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差异而产生的焦虑(一)
焦虑与心理投射焦虑情绪如何影响对他人的投射
焦虑与心理投射焦虑情绪如何影响对他人的投射焦虑与心理投射:焦虑情绪如何影响对他人的投射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投射到他人身上。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投射”。
然而,焦虑情绪的存在可能会扭曲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反应。
本文将探讨焦虑如何影响对他人的投射,并提供一些应对焦虑的方法。
一、认识焦虑情绪的影响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它可以来源于来自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
当我们处于焦虑状态时,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这种焦虑情绪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他人的投射。
1. 消极偏见的增加焦虑情绪可能会导致我们对他人持更为消极的看法。
例如,当我们感到焦虑时,我们可能会过度解读他人的行为和言辞,将其解读为对我们的攻击或批评。
这种消极偏见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出现误判,并产生冲突和紧张。
2. 自我中心的倾向焦虑情绪还会导致我们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
我们可能会把自己的内心状态和经历放在首位,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角度。
这种自我中心的倾向可能会阻碍我们与他人的有效沟通和理解。
3. 情绪的传染效应焦虑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传染”的效应。
当我们感到焦虑时,我们的情绪可能会通过语言和行为传递给他人,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
因此,我们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对他人的情绪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应对焦虑情绪的方法虽然焦虑情绪对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应对焦虑情绪,并减少对他人的投射。
1. 情绪管理首先,我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了解焦虑的触发因素,并尝试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例如,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和身体运动等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2. 增强自我意识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增强自我意识来减少焦虑情绪对他人投射的影响。
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提高我们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能力。
焦虑与自我认同焦虑如何影响个人身份认同
焦虑与自我认同焦虑如何影响个人身份认同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每个人都可能会在某个阶段或特定情境下感受到焦虑。
当焦虑频繁、持久并对个体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时,它可能会对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焦虑与自我认同焦虑如何相互作用,以及焦虑如何影响一个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认同。
首先,焦虑是个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事件或结果的担忧与忧虑。
焦虑情绪会导致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负面评价,这可能会对自我认同造成负面影响。
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时,他们倾向于过分关注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忽视或低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
这种倾向可能使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其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其次,焦虑情绪也可能导致对社交关系和集体认同产生困扰。
焦虑个体往往对他人的评价和期望过于敏感,他们害怕被他人拒绝或批评。
这种担心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互动中回避社交场合或拒绝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关系。
这样的回避行为可能削弱个体的社交支持网络,使其在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时感到更加困难。
此外,焦虑也可能导致个体对自我身份的模糊感和混乱感。
焦虑个体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知。
这种自我认知的模糊性可能使个体在身份认同的建立过程中感到困扰和不安,并可能导致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不一致的行为和态度。
要应对焦虑对个人身份认同的负面影响,有几个策略是可以采取的。
首先,个体可以尝试增强自信和自尊,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认知。
这可以通过正面思考、强调和发展个人优点和能力来实现。
其次,建立积极的社交支持网络也是重要的。
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个体可以寻求他人的支持、理解和认同,从而增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另外,寻求专业帮助和支持也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提供个体需要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应对焦虑情绪,重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综上所述,焦虑与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焦虑症的症状和原因解析
焦虑症的症状和原因解析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困扰。
了解焦虑症的症状和原因对于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焦虑症的症状以及可能的原因。
一、焦虑症的症状焦虑症的症状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焦虑症状:1.情绪上的症状:患者经常感到紧张、害怕和焦虑。
他们可能会无缘无故地感到恐惧,而且很难控制这些情绪。
2.生理上的症状:焦虑症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胃痛、头痛等症状。
他们可能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以及其他睡眠问题。
3.认知上的症状:患者常常烦躁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
他们可能会遭受持续的担忧和恐惧,过度分析和悲观。
4.行为上的症状:焦虑症患者经常避免引起焦虑的情景或事物,例如社交活动或特定的场合。
他们可能变得孤独,避免与他人进行互动。
二、焦虑症的原因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焦虑症可能与基因有关。
如果一个人的家族中有焦虑症病史,他们患焦虑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2.社交和环境因素:个人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例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都可能成为焦虑症的触发因素。
3.个人经历:个人经历中的创伤或困境可能导致焦虑症的发生。
