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反应性气体排放源清单
大气主要污染源清单调查与源解析的研究
大气主要污染源清单调查与源解析的研究篇一:大气污染源解析大气污染源解析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大气气溶胶及其粒径分布大气气溶胶,是指在大气环境中,液体或固体颗粒均匀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虽然大气气溶胶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能见度、干湿沉降、云和降水的形成、大气的辐射平衡、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化学反应等均有重要影响。
由各种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颗粒物,大部分集在对流层,距地面l~2km范围内(即大气边晃层)。
在此区域内的颗粒物的尺寸最大,种类最多;而在距地面4~5km以上的范围内,颗粒物的浓度基本上不受地球上直接排放的影响,其尺寸分布与本底气溶胶的分布相近。
一般认为,气溶胶颗粒物的本底质量浓度约为10ug/m3,颗粒浓度为300个/m3。
但污染严重的城市中,有时气溶胶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最高可达2000ug/m3。
污染严重的水泥厂,其年均质量浓度通常大于350ug/m3。
大气气溶胶的粒径是其最重要的性质之一。
大气气溶胶所有的特征都与其粒径有关。
由于大气气溶胶的形状非常复杂,极不规则,有球状体、粒状体、片状体等,因此在度量大气气溶胶粒子大小时经常使用等效球体的直径来表示。
其中,最常用的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它是按照粒径的大小,大气气溶胶粒子可分为粗粒子(coarseparticulate)和细粒子(fineparticulate)。
对气溶胶粒子进行粗细划分和研究的原因在于粒径的差异使得粗粒子和细粒子在化学组成、来源和形成方式、传输和去除机制等均存在一些根本的区别。
目前粗粒子和细粒子的粒径分界线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根据研究的需要,一般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otalSuspendedParticulates,TSP)、PM10和PM2.5。
TSP是指可漂浮在空气中的、粒径一般小于100um固态和液态微粒的总称。
TSP曾是中国唯一的环境大气气溶胶污染监测指标,现仍沿用,但主要用于作业场所粉尘的监测指标;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lam以下的大气气溶胶粒子。
大气排放源清单实施方案
大气排放源清单实施方案大气排放源清单是指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源进行清单化管理,通过对排放源进行清单化管理,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排放量,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有效实施大气排放源清单,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建立大气排放源清单的基础。
1.建立排放源清单数据库。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排放源清单数据库,包括各类排放源的基本信息、排放物种类和排放量等数据。
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更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加强监测和调查工作。
加强对排放源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包括定期对重点排放源进行监测和排放量调查,确保排放数据的真实可靠。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新兴排放源的监测和调查,防止漏报和错报情况的发生。
二、建立大气排放源清单的管理制度。
1.建立排放源清单的更新机制。
建立定期更新排放源清单的机制,确保清单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完整性。
对于新增的排放源,需要及时纳入清单数据库,并进行相应的监测和调查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建立排放源清单的共享机制。
建立排放源清单的共享机制,将清单数据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还需要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三、建立大气排放源清单的应用体系。
1.开展大气排放源清单的应用研究。
开展大气排放源清单的应用研究,包括对清单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利用,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清单数据的应用研究,可以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更加精准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2.推动大气排放源清单的应用。
推动大气排放源清单的应用,包括将清单数据纳入大气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同时,还需要将清单数据应用于大气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为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四、加强大气排放源清单的监督和管理。
1.加强对排放源清单数据的监督。
加强对排放源清单数据的监督,包括对清单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查,防止数据造假和篡改。
环境空气和废气56项
吡啶气相色谱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 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国家环境保
169
170
171
172
173
异氰酸甲酯
正己烷
乙腈
三氯甲烷、四 氯化碳
肼和偏二甲基 肼
护局(2007年)第六篇第五章四(二)
141
砷
固定污染源废气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 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HJ 540-2016
砷原子荧光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 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国家环境保护局
(2007年)第三篇第二章六(6)
142
铁
铁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空气和废气 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国家环 境保护局(2007年)第三篇第二章十 一(二)
129
一氧化碳(CO)
氰化氢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
补版)国家环境保护局(2007年)第 五篇第四章七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异烟 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HJ/T 28-1999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 法GB/T 9801-1988
一氧化碳定电位电解法 《空气和废气 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国家环 境保护局(2007年)第五篇第四章十
硝基苯类化合 物(硝基苯、邻-硝基甲苯、间-硝基甲苯、对-硝 基甲苯、间-硝基 氯苯、对-硝基氯 苯、邻-硝基氯
苯)
苯酚类化合 物、酚类化合 物(2,4-二硝基 苯酚、2,4,6-三硝 基苯酚、1,3-苯二 酚、苯酚、3-甲 基苯酚、4-甲基 苯酚、2-甲基苯 酚、4-氯苯酚、2,6-二甲基苯酚、2-萘酚、1-萘酚、2,4-二氯苯酚)
我国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及行业排放特征分析
我国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及行业排放特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幅增加,空气污染日趋严重。
