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反思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教案: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技能目标:能够应用机械能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
1.机械能的定义及其性质。
2.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3.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原理。
2.示范教学法:通过实验和示范演示向学生展示机械能转化过程及其应用。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情况引起学生对机械能的思考,如:
小汽车在坡道上滑下后速度变快,请问这是为什么?或者展示一个弹簧秤
和一块石头,让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新知呈现(15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一些实验现象,如:有人乘电梯上升、从山上
滑下的人经过一个平地后速度变小等。
2.通过实验和示范演示来阐述机械能的转化过程,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第三步:知识讲解与讨论(30分钟)
1.讲解机械能的定义及其性质,并带领学生推导机械能的表达式。
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进行讨论。
第四步:小组讨论与解决问题(3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与机械能转化相关的问题,并
提出解决方案。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考虑到机械能的守恒定律,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
1.学生汇报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与梳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反思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反思
教案标题: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反思
教案反思是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教案的设计和实施进行总结和评估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的反思:
一、教案目标评估:
在教案编写之前,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要求进行合理的设置。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个主题,教学目标应该包括:
1.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2. 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估,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二、教学内容安排: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理解能力,合理安排知识点的顺序和深度。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引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例和图示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3.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4. 计算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
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价值。
三、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反思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节课不断地琢磨、仔细地推敲,反复地修改,认识越来越深,教学设计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1、明确教学目标。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符合《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设计注意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注意从学生探究与交流的角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2、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层次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发挥着课堂组织者和学习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交流等行为自然地掌握所学知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3、注意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个重要的知识点的得出都能先根据学生的一些已有经验总结,学完以后让学生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既能达到练习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4、体现了物理课的实验性与趣味性。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通过采取哪些办法可以使橡皮温度升高,让学生思考动手做一做,汇报自己各种方法并归类,培养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分析棉花燃烧成因和能量转化,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并且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体验物体对外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小,用气球放气感受手与气球接触处的.温度变化,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本课设计的不足也还是有不少的。比如:
9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教案《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 转化》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阅读“热机的发展历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意义。
(4)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
(5)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四、教学难点
借助模型或挂图等媒体,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这两种取暖方式有什么异同呢?
通过两种不同的取暖方式,让同学们思考做功是不是也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
(二)讲授新课
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实验探究】在厚壁玻璃筒的底部放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将活塞迅速下压,你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桶中的棉絮燃烧了。
【结论】做功是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另外一种方式。能量转化方式:机械能转化伟伟内能。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反思
[标签:标题]
篇一:《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五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
常德市石门县子良乡中心学校凌黎明
联系电话134******** 邮编41532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通过对一些物理现象的分析,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和发现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和物
理原理。
2、培养学生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机械能守恒问题、弹性势能与动能、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问题。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刚学了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能确认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并了解了决定这些能量大小的因素。也就是说学生为本节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教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对某种能量的变化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的,这恰恰是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有些物理现象需用多个物理知识分析或解释,如“滚摆、单摆最终会停下来”,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是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问题,但现象中所涉及到的机械能守恒与损失问题,既不能回避,又不能过多纠缠,否则会喧宾夺主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1、文本教材惜字如金,篇幅不长,但插图多,我们能获取的信息量依然十分丰富,由
《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说课稿
《12.3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内能,热传递,热量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内能的改变及其非常重要的应用――热机,可以说它是上节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通过"热机"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热值"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热机.
难点:热机的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
教具:细铁丝、棉线、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汽油机模型实物及其挂图学具:铁丝、棉线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对内能热量热传递与内能的改变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很稚嫩,,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特点,选择合适的资源.一是多媒体课件;二是自制教具,深入浅出;三是扩充实验,拓宽加深;四是紧抓动态教学资源.
