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后现代女性主义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超越
试谈拉康的镜像阶段
试谈拉康的镜像阶段
作者:Sinner
人们总是凭借着语言与符号的创造与运作,不断地进行文化的生产与更新,而文化的更新又往往推动了符号的进一步差异化与层次化。后现代主义对于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体系的批判,没有一个可以脱离对于语言与符号的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基本上就是各种符号的不断重建与解构的过程;我们必须置于后现代主义的脉络来看待拉康的重要性,如果要研究后现代主义符号游戏与话语结构的理论起源,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拉康的符号批判理论,拉康的研究方向结合了精神分析学、语言学、拓朴学与人类学,不但启发了Foucault 等人的后结构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影响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思路。
法国新佛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总结了社会人文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五O年代敏感地指出:「想象」、「象征」与「现实」构成了人们生活世界的三个动力因素,而这三者又各自成双地相互扭结成三个轴线,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拉康早从三O年代起,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研究中,便创造性地把对于人的精神分析与语言的运用链接了起来,而他在三六年发表的《论镜像阶段》标志着他本人的新佛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的诞生,他的学说也引起了精神分析学运动的分裂,因为拉康所探讨的「我」已经不是佛洛伊德与传统意义上的「我」或「主体」,而是同语言及其潜意识结构基础相关的新概念,我们可以说,拉康学说的精华集中在他的一句名言之中:「语言结构是潜意识的内在结构的外化」;或者说,「潜意识就是被内在地结构化的一种语言」。五O年代是拉康精神分析学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我们先不谈那么多,笔者只简短地提及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早期的论述「镜像阶段(Mirror Stage)」。
对雅克·拉康“镜像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对雅克·拉康“镜像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摘要】镜像问题是贯穿雅克·拉康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镜像理论的基本内涵,指出在镜像理论中实际折射出来的一系列相互扣联的问题。即自我、他者、自我的确证和他人的形式问题。正是这一系列问题与镜像理论多层次的结合,丰富和深化着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使之走向镜像与现实的交织。
【关键词】雅克·拉康;镜像理论;主体;他者;批判性解读
1936年。拉康出席了在马林巴德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发表了堪称为其学术基础的《镜像阶段》(The Looking-glass phase),标志着雅克·拉康作为精神分析学家的生涯真正开始。当时会议的发言限制在10分钟之内,虽然给了拉康4次警告信号,但是拉康仍然继续发言,因为他的超时发言,主席E·琼斯打断了他。当时所有的人都没有任何反应。后来,拉康的这份发言稿遗失了,这一理论仅仅以“can(Paris),The Look.ing-glass phase”出现在1937年1月的《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而且只有拉康的名字和镜像理论的题目。就这样最原始的《镜像理论》在我们面前消失了。
一、镜像理论的内涵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其基本论点包括:
1.自我的自发形成具有想象的性质。只要它服从被当成与他人的统一的自我统一的幻想,它就是自恋。拉康借用弗洛伊德的自我(Ego)概念,把这种自我称为“moi”,并把它与人的真正主体“je”区分开来。
2.自我(moi)是想象性认识的发生地,这种认识同时也是错误认识,是保留在被镜像俘获的封闭性中的开拓运动。是担保和欺骗。它预想出自己自主的图像,以便同时脱离幻想——想象的统一性与实际的依赖性之间的差别。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辩证法”明确地表明,在他人中反射自我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
《洛丽塔》中的镜像叙事解析
《洛丽塔》中的镜像叙事解析
作者:王莉莉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7期
摘要:纳博科夫代表作《洛丽塔》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经久不衰,除了其备受争
议的题材,更因为作者在创作中不拘一格的叙事手法的运用。本文依托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从文本中情节的镜像折射与叙述的镜像交替来解析小说中的镜像叙事构建,引导读
