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鼻祖文章大宗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苏教版)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苏教版)

0 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0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存目)
0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
夏本纪 鲁周公世家 *河渠书 *六国年表
0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0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
*秦始皇本纪 *赵世家 魏公子列传 淮阴候列传
0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 响
*《史记》与史学 *《史记》与文学 研究《史记》 参考选题 活动建议
感谢聆听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 (苏教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 录
0 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0 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0 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0 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 史家传统
高祖本纪 *李将军列传
0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 的理想人格
*孔子世家 管仲列传 屈原列传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项羽本纪 *廉颇蔺相如列传 *滑稽列传 刺客列传

古代文学复习

古代文学复习

古代文学第二学期复习资料一、填空1.秦代文学组成部分: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三、刻石铭文2.《吕氏春秋》吕不韦招集门客和百家九流之说编纂而成。

成书:公元前239年。

杂家著作,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谏逐客书》李斯刻石文共有七篇,大多出自李斯之手,四字一句。

其中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峄山刻石等6篇皆三句一韵七篇的名字: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琅邪台刻石会稽刻石。

3.汉代文学汉代散文代表:陆贾《新语》贾谊《新书》4.汉赋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代表作:京都羽猎七发(七发的意义;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

)京都大赋消亡:西晋以后。

5.《史记》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建安的重要作家曹氏父子:曹操,字孟德。

曹丕,字子恒。

曹植,字子建。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7.两晋的重要作家:西晋的代表: 潘岳、潘尼、陆机、陆云、左思、张载、张协,张亢、欧阳建、刘琨、挚虞、东晋的代表:王羲之、陶渊明、孙绰8.对齐梁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诗品》评论:“体大思精”“深得文理”9.北朝的重要作家:温子昇、邢邵、魏收南朝的重要作家:庾信北朝重要作品:《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衒(炫)之10.《文选》和《玉台新咏》:《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共60卷《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

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

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

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共为10卷。

二、选择题1、A\建安作家作品:曹操:《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曹植:白马篇野田黄雀行洛神赋名都篇公宴篇与杨德祖书赠白马王彪曹丕:燕歌行典论芙蓉池作诗黎阳作诗与吴质书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刘桢:赠从弟徐赣:答刘桢诗室思诗孔融:六言诗临终诗应瑒:别诗B\西晋作家作品傅玄:《苦相篇》、《秦女休行》张华:《情诗》五首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二首、《文赋》、《五等论》、《辨亡论》、《演连珠》五十首潘岳:《悼亡诗》三首、《阳城刘氏妹哀辞》左思:《咏史》八首刘琨:《扶风歌》、《答卢谌(音尘)》、《重赠卢谌》C\南朝作家作品:谢灵运:诗:《登池上楼》、《日出东南隅行》赋十余篇:《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鲍照: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梅花落》、《拟古八首》。

司马迁其人其事和《史记》

司马迁其人其事和《史记》

司马迁其人其事和《史记》导读:【总览文本】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多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

然而对于大多数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的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的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

因为《太史公自序》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该选修教材的总起,是我们整体上认识司马迁了解《史记》的开始。

然而,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

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

作为自序,作者阐述了创作《史记》的背景、目的,交代了创造《史记》的经过,介绍了《史记》的主要内容,并对《史记》作出了评价。

《史记》创作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司马迁少年“诵古文”和青年壮游的经历,为其创作打下了基础;二是父亲临终前嘱托,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代的召唤,继任太史令后的机遇与责任。

司马迁又通过与壶遂的对话,阐述了创作《史记》的目的:效法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借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

创作《史记》的前期经过在阐述创作背景时作了交代: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继任太史令后开始“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缀集资料。

真正的创作是遭李陵祸后忍辱写《史记》,这在司马迁《报任安书》(见苏教版必修)中也作了深情叙述。

《史记》的内容,即《史记》的规模与体例,在自序的最后两段作了具体的说明。

司马迁在说明创作《史记》的目的时,以自信的口吻表示,要以论载史实的方式“绍明世”“继《春秋》”,同时又高度评价《春秋》一书,实际上是对《史记》所作的自我评价,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可以说,读懂了“序”,也就基本上了解了《史记》一书。

