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者网络理论讲解

合集下载

短视频推荐算法的运行逻辑与伦理隐忧——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

短视频推荐算法的运行逻辑与伦理隐忧——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

短视频推荐算法的运行逻辑与伦理隐忧——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短视频推荐算法的运行逻辑与伦理隐忧——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重要途径。

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海量的视频内容,短视频平台如何在众多视频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推荐给用户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短视频平台普遍采用了推荐算法。

然而,推荐算法的运行逻辑和伦理隐忧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出发,探讨短视频推荐算法的运行逻辑和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隐忧。

一、短视频推荐算法的运行逻辑短视频推荐算法的目标是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从海量的视频中选择出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推荐。

在运行过程中,短视频推荐算法首先依靠用户的点击行为、观看历史和点赞等反馈数据进行用户建模,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偏好,为用户生成个性化的推荐列表。

其次,短视频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生成的推荐列表,从海量的视频中筛选出一些“候选集”,再根据一定的排序策略从候选集中选择出最终的推荐内容。

二、短视频推荐算法的伦理隐忧尽管短视频推荐算法在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提升用户体验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但其运行逻辑也存在一些伦理隐忧。

1. 信息过滤的风险短视频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偏好过滤信息、选择推荐内容,这可能导致用户陷入信息过滤的“过滤气泡”中。

即,用户只会接触到符合自己已有观点和兴趣的信息,进一步加深了用户的既有偏见,形成信息闭环。

这种信息过滤的风险对于用户的信息获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 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观偏差短视频推荐算法是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但人工智能在决策和推荐过程中通常是基于已有数据进行学习的。

如果数据存在性别、种族、偏好等方面的偏差,算法可能会自动强化这些偏差,从而造成内容推荐的不公平性。

例如,算法可能会偏向推荐某一特定群体的内容,而忽视其他群体。

3. 隐私和数据滥用短视频推荐算法依赖于大量的用户数据,如个人信息、观看历史和社交行为等。

新传理论27:行动者网络理论

新传理论27: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 新传理论27写在前面布鲁诺·拉图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及理论在人文社科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议。

在一个国际会议上,一位心理学家问拉图尔:“你相信现实的存在吗?”拉图尔哭笑不得:“我当然相信现实。

”但的确有很多人以为,拉图尔的观点是:现实是不存在的。

这是因为拉图尔认为科学事实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建构、被生产的——不是原本就存在于自然界中、被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而是科学家通过研究操作,使人们认识到科学事实的存在。

科学事实被揭露、被接受的过程中,科学家不是观察者,而是参与者,参与了科学事实的建构。

以生物学家巴斯德为例,在拉图尔看来,并非巴斯德发现了病毒的存在,而是巴斯德在与医生、病人、寄生虫、牲畜等人和物的互动中,产生了人们对于病毒的理解。

这一切要得益于他在实验室中数年的参与观察。

拉图尔根据这些思想,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

先来看一个可以直接用于答题的名词解释: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即ANT),也称为异质建构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米歇尔·卡龙(Michel Callon)和约翰·劳(John Law)提出的社会学分析方法。

该基本理论研究了人与非人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形成的异质性网络,认为科学实践与其社会背景是在同一整个过程中产生,并不具有因果关系,它们相互建构、共同演进,并试图整合技术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把技术的社会建构向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建构扩展。

基本思想是:科学技术实践是由多种异质成分彼此联系、相互建构而形成的网络动态过程。

基本方法论规则是:追随行动者,即从各种异质的行动者选择一个,通过追随行动者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以此行动者为中心的网络建构过程。

其实简单来说,以拉图尔、卡龙为代表的巴黎学派主张自然和社会的变迁与演进都是通过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以及行动者、互动所组成的网络决定的。

