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北岗地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近50年湖北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
—
6 ・ 4- — - —
甘肃农业
20 年第 4 总第 27 ) 06 期( 3期
近5 0年湖北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陈朝 朱 明栋 苗 东丽 严 圣华
(中 范 学 市 环 科 £院 湖 武 .0 9 j 资 与 境 院.北 武 .0 2 华 师 大 城 与 境 等 ,北 汉4 0 ; 学 源 环 学 湖 .汉40 ) 学 37 溯 36
它不仅反映了耕 地利用 中耕地本身 的 自然属性 . 同时也反映 了人类 因素 摘要 : 究 单 一 土地 利 用 类 型 的 变化 对 整 个 区 域 的 土 地 利 用 分 析 有 着 度 , 研 重要 意义 . 而这 方面的研究 目前较 少. 选择 湖 北省近 5 O年耕地 时 空演 变特 与 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 效应。加上分 析耕 地的经济效 益 , 们可 以更深入 我 点作 为研 究对象, 试从耕地 的数 量、 量、 质 结构 、 用程度 、 利 地域 差 异几个 方 的认识耕地变化的发展尺度和马 动力 系统的作用方式 。为此我们 可以选掸 } ( 面 对 其进 行 变化 特 征 分 析 , 出的 主 要 结 论有 : 1 15 -2 0 稃 ( )9 2 0 1年 . 北 省 耕 不 同指标 . 湖 从各个侧面来认 识湖北 省多年 来耕地开 发的水平 和经济效 益 的 地 数 量 先 增后 战 , 地 变化 速 度 很 快 ;2 耕 地 蛄 构 以 水 田 为 主 . 地 为 次 , 高低 。 耕 () 早 () 1土地垦殖率变化。土地垦殖 率是 指耕地面 积在总 土地面积 中的百 粮食作物尤其是 水稻业在种植业结构 中比例较 大;3 耕地 总体利 用程度较 () 高 , 地 产 出效 益较 好 , 地 利 用 与 人 类 活 动 关 系 密切 ;4) 地 整 体 质 量 在 分 比。利用统计资料 可以得到湖北 省 1 5 ~2 0 年的 土地 垦殖率变 化 曲 耕 耕 ( 耕 92 0 1 由图 5 可以看 出:O 2 世纪六 十年代 中期 以前 . 北省土地 垦j 帛一直 湖 j = 【 下降 . 一等耕地 面积增加 , 后备耕地有限。预计到 2 世 纪 中后 期, 1 一等耕地 线 图. 而从此后一直到本世 纪初 , 湖北 省 开始严村 控制耕地 面积 . l 垦殖 牢呈 比例增加 , 农业生产水 平大有提高 ;5 耕地 费潺区域差异 明显 , () 总趋势表现 增加 。 为 : 济发 达 区 比 经 济 欠发 选 区流 失 严 重 . 经 平原 区 比丘 陵 区减 少 量 大 。 稳 l下降趋势。与仝国的土地垦殖率 1 , 1 { 湖北省耕地利用程度较 步 4 2 %辑 比, 高。 关键 词 : 北省 ; 地 利 用 ; 地 变 化 湖 土 耕 表3 湖北省耕地垦殖率变化 耕地 问题一 l是影响和制约湖北 省农业发展 的瓶预问题 。湖 北省 E然 f f { 条件优越 , 土地资 源- 寓 . r 土地利用 方式 多样 , 形类型 复杂 . 地 区域 差异 明 2 5 2. OI O. 5I9. 7l8.) 1 4 1. 9l 8 2 5 1 2 】 ( 2 5I 7. f , 近年 随着人 n的增 0 、 ^ 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 水平 的提高 , 北省人地 湖 () 2 耕地效益变化。 耕地效益土 对 耕地产 出效 益进行馈 化 , 圭 以衡量耕地 厨 L监突n 拼地数量 的减少 将严重 影响 湖北省 的可持续 发展 , j 5 进而对 匝 积 我圆的拙 食发金 构成m要隐患 . 幽此 . 视该 区域耕地 动态变 化研 究 , 重 分析 利 用的水平 。这坐我们用到的主要指 标是耕地单位 _ 产值。根批统计资 种植业) 的年产值 ( 当年价格计算 ) 以当年耕地 面积 以 除 耕地变化 的驱动L 子. q 对合] 利『 耕地资源 、 制耕 地的进一步 减少具有重 料可 以利用小农业( 9 f E j 控 得 出耕地效益变化图 , 由图 6可看 出, 5 年问 , 近 O 湖北省土地生 产和耕地利 要 的意 义 。 用效益均有提高 . 尤其足 9 o年代 中后期 . 单位耕地 面积上 的农业产值 有大 湖 北 省 耕 地 时 间变 化 特 征 1耕地数瞰的变化 。反 映耕地数量 变化 的指标 较多 , 文采 用了应 用 幅 度 提 高 。 . 本 表4 湖北省耕地效益变化 较为将遍 的耕地 变化幅应和 速度指标米 分析 湖北耕 地近 5 筇来 的变化情 ( )
《近十年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近十年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一、引言土地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利用行为对于地区经济、生态及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对于农业大省湖北省而言,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更是关乎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及农业现代化进程。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分析近十年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近十年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近十年间,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流转加快。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等,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土地集约化经营。
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益。
3.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从传统的耕种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户开始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 土地多功能化利用。
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外,部分农户开始将土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等,实现了土地的多功能化利用。
三、影响因素分析湖北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策因素。
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补贴政策等,都直接影响了农户的土地利用决策。
2.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经济因素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更加注重土地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
3. 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人口变化等社会因素也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产生影响。
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转移等导致部分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降低。
4. 农业科技因素。
农业科技的发展为农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使农户更愿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湖北省1990年—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6-0057-07 收稿日期 2022-08-15摘 要 湖北省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驱动力研究能够对区域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研究基于湖北省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遥感监测数据,对土地变化速率、空间集聚程度、土地转移方向与数量进行测算,并分层次探究驱动力差异。
结果表明:①土地变化速率上,两江流域较其他区域活跃,城镇较乡村活跃;②各类型土地空间集聚性上,城镇空间逐步增强,农业空间逐步降低;③驱动力构成上,乡村比城镇构成模式简单,不具有显著区域差异性;④区域差异性上,鄂西受区位、高程等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鄂中、鄂东地区受经济产业结构影响更显著。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湖北省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城乡差异Abstract The study of land use pattern changes and driving forces in Hubei Province can provide decision support for regional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data on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in Hubei Province, the study measures the rate of land change, the degre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direction and quantity of land transfer, and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driving forces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erms of land change rate, the Yangtze and Han River basins are more active than other regions, and towns are more active than villages; (2) In term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land, urban space gradually increases and agricultural space gradually decreases; (3) In terms of the composition of driving forces, villages are simpler than towns in terms of composition pattern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gional variability; (4) In term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west is mo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location and elevation, while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are mo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Keywords Land use, Hubei Province, Spatial and temporal structure, Propelling power, Urban-rural disparity湖北省1990年—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The Driving Factors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Land Use in Hubei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20彭建东 | Peng Jiandong 郑景明 | Zheng Jingming 杨 红 | Yang Hong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建设活动密切相关,探究其演变规律对地区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1-2]。
《2024年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范文
《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篇一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一、引言鄂尔多斯市,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研究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本文以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对象,涵盖了该市的各个区域,包括农牧区、城市区域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区等。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收集和分析鄂尔多斯市近十年来的遥感影像数据,对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
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3.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根据遥感影像数据,我们将鄂尔多斯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等。
