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静脉系统解剖讲义

合集下载

大脑静脉系统详细解剖与影像--建议收藏!

大脑静脉系统详细解剖与影像--建议收藏!

大脑静脉系统详细解剖与影像--建议收藏!

大脑浅静脉

大脑浅静脉收集大脑半球背外侧面及部分内侧面和底面的静脉血。从皮质穿出的小静脉互相连接形成丰富的静脉网,再汇集成较大的分支,在软膜内走行一段后穿入蛛网膜下腔,后合成较大的静脉。这些静脉复杂多变,通常以大脑外侧沟为界,分为上、中、下三组。外侧沟以上的静脉,属大脑上静脉;在外侧沟部位的静脉,称大脑中浅静脉;外侧沟以下的静脉,属大脑下静脉。

大脑上静脉分为大脑半球内侧群和外侧群,为上行静脉群,包括额前静脉、额静脉、顶静脉、枕静脉、旁正中静脉、内顶枕静脉等,收集额、颞、顶、枕大部分血流,引流入上矢状窦。

大脑中静脉是大脑静脉中唯一与动脉伴行的静脉,位于大脑外侧裂内,收集大脑外侧裂附近的额、颞、顶叶血液,向前汇入海绵窦和

蝶顶窦。

大脑下静脉是较小的一组静脉,位于大脑半球背外侧面下部,由前上斜向后下方,收集颞叶及枕叶外侧面和下面的血液,引流入横窦、岩下窦。

这三组静脉之间有广泛的吻合,有细小的支间吻合和静脉干间的吻合,其中主要的吻合静脉有上、中静脉间的上吻合静脉(Trolard静脉),中、下静脉间的下吻合静脉(Labbe静脉)。Trolard静脉自上矢状窦发出,取中央后静脉途径连接大脑中静脉,终止于海绵窦内;Labbe静脉从顶枕静脉中的一条开始,与枕外静脉连接至横窦。

大脑深静脉

大脑深静脉主要收集大脑半球深部髓质、基底核、内囊、间脑和脑室脉络丛的静脉血,包括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其特点是从周围流向中央,汇合成一条大脑大静脉入直窦。

(1)大脑内静脉

解剖学习脑静脉回流图解

解剖学习脑静脉回流图解

看来不新发帖子不引起注意呀!

Re:大脑的静脉系统

剪除了深静脉系统的MRV

由大脑半球引流至上矢状窦的静脉:

1、额极静脉

2、前额静脉

3、后额静脉

4、上吻合静脉(trolard静脉)

5、前壁静脉

由大脑侧面引流的静脉:

6、大脑中浅静脉至蝶顶窦和海绵窦

7、下吻合静脉(labbe静脉)至横窦

Re:大脑的静脉系统

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皮层引流静脉的引流区域:绿色:汇入上矢状窦

黄色:汇入基底硬脑膜窦

蓝色:汇入横窦

Re:大脑的静脉系统

大脑深静脉系统的MRV

1、丘脑纹状静脉

2、透明隔静脉

3、大脑内静脉

4、基底静脉

5、Galen静脉

Re:大脑的静脉系统

用不同的颜色标注深部静脉的引流区域:

紫色:大脑内静脉、Galen静脉

蓝色:髓静脉

Re:大脑的静脉系统

基底硬脑膜窦(为更好显示,去除了深浅静脉)

1、海绵窦

2、岩上窦

3、岩下窦

4、大脑中浅静脉

5、导静脉与枕静脉丛

脑血管解剖脑静脉系ppt课件

脑血管解剖脑静脉系ppt课件

血流阻力较小
脑静脉系的血流阻力相对 较小,有利于血液的回流 。
脑静脉系的生理意义
维持大脑功能
脑静脉系通过调节颅内压、输送营养 和排除代谢废物,维持大脑的正常功 能。
保护大脑健康
促进大脑发育
脑静脉系在胎儿和婴儿期对大脑的发 育起到重要作用,为大脑的正常发育 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氧气。
脑静脉系能够减轻脑组织受到的压力 和损伤,保护大脑健康。
脑血管解剖脑静脉系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引言 • 脑血管解剖 • 脑静脉系的功能和特点 • 脑静脉系的分类和结构 • 脑静脉系的临床意义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脑血管解剖脑静脉系的生理功能、结构特点及临 床意义。
背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脑血管解剖脑静脉系的 认识在不断深入,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硬脑膜静脉窦
是颅内最大的静脉窦,由硬脑膜的内外两层在某些部位相互移行、 互相吻合形成的静脉管道,主要功能是调节颅内压力。
脑内静脉
包括大脑内静脉、大脑外静脉和基底静脉等,主要负责收集大脑内 部的血液。
脑静脉系的血流动力学
血流方向
脑静脉血主要由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等硬脑膜静脉窦收集,然后汇 入颈内静脉,最终回流至心脏。
脑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血液 和脑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包括氧 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

解剖学习脑静脉回流图解

解剖学习脑静脉回流图解

看来不新发帖子不引起注意呀!

