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09年7月第8卷第4期

Vol.8No.4

Jul.,2009

收稿日期:2009-03-29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07YBB134];湖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121-0422]

作者简介:杨君莉(1963-),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强和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

21世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幼儿园教师。在原来要求的基础上,当下迫切需要能用研究的眼光观察孩子,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的发展潜能,尊重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孩子通过自身体验和动手操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建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到主要培养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一线幼儿园教师上来。这迫切需要我们构建新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试图从培养目标的定位、招生方式的改革、课程的设置等方面重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

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长期以来,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直主要定位在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学科的教师、幼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及幼儿教育科研人员上。这样的目标定位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尝试改变狭隘的专业意识,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扩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建立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培养目标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观念与技能并重、学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专

门人才,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提高学前教育的专业品位。例如,

湖南师大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社区(家政)服务机构、

计划生育部门及妇女儿童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攻读高一级学位的合格预备生。”[1]

南京师大学前教育专

业也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科研型”学前教育实践人才,包括幼儿园、幼教师资培训机构的教学人员、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教育工作者。依据现状,大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都定位于:一是幼儿园教师;二是有关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幼儿园专业化教师将成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去向。

这样的目标表述抽象地定性描述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但这样陈述的培养目标无法从根本上显现出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人才与专科、中专层次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目标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学前教育本科培养目标应该定“性”在教育、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学前。具体地说,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不仅注重理论水平的提升,科研能力的增强,也强调拥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技巧。这样的目标定位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与时俱进,主动与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接轨,根据幼教人才市场的需要办学,同时为自身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拓展广阔空间的理念。毕业生既可以从事学前教育理论、科研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可以直接面向一线的幼儿园工作,还可以从事与学前教育相关的社区(家政)服务机构、计划生育部门及妇女儿童部门的工作。

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

杨莉君,曹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新时期,

社会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我们构建新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的定位、招生方式的改革、课程的设置、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重构了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招生方式;课程设置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4-0082-04

因此,具体诠释与落实前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突出和强调以下几方面:

一是专业理念。专业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支点,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教育理念可以说是教育发展中的前提性的、根本性的问题,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态度归根到底都潜移默化地受自身专业理念的影响。没有专业理念的更新,教育的面貌就难以呈现出焕然一新或有活力的局面,教育也难以胜任时代与社会的重托。专业理念是在专业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信仰。因此,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要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师幼观、自我发展观等,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和方法。

二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教育机智,具有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包括教育技能与艺术技能。良好的教育能力包括:全面、正确地观察、了解幼儿发展的能力;教育设计的能力;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创设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的能力;教育评价的能力;教育科研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国际化观念与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的能力。具有艺术技能是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主要包括弹(琴)、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编(儿歌、简单的舞曲)、制(作手工)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它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弹、唱、跳、画、编等基本技能,能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使教育教学达到最优的效果。

三是专业态度。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将具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作为个人修养的总目标,以为教师的长久专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促使教师具有优良的道德素质。同时,要培养热爱和尊重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自信、宽容、积极主动、适应性强和自我调节能力强等。

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势必要求我们改革原有的招生方式和课程结构设置。

二、改革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方式

培养目标的调整。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将主要面向基层幼儿园,艺术素养是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专业技能技巧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比以往要高。从社会需要来看,今天的用人单位——

—幼儿园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他们录用毕业生首先要进行唱歌、绘画、舞蹈、钢琴、语言等五项技能考核。如果这些方面考核不合格,其他方面素质再好,也很难被录用。

为了达到调整后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必须改革以往的招生方式,从生源上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一般文科新生入校后,学生的艺术基础太薄弱,有的纯粹是从零开始,影响大学艺术课程的学习。即使在本科期间开设了较大比重的艺术类课程,由于他们入校年

龄都有18~20岁,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的艺术训练难以达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从其专业特性出发,充分考虑幼儿教育的职业特点和幼教师资的素质要求,也要求学生注重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二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而以往我们采用的面向普高招生的方式,虽然使生源文化素质有保证,但因缺乏对考生艺术素养的考核,生源素质也难以达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要求。有的学校采取对口招生方式,虽然使考核艺术素养有了一定的保证,但近年来由于中师、幼师生源质量降低,对口招生生源的文化素质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要求。为了达到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改革了以往的招生方式。

以湖南师大为例,我们确立了在取得湖南省音乐专业联考合格证的考生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高考文化成绩单独划线,按照文化分数由高到低录取的新的招生方式。其具体操作方法是:考生首先参加湖南省音乐专业联考。音乐专业的考试科目分为:主科(分为声乐、乐器、钢琴、舞蹈、理论作曲五类,考生可任报一类)、视唱、练耳(笔试)、音乐基础理论(笔试)、副科等五门。专业成绩满分为300分,其中主科占60%,视唱、练耳、音乐基础理论和副科各占10%。音乐专业联考合格的考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按照全国统一高考的文化分数单独划线,从高到底择优录取。2007、2008两年来,我们以新的招生方式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新生,文化分数线略低于文科类本科线而高于音乐类,专业分数线为音乐专业之下而在全省联考合格线之上。具体分数根据当年报名考生的总体水平来定。

参加音乐类考试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进入本专业学习,既有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提升,又有扎实的文化和教育理论的学习,经过几年的教育和培养,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有较高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又有较高技能技巧水平的人才。新的招生方式从生源上有利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改革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和招生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

1.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的课程结构[2]

以湖南师大为例。原有的培养目标和招生方式下的课程结构包括: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院专业共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弹性素养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大部分。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大学生的一般素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学院专业共同基础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教育素养和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主要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测量与统计》、《发展心理学》、《教育实习》、《毕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