者从本体与像体的重叠交错中体会出小说文本多层次的叙事美感,领悟美国后现代著名作家纳
博科夫作品独特而恒远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雅克·拉康“镜像阶段”理论镜像叙事构建
■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20世纪中叶活跃在美国文坛上,1955年《洛丽塔》的出版使他闻名天下。近年来,《洛丽塔》(以下简称为《洛》)已被视为美国后现代文学的
经典之作,成为众多文学评论的焦点之一。多年来评论界从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象征
手法、叙事手法、悲剧审美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而笔者尝试另辟蹊径,
从情节的镜像折射与叙述的镜像交替来分析探究作者在该小说叙事构建中对于雅克·拉康镜像
理论的应用。
一、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西方文学思想史上对文艺现象中的“镜像”概念的关注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七卷,其中提出了洞穴映像的寓言。在柏拉图之后,随着康德认识到人的先验理性,黑格尔认识到先验主体性向历史主体性过渡的必然,哲学家们对主客体的认识更为深入,
但整体并未超出柏拉图的“映像”认知,仍徘徊于镜像反思的阶段。后来,弗洛伊德在《论那
喀索斯主义》中提及自我认识源于水中映射的自恋,后将自我观点修正为人对自我的认识是通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2006年7月 学 术 交 流 Jul.,2006总第148期 第7期 A cade m ic Exchange Ser i a lNo .148 No .7
[收稿日期]2006-02-10
[作者简介]刘文(1962-),男,教授,博士,从事西方文论、比较文学研究。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刘 文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
[摘 要]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自我并不是自己的主宰;人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镜像阶段的想像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最后,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该主体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关键词]拉康;镜像;自我;异化;误认
[中图分类号]B56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7-0024-04
拉康(Jacques L acan ,1901)1981)发表于1949年
苏黎世第16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上的著名论文/镜像阶段0(全称:/来自于精神分析经验的作为-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像阶段0)历来受到批评家的重视。很多人认为,这篇论文是拉康整个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如果没有拉康的镜像理论,就不会有拉康后来完整的学说。当代法国文艺批评家、女性主义哲学家卡特琳#克莱蒙认为,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一个真正的发现,从中人们可以找到所有拉康后来学说的萌芽形式0[1]。拉康自己在文中也表明,人们在镜像阶段所形成的认知过程,/将会是人们所有派生认同的根源0(L acan ,p .4;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
女性主义流派精神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认 为女. 胜主义指反抗举世用法律或习俗强行 阻扰妇女享有 自由
的一切人为障碍。她还认为 , 像启蒙思潮与 民主政体一般 , 女性 主义是 一种进化 , 没有领袖 , 也无 须组 织 , 而且 因各个地区 的特 殊需要与特定的宗 旨而有不 同的含意。
有一些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家对 弗洛伊德 和拉康学说 的 “ 阳
一
、
女 性 主义 概 念 界 定
的是“ 镜像阶段” 理论 。
女性主义的英文是 F e m i n i s m,是源 自于法国的 F e m i n i s me 。
根据柯德教授 的研究 , 1 8 8 0年代创立第一 个妇女参政权会社 的
女性 主义精神文学批评 分析学说 的探 讨 已远 远超 出了性
神分析 、 后结构主义 、 解 构主义思潮风靡西方 , 彻底改写 了西方
略显生硬 , 后现代女性主义则 因为抽象晦涩而远离了普通妇女 。
l 生主义也 给了我们解 释性别 问题新 的 学术思想的格局 。许多具 有深厚的精神分析和后 精神分析理论 但作为一种分析范式 ,女J 更巧妙的视角、 更开阔的视野 , 比如把性别与阶级 、 种 素养 的女性文 学研究者们 运用弗洛 伊德与拉 康 的精 神分析学 思维方式 、
法 国女子奥克雷最先提 出了这一个词汇 。 但是 , 直到二十世纪初
年女性主义才被法国各派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者所接受。 西蒙 ・ 波伏娃认为女性 主义是独立于阶级 斗争 之外 ,专 门为女性 主义 而斗争 的主义 。 她认为女性主义者是在结合阶级斗争 , 但独立于 阶级斗争之外 , 力求改变妇女处境 的女性 , 甚 至是男性 。凯特则
