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gswhywbx4----004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学习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

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

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5.23 答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5.23 答案

二、了解背景:1、《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2、《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案补充问题: 1、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景正面描写赤壁美景, 以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咏赤壁)下阕: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未成感慨。

(怀周瑜发感慨)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明确: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这句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景色,勾勒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景图”。

“乱”“穿”“惊”“拍”“卷”五个词运用夸张、对偶、比喻、拟人手法,用得形象生动,把景物写活了,使读者感到赤壁就迫近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身边。

乱:岩石山崖险怪穿:山崖陡峭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卷:波涛巨大的力量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1.说明周瑜当时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2.以美人衬托英雄。

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练习答案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练习答案

《苏轼词两首》第一部分课内知识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故垒(lěi) 吟啸(xiào) 衰落(shuāi)怀瑾握瑜(yú)涤纶(lún) 谪居(zhé) 羽扇纶巾(guān)C.间隔(jiàn) 蓑衣(suō)应和(hè)狼狈为奸(bèi)D.萧瑟(sè) 刹那(chà) 书卷(juàn) 料峭春风(qiào)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流:放荡不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D.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吟咏长啸4.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杰出的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汹涌澎湃)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故国:旧地,指古战场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不久,过一会儿5.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B.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C.何妨吟啸且徐行徐:缓慢任:担负(任凭)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参差十万人家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乘:趁着。

樯橹灰飞烟灭樯:一种摇船的桨(桅杆)D.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7.比较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暮去朝来颜色故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A.回首向来萧瑟处 B.千古风流人物 C.便纵有千种风情(A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永垂不朽的。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D.回首向来萧瑟处向来:朝向来处。

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

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名,但他的五尺之躯。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 ⑥却不见容于当权派 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⑧C.①④⑤⑦D.②④⑤⑦3.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

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

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4.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暮去朝来颜色故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尊还酹江月B.被甲上马C.早生华发D.竹杖芒鞋轻胜马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公瑾(jǐn) 萧瑟(sè) 纶巾(lún) 淘尽(táo)B.凄切(qī)刹那(chà) 芒鞋(wáng) 病菌(jūn)C.暮霭(ǎi)连累(lèi) 支撑(chēng)料峭(qiào)D.骤雨(zhòu) 崇拜(chóng) 迫切(pò) 模糊(mó)7.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踞关,毋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衡少善属文B.悟言一室之内长乐王回深父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一尊还酹江月信义安所见乎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北冥有鱼幼稚盈室小知不及大知8.古诗词中常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休说鲈鱼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永垂不朽的。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D.回首向来萧瑟处向来:朝向来处。

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

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名,但他的五尺之躯。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 ⑥却不见容于当权派 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⑧C.①④⑤⑦D.②④⑤⑦3.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

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

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4.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暮去朝来颜色故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尊还酹江月B.被甲上马C.早生华发D.竹杖芒鞋轻胜马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公瑾(jǐn) 萧瑟(sè) 纶巾(lún) 淘尽(táo)B.凄切(qī)刹那(chà) 芒鞋(wáng) 病菌(jūn)C.暮霭(ǎi)连累(lèi) 支撑(chēng)料峭(qiào)D.骤雨(zhòu) 崇拜(chóng) 迫切(pò) 模糊(mó)7.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踞关,毋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衡少善属文B.悟言一室之内长乐王回深父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一尊还酹江月信义安所见乎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北冥有鱼幼稚盈室小知不及大知8.古诗词中常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休说鲈鱼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苏轼词两首答案

苏轼词两首答案

苏轼词两首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1、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1—3,笼罩全篇4—11,面对江山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怀周瑜,重在抒情1---6,回忆历史7---9,抒写己怀10—11,自我排遣2、题为“赤壁怀古”,词的上阕描写了赤壁的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大江——浪淘乱石——绘形,惊涛——绘声,巨浪——绘色,宏伟开阔、雄奇壮丽、江山如画(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你欣赏上阙哪一个句子,为什么(1)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险怪拍:搏击的力度穿:高峻卷:翻江倒海惊:汹涌雪:绘形绘色(2)或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注:赏析景物描写的思路:(1)抓特征。

(注意表现景物的形态、声响和色彩等方面的关键词)(2)明视角。

(注意观察角度如俯视、仰视、远眺、近观等)(3)看特色。

(注意语言的运用如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如修辞,比喻、对仗、夸张等;如风格,清幽、绚丽、壮阔等)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过渡,承上启下4、赤壁之战中曾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苏轼为何唯独仰慕周瑜?是如何描写的?(年轻有为、英俊潇洒、从容儒雅、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面描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神态、外貌)侧面描写:小乔初嫁了,樯橹灰飞烟灭(婚姻、功业)5、作为赤壁之战一方的主帅周瑜,应有很多事可写,作者为何特意描写他的婚姻“小乔初嫁了”?侧面描写:年轻有为,婚姻幸福6、在词的结尾,作者为何会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7.研讨题: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作者从“神游”“故国”之中跌回到现实,用周瑜形象来与自己的形象作对照,抒发自己8、豪放之风《定风波》导学案一、整体感知:1、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请认真阅读词前短序,说说词中所写的是什么事?事:途中遇雨。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JMQ)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JMQ)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预习内容】1、阅读作者介绍背景介绍请结合《点金训练》29-30页阅读2、初读全词,查阅工具书,依据注释,疏通词意。