通过对比近十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发现农用地和水域面积有所减少,而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
这表明鄂尔多斯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正在发生转变,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逐渐增强。
3.2 土地覆被变化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土地的覆被变化。
发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筑物的覆盖面积逐渐增加,而植被的覆盖面积则有所减少。
同时,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部分地区的草地和林地出现了退化现象。
四、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4.1 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通过遥感影像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鄂尔多斯市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其中,农牧区的植被覆盖度下降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的。
而城市区域的植被覆盖度虽然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较慢。
4.2 影响因素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土壤、人类活动等。
在鄂尔多斯市,气候干旱、土壤贫瘠以及过度开垦、放牧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基于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武汉市都市农业功能水平研究
近20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的变化对都市农业的功能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武汉市为例,探讨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的影响。
首先,近20年来武汉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武汉市的建设用地逐渐增加,农用地逐渐减少。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4年,武汉市的建设用地从285.43平方公里增加到498.52平方公里,而农用地则从1109.72平方公里减少到831.84平方公里。
这种城市化进程对都市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是都市农业生产功能的下降。
由于农用地的减少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的规模减小,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降低。
其次是都市农业生态功能的下降。
随着城市的扩大,农田被开发为建设用地,绿化覆盖面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降低。
再次是都市农业社会功能的下降。
都市农业一直扮演着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农产品的角色,但由于农用地的减少和农产品产量的下降,都市农业的供给能力受到了限制。
然而,尽管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机遇。
首先是都市农业多样化功能的发展。
随着城市对农业的需求的变化,都市农业逐渐由传统的粮食、蔬菜生产转向花草种植、家庭养殖等多样化的农业形式。
其次是都市农业科技化发展的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逐渐引入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大棚种植、无土栽培等,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再次是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为了解决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的影响,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都市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推动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的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土地利用变化对都市农业功能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机遇。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与城市规划部门的协调合作,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动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都市农业的功能水平。
鄂北岗地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与保护对策
鄂北岗地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与保护对策Abstract: Many problems about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illock area in the north of Hubei were found according to research, which were as follows: the degeneration of soil quality; the severe soil erosion; the severe pollution of water; the intense pollu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To resolve these problems, a series of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methods were proposed.Key words: hillock area in the north of Hubei;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xisting problems;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鄂北岗地主要是指襄阳市所辖的原襄阳县(现襄州区)北部、枣阳市北部和老河口市,土地面积66.150万hm2,耕地面积26.116万hm2,占襄阳市总土地面积的33.00%、总耕地面积的63.99%,是湖北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同时也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6大农业生态功能区之一。鄂北岗地有“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之说,也是有名的“旱包子”,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鄂北岗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退化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农田系统生产力低,严重制约着本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针对日益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措施,对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1.1自然条件先天不足鄂北岗地地处“南襄隘道”,是湖北省通向北方的唯一低平缺口,南北气流频繁交错,夏季多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闷热干旱;冬春季节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寒流长驱直入,加剧了冬、春旱寒的危害[1];鄂北岗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水热条件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年际、年内变化大,降水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为750~950 mm,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3.97%,暴雨多而集中、强度大,年平均蒸发量为1 484.9 mm,相当于年均降水量的1.75倍,区内洪涝灾害和旱灾交替发生;黄棕壤类是鄂北岗地土壤的典型代表,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8%,土壤质地黏重,孔隙度小,耕性不良,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保水保肥性能差,缓冲性弱,易受侵蚀。1.2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退化严重据《湖北省水土保持公报》[2]结果显示,2006年鄂北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 412.9 km2,占国土面积的21.24%,年均水土流失量达378.253 8万t[2]。由于长期受水土流失的影响和危害,鄂北岗地有14.13万hm2农田地表沃土不断被剥离流失,直接导致土壤肥力、土壤耕作性、保水保肥性能逐年下降。鄂北岗地区每年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标准氮肥2.329 4万t、过磷酸钙1.699 2万t、氯化钾11.120 7万t,损失土壤有机质6.301 7万t,这一损失对鄂北岗地区的农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1.3水系及农田水利设施损毁老化,减灾能力差鄂北岗地有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20多条,小河流与沟溪170多条。由于水土流失形成泥沙淤积,河床调蓄能力差,大多数夏秋季节河满滩漫,淹没农田;冬春季节干枯断流,农田灌溉用水稀缺。如流经鄂北岗地的小清河30年间河床抬高了3 m以上,行洪能力下降一半,沿河两岸农田受淹频率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30年一遇,到七八十年代的10~15年一遇,90年代5年一遇,进入21世纪1~2年就可一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一次洪水淹没农田不到1 000 hm2,现在一次洪水淹没农田可达10 000 hm2以上,绝收面积超过20%。鄂北岗地水利设施以蓄水为主,80%水利设施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前,设备已运行20~30年之久,90%以上的机电设备陈旧、磨损严重,提水出水不足。目前灌区水利设施损坏3 155座,占35.50%,病险水库(以小型水库为主)355座,占61.80%,每年减少有效蓄水21亿m3。渠道配套差、沟渠损坏严重,“跑、冒、漏”十分严重。1.4森林覆盖率低、结构不合理,作用低下鄂北岗地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在10%以下,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5个百分点。突出表现在林网网格过大偏少,树种结构单一,90%以上林网均为杨树,混交林比例低,结构及布局不合理,特别是乔灌结合不够合理,抗逆性差,未能做到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严重影响了防护功能的发挥。1.5农艺措施不合理,不能有效涵养水土1.5.1耕作技术滞后,加剧了水土流失由于土壤熟化程度低,底层土壤板结、礓石较多,农民往往不愿深翻改土,一般浅犁浅耙15~20 cm,加之200%以上的复种指数和90%以上的顺坡耕种,土地得不到恢复,用地与养地关系失衡,影响耕地质量和农业发展后劲。在雨季,大部分土地不仅不能有效截住雨水,而且雨水顺坡流下带走大量表土。1.5.2种植结构单一,不能有效避灾鄂北岗地耕作制度一般为一年二熟,基本为麦-稻、麦-玉或麦-棉连作模式,夏粮成熟至农作物夏播期间,多为干旱和暴雨交替时节,几乎每年都有旱灾或涝灾发生,导致减产;夏播作物往往因干旱、多雨不能及时整地、播种保全苗,从5月底到6月底将近1个月的时间,耕地地表植物覆盖率平均不到30%,翻耕的土地裸露时间较长,往往遭遇暴雨袭击,苗期植物不能有效地防止和减缓暴雨带来的水土流失。1.5.3肥料利用不合理,降低了土壤理化性状一是为了追求产量长期依赖和单一施用化肥的现象十分突出。从1978~2007年30年间化肥的使用量每年以7.62%的速度递增,农作物单产却随着化肥投入递增而出现增幅降低的趋势。长期的不合理施肥,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土壤结构变得越来越差,土壤理化性状下降,导致了肥料越用越多—土壤越来越板结—水土不断流失的恶性循环。据在枣阳市太平镇实地调查,该区冬麦和夏玉米近4年来平均每公顷施肥量和种类为:1 500 kg碳铵+300 kg复合肥或者750 kg碳铵+600 kg复合肥,大部分农户不管地好地差都是习惯一次性将碳铵和复合肥全部用作底肥,由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力量薄弱,农户在化肥施用方面基本靠经验施肥,谁的产量高了谁就是施肥标准,不顾条件的单一施肥模式和用肥习惯,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还加剧了土壤环境的恶化;肥料用量比以往翻了一番,但近4年来高产地块小麦产量仅维持在5 250~6 000 kg/hm2,玉米在6 000~6 750 kg/hm2之间。