因此,建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清单、研究其排放特征已成气态污染物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我国人为源VOCs排放污染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为基准年,采用排放因子法,对我国人为源VOCs污染的排放水平、分省分布排放特征、分地区排放特征、排放强度以及行业排放特征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探讨我国人为源VOCs控制对策。
本文首先以排放源分类系统构建原则为基础,构建具有四级深度的人为源排放分类系统,在此基础上,对国家统计年鉴、行业协会统计数据以及相关文献等资料进行调研分析,引用国内新的实验及分析成果并结合国外研究结果,确定了人为源VOCs污染排放研究的活动水平信息和排放因子的具体数值,以此构建我国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编制方法。
基于上述构建方法,获得我国2010年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分析我国人为源VOCs排放特征,并提出了我国人为源VOCs污染控制对策。
结果表明:我国2010年人为源VOCs排放总量为2230.0万吨,其中固定燃烧源排放573.6万吨、工艺过程排放546.3万吨、移动源排放480.0万吨、溶剂使用排放466.6万吨、储存和运输排放量为163.5万吨。
排放量最高的5个省依次为江苏、浙江、山东、广东、辽宁,其排放量之和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44.47%。
排放量最低的2个省为西藏和青海,均低于10万吨。
对不同地区排放量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华东地区人为源VOCs排放量最大,为953.7万吨;其次为中南地区,为480.7万吨;华北和东北地区排放量分别为275.6万吨和226.2万吨;西南和西北地区排放量分别为166.9万吨和138.7万吨。
GDP、工业GDP与非生物质燃烧VOCs排放呈现出了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其中工业GDP相关度比GDP略好一些,约0.80。
市(县)级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清单报告模板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全球增温潜势值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中的100年全球增温潜势值见表A.1。
表A.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中的100年全球增温潜势值53附录 B(规范性附录)排放源排放源/吸收汇类别及估算气体见表B.1。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源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对应关系见表B.2。
工业分行业分设备情况见表B.3。
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源汇总见表B.4。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汇总见表B.5。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排放源/吸收汇汇总见表B.6。
废弃物处理排放源汇总见表B.7。
表B.1 排放源/吸收汇类别及估算气体54表B.1(续)55表B.2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源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对应关系表B.3 工业分行业分设备情况56表B.3(续)表B.4 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源汇总57表B.4(续)表B.5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汇总表B.6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排放源/吸收汇汇总表B.7 废弃物处理排放源汇总58附录 C(规范性附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模板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总览模板见表C.1。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报告模板见表C.2。
市(县)级温室气体清单报告模板见表C.3。
工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模板见表C.4。
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模板见表C.5。
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模板见表C.6。
分产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模板见表C.7。
温室气体排放重点指标汇总模板见表C.8。
信息项模板见表C.9。
表C.1 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总览模板表C.2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报告模板59表C.2(续)60表C.2(续)表C.3 市(县)级温室气体清单报告模板61表C.3(续)表C.4 工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模板62DB14/ XXXXX—2020 表C.5 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模板表C.6 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模板表C.7 分产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模板63DB14/ XXXXX—202064 表C.8 温室气体排放重点指标汇总模板表C.9 信息项模板。
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建立及举例
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建立及举例一、什么是VOCs一、什么是VOCs挥发性有机物(VOCs)定义五花八门,综合可归纳为基于物理特性、基于化学反应性和基于监测方法的三类定义。
基于物理特性,从“沸点”和“蒸汽压”两个参数确定。
如:在101.325kPa标准压力下,任何初沸点低于或等于250℃的有机化合物;在293.15K条件下蒸汽压大于或等于10Pa,或者特定适用条件下具有相应挥发性的全部有机化合物(不包括甲烷)。
基于化学反应性定义——主要基于有机物反应性,参与不同光化学反应而带来臭氧和雾霾污染来确定。
如:除CO、CO2、H2CO3、金属碳化物或碳酸盐、碳酸铵外,任何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碳化合物(美国)。
基于监测方法定义,主要考虑到监测方法多能识别的目标污染物范围来确定。
如:利用TenaxGC或TenaxGA采样,非极性色谱柱(极性指数小于10)进行分析,保留时间在正己烷和正十六烷之间的挥发性有机物。
我国2015年颁布的《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国标31570)、《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国标31571)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国标31572)中对VOCs的定义为“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规定的方法测量或核算确定的有机化合物。
”与2014年上海《汽车制造业(涂装)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859)中的定义一致。
该定义是基于有机物的“化学反应性”和“监测方法”两方面综合定义的。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VOCs监测体系并不完善,尚未纳入日常监测体系。
二、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的建立VOCs排放分天然源和人为源,天然源不可控,更多关注人为源。
工业源排放占人为源的60%左右,相较于交通源和生活源有更大更直接点减排潜力。
准确的排放清单是是研究国家及区域污染源排放特征、识别其排放时空分布的重要基础。
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建立思路—“源头追踪”,对工业VOCs物质流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梳理,VOCs产生于四个环节:VOCs的生产、储存和运输、以VOCs为原料的工艺过程和含VOCs产品的使用和排放。
