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贫积弱的北宋全面版
王安石变法之积贫积弱的北宋
这是什么典故?这个典中了哪些权力?
材料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
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的主张:(一)明黜陟, 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 精贡举,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选择“经济之才”。 (四)择长官,选好的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均 衡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 产。(七)修武备。整治军备(八)减徭役。(九)覃恩 信,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 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律的制订和执 行。
呦?他怎么 也当官了啊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 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 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 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冗费”的形成
13186万余贯
冗费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 12677万余贯 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 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 权的结果
材料: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 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 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 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 币”(“澶渊之盟”)
五代十国形势图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 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 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国号“宋”,定都 开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
宋太祖(927---976)
4.1积贫积弱的北宋
A、改革措施不科学 B、皇帝对改革不感兴趣 C、旧势力的阻挠 D、改革派内部分裂
巩固: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 因有(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 各级官员的权力; ②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二、内忧外患 1、内忧?
——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
2、外患? ——辽、西夏的侵扰;
(一)、内忧
1、
材料: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
商税 酒税 盐税 总计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450万贯 428万贯 355万贯 1233万贯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1975万贯 1710万贯 715万贯 4400万贯
B、融洽官兵关系
C、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 D、抵御辽与西夏的入侵
3.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造成了北宋中期 “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最大教训是 ( A) A.政治改革应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B.要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 C.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D.应加强地方防御能力 4.北宋统治者采用“分化事权”方法的直接结果是 ( C ) A.防止了文官武将专权 B.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C.形成了冗官局面 D.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原因: 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 兼并严重、负担沉重
阶级矛盾尖锐
自然灾害严重
农民起义
巩固: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 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这一 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
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 策 C、地主占有土地的手段繁多
积贫积弱的北宋(上课)
二、兵 虚 财 匮
年代 宋太祖建国初年 (960—967) 宋太祖开宝年间 (968—975) 宋太宗至道年间 (995—997) 宋太宗天禧年间 (1017—1021) 宋太宗庆历年间 (1041—1048) 军队总数(万) 百分比
22 37.8 66.6 91.2 125.9 116.2
100 180 330 416 580 530
后 果
军队战斗力低 下;军费负担 沉重
行政效率低下; 财政困难 奢侈腐化;官 积贫积弱 俸负担沉重
三、内忧外患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 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 皆我之物。” 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 有”。
三、内忧外患
北宋农民负担沉重
宋太祖(927---976)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 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 统领禁军。959年,世宗病 故,年仅7岁的柴宗训即位, 为周恭帝。960年,他谎称 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侵,请 求出师北上御敌。赵匡胤 兵至陈桥驿,部下发动兵变, 黄袍加身。因他曾出任归 德节度使,治所在宋州, 故国号称“宋”,定都开封, 年号建隆,即宋太祖。
一、背景: 1、财政危机:三冗造成财政危机(积贫)
二、兵虚财匮
1、根本原因:
2、表现: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问题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三冗” 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
“冗兵”
“冗官”
“冗费”
原 因
后 果
二、积贫积弱 二、兵 虚财匮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分析下面图片所反映的问题
问题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三冗” 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
第一节 积贫积弱的北宋
(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
二、内忧外患
思考:北宋 皇帝 愁 什么?
1、国家积贫积弱 2、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 税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农 民等起义不断 3、辽和西夏的威胁
•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有( ) •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 害 ③地租、高利贷盘剥 ④政府不断增加赋 税 • A.①②③ B.①③④ •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答案: D
3、冗官: (1)原因: (2)影响: 4、积贫 (1)冗费原因: ①冗兵; ②冗官; ③大兴土木费用、皇室开支,以及每年向辽、西夏 交纳的“岁币”。 (2)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造成国家财政危机 (积贫)
思考:北宋“三冗”局面的形成,从反面说明了什么 问题?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思考: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
专 题 四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 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 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第一节 积贫积弱的北宋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藩镇割据
•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朝廷设置军镇,本 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往往发展成对抗中央 的割据势力。 • 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 互相争战。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 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他们互相攻伐, 或联合对抗中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 至北宋初结束。
• 1.下图反映了北宋中期哪一矛盾比较突出? 北宋为解决这一矛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 施的实施结果如何?