异化自我的人生悲剧——《最蓝的眼睛》中布雷德拉夫夫人的后现代心理浅析
我是 在 与另外 一 个 完 整 的对 象 的认 同 过 程 中构 成 ,
而这 个 对象是 一 种 想像 的投 射 : 通 过 发 现 世 界 中 人 某一 可 以认 同 的客 体 , 支 撑 一个 虚 构 的统 一 的 自 来 我 感 。 [ 所 以 , 幼儿 看 到 了那 些 与 自己形 象 相 似 ”] 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8卷第 1 期
河海 大学学 报 ( 哲学 社会 科学 版 )
20 0 6年 3月
异 化 自我 的人 生 悲剧
《 最蓝 的眼睛》 中布雷德拉夫夫人的后现代心理浅析
丁 杨
(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外 语 系 , 京 108 ) 北 北 003
在 于幼 儿从镜 像 阶段开 始就 把建 构 自我 的过 程建立
发 , 映两个 种 族 的对 立 和 冲 突 。而本 文试 图从 后 反
现代心 理学 的角度 人手 , 托著名 的心理学 家雅 克 ・ 依
在 了对 镜像 的认 同之上 。镜 中的影像 并不 是 幼儿 自 身, 但幼 儿 却 是 在 对 其 的 视 觉 认 同 中 发 现 的 自我 。
尾 的悲剧 。布雷 德拉 夫夫 人作 为 家庭生 活 中 的重要
一
的观察 发现 这个 影像 就 是 他 自己 的身体 的表 现 , 从
试谈拉康的镜像阶段
試談拉康的鏡像階段
Sinner
人們總是憑藉著語言與符號的創造與運作,不斷地進行文化的生產與更新,而文化的更新又往往推動了符號的進一步差異化與層次化。後現代主義對於傳統文化與傳統價值體系的批判,沒有一個可以脫離對於語言與符號的批判,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生產與再生產過程,根本上就是各種符號的不斷重建與解構的過程;我們必須置於後現代主義的脈絡來看待拉康的重要性,如果要研究後現代主義符號遊戲與話語結構的理論起源,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拉康的符號批判理論,拉康的研究方向結合了精神分析學、語言學、拓樸學與人類學,不但啟發了Foucault 等人的後結構主義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也影響了後現代主義者的思路。
法國新佛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總結了社會人文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五O年代敏感地指出:「想像」、「象徵」與「現實」構成了人們生活世界的三個動力因素,而這三者又各自成雙地相互扭結成三個軸線,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文化。拉康早從三O年代起,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研究中,便創造性地把對於人的精神分析與語言的運用連結了起來,而他在三六年發表的?論鏡像階段?標誌著他本人的新佛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學的誕生,他的學說也引起了精神分析學運動的分裂,因為拉康所探討的「我」已經不是佛洛伊德與傳統意義上的「我」或「主體」,而是同語言及其潛意識結構基礎相關的新概念,我們可以說,拉康學說的精華集中在他的一句名言之中:「語言結構是潛意識的內在結構的外化」;或者說,「潛意識就是被內在地結構化的一種語言」。五O年代是拉康精神分析學發展中的重要轉折時期,我們先不談那麼多,筆者只簡短地提及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早期的論述「鏡像階段〔Mirror Stage〕」。
真实的不可能和女性的不可能——拉康思想研究
摘要
摘要
拉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有“法国的弗洛伊德”之称。除了在精神分析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拉康的关于性和女性的理论也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女性主义运动,为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提供了丰富而又深刻的理论基础。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从拉康那里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但也有对他不满意的地方。在介绍拉康的主要思想时,笔者首先介绍其思想渊源,由此我们可窥见拉康思想的起源与创新。拉康在精神分析学领域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三界说”,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的三重区分。三大界域奠定了拉康全部理论的基础。在此三界说的基础上,拉康提出了著名的主体理论:主体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回答,是实在界对大他者和象征秩序提出的问题的回答。而且,人类主体是一个无,我们主体生存的真相就是不存在,或者是虚假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的不可能”。拉康解构了主体,证实了人类主体的虚假性,并且颠覆了传统关于性和女性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女性并不存在”这样的命题,由此拉开了拉康同后现代女性主义之间联系的序幕。后现代女性主义即为女性主义与后现代思潮的相遇、碰撞并且相互渗透的结果。拉康对后现代女性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关于女性的命题和关于主体的论述,为女性主义寻求自我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总的来说,研究拉康及其与后现代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不仅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思想及其与后现代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西方哲学状况。