中国HCFC-141b排放清单及其淘汰环境效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HCFC-141b排放清单及其淘汰环境效益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HCFC-141b排放清单及其淘汰环境效益研究研究背景与意义:氢氟氯碳化物(HCFC)作为一种臭氧层破坏物质,对全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其中HCFC-141b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途氟氯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制冷、空调、保温等行业中。
然而,其排放不仅对全球气候系统造成危害,而且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也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探究中国的HCFC-141b的排放情况,并深入分析淘汰该物质的环境效益,对于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推进大气中氟氯碳化合物的全面减排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1.搜集国内外各类相关文献,了解中国HCFC-141b的排放情况及产业结构。
2.建立中国HCFC-141b排放清单,对其生产、使用等环节进行排放计算。
3.分析HCFC-141b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评估其淘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4.联系相关行业,实地考察替代物以及减排技术的应用情况,评估替代措施的可行性以及实施难度。
5.总结淘汰HCFC-141b的范围、节奏、模式等措施,为制定政策和指导替代品的生产、应用提供支撑。
预期结果:1.建立中国HCFC-141b的排放清单,揭示其排放状况。
2.分析淘汰HCFC-141b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估淘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为推进氟氯碳化合物的减排提供数据支撑。
4.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1.张素芹,陈建军. HCFCs替代技术研究综述. 中国冷冻, 2013.2.杨柏雯,薄倩. HCFC-141b注塑用发泡剂的技术进展. 冶金与环境, 2012.3.周立红,葛述昕,葛鹏程等. HCFCs排放量及贸易分析. 燃气水喉技术, 2013.。
臭氧破坏和温室气体排放源清单
臭氧破坏和温室气体排放源清单Sheet1臭氧破坏和温室气体排放源清单序号环境因素活动状态主要物质组成环境污染类别控制措施环境影响重要程度正常异常紧急现在过去将来受控非受控杀虫剂使用绿化杀虫以及厂区杀虫√甲基溴#6臭氧尽量减少使用频次,使用后剩余回收空调氟利昂泄漏使用空调氟利昂定期检查维护燃烧固体废弃物燃烧废弃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二氮温室气体禁止随意燃烧固体废弃物,专人定期检查火灾定期排查火灾隐患,防止火灾发放办公室内吸烟吸烟二氧化碳车辆排放尾气车辆在厂区行驶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机油等化学品的泄露原材料储存CFC-113,TCA,四氯化碳减少泄露隐患,按msds存储产品储存废气的排放发电过程SO2/烟尘/NOX排放控制燃煤含硫率、符合浓度及总量要求;静电除尘、符合浓度及总量要求生产场所生产活动生产办公场所日常活动灭火剂灭火器的使用哈龙-1211/哈龙1301(一溴三氟甲烷)使用干粉或者泡沫灭火器注1:GHG--(GreenhouseGas,GHG)或称温室效应气体,是指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包括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吸收极少)、对长波辐射有强烈吸收作用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氟氯烃及臭氧等30余种气体。
《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包括如下: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
注2:根据和可能改变臭氧层的化学和物理特性的物质包括:甲烷(CH4)、一氧化碳(CO)、非甲烷烃类物种、氧化亚氮(N2O)、氮氧化物(NOx)、完全卤化链烷、部分卤化链烷海丰丽堡路手套帽业有限公司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
hg全国范围 VOC 源排放清单调查编制
全国范围VOC源排放清单调查编制摘要挥发行性有机物(简称VOC)是人为源和天然源的排放到大气中有机化合物——非甲烷烃类的总称,目前正受到日趋广泛的关注。
VOC排放对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当今的污染源调查仅仅考虑SO2、NO x等常规污染物已经不够,调查清楚VOC源排放状况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基础工作。
我国从未进行过全国范围的VOC源排放清单调查编制。
本专题把VOC的源排放分为两大类:天然源和人为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分析,结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及产业结构特点,分别计算。
完成我国第一份详细的全国范围的VOC源排放清单。
考核指标本专题将建立我国第一份全国范围的VOC源排放清单。
结果按两种方式输出,满足不同的需求:(1)按行业、行政区划分季节给出排放量(2)按模式计算要求,分配到各网格单元内,分物种给出对应的排放量、排放强度及排放方式成果用途VOC源排放清单调查是酸雨、光化学烟雾研究、污染物长距离跨界输送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研究中所缺乏的正是这部分工作,本专题的研究成果将填补一项空白。
一.1.挥发行性有机物(简称VOC)是人为源和天然源的排放到大气中有机化合物——非甲烷烃类的总称,目前正受到日趋广泛的关注,全世界已经在空气中检出的VOC约150余种,其中有毒的约80余种,直接导致臭氧生成的前体物有60余种。
它的天然源排放主要来自自然界植物释放的萜烯类化合物,人为源主要来自生产过程的工艺排放。
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重视,近年来消烟除尘、改变能源结构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深入进行,许多城市已开始由煤烟型空气污染向光化学烟雾型污染转变,单纯消减SO2、NOx将无法使情况得到改善,传统的污染源调查,仅仅考虑SO2、NOx等的排放情况,已满足不了研究和控制这一新问题的要求。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城市光化学烟雾问题日渐突出:汽车及其它工业源产生的NOx与VOC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生成O3、PAN等氧化性很强的有毒有害物质,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中国大陆CO人为源排放清单
中国大陆CO人为源排放清单王丽涛;张强;郝吉明;贺克斌【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学报》【年(卷),期】2005(25)12【摘要】在经济部门、燃料类型、燃烧方式/工艺技术3个层次对排放源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各类源的能源消耗/产品产量及相应的排放因子,建立了中国大陆2001年分省区CO人为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中国大陆2001年CO人为源排放量为1·5×108t.生物质、煤炭和汽油是CO排放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总排放的35·24%、31·67%和20·31%;CO主要来源于居民生活(32·15%)、工业燃烧(23·77%)和机动车排放(21·75%).CO排放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山东、河北、山西、辽宁等12个省区的年排放量在5·0×106t以上,集中了全国总排放的2/3;上海、北京和天津3市的年均排放强度最高(大于100t·km-2·a-1);而西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4个省区的CO排放强度均不足5t·km-2·a-1·【总页数】6页(P1580-1585)【关键词】CO;排放清单;人为源;中国大陆【作者】王丽涛;张强;郝吉明;贺克斌【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3【相关文献】1.中国人为源颗粒物排放模型及2001年排放清单估算 [J], 张强。