行为者网络理论

行为者网络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七条方法学规则
• (1)我们研究行为中的科学,而不是科学或技术的 产品。 • (2)决定一宣称的主观性或客观性,机制的效率或 完美与否,不是从它们的内在性质上寻求,而是 从它们后来遭到其他人怎么对待来寻求。 • (3)争议的解决是自然表征的原因,而非其结果。 所以,不能使用自然来说明争议如何解决。 • (4)争议的解决是社会稳定的原因,所以也不能使 用社会来说明争议如何被解决。必须对称地考察 人与非人的资源。
二、将支点由弱势位置移到强势位 置
• 巴士德和他的助手先到农场搜集各种资料,确定 农场的环境条件,学习兽医的语言,再将农人和 兽医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语言。并估计这些信息 与他们所知的唯一致病原--炭疽菌的相关性。 • 他把农场搜集到的细菌带回巴黎的实验室。他精 通农人所不会的技能:细菌养殖术--使细菌大 量繁殖因而变得可见。 • 本来巴士德处在双重弱势的位置--他在农场是 学习者,他也无法控制细菌。但在实验室,他变 成强势者:农人和兽医如果想解决他们的问题, 必须先来我的实验室;实验室让他可以避开农场 的复杂条件,因而可以控制细菌。
案例二:视障者行动网络的建构
• • • • • • 为什么台湾无障碍环境的推动会失败? 行为者:视障者、白手杖、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环境的网络之建构 强制通行点的移位 网络秩序的重组 重点在于网络的移位(replacement)与重组 (recombination)。
The End
行为者网络理论 Actor Network Theory
陈瑞麟 May 5, 2009
起源
• 法国科技与社会学家Michel Callon给出 「行为者网络理论」一词。简称ANT。 • 主要理论家卡农Michel Callon,拉图Bruno Latour(2000年曾来台演讲),将洛John Law(今年刚访问台湾)。其中以拉图的影 响力最大。

行动者网络理论新

行动者网络理论新

行动者网络理论一:三个代表性人物介绍1、米歇尔·卡龙(Michel Callon):2、约翰·劳(John law):3、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二: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提出的背景1、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的基本思想可以从曼海姆的两本著作《知识社会学问题》、《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得到,即:知识经常形成一种社会历史过程,既能巩固现存的啊社会秩序,又能推动社会变迁,知识无法脱离社会现实存在,有其社会根源并且受到社会的制约。

也就是说1、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并非由其内在逻辑决定,而是由社会存在决定。

2、社会存在不仅决定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还直接影响知识的形式和内容。

但这个理论的问题是把自然知识和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对立起来。

进而导致以莫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的诞生。

2、莫顿社会学及其缺陷严格意义的科学社会学,即由专业社会学家运用社会学的概念,方法对科学进行研究,是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莫顿在1938年发表的《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为奠基性的著作。

在批判的继承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莫顿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出现了,他的理论主要指科学的体制化气质和科学的社会组织运行两个方面。

他认为:科学知识是由体制目标所规定的普遍性标准的产物,科学规范则能够保证创造系统有效的知识,社会因素(如科学家的情感、信念、偏好、科学共同体的外部环境或科学活动面对的社会现实)均不会渗透到科学的认知层面,都不会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知识的生产和评价过程。

这个理论只对科学体制方面做了分析,而不讨论科学知识本身的社会学。

也就是说,在莫顿那里,科学知识的认识内容是一个“黑箱”,莫顿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黑箱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进行研究,但他并不像揭示此黑箱的要素及内部结构,而是侧重于从社会学功能分析的角度探讨科学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并没有意识到将科学内容当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解读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转帖)

解读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转帖)

解读巴黎学派的⾏动者⽹络理论(转帖)解读巴黎学派的⾏动者⽹络理论祝西冰 摘要:⾏动者⽹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简称ANT)是20世纪80年代巴黎学派在抨击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后建构倾向的理论。

本⽂旨在梳理ANT的产⽣背景与形成过程,分析其理论实质,并指出其理论与现实意义,达到解读⽬的。

关键词:强纲领;⼴义对称性原则;⾏动者⽹络理论;双重解构;实践建构。

库恩《科学⾰命的结构》发表之后,科学哲学发⽣“两个转向”,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实现的“社会学转向”,认为科学是社会利益的建构,即科学是“社会建构”的,其⼆是体现后建构倾向的“实践转向”,提出科学是“实践建构”的。

巴黎学派作为后科学知识社会学阵营的⼀部分,其⾏动者⽹络理论为SSK开辟⼀条新的研究思路。

⼀、与“强纲领”的博弈 1976年,SSK的爱丁堡学派代表⼈物布鲁尔(D. Bloor)在《知识与社会意向》突出著名的“SSK的强纲领“,包括四个信条:因果性(causality),指导致信念或者各种知识状态的条件以社会因素为主;⽆偏性或公正性(impartiality),指必须⽆偏见地对待真与假、合理性与⾮理性,对成功的科学和失败的知识都进⾏研究;对称性(symmetry),指解释上的对称性,同样的原因应当既能解释真实信念,也能解释虚假的信念;反⾝性(reflexivity),指原则上SSK的解释模式能够运⽤于科学知识社会学[1]。