三教法与学法:
实验观察法、亲身体验法、自学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第十二章四、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能与内能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原理。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这种转化与内能之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掌握动能与势能转化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深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与教具:准备初中物理教材、相关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小球、温度计等)。
2. 实验场地: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并准备安全防护措施。
3. 学生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以一个生动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简单的摩擦生热实验,比如用一只手反复摩擦一根钢条,直至其变热。这个实验直观地展示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例如骑车时感受到的刹车时的热量等。这样的导入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题的重要性,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讲解
1. 机械能与内能概念阐释
在讲解中,教师将详细解释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或位置变化所具有的能量,而内能则是物体内部粒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通过举例和图示,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2.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
仪征市新集初级中学钱学洋《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的教学设计
仪征市新集初级中学钱学洋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苏科版6月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内容,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设计。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接着介绍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本节重点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而对柴油机和蒸汽机则在“信息库”中予以介绍,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热机的发展历程一文,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教学质量既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的习惯,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科技发展,认识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三、学情和学法分析
本届内容为第十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从宏观的机械能,微观的分子内能技术上的结合与联系,以能量的概念为主线,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形式是多样的。前面学习的机械运动、分子运动分别对应着机械能和内能,而且每种形式的能量并不是孤立的,内能与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具体应用就是热机。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获得的,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是水到渠成的,适合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本课运用演示实验、对比和讲述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演示实验一让学生知道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通过演示实验二汽油机模型,将不易观察到的过程更形象、更直观;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知道热机的原理;通过对比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过程,加深对工作原理的认识,理解仪器各个部件的作用。在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感受科技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机械能反思1
《机械能》教学反思
1.对能量的认识:
在物理学中,动和能是紧密相关的两个物理量。在认识能量这个概念时,要紧紧抓住能量定义中“能够做功”这个关键要点,即“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特别是要注意一个物体具有能,不一定正在做功,不是正在做功的物体,只要能够做功,就具有能。
同样道理,一个物体具有的能的大小,可以由它能够做功的多少来量度。即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对机械能的种类及大小的认识:
不同种类的机械能的形式不同,要根据其形式、特点来判断机械能的种类。要研究物体是否具有动能时,只需分析物体是否运动;要研究物体是否具有重力势能时,只需分析物体是否被举高;要研究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时,只需分析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所具有能的种类。需要注意的是:(1)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重力势能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重力势能的零点。
(2)一个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可能是一种形式,也可能有多种形式。例如:在空中飞行的飞机既有动能,又有重力势能。
判断物体的机械能的大小,要根据不同种类机械能的大小由哪些因素有关来确定。例如:动能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大小及速度大小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不同的物体,若质量不同,即使速度大小相同,它的动能也不同;若同一物体,则质量不变,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对机械能的变化、转化及守恒的认识:
(1)自然界中的物体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机械能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分析物体动能的变化时,因为一个物体的质量是不变的,所以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引起了动能的变化。在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的运动的动能不变。分析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变化时,因物体质量不变,则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的变化引起重力势能的变化。若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不变。分析物体弹性形变的变化时,就注意物体弹性形变的变化而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
12.4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2燃料热值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2
教学目标:
1.知道燃料的热值概念。
2.会查热值表,会计算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
3.了解热机的效率。
4.认识燃料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热值概念的形成,会计算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
难点: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有关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要求各小组学生进行一项调查,现在和以前家庭中所使用的燃料是什么?一个月大约要用多少?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讲评学生回答后引入新课。燃料的热值
三、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1、要求学生讨论如何验证“不同燃料放热不同”,怎么开展探究实验
2、教师演示活动12-33(酒精的浓度要选择高一些的效果更好,纸
片可以裁成纸条形状,逐个少量添加到燃烧皿中使其充分燃
烧)
(进一步提醒,分析比较时对燃烧的程度有没有要求?)
