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预备知识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2常用逻辑用语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课件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2常用逻辑用语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课件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解析] (2)①若|x|=|y|,则 x=y 或 x=-y, 因此 p q,所以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②直角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因此 p q,所以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③当 x=1 时,x-1= x-1=0, 所以 p⇒q,所以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④当 x=-2 时,-2≤x≤5 成立,但是-1≤x≤5 不成立, 所以 p q,所以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⑤0 是自然数,但是 0 不是正整数,所以 p q, 所以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⑥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 p⇒q,所以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归纳提升] 必要条件的两种判断方法
(1)定义法:
第一步 — 确定谁是条件,谁是结论

第二步 — 尝试由条件推结论

第三步

若条件能推出结论,则结论为条件的必要条件,否则 结论就不是条件的必要条件
(2)命题判断方法: 如果命题:“若p,则q”是真命题,则q是p的必要条件; 如果命题:“若p,则q”是假命题,则q不是p的必要条件.
①“x>3”是“x>4”的必要条件;
②“x=1”是“x2=1”的必要条件;
③“a=0”是“ab=0”的必要条件.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A)
[解析] x>4⇒x>3,故①是真命题; x=1⇒x2=1,x2=1 x=1,故②是假命题; a=0⇒ab=0,ab=0 a=0,故③是假命题.
2.“x=0”是“x2=0”的
必备知识•探新知 关键能力•攻重难 课堂检测•固双基
必备知识•探新知
基础知识
知识点1 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
命题 真假 推出 关系 条件 关系

第1章 预备知识(数制与码制)

第1章   预备知识(数制与码制)
其结果为4D5E.6FH=100110101011110.01101111B。
1.2
二进制数的运算
1.2.1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
二进制数不仅物理上容易实现,而且算术运算
也比较简单,其加、减法遵循“逢2进1”、“借1当2” 的原则。 以下通过4个例子说明二进制数的加、减、乘、 除运算过程。
1. 二进制加法
续2
2. 二进制减法
1位二进制数减法规则为: 1-0=1 1-1=0 0-0=0 0-1=1 例2: 求10101010B-10101B。 解: 被减数 10101010 (有借位)
减数
借位 -) 差
10101
00101010 10010101
则10101010B-10101B=10010101B。
它代表计数制中所用到的数码个数。
如:二进制计数中用到0和1两个数码; 八进制计数中用到0~7共八个数码。 一般地说,基数为R的计数制(简称R进制)中,包 含0、1、…、R-1个数码,进位规律为“逢R进1”。
续1
(2)位权W(Weight):
进位计数制中,某个数位的值是由这一位的数码值 乘以处在这一位的固定常数决定的,通常把这一固定常数 称之为位权值,简称位权。各位的位权是以R为底的幂。 如:十进制数基数R=10,则个位、十位、百位上的位
2D07.AH=2×163+13×162+0×161+7×160
+10×16-1
=8192+3328+7+0.625=11527.625
续2
2.十进制数转换为二、八、十六进制数
任一十进制数N转换成q进制数,先将整数部分与 小数部分分为两部分,并分别进行转换,然后再用小数 点将这两部分连接起来。
1)整数部分转换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1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1

1.补集是相对于全集而言的,它与全集不可分割.一方面,若没有定义全集, 则不存在补集的说法;另一方面,补集的元素逃不出全集的范围.
2.补集既是集合之间的一种关系,同时也是集合之间的一种运算.求集合 A 的 补集的前提是 A 为全集 U 的子集,随着所选全集的不同,得到的补集也是不同的.
1.已知全集 U={0,1,2},且∁UA={2},则 A=
所以-m≤-2,即 m≥2, 所以 m 的取值范围是{m|m≥2}.
[母题探究] 1.(变条件)本例将条件“(∁UA)∩B=∅”改为“(∁UA)∩B≠∅”,其他条件不变,则 m
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解:由已知得 A={x|x≥-m},所以∁UA={x|x<-m}, 又(∁UA)∩B≠∅,所以-m>-2,解得 m<2. 故 m 的取值范围为{m|m<2}. 2.(变条件)本例将条件“(∁UA)∩B=∅”改为“(∁UB)∪A=R ”,其他条件不变,则 m 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 U 中子集 A 的补集,记作∁UA. 2.符号:∁UA={x|___x_∈__U_,__且___x_∉_A__ }. 3.Venn 图
4.补集的性质 (1)A∪(∁UA)=__U__; (2)A∩(∁UA)=__∅__; (3)∁UU=__∅__,∁U∅=U,∁U(∁UA)=__A_; (4)(∁UA)∩(∁UB)=∁U(A∪B); (5)(∁UA)∪(∁UB)=∁U(A∩B).
解:由已知 A={x|x≥-m},∁UB={x|x≤-2 或 x≥4}.
又(∁UB)∪A=R ,所以-m≤-2,解得 m≥2. 故 m 的取值范围为{m|m≥2}.
由集合的补集求解参数的方法 (1)如果所给集合是有限集,由补集求参数问题时,可利用补集定义求解; (2)如果所给集合是无限集,与集合交、并、补运算有关的求参数问题时,一般 利用数轴分析求解.