不通出标注质疑3、朗读且尝试背诵《苏轼词两首》。

【自我检测】1、下面关于苏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一门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说的就是苏氏父子。

B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代表作有《赤壁赋》《喜雨亭记》《秋声赋》《石钟山记》等,苏轼本人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世有有“苏文如泉”之说。

C苏轼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名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D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

2、给字注音,樯橹..()酹.()纶()巾料峭.()蓑.()3、课文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1)《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描写古战场险要形势的名句是:,,。

(2)词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旷达视野和表达对古代英雄缅怀之情的诗句是:,,。

(3)词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词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5)词中描写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句子是,,。

(6)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探究案一【教学目标】把握《赤壁怀古》描绘的意象(包括景物和周瑜形象),体察作者的情感。

一、预习成果展示,不通处请质疑二、整体感知这首词作为一首怀古之作,你认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提示: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要求:先个人阅读思考获得认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确定学习成果,组长指定展示成员。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熟练地背诵这两首词,明确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诵读吟唱,合作探究,掌握借古咏怀、情景交融的方法。

3.激情投入,准确把握词人感情,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书写认真、规范。

I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二、了解背景:1、《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2、《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黄海霞审核人:李慧班别:姓名:学号:组号:【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及情感。

2.学习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3.体会“豪放”词的特点,背诵两首词。

【学习重点】把握词作的内容及情感。

【学习难点】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知识链接】一、解题念奴娇,著名词牌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妓“念奴”,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取念奴为词牌名。

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共有一百字,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使用这一词牌填写的名篇,因句中有“大江东去”,“一尊还酹江月”等句,该词牌又得名《大江东去》、《酹江月》等。

在这里,苏轼所游的赤壁,指黄冈城外的赤壁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古代文人学士,登临山川胜地,凭吊前人遗迹,发为吟咏,叫做怀古。

这类作品往往联系历史往事来抒发个人的感慨。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本义应为平定变乱之意,始见于五代后蜀欧阳炯词。

二、衬托手法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主要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正面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主要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三、双关手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它分为:(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有句云:“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苏轼词两首 学案

苏轼词两首  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编写:王智斌审核:樊洁姓名:班级:学号:【学习目标】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羽扇纶.巾()樯橹..()()一尊还酹.江月()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解释下列词语:风流人物:故垒:雄姿英发:樯橹:一尊:酹:已而:芒鞋:吟啸:料峭: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

3、填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派词。

文学史上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课内学习】一、自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

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5)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二、自读《定风波》,思考(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表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课后检测】1、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_9194(整理精校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_9194(整理精校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必修教案0113 19:56::《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 2)从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课前自学】一、文学常识积累1、简介:“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派词。

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 、“苏辛”(辛弃疾)”之说。

(三苏:苏洵、苏轼、苏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豪放派词)2、写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念奴娇)【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的思想情绪。

提示与建议:理解词中所写的景物、吟咏的历史、抒发的感情。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2.苏轼在黄州生活概况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管,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千堆.()雪羽扇纶.()巾伦.()理樯橹..()早生华发.()还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千古风流..人物(2)樯橹..灰飞烟灭(3)早生华发..(4)一尊还酹.江月3.名句默写(1)大江东去,,。

(2),,卷起千堆雪。

(3)遥想,,。

谈笑间,。

(4)人生如梦,。

§文本精要探究1.朗读这首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根据诵读指导,划出节拍,按范读提示标出韵脚,反复朗读,然后试着背诵。

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写了哪些赤壁景观?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句中的动词有什么巧妙之处?4.读下阕,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句?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这几句的主语到底是谁?“笑我”什么?为什么“早生华发”?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完整word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完整word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用二课时。

第一课时: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

第二课时,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预习案为序,完成知识积累;然后,按271课堂模式,完成探究案。

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散文堪称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

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

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擅长书画,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到他影响的作家。

⒉写作背景《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一、【自主学习】2.解释句中重要词语:①不久、过一会;②吟咏长啸;3.通假字:尊通樽,酒杯4.一词多义:(1)①勃发;②头发;③出发;④征调、征发;⑤发射;⑥打开;(2)①副词,单独、独自;②年老没有儿子的人;③副词,岂、难道;④副词,只、仅仅二、【合作探究】1. (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的起兴之笔。

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营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

前句总结上阕,是作者不自主发出的感叹,后句是虚写,由江山引发出的思考,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铺垫。

2. (1)景观: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2)景物特点:雄奇壮观、气势磅礴。

(3)描写作用: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复杂动荡的时代特征和赤壁大战时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背景环境。