Re:大脑的静脉系统

剪除了深静脉系统的MRV

由大脑半球引流至上矢状窦的静脉:

1、额极静脉

2、前额静脉

3、后额静脉

4、上吻合静脉(trolard静脉)

5、前壁静脉

由大脑侧面引流的静脉:

6、大脑中浅静脉至蝶顶窦和海绵窦

7、下吻合静脉(labbe静脉)至横窦

Re:大脑的静脉系统

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皮层引流静脉的引流区域:绿色:汇入上矢状窦

黄色:汇入基底硬脑膜窦

蓝色:汇入横窦

Re:大脑的静脉系统

大脑深静脉系统的MRV

1、丘脑纹状静脉

2、透明隔静脉

3、大脑内静脉

4、基底静脉

5、Galen静脉

Re:大脑的静脉系统

用不同的颜色标注深部静脉的引流区域:

紫色:大脑内静脉、Galen静脉

蓝色:髓静脉

Re:大脑的静脉系统

基底硬脑膜窦(为更好显示,去除了深浅静脉)

1、海绵窦

2、岩上窦

3、岩下窦

4、大脑中浅静脉

5、导静脉与枕静脉丛

图解脑供血系统之脑静脉@MedSci

图解脑供血系统之脑静脉@MedSci

图解脑供血系统之脑静脉@MedSci

脑的静脉按照部位不同,可分为大脑静脉,间脑静脉,脑干静脉,小闹静脉。各静脉之间存在广泛联系。大脑静脉分浅深两组。大脑浅静脉组接受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大脑深静脉组接受室周髓制,基底核,内囊,脉络丛及间脑背面的静脉血,两者在脑内和脑外广泛连接(图17-图25)。

图17 大脑浅静脉

图18 小脑静脉

正位(A)和侧位(B)解剖图展示了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桥中脑静脉解剖结构。1.脚间静脉;2.罗森塔尔基底静脉;3.大脑后动脉;4.小脑上静脉;5.脑桥中脑前静脉;6.岩部静脉;7.小脑前下动脉;

8.椎动脉;9.前髓静脉;10.小脑后下动脉;11.基底动脉;12.脑桥横静脉;13.中脑外侧静脉;14.大脑内静脉;15.下矢状窦;16.大脑大静脉;17.直窦;18.上矢状窦。

图19 大脑大静脉

图20 脑干静脉

图21 颈内静脉

图22 颈内静脉(断面观)

图23 颈内静脉和椎静脉(磁共振断面)

1.颈内静脉;

2.鼻咽;

3.颈内动脉;

4.小脑。

图24 颈内静脉和椎静脉(磁共振断面)

1.颈内动脉;

2.颈静脉球;

3.乙状窦;

4.小脑。

图25 颈内静脉和椎静脉(磁共振断面)

1.大脑内静脉;

2.大脑大静脉;

3.直窦;

4.上矢状窦。

(二)颈静脉窦

硬膜窦是位于硬脑膜的骨膜层与脑膜层之间的静脉通道。主要由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及其它颅底诸窦组成,最后传出颈静脉孔,续为颈内静脉。