冗费
与辽、 西夏作战, 议和之后送 增加,积 弱局面的 出现,统 治危机加 剧
岁币
•
• • • •
2、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 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 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 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4.1积贫积弱的北宋
大兴土木
皇室开支
一职多官 科举考试
恩荫赏赐
交纳岁币
俸禄
积贫
冗费
两积
积弱
流民编军、守内虚外、 更戍法
内忧
外患
《答手诏条陈十事》 (一)明黜陟(二) 限恩荫 (三)精贡举(四)择官长 目的: 挽救统治 (选好地方官) ( 五 ) 均 时间: 1043年 公田。(六)厚农桑(七) 人物: 范仲淹、富弼 修武备(八)减徭役(九) 中心: 整顿吏治 覃恩信(免积欠赋税和 结果: 夭折 大赦)(十)重法令 原因: 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 影响: 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960年,北 宋建立,979年, 结束了五代十 国分裂割据的 局面。只是五 代十国范围的 统一,非全国 性的统一。
宋朝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三冗
军事
财政
行政 参 政 知 事 中 书 门 下
兵虚财匮
积贫积弱 内忧(冗兵、冗官、冗费) 流民编军、 扩大禁军、 边塞屯兵 军费
积贫积弱的北宋(上课)
吴 国 南 平
907—963
南 唐
北 宋
南 汉
905—971
951—979
907年唐亡——960年北宋建立:五代十国时期
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兵变
周世宗在位时,赵匡胤为后周的最高军事将 领,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周世宗死后,其子 继位,仅7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 稳定局势,赵匡胤和弟赵匡义,亲信赵普与 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密谋篡夺皇位。公元960 年正月,赵匡胤买通手下,来都城假报说: 辽国的军队南下大举攻后周。太后和宰相范 质等不辨情报的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统领大 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后周半 数以上大军离开都城,连夜赶至距都城40公 里的陈桥镇,发动兵变的时机到来了。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 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 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应 先拥立贤人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的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赵匡胤 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 便反问将士:周朝上下谁是贤人?
就在这时,大将赵匡胤假装来军营问军情, 于是赵匡义和赵普跪倒在地,高呼“万岁”。 一旁的将士一呼百应,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 外都能听到,一看时机成熟,赵匡义授意将 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龙袍披在赵匡胤身上。 赵匡胤连忙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万万 不可,此乃株连九族的死罪。” 拥立者们 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誓死效忠”。赵匡胤 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 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 朝市府库不得侵掠。诸将士都应声“诺”! 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东京(今开封)
1004年澶渊之盟
四.解决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
1.改革导火索
2.改革人物
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四第一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共39张PPT)
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 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 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而终。
——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触犯地主、官僚利益,引起强烈反对;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改革中心: 整顿吏治
2.失败原因:
影响 官僚机构庞大;
官吏因循苟且,行政效率低下 官员俸禄负担沉重。
一、兵虚财匮——宋代的“三冗” 2.“冗兵、冗官、冗费” (3)冗费
原因 军费、官俸开支巨大
一、兵虚财匮——宋代的“三冗” 2.“冗兵、冗官、冗费”
材料3: 太宗朝大臣姚坦曾为益王府属官,益王“
费数百万”造了一座假山,要姚坦观赏,姚说 :“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益王问其故, 姚说:“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租,捕人父子兄 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 为,非血山而何?”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北宋人民负担图(单位:贯)
项目
景德年间
庆历年间
(1004——1007) (1041——1048)
商税商人负45担0万沉(重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 祸患,岂不可忧?” 政府加强剥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 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 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
c 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4.1积贫积弱的北宋讲义(选修一)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课标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学习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课前知识梳理)(要求看书完成并准确记忆)一、兵虚财匮——积贫积弱局面形成(一)根源: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行政权、财政权、(二)表现2.“积弱”局面⑴原因:①养兵政策:把流民编入军队,强壮士兵编入禁军,边塞大量屯兵。
②守内虚外: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
二、内忧外患——社会矛盾的尖锐(一)内忧——阶级矛盾1.阶级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以及与统治集团的阶级矛盾尖锐。
⑴原因:①土地兼并严重: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②赋税负担沉重:政府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1.原因:“积贫”局面造成军队战斗力低,对外战争败多胜少。
2.表现⑴宋辽战争:北宋采用屈辱求和外交政策,1004年澶渊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
⑵宋夏战争:屡败(充分反映了北宋军队战斗的低下)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3.结果: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加重了政府财政危机以及人民负担。
三、庆历新政——改革的尝试1.背景:内外矛盾的加剧使北宋统治危机日益深重,部分官僚提出改革要求,统治者也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概况:《答手诏条陈十事》。
⑴中心问题:整顿吏治。