如童年虐待、暴力事件、灾难、失业等。
4.生物化学因素: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可能是焦虑症的原因之一。
脑部化学物质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情绪和情绪的不稳定。
5.心理因素:个体的性格和心理特点也可能与焦虑症的发生有关。
例如,过分的自责、低自尊心和完美主义倾向等。
三、结论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症状各异。
了解焦虑症的症状和原因对于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至关重要。
焦虑症的症状包括情绪、生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表现。
焦虑症的原因可能是遗传、社交环境、个人经历、生物化学和心理因素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了解焦虑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困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早期的干预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康复的机会。
心理学如何看待人的自我认知偏差
心理学如何看待人的自我认知偏差关键信息项1、自我认知偏差的定义及常见类型2、心理学中导致自我认知偏差的因素3、自我认知偏差对个人的影响4、心理学中纠正自我认知偏差的方法5、自我认知偏差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差异11 自我认知偏差的定义自我认知偏差指的是个体在对自己的特点、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认知过程中,出现的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偏差或误解。
这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影响其行为决策和人际关系。
111 常见的自我认知偏差类型1111 过度自信偏差个体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知识和判断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冒险行为和错误决策。
1112 自我服务偏差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环境。
1113 虚假一致性偏差个体认为自己的观点、行为和态度是普遍存在的,而忽略了他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1114 聚光灯效应个体高估自己的行为和外表在他人眼中的关注度,从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不安。
1115 可得性偏差个体根据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来评估事件的发生频率或可能性,而忽略了更全面和准确的统计数据。
12 心理学中导致自我认知偏差的因素121 认知局限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信息处理过程中容易受到选择性注意、记忆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自身的认知不全面或不准确。
122 情感因素情绪状态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积极情绪可能导致过度自信,而消极情绪可能引发自我贬低。
123 社会比较个体常常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但不合理的比较对象或比较方式可能导致偏差。
124 自我保护机制为了维护自尊和心理平衡,个体可能会无意识地扭曲对自己的认知,以避免面对负面的自我形象。
13 自我认知偏差对个人的影响131 决策失误过度自信可能导致冒险决策,而低估自己可能错过机会。
132 人际关系问题虚假一致性偏差和自我服务偏差可能引发与他人的冲突和误解,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
13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自我认知偏差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降低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焦虑的认知结构和应对方法
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异理论认为实际自我就是个体自身实际具有的特性;应该自我就是认为自己在有关承担义务和责任方面应该具有的特性。当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发生冲突时,个体由于自己未能履行职责,感到应受责备、惩罚而产生与焦虑相关的情绪体验,如害怕、危险、忧虑等[6]。
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即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把握与感受。这样,自我效能感也就同时包含了自我效能信念和自我效能期待的含义在内。班杜拉发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是决定焦虑等负性情绪是否产生的重要原因。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不会在应对环境事件之前忧虑不安。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怀疑自己能否处理、控制环境的潜在威胁,因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威胁性并不是环境事件的固有属性,而是建立在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环境的潜在危险之间的关系属性,既决定于环境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于个体应对环境事件的自我效能感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应对过程的性质[7]。
关键词焦虑焦虑的构成因素心理落差应对方法
焦虑的6个常见原因
焦虑的6个常见原因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对许多人造成了困扰。
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六个常见的焦虑引发原因:1. 压力:压力是引发焦虑的常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中,人们通常面临学业、工作、家庭和财务等方面的压力。
这些压力会使人感到无法承受,产生焦虑情绪。
2. 不确定性:当人们面对未知的情况或感到缺乏控制权时,焦虑情绪往往会增加。
例如,面对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未来的不确定性或者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引发焦虑。
3. 急剧生活变化:人们往往会对生活的急剧变化感到焦虑,尤其是当这些变化与自身的意愿或期望不符时。
例如,搬家、离婚、丧失亲人或疾病等,都可能会触发焦虑。
4. 创伤经历:曾经遭受过创伤性事件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焦虑。
这些事件可能包括身体或心理虐待、事故、自然灾害或战争等。
创伤会长期的影响个人的心理状态,导致焦虑情绪的加重。
5. 个人特点和基因:焦虑情绪的发生可能与个人特点和基因有关。
某些人天生的胆怯、敏感或神经质,更容易产生焦虑。
此外,焦虑情绪也可能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
6. 负面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对焦虑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一些人经常以负面方式解读和评估事物,往往更容易陷入焦虑情绪中。
比如将事情的风险和后果夸大,或者过度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针对这些焦虑的原因,人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应对:首先,了解并接受自己的焦虑情绪。
认识到焦虑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而是一种正常的人类情绪反应。
接受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分享,可以减轻焦虑的程度。
其次,寻找适当的应对策略。