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起锦绣山河中涌现的千古风流人物。

同时,还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4)妙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极尽描摹之能事,渲染出了磅礴宏伟的气势。

“乱”写岩石山崖的险怪,“穿”写出山崖陡峭高峻的动势,“惊”写巨浪汹涌的气势,“拍”写出了惊涛骇浪力度之大,“卷”写出了波涛翻滚,力量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3.赤壁的雄奇景色和周瑜的丰功伟绩,既激起了词人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感慨。

然而,词人转念一想:在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倒不如“一尊还酹江月”罢。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14苏轼词二首责任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当心打坏了街坊家的玻璃。

街坊向他索赔美元。

在当时,美元是笔不小的数量,足足能够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可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错负责。

男孩犯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取出美元说:“这钱能够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此后,男孩开始艰辛的打工生活。

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往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他在回想这件事时说,经过自己的劳动来肩负过错,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微感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集》赏读:君子的行为,应寂静地涵养自己,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淡泊以明志,寂静而致远。

德高莫高于仁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

——《新书》赏读: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广泛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对广大人民有益。

拥有仁爱之心,是为人之道。

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荀子》赏读:用善行来洁身自爱,就能够比较尧舜。

可见人们增强自我涵养是多么重要啊。

易穷则变,变则通,公则久。

——《周易》赏读:《易》这门学识,走到终点就要变化,变化此后就能通畅,通畅此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远。

变通一词,启迪人们遇事不用死钻牛角,而应当懂得通融、屈伸。

一、作者视窗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隐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在文学艺术方面可谓全才:其文汪洋恣肆,理解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辈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善于行书、楷书,能开创新意,用笔丰腴跌荡,有天真绚丽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二、写作背景《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完整word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完整word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编制:杜慧敏校审: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月日【教师寄语】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学习目标】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2、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_北宋_(朝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_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_、弟弟苏辙__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苏轼的散文纵横恣肆,如《赤壁赋》;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的词又是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背景介绍】“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嘉佑二年。

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念奴娇》: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学习过程】1、自主预习(给加点字注音)故垒.lěi羽扇纶.巾guān樯橹..huá fà公瑾.jǐn..qiáng lǔ早生华发还酹.江月lèi吟啸..yín xiào料峭.qiào蓑.衣suō萧瑟.sè2、解释下列词语:风流:人生得志、事业有成,取得骄人成就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樯橹:这里指代曹操的水军尊:同“樽”,酒杯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 学案(含答案)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 学案(含答案)

第14课苏轼词二首学案(含答案)第第14课课苏轼词二首苏轼词二首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人生际遇。

2.认识苏轼遭贬后的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4.初步体会苏轼豪放的语言风格和雄奇奔放的文气。

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子规杜鹃鸟。

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诗意解读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片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却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于即景抒情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名句识记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考点演示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分巧妙。

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同意。

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

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YW—2015—02—002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编写人:张晓灿审核人: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15—9—14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嘉佑二年。

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念奴娇》: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学习过程】
1、自主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故垒.lěi羽扇纶.巾guān樯橹
..huá fà公瑾.jǐn
..qiáng lǔ早生华发
还酹.江月lèi吟啸
..yín xiào料峭.qiào蓑.衣suō萧瑟.sè2、《念奴娇》前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

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

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

给人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

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

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4、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则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周瑜”,这与苏轼想要传达的情感有什么样的联系?
刻画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是为了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

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5、《定风波》中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有什么作用?
从序言的最后一句的“故作此”可知,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要写这首词。

“沙湖道中遇雨”,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而作者去沙湖看田是因为想在沙湖终老。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感到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

他不再悲观消沉,而是“既来之,则安之”,安家置业,筹划生活,这恰恰反映了他积极乐观、的一面。

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无论被贬到哪里,苏轼都能随遇而安、落地生根。

这样的例子在苏轼长期的贬谪生涯中出现过多次,如他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惠州时。

6、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

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这里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生活中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7、《定风波》全词展现了苏轼这一时期怎样的心理状态?
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慌乱、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展现了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高超人生境界。

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对我们如何走过人生风雨,开创灿烂明天很有启迪意义。

【课后练习】
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此词是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之作。

苏轼的原配妻子王弗,性情温顺,
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江城子,题目分别是密州出猎以及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根据注释以及你所学过的知识,分析两首词在风格上的特点。

第一首词的上阕通过场景描写,引用典故两种表达方式,描绘出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下阕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了形象的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自己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整首词着一狂字贯穿全文,意境壮伟,笔力雄豪,撼人心魄,大有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从词的风格上来讲,属豪放派。

第二首词从风格上讲当属婉约派。

上片叙写现实,表达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

下片记述梦境,“小轩窗,正梳妆”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妻子的形象,描绘出一帧窗前梳妆的日常生活图景,以此表达自己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表达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挚情感。

最后三句,是诗人梦醒后的感慨,“明月夜,短松冈”,采用了移情入景,描绘出千里之外王弗墓地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蕴涵着夫妻之间无尽的哀伤和思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