爱丁堡学派认为不同社会情景的⼈会产⽣不同社会意向,建构不同的知识,科学研究⽆论成功与失败知识都应囊括在内,是都是社会意向的结果,主张⽤社会因素来解释⾃然在内的所有知识,具有反⽣性。

因此可认为其是围绕知识的社会性纬度轴⼼循着更历史主义科学观的后现代取向,将科学推进到更加激进的相对主义和更为极端的⾮理性⽴场,开辟科学研究的“社会学”转向,相对STS是⼀种进步。

巴斯学派代表⼈物柯林斯(H. Collins)在《改变秩序》从假定⾃然世界和我们关于⾃然世界的信念间没有必然联系,对科学知识的社会说明优先于逻辑和证据,⾃然世界只起很⼩的作⽤甚⾄不起作⽤[2]。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应用研究述评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应用研究述评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应用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揭示该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影响力、应用范围以及存在的挑战与前景。

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工具,为我们理解人文地理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从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出发,深入探讨其在人文地理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如何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深化对人文地理现象的理解,揭示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如何相互交织、共同塑造地理空间。

本文也将关注该理论在应用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这一综述,我们期望能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发展。

二、行动者网络理论概述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主张通过关注行动者的实践活动和它们之间的网络关系来理解社会现象。

在ANT中,行动者不仅包括人类,还包括非人类实体,如物体、技术、符号等。

这些行动者在网络中通过不断的互动和转化,共同塑造社会现实。

ANT强调行动者的多元性和异质性,认为不同类型的行动者在网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人类行动者通过决策、沟通和行动来影响网络的发展,而非人类行动者则通过其物质性、符号性和技术性来影响人类行动者的行为和决策。

ANT还关注行动者之间的连接和互动,认为这些连接和互动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

在人文地理领域,ANT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地关系、空间实践和地理现象。

通过关注行动者网络中的多元行动者和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空间中的社会实践和动态变化。

ANT也强调了对非人类行动者的关注,突破了传统人文地理学以人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使得地理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新传理论27:行动者网络理论

新传理论27: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 新传理论27写在前面布鲁诺·拉图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及理论在人文社科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议。

在一个国际会议上,一位心理学家问拉图尔:“你相信现实的存在吗?”拉图尔哭笑不得:“我当然相信现实。

”但的确有很多人以为,拉图尔的观点是:现实是不存在的。

这是因为拉图尔认为科学事实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建构、被生产的——不是原本就存在于自然界中、被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而是科学家通过研究操作,使人们认识到科学事实的存在。

科学事实被揭露、被接受的过程中,科学家不是观察者,而是参与者,参与了科学事实的建构。

以生物学家巴斯德为例,在拉图尔看来,并非巴斯德发现了病毒的存在,而是巴斯德在与医生、病人、寄生虫、牲畜等人和物的互动中,产生了人们对于病毒的理解。

这一切要得益于他在实验室中数年的参与观察。

拉图尔根据这些思想,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

先来看一个可以直接用于答题的名词解释: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即ANT),也称为异质建构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米歇尔·卡龙(Michel Callon)和约翰·劳(John Law)提出的社会学分析方法。

该基本理论研究了人与非人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形成的异质性网络,认为科学实践与其社会背景是在同一整个过程中产生,并不具有因果关系,它们相互建构、共同演进,并试图整合技术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把技术的社会建构向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建构扩展。

基本思想是:科学技术实践是由多种异质成分彼此联系、相互建构而形成的网络动态过程。

基本方法论规则是:追随行动者,即从各种异质的行动者选择一个,通过追随行动者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以此行动者为中心的网络建构过程。

其实简单来说,以拉图尔、卡龙为代表的巴黎学派主张自然和社会的变迁与演进都是通过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以及行动者、互动所组成的网络决定的。