关键词:想象界;象征界;主体;大他者;欲望;实在界;大写的真实;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一.拉康其人
拉康·雅克(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国精神医生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拉康·雅克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马克后来成为神父。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会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15 岁时,他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向杂志投稿,17岁时,拉康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现代文学大师。与此同时,年青的拉康亦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斯宾诺莎的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了人与人之间残忍的杀戮,因此而对上帝产生怀疑,未满 20 岁就背叛了家庭的宗教信仰。1919 年秋,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精神分析学,在7年的医科学习的同时,他也学习文学和哲学。
拉康成为圣安娜医院精神病所的住院医生,1928 年,他来到警察局附属的特殊医院担任专职医生。在这里,他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精神病理学和犯罪学领域。同年,他发表了《战争后遗症:一个女人不能前行的病症》一文,探讨特定时期出现的社会心理疾病。1929 年,拉康正式成为鲁赛尔医院的一名法医,后于 1931 年回到圣安娜医院,着手用语言学方法分析精神病人的手记,并逐渐将妄想型病症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达利已经明确提出所谓的“妄想狂的批判方法”。也是在这一研究中,拉康开始关注病人的“心理自动”现象,即主体心理对某种外部力量的无意识臣属惯性。这项“心理自动”的研究受益于其见习指导老师克莱朗布尔(Clérambault),在立意上正好与超现实主义者推崇的“自动写作”处于截然不同的语境中。也是在这里,拉康“导向弗洛伊德”。
寻找真实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雨中曲》中的唐
寻找真实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雨中曲》
中的唐
寻找真实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雨中曲》中的唐
导言: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揭示了个体如何通过镜像阶段建立自我概念,并探讨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理解和探索个体发展的观察窗口。本文将以经典音乐爱情电影《雨中曲》中的主人公唐为例,通过分析他的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过程,来解读其如何在拉康的镜像阶段寻找到真实的自我。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概述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指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通过镜像阶段的体验来建立自我认同。拉康认为,婴儿在镜像阶段首次看到自己的镜像,将其误认为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自我,而非碎片化的存在。这一镜像体验对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电影《雨中曲》中的唐
《雨中曲》是一部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音乐界为背景的音乐爱情片。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唐在音乐事业和爱情之间的追逐与挣扎。
唐这个角色是一个年轻的音乐才子,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然而,由于家庭的压力和自身的短处,他在音乐道路上屡屡受挫。唐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自我怀疑,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直到遇见了女主角雨,唐被她的才华和魅力所吸引,开始想要
成为她的伴奏。
三、唐的自我认同
