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绳祖的国际关系历史笔记,二战前后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a.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b.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c.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d.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B 和会与和约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a.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b.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c.约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d.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e.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成就说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互相为用,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都得到了加强.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对外政策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因而探讨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有必要阐述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1.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a..海洋政策是建立世界贸易霸权b.陆上政策是组成英国为首的新教同盟 2.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7)a.1650年制定航海条约:规定非经英国政府允许,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属殖民地通商.b.1651年宣布,在欧洲以外地方的商品,必须用英国船只运入;欧洲的货物须用英国商船,或者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入英国港口和英属殖民地;运入英国的鱼类须为英国渔船所捕,只有英国船只才能运鱼出口.c.迫使荷兰于1654年6月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压制荷兰承认《航海条例》3.利用法西矛盾,干预欧陆政治1655年,英国利用海盗之助,以海军进攻牙买加,挑起了与西班牙的战争;1656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牙买加;1657年,英法签定了贸易协定与同盟条约,共同反对西班牙,一方面加深了法西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英国在对西战争中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国做帮手;1658年,丢恩斯战役,法国取得对西班牙的决定性胜利.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1.比利牛斯和约:法西1659年缔结,是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又一次胜利.因此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比利牛斯和约的缔结,为法国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础.
2.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a.“天然疆界”:亨利四世提出的扩疆拓土的政策,即“宏伟的规划”;路易十四则具体化为“天然疆界”政策,企图把法国的边疆扩展到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大西洋,北海以及莱茵河等处的天然疆界.为此他发动了多次战争.b.(a)1665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死亡,路易十四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战争由此而起.1667年,战争开始.1668年,迫使西班牙媾和,缔结了亚琛和约.(b)1672年—1678年对荷兰战争.于1678年签定奈梅根和约.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1.法美同盟(1)法援美的两个阶段:1775—1776暗地进行;1778年2月6日法美缔结同盟条约和商约以后,法国公开援美反英(2)法西密约,西加入的理由(两点)(3)法美同盟的意义:a.提高美军士气,打击英军力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b.双方缔结的同盟是站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表明了一个尚未完全独立的国家能够同一个老牌的强国平起平坐,实行独立自主,这就大大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法美同盟对美国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固然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国际条约的历史上创立了强国与弱国平等缔结条约的犯例.
2.俄国宣布武装中立1)俄国叶卡德琳娜没有接受美国乔治函请助战的要求在外交政策上的反映是:a.俄国力图提高它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当然嫉视英国殖民势力在美洲的进一步发展.b.法普奥是它在欧洲发展的阻力,俄国需要联合英国来对抗他们,因此,又不愿与英国结怨太深.(2)1780年,俄国借口英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破坏中立国的贸易,引起许多国家公愤,先后联合荷兰,丹麦,瑞典,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两西西里等国,宣布武装中立,宣布中立国家有以武力保护本国船只的权利,并确定了战时禁制品,封锁等概念.武装中立宣言成了国际法中海洋法的一个基础.武装中立是俄过的一个大转变.(3)俄国宣布武装中立,实质上在外交和军事两方面,都是有力地打击了英国,无形地支援了美法西.
3.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巴黎和约(1)巴黎和约签定于1783年(2)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a.欧洲的“启蒙运动”思潮对十三个殖民地人民起了思想发动的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是十三个殖民地人民发动武装斗争的借鉴.b.美国《独立宣言》是十三个殖民地以政治纲领宣布“主权在民”的原则,对组织和动员革命力量其了重大作用,因此《独立宣言》的发表坚定了殖民地人民为独立和自由而战的斗志.c.欧洲各国人民和进步力量的支援,显示了独立战争的正义性,加强了独立战争的威力.d.在外交方面,美国大陆会议较好地利用了欧洲国家间的矛盾,挫败了英国殖民者的气焰,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3)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a.由于美国的独立,英国失去了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对不列颠帝国是一个严重的打击.b.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支付了庞大的军费,国库濒于空虚,加速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的崩溃.c.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人民革命的力量,大大鼓舞了法国人民反封建的斗志,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对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欧洲国家对法国革命的干涉与法国革命的胜利(1)两个反对法国革命的集团:一个是英普两国.一个是波旁王朝的西班牙,两西西里王国以及与法国王后有家族关系的奥地利.(2)1792年2月7日普奥缔结反法同盟,瓦米尔战役为战争的转折点.(3)1793年第一次反法同盟由英国首相庇特策动—1794年开始瓦解第一次反法同盟—1794年7月27日,热月九日政变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2.俄普奥第二次瓜分波兰(1)1793年三国第二次瓜分波兰,其中俄普是主角(2)瓜分的结果:俄国得到乌克兰与立陶宛的一部分,包括基辅,沃伦,和维林等地.普鲁士的到但泽,托伦与波兹南.