这可能包括心理辅导、放松训练、运动、艺术创作或参加社交活动等。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对自己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可能需要自我探索和尝试。
同时,寻求支持和帮助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焦虑情绪长时间存在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与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取得联系。
他们可以提供针对个体情况的专业建议和治疗方案。
最后,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生活观可以帮助缓解焦虑情绪。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焦虑症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焦虑症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焦虑症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焦虑症状,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社交焦虑症社交焦虑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大焦点。
大学生面临着人际关系的挑战,如结交新朋友、参与社团活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等。
这种焦虑来源于对他人评价的担忧,使大学生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安、紧张和尴尬。
这种焦虑症状的存在可能导致大学生回避社交场合,影响他们的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针对社交焦虑症状,大学生可以尝试以下解决方法:1.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寻求支持与理解,分享自己的焦虑感受,并获得相应的建议和帮助。
2. 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点,树立自信心。
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和积极互动,逐渐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3. 改变思维方式:学会积极思考,减少负面自我评价。
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不要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
二、学业压力引发的焦虑症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的巨大压力,升学考试、学业任务和各类考试成为焦虑的源头。
由于学习任务繁重,时间安排不当,学习进度落后,大学生常常会感到焦虑和无助。
如果这种压力无法得到及时缓解,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缓解学业压力的方法:1. 合理规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和休息时间。
合理分配时间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压力。
2. 提高学习技巧: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整理笔记、合理安排复习顺序等。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并减少压力感。
3. 寻求帮助: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及时寻求对应学科的教师或同学的帮助。
合作学习和讨论对于解决问题和降低焦虑非常有帮助。
三、未来就业焦虑大学生在即将步入社会之际,面临着未来就业的压力和焦虑。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往往感到压力重重。
担忧自己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无法顺利就业成为焦虑的源头。
焦虑的心理学观点从心理学角度看待焦虑
焦虑的心理学观点从心理学角度看待焦虑焦虑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焦虑是指个体对未来或现实中的一种威胁或挑战感到内心不安、紧张和担忧的情绪状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焦虑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一、焦虑的定义焦虑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反应,它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也是一种预先准备的机制,帮助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做出应对。
焦虑可以成为一个问题的源头,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结果。
焦虑情绪可以表现为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
在心理层面上,个体可能会感到紧张、烦躁、焦虑和不安。
在生理层面上,焦虑可能伴随着心悸、胸闷、出汗、呼吸急促等身体不适感。
这种强烈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干扰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焦虑的影响因素1. 基因和遗传因素:研究发现,焦虑往往与个体的基因有关。
某些人可能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焦虑。
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压力的反应和应对能力。
2. 环境因素:环境也对焦虑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个体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可能更容易感到焦虑和压力。
同时,曾经的负面经历、家庭教育方式、人际关系等也会对焦虑情绪产生影响。
3.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特质也与焦虑有关。
一些人可能天生就比较敏感、紧张,更容易感到焦虑。
而一些人则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不容易受焦虑情绪的影响。
三、应对焦虑的策略1. 认知重建:焦虑的产生往往与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信念有关。
通过认知重建,个体可以正视负面的思维模式,并试图以积极、务实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避免过度担忧和负面预期。
2. 深度放松:深度放松是一种通过放松身心来减轻焦虑的方法。
深度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以及冥想等技巧可以帮助个体放松身体和思维,从而减轻焦虑。
3. 寻求社会支持: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焦虑情绪,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孤独感。
同时,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也可以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原因与应对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原因与应对社交焦虑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加突出。
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拓展自己社交圈的群体,面临着各种社交压力和不适应,导致社交焦虑程度较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原因,并提供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原因分析1. 过高的期望压力大学生在追求社交关系时,由于渴望被接受和认可,往往给自己设定过高的期望,期望与人交往时能够完美表现,事事都能顺利进行。
这种过高的期望压力导致大学生不敢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容易产生社交焦虑。