ANT理论

ANT理论
Page 11
其次,旅游景观应该用拓扑方法来检验。 在这些模型的中,旅游业揭示出这样一种 “来和去”的拓扑关系,什么是近,什么 是远。所以这个研究不改变任何规模,但 同时区分“全球性”和“地方性”;应该 遵循地方性和区域性的方法,通过时间和 空间的变化来标记旅游景观.
Page 12
第三,对于旅游景观演变来说最重要 的是:modes of ordering是指 modes of ordering与其他的项目合并 的特殊方式。就像实践是在各种各样 的项目的交织被认识的一样。 换句话说就是modes of ordering不是 只人与人之间关系,更是人类空间相 互作用。由建筑物,景观和交通基础 设施组成。旅游景观体现在一系列的 性能,物质材料和空间安排上。
Page 24
谢谢观赏!
Page 25
Page 15
第六,旅游景观被看做是在物质上是多种 多样的。例如,护照和凭证就比语言更具 说服力,建筑物的所有者比建筑物脆弱的 多。更一般的意义上,如果没有这些非生 物,旅游连一秒钟都不能持续。因此,遵 循旅游景观中的行为者意味着遵循人和非 人的行为准则。
Page 16
第七,应该将将整合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行 为者网络分析中去。空间是是兴建旅游景 观的基础,反过来,都是行为作用于空间 的一种方式。然而,空间分析是一种网络 分析,就像把空间看成一种网络,任何一 种空间质量的评价同时是一种网络联系分 析。
Page 13
第四,研究应该显示出转译的进程和策略。 交织关系意味着和其他行为者之间的缔合 关系。通过转译过程,旅游景观呈现的一 种稳定的局面。
Page 14
第五,旅游景观研究的基础是动力分析。 转译的进程包括将权力资源转化为表演, 和两者之间的联系。动力是可以联合的, 不是一种不变的资源,是一种联系的作用。 而且它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可以作为研究 的对象。

网络行为分析中的用户行为和心理特点

网络行为分析中的用户行为和心理特点

网络行为分析中的用户行为和心理特点网络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进行各种活动。

然而,在网络中,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可能与现实中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网络行为分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网络行为分析中用户行为和心理特点方面的内容。

一、用户行为特点1.多样性和流动性在网络中,用户具有多样性和流动性。

用户的兴趣爱好、职业、社会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在网络上的行为。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的行为模式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针对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行分析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2.隐私保护用户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交互,包括发送邮件、发表言论、使用社交媒体等等,这些行为都是私密的。

因此,用户对于隐私的保护十分重视,这也给网络行为分析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由于用户的个人信息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因此分析人员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3.信息过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上的信息呈爆发式增长。

用户往往在这种信息过载的环境中链接点击、阅读、收听、观看等行为,然而,由于大量的信息,他们经常会产生信息饱和感,导致反应时间下降、决策错误等心理现象。

二、用户心理特点1.匿名性带来的心理特点网络的匿名性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可以让用户在网络上保持隐私和秘密,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用户会在网络上表现出更大胆、更自由的行为,甚至会因此出现暴力言辞。

因此,网络行为分析需要考虑到这种匿名性所带来的心理特点。

2.虚幻性和迷人性带来的心理特点在网络上,很多用户都喜欢创造自己的网络形象,这会导致虚幻性和迷人性的心理特点。

例如,在网络上表现出不真实的自我形象,或者创造多个身份,这种行为可能会对用户的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沉迷性带来的心理特点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网络服务常常能交换用户的长时间关注,甚至会引发沉迷问题。

沉迷于网络服务会导致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的找寻激励难度加大、人际关系疏远等问题。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哲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哲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哲学研究的开题报告导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复杂社会现象研究的加深,科学哲学作为研究科学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也越来越重要。

科学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既关注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和科学逻辑等基本问题,又探索科学发展规律,研究科学范畴的本体、实在性和关系等深层问题。

本文拟围绕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探究ANT背景、发展和理论内涵,为深入理解科学哲学和科学思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简介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是法国科学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和米歇尔•卡拉特(Michel Callon)等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科学哲学理论,用来描述和分析科学实践中的实体、行动者与网络关系。

ANT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任何实体都可看作一个活跃的行动者,任何事件都是由多个行动者之间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决定的。

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和纵横连接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网络。

ANT试图通过重视行动者网络之间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探究科学实践中知识产生、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从而提供一种全新的科学哲学视角和思维方式,以应对现代社会中复杂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二、行动者网络理论发展及其影响1. 发展过程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最初的应用阶段(1979-1986年)、模型论阶段(1986-1991年)和批判理论阶段(1991年至今)。

最初的应用阶段,ANT主要应用于科学实践中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实践分析。

模型论阶段,ANT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网络关系,将ANT从科学实践中拓展到社会和文化领域。