拉康认为,在镜像阶段,婴儿看到自己的镜像后,开始对自己产生认同感。然而,这种自我认同实质上是建立在他者的认同基础上的。在《雨中曲》中,唐以自己为中心,追随自己的音乐梦想。然而,他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功,逐渐丧失了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从后女性主义与拉康镜像论交叉视域看伊琳的主体建构
基金项 目: 云 南省哲 学社会科 学建设项 目 基金资助 ( 云宣通【 2 0 1 2 】 6 8 号)
作者简介 : 马 慧( 1 9 7 4一) , 女, 云南昆明人 , 副教授 , 硕士 , 研 究方向为英 美文 学, 应用语言学。
作 为一 位 文学 成 就斐 然 的现实 主 义作 家 , 约翰 ・ 高尔斯华绥 1 9 3 2 年凭借代表作《 福尔赛世家》 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 , 攀至其文学成就之巅 。《 福尔赛世家》 包 括《 有产业 的人》 、 《 骑虎》 和《 出租》 三部曲 , 以及 “ 残 夏” 和“ 觉 醒 ”两 个 插 曲 , 被誉 为家 世 小 说 中的翘 楚 之 作, 在二 十世纪 初英 国文 学史 上 地 位 尊崇 、 影响深远。 高尔 斯华 绥 通 过 描 写 福 尔 赛 家族 由兴 盛 到 衰 败 的 过 程, 从 不 同侧 面真 实再 现 了维多 利 亚 王朝 的变迁 过 程 以及 维 多利 亚时 代 晚期 的英 国社会 中产 阶级 的生存 面 貌 。他充 分发 挥其 卓 绝 的文 学 天 赋 、 艺 术 敏 锐 力 及 创 作技巧 , 塑造 了一 个 庞 大 家族 中千 姿 百 态 栩 栩 如 生 的 各色 男女 , 把 现实 主 义色 彩彰 显得 淋漓 尽致 。近年来 , 随着 文学 理 论 研 究 的 日渐 深 入 和 批 评 视 角 的不 断 丰 富, 高 尔斯 华 绥笔 下 的 “ 福尔赛” 们 被 批 评 家从 不 同角 度 重新 审 视 , 获得 了多 维 度 多 元 化 的解 读 。学 界 多从 文学 伦理 学批 评 、 心 理分 析 、 新 历史 主义 批评 等视 角 对 该 作 品进 行分 析 , 较 集 中地 或批 判 财 产 意 识 对 人 性 的 压抑 和扭 曲 , 或探 讨 责 任 伦理 在 人 物 命 运 方 面 的决 定 性 作用 , 或 剖 析不 同类 型人 物形 象 的塑 造 。然而 , 鲜 有 研 究 者从 后女 性 主义 视域 以拉 康镜 像理 论 为方法 论来
关于拉康的镜像理论理解(一)
关于拉康的镜像理论理解(⼀)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最初以论⽂的⽅式在1936年举⾏的第⼗届国际精神分析⼤会上发⾔,但其论⽂《作为“我”之功能形式的镜像阶段》在1949年苏黎世举⾏的第⼗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才正式⽽成。要理解镜像阶段理论要先了解两个病例,第⼀个病例是1932年,他完成的学位论⽂《论妄想型精神病与⼈格的关系》,这个病例是他亲⾃负责的⼀个长达⼀年半的埃梅的个案。拉康以精神病原因造成器质性病变作为研究的前提,探求⼈格内部的⼼理因素的理解。但此时他还只是有些偏向精神分析⽽已。第⼆个病例是发⽣在1933年法国的⼀个杀⼈惨案。帮佣的两姐妹残忍的杀害了⼥主⼈和其⼥⼉,拉康没有亲⾃诊治过这两姐妹,⽽是根据《巴黎黄昏》杂志等的公审记录来进⾏分析的,其论⽂为《妄想症犯罪动机--帕品姐妹的犯罪》来讨论妄想犯罪。这两个病例以⽐较典型的形式将镜像本⾝的意义呈现给了我们。
拉康在这两个病例中特别注意--“我”⾃⾝的形成和镜像的关系,镜像是如何成为⾃我形象的?埃梅由于与镜像的他者的认同,在他者的形象中体验了⾃⼰,⾛上了映射在他者的幻想上的⼈⽣。她认同的理想形象虽然给予她肯定的感情和统⼀性,但由于与之认同,反⽽受它⽀配,并不适当的剥夺了她想要成为⾃⾝主⼈的权利,它映在埃梅眼中的就是认同的他者造成的对她⾃⾝主⼈性的掠夺。埃梅在认同他者时缺乏把这⼀形象内在化并使其与⾃⼰紧密相连,成为⾃⾝核⼼的印记。
拉康谈到为了把⼈结构为⼈,⽆论如何我们是需要他⼈的介⼊的,即有对他者的仿效,对他⼈的认同。没有他⼈的介⼊,⾃⼰就不能成为⾃⼰,但是将⾃⼰委⾝于外部形象势必会导致⾃我疏离,⾃⼰的主⼈性会有⼀个与他者争夺的过程。再者,⼈因为受到理想的镜像的迷惑,为镜像所束缚,视野狭窄,就会像俄狄浦斯⼀样背负者迷失真相的宿命。埃梅病例可以说是浓缩了拉康以后的思想的病例。“我”是什么呢?“我”就是把他者当作⾃⼰来⽣存,因⽽被拉⼊⼀个更⼤的难题中⽽苦恼的⼈。
从拉康_镜像说_解读_他者_的含义_黄丽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8年第6期第32卷(总第150期)
№6,2008Vol.32General,№150
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
黄丽娟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他者”是西方文学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术语,频繁应用在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中。“他者”的
建构源自对拉康的“镜像”心理分析,主要是研究拉康理论中“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的构建关系。
[关键词]“他者”;镜像说;现象界;象征界[中图分类号]I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
(2008)06-0086-02[收稿日期]2008-04-12
[作者简介]黄丽娟(1970-),女,辽宁铁岭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西方文化中,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把自己与一个处于从属地位的他者相区分并固执地认为:他者是粗鄙和低下的,如女性、有色人种、第三世界人民和文化等就一再被认为是偏离了父权制的和白人中心的社会规范。这种对他者的预设和偏见导致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对于身份认同的建构。若要更好地理解文化身份认同,“他者”这个理论术语是关键。“他者”的建构源自何处?本文着力于拉康的“镜像”心理分析,探讨拉康理论中“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的构建关系。