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1.法国热月逆流时期及督政府时期的国际关系:(1)法奥签定《坎波—佛米尔和约》,标志着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完全解体.
2.第二次反法联盟:1799年三月,第二次反法联盟缔结—1799年十一月,雾月十八日政变—1801年2月9日,法奥缔结《吕内维尔和约》,奥地利被迫退出联盟,意味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崩溃.
3.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1795年俄国女皇背着普与奥缔结了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密约;结果是:a.普得到华沙b.俄过得到立陶宛,库尔良吉亚,以及直到涅曼河,布格河为止的地区.c.奥地利取得卢布林,克拉科夫以及它所属的两州.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1.亚眠和约:英法于1802年3月17日签订—1803年,英
法关系公开破裂,和约成为废纸—1804年,在英俄策动下,出现第三次反法联盟—1805年12月2日,奥斯特利茨战役,迫使奥皇法奥签订《普雷斯堡和约》,标志着第三次反法联盟的失败2.莱茵联盟的建立:(1)莱茵联盟是德意志西部和南部十六个小邦以和法国缔结攻守同盟为基础,于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保护下组成的联合.(2)它建立的意义:拿破仑有保护者的身份,成为这个联盟的领导者,加强了法国对德意志诸小邦的政治统治;联盟各国修筑战略道路,承担补充兵员的义务,是分担了拿破仑发动对外战争的重荷;联盟各国为法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为法国资产阶级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销售市场与工业原料的供应条件.
3.提尔西特和约:(1)1806年,由英国策动的与俄瑞典组织第四次反法联盟—1807年7月7日,法俄《提尔西特和约》签字,标志着第四次反法联盟的崩溃,也是拿破仑登峰造极的时代.(2)拿破仑与亚历山大在涅曼河上会晤时,双方所做的承诺,给欧洲国际关系留下纷争的因子:a.和约过分压抑了一些反法联盟的国家,激起这些国家的反感;b.俄普加入大陆封锁体系,招致国内的不满;c.法国把波美拉尼亚归还瑞典,借此操纵瑞典的政治;d.拿破仑将土耳其属地摩尔达维亚,瓦拉儿允许俄国占领,隐藏着俄土日后的新争端.总之,由于和约存在着这种引起许多纷争的因素,不仅和约不能持久,法俄结盟也是不巩固的.
4.大陆封锁政策1)是拿破仑在对英斗争中,企图摧毁英国势力所采取的一个政策.(2)
a.1805年1月21日,颁布《柏林敕令》,宣布封锁不列颠的岛屿,对英国的贸易与联系都被禁止了.
b.针对于此,1807年1月和10月,颁布了两道枢密院命令,禁止中立国家与敌视英国的国家进行海上贸易,并迫使中立国家的船只驶进英国港口,以便检查货物发往地和交纳关税
c.拿破仑又于1807年11月—12月间,签署了《米兰敕令》,把所有受英国支配的船只,都与英国的船只同等看待,都要拿捕;而且封锁扩展到所有在英国出产的货物,不问这些货物所有者是谁.
d.1810年10月18日的《枫丹白露敕令》,完成了大陆封锁政策的立法措施.(3)政策的执行,是俄法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4)1809年,第五次反法联盟—1809年7月,瓦格拉姆决战,奥地利失败,至此粉碎了第五次反法联盟.
5.1812—1814英美战争:起因a.由于英国拿捕美国船只与海员,认为美国商船与欧陆国家进行交易,不利于英国对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的反封锁.b.由于美国对外政策的扩张与掠夺性,美国要强夺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加拿大.
6.拿破仑帝国的崩溃:(1)1812年6月24日,入侵俄国—1813年2月28日,第六次反法联盟建立—1813年10月中旬,来比锡战役,法败—1814年拿破仑退位,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3月,他逃出厄尔巴,重握政权—1815年,英俄普奥组织第七次反法联盟,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2)第七次反法联盟的结果:法国丧失了欧洲大陆第一号强国的地位,英国进一步扩大了它的海权强国优势,俄普奥在国际关系中,都上升为支配国际政治的重要国家.