其实,司马迁是按照“传”的体例来写“自序”的。

从“传”的角度去读“自序”,便可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司马迁其人。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
《史记》
读史何用? 太史公:稽其兴、坏、成、败之理
如何读史?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 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 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 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 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宋▪ 吕祖谦)
《太史公自序》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 也。”
“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 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 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 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 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
李陵之祸
《太史公自序》
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 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
(吕思勉)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师承三位大师
唐 都—天文学家,司马谈之师 孔安国—古文学家,孔子第十二代孙 董仲舒—今文学家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 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於 河洛之间。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 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太史公自序》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史石室金匮之书。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 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 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202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 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

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

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

到明代,文学领域的拟古派、唐宋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

清代随着考据学兴起,《汉书》地位相对升高而《史记》稍诎,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

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

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

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

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的名文《<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

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

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

钱钟书《管锥编》讲:刘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

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

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当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也代表了时代的脉动和文风之演变,此后唐宋诸家、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随其后。

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

高中《选读》教学模式

高中《选读》教学模式

高中《选读》教学模式初探摘要:《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式的历史巨著。

教师在《史记》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摸索出一条充分体现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来,笔者在教学《史记》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和思索,总结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强化积累——感悟思想——把握艺术——突出专题。

关键词:强化积累感悟思想把握艺术突出专题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9-0116-02《史记》是司马迁遭受奇耻大辱却怀抱“不坠凌云之志”,以血作墨,心灵为纸完成的历史巨作,更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式的历史巨著。

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灵魂的洗礼。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言诵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们在高二下学期选修了《史记》。

如何上好这一选修课程,《选读》教学参考在编写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选读》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

教科书重视和发挥《史记》所具有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味。

同时,教科书在编写中充分考虑提升高中生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力图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因此,教师在《史记》教学过程中,就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摸索出一条充分体现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来,笔者在教学《史记》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和思索,总结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强化积累——感悟思想——把握艺术——突出专题。

以供大家参考。

1 强化积累,扫除文言文阅读障碍《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别能力。

《太史公自序》教学案完美版

《太史公自序》教学案完美版

《太史公自序》教学案(开篇第一课)教学设想:江苏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共有8个专题。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旨在了解司马迁;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旨在了解《史记》的体例;第三专题“不虚美不隐恶”,旨在了解作者写史的态度;第四专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旨在了解作者的人格思想;第五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旨在了解其刻画人物的艺术;第六专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第七专题“正史鼻祖文章大宗”,旨在了解《史记》的影响;第八专题“研究《史记”,旨在指导研究性活动。

关于选修课如何上,是不是把选修的教材当着必修课文来教,这是老师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不过确实有教师把选修教材当着必修的来教,这样的话,事实上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上课的效果肯定不好。

其实选修本来是根据学生的喜好,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实际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比如我们扬州地区,是一刀切,高二必修五学完,便是统一使用《〈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写作》,对学生来说,并非兴趣选修了,要统一考试的。

本人以为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教学中宜了解有关常识,通晓大意,基本理解内容,能够有所思考探讨。

所以本人以指导阅读的方式来处理选修教材。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可以说是《〈史记〉选读》的导引,只选了《太史公自序》一篇文章,另将在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的《报任安书》列为存目。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自叙其家世生平及《史记》创作的文章,内容丰富,含义深刻。

这里采用的是节选,内容本身很难懂,好在全文都配有译文。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在学习过《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产生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等。

4、适当积累文言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流畅朗读第1部分,对照译文,基本弄懂,初步探讨过程:一、导入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史记〉选读》的学习。

文言文阅读:贾谊

文言文阅读:贾谊
文言文阅读:贾谊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 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 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 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 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 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 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改正朔: zhēng shuò帝王新颁的 历法
草:草拟 具:办 数用五:遵用五行之说
谦让未遑:谦虚退让 来不及实行
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 就 国 : 诸 侯 去 封 地 任 职
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
之后亦疏之,不用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 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 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 帝不听。
征见:(被)征召,拜见
受釐 lí:汉制 祭天地后,皆以祭馀之肉归致 皇帝,以示受福,叫受厘。“釐”即“胙”, 祭馀之肉。 因具道所以然之状:于是 趁机详细地
讲述所以会有鬼神的情形。
《 史 记 》 是 我 国 第 一 部 纪传体通史 ( 体 例 ) , 记 载 了 从 黄 帝 到 汉 武 帝 太 初 年 间 大 约 三千年的历史,总共 130 卷,五十二万余字。
3.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 “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 “列传”为各种影响重大的人物的传记 “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 4.写作目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史记》的成就:正史鼻祖,文章大宗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