”通过提高管理哦啊队伍素质的办法,缓和阶级矛盾,进而达到克服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目的,新政涉及内容广泛,有吏治、教育、役制、俸禄制等。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遗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地位;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的时间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裁并州县,厚农桑。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一积贫积弱的北宋》说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一积贫积弱的北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积贫积弱的北宋》是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北宋时期的贫富分化与国力衰退。
通过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局势,进一步认识到历史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北宋时期的贫富分化和国力衰退的原因。
–掌握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问题找寻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历史问题与现实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做有思想、有担当的公民。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北宋时期贫富分化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探讨北宋时期国力衰退的原因和影响。
–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让学生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形成对比和思考。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贫富分化与国力衰退步骤1:导入引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贫富分化与国力衰退的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步骤2:学习和讨论让学生阅读《一积贫积弱的北宋》选文,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北宋时期的贫富分化原因和社会影响。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不同小组就不同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步骤3:梳理归纳老师梳理学生讨论的结果,系统总结贫富分化的原因和社会影响,并引导学生归纳出北宋时期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
教学内容2:文化艺术成就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激发学生对宋代文化艺术的兴趣。
步骤2: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的文献材料,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积贫积弱的北宋人民
西夏王陵
上京(今内蒙) 兴庆(今银川)
东京(今开封)
第24页/共62页
(二)、外患
面对辽和西夏的进攻, 北宋采取
被动防御 的方针。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第25页/共62页
澶渊之盟
1004年,辽军承天皇天后和耶律隆绪的 指令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 州附近,威胁到宋朝的都城东京。宋朝的大 臣王钦若等人主张迁都,唯有宰相寇准力请 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军在澶州 射死辽将萧达览,辽军士气受挫,同意与宋 军议和。宋真宗不惜代价,只希望辽军能尽 快北撤,于是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与辽订立
B、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第43页/共62页
2、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 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3、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 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 C.募役法
B.农田水利法 D.市易法
第44页/共62页
4、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所解决的主要问 题是 A.徭役繁重 B.高利贷盘剥 C.“冗兵”与“冗官” D.“积贫”与“积弱”
北 宋
一职多官 恩荫、科举
冗官
冗积 费贫
加 强
扩充军队 冗兵
中 央 集
收回兵权 分割军权
军队战斗力弱 积 弱
权
分化事权 行政效率低下
第16页/共62页
重点:关于北宋出现的积贫积弱;
——财政困难和军事实力下降;
积积贫弱的的表表现现:: 不敷①①出官对(俸外国和无穷军力)费解开;除支辽过大和,西政夏府威财胁政;入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人民版选修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
整顿吏治 其他
更定科举法 均公田减徭役
作用 提升行政效率 控制官员数量 减少社会矛盾
控制官员数量和质量
缓和社会矛盾
这些政策损害了谁的利益?
梦 境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梦 境
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其根源有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不抑制土地兼并
3、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
影响
政府开支浩大,入不敷出,导致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梦 境
冗兵
冗官 岁币 其他费用等
冗费
梦 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梦 境
知识梳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扩充军队
冗兵
一职多官制 恩荫、科举
冗官
皇室挥霍、岁币
冗费 积贫
分化军权 分化事权
战斗力低 行政效率低
积弱
梦 境
梦 境
思考一下:
宋太祖登上帝位后他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
由此引出了哪些问题?
梦 境
“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
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过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度
集
加强禁军,“守内虚外”
权
中央:分相散权
参知政事:分行政权 枢密使:分军权
防 止 割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分财政权
据
地方: 文官任知州 通判监督知州
梦 境
---北宋封建地主阶级内部挽救统治改革
梦 境
庆
庆 历
庆 历 名
2020年热历名臣韩宋神宗赵顼第播剧《清的平君乐臣》与发国生政的关背系名臣富弼景展就开是以臣范仲淹 北宋神宗朝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二﹑变法前的北宋(11C中期,即北宋中期)
1.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危机
&&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收归中央, 防止地方割据
北 宋 &&官僚机构庞大
初 年
(一职多官以牵制,如地方知州与通判\恩荫\ 扩大科举录取名额…)
&&禁军设置
(强干弱枝\更戍法\守内虚外——不断扩编)
北 宋 时 期 禁 军 人 数 的 激 增
赵 匡 胤
辽
党 项
陈桥兵变
陈桥驿
北 宋
东京
北
吐
前 期
蕃
形
宋
势
图
大
理
二﹑变法前的北宋(11C中期,即北宋中期)
1.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危机
&&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收归中央, 防止地方割据
北 宋 &&官僚机构庞大
初 年
(一职多官以牵制,如地方知州与通判\恩荫\ 扩大科举录取名额…)
呦?他怎么也 当官了啊!