不考虑新品种增产因素,多施的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基本为零,甚至为负效应。二是有机肥用量及肥源极少。鄂北岗地1978年每公顷耕地使用有机肥量达14.770 t,到2007年每公顷耕地有机肥使用量仅有2.136 t,从1978~2007年的30年间,有机肥使用量每年以6.85%的速度递减。近20年来,大田作物大量积肥造肥现象基本不存在,人畜粪尿多用于菜园;因土地连作没有季节性休闲地,绿肥基本没有种植;秸秆利用率低,以小麦为例,机械收割人员为节省燃油,平均留茬在50 cm 以上,给夏播作物土地整理带来很大难度,农民为了赶农时,常一把火烧之了事,不仅大部分秸秆没得到利用,还污染了环境。1.6化肥、农药、薄膜使用量过大,导致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农田所施用的任何种类和形态的化肥,都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3]。农业自身发展中形成的污染已经逐步影响到农业发展后劲,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7年全市化肥施用量为47.6万t,比2006年增加6.9万t,每公顷化肥施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农药用量1.45万t,比2006年增加0.06万t;地膜使用量7 602 t,比2006年增加149 t。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残留不仅造成土壤污染,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还会污染水体和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4]。鄂北岗地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和气候水文等因素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客观条件。人为因素则是促进生态脆弱的重要外部条件,是加速生态脆弱的重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在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目的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大规模垦伐林草,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及农药化肥的长期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土地理化性质的退化、短期内难以恢复的化学污染,作物和产品有害化程度加大,病虫害严重;农业机械化的小而全、盲而乱的发展,造成能源浪费和污染气体排放加剧。矿山、砖厂以及小城镇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直接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2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2.1加强关键农业技术研究和示范,提供技术支撑建议开展以下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①旱地保护性耕作配套技术研究。包括岗地耕种模式研究,适用农机具特别是深松机和秸秆处理机具的研究;②旱地节水技术研究。包括农作物抗旱耐旱品种引种和选育,秸秆覆盖、生物覆盖和新型覆盖材料技术研究,节水灌溉技术研究;③旱地施肥技术研究。包括无公害农产品土壤培肥技术研究,有机肥源快速补充技术研究,平衡施肥和配方施肥技术研究,水肥耦合技术研究;④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鄂北岗地农业生产结构平衡体系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2.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型优质高效农业一是以改进传统种植结构为主导,因地制宜地优化配置作物品种、茬口,推行减灾避灾模式,改单一连作模式为林、果、药、杂复合经营多种模式并举,增强应变能力。二是积极发展精品畜牧业、水产业、加工业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粮、经、牧、林优势互补的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2.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本区水资源,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对“五小”水利工程进行改造和新建。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水毁工程,清淤渠道,修建防渗干支渠道,加高加固堤防,新建塘坝、水池、水窖等,提高过境水资源的利用率,合理配置水资源,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2.4加强防护林规划和建设,完善水土保持体系一是加强监管,严格控制防护林采伐,禁止毁林、毁草;二是从实际出发,以沟、路、河渠为骨架,坚持生态优先,规划营造新的防护林网,在树种、草种选择上,应以乡土种类为主,植被类型上可采用乔木、灌木和草地相结合,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林粮、林果、林菜、林药、林草间作等多种农林复合经营方式,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植被覆盖率。2.5加大投入,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之现有环保部门工作职能侧重于工业、生活等环境污染治理,对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较少,建议以乡镇为单元成立农业环保组织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或环保专职干部,具体负责本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指导、农业环境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2.6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农业生态环保意识各级政府要抓住湖北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工程,加强对农业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大农业地方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力度,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企业自觉按农业生产标准组织生产,按规定进行操作,减轻农业污染。建立健全公安、农业、环保、畜牧各部门与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监管执法网络,综合运用市场、行政、法律、科技等措施,进一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邱开宏.鄂北岗地旱灾成因及其对策[J].节水灌溉,2001(6):27-29.[2] 湖北省水利厅. 2006年湖北省水土保持公报[EB/OL]. /page 36-view.asp?id=15864,2006-12-30.[3] 宋志伟.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襄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襄樊市2007年度农业自然资源监测及全市农村经济分析报告[EB/OL]. /News/Show.asp?id,2008-04-21.。
华东理工大学第五届县乡干部论坛议程
第五届县乡干部论坛暨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前景研讨会议程(2011年11月18日—19日)华东理工大学一、开幕式时间:18日上午8点45分地点:逸夫楼演讲厅主席台就坐:校领导、温铁军、曹锦清、李昌平、刘志仁、毛啸岳。
主持人:熊万胜(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程序:1、主持人介绍与会嘉宾,包括外籍嘉宾。
2、校领导致辞。
3、李昌平代表与会者致辞。
4、合影留念二、主题发言时间:9点30分-10点40分,每人35分钟。
地点:逸夫楼演讲厅。
主持人:李昌平(县乡干部论坛组委会主任)发言人:温铁军、曹锦清。
1、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2、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三、茶歇5分钟四、上海经验专题时间:10点45分-11点45分,每人20分钟。
主持人: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发言人:唐晓腾、丰东升、黄辉云。
1.唐晓腾(上海市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上海地区农村社会管理的几点经验2.丰东升(上海市农委城镇规划处副处长):上海与全国各地区土地置换做法的比较研究3.黄辉云(上海市金山区农委党工委书记):金山区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五、午餐地点:校内二食堂六、十八日下午专题(一)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专题时间:18日下午2点—5点30分地点:逸夫楼演讲厅第一段:农业现代化(2点-3点50分)主持人:陈文胜(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点评人:徐旭初(浙江大学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导),马怀礼(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发言人:孙大午,向家春,余培发,田雨露,杨刻俭,智广俊,何平,马光臣。
(每人十分钟)1.孙大午(河北大午集团监事长):国家经济重心应向乡镇转移2.向家春(安徽省广德县农委农经科科长):现代农业发展中组织化的实现与思考3.余培发(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西部丘陵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初探4.杨刻俭(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叶苏:是销路不畅还是生产过剩——关于农民买菜难及土地经营制度的思考5.马光臣(中国三农网网站站长):农产品价格暴跌与政府作为6.智广俊(内蒙古卓资县农牧业局高级农艺师):贫困地区农村变局与出路7.何平(山西省代县县委党校常委副校长):“十八大”前的感言——来自新型集体化与家庭经营的对比茶歇(10分钟)第二段:农村金融(4点-5点30分)主持人:周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导)点评人:常伟(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伏玉林(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发言人:姜柏林,陈爱巧,张君生,孙君,禹明善、潘林。
近50年湖北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湖北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陈朝;朱明栋;苗东丽;严圣华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研究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整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分析有着重要意义,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少,选择湖北省近50年耕地时空演变特点作为研究对象,试从耕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利用程度、地域差异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变化特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1952~2001年,湖北省耕地数量先增后减,耕地变化速度很快;(2)耕地结构以水田为主,旱地为次,粮食作物尤其是水稻业在种植业结构中比例较大;(3)耕地总体利用程度较高,耕地产出效益较好,耕地利用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4)耕地整体质量在下降,一等耕地面积增加,后备耕地有限.预计到21世纪中后期,一等耕地比例增加,农业生产水平大有提高;(5)耕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总趋势表现为:经济发达区比经济欠发达区流失严重,平原区比丘陵区减少量大.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陈朝;朱明栋;苗东丽;严圣华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湖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近50年我国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近50年辽宁省大雨与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近5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月降雪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近50年阿拉善高原潜在蒸散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5.近50年新疆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北岗地优质小麦品种和最佳施肥量筛选试验