2. 社交技能不足有些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得到充分的社交培训,导致他们在进入大学后缺乏一定的社交技能。
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建立友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足,使得他们感到不自信,从而出现社交焦虑。
3. 对自我形象的不满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象塑造和自我认知的重要阶段,很多人对自己的长相、身材等产生了个人认知上的不满意。
这种不满意影响了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评估,使他们在社交过程中感到自卑和紧张,导致社交焦虑的出现。
二、应对措施1. 正确认识社交焦虑大学生应该了解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且并不是个人的失败或异常。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阅读相关书籍等途径,了解社交焦虑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以更好地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2. 学习社交技巧大学生可以主动培养自己的社交技巧,包括主动与他人交流、表达自我、展示个人长处等。
他们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拓宽自己的人际圈子,并与他人进行积极互动,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3. 建立自信心大学生应该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但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他们可以通过挑战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逐渐建立积极向上的自信心。
同时,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提升自我形象和内在自信。
4. 建立支持网络大学生可以主动与身边的亲友、同学建立起支持网络,分享彼此的困扰和不安。
他们可以通过互相支持、鼓励和倾诉,减轻社交焦虑的负担。
心理学揭秘为何有些人更容易受到情绪崩溃的影响
心理学揭秘为何有些人更容易受到情绪崩溃的影响情绪崩溃是一种可能导致人们情绪不稳定、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的状态。
但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受到情绪崩溃的影响呢?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人的个人差异、认知偏差以及生活压力等诸多因素对情绪崩溃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揭秘为何有些人更容易受到情绪崩溃的影响。
一、个人差异个人差异是指人们在心理特质、性格、天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些个人差异会影响人对情绪的感受、表达和调节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个人差异,它们可能与情绪崩溃相关联。
1. 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较低的人更容易受到情绪崩溃的影响。
他们可能对自己产生怀疑、自责,导致情绪的不稳定。
2. 人格特征:一些人格特征,如神经质和情绪化程度高的人,更容易受到情绪崩溃的影响。
他们可能更敏感、易激动,并且对压力和困境的应对能力较弱。
3. 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产生情绪崩溃。
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和关爱,它们能够减轻人们的压力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二、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指的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处理和解释存在的系统性倾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它们可能与情绪崩溃相关联。
1. 过度一般化:过度一般化是指将一次或少数几次不好的经历普遍化、概括为整个生活的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人们对负面情绪更敏感,容易产生情绪崩溃的感觉。
2. 情绪放大:情绪放大是指过度夸大负面情绪的程度和影响。
这种认知偏差使人们对负面情绪产生过度的反应,从而更容易受到情绪崩溃的影响。
3. 心理过滤:心理过滤是指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负面信息上,忽视或忽略正面信息。
这种认知偏差会强化人们的负面情绪,增加情绪崩溃的可能性。
三、生活压力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也是造成情绪崩溃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活压力,它们可能与情绪崩溃相关联。
1. 工作压力:工作中的高强度、高压力环境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和情绪负担,可能导致情绪崩溃。
长期面临工作压力的人更容易情绪失控。
自我差异而产生的焦虑
自我差异而产生的焦虑[摘要]1987年higgins提出了自我差异理论,由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而引起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等。
因此要进行相应的认知干预来减少自我差异,从而减少人们焦虑情绪。
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干预方案:改变思维方式、改变行为方式、减少对自己言行的关注、建立自信,从而达到减轻焦虑的效果。
[关键词]自我差异焦虑认知干预焦虑在现在这个社会仿佛已经是一个“时髦”的词语,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情况下面临着焦虑。
很明显焦虑不是人们所喜爱的,都希望过幸福快乐的生活。
那么焦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怎么才能减少焦虑呢。
下面就从自我差异的角度来解释一下焦虑的成因以及预防的方法。
无论在发展心理学,还是在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自我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作为一个人首先关注的肯定是自我,一个人只有在自我比较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够作为一个功能良好社会的人。
无论是沮丧、焦虑或是紧张,都是由于自我的不平衡引起的,而自我的这种不平衡则来源于自我的差异。
关于自我差异的研究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早在1987年higgins就已经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理论,自我差异理论。
将自我分成了三个自我,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
现实自我指的是自己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
理想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我积极的希望,是人们渴望实现的好的方面和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应该自我指的是根据社会行为规范应该完成的责任、职责、义务,是被迫完成的而非内心渴望的。
其中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自我的评估标准。
现实自我,则同这两个标准进行比较。
在这两种不同的标准下进行比较,如果产生差异则会出现一定的负面情绪。
Higgins将负面的情绪分为两类,一种是沮丧,一种是焦虑。
现实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会产生于沮丧有关的情绪(不满,抑郁等),并且对积极结果出现或不出现敏感,个体倾向于对渴望状态产生趋近的行为偏向。
而现实与应该自我的之间的差异则会产生于焦虑有关的情绪(紧张,恐惧等),并且对消极结果出现或不出现敏感,个体倾向于对渴望状态产生回避的行为偏向。