7.两次巴黎和约
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
第一节维也纳会议
会议的召开:A.时间(1814年九月-1815年六月)B.参加者:俄英普奥,其中尤以梅特涅和亚历山大是最为反动的主谋者.B.会议的实质:名义上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所破坏的和平,重建欧洲的政治均势,实际上是战胜国之间重新划分四强在欧洲和殖民地的领土,复辟旧王朝,镇压民主运动,扑灭革命火焰,扼杀民族斗争,而不顾及各民族的民族独立愿望和民族地域界限.
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1.神圣同盟的组成与四国同盟条约:A.神圣同盟的组成:沙皇亚历三大一世要求欧地利
皇帝佛朗茨一世,普鲁士国王菲特烈.威廉三世于1815年9月26日在巴黎共同发表宣言,并邀请各国参加.宣言有序言和正文三条.序言指出,三国君主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正文第一条表示三国君主无论何时都要互相援助,以维护宗教,和平与正义;第二条敦促他们的人们实行基督教原则;第三条要求公开承认这些神圣原则的各国参加神圣同盟.宣言没有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神圣同盟”
B.四国同盟的缔结是为了进一步采取措施对付法国,根据英国的建议,成立了四国同盟.规定:a.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b.任何一方遭到法国攻击,缔约国各出兵六万人加以援助;
c.缔约国定期举行会议,以维护欧洲和平.所谓“维持欧洲和平”即保持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的欧洲均势,而“定期举行会议”则为以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和“欧洲协调”奠定了基础.梅特涅就是利用这两者来保持欧洲的均势,这是他一生中运用均势外交最顺利,最得意的时候.
2.亚琛会议:1815年,会议主要是解决法国赔款和同盟国签订了《亚琛条约》,并签订五国议定书,承认“法国由于合法君主和宪政权力的恢复而与其他的国家联袂并.”
3.特洛波-莱巴赫会议:A.背景:19世纪20年代,新的革命浪潮和民族独立运动在欧洲重新高涨.B.为了扼杀革命运动,梅特涅根据四国同盟的规定,于1820年10月和俄奥普三国签署《特洛波议定书》,其中规定:a.凡因革命而更替政府的国家一概被排斥于“欧洲协调之外”;b.如改变现状而危及“欧洲协调”的其它成员国时,缔约国负有责任使破坏现状的国家回到“欧洲协调”的怀抱,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B.莱巴赫会议召开于1821年
4.维罗纳会议:1822年10月中旬在维罗纳召开,策谋反革命武装干涉西班牙.维罗纳会议时亚?会议之后的第三次国际会议,也是“梅特涅体系”所由体现的定期举行会议的最后一次会议.
5.三十年代神圣同盟的活动:A.1830年7月27日,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波旁复辟王朝,查理十世逃往英国,予正统主义原则和神圣同盟系以致命打击.当时,梅特涅正同俄国副首相涅赛尔罗德在卡尔斯巴德.为了对付革命,他们两人于8月进行了磋商,把内容记录在一张小纸条上-故称“卡尔斯巴德小纸条”B.1830年8月25日比利时开始反抗荷兰起义,并于11月10日宣布起义..荷兰吁请大国维护维也纳会议德解决方案,东方三个君主国本想干涉.可是,俄国摄于波兰起义,奥普摄于德意志各邦和意大利起义,均自顾不暇,而英法又支持比利时的独立.C.1830年10月起义打击俄国占领军.1831年被镇压了下去.起义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沙俄,并使神圣同盟无法干涉法国和比利时的革命.D.尽管四国同盟曾支持奥地利镇压了那不勒斯和庇蒙特的革命,但意大利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运动并为停止.法国七月革命的捷报又激起勒莫德纳和帕尔马人民1831年2月反抗奥地利哈布斯堡宗室德统治.但由于梅特涅德武装干涉,失败了.E.1831年底,教皇领德人民又起来反对新教皇格雷戈里十六的暴政.次年一月和三月奥地利和法国相继出兵武装干涉,起义终于被镇压了.F.1830年九月,梅特涅伙同普鲁士镇压了不伦瑞克,萨克森,与黑森-卡塞尔几个德意志邦国.