引导观察记录数据
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酒精与碎纸片燃烧后,酒精放出的热量比碎纸片多
3、完善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4、揭示热值的概念,物理含义
推导热值计算、单位
引导学会查燃料的热值表
5、进行有关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四、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谈谈自己对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的看法。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燃料的热值
1、定义
2、符号
3、单位
4、公式
教学反思:本节标题为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而本课时进行的是燃料的热值,是化学能转化成内能,与本节标题不一致,倒不如将燃
料的热值单列一节,这样教材的处理更容易,即使合成一节也要分开来上。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一节 机械能》精品教案
第十章机械能、内能及其转化
第一节机械能
一、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本节涉及的内容概念多,且抽象。由于知识容量大,而且学生相关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习这么多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以演示实验引发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引出概念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通过观察物体具有动能、势能和弹性势能的一系列实验,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学习有关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化知识的广泛应用,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知道在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4.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应用。
5.通过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掌握设计简单探究实验的方法,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总结简单的科学规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 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
2. 学习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问题。
动能和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对机械能概念的理解,也是学习内能的基础,它是学生将能量概念具体化认识的基础,因此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学习是本节的重点。对于这两个重要概念的落实可让学生自己用身边的器材,采用探究的方法了解动能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研究过程注重研究方法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等。
初中物理_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1.4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对本节课内容预习,实际对乒乓球的运动中高度、速度的变化,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有感性认识,自己制作单摆了解运动情况,查阅资料对水电站、风力发电有初步认识,对过山车中运动情况、速度的变化能够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
教师首先制作、演示课后实验,让学生观察铁罐的运动,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对滚摆和单摆的演示,直观展示机械能的转化;“想想做做”让学生讲台演示,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直观性强。射箭、飞机、蹦床、发电站等ppt的利用,对知识的理解起到补充作用。
小组互助讨论:滚摆和单摆的机械能转化,人造地球卫星能的转化,学生课堂讲解,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便于教师掌握学情。
对选择题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是对知识掌握的初步检测,特别是神五返回舱减速着陆的过程,学生对机械能守恒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课后对实验的布置,鼓励学生的动手能力。
11.4机械能及其转化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功、能量以及动能和势能知识的基础上,以及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荡秋千、跳蹦蹦床、拍皮球等过程中高度、速度的变化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滚摆和单摆的运动中动能和势能转化比较容易理解,对基础一般的同学都能够掌握。而对机械能守恒难度大一点,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机械能转化宜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视频的形式,利用动画、视频等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教师准备滚摆和单摆,乒乓球和射箭、过山车、蹦极、人造卫星等实验器材、视频、动画等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学生课前对单摆、乒乓球的实验,体验运动中速度、高度,动能、势能大小的变化,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化;查阅过山车等资料,增加学习兴趣。
物理九年第十章《机械能、内能及其转化》教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机械能
第1课时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在探究实验中讨论并总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巩固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和类比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具准备
钢球、塑料球、斜面、木块、纸盒、弹弓、橡皮筋、直尺、金属块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高空坠物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一个重1 kg的花盆从10楼坠落,其杀伤力堪比枪击。其实不止花盆,巴掌大的西瓜皮、麻将牌、鸡蛋等,如果从高空坠下砸中行人,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教师利用教具让从斜面滚下的小球钻入水平面上的纸盒,纸盒被推得越远,小球对纸盒做功越多,表明小球的动能越大。学生思考、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识点一认识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让学生举例展示具有能量的物体的例子,屏幕上显示有关动能的图片,如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等。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是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作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请同学们想办法使桌面上的金属块具有动能。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改变金属块动能的大小,并由此猜想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中的应用。重点提醒学生怎样改变金属块的速度?怎样改变金属块的质量?怎样显示金属块动能的大小?