;Zbigniew;Klimont;David;G.;Streets;霍红;贺克斌2.基于排放清单的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源的年际变化 [J], 谢祖欣;韩志伟;3.基于排放清单的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源的年际变化 [J], 谢祖欣;韩志伟4.2008-2018年山东省人为源氨排放清单研究 [J], 赵国梁;常景云;成杰民;魏敏;许鹏举5.天水市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 [J], 庞可;张芊;马彩云;祝禄祺;潘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
中国环境科学 2001,21(6):493~497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 田贺忠,郝吉明,陆永琪,朱天乐(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摘要:根据能源消费历史状况和氮氧化物(NO X)排放因子,估算了近20年来中国NO X的排放变化,并讨论了1995~1998年分省区、分行业、分燃料的NO X排放清单及特征.中国NO X排放总量已由1980年的4.76Mt快速增加到1996年的12.0Mt,之后,NO X排放持续增加的趋势得到遏制,1998年NO X排放总量与1996年峰值相比下降了约0.82Mt.NO X排放在燃料、行业及地域分布上均不平衡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燃煤排放NO X一直占总量的70%以上;绝大部分NO X来自工业、电力和交通部门,约占90%左右,且交通部门NO X排放比例逐年上升,已由1995年的10.4%快速增长到1998年的约13.0%;中东部的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河南、广东等省区NO X排放量较大,均超过0.5Mt,而宁夏、青海和海南等边远省区NO X排放量很低,小于0.1Mt.关键词:氮氧化物;排放清单;能源消费;中国中图分类号:X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01)06-0493-05Inventori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O X emissions in China. TIAN He-zhong, HAO Ji-ming, LU Yong-qi, ZHU Tian-l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1,21(6):493~497Abstract:NO X emissions change in China for nearly so years past was estimated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energy consumption state and NO X emission factors. Moreover, NO X emission inventori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economic sectors and fuel types from 1995 to 1998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Total NO X emissions had increased rapidly from 4.76Mt in 1980 to 12.0Mt in 1996. Since then, NO X emissions began to decrease somewhat, and compared with the peak value in 1996, the total emissions in 1998 had decreased about 0.82Mt. Constant imbalance distribution existed all over: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 total NO X came from coal combustion, more than about 90 percent of the total came from industry, electric power and transportation sectors, and the share of transportation raised steadily with 10.4% in 1995 increased rapidly to 13.0% in 1998; NO X emissions in Hebei, Liaoning, Jiangsu, Shandong, Henan and Guangdong exceeded 0.5Mt, while those in Ningxia, Qinghai and Hainan were lower than 0.1Mt.Key words:nitrogen oxides;emission inventory;energy consumption;China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增加,中国的NO X污染不断加剧,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NO X污染超标,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污染.中国NO X的排放状况已引起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先后估算了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的NO X排放状况[1-5].本文根据全国和分省区、分行业的能源消费状况及NO X排放因子,估算了1980~1998年中国NO X的排放总量,并详细讨论了1995~1998年中国分省区、分行业及分燃料类型的NO X排放清单及其特征. 1 方法学 1.1估算方法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估算中国NO X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1]:∑=iNiNTtQtQ)()( (1)∑=jNjiNitQtQ)()(,(2)∑∑=f kNfkjiNjitQtQ)()(),(,,(3))()())(1()(),(,).(,),(,),(,tFtKtPtQfkjiNfkjiNfkjiNfkji−=(4) 式中:NQ为NO X排放量;NK为以NO2计的NO X 收稿日期:2001-03-01基金项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98-1-01)494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21卷排放因子;F 为燃料消费量;N P 为NO X 脱除率;T 为全国; t 为年份;i 为省(直辖市、自治区);j 为经济部门;f 为燃料类型;)(k j 为经济部门j 中的排放源类别. 1.2 研究范围研究区域包括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暂未考虑;能源消费的燃料类型考虑了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LPG)、炼厂干气、天然气及煤气等11种;经济部门划分为电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居民生活消费以及其他等7大类,其中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包括公路、铁路及其他运输方式等;居民生活消费包括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生活消费.1.3 能源消费状况与NO X 排放因子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分行业、分燃料能源消费状况可由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各省区的统计年鉴中获得[6-8].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机构曾进行过部分燃烧设备NO X 的排放测试,但由于种种原因,所获得的测试数据比较零散,其代表性和系统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燃烧设备和机动车的NO X 排放水平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相应设备大致相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告,本文借鉴文献[1]中排放因子集,它们是根据国外20世纪70年代中期未采取NO X 排放控制措施的燃烧设备和汽车的排放状况而确定的,如表1所示.