㊀收稿日期:2023-11-06㊀作者简介:何敏(1969-)ꎬ女ꎬ高级农艺师ꎬ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ꎮE-mail:1178480550@qq.com鄂北岗地优质小麦品种和最佳施肥量筛选试验何㊀敏ꎬ赵永平ꎬ陈㊀超ꎬ宋晓丽ꎬ张㊀刚ꎬ陈天平(枣阳市种植业技术推广服务站ꎬ湖北枣阳441200)㊀㊀摘要:鄂北岗地是湖北省小麦主产区ꎬ小麦品种繁多ꎬ筛选强筋㊁优质㊁高产㊁抗性的小麦品种及适宜施肥量是提高产量的关键ꎮ本研究比较了鄂麦170和郑麦9023的生物量(干重)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产量等指标ꎮ结果表明ꎬ鄂北岗地小麦在施用氮磷钾配合施用锌肥明显提高了小麦株高㊁穗长㊁有效穗和穗粒数ꎬ增加了各时期生物量(干重)ꎬ进而增加产量ꎻ鄂麦170和郑麦9023产量均以NPKZn处理最高ꎬ分别达到527.62kg/667m2和517.84kg/667m2ꎬ鄂麦170施用氮㊁磷㊁钾和锌肥的增产率分别是40.75%㊁16.21%㊁11.10%㊁9.70%ꎬ郑麦9023施用氮㊁磷㊁钾和锌肥的增产率分别是47.41%㊁16.34%㊁17.87%和18.11%ꎮ鄂北岗地小麦施用氮肥应限额施用(12~13kg/667m2)ꎬ过高或者过低对生物产量(干重)㊁产量等均可造成不利影响ꎬ且在小麦定额施氮量范围内ꎬ鄂麦170品种在鄂北岗地种植潜力更大ꎮ关键词:小麦ꎻ品种ꎻ生物量ꎻ产量㊀㊀中图分类号:S512.1㊀文献识别码:A㊀文献编号:1005 ̄6114(2024)02 ̄029 ̄05㊀㊀枣阳市北部岗地小麦种植区是鄂北岗地粮食作物主产区ꎬ常年种植面积在6万hm2左右ꎬ占全鄂北岗地小麦种植面积的30%ꎬ但由于近年来种植的小麦品种繁多㊁施肥模式单一等导致小麦单产提高很慢ꎬ因此迫切需要筛选优质㊁高产㊁抗性㊁强筋的小麦品种及最佳施肥模式ꎮ关于小麦的肥效试验ꎬ王曙光㊁马新明等人研究发现氮肥用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较大ꎬ适当增施氮肥及氮肥基追肥比例的良好运筹都对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1ꎬ2]ꎮ胡凤桂等在田间的研究发现ꎬ氮肥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ꎬ磷肥次之ꎬ钾肥的影响最小[3]ꎮ陈正刚等人研究表明ꎬ贵州高海拔地区氮磷钾三要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最大的是钾ꎬ其次是氮[4]ꎮ氮磷钾施肥对高产小麦产量的影响顺序为NPK>NP>NK>PKꎬ肥料单施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N>P>K[5ꎬ6]ꎮ杨兆才等研究发现ꎬ磷钾肥一次性施入可增加小麦分蘖能力ꎬ同时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7]ꎮ尽管前人就施肥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叶片的主要生理特性以及籽粒产量影响的研究已较多[8]ꎬ但对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主要形态特征变化的研究还有待深入ꎮ同时ꎬ随着近年来氮肥施用量的增加ꎬ在生产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ꎬ如氮素施用量过大ꎬ造成氮素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等ꎮ研究表明ꎬ不同小麦品种间在氮素吸收和利用上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多样性[9]ꎬ筛选可高效吸收利用氮磷钾三大元素及合理配施锌肥的小麦品种ꎬ对于节省肥料的施用量ꎬ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ꎬ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ꎮ本研究通过分析在氮肥定额用量范围内(12~13kg/667m2)ꎬ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及产量构成ꎬ以期筛选出优质㊁高产㊁抗性㊁强筋的小麦品种及最佳施肥模式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地点试验地点位于枣阳市太平胡庄村(东经112ʎ44ᶄ40ᵡꎬ北纬32ʎ15ᶄ12ᵡ)ꎬ供试土壤为黄褐土性岗黄土ꎬ质地重壤ꎮ土壤理化性质见表1ꎮ表1㊀供试土壤的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g/kg)碱解氮(mg/kg)速效磷(mg/kg)速效钾(mg/kg)6.3221.87136.78.30135.201.2㊀试验设计试验设置品种和肥料两个因素ꎬ品种为:(1)鄂麦170ꎬ(2)郑麦9023ꎻ采用裂区设计ꎬ每个品种均设9个处理ꎬ分别为:(1)不施肥(CK)ꎬ(2)施化学肥料(NPKZn)ꎬ(3)不施氮肥(-N)ꎬ(4)不施磷肥(-P)ꎬ(5)不施钾肥(-K)ꎬ(6)不施锌肥(-Zn)ꎬ(7)习惯施肥(-Zn)ꎬ(8)施1/2氮肥(1/2+PKZn)ꎬ(9)施3/2氮肥(3/2+PKZn)ꎮ氮肥施用量除习惯施肥为13.5kg/667m2ꎬ其它处理均为12kg/667m2ꎮ氮肥用作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6ʒ4ꎬ分次施用ꎻ磷㊁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ꎮ磷肥施用量除习惯施肥为3kg/667m2ꎬ其它处理均为6kg/667m2ꎬ钾肥施用量除习惯施肥为3kg/667m2ꎬ其它处理均为5kg/667m2ꎬ锌肥施用量为1kg/667m2ꎮ供试肥料品种分别为尿素(含N46%)㊁过磷酸钙(含P2O514%)㊁氯化钾(含K2O60%)㊁七水硫酸锌(锌含量23%)ꎮ各处理设置3次重复ꎬ小区面积20m2ꎬ小区之间用60cm走道隔开ꎬ试验四周设保护行ꎬ肥料具体运筹见表2ꎮ表2㊀各处理小麦整个生育期氮磷钾锌养分用量单位:kg/667m2品种名称编号处理N基肥追肥P2O5K2OZnSO4 7H2O鄂麦170①CK00000②NPKZn7.24.8651③ N00651④ P7.24.8051⑤ K7.24.8601⑥ Zn7.24.8650⑦习惯施肥8.15.4330⑧1/2N+PKZn3.62.4651⑨3/2N+PKZn10.87.2651郑麦9023①CK00000②NPKZn7.24.8651③ N00651④ P7.24.8051⑤ K7.24.8601⑥ Zn7.24.8650⑦习惯施肥8.15.4330⑧1/2N+PKZn3.62.4651⑨3/2N+PKZn10.87.2651注:试验田块当季不施有机肥ꎮ1.3㊀栽培与施肥管理大田于2022年10月19日旋耕机械整田ꎬ按试验方案分区施入基肥ꎬ用菜扒耖匀ꎬ10月20日播种(人工播种)ꎬ播种量为10kg/667m2ꎬ行距为20cmꎮ2023年3月1日追肥ꎮ小麦生长期病虫害防治与旱涝管理同大田ꎮ1.4㊀考种与数据处理干物质积累:各时期每处理随机取3行㊁每行1m的小麦地上部植株样品ꎬ105ħ杀青30minꎬ于70ħ恒温烘干后称干重ꎮ成熟期室内考种后烘干称重ꎮ单因素肥料增产量(养分农田生产率)的计算:(施素区经济产量-缺素区经济产量)/施素区施素量小麦产量测算:每小区收获5m2ꎬ以实收计量(风干重ꎬ含水量13%)ꎬ换算成折合单产ꎮ采用MicrosoftExcel和SPSS20.0软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表3为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不同生育期生物产量(干重)统计结果ꎬ由表可知ꎬ比较两个小麦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地上部生物产量(干重)ꎬ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鄂麦170和郑麦9023地上部干物质日平均积累量差异不明显ꎬ但鄂麦170在生育后期(拔节期至收获期)各施肥处理生物产量(干重)远高于鄂麦9023ꎻ比较两个小麦品种在不同施肥量下生物产量(干重)ꎬ均可以看出ꎬ处理2的生物量值最大ꎬ整体处理2>处理6>处理7>处理9>处理5>处理8>处理4>处理3>处理1ꎬ其中处理1㊁3㊁4㊁5㊁6同为缺素CK㊁-N㊁-P㊁-K㊁-Zn处理ꎬ生物产量(干重)均表现为处理6>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1ꎬ表明氮肥在小麦生长中起到重大作用ꎬ磷次之㊁钾㊁锌随后ꎻ比较处理2㊁处理8和处理9可看出ꎬ小麦施用氮肥过高或者过低均降低了生物产量(干重)ꎻ比较处理2和处理6可看出ꎬ小麦在施用氮㊁磷㊁钾肥时配施锌肥对小麦的生长有促进作用ꎮ表3㊀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不同生育期生物产量(干重)统计品种名称处理干物质产量(kg/667m2)越冬期拔节期扬花期收获期鄂麦170CK186.48e350.03e838.20d1542.05dNPKZn243.04a458.49a1023.78a1879.89aN188.48e359.89e859.85d1548.74d P193.44de369.75d869.13cd1568.81d K213.28c375.68d893.88c1635.71c Zn230.02b409.19c1010.90a1843.10a习惯施肥228.16b389.72cd986.67a1829.72a1/2N+PKZn208.32c374.68d875.32c1608.95cd3/2N+PKZn221.36b389.61cd965.02b1715.99b郑麦9023CK153.76f285.94h405.18h863.01fNPKZn243.04a448.63a637.16a1210.89a N173.60e305.66g411.30gh929.21e P188.48e335.24ef451.58f946.64e K203.36d369.75d488.69e1006.85dZn228.16ab409.19b593.86b1157.44ab习惯施肥218.24b389.47c578.39bc1130.61b1/2N+PKZn193.44d350.03e482.51e983.43d3/2N+PKZn208.32c384.54c559.84c1113.69b注:同一品种的同列数值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上差异显著ꎬ下表同ꎮ㊀㊀图1为两个小麦品种各生育期地上干物质积累结果ꎬ由图可知ꎬ在小麦生长过程中ꎬ两个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不断增加ꎬ成熟期达到最高值ꎬ各施肥处理趋势一致ꎬ且都表现在扬花期到收获期的过程中增长的最快ꎬ拔节期到扬花期次之ꎬ越冬期到拔节期最慢ꎻ不同施肥量下小麦生物量差异明显ꎬ从越冬期 收获期ꎬ随着生育期的后移ꎬ变化越明显ꎮ说明不同施肥量影响小麦的生物量ꎮ图1㊀小麦各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㊀2.2㊀对小麦株高㊁穗长的影响表4为不同施肥处理小麦的株高㊁穗长考种结果ꎬ由表可知ꎬ氮肥施用后ꎬ小麦的株高穗长都有明显的提高ꎮ且在同水平氮㊁磷㊁钾处理[NPKZn㊁NKZn(-P)㊁NPZn(-K)㊁NPK(-Zn)]下ꎬ小麦株高㊁穗长均以氮磷钾锌配合施用处理最高ꎬ且两品种表现一致ꎬ说明氮磷钾锌肥配合施用不仅促进小麦生殖生长ꎬ而且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生长性状ꎮ表4㊀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株高㊁穗长的影响品种名称处理株高(cm)穗长(cm)鄂麦170CK66.37c6.85dNPKZn76.07a8.40aN69.72b7.01d P72.61ab7.46c K75.43a7.88b Zn74.77a7.96b习惯施肥75.27a8.12a1/2N+PKZn73.26a7.47c3/2N+PKZn75.80a7.71b郑麦9023CK70.67b7.28eNPKZn77.77a9.18a N71.50b7.20e P77.63a7.40d K75.42a8.34b Zn76.62a8.42b习惯施肥77.33a8.85a1/2N+PKZn75.29a7.73cd3/2N+PKZn77.26a7.85c2.3㊀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小麦的产量结构是由穗粒数㊁千粒重㊁有效数三个因素决定的ꎬ表5为两个小麦品种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结构ꎬ由表可看出ꎬ与不施氮肥的两个处理(CK㊁-N)相比ꎬ氮肥施用后有效穗和穗粒数等经济性状都有明显的提高ꎬ且施氮肥后千粒重均有所下降ꎬ无磷㊁无钾处理之间差异性不显著ꎮ从数据上看ꎬ同一施肥处理对鄂麦170和郑麦9023的有效数㊁穗粒数的影响不明显ꎬ但鄂麦170的千粒重在48.29~53.26gꎬ郑麦9023的千粒重在41.52~46.12gꎬ表明鄂麦170的稳定性和高产潜能优于郑麦9023ꎮ从两个小麦品种施肥量与产量数据看出ꎬCK㊁无氮处理㊁1/2氮处理与其它处理间的小麦产量差异性达显著水平ꎻ两品种均以NPKZn处理产量最高ꎬ其中鄂麦170产量达到527.62kg/667m2ꎮ其中鄂麦170NPKZn处理产量与CK㊁无氮㊁1/2氮㊁-P㊁-K㊁-Zn㊁3/2氮处理产量分别增产191.01kg/667m2㊁152.77kg/667m2㊁144.76kg/667m2㊁73.62kg/667m2㊁52.72kg/667m2㊁46.49kg/667m2㊁54.49kg/667m2ꎻ而郑麦9023分别增产199.46kg/667m2㊁166.55kg/667m2㊁122.99kg/667m2㊁72.73kg/667m2㊁78.51kg/667m2㊁79.40kg/667m2㊁70.02kg/667m2ꎮ表明小麦施用氮肥过高或者过低对将对小麦造成减产ꎬ且氮磷钾锌四个营养元素中氮对小麦的产量起到最主要作用ꎬ是限制鄂北岗地鄂麦170㊁郑麦9023产量的首要因子ꎮ表5㊀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品种名称处理有效穗(万/667m2)穗粒数(粒/穗)千粒重(g)实产(kg/667m2)与NPKZn相比减产(kg/667m2)鄂麦170CK25.66e29.83d53.09a336.61h191.01NPKZn33.49a35.53a50.67ab527.62aN26.31e30.57c53.26a374.85f152.77 P32.85a31.73c49.66b454.00c73.62 K32.36a31.94bc49.99b474.90bc52.72 