如何处理自我恐惧和焦虑情绪
如何处理自我恐惧和焦虑情绪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职场、家庭、社交圈、健康等方面。
跟着这些挑战和压力的还有各种焦虑和恐惧的情绪。
当焦虑和恐惧已经超出激励和提醒的作用,对身心造成负面影响时,我们就需要积极面对和处理这些情绪。
本文将介绍几种处理自我恐惧和焦虑情绪的方法。
一、善于沟通人们的内心世界常常是复杂而深不可测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所言所行常常并不是我们内心实际想法的完整体现,也不被理解。
过度频繁的与自己的想法对话并不能帮助他们理清困惑,反而可能让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情绪越来越严重。
而当我们与他人分享我们的想法和感受时,碰到协助和真诚回应,我们的感受会得到释放,同时也会获得更多有益的建议和支持。
例如,当我们感到焦虑时,我们可以一遍遍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抓紧!我不能出错!我要来得及!”然而,这些话只会让我们感到更加不安。
相反,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诉一个信任的人,他们可能会说,“你在这里很有信心,我支持你。
”这种支持和建议会让我们感到被真正理解并得到帮助,长期积累也能提高我们处理焦虑和恐惧情绪的能力。
二、定期放松身心现代社会生活压力过大,很多人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症状,例如失眠、胃病、头痛、腰痛等。
这些生理症状并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由于焦虑和恐惧引起的。
如果经常出现这些身体不适症状,我们可以从身体出发,通过放松身心减轻情绪上的压力。
身体放松的方法可以是瑜伽、冥想、深度呼吸、睡觉和按摩等等。
通过这些方法放松肌肉和冥想,可以有助于放松整个身体,减少身体上的不适症状。
如果我们能够定期每天花 10 分钟放松身心,那么累积起来的效果可以帮助我们减轻情绪逼迫,增强身体素质。
更重要的是,放松身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三、建立积极习惯我们的大脑十分善于自我强化和自我惩罚。
如果我们给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情绪许多负面的评价,我们很可能会创造出一个无限加剧这些情绪的循环。
心理学解读为什么我们会对自我产生怀疑和不满
心理学解读为什么我们会对自我产生怀疑和不满自我产生怀疑和不满是人类心理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都会时不时地质疑自己的能力、价值和选择。
这种怀疑和不满对我们的自信和幸福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对自我产生这种负面情绪呢?本文将从自我概念、社会比较、认知偏差和自我评价等角度,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
一、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变化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感知。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个体成长、体验和社会互动而不断发展。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往往基于我们的经验和对外界的反应。
当我们得到正面反馈时,我们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肯定感,但当我们面临挑战和困难时,自我概念可能会受到动摇,产生怀疑和不满。
二、社会比较的影响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所产生的心理过程。
我们往往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关于自我的信息。
然而,由于人类的知觉常常存在偏差,我们往往会选择与那些比我们更成功或更优秀的人进行比较,这会导致我们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或失去自信。
同时,社交媒体的普及使我们更容易接触到众多成功人士的生活和成就,这也增加了我们对自我产生不满的可能。
三、认知偏差的作用认知偏差是指人类在对待信息时存在的心理倾向和错误。
例如,自我确认偏差是指我们更容易相信那些与我们已有的自我概念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抵制与之不一致的信息。
这些偏差使得我们对自己过于理想化或过于贬低,从而导致自我怀疑和不满的情绪产生。
四、自我评价的局限性自我评价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价值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判断。
然而,由于我们的自我评价常常受到情绪、环境和他人评价的干扰,它并不总能客观地反映我们真实的情况和价值。
当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受到负面影响时,我们往往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满。
尽管我们会对自我产生怀疑和不满,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应对这种负面情绪。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到自我概念的动态性和变化性,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失误。
焦虑症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焦虑症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困扰。
本文将探讨焦虑症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焦虑症的策略。
一、焦虑症的原因1. 基因和遗传因素:研究显示,焦虑症在家庭中有较高的遗传概率。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亲属有焦虑症,他们自己也容易受到影响。
2. 神经化学原因:焦虑症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不平衡有关,尤其是与促进焦虑情绪的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相关。
3. 生活事件和压力:焦虑症可能由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创伤性事件、工作压力或个人困境等引起。
这些事件经常触发焦虑症的发作或加重症状。
4. 性格和思维方式:特定的性格特征,如过分担心、过于自我要求、对事物过于敏感等,可能增加患焦虑症的风险。
同时,消极的思维方式和对负面情况过度关注也可能导致焦虑症。
五、化解焦虑症的策略1.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感到焦虑症严重且影响到日常生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是必要的。
专业人士可以根据你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2. 学会放松技巧: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和冥想是一些有效的放松技巧。
通过这些技巧,可以减轻焦虑症的症状,缓解紧张情绪。
3. 运动与身体活动:适度的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积累的压力和能量,增加快乐激素的分泌。
进行常规的身体活动有助于改善焦虑症的症状。
4.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
避免咖啡因和酒精等刺激物质,有益于缓解焦虑症的症状。
5. 思维转变:学会积极的思考方式对于应对焦虑症很重要。
战胜焦虑症的第一步是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接受不完美,并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六、结语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多种原因导致其发生。
然而,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和专业帮助,我们可以有效地处理焦虑症,提高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也是预防焦虑症的有效途径。
