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性质

合集下载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A.民主共和制度B.君主立宪制C.开明君主专制D.汉族皇帝的新王朝正确答案:B解析:(1)戊戌维新运动是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他们要求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戊戌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改革政治制度的初步尝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戊戌维新运动是爱国救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的性质及历史意义】(一)戊戌维新的作用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而发动和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怀着满腔爱国热情,为变法救亡而奔走呼号,他们的行动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它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成为中华民族全面走向觉醒的一座里程碑。

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改革运动。

变法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如政治上要求“伸民权”、“设义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要求发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都符合了中国走向民主、富强的发展趋势。

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效很有限,但是它所提出的改革主题、改革措施,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都有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旧学,在思想领域起到了民主启蒙作用。

戊戌变法是近代新文化的起点。

哈尔滨市革命、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相继而起。

它同时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和新闻出版产生了积极影响。

戊戌变法还影响到社会风气和习俗的变迁。

总之,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它不仅是一次救亡运动、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最早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1. 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 爱国意义。

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面对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挺身而出,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呼吁“保国”,反对“瓜分”,是近代中国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场爱国运动。

尤为可贵的是,他们把自己的政治要求汇入到救亡运动中,使变法运动与救亡运动结合起来。

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维新运动带有全民政治运动的性质。

近代历史纲要课后思考题

近代历史纲要课后思考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参考: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原有地主和农民阶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工人等新阶级。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参考: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列强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利:(1)列强入侵,使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深受灾难。

(2)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掠夺财富,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4)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5)破坏了中华文明利:(1)利于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西方民主科学的思想的传入,利于解放人民的思想(3)帝国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必须从根本上铲除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意义:(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根基(4)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的原因:(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落后性、腐朽性)(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无法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4)在军事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5)未能正确对待儒学教训: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戊戌变法是光绪年间,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通过光绪帝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一场革命活动,但是这场活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抵抗,导致正常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

那么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呢?戊戌变法性质介绍戊戌变法的性质其实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最为官方的解释,历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其实是具有争议性的有一部分人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社会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只不过革命的结果是失败的而已。

之所以说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社会革命,是因为戊戌变法的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假设戊戌变法成功了,那么中国就真正的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是最终戊戌变法并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为它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则是因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维新派过度的依赖并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同时还脱离的群众。

当然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的理由则是因为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派的发动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君主立宪制,而且这场变法促进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同时维新派是通过光绪皇帝来颁布变法条例的,光绪皇帝是清朝统治的上层阶级,由他颁布,也就是所谓的上达下效,并且维新派的变法并不彻底,顾虑到皇帝的原因,很多条例只是改良而非直接的改革。

戊戌变法的作用戊戌变法是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这场改良运动中,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变法获得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改变,从而能够使积弱的中国能够走上一条强国之路,但是变法却以失败告终。

虽然如此戊戌变法的作用仍是不容小觑的。

戊戌变法的作用一:戊戌变法具有非常明显的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希望在中国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场运动维新派希望能够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从而能够实现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改良还是革命--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改良还是革命--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改良还是革命--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作者:吴雁南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1715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11日长期以来,戊戌维新,在大中小学的教材中皆被称为改良主义运动;近年在一些论著中,提法虽稍有改变,但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尚未论定。

以笔者所见,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是一场革命。

一关于革命的含义,人们的理解多有分歧。

就新中国成立后理论界所称的“革命”而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以推翻和改造封建王朝为主旨的农民运动,称为“农民革命”。

(二)对于通过和平方法实行社会变革的运动,亦可称做“革命”,如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等等。

(三)以暴力为手段进行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称为革命。

在一些同志心目中,所谓革命,必须同时具备暴力与变革制度两个内容,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他们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言外之意,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无革命可言。

三种说法,均有经典根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地说,人们常常把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称做革命。

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

现存的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就要求通过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及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代之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衡量社会变革是不是革命,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制度。

这种社会革命可以是暴力斗争,也可以是和平手段。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就是和平的方法。

事实上,社会革命可以采用和平手段,不能把暴力斗争视作唯一手段。

当然,我国用和平手段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结果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但不论是采用暴力斗争,或是和平的方法,都只是方法问题,并不决定其是否为社会革命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进行的改革,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因此,人们常说,改革是一场革命。