大脑静脉系统解剖

大脑静脉系统解剖
整理ppt
乙状窦
乙状窦位于颞骨乳突部乙状沟内两层硬脑膜之间,在横窦离 开小脑幕处开始,沿乙状沟弯曲向下内行,横过颈静脉突转 向前,至颈静脉孔,终于颈内静脉上球。
乙状窦上部仅以薄骨片与鼓室及乳突小房相隔,乳窦小房的 感染,有可能涉及于乙状窦,引起乙状窦栓塞。
乙状窦可由髁管的导静脉与头皮的静脉交通,头皮的感染也 有可能波及至乙状窦。
大脑静脉系统
整理ppt
A.上矢状窦 B. Galen 静
脉 C.眼静脉 D. 面静脉 E. 海绵 窦 F. 下岩窦 G. 颈静脉 H. 乙状窦 I. 上岩窦 J. 橫窦 K.直窦 L. 下矢状窦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颅内静脉系统
颅内静脉系统分为:浅静脉、深静脉、颅后 窝静脉和硬膜静脉窦。
整理ppt
ຫໍສະໝຸດ Baidu
上矢状窦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凸缘附着处,前从鸡冠开始,沿颅内面 的矢状沟向后行,至近枕内隆凸处,多偏向右移行为右横窦, 也有的后端分叉,分别移行于左、右横窦(详后窦汇)。
上矢状窦的横切面呈三角形,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左右侧壁 有大脑上静脉的开口,还有突入的蛛网膜颗粒。每侧还有三 个静脉陷窝,是窦壁较薄的扩大部分。顶静脉陷窝最大,枕 静脉陷窝次之,在前的额静脉陷窝最小。有作者记录:儿童 静脉陷窝不明显,成年人的静脉陷窝发育良好;到老年,这 些静脉陷窝有彼此连续的倾向,每侧几乎成一个长形的陷窝。 静脉陷窝接受大脑上静脉的开口,每个静脉陷窝可接受 1 ~ 3 个静脉。静脉陷窝内有许多纤维横过,还有许多柱状、中 隔状或弓形的蛛网膜颗粒从下突入至陷窝内。窦的下角也有 许多横行纤维束横过。

大脑静脉系统解剖

大脑静脉系统解剖

预防措施
01
预防大脑静脉系统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 方式。
02
建议多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卧 床不动。
03
饮食方面应保持低盐、低脂、低糖,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 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04
对于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和控制病情, 以降低大脑静脉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它起源于椎动脉的脑膜支,沿着枕骨斜坡和脑池走行,为后脑部的硬脑膜和部分脑 组织提供营养和氧气。
脑膜后动脉的分支和毛细血管网也广泛分布于大脑表面,对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起 着重要作用。
脑膜前动脉
1
脑膜前动脉是大脑静脉系统的又一重要血管,主 要负责供应大脑表面的硬脑膜和部分脑组织。
2
它起源于颈内动脉的脑膜支,沿着脑沟、脑池和 硬脑膜裂隙走行,为硬脑膜和部分脑组织提供营 养和氧气。
提高影像学技术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用于大脑静脉系统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 局限性。未来的研究需要继续提高影像学技术的分辨率和准确性,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大脑 静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对临床实践的影响与意义
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深入了解大脑静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提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例如,对于脑卒 中患者,了解其大脑静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脑肿瘤患者,了解其 大脑静脉系统的特征有助于制定更精确的手术计划。

脑动静脉系统详细解剖ppt课件

脑动静脉系统详细解剖ppt课件

30
颈内动脉 (5)终段( C1) 指颈内动脉参加 Willis环一段而言 ACA 。此段短,但是颈 内动脉所有主要分 支,包括后交通动 C1 C2 脉、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和大 MCA 脑中动脉均由此段 发出。
C4 C3
31
颈内动脉的临床相关病变
颈内动脉闭塞 多由动脉粥样硬化 引起。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初发血栓多起 于颈动脉窦或者颈内、外动 脉分叉处最为常见,其次为 虹吸部。可以出现:交叉性 视神经-偏瘫征、发作性晕 厥-偏瘫征、交叉性Hornor 偏瘫征、痴呆-偏瘫征等。
ACA与PCA 分水岭
20
颈内动脉及其分支
21
颈内动脉
以颅底的颈动脉管外口为界,分 为颅外段和颅内段。 (一)颅外段,因全程位于颈部 ,又称颈段。是颈内动脉各段中 最长的一段,从颈总动脉分为颈 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处起至颅底止 。它先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以 后逐渐转向颈外动脉的后内侧, 沿行咽侧壁抵达颅底。
28
(3)膝段(C3) 又称虹吸弯 (siphon),位于前床突附近 ,为海面窦段和床突上段的转 折处,为“C”形弯曲,眼动脉 从此段或此段与海面窦段的移 行处发出。
颈内动脉
N III C3
C4 N VI N IV
29
颈内ຫໍສະໝຸດ Baidu脉
(4)床突上段(C2) 位于前后 床突的假想连线上,位于蛛网膜 下腔的脑脊液内,走行方向与海 面窦段正向反,在视神经根部或 视神经移为视交叉处的下方弯行 向后,行向后外方。