拉康对“他者”的阐释来源于镜像理论(MirrorImage)环节,它与笛卡尔的“我思”、弗洛伊德的“本我”这种外界强加形成的我不同。拉康镜像理论中的“我”与“他者”相应而生,“‘自我’是在由无意识决定的新的主体布局中根据‘他者’而构成的,自我其实就是伪自我,他者就是自我的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第9卷第3期2008年9月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JOU RN AL O F JI AN GSU PO LY T ECHN IC UN IV ERSIT Y
V ol.9No.3
Sep.2008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陈 歆,曹建斌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江苏苏州215009)
摘 要:主体形成的镜像理论是拉康的理论学说的起点和归宿,“镜子阶段”是一个自我欺骗的瞬间,是由虚幻引起的迷恋,是想象性思维的起点。围绕“镜子阶段”的分析帮助理解拉康的文字涵义,并理解拉康对于自我的本质、人类身份的建构的形而上的思考。《助于“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成为拉康镜像理论的形成标志。
关键词:拉康;镜像;自我;主体;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H089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672-9048(2008)03-0004-03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语言学理论,就与人的主体问题有关的方面,尤其是无意识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实现了对传统精神分析学的一次语言革命。“沿着`符号’的轨迹寻找弗洛伊德的真理,我们是否感到全身温暖,一切都在我们周围燃烧。”[1]23他的理论对于当代西方的解构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于主体形成的“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理论的起点,更是拉康理论思想的精华之一,拉康最早于1936年提出,现在看到的论文《助于“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精神分析经验所揭示的一个阶段》是他为1949年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而准备的,经过理论变迁而形成。拉康在行文时追求演讲的情境效果,章句之间难以把握,显示了无意识所具备的强大力量,使读者也不敢贸然建立文本的理论框架,只是充分领会以求发挥语言的创造性作用。“拉康的写作也绝不是在塑造什么典范式的界碑,将拆毁他的任务留给时间、历史或意见,而是在创造它们的同时进行着自我替换、自我解构。他向我们展现的思维方式是内在于时间的方式,宣称其自身为一种过程,并在它的不完整性中确立自身的真相。”[2]本文拟就拉康关于镜像阶段的论文做一个简要的评析。
简评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
简评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意识的理论结构,而拉康却有与他截然不同的想法。本文对拉康和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的本质来源与区别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二者的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其发展的轨迹,对我们现在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示出分析这种理论的社会现实意义。
标签:拉康弗洛伊德镜像区别
1 拉康的“镜像理论”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理论”。拉康认为意识是发生在新生儿的懵懂期的一个瞬间,这就是所谓的“镜像阶段”。之后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本我,超我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与它完整的意识就此出现,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建立在生理上的。6-18个月的婴儿在镜子中可以认出自己,虽然婴儿无法控制身体则需要旁人的照顾但是拉康认为婴儿却可以认出自己镜子中的样子从而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拉康选集)拉康的镜像理论主要有三个过程,首先是镜子前婴儿的分析,使婴儿发现一个完整的自己,但是这也是一种幻影,把破碎的身体形象转变成一个完整的形式。还有一方面当婴儿想要摸到镜子中自己的影像却碰不到从而发现这个影像并不存在,所以便出现了镜子中的自我和自我的对立关系,拉康把这种对立关系认为是“自我的异化”,婴儿在镜子中的影像是接触社会和语言之前的“理想的自我”,也可以说是虚构的自己。其次是这个不一样的自我将要面对社会语言。也就是说婴儿开始学会一些动作,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随着自己的动作开始变化,这种掌控的感觉使婴儿感受到快乐。