Zn32.85a34.74a48.29bc481.13b46.49习惯施肥31.63b34.76a49.51b467.79c59.831/2N+PKZn28.70cd30.98c51.05a382.86f144.763/2N+PKZn32.88a33.46b48.72b473.13bc54.49郑麦9023CK26.12f29.86d46.02a318.38h199.46NPKZn35.67a35.88a45.91a517.84a N26.05f29.25d46.12a351.29g166.55 P34.65a34.07b43.22b445.11c72.73 K34.82a34.16ab44.24a439.33cd78.51 Zn35.62a35.17a44.26a438.44cd79.40习惯施肥35.51a35.71a44.12a476.61b41.231/2N+PKZn32.64b32.15bc45.26a394.85e122.993/2N+PKZn35.17a34.47a41.52b447.82c70.02㊀㊀进一步分析表明ꎬ鄂麦170施用氮㊁磷㊁钾和锌肥的增产率分别是40.75%㊁16.21%㊁11.10%和9 70%ꎬ平均每千克氮(N)㊁磷(P2O5)㊁钾(K2O)㊁锌(ZnSO4 7H2O)分别增收小麦12.73kg㊁12.27kg㊁10.54kg㊁46.49kgꎻ郑麦9023施用氮㊁磷㊁钾和锌肥的增产率分别是47.41%㊁16.34%㊁17.87%和18 11%ꎬ平均每千克氮(N)㊁磷(P2O5)㊁钾(K2O)㊁锌(ZnSO4 7H2O)分别增收小麦13.88kg㊁12.12kg㊁15.70kg㊁79.40kgꎮ比较两个小麦品种的施肥增产效益ꎬ除氮肥外ꎬ鄂北岗地种植鄂麦170需重视施用磷肥ꎬ而种植郑麦9023需更重视施用钾肥㊁锌肥ꎮ3㊀小结本研究结果表明ꎬ收获期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最大ꎬ两个小麦品种均在氮磷钾配合锌肥施用后明显提高了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ꎬ进而增加籽粒产量ꎬ小麦施用氮肥过高㊁过低和缺素对生物产量(干重)㊁产量等均可造成不利影响ꎮ鄂麦170施用氮㊁磷㊁钾和锌肥的增产率分别是40.75%㊁16.21%㊁11.10%㊁9.70%ꎬ郑麦9023施用氮㊁磷㊁钾和锌肥的增产率分别是47.41%㊁16.34%㊁17.87%㊁18.11%ꎮ氮㊁磷㊁钾㊁锌四元素中氮是鄂北岗地麦区产量首要限制因子ꎬ除氮肥外ꎬ鄂北岗地种植鄂麦170需重视施用磷肥ꎬ而种植郑麦9023需更重视施用钾肥㊁锌肥ꎬ且在小麦定额施氮量范围内ꎬ鄂麦170在鄂北岗地种植潜力更大ꎮ参考文献[1]㊀王曙光ꎬ许轲ꎬ戴其根ꎬ等.氮肥运筹对太湖麦区弱筋小麦宁麦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ꎬ2005ꎬ25(5):65 ̄68.[2]㊀马新明ꎬ张娟娟ꎬ熊淑萍ꎬ等.氮肥用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征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ꎬ2008ꎬ36(13):5627 ̄5653.[3]㊀胡凤桂ꎬ黄占亮ꎬ李宏松ꎬ等.寿县小麦田间肥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ꎬ2008ꎬ36(13):5527 ̄5531.[4]㊀陈正刚ꎬ朱青ꎬ王文华ꎬ等.贵州高海拔地区氮磷钾平衡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ꎬ2006ꎬ34(4):39 ̄41.[5]㊀张海竹ꎬ张永清ꎬ张建平ꎬ等.氮磷钾肥对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ꎬ2008ꎬ28(3):457 ̄460.[6]㊀冯金凤ꎬ张保军ꎬ赵广才ꎬ等.氮磷钾肥对小麦产量及主茎维管束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ꎬ2012ꎬ32(5):923 ̄925.[7]㊀杨兆才ꎬ曾林ꎬ等.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果构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ꎬ2013ꎬ41(17):7502 ̄7503ꎬ7507.[8]㊀杨学举ꎬ彭俊英ꎬ李宗智ꎬ等.小麦株高与早衰及倒伏关系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ꎬ1990ꎬ8(1):17 ̄18.[9]㊀张衍华ꎬ毕建杰ꎬ王琦ꎬ等.施肥对不同品种小麦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ꎬ2007ꎬ1(20):77 ̄78.。
汉江中下游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区划与对策建议
第 5期
李智民等 : 汉江中下游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区划与对策建议
541
长 67. 1 k m 。渠道跨越 2 个地貌单元 , 渠首和渠尾为 冲湖积平原 , 渠身为岗状平原区。 运行过程中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是膨胀土胀 缩变形和浸没引起的冷浸田问题。 ( 1) 边坡膨胀土胀缩变形 渠身经过的岗状平原 区 , 占总长度的 70 % , 需防治的首要问题是渠道边坡 膨胀土胀缩变形。 龙高 ( 线渠道开挖深度最大的地方位于中兴六队 与杨树凹之间, 长约 5 . 9 km, 其次为蛟尾至长湖土咀 大队之间, 长约 5 km, 开挖深度为 9 . 4 m ~ 13 . 7 m。开 挖深度 > 8 m 的 地段 长 约 21 . 4 k m, 占 渠线 总长 的 32. 42 % 。这些地方均多为膨胀土分布的岗地区 , 因此 在该范围附近的渠道边坡由于膨胀土胀缩变形可能产 生不稳定现象, 应引起足够重视。 产生渠道边坡不稳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膨胀土体 在大气降水和日晒的交替作用下 , 以及渠水的长时间 浸润和停水后的干燥条件下, 会产生多种规模及不同 方向的裂缝 , 这些裂缝长时间作用, 有些裂缝会互相连 通造成土体破碎, 进而致使渠道垮坍或崩滑。渠道边 坡的失稳严重影响着渠道的运行效益, 轻则堵塞渠道, 重则毁坏渠道, 使工程无法正常运行。 ( 2) 浸没引起的冷浸田 渠首和渠尾的冲湖积平 原区 , 为长江和汉江的一级阶地。引江济汉工程运行 后, 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 经初步预测区内地下水 位比现状年抬升 0 . 5m~ 1 . 5 m, 可能产生新的冷浸田。 目前区内共分布有各类冷浸田 101. 3 k m , 主要分 布在冲湖积、 湖积洼地内 , 滨湖及附近地势低洼地段, 以及区内已建灌渠的两侧, 其分布形态呈不规则的鸡 窝状。区内冷浸田地下水位埋深多在 0 . 5m~ 0 . 8m 之间, 如地下水位埋深位于这个范围内, 则有可能产生 冷浸田。 据预测 , 区内可能新增冷浸田的总面积为 157. 99 k m , 为区内现有冷浸田面积的 1 . 56 倍。就可能产生 冷浸田的分布区分析, 李埠、 岑河、 草市地区主要是因 其地势低洼 , 同时兴隆水库和渠道渗漏综合作用使得 该区地下水位略有抬升 , 积玉口和李市 高石碑附近 则主要是受兴隆水库水位和渠道渗漏的综合影响, 致 使地下水位抬升所致。 1 . 2 . 4 汉江下游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区 汉江下游区的主体是冲湖积平原, 其中天门北部的 岗状平原约占该区的 10 % 。该区需要整治的主要环境
《2024年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范文
《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篇一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一、引言鄂尔多斯市位于中国黄土高原东北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貌特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为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鄂尔多斯市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手段,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遥感数据:包括多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
2. 图像处理: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以提高数据质量。
3.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采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对土地利用/覆被进行分类。
4. 植被覆盖度计算: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方法,计算植被覆盖度。
5. 数据分析与统计:运用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揭示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
四、研究结果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分类,我们发现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持续增加,而林地、草地等自然用地逐渐减少。
此外,城市扩张、交通线路建设等因素也导致了土地利用/覆被的改变。
2. 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然而,不同地区的植被恢复速度和程度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生态脆弱区域的植被恢复相对较慢,而一些得到保护的区域则实现了较好的植被恢复。
五、讨论与分析1. 影响因素分析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鄂北岗地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评价
摘要在襄阳市襄州区岗地进行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在推荐施肥配比和适宜的施肥方法下,相比习惯施肥增产增收、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平均增产757.8 kg/hm2,增幅14.6%,增收1 015.4元/hm2,氮、磷、钾肥养分当季表观协同利用率分别提高11.8、4.6、-13.6个百分点。
依据试验结果及分析,推荐所试及其代表区域其他中等肥力田块种植小麦的钾肥养分推荐施用量应减少。
关键词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评价襄阳市襄州区是鄂北岗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粮食生产大区,小麦生产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常年小麦种植面积逾8.3万hm2。
小麦种植模式包括小麦中稻、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花生,以麦稻和麦玉1年2熟种植为主。
区域岗地小麦面积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80%左右,产量水平在6 000 kg/hm2左右,处在较高产水平。
当地习惯施肥多不合理,施用总氮(n)120~195 kg/hm2、总磷(p2o5)42~72 kg/hm2、总钾(k2o)30~75 kg/hm2。
结合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实施,2007年在襄州区岗地中等肥力田块进行了小麦测土配方施肥田间效果试验。
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在推荐施肥配比和适宜的施肥方法下,比习惯施肥增产增收、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
同时,试验还验证测土配方施肥效果,为校正施肥指标、优化配方提供了可靠依据。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襄州区古驿、东津、黄集、张家集等乡镇选择有代表性的4个农户责任田进行,各田块供试土壤均为岗黄土,质地为重壤,试验前采集土壤农化样按土壤常规测试方法[1]分析,各土壤养分含量指标见表1。
1.2供试材料试验点1、2、3、4的供试小麦品种分别为周麦18、鄂麦18、郑麦9023和郑麦9023;供试肥料为尿素(n 46%)、过磷酸钙(p2o5 12%)、氯化钾(k2o 60%)、锌肥。
1.3试验设计各试验点均设习惯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2个处理,小区面积500 m2。
关于鄂北岗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调研及建议
关于鄂北岗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调研及建议“鄂北岗地”,也称“三北岗地”,习惯上特指原襄阳地区范围内的光北(原光化县北部、现老河口市北部)、襄北(原襄阳县北部、现襄州区北部)、枣北(枣阳市北部)区域。
这是过去狭义界定法对“鄂北岗地”的界定。
根据湖北省的区位指向、地形地貌的相似性和地块的完整性、自然水系的覆盖区域、行政区划的调整等四个原则,统筹考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战略等重要因素,应对“鄂北岗地”进行广义界定。
“鄂北岗地”,就是指襄阳市域内汉江东北岸地区,包括老河口市、樊城区、襄州区、枣阳市、襄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襄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部,以及宜城市的南营、王集、板桥店、流水等4个乡镇。
我们对广义界定的“鄂北岗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鄂北岗地的基本情况鄂北岗地,是湖北有名的“旱包子”,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该区域可利用农地宽阔肥沃,人均耕地面积较多,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人均水资源量严重短缺,适宜规模化连片种植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适宜各类农产机械的广泛使用,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和客观条件。