大脑静脉系统解剖ppt课件

大脑静脉系统解剖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7
上矢状窦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凸缘附着处,前从鸡冠开始,沿颅内面 的矢状沟向后行,至近枕内隆凸处,多偏向右移行为右横窦, 也有的后端分叉,分别移行于左、右横窦(详后窦汇)。
上矢状窦的横切面呈三角形,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左右侧壁 有大脑上静脉的开口,还有突入的蛛网膜颗粒。每侧还有三 个静脉陷窝,是窦壁较薄的扩大部分。顶静脉陷窝最大,枕 静脉陷窝次之,在前的额静脉陷窝最小。有作者记录:儿童 静脉陷窝不明显,成年人的静脉陷窝发育良好;到老年,这 些静脉陷窝有彼此连续的倾向,每侧几乎成一个长形的陷窝。 静脉陷窝接受大脑上静脉的开口,每个静脉陷窝可接受 1 ~ 3 个静脉。静脉陷窝内有许多纤维横过,还有许多柱状、中 隔状或弓形的蛛网膜颗粒从下突入至陷窝内。窦的下角也有 许多横行纤维束横过。
上矢状窦可与头皮静脉、板障静脉和鼻腔的静脉交通,这些 部位的化脓性感染,有可能引起上矢状窦的传染性血栓形成。
完整版PPT课件
20
直窦
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结合处的两层硬脑膜之间,开始部 明显膨大,向后下行,近枕内隆凸处偏向左移行为左横窦, 或入窦汇,或分叉为左右两支,参与左、右横窦。直窦除接 受大脑大静脉和下矢状窦外,还直接接受小脑幕静脉和小脑 静脉,这些静脉开口处都有半月瓣。
8
完整版PPT课件
9
脑静脉窦内血流方向
脑静脉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脉

脑静脉(最终版本)ppt课件

脑静脉(最终版本)ppt课件

1、基础知识介绍
发病机制- 感染性(静脉窦炎)
• 头面部、其他部位感染
无静脉瓣膜 丰富吻合支
• 颅内感染性血栓形成
1、基础知识介绍
发病机制- 非感染性
1、遗传异常 2、血液动力学异常
血流淤滞 高凝状态 V血栓形成 血粘度
管壁异常
3、蛋白C和蛋白S缺乏
• 先天原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后天因素:肝硬化 白血病 DIC 应用 抗癌
临床表现和体征-海绵窦血栓形成
常由副鼻窦或鼻窦旁皮肤感染引起,“危险三角”。
(1) (2) (3) (4) (5) 眼球突出,眼眶内软组织、眼睑眼结膜水肿。 眼球各部分活动受限。 角膜反射消失。 眼球有时疼痛,少数可出现视乳头水肿,视神经很少受累。 两侧海绵窦因环窦相连,一侧血栓常在数日内扩大到对侧。
1、基础知识介绍
临床表现和体征:
单纯脑静脉血栓形成罕见,多数由静脉窦血栓扩展而来。
(1)浅静脉血栓形成常突然起病,出现头痛、呕吐、视盘水肿、 局限性癫痫发作、肢体瘫痪、皮质型感觉障碍等,即颅内 压增高及局限型皮层损害的症状体征。 (2)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也无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头痛、精神 障碍、意识障碍,还可出现轻偏瘫、锥体束征及去皮质强 直或去皮质状态,视盘水肿少见。
1、基础知识介绍
危险因素: 80%有明确的危险因素 产褥期(高凝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凭 X 光片的横窦沟来判定横窦容量的大小是不可靠的。右侧 横窦明显大于左侧横窦。
当左横窦过小,右横窦发生急性阻塞,或右侧颈内静脉结扎, 可能发生脑静脉的回流障碍,引起严重的脑瘀血。
临床统计,右横窦栓塞较为多见,可能是右横窦较大,发生 栓塞时,临床症状严重,容易发现。左横窦较小,当发生栓 塞时,可由较在原右横窦代偿,所以较不容易发现。
来自百度文库 上矢状窦接受大脑半球浅层的血液,在后端还接受经顶孔导 入颅骨骨膜的静脉,静脉陷窝处导入板障静脉和硬脑膜静脉 的血液。上矢状窦起始部与鼻静脉有吻合,在儿童较明显。
上矢状窦的栓塞是最多见的常可由小儿脱水、头部外伤,皮 质血栓性静脉炎及横窦的血栓等引起。在上矢状窦最前部栓 塞可以不出现症状,如在顶部栓塞可以引起脑皮质被动充血, 颅内压增高及视乳头水肿等严重症状。
乙状窦
乙状窦位于颞骨乳突部乙状沟内两层硬脑膜之间,在横窦离 开小脑幕处开始,沿乙状沟弯曲向下内行,横过颈静脉突转 向前,至颈静脉孔,终于颈内静脉上球。
乙状窦上部仅以薄骨片与鼓室及乳突小房相隔,乳窦小房的 感染,有可能涉及于乙状窦,引起乙状窦栓塞。
乙状窦可由髁管的导静脉与头皮的静脉交通,头皮的感染也 有可能波及至乙状窦。
硬脑膜静脉窦是位于两层硬脑膜之间的静脉道,窦壁的外层 是由致密的胶原纤维所组成,坚韧无弹性;内层是由疏松的 细胶原纤维构成。窦腔内表面衬有内皮,与静脉的内皮相续, 但无瓣膜。在大脑静脉和小脑静脉汇入静脉窦的入口处具有 瓣膜装置,如半月瓣,小梁和中隔等,有调节入窦血流的作 用。人的硬脑膜静脉窦可分为后上群与前下群。后上群包括 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直窦、窦汇、 左右岩鳞窦及枕窦等;前下群包括海绵窦、海绵间窦、左右 岩上、岩下窦、左右蝶顶窦及基底窦等,此外,还有旁窦、 大脑镰静脉和小脑幕静脉。
脑静脉(cerebral veins)
浅静脉组
大脑上静脉、大脑中浅静 脉、大脑下静脉
深静脉组
大脑中深静脉、基底静脉、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Galen vein)。
脑静脉窦内血流方向
脑静脉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脉
眼静脉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颈内静
大脑深静脉引流区
大脑静脉系统解剖
A.上矢状窦 B. Galen 静