初中物理_九年级物理第14章第一节《热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4章第1节《热机》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热机
1、热机
2、热机分类汽油机柴油机
3、1 4 2 1
内机
点燃式压燃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4章第1节《热机》学情分析
1.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可以分析一些简单直观的现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引导和点拨,本节内容中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利用动画展示,这样比较直观形象,既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的不足又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2.通过对热机发展简史、汽油机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的学习,感受到人类对美好事物孜孜不倦的追求,逐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3.了解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热机工作时的利弊,唤起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4章第1节《热机》效果分析
1、本节课学习主要以四个活动为主线,突出了学生的学,真正突显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呈现清晰,内容由浅入深,难点突破策略合理、有效。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的建构,关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探究过程和结果来看,实验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完成两个实验探究,至少的也完成了其中的一个探究内容,切实起到了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数据收集能力、实验数
据处理能力。当堂训练题设计题量适中,体现了分层作业的特点。从学生完成情况来看,本节课学生学习是有成效的。
2.、理想课堂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真正认识到了理想课堂的核心--应当是切实关注学生的学,只有以学生的学为主线,而不是“凸显”某老师教学技艺有多高超课堂,才可能成为学生所需要的“理想的课堂”。(1)引入方式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大脑。让他们立即看到问题,想到问题,从而立即就融入了物理情境中来。(2)两个探究实验则将学生的猜想思路拨回到探究的主线上来,旨在让他们真正思考物理问题,思考真正的物理问题,合理猜想出电功大小相关因素。
2019年苏科版《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12.4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说课稿
2019年苏科版《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12.4机械能和内能的
相互转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高中物理第十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涉及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属于物理选修章节。
教材中的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是高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提供给学生详细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以及相互转化的规律;
2.技能目标:掌握计算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2.教学难点:理解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入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理论讲解
•介绍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
•通过实例分析,介绍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规律;
•讲解机械能和内能转化的计算公式。
3. 计算实例演练
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探究
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分析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加深他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5. 拓展应用
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归纳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学生的思路。
五、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苏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第十二章;
2.实验器材:小球、斜面等。
六、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练习和小实验的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估,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知识和计算方法。
内能复习课教学反思.doc
内能复习课教学反思
内能复习课教学反思(一):机械能和内能复习设计思路及教学反思
《机械能和内能复习》学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复习的内容是《机械能和内能》,如果复习一章的内容,内容显得有点多,所以就选择了第1、2两小节。
复习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所以课的引入也显得很重要,本节课以“本拉登"被击毙及“9.1L事件引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如此坚固的大楼为何在短短的儿个小时之内就轰然倒塌'‘的问题,以引入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最后再利用复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部分设置了“目标一■我来明确"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复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学生复习完以后也可以对照学习目标来检查一下自己本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看看对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第二部分设置了“口学…•我來解疑”目的是体现学生课前复习的作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
第三部分设置了“交流--我来展示、质疑二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我没有以填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的思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出来,这样就促使学生耍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查书找答案。同时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也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展现出来,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质疑中学生也会有新问题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展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表述不清的内容
及存在的意见分歧进行适时的点拨,同时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节课不断地琢磨、仔细地推敲,反复地修改,认识越来越深,教学设计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1、明确教学目标。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符合《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设计注意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注意从学生探究与交流的角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2、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层次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发挥着课堂组织者和学习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交流等行为自然地掌握所学知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3、注意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个重要的知识点的得出都能先根据学生的一些已有经验总结,学完以后让学生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既能达到练习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4、体现了物理课的实验性与趣味性。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通过采取哪些办法可以使橡皮温度升高,让学生思考动手做一做,汇报自己各种方法并归类,培养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分析棉花燃烧成因和能量转化,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并且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体验物体对外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小,用气球放气感受手与气球接触处的.温度变化,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本课设计的不足也还是有不少的。比如:
1、备学生不足,问题设置“过度”开放,比如在气球放气实验中,提问“气球为什么会升空?其过程的能量转化怎样?”就导致学生无从入手,摸不着头脑,出现了漫无边际的现象。如果变“过度”开放为“适度”开放,在每个大问题下面设置几个小问题,用问题串的形式将它们紧凑的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这儿
可以设置(1)气球的机械能如何变化?(2)是用怎样的方式使其机械能增加的?(3)增加的机械能从何而来?(5)能量如何转化?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从而大大增加了提问的有效性。
2、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相互的评价作用。比如热机的工作过程,最后的视频展示拿出来作为对前面热机的设计作一个总结,加深理解,学生观看时间短,消化理解的时间与空间不够。如果让大家先讨论一下,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并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然后教师再总结一下,效果应该更好一点。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在今后物理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