。
• 1. 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 一百黍为一尺。《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 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 分左右”。十分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 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 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 2、寻:1寻= 8尺=1米6,与"步"接近。"周代以八 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 步"
计量发展史
唐朝对度量衡管理较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发了度量 衡标准器,还将度量衡法制管理条文载入法律文书《唐律疏议》 之中的做法,是中国历史上将度量衡法令载入国家法律条文的首 例。宋朝在度量衡制度上也有巨大的贡献,比如我们的航海罗 盘、等秤。至今,航海罗盘还在影响世界,等秤还在影响中国。 元朝基本上沿用了宋朝原有的典章制度。
商王朝,开始有计量器制。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 日的历法。商代有传世的一支骨尺、二支牙尺。 商代甲骨文中 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 载。这是中国设置闰月的开端,为中国传统历法奠定了基础。
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有明确的计量重量单位锊,并 出现了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春秋战国时期把度量衡看作权力 和社会公正的象征。《管子·七法》:“尺寸也,绳墨也,规 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谓之法”。把颁行度量衡制作为治国 方略,用度量衡的准确一致来比喻法律的公正性。
计量发展史
罗建姜玲
(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重庆 401123)
1 古代计量 中国古代计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