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
1.(1)拉美各国的独立运动:A.1791年,杜桑.芦维杜尔领导海地人民起义,起义于1801年宣布独立,1804正式成为独立国家.B.墨西哥于1821年2月24日宣布,1823年7月1日中美联省共和国正式成立,以后又分为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五个共和国.C.玻利瓦尔领导的起义,最终成立了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1822年,委内瑞拉,新格拉纳达和厄瓜多尔联合起来,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至此,南美北部和安第斯山一带地区就全部解放拉.D.1816年,何塞.圣马丁领导了拉普拉塔的独立运动.从1814年起,他就是阿根廷革命军的统帅.为了确保阿根廷的独立成果,他认为必须读取秘鲁,而解放秘鲁又必须先解放智利,然后再由海路北上进攻秘鲁:a.1817年,他率领五千二百人
越过险峻的安第斯山,于同年宣布智利独立;b.1821年,秘鲁宣布独立;c.1825年,玻利瓦尔共和国成立.至此,西属美洲殖民地全部解放;d.1889年,巴西推翻君主专制,废除黑人奴隶制,建立巴西联邦共和国.(2)意义: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拉美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经过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奋斗,终于摆脱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拉美各国的独立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是不彻底的,没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一切障碍,开辟广阔前景.
门罗宣言:1.内容:A.今后任何欧洲列强不得把美洲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作为将来殖民的对象;B.欧洲的政治制度与美洲的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同,欧洲列强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的任何企图都将危及到美国的和平与安全;美国不干涉任何欧洲列强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将来也不干涉;C.对于那些已经宣布独立,并且已经得到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进行的任何干涉,美国只能认为是对和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2.评价:A.当时在防止拉美新独立的国家遭受欧洲反动的神圣同盟国家宰割的威胁,以及阻止英国在拉美扩充政治经济实力,建立殖民地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具有进步意义 B.对美国来说,门罗主义在运用时就日益演变为侵略性,并充当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了.东方问题1.东方问题:东方问题肇始于18世纪末,逐渐成为整个19世纪欧洲外交的一个主题,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远因.“东方问题”这个政治术语是1822年10月在神圣同盟召开的维罗纳会议上讨论希腊问题时才使用的.恩格斯认为,所谓“东方问题”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并指出奥斯曼帝国是由“三个完全不同部分组成:非洲的藩属王国(埃及和突尼斯),亚洲土耳其和欧洲土耳其.”巴尔干半岛(欧洲土耳其)是列强争夺的目标,也是东方问题的核心.
2.希腊起义发生在1821年—1827年,它暴露俄奥英法之间的重重矛盾,又使神圣同盟趋于瓦解.
3.俄土战争与亚得里亚那堡和约:1828年俄对土宣战,1829年在占领亚得里亚那堡,进逼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尼古拉一世害怕引起国际干涉,决定和谈并签订了《亚得里亚那堡和约》
4.第一次土埃战争:1831年11月—1833年《屈塔希亚条约》
5.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1833年《屈塔希亚条约》后,俄土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方面的安吉阿尔-斯凯莱西宫缔结了互相防守同盟条约,规定两国承担义务就有关双方安全的一切问题进行协商,如遇第三国侵犯,彼此提供同样的军事援助.沙皇根据苏丹的请求有义务提供路海军援助,条约有效期为8年.还附有一项秘密条款,即土耳其可以不给俄国提供同样的均势援助,而代之以封锁达达尼尔海峡,不许任何外国军舰通过,俄国军舰可以自由出入博斯普鲁斯海峡.
6.第二次土埃战争:原因是1838年英法强迫土耳其缔结了外国产品进口值百抽三的商约.但是法国产品无法同英国对抗.为了达到以法制英的目的,穆罕默德.阿里拒绝在埃及执行这项条款.英埃关系紧张起来.英国一方面企图削弱法国在埃及的势力,一方面又想阻止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1840年延期有效,俄土继续结盟.因此,英国巧妙地利用土埃矛盾,怂恿土耳其苏丹复仇,向埃及挑衅.而穆罕有默德.阿里也要求对埃及世袭权.1839年土耳其苏丹派兵度过幼发拉底河进攻叙利亚,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
7.伦敦协定和海峡公约:1.1840年以英俄奥普为一方,以土耳其为一方缔结了关于集体援助土耳其苏丹,对付埃及帕夏的《伦敦协定》.条约规定,列强同意保护奥斯曼帝国的完整和独立;一旦帕夏进攻土耳其,如苏丹提出要求,则列强保护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搭尼尔海峡以及君士坦丁堡.条约所附有的单独议定书还规定,这种措施“完全不违反奥斯曼帝国永远禁止外国军舰驶入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古老规则”,埃及帕夏承认土耳其苏丹的最高统治权.《伦敦条约》是帕麦斯顿同东方三个君主国背着法国秘密谈判和签订的.2.在解决黑海海峡问题上英需要联合法国以反对沙俄.1841年英俄奥普法与土耳其又在伦敦签订了《海峡公约》.公约规定,土耳其在平时禁止一切外国军舰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
和达达尼尔海峡.从此俄土订立的《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归于无效,俄国丧失了自己军舰通过黑海两海峡的权力.质言之,黑海两海峡已处于欧洲列强集体监督之下,而由俄土双边协定扩大为多变协定了.