批判阶段,ANT站在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批判立场上,对技术主义倾向和实证主义方法进行批判,追求一种全面、包容和对话的科学哲学。

2. 社会影响ANT强调科学实践中的行动者网络分析,引领了一种全新的科学哲学思维方式和视角,丰富了我们对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理解。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应用分析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应用分析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应用分析作者:关健薛淑静何建军刘翠君陈学玲梅新施建斌童晓来源:《长江蔬菜·学术版》2017年第09期摘要: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视角,分析荸荠饮料产品研究与开发过程,探讨组织管理机制和协同合作机制在产品研究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行动者网路理论;应用分析;荸荠饮料产品中图分类号:S6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7)18-0031-051 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简称ANT)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社会学家拉图尔(Bruno La-tour)、卡龙(Michel Callon)和以劳(John low)为代表的巴黎学派提出[1]。

1986年,卡龙在《行动者网络的社会学——电动车案例》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行动者网络”[2],在此文中卡龙提出了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行动者世界(Actor-world)和转译(Translation)3个新概念。

卡龙认为行动者网络中,各类行动者既被结合为网络,同时也构建网络,他打破了二元区分,认为不应该将网络中的行动者进行人与非人、有生命与无生命、个人与组织的区分。

拉图尔吸收了卡龙和以劳的研究成果,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进一步发展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并在科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的吴莹等[3]学者在《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读拉图尔的》一文中以中国研究者的视角对其行动者网络理论进行了解读。

行动者网络理论是基于对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的批判而提出的,认为应当对称地看待自然和社会对科学知识的解释功能,并通过法国社会的巴斯德试验研究把科学知识看作异质型行动者网络借助转译机制进行建构的结果或产物。

这一理论在哲学意义上显然消解了传统的主体/客体、自然/社会二分法,走向了一种科学实践研究的整体论进路,为人们揭示知识与社会的复杂联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平台[1]。

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

4、ANT对其他社会现象的影响。 如: • 王能能、孙启贵、徐飞《行动者网络理论 视角下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以中国 自主通信标准TD2SCDMA 技术创新为例》 • 2008年,问题奶粉事件,朱剑峰《从“行 动者网络理论谈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 谢周佩《两种文化与“行动者网络理论” 》 不一一列举~~
4、自然与社会间的消解
• 法国的巴斯德化 ANT对科学、自然和社会构成的无缝之网并不是 停留在理论陈述上,而是诉诸于经验的解说。 1988年拉图尔《法国的巴斯德化》一书,拉图尔 通过考察巴斯德的微生物实验室的扩展与法国社 会结构之间的共生关系,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行动 者网络的成功建构过程。在此,拉图尔解构了科 学知识与社会结构的实在性,消解了现代科学观 中的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提出以系统的网络 法则理解行动中的科学和重塑中的社会,为理解 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四、对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阐述
• 行动者网络理论,英文名:Actor-Network Theory。它的 主要含义是:行动者网络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M ichel Callon 和Bruno Latour提出的社会学分析方法,该基本理 论研究了人与非人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形成的异性网络 ,认为科学实践与其社会背景是在同一整个过程中产生, 并不具有因果关系,它们相互建构、共同演进,并试图对 技术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进行整合,把技术的社会建构 向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建构扩展。它的基本思想是:科 学技术实践是由多种异质成分彼此联系、相互建构而形成 的网络动态过程。其基本的方法论规则是:追随行动者, 即从各种异质的行动者选择一个,通过追随行动者的方式 ,向读者展示以此行动者为中心的网络建构过程。
• 1979年拉图尔和伍尔加合作发表了《实验 室生活——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 • 1987年,拉图尔发表了《科学在行动—— 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师》 • 1988年,拉图尔又发表了《The Pasteurization of France》可译为《法国的 巴斯德化》

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

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

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是社会行动者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某种结构体系和机制下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这就形成了拉图尔行动者网络。

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不仅具有广泛的理论解释能力,还能为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方法,既能揭示社会行动背后的互动机制,也能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行动者,而是在某种网络结构中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行动者。

这种网络包括了所有的社会行动者,包括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这些行动者之间不仅存在着各种联系和互动,而且往往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也就是拉图尔行动者网络。

拉图尔行动者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结构,不同的行动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互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协作等。

这些联系在社会行动者之间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关联,它们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每个行动者都会对其他行动者产生影响,相互影响下,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