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

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

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的通行的文字——隶书。

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

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

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苏教版00

苏教版00

苏教版《〈史记〉选读》名句名篇默写1.且夫孝始于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太史公自序》)2.故《易》曰:____________,差以千里。

(《太史公自序》)3.然我一沐三捉发,____________,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鲁周公世家》)4.夫运筹策帷帐之中,____________,吾不如子房。

____________,抚百姓,____________,吾不如萧何。

(《高祖本纪》)5.大风起兮云飞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祖本纪》)6.卢纶《塞下曲》写李广将军的诗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将军列传》)8.谚曰"桃李不言,____________ .(《李将军列传》)9.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____________ .(《孔子世家》)10.孔子曰:"君子固穷,____________.(《孔子世家》)11.孔子以四教:____________.绝四:____________.所慎____________.(《孔子世家》)12.太史公曰:《诗》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不能至,心乡往之。

(《孔子世家》)13.生我者父母,____________.(《管仲列传》)14. ____________,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列传》)15.其志洁,____________.其行廉____________.(《屈原列传》)16.屈原曰:" ____________,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7.王曰:"此鸟不飞则已,____________;不鸣则已,____________.(《滑稽列传》)18. 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部

史部

• 音义训释方面 • 补充徐广《音义》之省略 • 裴骃《史记集解序》中说道:“徐广《音义》虽粗有发明, 而殊恨省略。聊以愚管,增演徐义。”裴骃在徐广注释的 基础上,对徐广的不足之处,或前人的旧说加以补充,或 自己通过考证加以补充。 • 补徐注之缺 • 徐广《音义》之省略,表现在应当出注的地方缺没有,注 解所谓“增演徐义”就是广引众家注说补充徐注之缺失。 • 另出新说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裴骃在徐广的基础上另立新说,在 《集解》中大可见。
对文化的影响
•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 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 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 础和多种可能性。 •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 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 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 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 《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 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 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内容介绍
•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 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 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最初没 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 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 “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 •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 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 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 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 音律· 乐· 历法· 天文· 封禅· 水利· 财 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020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专题讲练史书体例(含解析)

2020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专题讲练史书体例(含解析)

史书体例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史书分类史书指专门记载历史的书籍。

史书按照真实性可以分为: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

正史是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等。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野史是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按照体例可以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按照时间,可以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按照学科可以分为专史(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二)史书体例1.纪传体(1)《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廉颇蔺相如列传》(1)

《廉颇蔺相如列传》(1)
疑, 他的疑点何在? 2、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4、置疑启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朱熹)
话题:本单元都是人物传记,在写人记事上, 司马迁为我们提供了典范,我们在平时的写 作中该如何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呢? 学生习作《话**老师》
学生周记《丽人传》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乃使其从者衣褐(衣,穿)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前,向前) 秦御史前书曰(书,书写)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4、词类活用。
⑵名词作状语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3、《中学教材全解· 高中语文必修4》(陕西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7年版)
4、《经典学法频道· 必修4》(北京出版社,2008年 版) 5、《古文完全解读》(济南出版社,2007年版)
1、重要字音。 臣语(yù )曰 礼节甚倨(jù ) 睨(nì )柱 汤镬(huò)
盆缶(fǒu) 不怿(yì )
组长:董奥
主持:吴玲玲、桂恒俊
模块二:语言之美
学习任务:疏通文意,归纳总结文中出 现的重点字词句,体会史传文学的语言 魅力。
学习目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涵咏语 言之美。 组长:张然
主持:张伟凯、李波
模块三:情节之美
学习任务: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 节。 学习目标:把握情节,体会作者情节安 排的匠心所在。 组长:陈玲玲 主持:陈纪伟、陈玲玲
列观(guà n) 渑(miǎn)池
广成传(zhuà n)舍 盛(shè ng)设兵
肉袒(tǎn) 间(jià n)至赵矣

胜利一中选修程课程结构和设置方案.