信息学竞赛Pascal第一章预备知识

信息学竞赛Pascal第一章预备知识

第一章 预备知识 一、概述计算机语言是计算机软件中非常独特的一部份, 它属于系统软件, 但又和应用软件息息相关。

它的作用是:使人类能够用某些命令、指令去让计算机为人类进行数值、逻辑运算。

计算机 语言中,只有一种语言是计算机能自己识别的,就是最底层、最难的机器语言,这是一般人 类所无法接受的语言,所以在此基础上,人们发展出了许多高级的语言,这些语言的共同特 点是: 人类无需去掌握高深的机器语言, 只要掌握这些更容易理解、 更贴近人类的高级语言, 用高级语言编出程序后,再由语言解释、编译系统去把程序解释、编译成机器语言让计算机 去执行。

目前最常用的高级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 BASIC 语言:是一般计算机入门者的首选语言,命令少,容易掌握,从 BASIC, BASICA, GWBASIC, TRUE BASIC, TURBO BASIC, QUICK BASIC 等一直发展到 目前的 。

PASCAL 语言: 最适合科学计算、 数据处理的语言, 运行、 编译速度最快, PASCAL 从 5 .5, 6.0, 7.0 一直到现在的 。

C 语言:主要适用于应用软件的开发,是计算机人员的必修课,但在算法实现、建模方 面不如 PASCAL 方便。

从 C, C++,一直到现在的 VC .net。

在我们的信息学竞赛中, 所有的题目都是非常复杂的数值与逻辑运算, 所以世界上广泛 采用 PASCAL 语言作编程工具,我们采用的是 TURBO PASCAL 7.0 版本。

PASCAL 语言的特点 以法国数学家命名的 PASCAL 语言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最有效的语言之一。

其主要 特点是:严格的结构化形式;丰富完备的数据类型;运行能力、效率高;查错能力强等等。

与 BASIC、 C 等语言相比, PASCAL 语言更适合科学计算,运行速度最快,编译能力也 最强。

PASCAL 语言是编译执行的语言( BASIC 语言是解释执行),因此在速度与效率上都 比 BASIC 语言提高了一个档次。

新课标2023版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第1章预备知识第1节集合课件

新课标2023版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第1章预备知识第1节集合课件

根据集合的运算结果求参数的值或范围的方法 (1)将集合中的运算关系转化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若集合中 的元素能一一列举,则用观察法得到不同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若 是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则一般利用数轴解决,要注意端点值能否取 到. (2)将集合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问题求解.
1.设集合 A={(x,y)|x2+y2=1},B={(x,y)|x+y=1},则 A∩B
(5,6] 解析:因为 P 中恰有 3 个元素,所以 P={3,4,5},故 k 的取值范围为(5,6].
与集合中的元素有关问题的求解思路 (1)确定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即集合是数集还是点集或其他集合. (2)看清元素的限制条件. (3)根据限制条件求参数的值或确定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但要检 验参数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1.A∪B=A⇔B⊆A. 2.A∩B=A⇔A⊆B. 3.∁U(∁UA)=A.
4.常用结论 (1)若有限集 A 中有 n 个元素,则 A 的子集有 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真子集有(2n-2)个. (2)子集的传递性:A⊆B,B⊆C⇒A⊆C. (3)∁U(A∩B)=(∁UA)∪(∁UB), ∁U(A∪B)=(∁UA)∩(∁UB).
(4)集合与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子集: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用符号表 示为 A⊆B (或 B⊇A ). Venn图如图所示:
②真子集:集合 A⊆B,但存在元素 x∈B,且 x A.用符号表示 为:A B(或 B A).
Venn 图如图所示:
③集合相等: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 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用符号表示为 A=B .
1.设全集 U=R,则集合 M={0,1,2}和 N={x|x·(x-2)·log2x=0} 的关系可表示为( )