甚至对改造自然的重大变革,人们亦称之为革命,如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等等。

大学近代史考试知识点

大学近代史考试知识点

一、选择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2、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4、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5、鸦片战争前夕,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因素最主要的是封建制度已经衰落。

6、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

7、世界历史开始进行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8、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9、清政府与美国侵略者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望夏条约。

10、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英法联军。

11、近代中国,曾统治台湾半个世纪的国家是日本。

12、12、从中国攫取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得最大的国家是俄国。

13、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约是天津条约。

14、首先规定外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五口通商章程》。

15、清朝外务部的前身是总理衙门。

16、英国掌握中国海关管理权长达40余年。

17、将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具体税率,用中英协定方式固定下来的条约是《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18、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是资本输出。

19、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规定税制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20、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21、在中国近代史上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22、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为帝国主义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

2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2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强迫中国成为其附属国。

2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6、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关于戊戌维新运动性质的三种观点.doc.doc

关于戊戌维新运动性质的三种观点.doc.doc

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1.改良主义运动说。

这是一种传统说法,范文澜、徐培华、汤志钧等持此说。

范文澜指出:“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运动,虽然是含有进步性,但不属于革命的范畴。

”徐培华指出:“列宁对改良主义下了定义,他说‘一般说来,改良主义就在于,人们只限于提倡一种不必消除旧有统治阶级的主要基础的变更,即是同保存这些基础相容的变更’。

又说‘改良主义的变革,就是不破坏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只要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作一些让步’。

这意义也适用于戊戌变法运动。

那些参加戊戌变法的人物,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和方案,几乎遍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但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皇帝身上,提出的各种变法措施都依靠清政府来推行,根本不想推翻封建统治,也不想彻底改变封建统治基础。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称戊戌变法是一次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

”汤志钧认为:“戊戌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是从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政治运动,他们的活动仅限于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得到了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的支持,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因此,它只能是一个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

”“戊戌变法在历史上起过作用,但它的性质却是改良主义的。

他们的领导者很软弱,既不敢和封建主义决裂,又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中国资产阶级,一开始就表现出他们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本质。

”“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运动,怎能说具有进步意义呢?这要从当时历史条件来寻找答案。

十九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充当这个阶级的政治代言人只是从地主阶级转化出来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官僚。

维新派之所以采取改良的形式,是由当时的历史情况和阶级力量决定的。

这时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兴起,当革命形势尚未形成,革命要求尚未提出之前,进行这种改良的尝试,不能说它不代表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不能因为它是改良运动而削弱了它的进步性质。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7)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7)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戊戌变法与日本

戊戌变法与日本

戊戌变法与日本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段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刚一发生,便引起了日本朝野上下的普遍关注。

因为这场运动涉及中国政权变动和外交倾向,触及日本当前与未来的在华利益。

日本统治集团认为康有为、梁启超乃至光绪皇帝既然是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图,学习日本,而且又是拒俄派,当然是亲日的。

于是对运动表示一定程序地支持,以拉扰维新派为日本侵华所用,以为控制中国的政治力量。

日本前首相伊藤傅文恰于戊戌变法期间来访中国,行前曾与天皇密谈数小时,据悉,伊藤博文访华作为日本外交战略,就是要笼络清政府,遏制俄国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并扩大日本对中国的政治影响。

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维新变法运动和维新派的态度,也是以是否亲日拒俄为转移的。

当时维新派主张联日抗俄,而政府中的守旧派大多拒日亲俄,因此,日本政府倾向支持维新派,企图通过维新势力,阻止俄国东进,并打击中国的亲俄派,甚至可以通过维新派控制光绪皇帝和中国政府。

伊藤于1898年9月18日和20日,先后与康有为和光绪皇帝接触并表示了对维新派的态度。

当伊藤问及“贵国数月以来,着意变化,而未见推行之效,何哉”?康有为回答说:主要是由于慈禧掣肘、皇帝无权和顽固派的阻挠。

请伊藤觐见时,对说其支持变法新政,并说服慈禧“宜引进汉臣,通晓外事,切莫受满洲一二老臣壅蔽,听宦官宫妾之簸弄,而与皇上讲求变法条理”。

如果伊藤“能为皇太后一一言之,即一席话,亦足救我中国四百兆人,谨当竭尽忠言。

”9月20日,伊藤觐见光绪时说:“陛下近日变法自强,力图振作,将来中国富强之业可立而待,外臣不胜钦佩,此实东方盛事,外臣归国述与敝国皇帝知之,当必异常难悦,愿陛下永保盛业,长享景福。