注重自我关爱,保持心理健康,我们可以远离焦虑症的困扰,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焦虑症的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焦虑症的心理影响因素分析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心理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文将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深入探讨焦虑症的心理影响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在焦虑症的心理影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个人经历和认知方式等。
研究表明,个体具有较为敏感的性格特点,如过分担心、易紧张等,更容易患上焦虑症。
此外,个人经历也是焦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性等都可能导致个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恐惧感,从而增加焦虑症的风险。
此外,个体的认知方式也对焦虑症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过度关注负面信息、过分担心未来等认知偏差会增加焦虑症的发生。
其次,环境因素也对焦虑症的心理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
社会环境中的压力和竞争往往会导致个体的焦虑感增加。
例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等都可能成为焦虑症的诱因。
此外,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也是焦虑症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缺乏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个体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增加焦虑症的风险。
家庭环境也对焦虑症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中的冲突和不良亲子关系与焦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谐和亲子关系的不稳定性会增加个体焦虑症的风险。
最后,生物因素也是焦虑症心理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机制等。
研究表明,焦虑症在家族中有较高的遗传风险。
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和化学物质的平衡,从而增加焦虑症的发生。
此外,生理机制也对焦虑症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大脑区域活动模式与正常人不同,这可能与焦虑症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此外,焦虑症患者的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调节也存在异常,这可能与焦虑症的症状表现相关。
综上所述,焦虑症的心理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焦虑症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这些心理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焦虑症,并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心理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心理冲突及其解决方法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内在都存在着一个真实的自我,即个体的内心感受、价值观和理想等方面的自我认同。
然而,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外在自我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在自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和社会中处于的角色、责任和期望。
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往往会产生心理冲突,如个体内心的真实感受与外界期望之间的不一致、自我认同与社会角色的冲突等。
这种冲突可能导致内心的困扰、焦虑和矛盾,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要解决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心理冲突,可以考虑以下方法:1. 自我认知和心理探索:了解并接纳自己的内在感受和价值观,探索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愿望。
通过反思和自我反省,增强对内在自我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与外界沟通和平衡。
2. 沟通和表达:有效的沟通和表达是解决内外冲突的关键。
与他人沟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寻求理解和支持。
学会说出自己的需求,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以达到一种平衡的结果。
3. 设定边界和降低期望:为了避免过多的心理冲突,我们需要学会设定个人边界,明确自己的底线和允许他人越界的地方。
同时,适度降低对外界期望的追求,避免将自己的价值和幸福完全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和评价。
4. 寻求咨询和支持:如果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冲突持续存在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是一个积极的做法。
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个体探索内在冲突的原因,并教授应对方法和技巧。
5. 自我调适和平衡:学会接纳自己的内在与外在,找到内外平衡的方法。
这可以通过培养正向的心态、寻找内心的激励和乐趣、培养自我关爱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等来实现。
在解决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心理冲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接纳与尊重:对自己的内在感受和价值观保持接纳和尊重的态度。
不要把自己的内在与外在自我对立起来,而是试着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2. 灵活与妥协:学会在特定情境下灵活调整和妥协,以达到内外和谐。
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暂时抑制内在自我,而在其他情境下则应更多地顾及自己的内心需求。
焦虑与人生探索焦虑如何影响对自我和人生的探索
焦虑与人生探索焦虑如何影响对自我和人生的探索焦虑与人生探索——焦虑如何影响对自我和人生的探索焦虑是一种人类常见的情绪体验,它经常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和生活。
对自我和人生的探索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而焦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焦虑对自我认知和人生方向探索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应对焦虑并促进更有意义的人生探索。
一、焦虑对自我认知的影响焦虑常常与自我认知密切相关,它可以影响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
首先,焦虑情绪可能导致自我否定,使得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怀疑。
焦虑者往往过度担心失败和评价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自我否定可能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限制了对自我真实状态的认知。
其次,焦虑可能导致自我关注过度,个体担心自己的行为和外貌被他人评价,进而过度关注细节和自我表现。
这种过度自我关注会分散个体的注意力,影响对内外环境的观察和理解。
尽管焦虑对自我认知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应对焦虑,促进更准确和积极的自我认知。