2022版新教材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1章预备知识第1节集合课件新人教B版

2022版新教材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1章预备知识第1节集合课件新人教B版

A.4
B.3
C.2
D.1
A 解析:由 A∪C=B 可知集合 C 中一定有元素 2,所以符合要
求的集合 C 有{2},{2,0},{2,1},{2,0,1},共 4 种情况.故选 A.
3.已知集合 A={1,2},B={x|x2+mx+1=0,x∈R}.若 B⊆A, 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2)若集合 A={x|2x2-9x>0},B={y|y≥2},则 A∩B=________, (∁RA)∪B=________.
92,+∞ [0,+∞) 解析:因为 A={x2x2-9x>0} = xx>92或x<0 ,所以∁RA=x0≤x≤92 .又 B={y|y≥2},所以 A∩B =92,+∞,(∁RA)∪B=[0,+∞).
1.(2021·八省联考)已知 M,N 均为 R 的子集,且∁RM⊆N,则 M∪(∁RN)=( )
A.∅
B.M
C.N
D.R
B 解析:因为∁RM⊆N,所以 M⊇∁RN,据此可得 M∪(∁RN)=M.
2.(2020·哈尔滨市高三调研)已知集合 A={0,1},B={0,1,2},则
满足 A∪C=B 的集合 C 的个数为( )
(2)(2020·南 昌 适 应 性 测 试 ) 已 知 集 合 M = {x|0<x<5} , N =
(4)常见数集的记法
集合 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符号
N
N*(或 N+)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Z
Q
R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关系
自然语言
符号语言
子集 集合 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 集合 B 的元素
_A__⊆_B_(_或__B_⊇__A_)_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3. 多元化教学评价: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仅依赖笔试成绩,还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可以设立课堂表现评价、小组讨论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a) 求解集合的元素个数
例题:集合A={1, 2, 3, 4, 5},求集合A的元素个数。
答案:交集A∩B={2, 3},并集A∪B={1, 2, 3, 4},补集A'={1, 4}。
2. 集合的基本运算
a) 求解集合的交集
例题:集合A={1, 2, 3},集合B={2, 3, 4},求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
答案:交集A∩BΒιβλιοθήκη {2, 3}。b) 求解集合的并集
例题:集合A={1, 2, 3},集合B={2, 3, 4},求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
具体到每个章节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如下:
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集合、元素、集合之间的关系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正确的集合表示和运算。
2. 学生能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方法,包括交集、并集、补集等,并能运用这些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理解集合运算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简化集合运算过程。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预备知识 1 集合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1.1.3节“集合的基本运算”。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
1. 理解并掌握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等基本运算概念;
(2)新课讲授:运用PPT展示集合的基本运算图示,如交集、并集、补集等,结合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集合运算的概念和性质。

新课标2023版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第1章预备知识第2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课件

新课标2023版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第1章预备知识第2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课件

03
一题N解·深化综合提“素养”
已知 p:x>1 或 x<-3,q:5x-6>x2,则 p 是 q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四字程序]




1.充分条件、必要
判断充分条 条件的概念. 件、必要条件 2.判断充分条件、
解不等式
转化与化归
(1)若已知p:x>1和q:x≥1,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
(2)当q是p的必要条件时,p是+b2≠0”是“a,b不全为0”的充要条
件.
(√)
(4)若“x∈A”是“x∈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B是A的真子
集.
(√)
2.(2021·惠州市二调)“θ=0”是“sin θ=0”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B 解析: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 q, 充分性:当 a1>0,q<0 时,Sn+1-Sn=an+1=a1qn,无法判断其正 负,显然数列{Sn}不一定是递增数列,充分性不成立; 必要性:当数列{Sn}为递增数列时,Sn-Sn-1=an>0,可得 a1>0, 必要性成立.
A 解析:由题意,若 a>6,则 a2>36,故充分性成立;若 a2>36, 则 a>6 或 a<-6,推不出 a>6,故必要性不成立.所以“a>6”是 “a2>36”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已知 a,b,c∈R,则“abbc>>00, ”是“b-a c<b+a c”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高中数学第1章预备知识2.1第2课时充要条件课件北师大版

高中数学第1章预备知识2.1第2课时充要条件课件北师大版
A.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A={1,a},B={1,2,3},A⊆B,
∴a∈B,且a≠1,
∴a=2或a=3,
∴“a=3”是“A⊆B”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答案:A
)
2.二次函数y=x2+m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的充要条件

充分性:由 ac<0 可得
Δ=b2-4ac>0


x1x2= <0,

所以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且两根异号,
即方程ax2+bx+c=0(a≠0)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
探究四 与充分、必要及充要条件相关的参数值的求解
【例4】 已知条件p:A={x|(x-1)(x-a)≤0},条件
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来吗?
提示:可以发现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且这种
关系对“若p,则q”的命题只要具备p⇒q,且q⇒p都成立,即p⇔q.
2.填空:抽象概括
一般地,如果 p⇒q ,且 q⇒p ,那么称p是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
称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作 p⇔q .
3.想一想:符号“⇔”的含义是什么?
探究一 充要条件的判断
【例1】 在下列各题中,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1)若a,b∈R,p:a2+b2≠0,q:a,b不全为0;
(2)p:x=1,q:x2-2x+1=0.
解:(1)由a2+b2≠0⇒a,b不全为0,反之,由a,b不全为0⇒a2+b2≠0,
故p是q的充要条件.