”从两次回答中可知伊藤博文对维新变法是赞成和肯定的。

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宣告失效。

政变后,伊藤博文立即授意日本驻华公使馆采取措施,保护康、梁等逃往日本,并通过外交途径营救驻日公使黄遵宪和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等。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一.作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带有反帝爱国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付诸实践,维新派最终的主张,是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

维新运动对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

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二。

局限性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反映在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

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

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

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一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一

一、名词解释:1、【府院之争】1916 年6 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彼此争权夺利。

1917 年2 月以段祺瑞为首的亲日派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受到以黎元洪为首的亲英美派的反对。

5 月段祺瑞指使督军团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

黎元洪下令将段免职。

段即在天津设军务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

时称为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

府院之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2、【护法运动】孙中山领导的以拥护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标志的革命运动。

1917年7月,孙中山发出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的号召。

率驻沪海军和原国会议员到广州,联合滇、桂军阀,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

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出师讨段,发动护法战争。

1918年5月,孙中山在桂系军阀陆荣廷排挤下辞职赴沪。

护法军政府成为南方军阀的政权,并向北洋军政府靠拢,酝酿南北议和,护法运动遂告失败。

3、【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

起因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得到了各地学生与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为全国性的罢市、罢工、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4、【五卅惨案】1925年5月初,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为抗议日资本家无理开除中国工人举行罢工,日资本家枪杀青年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10余人。

5月30日,上海2000余学生在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声援工人斗争。

以英为首的租界当局,出动武装警察,拘捕学生。

后万余群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遭到了英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当场死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述题

论述题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戊戌变法是光绪年间,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通过光绪帝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一场革命活动,但是这场活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抵抗,导致正常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

那么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呢?戊戌变法的性质其实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最为官方的解释,历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其实是具有争议性的有一部分人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社会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只不过革命的结果是失败的而已。

之所以说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社会革命,是因为戊戌变法的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假设戊戌变法成功了,那么中国就真正的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是最终戊戌变法并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为它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则是因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维新派过度的依赖并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同时还脱离的群众。

当然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的理由则是因为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派的发动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君主立宪制,而且这场变法促进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同时维新派是通过光绪皇帝来颁布变法条例的,光绪皇帝是清朝统治的上层阶级,由他颁布,也就是所谓的上达下效,并且维新派的变法并不彻底,顾虑到皇帝的原因,很多条例只是改良而非直接的改革。

戊戌变法的作用戊戌变法是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这场改良运动中,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变法获得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改变,从而能够使积弱的中国能够走上一条强国之路,但是变法却以失败告终。

虽然如此戊戌变法的作用仍是不容小觑的。

戊戌变法的作用一:戊戌变法具有非常明显的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希望在中国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场运动维新派希望能够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从而能够实现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近代史考试题

近代史考试题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答:因为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3)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4)社会历史任务的变化。

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重大转变。

答: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转折点:由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转折点: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为转折点: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演变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以及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②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联合统治;③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据优势;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已产生,但不是主要形式;⑤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端不平衡;⑥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举世少见。

4、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

答: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

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一任务)实现国家富强,共同富裕(第二任务)二者的关系: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

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

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

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戊戌变法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的进步的意义。

对此,几乎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分歧。

但是,在如何估价和表述维新运动的爱国性和进步性时却存在着分歧,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争论非常明显。

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戊戌变法是不是属于改良主义运动。

自从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出“第一次改良主义运动──戊戌变法”的概念后,此论风行全国,为绝大部分近代史著所接受。

“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历史结论。

上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开始围绕戊戌变法的性质,展开了一场什么是改革、改良与改良主义的讨论。

一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另一种观点认为,对戊戌维新既不应称之为“改良主义”,也不应称之为“改良”,而应称之为“改革”;又有学者认为,不仅应称之为“维新”、“变法”,甚至可以视其为“一次非爆发性的、不彻底的、不流血的革命”。