表1 各经济部门和燃料类型的NO X 排放因子 (kg/t)Table 1 Emission factors of NO X by economic sectors and fuel types (kg/t)排放源 煤 焦炭 原油 汽油 煤油 柴油 燃料油 LPG 炼厂干气 天然气×10-4 (kg/m 3)煤气×10-4 (kg/m 3)电力 9.95 7.24 16.7 21.2 7.4010.063.740.75 40.96 13.53工业 采掘业 7.5 9.0 5.09 16.7 7.46 9.62 5.84 2.63 0.53 20.85 9.50 制造业 7.5 9.0 5.09 16.7 7.46 9.62 5.84 2.63 0.53 20.85 9.50建筑业 7.5 9.0 16.7 7.46 9.625.842.630.53 20.85 交通运输 公路交通 21.2 27.4 27.40 27.40 18.10铁路交通 7.5 9.0 54.10 54.10 其他交通 7.5 9.0 5.09 16.7 27.4 36.25 36.25 20.85 居民生活消费 1.88 2.25 1.70 16.7 2.49 3.21 1.95 0.88 0.18 14.62 7.36 商业 3.75 4.5 3.05 16.7 4.48 5.77 3.50 1.58 0.32 14.62 7.36 其他3.754.53.0516.74.485.773.501.580.3214.627.362 结果与讨论 2.1 全国NO X 排放总量图1给出了中国1980~1998年能源消费导致的NO X 排放总量估算结果和相应年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GDP).从图1可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NO X 排放量稳步增长.全国GDP 由1980年的4517.8亿元迅速增加到1996年的67884.6亿元,相应的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6.03亿t 标准煤增加到了13.89亿t 标准煤[8],NO X 排放总量也由4.76Mt 快速增长到1996年的峰值约12.0Mt.但是,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大力推行能源节约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尽管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开始有所下降,1997和1998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分别减少为13.82和13.22亿t 标准煤,NO X 排放量非但没6期田贺忠等: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495有如Aardenne[4]和Streets[5]等人预测的那样持续快速增加,反而开始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1997年和1998年全国NO X排放总量分别下降到11.66Mt和11.18Mt,分别比1996年峰值减少了0.34Mt和0.82Mt,1998年甚至比1995年降低了0.12Mt.图1 1980~1998年中国GDP、能源消费及NO X排放量Fig.1 China’s GDP,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NO Xemissions,1980~1998—■— 能源消费(108tce) —◆— NO X排放量(106t) —▲— GDP(1012¥) 分析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现,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及能源节约政策的大力推行,不仅能源消费总量有所降低,而且高污染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也呈逐步降低的趋势,这在1996~1998年期间尤为明显(图2).实际上,1997和1998年NO X排放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燃煤消耗的较大幅度减少.1996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为14.47亿t,到1997和1998年已分别减少到13.66和12.95亿t,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由74.7%快速下降为71.5%和69.6%[8].图2 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Fig.2 Coal share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2.2 NO X分省排放清单表2给出了1995~1998年中国NO X的分省排放清单.表2 中国NO X分省排放清单的年际变化(t) Table 2 Change of Provincial inventories of annual NO X emissions in China (t)省区1995 1996 1997 1998 省区1995 1996 1997 1998北京237011 251620 247453 239071 湖北470110 505294 522299 497549天津217484 212761 230211 233582 湖南437025 447999 373000 363989河北786041 827195 808563 756760 广东650474 697016 659591 669750山西605832 655079 609454 570680 广西226783 227841 208549 216030内蒙古342199 382731 407726 358689 海南30218 31691 33655 35006辽宁782730 778492 762754 685713 重庆1 210924 231575吉林377771 415517 404288 315848 四川619358 661723 464955 445701黑龙江497211 488676 539426 494227 贵州219202 245977 254349 259183上海411113 482112 475261 471156 云南184196 207696 216664 214618江苏799318 848710 768950 749307 西藏2浙江430107 482789 477830 452145 陕西276501 302350 269364 245824安徽404836 444879 447533 431879 甘肃204867 213551 186133 190199福建184575 208726 199822 201422 青海37159 42173 43504 39354江西226034 225595 202231 206238 宁夏74896 82474 74211 70542山东776776 802231 742635 755013 新疆198095 227711 227640 218600河南589756 634034 596640 563958 全国11297680 12034642 11665615 11183609注: 1.重庆市从1997年开始单独统计能源消费; 2.目前我国对西藏自治区不作能源统计496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21卷可见,与1988和1990年相比[3],尽管各省区NO X 排放量均明显增加,但中国NO X 排放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各省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排放量较大的省区包括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广东、山西、河南、黑龙江、四川等,自1995年始终大于或接近0.5Mt.除四川省(含重庆)位于西南地区外,其他全部是东中部省份,或者是传统的工业基地或者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省区;边远省区的NO X 排放量则较少,一般不超过0.25Mt,宁夏、青海、海南3个省区的NO X 排放量甚至不足0.1Mt.这种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是与我国不同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以及能源资源利用的不平衡状况密切相关的.从NO X 排放的年际变化看,除天津、海南、重庆、贵州等省区在1995~1998年间持续上升外,大部分省区NO X 排放变化趋势与全国相似. 2.3 分行业NO X 排放清单图3给出了1995~1998年全国分行业NO X排放清单.由图3可见,工业部门NO X 排放量始终最高,绝对排放量为 4.7~5.0Mt,占排放总量的40%~ 42%,最大排放量为1996年的5.0Mt;其次是电力部门,绝对排放量为 4.1~4.6Mt,约占排放总量的36%~38%,最高排放量为1996年的4.6Mt;工业和电力行业排放的NO X 占排放总量的80%左右.