在拉图尔行动者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不是随意形成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利益和权力关系而建立的。

这种关系一方面体现了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惠,在抗灾救灾、环保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竞争,这种冲突和竞争直接影响着网络结构的演化和行动的效能。

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揭示了社会行动的内在机制。

它强调了社会行动不仅是个体行动的结果,更是一种复杂的集体行动,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和网络结构对行动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我们研究社会问题的时候,不能只关注单个行动者的行为,更需要关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和网络结构的演化。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成因,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支持。

综上所述,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是社会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下的行动者责任分析

行动者网络理论下的行动者责任分析

行动者网络理论下的行动者责任分析行动者网络理论将某项活动的参与者——人和物都视为行动者,并用广义对称性原则赋予所有行动者平等的地位。

行动者尤其是人类行动者在转译活动中不仅拥有了选择的空间和权力,同时也有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应当承担的责任。

关注科学建构及其他社会活动中的责任问题对于减少科技成果的负效应,更好地实现科技的正价值及社会的良性运转有重要意义。

标签:行动者;广义对称性;转译;能动性;责任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是以真实的、社会中的科学,以拥有不同社会利益、社会属性的科学家对科学知识形成的影响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的,并以其提出的“强纲领四信条”而闻名。

到了拉图尔等人这里,科学知识社会学就发生了一些转向,虽然其前期的思想深受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影响甚至被认为是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公开信奉者,但在后期,拉图尔的科学研究已经转向了行动者网络理论,虽然同科学知识社会学一样同属于建构论的范畴,但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于科学技术活动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

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技术科学”是异质行动者通过转译、联结形成行动者网络而建构出来的动态过程,这其中涉及异质行动者、转译、行动者网络,以及核心主张广义对称性等。

弄清楚这些关键点,我们可以对行动者网络理论有一个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探讨关于行动者责任的问题。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要点简述(一)一种关系唯物主义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框架最初是由卡龙(Michel Callon)和拉图尔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是在批判爱丁堡学派强纲领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基本观点,在拉图尔以实验室为基础构造出来的科学技术场中,“关系”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