胜利一中选修程课程结构和设置方案.

胜利一中选修程课程结构和设置方案{选修Ⅰ}胜利一中选修程Ⅰ课程结构和设置方案语文学选修程Ⅰ结构和设置方案一、学科结构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一学段(约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共有“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分别为必修1至必修5。

每个模块2学分。

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共有五个系列,分别为“诗歌与散文B1”、“小说与戏剧B2”、“新闻与传记B3”、“语言文字应用B4”、“文化论著研读B5”。

每个系列设计若干模块,苏教版教材具体细化为15个模块:系列1诗歌与散文B1:《唐诗宋词选读》《现代诗歌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系列2小说与戏剧B2:《〈红楼梦〉选读》《短篇小说选读》《中外戏剧选读》;系列3新闻与传记B3:《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B4:《实用阅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B5:《〈论语〉〈孟子〉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

苏教版语文选修Ⅰ共有15个模块,按照不得低于70%的原则,我们选择11本:《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实用阅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论语〉〈孟子〉选读》《〈史记〉选读》。

二、语文选修Ⅰ模块设置年级学段选修Ⅰ模块名称周课时总学时学分任课教师高二第1学段必修5 4 36 2第2学段《唐诗宋词选读》B1-1 4 36 2 田在亮李宏恩张佩君《〈史记〉选读》B5-2 4 36 2 李永年张崇亮王昆《〈论语〉〈孟子〉选读》B5-1 4 36 2 张维莲刘立才第3学段《〈史记〉选读》B5-2 4 36 2 李永年张崇亮王昆《唐诗宋词选读》B1-1 4 36 2 田在亮李宏恩张佩君《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B1-34 36 2 张维莲刘立才第4学段《写作》B4-2 4 36 2 田在亮李宏恩张佩君《实用阅读》B4-1 4 36 2 李永年张崇亮王昆《传记选读》B3-2 4 36 2 张维莲刘立才高第1学段《实用阅读》B4-1 5 40 2 李永年张崇亮王昆三《写作》B4-2 5 40 2 田在亮李宏恩张佩君《新闻阅读与写作》B3-1 5 40 2 张维莲刘立才第2学段《语言规范与创新》B4-3 5 40 2 田在亮李宏恩张佩君《现代散文选读》B1-4 5 40 2 李永年张崇亮王昆《短篇小说选读》B2-2 5 40 2 张维莲刘立才三、语文选修Ⅰ模块内容介绍1、系列B1:诗歌与散文模块B1-1《唐诗宋词选读》:共有12个专题,分别是“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二)“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史记的读法

史记的读法
史记的读法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鼻祖
春秋
深心宏识
世家
史记
比较
读法
大法
政治 书
封禅
史记
司马迁
季札篇章太史Fra bibliotek结构安书
内容摘要
《史记》不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但却是最著名的一部史书。《史记》的价值——正史鼻祖,史学之正宗;散 文大宗,无韵之离骚;一家之言,诸子之风范;百王大法,经学之血统。这里所说的“百王大法”,不是指普通 自然产生的鉴戒作用或批评意见;而是指司马迁在洞察古今二千年中人事的盛衰、存亡、成败、得失之后,秉持 先秦学术的大传统,怀抱个人的深心宏识,在历史写作中有意无意地为现在以至未来的政治领导人(或有志于成 为政治领导人者)提供一些最高的政治原理与准则(大经大法)。
一、前言
三、论季札让国与 “让以阶祸”
四、论季札的 志节与“以让
化争”
五、从《春秋》 经义看季札让 国
一、前言
二、《史记》中的孔 子
三、太史公所认知的 《春秋》
四、“继《春秋》” 与《公羊春秋》
五、“失其真” 与《左氏春秋》
六、结语
一、太史公怎 1
样写《留侯世 家》
2
二、与萧、韩、 范增之比较
感谢观看
六、太史公曰
五、列传
七、结语
二、编次的先后 (二)——列传
一、编次的先后 (一)——五体、 本纪、表、书、世