所以婴儿会迷恋这镜中的幻想,也就是与我们会常常迷失在美好的事物是一样的。最后,拉康认为自恋的本质也可以说是镜子中自我的影像,从拉康想法中,主宰自己的并不是自我,我们想要找到自我,当我们找到它的时候,它并不是属于我们的,而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张一兵,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拉康还有一个重要镜像理论的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础的伪先行性论。于是,我不在而他在,他在即伪我在。拉康之后说的镜像和他人的影像都具有这种先行性。无论是镜子中的我,还是大家看到的我,其实本质都是以某种形象出现的他者的模糊意象,拉康说:“主体历史在发展中多多少少的典型理想中所认同的想法代表了最纯真的心理现象,因为它们从本质上体现出了意象的功能”。最后,拉康与其镜像理论当中表明:笛卡尔式的主体不完全能决定自己的生活的自由,反之,这种主体反而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张一兵)
对电影_大红灯笼高高挂_的女性主义批评_何璐
度下的妻妾内讧,以一种压抑的文化背景中 媒介的重要尝试。作为一个在后结构主义氛 抑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张艺谋那看似充满同
女性表现出来的异常的生命行为,完成关于 围下诞生的电影理论批评流派,女性主义电 情与关注、赞颂与安抚的男性语言的背后,其
女性狂野的生命意志的全部想象。揭示了旧 影理论批评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雅 实潜伏的依旧是男性权力意志以及对女性形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特征完全符合男性社会的性别安排最摘要本文以张艺谋的女性题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为研究对象结合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方法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文本中的性别叙事等方面入手通过对其再现女性的方式与策略的考察与分析解析这种滋长于男权文化之上的电影文本是如何通过对女性主体性的占有女性自觉意识的歼灭来建构当下男性霸权话语体系和男权中心的深层意识形态并挖掘出潜伏于电影本文之后的男权意识形态本相
容易一些,而女人要做一件事就很难”[1],所 女性是缺乏。4、女性是“社会建构”的。[3]下 码,实际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编码的产物。结构
以他的摄影镜头始终热衷于朝向女性的独特 面,我就结合这一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 主义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指出“在男性
命运,并且将着眼点置于女人的“生命体验” 对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女性形象进行 社会中,象征秩序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在电影
安·艾斯勒在其文化学名著《圣杯与剑》一书 可以依靠的男性——父亲自杀的情况下,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后现代女性主义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超越摘要:精神分析学一直影响女性主义思潮的起伏,从弗洛伊德到霍妮再到拉康,女性主义借用精神分析的理论为女性解放之路点亮了更多引航之灯。
关键词:镜像阶段;女性主义;超越
拉康在人出生的过早性(尚早性)中寻求“镜像阶段”,论述了主体在镜像中发现自己,并通过镜像阶段修复自己的统一性。他提出镜像亦是人与自我、与他人疏离的关键。主体在争夺主导权的斗争中,与他人一起被构成了。在对拉康镜像阶段的剖析与扬弃中,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提出了“女性话语”“他者并非地狱”等创造性的论点。可以说,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为女性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精神灵感。
一、镜像阶段
拉康将镜像阶段定义为:通过我认同处在我之外部的镜中形象,把我自身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肯定的形象过程。根据拉康的理论,主体在镜像阶段体验到只能将自己还原到外部的他人之中。它将我们导入这样—种关系中,即“我”在成为自己本身之际认同的对手其实并非自己,而是他者,我为了成为真正的自己而必须舍弃自己本身,主体因此在自己内部刻上自己和他者这一互相矛盾的本源性裂痕,陷入了“我是他者”的状况中。
在镜像阶段中,“他者”的影响非常重要,可以说对他者的认知、理解与摆脱是主体获得自身统一性的关键,也是两性本质上求得平
等的关键。但在解决“我是他者”的这一状态时,两性遇到了不同的境况。男性拒绝认同母亲,转向了对与自己生理结构相同的父亲,通过对父亲的认同,获得主体性与个性,并内化传统秩序,社会角色以及话语权力。而女性则被迫强制地纳入这一象征秩序,因为她得到的是父权制下的语言、法律与思维逻辑,而这些并不能代表女性。总体来说,每一个社会都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符号、角色和仪式来制约的,这些被拉康称之为象征秩序。象征秩序大部分等同于父权制社会的运行秩序。父权制社会中,为维持统一性与理性中心,其建构了两性以及一系列的社会角色,并让阳性语言占据垄断地位。该话语体系的建构目的是维持男权统治,压迫妇女,消解她们作为个体与群体的力量。在这样的语言中,女性是不可知的存在,是神秘的“无”。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超越