在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中,行动者网络理论超越了传统科学哲学的自然决定论,也不同于强纲领的社会决定论,它是在这样一种“关系网络”——异质行动者通过联结、转译等活动而构建的“行动者网络”——中探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的建构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拉圖要求我們對稱地看待霍布斯和波以爾 的工作:他們一開始所面對的,只是一個 整體,沒有主體與客體、也沒有自然與社 會的區分。他們也試圖處理這一整體,只 是各自有了不同的強調,公民與事實、國 家與自然的區分才開始浮現。
• 科學知識,不該被看成一群霍布斯的主體 們,協商著要不要同意:是否波以爾的空 氣幫浦產生了真空?相反地,是一群概念、 記號、實驗科學家(人)與空氣幫浦、實 驗室、技術(非人)的互動,形成了一個 充斥著異質成分的網路,每個成分(不管 人或非人)都是「行為者」(actor, actant), 共同建構了現代科學、甚至現代人類文明。
內容
• 大綱 • 方法學原則--對強方案的對稱原則之擴 張 • 對於 Leviathan and Air Pump 的重新詮釋 • 行為網絡理論的重要概念 • 案例示範:法國的巴斯德化 • 案例示範:視障者行為網絡的建立和重組
大綱
• 行為者網絡理論是一種「異質建構論」 (heterogeneous constructivism):也就是說,它 主張科學知識與技術的建構不單只是由社會(利 益)來決定,而是同時由人(社會)與非人(工 具、物、被研究的對象)等等,構成一個「異質 物的網絡」來加以決定。 • 因此,如果主張某個理論或技術的科學家、技術 家或發明家,能為他的理論、技術或發明建立一 個越大的網絡(包括物質資源與社會人脈),就 越能生存下去。那麼,究竟成功的科學家、技術 家或發明家如何擴大他的網絡呢? • 這要怎麼去描述呢?為什麼要這樣描述呢?
• 拉圖提出異議:「不,霍布斯是錯的。」 (Latour 1993, p.26)既然霍布斯和波以爾兩 人都同時提出了各自的科學和政治理論, 為什麼解釋的天平卻要往霍布斯的方向傾 斜?這正是因為:「霍布斯和波以爾的後 繼者提供了我們現在慣用的資源:一邊是 社會力與權力;另一邊是自然力與機制。」
• 拉圖以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來作分析:「鎗殺人」是個唯物 論立場的敘述;而「不是鎗殺人,而是人殺人」(鎗只是 中立的工具),則是個左派社會學立場的敘述。 • 但這兩者都偏於一面。對拉圖來說,當一個人手上有一把 鎗,並用它來殺人時,他變成一個「鎗手」。而「殺人」 這件行為,既不只是鎗手意圖的結果,也不只是鎗開火的 結果,而是兩者的聯結或合成(composition),人和鎗都是 「行為者」或「作用者」(actor or actant)。因為此鎗手已 不再是原來手上無鎗的人(變成「殺人犯」);鎗也不再 是原來待在鎗套裏的鎗(變成「兇鎗」),這種轉變,拉 圖稱作「轉換」(translation)。 • 在英文裏 actor 這個詞通常只用來指人,所以,拉圖也用 了另一個字 actant 來指非人。但人和非人都可以是 actor 和actant,因為它們都被聯結在一個密不可分的網路中。
方法學規則
• 超對稱(supersymmetric):強方案使用同一種社 會說明來說明真與假、成功與失敗的信念。但 ANT主張社會與物質皆是網絡的產物,要同時描 述人(human)與非人(nonhuman)的行為者,並用 同樣的關係性架構來處理它們,才能處理得完整。 • 人和非人的超對稱性:人和非人都是行為者 (actor)、也都是(被)行為者(actant)。(所以沒 有主動被動或主體客體之區分);或者說,人被 當成主動的主體、物被當成被動的客體,其實是 現代性(modernity)的異質網絡之產物。
行為者網絡理論 Actor Network Theory
陳瑞麟 May 5, 2009
起源
• 法國科技與社會學家 Michel Callon給出 「行為者網絡理論」一詞。簡稱 ANT。 • 主要理論家卡農 Michel Callon, 拉圖Bruno Latour (2000年曾來台演講), 將洛John Law(今年剛訪問台灣)。其中以拉圖的影 響力最大。
七條方法學規則
• (1) 我們研究行為中的科學,而不是科學或技術的 產品。 • (2) 決定一宣稱的主觀性或客觀性,機制的效率或 完美與否,不是從它們的內在性質上尋求,而是 從它們後來遭到其他人怎麼對待來尋求。 • (3) 爭議的解決是自然表徵的原因,而非其結果。 所以,不能使用自然來說明爭議如何解決。 • (4) 爭議的解決是社會穩定的原因,所以也不能使 用社會來說明爭議如何被解決。必須對稱地考察 人與非人的資源。
• 在處理霍布斯與波以爾各自的社會與自然 理論時,謝平和謝佛成功地保持了對稱。 然而,對這個歷史爭議的意義之最終解釋, 他們卻往社會的一邊偏斜: • 當我們確認了我們的認知形式之約定的與 人為的地位時,我們就了解到:作為我們 知識原因的乃是我們自己而非實在。知識, 正如國家(state)一般,是人類行為的產品。 霍布斯是對的。
• (5) 我們必須把技術所構成的行為者視為未 判定的;每次一旦內外區分被建立之後, 我們應該同時研究兩邊。 • (6) 面對不理性的控訴,我們既不是考察已 被打破的邏輯規則,也不是考察什麼社會 結構,而是注視觀察者的角度和方向,以 及網絡被建立的長度。 • (7) 一旦網絡被研究後,還有什麼東西沒有 說明的,我們才開始談認知因素。
再詮釋 Leviathan and Air Pump
• 拉圖以一種完全不同於謝平和謝佛的原作思路來解讀他們 的歷史故事。在拉圖看來,謝平和謝佛「挖掘了霍布斯的 科學作品──被政治科學家忽略者,….以及喚回了被遺忘 的波以爾的政治理論──已被科學史家忽略了….波以爾有 一個科學和一個政治理論;霍布斯有一個政治理論和一個 科學。」(Latour 1993, pp.16-17) • 因為「波以爾創造了一個政治論述,使得政治學被排除, 而霍布斯則想像了科學化的政治學,使得實驗科學被排 除。」(Ibid. p.27) • 政治理論意味著主體與社會秩序被發明了;科學則意味著 客體與自然秩序被發明了。「換言之,他們正發明了我們 現代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由實驗室所媒介的事物表徵永 遠地與由社會契約所媒介的公民表徵分離。」(Ibid. p.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