分行业部门NO X 排放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交通运输排放的NO X 无论是绝对量还是所占比例均逐年稳步提高,交通运输排放的NO X 从1995年的1.17Mt 增加到1998年的1.45Mt,排放比例也由10.4%快速上升为13.0%.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将继续快速增长,尤其是私人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必将使交通运输对NO X 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其他部门如商业、建筑业、居民生活消费等的贡献要小得多,总和仅占排放总量的1/10.因此,控制我国NO X 排放增长应优先从电力、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着手.对电站锅炉,目前可通过安装低氮氧化物燃烧系统减少NO X 生成;对机动车通过安装三效催化转化器等综合控制措施降低NO X 排放;工业锅炉NO X 排放控制目前比较困难,应鼓励采用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其数量和燃料消耗.2.4 分燃料类型的NO X 排放清单 1995~1998年的NO X 分燃料排放清单如图4所示.由图4可见,燃煤始终是我国NO X 排放的主要来源,占NO X 排放总量的70%以上,大体与煤炭在历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相一致(图2),最高NO X 排放量为1996年的约9.17Mt,占当年总排放量的76.2%.随着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煤炭消耗减少,1997年和1998年NO X 排放量分别下降为8.7Mt 和8.1Mt,所占比例也分别降为74.7%和72.3%.其次为柴油和焦炭消费排放的NO X ,分别占NO X 排放总量的6.6%~8.7%.燃料排放清单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汽油、柴油消费排放6期田贺忠等: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497的NO X无论是绝对量还是所占比例在1995~1998年间均稳步提高,汽油排放的NO X从0.61Mt增加到0.66Mt,而柴油排放的NO X由0.77Mt增加到0.98Mt.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使车用燃料消费增加造成的.据统计,1995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040万辆,1998年已增加到1319万辆,年均增长近70万辆[8].因此,今后我国应通过经济、技术、法律及政策等多种手段,加大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力度,鼓励开发利用低污染的替代燃料(LPG、天然气等),大力推进水力、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高污染排放的煤炭消耗,逐步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有效控制能源消耗产生的NO X污染.3 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能源消耗排放NO X不断增加的趋势有所缓解,1996年达到排放峰值.自1997年开始,NO X排放量逐渐回落.但是,NO X排放在行业、燃料及地区分布上均极为不平衡的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排放NO X较多的经济行业依然是工业、电力和交通运输部门,占排放总量的90%以上且交通运输排放NO X及其贡献率稳步增长;70%以上的NO X排放来自燃煤,汽油、柴油等车用燃料消耗对NO X贡献率逐年加大;80%以上NO X来自占国土面积45%的华东、中南、华北及东北地区,而占国土面积55%的西南和西北地区NO X排放量不足全国排放总量的1/5.NO X排放大省包括河北、江苏、辽宁、山东、广东、河南等.参考文献:[1] Kato N, Akimoto H.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f SO2 and NO Xin Asia: emission inventories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2, 26A(16): 2997-3017.[2] Akimoto H, Natrita H. Distribution of SO2, NO X and CO2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and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 Asia with 1°×1° resolution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4, 28(2): 213-225.[3] 王文兴,王玮,张婉华,等.我国SO2和NO 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J]. 中国环境科学,1996,16(3): 161-167.[4] Aardenne J A, Carmichael G R, Levy H, et al.AnthropogenicNO X emissions in Asian in the period 1990-2020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99,33(4): 633-646.[5] Streets D G, Waldhoff S T. Present and future emissions of airpollutants in China: SO2, NO X and CO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0, 34(3): 363-374.[6]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1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7]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1-1996)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8]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1999.作者简介:田贺忠(1970-),男,河北易县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发表论文10余篇.全球气候变暖对穷国的影响最严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在2001年2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如全球气温持续上升,自然界和人类受影响也越大,而最贫穷的国家受打击最重.这是因为最贫穷国家的经济依靠的是农业等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产业,而且最不具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他们缺乏预防性保健能力去阻止与气候有关的疾病爆发.报告包括了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有威胁的各个范畴,并试图测定具体升温产生某种影响的概率.报告认为,即使上世纪0.6℃的升温已构成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包括珊瑚礁、沼泽地、针叶和热带树林、极地和阿尔卑斯山生态系统和草原.气温上升也将使极端气象事件频率增加,如热浪、干旱和洪涝.海平面的上升和暴风雨将影响上亿人民.报告还认为,全球气温升高可能对世界大部分地区有不良影响,但小的升温也可能会使某些地区受益.然而,报告认为,受害的人比受益的人多.江刚摘自《Acid News》, June,18(2001)。
源清单的建立
例1 计算辛烷(C8H18)在理论空气量条件下燃烧时的 燃料/空气质量比,并确定燃烧产物气体的组成。
C8H18 12.5(O 2 3.78N 2 ) 8CO2 9H2O 47.25N 2
显然,燃烧1mol辛烷需要12.5×4.78=59.75mol空气。辛烷的摩尔 质量为114,于是理论空气量下燃烧时燃料/空气的质量比为:
• 重要不确定性源分析:敏感性分析,相关性分析
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理论空气量
燃料燃烧所需要的氧气,一般是从空气中 获得的;单位量燃料按燃烧反应方程式完 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称为理论空气量, 由燃料的组成决定,可根据燃烧方程式计 算求得。
建立燃烧化学方程式时,通常假设:
(1)空气仅是由氮和氧组成的,其体积比为 79.1:20.9=3.78 ; (2)燃料中的固态氧可用于燃烧; (3)燃料中的硫主要被氧化为SO2; (4)热力型NOx的生成量较小,燃料中含氮量也 较低,在计算理论空气量时可以忽略; (5)燃料中的氮在燃烧时转化为N2和NO,一般 以N2为主; (6)燃料的化学式为CxHySzOw,其下标x、y、z、 w分别代表碳、氢、硫和氧的原子数
污染物排放量
通过测定烟气中污染物的浓度,根据实际排
烟量,很容易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根据同类燃烧设备的 排污系数、燃料组成和燃烧状态,预测烟气 量和污染物浓度。各种污染物的排污系数由 其形成机理和燃烧条件决定。 对各污染源详细调查,根据各源的基本工况 和排放因子模型,建立污染源清单和数据库, 据此可以分析各源排放对排放量的贡献及对 空气质量的相对影响,确定重点污染源。
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方法: 1.直接估算方法:由测量排放污染物的浓度及体积流量估算, 用在工厂烟囱/排放口的排放量估算 2.质量平衡法:由物質输入与输出间的平衡关系估算 3.工程计算方法:利用物质成份特性及理论公式估算 4.间接估算方法:即排放系数估算法,利用一具代表性的 系数因子配合活动水平估算。
IPCC情景下中国大陆区域2020及2050年SO2、NOx排放清单预测
IPCC情景下中国大陆区域2020及2050年SO2、NOx排放清单预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3)1.2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3)1.2.1 研究方法 (3)1.2.2 主要内容 (4)2 情景分析法概述 (5)2.1 情景分析法内涵 (5)2.1.1 情景分析法概念 (5)2.1.3 情景分析法特点 (5)2.1.2 情景分析法步骤 (6)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2.1 国外研究现状 (7)2.2.2 国内研究现状 (8)3 排放清单研究技术路线 (11)3.1 研究范围 (11)3.2 排放清单的建立 (11)3.3 能源预测的方法 (11)3.4 排放因子的选择 (12)3.5 排放清单预测技术路线 (12)4 情景设置 (15)4.1 情景选择 (15)4.2 IPAT模型及改进 (16)4.3 能源情景 (17)4.3.1 能源消耗总量情景 (17)4.3.2 燃料消耗情景 (18)4.3.3 分部门燃料消耗情景 (19)I 万方数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 I 4.4 排放因子情景 (21)4.4.1 火力发电 (21)4.4.2 工业 (23)4.4.2.1 水泥行业 (23)4.4.2.2 钢铁行业 (26)4.4.2.3 燃煤锅炉 (29)4.4.3 交通运输业 (30)4.4.4 其余排放因子 (32)5 计算结果及分析 (35)5.1 排放总量的情景分析结果 (35)5.2 排放因子和能源结构的情景分析结果 (35)5.3 部门分析结果 (36)6 结论与建议 (43)6.1 结论 (43)6.2 建议 (43)6.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44)参考文献 (47)致谢 (53)在攻读硕士学期期间发表论文 (54)万方数据。
VOCs排放源清单与控制技术指南
VOCs排放源清单与控制技术指南近日,环境保护部第七轮次“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发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问题最突出,占本轮次检查发现问题总数的38.6%。
大部分VOCs不仅本身具有较强毒性,而且还是影响我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和参与物。
无论是民众关心热议的细颗粒物(PM2.5)还是臭氧(O3),都和VOCs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此,特邀我院张新民研究员就VOCs污染的现状、来源以及控制对策进行系统介绍。
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指在常压下,任何沸点低于250℃的有机化合物,或在室温(25℃)下饱和蒸气压超过133.32Pa,以气态分子的形态排放到空气中的所有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VOCs不仅本身具有较强毒性,还是影响我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和参与物。
因此,控制VOCs对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VOCs污染的危害性和控制的必要性VOCs共包括烷烃、芳香烃类、烯烃类、卤烃类、酯类、醛类、酮类和其它化合物8类。
大约1/3的VOCs是有毒的,芳香烃类、酮类、酯类等可以引起皮肤、眼睛、呼吸系统、血液、肝肾脏、神经系统等中毒,如甲醛、苯等。
VOCs不仅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性效应,还具有多重环境效应。
VOCs可以和氮氧化物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也能与大气中的·OH、NO3-、O3等氧化剂发生多途径反应,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对环境空气的O3和PM2.5均有重要影响(图1)。
图1 VOCs多重环境效应(左)及近地面臭氧生成机制(右)(来源:US EPA)在国际上,美国、欧盟等很早就认识到了VOCs 对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影响,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VOCs 污染控制政策。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复杂,呈现高污染负荷、多污染物叠加等特征,已从传统的煤烟型污染逐渐过渡为以PM2.5和O3为特征的复合污染。
制衣企业温室气体GHG排放清单(含排放量)
逸散性排放源 忽略不计 忽略不计
范畴1: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来自于盘查单位拥有或控制的资产/设备(排放源)所产生的直接排放,包括(1)各种燃料之燃烧排放 (如食堂之天然气燃烧、锅炉之燃料燃烧);(2)生物、物理或化学等制程排放(如化学品使用);(3)拥有控制权的交通运输排放(如厂 车燃料使用);(4)裂缝或密接处所产生之逸散性排放(如化粪池之甲烷逸散、空调设备之冷媒逸散、灭火器之二氧化碳逸散)等。 范畴2:温室气体的间接排放,来自于盘查单位拥有或控制的资产/设备(排放源)因使用外购的电力,该电力产制过程所衍生之排放
X X 制 衣 有 限 公 司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厂区/建筑别
全公司建筑物 工作区域 厂内机动车 锅炉房
活动/设施
用电设施 空调、冰箱 公务用车排Βιβλιοθήκη 源外购电力 冷媒 汽油 柴油
范畴别
2 1 1 1 2
排放源类别
固定 √ √ √ √ √ 15.4100 11.9300 266.9500 539.3000 99.9998 移动 逸散 CO2 245.0100
占总排放量比例 (%) 45.431
2.858 2.212 49.499 100.000
锅炉
原煤 总和 占总排放量比例 (%)
各类型排放源排放比例 温室气体排放量 (公吨CO2e/年) 占总排放量比例 (%) 各范畴别排放比例 温室气体排放量 (公吨CO2e/年) 占总排放量比例 (%)
固定式排放源 移动式排放源 511.96 94.93 范畴1 294.29 54.57 27.34 5.07 范畴2 245.01 45.43
可能产生温室气体及其排放量 (公吨CO2e/年)
CH4 N2O HFCs PFCs SF6 合计 245.0100 忽略不计 0.0007 0.0005 0.0001 0.0001 15.4108 11.9306 266.9500 0.0012 0.0002 0.0002 忽略不计 539.3014 100.0000
中国内地省级无意产生的五氯苯和六氯苯多源大气排放清单
中国内地省级无意产生的五氯苯和六氯苯多源大气排放清单黄琳;李颖;娜珠盼⋅斯德克江;张云珊;李晔;张姗姗;刘敏;黄晔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
【年(卷),期】2024(44)4
【摘要】基于技术分类方法构建了动态排放因子数据库,再采用排放因子法,自下而上构建了1960~2019年中国内地省级无意产生的五氯苯和六氯苯的多源大气排放清单,并探究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五氯苯的最大排放源是含氯化学品生产,而六氯苯的最大排放源则是金属冶炼;五氯苯和六氯苯的排放密度均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特征.从1960~2019年,五氯苯和六氯苯的排放量从
1277.9,81.2kg分别上升至11862.3,439.7kg,但排放强度(单位GDP的排放量)却从869.3,55.2g/亿元分别下降至12.0,0.4g/亿元.