(一)鄂北岗地的总体概况。
鄂北岗地版图面积8416.5平方公里,占全市的42.67%。
该区域共有5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个国有农场,占全市的56.86%;1347个行政村,占全市总数的55.99%。
目前,人口总量345.4万,占全市的58.43%;其中,农村人口200.89万,占全市农村人口的65.93%。
耕地总面积432.65万亩,占全市64.63%;其中,水田188.45万亩,旱地244.20万亩,分别占鄂北岗地耕地总面积的43.56%、56.44%。
2010年,鄂北岗地范围内粮食产量322.73万吨,棉花产量3.54万吨,油料产量21.48万吨,蔬菜产量237.28万吨,生猪出栏492.22万头,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0.25%、81.57%、66.85%、85.21%、86.61%。
关于鄂北岗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调研及建议
关于鄂北岗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调研及建议关于鄂北岗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调研及建议“鄂北岗地”~也称“三北岗地”~习惯上特指原襄阳地区范围内的光北,原光化县北部、现老河口市北部,、襄北,原襄阳县北部、现襄州区北部,、枣北,枣阳市北部,区域。
这是过去狭义界定法对“鄂北岗地”的界定。
根据湖北省的区位指向、地形地貌的相似性和地块的完整性、自然水系的覆盖区域、行政区划的调整等四个原则~统筹考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战略等重要因素~应对“鄂北岗地”进行广义界定。
“鄂北岗地”~就是指襄阳市域内汉江东北岸地区~包括老河口市、樊城区、襄州区、枣阳市、襄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襄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部~以及宜城市的南营、王集、板桥店、流水等4个乡镇。
我们对广义界定的“鄂北岗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鄂北岗地的基本情况鄂北岗地~是湖北有名的“旱包子”~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该区域可利用农地宽阔肥沃~人均耕地面积较多~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人均水资源量严重短缺~适宜规模化连片种植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适宜各类农产机械的广泛使用~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 1 -础和客观条件。
,一,鄂北岗地的总体概况。
鄂北岗地版图面积8416.5平方公里~占全市的42.67%。
该区域共有5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个国有农场~占全市的56.86%,1347个行政村~占全市总数的55.99%。
目前~人口总量345.4万~占全市的58.43%,其中~农村人口200.89万~占全市农村人口的65.93%。
耕地总面积432.65万亩~占全市64.63%,其中~水田188.45万亩~旱地244.20万亩~分别占鄂北岗地耕地总面积的43.56%、56.44%。
2010年~鄂北岗地范围内粮食产量322.73万吨~棉花产量3.54万吨~油料产量21.48万吨~蔬菜产量237.28万吨~生猪出栏492.22万头~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0.25%、81.57%、66.85%、85.21%、86.61%。
鄂北岗地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鄂北岗地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孙小舟;周致远;刘双圆;龚毅帆【摘要】以鄂北岗地为研究区,运用RS技术和GIS技术,使用数学模型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空间分布状态,定量揭示2001—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01—2013年鄂北岗地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性较差,建设用地增加幅度大.就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而言,13年中,转入剧烈的是建设用地,转入面积达到84.9671 km2;转出剧烈的是耕地和林地,分别转出了72.3654 km2和45.8325 km2.动态指数计算结果表明,2001—2013年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最大,为3.9168%,耕地最小,绝对值为0.453%.状态指数方面,正值地物为建设用地和水域,说明面积出现增加趋势;而负值地物说明面积呈现减少趋势.%In this paper , the north of Hubei Province is chosen as study area , from combining RS and GIS technologies , changes trend of land use and the stat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calculated by the mathematical model , and changes of land use in 2001 to 2013 is given quantitatively . T 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sing structure stability of the area is poor in 2001—2011 ,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 the north of Hubei Province increased rapidly in 2001—2011 . For 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ing types during 13 years , the most increasing is construction land , which reaches the area of 84.967 1 km2 ;the most decreasing is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which reaches the areas of 72.364 5 km2 and 45.832 5 km2 , respectively . Dynamic index of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rate of changes of construction land of Hubei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which with the value of 3.916 8% ,and the arable land is the smallest ,the absolutevalue is 0.453% .As state index ,the construction land and water state index are positive ,which means the increase of the area ;and the rest is negative , w hich means the decrease of the area .【期刊名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109-113)【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变化;鄂北岗地【作者】孙小舟;周致远;刘双圆;龚毅帆【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地理系,湖北襄阳 44105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湖北文理学院地理系,湖北襄阳 441053;湖北文理学院地理系,湖北襄阳 441053;湖北文理学院地理系,湖北襄阳 441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1.1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变化反映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深刻地影响着生态与环境安全,对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表明,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LUCC对区域水循环、气候变化、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适应能力的影响深远,是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1],是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目前,中国的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尺度[2],黄土高原地区以及农牧交错带等生态环境脆弱区[3],自然驱动力与人类比较活跃的各大城市及其边缘地带[4,5],以及典型土壤地区和热点地区.与之相比,南方地区岗地较多,岗地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却较少.鄂北岗地是湖北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该区域可利用农地宽阔肥沃,人均耕地面积较多,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鄂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本研究基于RS技术与GIS技术,在ENVI 5.1的支持下,对2001年、2006年、2013年的遥感影像监督分类,获取研究区域内3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在ArcGIS 10.2的支持下,运用“重分类”与“栅格计算器”工具,利用遥感影像监督分类数据支持,定量化分析,探讨研究区2001—2013年的土地数量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以期为协调区域人地关系,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6].1.1 研究区概况鄂北岗地位于湖北省北部,汉江中游,地域上包括襄州区、樊城区、襄城区、枣阳市、老河口市、丹江口市、宜城市,面积8 416.5 km2.北与河南省南阳盆地相接,南以汉水、苏岭、滚河为界,东连桐柏山、大洪山余脉,西邻武当山脉于桐柏山与伏牛山对峙的南襄隘道,海拔高度在85~160 m,高低落差在10~50 m,是典型的以岗地为主的地形结构[7](图1)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研究运用2001年、2006年、2013年3期遥感影像对鄂北岗地的土地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由于季节的不同,植物有可能变化,为了保证3期遥感影像解译后结果的比较,3期影像均采用6—7月遥感影像.其中2001年遥感影像为Landsat 7 ETM SLC-on, 2006年遥感影像为Landsat 4-5,2013年遥感影像为Landsat8 OLI,影像轨道号依次是124/37,124/38,125/37,125/38,空间分辨率为30 m.为了使得影像在同一栅格下进行分析,未对Landsat 7 ETM SLC-on与Landsat 8 OLI做图像融合处理.3期遥感影像云雾覆盖度均小于5%,质量良好,可以满足研究需要.采用阿尔伯斯等积圆锥投影(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projection).土地利用分类主要参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结合鄂北岗地的实际自然条件,将研究区划分为耕地、林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以下简称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5大类型.对于3期遥感影像,首先在ENVI 5.1遥感软件的支持下,对影像进行预处理,然后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支持向量机),运用统计工具计算出研究地物的面积.运用ArcGIS 10.2的“重分类”与“栅格计算器”工具进行空间变化分析,得到研究区数据.1.3 研究方法1.3.1 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趋势和状态指数对研究区某一土地利用类型而言,分析其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趋势,可以引入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和状态指数模型:其中,Vin和Vout分别为T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i的转入和转出速度;Δin和Δout分别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土地利用类型i的转入量和土地利用类型i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出量;Si,a为研究初期土地利用类型i的面积.Ps越接近于1,表明该地类面积大量增大,呈稳步增加的趋势;越接近于-1,表明面积大量减小,呈逐步萎缩的趋势;越接近于0,表明该地类面积变化趋于平衡[8,9]. 1.3.2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表征了区域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可以定量表达区域土地利用的综合水平.