当然,这场讨论的基调是围绕着戊戌维新的性质是不是一场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展开的。

坚持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的学者认为,19世纪末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清政府进行某些民主改革,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局限于少数开明士绅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士大夫圈子里,他们迷信依靠光绪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推翻封建统治,甚至有防止农民革命的反动企图,“这种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潮流,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

然而就其‘变更’的性质来看,却是改良主义”。

(汤志钧:《戊戌变法与改良主义》,载《学术月刊》1982年第2期)有学者认为,先判定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然后批判凡是改良主义必然软弱、妥协和失败,已不能向人们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论上与逻辑上则是一种误导。

有的学者追根溯源说,改良主义是一个西方词语,19世纪末叶出现在欧洲,是指工人运动中一种敌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它以不触犯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基础的枝枝节节的改良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所以说,“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

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维新运动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

其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扩展资料:
戊戌变法相关延伸:戊戌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发动的第三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1861年11月同恭亲王奕欣发动的辛酉政变,第二次是1884年4月懿旨罢斥恭亲王为首的全部军机处成员而以醇亲王代之的甲申易枢,三次政变都以慈禧太后的胜利而告终,也都成就了她垂帘听政的政治野心。

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

几位掌实权的显赫人物恭亲王、庆亲王,刚毅几乎无例外地守旧。

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他的7次上书大多被压下了;康有为组织学会也受到压制,遭到封闭解散的命运。

办报受到遏制,《强学报》出了3期就被停刊。

西太后对变法的态度是八个字:容忍:她想把变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意废八股、改策论、发展商业、开办工厂、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等;控制:西太后对维新派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将翁同龢开缺,去掉光绪身边的参谋;二是让荣禄到天津担任直隶总督,控制北京及其周围的军权;观察:看看光绪要干什么。

动手:只要变法触及到清廷王公贵族利益,她就动手镇压。

2)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

康有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3)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开国会、设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职权被剥夺,又没有安排措施,他们当然坚决反对。

精减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
也操之过急。

启示: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一、洋务运动1. 概念: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曾国藩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的运动。

2. 内容:(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军(3)创办新式学堂3. 历史作用:(1)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带来了新的认识,使人们的眼界变得开阔。

(3)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4. 失败的原因:(1)具有封建性。

(2)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管理具有腐朽性。

二、戊戌维新运动概念: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 概念: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内,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

2. 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3. 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局限性的表现:(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惧怕人民群众。

教训(1)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周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2)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三、辛亥革命1. 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形成,骨干力量出现。

2.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习题及答案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对国内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是A.三元里人民的斗争B.太平天国农民运动C.义和团农民运动D.辛亥革命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B.自然灾害严重C.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D.基督教的传播3.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了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所不曾有过的新情况,“新情况”指的是A.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B.满汉地主阶级的共同镇压C.内讧导致力量削弱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4.《天朝田亩制度》解决的中心问题是A.政治问题B.经济问题C.军事问题D.土地问题5.《天朝田亩制度》确立的平分土地的原则是A.平均地权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C.均贫富、等贵贱D.免劳役、不纳粮6.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B.拜上帝会的宗教迷信束缚了革命群众的手脚C.太平天国一度实行消灭家庭、消灭私有财产、取消商业等过火政策,引起群众不满D.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不足7.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8.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A.发展资本主义B.挽救面临崩溃的封建统治C.抵御外国的侵略D.镇压农民起义9.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A.八国联军入侵北京B.义和团运动兴起C.北洋水师全军覆没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0.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救亡图存”C.“适者生存”D.“能变则全,不变则亡”11.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是A.爱国救亡运动B.政治改革运动C.思想启蒙运动D.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2.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社会物质条件是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急剧激化B.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C.洋务运动的失败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3.“戊戌六君子”中,临刑前悲壮地喊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从而表现了为改革维新以死相拼、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的是A.谭嗣同B.刘光第C.林旭D.杨锐14.“百日维新”失败后,唯一保留下来的新政措施是A.准许上书言事B.开设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C.改革科举制度D.改革国家财政15.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这些官员被称为A.地主阶级改革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顽固派16.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对于“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应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称它是“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戊戌变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为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只是因为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最后因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不彻底的.因此,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也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其目的在于发展资本主义,这场变法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同时,在变法中,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行.因此,这场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