首先,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体系是重要的。
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优点和过去的成功经验,培养自信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其次,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反馈也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有效途径。
他人的观察和评价可以提供客观的观点和反馈,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潜力和不足之处。
此外,学会放松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是缓解焦虑,促进自我认知的重要步骤。
二、焦虑对人生方向探索的影响人生方向探索是人们在求索个人目标、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而焦虑可能对此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首先,焦虑可能促使我们更为谨慎和努力地探索人生方向。
焦虑可以是对未知和不确定情境的自我保护机制,它提醒我们注意潜在的风险和困难。
这种警觉性可使我们更加关注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进一步明确并努力追求人生目标。
其次,焦虑也可能成为人生方向探索的阻碍。
焦虑情绪过高时,个体可能容易感到压力和恐惧,这可能导致对未来的担忧和退缩。
焦虑者往往害怕改变和冒险,因为他们担心失败和无法掌控。
焦虑与心理自我防御机制(一)
焦虑与⼼理⾃我防御机制(⼀)——《健康⼈格⼼理学——能有效激活⼤学⽣成长潜能的9种模式》第三版书摘如果我们的⼿碰到开⽔,我们会怎么做?——瞬间,不⽤思考,我们就会把⼿缩回来。
我们的⼼理也⼀样,也存在类似的⾃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就是最先将⼈⼼理中⽆形的⾃我防御机制有形化,从⽽让我们可以更深⼊地了解和把握⾃⼰与他⼈。
要介绍⾃我防御机制,就不能不先了解焦虑这个概念。
(anxiety),从症状上看,主要是是指⼀种复合情绪,它由紧张、不安、担⼼、恐惧等主观感受和⼀些,从症状上看,主要是是指⼀种复合情绪,它由紧张、不安、担⼼、恐惧等主观感受和⼀些焦虑(所谓焦虑所谓程度不同的躯体反应与外部表现,如:⼼跳加速、发热或发冷、胃肠不适、胸闷、发抖、头晕、脸发⽩或发红等构成。
焦虑使⼈警觉将要⾯临的问题,并对之作出相适应的反应或说是准备。
因此焦虑不⾜会使⼈在⾯临问题前准备不⾜,⽽焦虑过度,⼜会抑制⼈能⼒的发挥。
例如⼀个课本学习能⼒⼀般的学⽣在⼤考前⼀点都不紧张(焦虑不⾜),他的考试成绩通常会有问题,⽽另外⼀个学⽣在⼩考前都紧张得坐⽴不安(焦虑过度),他的考试成绩同样会出问题。
这说明,焦虑适时适度就好,⽽不⾜与过度都不好,这即所谓:过犹不及。
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作“客观焦虑”、“神经症性焦虑”和“道德焦虑”。
客观焦虑好理解,是指现实困境或危险引发的紧张和担⼼;神经症性焦虑表现为毫⽆理由的焦虑甚⾄恐惧;道德焦虑表现为担⼼⾃⼰做出违反超我的事,道德焦虑最常表现为罪恶感和羞耻感。
弗洛伊德⼀⽣重点研究的是“神经症性焦虑”。
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与过度焦虑密切相关的⼀种⼼理过程和防御机制:即性⼒(⼒⽐多)受到现实约束不得不压抑⾃⼰,结果产⽣焦虑,为了缓解焦虑,⽆意识中发展出⼀套⼼理⾃我防御机制。
这就如同⼿碰到开⽔会⽆意识中缩回来⼀样,⼈的⼼⾥遇到“开⽔”也会产⽣⼀种⽆意识的⾃我保护机制。
⽤弗洛伊德是最早发现并且描述⼈⼼理上的⾃我防御机制的。
自我差异而产生的焦虑
自我差异而产生的焦虑
张景臣;胡楠;王琦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年(卷),期】2008(0)S1
【摘要】1987年higgins提出了自我差异理论,由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而引起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等。
因此要进行相应的认知干预来减少自我差异,从而减少人们焦虑情绪。
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干预方案:改变思维方式、改变行为方式、减少对自己言行的关注、建立自信,从而达到减轻焦虑的效果。
【总页数】2页(P352-352,374)
【作者】张景臣;胡楠;王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6
【相关文献】
1.自我差异而产生的焦虑
2.大学生实际-应该自我差异与焦虑关系的研究
3.大学外语学习焦虑中自我能力知觉差异研究
4.保发压力下中外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状态焦虑与自我控制的差异
5.蒙古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焦虑与自我管理关系的调查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落差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心理落差产生的原因与对策以心理落差产生的原因与对策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心理落差是指在心理上出现的巨大反差或落差感,常常伴随着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混乱。
这种心理落差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外在环境的变化、内在自身的压力和挑战以及认知和情绪的不一致等等。
为了应对心理落差,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调整心态和应对困境。
心理落差的原因之一是外在环境的变化。
当我们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转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不安。
例如,从一个小镇搬到一个大城市,或者从学校毕业后开始工作。
这种转变可能导致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社交圈子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改变,从而产生心理落差。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逐渐适应新的环境,主动寻找机会参与社交活动,与新朋友建立联系,并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以缓解压力和焦虑感。
内在自身的压力和挑战也是导致心理落差的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例如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学业压力等等。
当我们感到无法应对这些挑战时,可能会产生心理落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来应对压力和挑战。
例如,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压力管理的技巧,如运动、冥想和深呼吸等,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如与朋友和家人交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以获得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认知和情绪的不一致也是导致心理落差的原因之一。
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可能不一致,这可能导致我们感到困惑和矛盾。
例如,我们可能在理性上知道某件事情是正确的,但情绪上却无法接受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来调整我们的思维和情绪。
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我对这件事情感到困惑?我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情绪?我可以如何调整我的思维和情绪以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自我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差异而产生的焦虑(一)
摘要]1987年higgins提出了自我差异理论,由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而引起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等。