【总页数】7页(P1929-1935)
【作者】黄琳;李颖;娜珠盼⋅斯德克江;张云珊;李晔;张姗姗;刘敏;黄晔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11
【相关文献】
1.中国主要排放源的非故意产生六氯苯和多氯联苯大气排放清单探讨
2.基于排放源分析的我国六氯苯管理对策研究
3.点源排放六氯苯在多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研究
4.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发布砖瓦对应的PM2.5产生系数为0.26g/kg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要城市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3年)
我国主要城市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摘要近几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社会极为关注的热点,空气污染是其中最热门的话题,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本文针对这个现状,搜集了全国有代表性的31个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先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31个城市的综合空气质量,然后又分别用最短距离法和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最终结果为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的空气质量较差;而海口、拉萨、南宁等城市的空气较好。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北京的空气污染与其它城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最短距离法中被单独聚为一类且与其它类相距较远,这与北京目前空气现状是相吻合的。
在本文的最后还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的优缺点做了评价,并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大气污染;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1、数据资料本文的原始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表1我国主要城市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用1x 表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x 表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3x 表示工业烟(粉)尘排放量,4x 表示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5x 表示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6x 表示生活烟尘排放量。
2、主成分分析2.1主成分分析的步骤(1)计算相关系数矩阵()ij m m R r ⨯=有~~11nkikjk ij aa r n =⋅=-∑(2)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的特征值120m λλλ≥≥⋅⋅⋅≥,以及对应的特征向量12,,m u u u ⋅⋅⋅由特征值组成m 个新的指标变量:~~~12111211~~~12212222~~~1212,,,m m m m m m m m mm y u x u x u x y u x u x u x y u x u x u x =++⋅⋅⋅=++⋅⋅⋅=++⋅⋅⋅其中:1y 是第一主成分,2y 是第二主成分, ,m y 是第m 主成分。
(3)计算特征值的信息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1jj mkb λλ=∑为主成分j y 的信息贡献率,同时有11pkk p mkk λαλ===∑∑为主成分12,,,p y y y 的累积贡献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 分类 号:X51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号 : 10 —9 32 1)7 00 —7 00 62 (000—9 00
Emiso n e t r fa rp l t n si i a CAO o l n , s i n i v n o y o i o l a t n Ch n . u Gu — a g ’ AN n qn , i Xi - i ZHOU u — o g REN n q n Ch n h n 2 Ya - ig ,
S i c, 0 03() 0  ̄ 0 ce e2 1,07:9 0 9 6 n
Ab t a t Re c i e g s i t e i o t n r c r o o e o o o ma in c d r i ,p o o h mia mo d o h r sr c : a t a s h mp r t p e u s r f r a r s l f r t ,a i a v a o n h tc e c ls g a te n
crid o t b e nt elts fe c nu t n dt, sl h o n e e,n ldn o sla d bo ssf esad are u, a d o h aet u l o smpi aa mo t a tec u t lv licu igf si n ima u l n s o yt y
辨率 的关 键反应 性气 体 S 2 O 、C O 、N x O、N 、V C H3 O s的排放源 清单 计 算 出的全 国和各 地 区的排放 量使 用 了 05x . 的网格 来显示, .。05 。 结果
表 明, 各反应 性气 体的估 算年 排放 量分别 为:O2 18 S 35. L 4万 主要 是燃 煤所致 ; x C NO 、 O分别 为 29 ., 752 t 主 要来源 于燃 煤和 生物 4261 8.万 , 5 均 质燃 烧;H36 1 N 0 . ‘ 要源 于动物 排放和 农 田化肥 的使用 ; C 30. ‘ 1 7万 主 VO s 7 9 8万 主要 源于 溶剂挥 发 、废物 处理 、交通 源等 . 研究 计算 的排 本 放 结果 比 以前 的清单 稍 高, 要是 由于 部分 排放 量 以前被 低估 了; 主 东部地 区 的排放 量 比话 部 高. 性气 体 的排 放具 有较 强 的季节 性, 反应 主要 是 由于 自然因素 及居 民采 暖、农 业秸 秆的露 天焚烧 v ome t dMu ii l n ier g Xi nU iesy o ci c r dT cn lg , U J a (. h o o n i n na a ncp gn e n , ’ nv r t f S r l n aE i a i Arht t ea ehoo y eu n
e v r n e tli u s Th ea ld h g -e ou in e s in iv n o e f e c i eg o C i a i ey a 0 7 wee n io m n s e . e d t i i h r s l t miso e t r so a t a f m h n t e r 0 r a s e o n i r v s r nh 2
中 国 环 境科 学
2 1,07:9 0 9 6 0 03 () 0- 0
C ia E vrn na S i c hn n i metl c ne o e
中国 区域 反 应 性 气体 排 放 源 清 单
曹 国 良 , 心琴 周春红 任 彦 卿 ‘ 安 , , , 娟 (. 涂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西安 705; 陕西 105
c a a t rsiai n a s we e s d h r ce it t lo z o r u e .Nai n l n d r g o a u t o a a e in l s mma is o miso s we e p e e t d u i g 0 5 × .。 r f e s i n r r s n e sn . 。 O 5 e r s l t n T ec lu ae O2 miso swe e 3 . 8 l o n , i l o c d fo t eb r i g o o 1 wh l, e o u i . h a c lt d S o e si n r 5 4 mi i n t s man y s u e m u n f a . i NO 1 l o r r h n c e x a d CO miso swe e 2 .2 d 1 7 8 2 mi i n t n e p ci ey p e o n t e e a e o t eb r ig o o l n e s i n r 4 9 6 a .5 l o o sr s e t l , r d mi a l g n r t d f m u n n fc a n 5 l v n y r h
X ’l70 5 , hn ;2 hn s ae f t rlgcl c ne, e ig 10 8 , hn) C i ni n etl i l 10 5 C ia . ieeAcdmyo e oo i i cs B in 0 0 1 C ia. hn E vr m na a C Me o aS e j a o
s c o e o o c t t t s h we e ban d r m g v mme t g n is S me e o i. c n mi sai i t a sc t r o tie fo oe n a e ce . o n w e s i n a t r fo miso f co s r m lc l o a
2中国气象科 学研 究院, . 北京 10 8 ) 00 1
摘要 :反应性 气体 是形 成气 溶胶 及酸 雨、光 化 学烟雾 等环 境 问题 的重 要前 体物 , 采用政 府 部 门公布 的基础 数据 ( 括社 会 ~经济 数据 、化 包 石燃 料和 生物质 燃料 消耗 、废物处 理数 据等, 大部 分为 县级水 平) 一些 较新 的、中国特有 的排 放因 子, 了中 国大陆 2 0 年 高时 空分 绝 及 计算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