随机过程第一章 预备知识及补充

随机过程第一章 预备知识及补充
且 A limsup An 。若 P( An ) ,则
n
PAn,i.o. P(A) 0
命题 1.3(波莱尔-坎泰利(Borel-Cantelli)第二引理):如果An , n 1 为独立的事件
序列,使得 P( An ) ,则 n1
PAn,i.o. 1
第一引理证明:
根据定义 1.4 对事件序列An , n 1 上极限的定义可知,因为样本点 在无穷多个事件
n1
n1
假定一些事件组成了一个可数的集合,那么这集合中的至少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大于每个事件
发生的概率的和。);
当 An , n 1, 2,两两互不相容时,则 P( An ) P( An ) ;
n1
n1
概率函数 P 的一个重要性质是连续性,为了更精确地阐明这一性质,需要引进极限事
件的概念。定义如下:
An , n 1发生,则在 An ,k 1也同样发生,从而在
An 亦发生;另一方面,如果
nk
k 1 nk
样本点 在
An ,则对于 k 1, 在 An 发生,从而对于 k 1至少有一个 n k ,
k 1 nk
nk
即 n k ,使得 在 An 发生,因此有 在无穷多个 An 发生。
若 An An1, n 1,称事件序列An , n 1 为递增的;
当 An An1, n 1,则事件序列An , n 1 为递减的。
如果
An
,
n
1
是一递增的事件序列,那么我们定义一个新的事件,记为
lim
n
An

lim
n
An
Ai ;
i 1
如果
An
,
n
1
是一递减的事件序列,那么我们定义一个新的事件,记为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第一章 预备知识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第一章    预备知识
图的矩阵表示:邻接矩阵
16
1.3 图和树简单介绍
定义1.18(树): 设G=<V,E>是一个有向图,当G满 足下列条件时,称G为一棵(有向)树: ① 在V中有且仅有一个没有前导的顶点v,且v到V中 其它顶点(如果有的话)均有一条通路,我们称 这个顶点为树的根。 ② 每个非根顶点仅有一个前导顶点。
语言L的闭包L* 就是以任意次序连接L中任意多个字符串所组成的 集合。所以,L只要包含一个非空字符串,L* 就是无限集。
19
11
数学归纳法-结构归纳法(Structual Inductions)
树(tree)的递归结构定义:
基础(Basis):单个节点是一棵树,且是树根; 递归体(Induction):如有T1,T2,...,TK棵树,则按
照如下方法可以构造一棵新的树TK+1:
新增一个节点N,作为根节点; 将所有的T1,T2,...,TK棵树复制过来,并将N与T1,T2,...,TK
这就证明了定理。
9
数学归纳法-结构归纳法(Struc Nhomakorabeaual Inductions)
定义1.1 下列递归规则定义表达式:
① 任意数字或字母都是表达式; ② 如果E和F是表达式,则E+F, E*F和(E)也都是表达式; ③ 表达式只能通过(1),(2)两条给出。
上述定义中:①是递归基础(Basis)。②是归纳( Induction),通过它能产生无穷多个表达式。③是排 他,说明表达式不能再有其他形式(可以不用)。
有限集和无限集 ➢ 例如,全人类组成的集合是一个有限集,全体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是一个无限集。
13
1.2 集合及其基本运算
集合的交、并、差、补
定理 1.8 对于集合A和B,A=B的充分必要 条件是:A是B的子集且B是A的子集。

第1章预备知识

第1章预备知识

P
1.2.2
几乎必然收敛
几乎必然收敛又称为以概率 1 收敛. 定义 1.2.2 (几乎必然收敛) 随机变量序列 {Xn , n = 1, 2, · · · }, 当 P (limn→∞ Xn = a.s. X ) = 1 时, 说它几乎必然 (以概率为 1) 收敛于一个随机变量 X, 记为: Xn → X . a.s. 注:等价地, 若对 ∀ > 0, 有 P (limn→∞ |Xn − X | < ) = 1, 则 Xn → X . 下面介绍另一个 a.s. 收敛的定义. a.s. 定理 1.2.4 Xn → X 当且仅当对 ∀ > 0, limm→∞ P (supn m |Xn − X | ) = 1. 注: 若 ∀ > 0, limn→∞ P (|Xn − X | ) = 1, 则 Xn → X . 由上面定理知几乎必然收 敛强于依概率收敛. 定理 1.2.5 (强大数定律) 假设 X1 , X2 , · · · , Xn 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且有 E |X1 | < ∞, 则当 n → ∞ 时, 有 ¯n = 1 X n
σ2 P ¯n → = 0, 即 X µ. nε2 定理 1.2.1 (弱大数定律) 假设 X1 , X2 , · · · , Xn 是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且 E |X1 | < ∞, 则当 n → ∞ 时有 n P ¯n = 1 X Xi → E (X1 ). n
i=1
第1 章
预备知识
3
注:(1) 更一般的情况下,{Xn , n = 1, 2, · · · } 是独立随机变量序列,并且 E (Xi ) = µi , 有 n n 1 1 P Xi − µi → 0. n n
i=1 i=1