模型表达式为其中,I为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i为研究区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为研究区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n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刘纪远等[2]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标准,将土地利用分为4级,其中,未利用地为1级(未利用土地级),林地、草地、水地为2级(林、草、水用地级),耕地、园地和人工草地为3级(农业用地级),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为4级(城镇聚落用地级).研究区域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可以表达为其中,Ia,Ib分别为研究初期、研究末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i为研究区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a,Ci,b分别为研究初期、研究末期区域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R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率.若ΔIb-a或者R>0,表明该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否者,处于衰退期或者调整期[9].1.3.3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征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为其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为日研究初期、研究末期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K的值就是该研究区某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10-12].2.1 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2001年、2006年、2013年鄂北岗地遥感数据解译表明,耕地是鄂北岗地最主要的土地类型.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汉江以东地区,林地则主要分布在汉江以西地区,并且分布范围广(图2).在这13年中,耕地和林地面积明显下降,建设用地明显增加,水域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计算结果表明,2001年、2006年和2013年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依次为288.073 70,291.192 70和295.939 00,变化幅度大,表明鄂北岗地13年中土地利用发展变化较大.其中,ΔI2006-2001=3.119 00,R2006-2001=0.010 83,ΔI2013-2006=4.746 30,R2013-2006=0.016 30,说明在这13年中,鄂北岗地的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从总体上说,鄂北岗地这13年中各地类的面积比例发生了变化,土地结构的稳定性较差. 2.2 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强度从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分析(表1),2001—2013年鄂北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余各种类型的土地均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在城镇周边和农村,以及由于道路的修建.出现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耕地减少44.816 9 km2,居3种类型之首.对比分析两个时间段,2006—2013年比2001—2006年的变化幅度大,说明2006—2013年与2001—2006年相比变化剧烈.具体来言,建设用地增加明显,耕地、林地减少幅度比较大,水域的变化不明显.就未利用土地而言,2001—2006年变化幅度较大,2006—2013年变化幅度不大,处在平稳之中.在ArcGIS 10.2的支持下,对于研究区2001年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重分类与栅格运算,计算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2).13年中鄂北岗地耕地不断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共有72.365 40 km2耕地转化为其他土地类型,其中有61.253 40 km2转化为建设用地,占转出的84.64%,这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原因造成的.12年中共有45.832 50 km2林地转化为了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其中有23.637 10 km2转化为建设用地,21.522 00 km2转化为耕地,分别占转出的51.57%和46.96%.13年中,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共有84.967 10 km2其他利用类型的土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其中耕地61.253 40 km2,林地 23.637 10 km2,分别占转入的72.09%和27.82%.2.3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趋势分析13年中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表3),总体上来说鄂北岗地各地类的年变化率都较小.具体而言,建设用地的递增率最大(3.916 80%),未利用土地的递减率最大(6.134 00%),其次是林地和耕地.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结果忽略了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内在变化,而只反映出单一地类在数量上的变化速度.状态指数Ps既消除了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不同而带来的影响,又反映了区域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变化的趋势和状态.鄂北岗地土地利用状态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水域的状态指数为正,转入速度大于转出速度,有规模增加的态势,建设用地转入速度达到了4.555 80%,是转入速度中的最大值.除水域外,其余3种地类状态指数为负,转出速度大于转入速度,有规模减少的趋势.耕地的状态指数为-0.448 56,其转入、转出速度分别为0.278 40%和0.731 40%,转入和转出速度差距较大,林地也出现与耕地类似的情况,状态指数-0.385 81,其转入、转出速度分别为0.553 50%,1.248 90%,转入和转出速度差距较大,表明这两种类型土地减少严重.运用RS技术和GIS技术,通过对鄂北岗地2001年、2006年、2013年的遥感影像在ENVI 5.0软件的支持下监督分类,对研究区2001—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3年鄂北岗地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性较差,土地利用发展变化大,13年中处在发展期.研究区内的耕地和林地减少幅度大,建设用地增加显著.2)13年中,鄂北岗地的建设用地增加幅度大,达到了228.466 67 km2,与2001年比较增加了73.049 61 km2,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3)就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来言,13年中转入剧烈的是建设用地,转入面积达到了84.967 10 km2,转出剧烈的是耕地和林地,分别转出了72.365 40 km2和45.832 50 km2.4)动态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鄂北岗地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最大,为3.916 80%;耕地最小,绝对值为0.453 00%.状态指数方面,建设用地和水域的状态指数为正值,其余地类的状态指数为负值,表明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面积有增加的趋势,其余地类面积有减少的趋势.【相关文献】[1] VITOUSEK P M,MOONEY H A,LUBCHENCO J,et al. Human domination ofearth’s ecosystems[J].Science,1997,277:494-499.[2]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4,69(1):3-14.[3] 谢花林,李波.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2):294-304.[4] 梁辰,王诺.基于Logistic回归的沿海经济区建设用地演变驱动因素研究——以大连市新市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4,34(5):556-562.[5] 吴一鸣,石明明.浅析LUCC研究发展方向[J].南方国土资源,2007(2):35-37.[6] 杨格格,杨艳昭,封志明,等.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吉泰盆地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4):483-488.[7] 袁本华.鄂北岗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5(2):55-57.[8] 仙巍,邵怀勇,周万村.嘉陵江中下游地区近30年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114-121.[9]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7.[10] 朱会义,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地理学报,2003,58(5):643-650.[11] 杜灵通.基于遥感技术的银川市土地利用/覆被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7,30(4):585-589.[12] 刘盛和,何书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533-540.。
鄂托克旗近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年第6期引言土地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通过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使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
通过分析区域土地在当前的使用状况,总结其变化特征,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科学性。
1研究区概况鄂托克旗坐落于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鄂托克旗的南北和东西长度分别为二百零九公里和一百八十八公里。
鄂托克旗的天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全部面积将近两万平方公里左右,据统计2017年的常住人口超过16万人。
该旗有六个苏木和两个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以及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信息来源与数据处理在本文中的土地利用数据是从鄂托克旗国土资源局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库中导出来的。
在总结这些数据时,严格遵循《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等规定与标准对鄂托克旗的土地使用状况和土地资源特征进行了动态的分析,结果显示该旗共有10种土地使用类型。
最后应用ARCGIS10.2软件的空间分析等功能统计分析了4个时期10种地类的分布图并且计算了各地类土地利用面积及相关数据。
鄂托克旗2017年土地利用分布情况如下图1所示。
图1鄂托克旗2017年土地利用图3鄂托克旗近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3.1各时期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本文应用ARCGIS10.2软件的ARCMAP 计算了2008年、2012年、2015年和2017年各地类的相关土地面积,结果表明该旗在这四个时期内各地类平均面积占比大小依次为草地、未利用地、林地、水域地、耕地、城镇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用地、园地。
在这些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在10年之内一直占据最大的土地面积,占比保持在78%左右。
出于更加有效的掌握该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的目的本文中用动态度这项指标来观察该旗土地变化方向与数量之间的比值关系,研究表明近十年中该旗各地类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面积变化速度最为显著的是交通用地。