三、五体的关联
四、合传、附 传与类传
附:《史记》 篇目

五四“人的文学”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承传

五四“人的文学”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承传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持续地关注“人”、书写“人”,无论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个体情感的《诗经》楚辞,还是体物写志、神采飞扬的汉赋乐府,无论是集大成的唐诗宋词,还是包罗万象的明清小说,都相当重视对人的命运遭际、个人理想、个体情感的体察和表达。

如果我们以抒情和言志两大传统归纳中国传统文学,就会发现这两大传统归根结底表达的是“我”,表现的是“人”。

老子很早就提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孔子也坚定地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庄子更是一再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3〕,不难发现,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有一个核心的“人”贯穿其中。

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思想从来没有离开过“人”,无论再怎么强调天、神、道,“人”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在“群经之首”的《周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在探讨人的生命活动,通过推演天道来引导人的行为方式;作为“正史鼻祖,文章大宗”的《史记》,不仅承载着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史理想,也完成了为刺客、优伶、商贩等出身卑微的小人物立传的文学实践。

尽管历朝历代对“人”的定义和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人”的关注从未中断,这也恰恰是五四“人的文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中国传统文学始终以“人”为创作的内在核心与动力。

这一传统流淌到五四时期,在西方现【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五四“人的文学”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承传[摘要]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

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

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

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史鼻祖文章大宗
作者:位继军
来源:《甘肃教育》2011年第0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史记》;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B)-0028-01
课程资源是目前教育教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概念。

当前中学语文选修课的设置给语文课堂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育资源,选修与必修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体现了新课程资源改革的新举措。

选修与必修也都涉及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

一、有关中学课程资源的论述
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拉尔夫·泰勒在分析编制课程和教学计划的研究中,指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学校不仅要提出明确的教育目标,而且还要有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资源就是“寻求目标、选用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及在制定评估方案过程中的可供利用的资源”。

依据课程研制进程,就有“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资源”以及“制定评估方案资源”。

泰勒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和界定是从课程研制过程角度和资源可利用性的特点进行的,但却在定义中忽视了教学中潜在的其他资源。

关于“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我国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人们在最初涉及到课程资源时,只是表现在对课程因素的关注。

后来一些研究者对课程资源的定义作出了狭义、广义之分,如有人认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

该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的概念。

一般而言,普通中学语文课程资源是一个与教与学都有联系的的两个方面的资源,不仅有知识、技能、经验、感受、创意、问题、困惑、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有培养目标等带有教育素材性质的资源,也包括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

这样确定研究对象,有利于全面把握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状况,有利于真正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避免以往只把客观存在的教科书、参考书作为课程资源的片面思想。

二、《史记》自身的文学地位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它代表着中国文学、史学的成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进程,它也是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

鲁迅曾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司马迁《史记》的巨大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予以精辟的概括和充分的肯定。

刘熙载的《艺概·文概》所评论的:“太史公文,兼括六艺百家之旨。

第论其恻怛之情,抑扬之致,则得于《诗三百篇》及《离骚》居多。

马迁之史,与《左氏》一揆。

《左氏》‘先经以始事’,‘后经以终义’,‘依经以辩理’;‘错经以合异’;在马则夹叙夹议,于诸法已不移而具。

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此《庄》《骚》、太史所同。

”因此,虽然封建时代的正统文人针对其进步的思想倾向或有微词,但是在传记文学上,却也都是交口赞颂、推崇备至的。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郑樵在《通志序》中说:“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上,《史记》不仅集先秦之大成,而且为后代之楷模。

后世凡优秀的散文家无不传承它的精神,学习它的方法,并从中汲取教益;尤其是每当文学史上思想进步、态度严肃的作家奋起与或浮靡、或险涩的形式主义不良倾向做斗争时,《史记》以及《史记》的精神,总是他们赖以凭靠的锐利而有效的武器。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在散文创作中莫不奉《史记》为圭皋。

如韩愈的《污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等传世名作,都曾得力于《史记》,故《艺概·文概》还指出:“太史公文,韩得其雄,欧得其逸,雄者善用直捷,故发端便见出奇;逸者善用纡徐,故引绪乃觇入妙。

”不仅如此,就是我国魏晋以来的文言小说也都直接、间接地受到《史记》的启发。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史记》课程资源,使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对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