正如后现代思潮对理性、真理、同一性和规定性的解构,后现代女性主义继承了后现代思潮的批判特征,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弗洛伊德与拉康的父权中心以及阳具理性中所体现的同一性。
1.对同一性思想的批判
在镜像阶段中重要的他者最终指向了父亲,妇女是被抛弃的暗无天日的他者。对于拉康而言,想象期是一个监狱,在这里,自我被虚幻的形象所俘获。只有成功过渡俄狄浦斯情节阶段后,男孩从想象期解放出来,进入象征秩序,从而得到了语言与自我。而女性不能完全解决俄狄浦斯情节,只能留在想象期内,在这里,妇女受
到象征秩序的压迫,并由于语言的专断性,而只能保持缄默。
关于女性对镜像阶段的超越,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伊丽格瑞与拉康有着不一样的解释。伊丽格瑞认为,女性置于想象期并非是一件悲叹的事情,她认为妇女生活在想象期中对妇女存在着很多未曾开启的可能。伊丽格瑞认为对妇女的定义与描述就是父权社会惯用的同一性的思想枷锁之一。她提出透视镜的概念,认为透视镜的意义在于揭示该镜子本身的反映功能必须在其主体有能力审视、观察这一被反映的现状的能力,以及对自身进行反省的能力。父权社会的缺陷在于,他们并非她们的主体,因此而不具备审视自身的能力。这是父权社会同一性号召下最大的漏洞,也是女性进行反思和反击的阵地。
另一位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克里斯多娃则从理论的根基上动摇了拉康的思想体系。针对拉康镜像阶段中前俄狄浦斯领地与后俄狄浦斯领地的性别气质无差说。克里斯多娃首先肯定了符号要素与象征要素、前俄狄浦斯情节与俄狄浦斯情节的同等价值,强调象征秩序的存在需要有对立性质的两种因素的构成,对这种辩证关系的挖掘是克里斯多娃对拉康思想甚至说西方同一性思想的最有力的逻辑补充。
2.对“女人并不存在”的驳斥
“‘成为一个女人’并不意味着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对立,而是在于女性利用其自由的方式。”可以说精神分析的最重要理论价值在于说明从生物学层面已不能说明性别差异,而同样的文化也不
能很好地解决这种差异。这种观点可以以拉康的一句名言来概述“女性并不存在”。
伊丽格瑞意欲通过精神疗法和写作将阴性从阳性的哲学思想中解放出来。她提出妇女求得改变的途径:首先是发展一种女性的语言,但拒绝对这种语言给出任何描述和预想。其次,发展女性自己的性欲,尤其是女性性欲的多元性。再次,在努力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打破男人对自己的期望与规定。伊丽格瑞否定了阳性理性中心的思维与语言,认为象征秩序等概念是不能代表或描述、分析女性的。在伊丽格瑞看来,女性最需要的首先是自己的张扬与定位,但是这是无法同一的。伊丽格瑞还指出女性在撕裂自我的过程中和男性一样享有自主权,因为只有主体才有审视自己的能力。这点对于女性的解放至关重要。
拉康认为进入象征秩序的关键在于对父亲的认同,以及对父权制语言的内化。克里斯多娃则认为儿童在进入象征秩序之时,既可能认同母亲也可能认同父亲,因为她认为母性的或者父性的都是有其存在价值的,而且这种价值是独立的。对这两种要素、两个领域的肯定就会使得儿童在进入象征秩序的时候既可能认同母亲又可能认同父亲。这种可能性会带来“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糅合。因此生理性别不一定就导致了与其生理性别相同的写作模式。她提出让男性进行“阴性写作”是打破妇女压迫现状、改变两性传统差异地位的关键。克里斯多娃曾说过:“在男性中对母性符号的认同,这才是革命性的;因为它打破了性差异的传统概念;而女性
对母性的认同并没有打破差异的传统概念。”
通过对拉康的镜像阶段的再次诠释以及在福柯“话语即权利”等论点的影响下,后现代女性主义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反抗的路线与方式,她们从父权社会“象征秩序”的最重要的维系纽带“语言”入手,倡导发展出一种“阴性话语”,为女性所用,并宣扬了“女人并不存在”这样极具革命性意义的口号。这是女性主义发展至今的一种最具彻底革命精神的号召,这种从语言学与意义层面对父权社会的解构,是彻底而有效的。个体的意义在于个体自身,而非他者,这是女性解放意识上最关键的突破。
对西方世界,特别是父权制社会同一性特征的反思与反叛,是后现代女性主义在拉康思想的基础上所做的一件极具革命性的事情。拉康和弗洛伊德都是父权社会中父权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二者的理论中,都未曾为女性留出合适的位子。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则通过对男性同一世界的逻辑错误进行批判,驳斥了一元性的根本性错误。每个主体都是因为自己的主体地位而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这种自主的存在性是他者无法控制也无法否认的。在这种论据的支撑下,后现代女性主义宣扬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女性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她们的态度推动了女性主义去发展多重性、多元性和差异,这是女性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没有被排除、否定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在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与结构主义的交锋中,女性主义与时俱进,愈加丰富、完善,对妇女运动具有更多实际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