因此要进行相应的认知干预来减少自我差异,从而减少人们焦虑情绪。
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干预方案:改变思维方式、改变行为方式、减少对自己言行的关注、建立自信,从而达到减轻焦虑的效果。
关键词]自我差异焦虑认知干预
焦虑在现在这个社会仿佛已经是一个“时髦”的词语,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情况下面临着焦虑。
很明显焦虑不是人们所喜爱的,都希望过幸福快乐的生活。
那么焦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怎么才能减少焦虑呢。
下面就从自我差异的角度来解释一下焦虑的成因以及预防的方法。
无论在发展心理学,还是在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自我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作为一个人首先关注的肯定是自我,一个人只有在自我比较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够作为一个功能良好社会的人。
无论是沮丧、焦虑或是紧张,都是由于自我的不平衡引起的,而自我的这种不平衡则来源于自我的差异。
关于自我差异的研究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早在1987年higgins就已经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理论,自我差异理论。
将自我分成了三个自我,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
现实自我指的是自己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
理想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我积极的希望,是人们渴望实现的好的方面和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应该自我指的是根据社会行为规范应该完成的责任、职责、义务,是被迫完成的而非内心渴望的。
其中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自我的评估标准。
现实自我,则同这两个标准进行比较。
在这两种不同的标准下进行比较,如果产生差异则会出现一定的负面情绪。
Higgins将负面的情绪分为两类,一种是沮丧,一种是焦虑。
现实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会产生于沮丧有关的情绪(不满,抑郁等),并且对积极结果出现或不出现敏感,个体倾向于对渴望状态产生趋近的行为偏向。
而现实与应该自我的之间的差异则会产生于焦虑有关的情绪(紧张,恐惧等),并且对消极结果出现或不出现敏感,个体倾向于对渴望状态产生回避的行为偏向。
Markus提出了可能自我理论,可能自我包括:理想自我、恐惧自我。
理想自我指的是个体希望达到并确信能够实现的目标。
恐惧自我指的是个体害怕或恐惧成为的自我。
在这个理论中markus提出了一个新的名字,恐惧自我是个体害怕成为的那个人,也可能是个体心中所厌恶的那么一个形象。
恐惧自我的力量是比较强大的,当恐惧自我与实际自我的距离很近的时候,在这个情况下,应该自我就对个体的焦虑没有影响。
当恐惧自我与实际自我距离较远的时候,应该自我就对个体焦虑的影响就会出现。
Carver(1999)。
由于自我差异而导致的矛盾和内心的冲突,从而引发人们的焦虑情绪,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等。
自从higgins提出了自我差异理论之后,已经做了大量关于自我差异与焦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包括情绪、医学、跨文化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支持higgins的理论。
Strauman,TimothyJ;Higgins,ETory(1988)年对235名大学生所做的研究中,构建的最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社交焦虑和实际—应该/他人自我差异显著相关。
Strauman,TimothyJ(1989)年比较了临床抑郁和社交焦虑者以及对照组的自我差异以及相关情境研究,结果表明,抑郁者的实际—理想自我差异大,而社交焦虑者的实际—应该自我差异大,抑郁和社交焦虑患者具有特殊的认知结构。
Strauman,TimothyJ.(1992)年研究表明,实际—应该自我差异和持续的焦虑情绪相关。
Scott,Lane;O'Hara,MichaelW.(1993)比较了抑郁、焦虑、抑郁且焦虑以及正常组的自我差异后发现,抑郁组比其他组有更高的实际—理想自我差异,而焦虑组比其他组有更高的实际—应该自我差异。
Weissenburger,JanElizabeth(1997)对抑郁症者进行了研究,他们对抑郁且高焦虑者、抑郁且低焦虑者和对照组进行了研究,结果部分支持自我差异理论。
社交恐惧症者和抑郁症及
共病者比正常人的实际—应该/他人差异大(Weilage&Hope,1999)。
由于自我的差异而导致了一定的焦虑。
当知道了焦虑背后的原因之后,那么既要对由于自我差异而引起的焦虑进行干预。
对焦虑用得最多的干预方法是认知行为干预方法,这种方法也被证明是较为有效的。
认知行为干预的核心是改变个体的认知,提高个体现实自我,增强个体的掌控感。
从某个角度来说,提高现实自我,增强个体的自我意识,其实是缩小了个体的自我差异。
在国内有很多的研究验证了干预的有效性。
杨静(2002)对大学生的团体自信训练,主要通过识别消极自我意识并挑战消极自我意识,转变大学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可有效减轻或消除考试焦虑。
杨眉(2002)以认知—行为—情绪疗法对7名考试焦虑的大学生进行了心理治疗,结果表明认知—行为—情绪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
在她的认知行为情绪治疗中主要是使学生克服完美主义及自我挫败倾向,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并且自我调节,增强其自我意识。
张运生(2004)选取了10名有焦虑情绪的大学生作为辅导对象,进行为期8周的自我意识团体辅导,结果表明,通过自我意识团体辅导,能缩小“应该自我”与“实际自我”的差距,能够有效克服大学生的焦虑情绪。
生活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有或轻或重的焦虑情绪,究其原因,个人评价偏低是重要原因之一。
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是社会交往活动的前提,它决定了人的判断、反应以及交往方式。
自我认识强,个人评价好的人有正确的交往动机和交往态度,能够很好地协调各种人际关系,能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社会适应力强。
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妄自菲薄的人,则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往,也不能处理好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差。
从焦虑的认知模型的中心部分,可看出特定的社会交往情境会激活某种观念或假设,即潜在的信念和假设,如:“我不属于这个圈子”等,进一步诱发消极的自动思维,把情境解释为带有威胁性或危险性,比如:“在这种场合我会说错话”“会暴露自己的笨拙”“别人会以鄙夷的态度对我评头论足”等。
有了这些想法之后,有焦虑倾向的人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身,即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意识。
当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内部,即转向焦虑的症状和意识到自己社交无能时,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交往的方式。
这样看待问题使人与人的自然交往变得困难,难于交谈、倾听,人们越注意自己内部感觉和缺点,越容易强化自我意识,加重焦虑的表现和症状(如心跳加剧、出汗、发抖等生理变化)和心理紧张,并采取一系列的安全行为,如垂下眼睑避免与别人的目光接触,紧绷的身体等。
这种情形持续下去,造成恶性循环,内心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感和自卑感逐渐加重。
消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会造成焦虑,而焦虑的一系列症状,又使得自我评价更低,进一步又加重焦虑。
此外逃避式的行为,虽然短时期内可以达到保护个体免受威胁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它会减少个体的自信,使个体无法认识到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所以会加重焦虑,影响个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