计算结果还表明近10年中该旗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相对较低3.2土地利用率变化所谓土地利用率就是被利用土地的面积除以总体土地面积得到的比值,其计算结果为2017年的土地利用率已到达87.876%,这就表明该旗的闲余土地一直在减少且经济是越来越发达的趋势在进行中。
基于土壤水分估测的鄂北岗地灌溉预报模型研究
基于土壤水分估测的鄂北岗地灌溉预报模型研究摘要鄂北岗地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蓄墒期、失墒期和振荡期)和垂直变化(活跃层、富水层和缓慢变化层)。
透墒雨标准与土壤干湿程度有关,伏秋时节遭遇持续少雨天气或出现重度干旱时,透墒雨量级最高。
透墒雨大小是灌溉预报模型的重要参数,结合土壤准耗散和有效降水可建立鄂北岗地旱地灌溉日期及灌溉量预报模型。
关键词土壤水分;估测;灌溉;预报模型;鄂北岗地鄂北岗地是湖北省著名的“旱包子”地区,农业用水欠缺及频繁发生的干旱是制约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1-4]。
鄂北岗地以旱地为主,兼顾部分中稻种植,是中部地区典型的灌溉农业种植区。
本文拟从土壤墒情分析入手,研究鄂北岗地土壤墒情估测模型和透墒雨标准,为基层台站建立土壤墒情动态监测和灌溉预报模型,提供有益的探讨。
1资料与方法选用襄阳市襄州区农业气象观测站(原古驿气象站)1983—2008年逐旬实测固定地段和部分作物地段土壤湿度资料,观测地段土壤质地为黏壤土或壤土,所用地面气象资料来源于襄阳站气候整编资料,运用气候统计、绘图方法分析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2结果与分析2.1土壤水分变化规律2.1.1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
襄阳气候上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但是土壤水分却没有表现出与气候相一致的干湿季。
受降水、气温、土壤蒸腾和作物大量耗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鄂北岗地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
(1)秋末初春(立冬至惊蛰)蓄墒期。
从11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旬,包括冬季在内,历时近5个月,正是气候上的干季。
期间气温低,作物生长缓慢,蒸腾量小,田间耗水量低,土壤水分能比较稳定地保持在全年的最高水平。
期间大约经历了2个阶段:一是冬前,此时降水略大于耗散,秋雨对整层土壤水分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二是越冬、初春雨雪补充与同期作物蒸腾基本保持平衡,40~70 cm各层旬土壤重量含水率高达23%~24%。
(2)仲春初夏(春分至夏至)失墒期。
3月下旬至6月下旬,历时近100 d,期间气温迅速升高,蒸发成倍增加,加之作物开始旺盛生长进入需水关键期,同期有效降水难以满足作物蒸腾需求,田间耗水量大,土壤水分上传蒸散远大于下渗补充,墒情呈现持续亏欠状态,导致整层土壤水分降至全年最低水平。
《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范文
《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篇一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一、引言鄂尔多斯市,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是一个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地理环境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鄂尔多斯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对鄂尔多斯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域,涵盖了该市的各个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单元。
2. 研究方法(1)数据收集:收集鄂尔多斯市近十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植被覆盖度数据以及相关气象、水文等数据。
(2)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进行监测和评估。
(3)统计分析:运用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对鄂尔多斯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建设用地和农田的面积不断增加,而林地、草地等自然地类的面积逐渐减少。
2. 土地覆被变化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鄂尔多斯市的土地覆被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建设用地和农田的增加导致裸露地面的减少,而林地、草地的减少则导致植被覆盖度的降低。
四、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1. 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通过对鄂尔多斯市近十年的植被覆盖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市的植被覆盖度呈现下降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林地、草地的面积减少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所致。
2.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其中,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产生一定影响,而人类活动的破坏则直接导致植被覆盖度的降低。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对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深入研究,发现该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建设用地和农田的增加导致自然地类的减少和植被覆盖度的降低。
《2024年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范文
《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篇一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一、引言鄂尔多斯市,位于中国北方,是一个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地理环境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鄂尔多斯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进行监测和分析。
具体方法包括:1. 数据收集:收集鄂尔多斯市近十年来的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气象数据等。
2. 数据处理: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计算植被覆盖度。
3. 数据分析: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
三、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发现鄂尔多斯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而林地、草地等自然用地面积逐渐减少。
2. 空间分布变化:从空间分布上看,鄂尔多斯市的城市扩张主要向周边地区蔓延,导致城市周边的自然用地逐渐减少。
同时,农业用地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集中连片的现象。
四、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1. 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随着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鄂尔多斯市的植被覆盖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总体上,植被覆盖度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其中,城市扩张和农业开发导致部分地区的植被覆盖度降低,而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的实施则有助于提高植被覆盖度。
2.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人类活动等。
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生态保护措施等也会对植被覆盖度产生直接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 N Xi a o — z ho u , ZH O U Zhi — yu a n , LI U Shu a ng — y ua n , G ON G Yi — f a n
( 1 . De p a r t me nt of Ge ogr a phy, H u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f Ar t s a nd Sc i e nc e, Xi a ngy a ng 44 1 053, H u be i , Chi na;
中 图 分 类 号 :F 3 2 1 . 1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1 - 9 8 8 X( 2 0 1 5 ) 0 4 - 0 1 0 9 — 0 5
Th e r e s e a r c h o n t h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a nd u s i n g c h a ng e i n t he no r t h o f H ub e i Pr o v i n c e ,
Abs t r a c t :I n t hi s pa p e r ,t h e no r t h o f Hu be i Pr ov i nc e i S c ho s e n a s s t ud y a r e a, f r o m c o mb i ni n g RS a n d GI S t e c hno l o gi e s ,c ha n ge s t r e nd o f l a nd u s e a nd t he s t a t e o f s pa t i a l di s t r i b ut i on i s c a l c u l a t e d by t he
第 5 1卷 2 0 1 5年 第 4期
Vo1 .51 2Ol 5 N o. 4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l O 9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we s t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
of H ub e i Pr ov i n c e i nc r e a s e d r a pi d l y i n 2 O O1 — 2 O11 . For t h e c o nv e r s i o n o f l a nd us i ng t yp e s dur i ng 1 3
摘 要 :以 鄂 北 岗地 为研 究 区 ,运 用 R s技 术 和 G I S技 术 ,使 用数 学模 型计 算 土 地 利 用 变化 的 特 征 与 空 间 分 布 状 态 ,定
量揭示 2 0 0 1 —2 O 1 3年 土 地 利 用 变化 状 况 . 结 果 表 明 ,2 0 ¨ O 1 —2 O 1 3年 鄂 北 岗地 土 地 利 用 结 构 稳 定 性 较 差 ,建 设 用 地 增
t h a t t h e u s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a r e a i s p o o r i n 2 O 0 1 — 2 0 1 1 ,a n d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 i n t h e n o r t h
鄂 北 岗地 土 地 利 用 变化 特 征 研 究
孙 小舟 ,周 致 远 ,刘双 圆 ,龚 毅 帆
( 1 . 湖 北 文 理 学 院 地 理 系 ,湖 北 襄 阳 4 4 1 0 5 3 ;2 . 中 国科 学 院 地 理 科 学 与资 源研 究 所 ,北 京 1 0 0 1 0 1 )
变化率 最大,为 3 . 9 1 6 8 ,耕 地 最 小 ,绝 对 值 为 0 . 4 5 3 . 状 态 指 数 方 面 ,正 值 地 物 为建 设 用地 和 负值 地 物 说 明 面积 呈 现 减 少 趋 势 .
关 键 词 :土 地 利 用 ;空 间 变 化 ;鄂 北 岗地
2 .I n s t i t u t e o f Ge o g r a p h i c S c i e n c e s a n d Na t u r a l Re s o u r c e s Re s e a r c h, CAS, Be i j i n g 1 0 0 1 0 1 ,C h i n a )
ma t he ma t i c a l m od e l , a nd c ha n ge s of l a nd us e i n 2 0 01 t o 2 01 3 i s g i v e n q ua n t i t a t i v e l y . Th e r e s u l t s s ho w
加 幅 度 大 . 就 土地 利 用 类 型 的 转 化 而 言 , 1 3年 中 , 转 入 剧 烈 的 是 建 设 用 地 , 转 入 面 积 达 到 8 4 . 9 6 7 1 k m ; 转 出 剧 烈
的是耕地和林地 ,分别转 出了 7 2 . 3 6 5 4 k m 和 4 5 . 8 3 2 5 k m . 动 态指 数 计 算 结 果 表 明 ,2 0 0 1 2 O 1 3年 建 设 用 地 的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