二﹑变法前的北宋(11C中期,即北宋中期)
1.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危机
&&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收归中央, 防止地方割据
北 宋 &&官僚机构庞大
初 年
(一职多官以牵制,如地方知州与通判\恩荫\ 扩大科举录取名额…)
&&禁军设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强干弱枝\更戍法\守内虚外——不断扩编)
&&财政危机(养官、养兵、交岁币…)
&&禁军设置
(强干弱枝\更戍法\守内虚外——不断扩编)
&&财政危机(养官、养兵、交岁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学习思考](教材P41)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 国,为什么却要每年给辽送岁币?
提示: 北宋消极防御的国策及统治者的昏聩, 对少数民族政权采取议和政策。
(2011·合肥高二检测)北宋政府过分集
权所带来的影响有( )
课标要 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目标分 解
掌握: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及积贫积弱局面的成因
理解:(1)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造 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庆历新政为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奠 定了基础
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行政方权
、财
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积弱
(1)养兵政策:把流民 编入军队 ,强壮士兵编入 禁军,边塞大量屯兵。
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 (1)社会危机
①北宋统治者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形成积贫积弱局 面。
②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 锐。
③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答案: D
2.阅读下列材料: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 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 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 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 法,选择“经济人才”。(四)择长官,选好地 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 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 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 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 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 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
1.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2.北宋中期面临哪些主要的社会危机? 提示: (1)社会矛盾激化 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
化。 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③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
、变法改革
的序幕。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启示
提示: (1)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 益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
(2)改革者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改革才能 成功。
归纳综合
整体图示 纲举目 张
宋初加强皇帝集权的措施虽然加强了皇帝对中 央及地方的控制,但也使北宋出现了冗官、冗 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出现,为缓和矛 盾巩固统治,出现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 新政,但很快就夭折了。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1.背景: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惨败后,社会 危机迅速加深。
2.推行
(1)人物及方案:范仲淹、富弼等向宋仁宗呈
答递手诏条陈十事
《
》。
(2)中心问题:整顿吏治。
3.结果: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以及宋
仁宗的动摇,“庆历新政”推行一年就夭折了。
4.影响:揭开了北革宋新除弊
(2)守内虚外: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将3)不频知繁兵调”动。:禁军轮流驻守京城兵不,识“将
,
3.积贫 (1)冗兵:北宋养兵政策,导致军队人数激增。 (2)冗官:北宋实行一职多官制,并科举通考过试
和恩荫赏赐大量授官。
(3)冗费:除冗兵、冗官费用外,还有大兴土 木的“费用、皇室”开。支,以及每年岁向币 辽、西夏交纳
(2011·曲师大附中期末考试)北宋中期,
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
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
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 再现能力。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 施就是整顿吏治。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所以流传此民谣。
答案: (1)民族矛盾。
(2)与辽、西夏间发生战争,最后每年送给它 们大量的银两和布帛。
(3)冗费增加,形成“积弱”局面,加剧了统 治危机。
1.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 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 际。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②官员冗滥, 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
下降 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过分 集权”,北宋初期的集权主要是政治、军事两
1.下图反映了北宋中期哪一矛盾比较突出? 北宋为解决这一矛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 施的实施结果如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言,千古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识之 士,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北宋 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 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施行新政。新 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 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的改革措施被废止。
北宋“三冗”局面的形成,从反面说明了什么 问题?
提示: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1.内忧
(1)原因:地主官僚和豪强兼并农民的土地,
苛增捐杂税
加
。
士兵
(2)表现:阶级矛盾尖锐,农民、
起义
不断。
2.外患 (1)宋辽之战 ①宋太宗两度出兵攻辽,都归于失败。 ②1004年辽攻宋,宋胜,最后订澶渊立之“盟
”。
(2)宋夏之战 ①概况:1040年到1042年间,西夏对北宋发
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②结果:北宋屡战屡败,最后双方进行议和。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有( )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 害 ③地租、高利贷盘剥 ④政府不断增加赋 税
A.①②③
B.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