小学中的数与代数完整知识体系

小学中的数与代数完整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的内容第一章预备知识第一节集合第二节映射第三节关系第四节可数集第五节运算第二章自然数第二节自然数的概念第二节自然数的加减法第三节自然数的乘除法第四节自然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第五节自然数四则应用题第三章整数性质初步第一节整数的整除性第二节质数和分解质因数第三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第四节简单不定方程第五节同余初步第四章分数第一节分数的概念和性质第二节分数的加减法第三节分数的乘除法第四节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和连分数第五节分数应用题第五章小数第一节小数的概念和性质第二节小数的四则运算第三节小数和分数第四节百分数:第五节近似计算第六章量的计量第一节量的概念与计量第二节名数附录附录1 5000以内的质数表附录2 有关质数的一些猜想附录3 祖冲之与圆周率数与代数数的认识【知识要点】1.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2.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3.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5.数位顺序表:6.人民币、时间、质量等常见计量单位的换算:低聚高:用低级单位数÷进率高化低:用高级单位数×进率7.数字信息表示:a、数量的多少;b、编码。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通过复习体会到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建议1.教学“整理与反思”时可以分两步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步,回忆并整理第一、二两个学段所认识的数。

可以先让学生举例说说学过哪些不同的数;再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说说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说说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及各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高等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

高等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

1.2 区间与邻域
(1) 实数集的构成
(2) 实数的点的表示
数轴:
b
a
X
O1
1.2 区间与邻域 (3) 区间 是指介于某两个实数之间的全体实数.
这两个实数叫做区间的端点. 设 a, b ∈R , 且 a < b.
集合 {x a x b} 称为开区间, 记作 (a,b)
oa
b
x
集合 {x a x b} 称为闭区间, 记作[a,b]
函数,记作
y f (x), x X
数集X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变量x称为自变量, 变量 y 称为因变量。
当 x取数值 x0 X 时,与 x0对应的 y 的数值
称为函数 f 在点处的函数值,记作 f (x0 ).
由函数 f 的定义可知,函数实际上即我们中学数
学中所介绍的实数集到实数集的映射.
必修科目,同时也是许多非理工科学生的必修科目。
文科生开设高等数学的目的:
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相应数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和基本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 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文科生来说,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二、文科生开设高等数学的内容
本书在取材时选择了高等数学中最基础的三个 部分内容:
(1)固定成本函数;(2)可变成本函数;(3)总 成本函数;(4)总收益函数;(5)总利润函数。
解 设产量为 x ,则
(1) C0 12000 ;
(2) C1 10 x;
(3) C 1200010x; (4) R 30x;
(5)L 30x (1200010x) 20x 12000.
解:∵ 一年的利息为p0r元, 则 x 年的单利为 p0rx元, ∴ 本利和为 P = p0 + p0rx = p0 (1+ rx) 元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1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1
N ,但不能表示为{x|x 为所有自然数}或{N }.
1.用描述法表示函数 y=3x+1 图象上的所有点的是
A.{x|y=3x+1}
B.{y|y=3x+1}
C.{(x,y)|y=3x+1}
D.{y=3故可表示为{(x,y)|y=3x+1},故选 C. 答案:C 2.用描述法表示不等式 4x-5<7 的解集为________.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注意点 (1)写清楚集合中的代表元素,如数或点等; (2)说明该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如满足的方程、不等式、函数或几何图形等; (3)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花括号内,用于描述内容的语言力求简洁、准确; (4)“{}”有“所有”“全体”的含义,因此自然数集可以表示为{x|x 为自然数}或
第一

预备知识
§1 集合 1.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第 2 课时 集合的表示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同样的祝福又 有着不同的表示方法.例如,简体中文中的“生日快乐”, 用繁体中文为“生日快樂”,英文为“Happy Birthday”……
[问题] 对于一个集合,有哪些不同的表示方法呢?
知识点一 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__一__一__列__举__出来写在花括号“_{_}_”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方法 (1)区间左端点值小于右端点值; (2)区间两端点之间用“,”隔开; (3)含端点值的一端用中括号,不含端点值的一端用小括号; (4)以“-∞”,“+∞”为区间的一端时,这端必须用小括号.
1.区间(-3,2]用集合可表示为 A.{-2,-1,0,1,2}
[跟踪训练] B.{x|-3<x<2}
即kΔ≠=0,(-8)2-4×k×16<0,解得 k>1.
综上,实数 k 的取值集合为{k|k=0 或 k≥1}.