第四章1848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
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1.1848-1849年欧洲革命A.原因:是欧洲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的任务在各国国内是继续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在国际上则要摧毁反动的“1815年维也纳体系”B.过程:a.意大利西西里首先爆发起义,成为欧洲革命的信号.b.法国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彪炳史册的六月起义,马克思曾经指出“这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争.这是为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六月起义的失败不仅是法国革命的转折点,也是欧洲革命的转折点,从此资产阶级与贵族地主或妥协或勾结,各国反动派弹冠相庆,气焰更加嚣张了.c.德意志革命受法国二月革命影响,全境掀起革命狂澜,梅特涅逃奔荷兰.d.紧接着维也纳起义,匈牙利布达佩斯也爆发了起义.C.欧洲革命失败的原因:国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背叛与反动势力的勾结.列宁指出,当时“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在欧洲)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
2.神圣同盟的瓦解:时间在欧洲革命之后.
3.沙皇俄国是欧洲宪兵:1830—1850年沙俄充当欧洲宪兵.1830年残酷镇压波兰起义;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沙俄在波兰囤集了42万大军,以防波兰人民起义;1849年俄军又帮助欧地利对匈牙利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沙俄的武装干涉决定了欧洲革命的失败.列宁也指出:沙皇政府是整个文明世界的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1.沙皇俄国扩张野心:欧洲革命失败后,东方问题又出现了.尼古拉一世企图利用对外战争来巩固封建农奴制度.他觊觎的目标就是奥斯曼帝国.然而他暴露出来的企图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野心,不仅为英国所反对,而且为法国和奥地利所不容.2.圣地保护权问题:法皇拿破仑三世和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圣地”的保护权问题上发生了冲突.所谓圣地保护权问题是指耶稣的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稣诞生地伯利恒教堂内所享有一切豁免和特权.世纪上圣地问题对于俄法双方均不重要,但却成了欧洲列强争霸中近东的借口.资产阶级史学家总以为圣地问题是克里米亚战争的根本原因之一,实质上克里米亚战争最主要原因乃是沙俄与英法之间在近东的争霸,尤其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控制权的斗争.3.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5):A.克里米亚战争最后便形成了以俄国为一方和以英法土撒丁为另一方之间的战争,历史上又称东方战争.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国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腐朽无能.与尼古拉一世的主观愿望相反,克里米亚战争不但没有达到瓜分土耳其,争霸黑海两海峡,对内挽救农奴制危机的目的,反而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正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和俄国农奴制度的崩溃.B.影响:a.引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b.在国外,沙俄的欧洲宪兵的作用削弱,国际地位开始衰落,它的侵略矛头转向高加索和亚洲;c.英法对欧洲的影响则增强了.法国对1814年的耻辱已经报仇雪恨,并同英一起在土耳其树立了优势,欧洲宪兵的角色部分落到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肩上.英国在19世纪50-60年代垄断了世界工业和海上霸权.沙俄的衰落,黑海的中立化和土耳其的依附地位—所以这些都有利于英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侵略扩张.d.至于土耳其,简直不像一个战胜国,它的领土被盟军占领,疲惫不堪,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瓦解的过程.4.巴黎和约:于1856年开幕,会议上通过了英法俄普土奥和撒丁所签署的《海上国际法原则宣言》,附于《巴黎和约》:a.禁止私夺船只;b.中立国有权和交战国自由贸易,中立国船只上的敌方货物,除违禁品外,不受侵犯;c.敌国船只载运的中立国货物,除违禁品外,不得捕获;d.封锁必须是有效的,即只有在被封锁的港口实际被海军所封闭的情况下才承认封锁.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1.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A.背景:a.北部工商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