最优化原理与方法课后习题1

最优化原理与方法课后习题1

第一章、预备知识一、考虑二次函数()2211221223f X x x x x x x =++-+1) 写出它的矩阵—向量形式: ()f X =12TTQx x xb +2) 矩阵Q 是不是奇异的? 3) 证明: f(x)是正定的 4) f(x)是凸的吗? 5) 写出f(x)在点x =()2,1T处的支撑超平面(即切平面)方程解: 1) f(x)=xx x x x x2122212132+-++=⎪⎪⎭⎫ ⎝⎛x x 2121⎪⎪⎭⎫⎝⎛6222⎪⎪⎭⎫ ⎝⎛x x 21+11T-⎛⎫ ⎪⎝⎭⎪⎪⎭⎫ ⎝⎛x x 21 其中 x=⎪⎪⎭⎫ ⎝⎛x x 21 ,Q=⎪⎪⎭⎫ ⎝⎛6222, b=⎪⎪⎭⎫⎝⎛-11 2) 因为Q=⎪⎪⎭⎫ ⎝⎛6222,所以 |Q|=6222=8>0 即可知Q 是非奇异的3) 因为|2|>0, 6222=8>0 ,所以Q 是正定的,故f(x)是正定的4) 因为2()f x ∇=⎪⎪⎭⎫ ⎝⎛6222,所以|)(2x f ∇|=8>0,故推出)(2x f ∇是正定的, 即)(2x f ∇是凸的5) 因为)(x f ∇=2121(2x 2-1,261)x x x T+++,所以)(x f ∇=(5,11)所以 ()f x 在点x 处的切线方程为5(21-x )+11(12-x )=0 二、 求下列函数的梯度问题和Hesse 矩阵 1) ()f x =2x 12+xx x x x 23923121+++x x x 2322+2) ()f x =2212()21n l x x x x ++解: 1) )(x f ∇= (,94321x xx ++ 26321+++xx x, xx 219+))(2x f ∇=⎪⎪⎪⎭⎫ ⎝⎛019161914 2) )(x f ∇=(x x x x xx 112221221+++,x x x x x x112221221+++))(2x f ∇=⎪⎪⎪⎪⎪⎪⎪⎭⎫⎝⎛----------++++++++)()()()(222121222221214222121422212122222212122221212222121221212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 xx x x x x x x x 三、 设f(x)=xx x x x x x323223322122--+++,取点)1,1,1()1(Tx=.验证d )1(=(1,0,-1)是f(x)在点x )1(处的一个下降方向,并计算min >t f(x )1(+t d)1()证明: )(x f ∇=)124,123,x 2(233221-+-+x x x x T)5,4,2()(1Tx f =∇d )(1x f ∇=(1,0,-1)⎪⎪⎪⎭⎫ ⎝⎛542= -3<0所以d)1(是f(x)在x )1(处的一个下降方向f(x )1(+t d)1()=f((1+t,1,1-t))=433)1(1)1(221(222)1()1+-=----+++-+t t t t t t∇f(x )1(+t d)1()=6t-3=0 所以t=0.5>0所以0min >t f(x )1(+t d)1()=3*0.25-3*0.5+4=3.25四、设,,i i i a b c (j=1,2,….,n )考虑问题Min f(x)=∑=nj jj xc 1s.t. b nj jjxa =∑=10≥xj(j=1,2,….,n)1) 写出其Kuhn Tuker 条件 2) 证明问题最优值是])([12112∑=nj j j b c a解:1)因),....,1(n j x j = 为目标函数的分母故0>x j所以λ*j (j=1,…,n )都为0所以Kuhn Tuker 条件为 0)()(=∇+∇x h x f μ即 ⎪⎪⎪⎪⎪⎪⎪⎪⎪⎪⎭⎫ ⎝⎛---x c x c x c n n 2222211 +⎪⎪⎪⎪⎪⎭⎫ ⎝⎛a a a n 21μ=0 2)将ac xjjjμ=代入 h(x)=0 只有一点得221(nj b n j bμ==⇒=∑=故有ac ca x jj nj jjj b∑==1所以最优解是21211()n j j j b a c =⎡⎤⎢⎥⎢⎥⎣⎦∑.五、使用Kuhn Tuker 条件,求问题min f(x)=)2()1(2122--+x xs.t.,021212112≥≥=+=-x x x x x x 的Kuhn Tuker 点,并验证此点为问题的最优解 解:x=(1/2,3/2) 0≠ 故1λ*,λ*2=0 则 0)()()(2211=+∇+∇x x x f h h μμ 即0111142222121=⎪⎪⎭⎫⎝⎛+⎪⎪⎭⎫ ⎝⎛-+⎪⎪⎭⎫ ⎝⎛--μμx x ⇒120,1μμ==-而⎪⎪⎭⎫ ⎝⎛=∇2002)(2x f ()210g x *∇= ()220g x *∇= ()210h x *∇=()220h x *∇=,()()()()()()()22222211221122H x f x g x g x h x h x f x λλμμ***********=∇+∇+∇+∇+∇=∇(){}{}12121213|00|1020,22T T T x y h y h y y y y y y *⎧⎫⎛⎫=∇=∇==-+-=+-==⎨⎬⎪⎝⎭⎩⎭故08)(2>=∇x x f x T ,即其为最优解.第二章、无约束优化问题一、设f(x)为定义在区间[a,b]上的实值函数,x *是问题min{f(x)|a b x ≤≤}的最优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预备知识数学受到高度尊崇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恰恰是数学,给精密的自然科学提供了无可置疑的可靠保证,没有数学,它们无法达到这样的可靠程度。

——爱因斯坦为了不同数学基础的同学能在同一起点学习本课程的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在学习本课程内容之前,我们先安排了在经济数学中常用的一些初等数学知识的复习,数学基础好的同学可跳过本章,直接进入下一章的学习。

第一节 集合与区间一、 常用集合的有关符号∅表示空集。

N 表示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N 表示正整数集。

Z 表示整数集。

Q 表示有理数集。

R 表示实数集。

A ⊆B 表示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A B 表示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

A B 表示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

A B -表示属于集合A 不属于集合B 的集合。

二、 区间 (一)、将满足不等式b x a ≤≤的所有实数x 组成的集合叫做以b a ,为端点的闭区间,记作[]b a ,。

即[]b a ,={}b x a x ≤≤。

(二)、将满足不等式b x a <<的所有实数x 组成的集合叫做以b a ,为端点的开区间,记作()b a ,。

即()b a ,={}b x a x <<。

(三)、将满足不等式b x a <≤的所有实数x 组成的集合叫做以b a ,为端点的左开右闭区间,记作)[b a ,。

即)[b a ,={}b x a x <≤。

(四)、将满足不等式b x a ≤<的所有实数x 的集合叫做b a ,为端点的右开左闭区间,记作](b a ,。

即](b a ,={}b x a x ≤<。

以上定义的四个区间统称为有限区间。

以下定义的五个区间统称为无穷区间。

(五)、(){},a x x a +∞=>表示满足不等式x a >的全体实数。

(六)、[){},a x x a +∞=≥,表示满足不等式x a ≥的全体实数。

(七)、(){},a x x a -∞=<,表示满足不等式x a <的全体实数。

(八)、(]{},a x x a -∞=≤,表示满足不等式x a ≤的全体实数。

(九)、(){},x x -∞+∞=-∞<<+∞,表示全体实数。

其中""+∞读作“正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

第二节 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及其基本特征一、基本初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是指以下的六类函数,在中学这些函数已经学习过,这一节我们将其归类进行总结。

为了后面经济数学的学习,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好它们。

(一)、幂函数y =x a(a 为任意常数)y =x a 的定义域和值域因a 的不同而不同,但在(0,+∞)内都有定义,且图形经过点(1,1).图1.2.1给出了常见的几个幂函数的图形.图1.2.1根据上述关系,幂函数和分式、根式可以互相转换。

例如:幂函数转换成分式、根式:3232x x =221xx =- (二)、指数函数(xy a a =>0,且1a ≠)x y a =定义域是(),-∞+∞,值域是(0,+∞)。

它的图象过点(0,1)且全部在x 轴上方,当10<<a 时,图象是减函数且无界;当1>a 时, 图1.2.2 图象是增函数且无界。

(如图1.2.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指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区别:在幂函数y x α=中,底数为自变量,指数α是常数而在指数函数xy a =中,底是常数a ,指数为自变量。

(三)、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且其定义域是(0,+∞),值域为(),-∞+∞图象过点(1,0);当01a <<时,图象在(0,+∞)上是减函数且无界;当1a >时,图象在(0,+∞)是增函数且无界(如图1.2.3)图1.2.3注:(1)对数函数log a y x =和指数函数xy a =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图象关于y x =对称。

(2)以无理数 2.7182818e = 为底的对数函数log e y x =叫做自然对数函数,简记ln y x =,在实际问题中常遇见,是微积分中研究的重要函数之一。

(三)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正割函数和余割函数六个函数。

我们将它们的图象和常用的主要特征归类如下。

1、正弦函数sin y x =(如图1.2.4)其定义域是(,-∞+∞),值域为[]1,1-,所以是有界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是奇函数。

2、余弦函数cos y x =(如图1.2.4)定义域为(,-∞+∞);值域为[]1,1-, 图1.2.4是有界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是偶函数。

3、正切函数tan y x =(如图1.2.5 a ) 定义域是 ()0,1,2,2x k k ππ≠+=±± 的一切实数,值域为(,-∞+∞),是无界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为奇函数。

4、余切函数cot y x = (如图1.2.5 b )定义域为()0,1,2,x k k π≠=±± 的一切实数,值域为(,-∞+∞),是无界函数, 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为奇函数。

图1.2.5关于函数sec y x =和csc y x =我们不作详细讨论。

(四)、反三角函数常见的反三角函数有反正弦函数、反余弦函数、反正切函数和反余切函数四个: 反正弦函数arcsin y x = 反余弦函数arccos y x =、 反正切函数arctan y x = 反余切函数cot y arc x = 关于反函数的性质我们在这里不再累述。

二、常用的三角函数公式为了便于后面的学习,我们将特殊三角函数的值和后面学习中常用的三角函数公式列表如下,以供查阅。

(一)、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公式:1、αααcos sin tan =, αααs i n c o sc o t = 2、ααααααtan 1cot ,cos 1sec ,sin 1csc === 3、αααααα222222csc cot 1,sec tan 1,1cos sin =+=+=+(二)、倍角公式的几种表示形式: 1、sin 22sin cos ααα=2、1cos 2sin cos 2cos 222-=-=ααααα2sin 21-=3、 21cos 2sin 2αα-=4、21cos 2cos 2αα+=(三)、积化和差1、1sin cos [sin()sin()]2αβαβαβ=++- 2、1cos sin [sin()sin()]2αβαβαβ=+--3、1cos cos [cos()cos()]2αβαβαβ=++-4、1sin sin [cos()cos()]2αβαβαβ=-+--第三节 方程和不等式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常遇到一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等号或不等号联系起来,怎样通过已知数量求未知数量,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方程和不等式。

一 、 方程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量的取值叫做方程的解。

含有一个未知量的方程的解叫做方程的根。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一)、一元一次方程形如0(0)ax b a +=≠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化成(0)ax b a =-≠,得到方程的解b x a=-。

(二)、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量,并且未知量的最高次幂是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20(0)ax bx c 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主要有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 =。

下面举例说明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例1.3.1 解方程2260--=x x解一:原方程分解因式化为:0)32)(2(=+-x x 则有 03202=+=-x x 或解得:23,221-==x x 为原方程的根 解二:6,1,2-=-==c b a ,所以 224(1)42(6)49b ac -=--⨯⨯-=,由公式法得:2b x a -±==471±从而得到原方程的两个根为 23,221-==x x 。

二、直线方程形如0ax by c ++=的二元一次方程的图形是一条直线(其中b a ,不能同时为零)。

特别地:当0,0a b =≠时,b c y -=表示过点0,c b ⎛⎫- ⎪⎝⎭且平行于x 轴的一条直线。

当0,0b a =≠时,a c x -=表示过点,0c a ⎛⎫- ⎪⎝⎭且垂直于x 轴的一条直线。

本书中求直线方程常用的方法:1、已知直线的斜率k 和直线上的一点),(11y x ,由直线的点斜式,可写出方程:)(11x x k y y -=-2、若直线平行于y 轴,且过点)0(,1x ,则有:1x x =3、若直线平行于x 轴,且过点),0(1y ,则有:1y y =三、不等式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量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一)、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量,并且未知量的最高次幂是一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类似。

例1.3.2 解不等式316523x x --≤解:去分母得:3(31)2(65)x x -≤- 去括号得:931210x x -≤-移项,合并得:37x -≤- 即:73x ≥(二)、含有相同未知量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同时满足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

例1.3.3 解不等式组85321234x x x x -≤+⎧⎪⎨≤+⎪⎩解:由第一个不等式得:75x ≤ 由第二个不等式得:320x ≥-所以不等式组的解为:37205x -≤≤(三)、一元二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量,并且未知量的最高次幂是二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常与解一元二次方程结合在一起,具体解法见下表:例1.3.4 解不等式 260x x --> 解 解方程 260x x --= 得两个不等实根 122,3x x =-=,所以不等式 260x x --> 的解为23x x <->或数学实验一 Mathematica 入门看到“数学实验”几个字人们会问:做数学题不是靠一张纸、一支笔就行了吗,怎么像物理、化学一样要做实验了呢?对了,这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入教学后出现的新事物,是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一项尝试。

几年前,设置数学实验课的构想一出现,立即在数学教育界引起反响。

1995年在原国家教委组织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理科非数学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项目的总体构想报告,就把“数学实验”列为高校非数学类专业的数学基础课之一,一些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准备付诸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