C.眼静脉 D. 面静脉 E. 海绵 窦 F. 下岩窦 G. 颈静脉 H. 乙状窦 I. 上岩窦 J. 橫窦 K.直窦 L. 下矢状窦
颅内静脉系统
颅内静脉系统分为:浅静脉、深静脉、颅后 窝静脉和硬膜静脉窦。
直窦的横切面也呈三角形。窦内有许多横行纤维,和有 H 形 或网状的小梁。从组织学的观察,也有海绵状间隙系统。
下矢状窦
下矢状窦在大脑镰下缘后半或后 2/3 的两层硬膜内,后部稍 增大。接受大脑镰静脉,偶有大脑半球内侧面的静脉汇入。
横窦
横窦是一对大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小脑幕附着缘两层硬脑 膜之间,容于颅骨内面的横窦沟内。从枕内隆凸开始,一般 右横窦多续于上矢状窦;左横窦续于直窦。但也可以共同起 于窦汇,或由上矢状窦与直窦分叉,分别形成左 / 右横窦, 类型极为复杂。横窦从起始部开始后,在小脑幕附着缘弧形 向前外,并轻度凸向上弯曲,至近颞骨岩部底急弯向下移行 为乙状窦。横窦口径,由后向前逐渐增大,一般右侧大于左 侧。横窦横切面呈三角形,窦内有小梁和中隔等。窦壁也有 海绵状间隙系统。横窦除接受上矢状窦和直窦的血液以外, 经过中还接受大脑下静脉、 Labbe 吻合静脉、小脑及脑干的 静脉,导静脉和板障静脉的血液,在移行为乙状窦处附近, 还接受岩上窦的血液。
枕窦
枕窦是位于小脑镰附着缘的最小静脉窦,从枕骨大孔边缘上 行至窦汇或其他静脉窦。枕窦的变异很大,但多为一条,汇 入直窦及其分支。枕窦甚至可与乙状窦连结,一般都绕过枕 骨大孔边缘再与乙状窦相连。枕窦还可与椎静脉丛交通。
窦汇
窦汇是诸硬膜静脉窦在枕内隆凸
处汇流的联合形式,各家意见不 一致。
可以归纳有三种讲法
上矢状窦可与头皮静脉、板障静脉和鼻腔的静脉交通,这些 部位的化脓性感染,有可能引起上矢状窦的传染性血栓形成。
直窦
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结合处的两层硬脑膜之间,开始部 明显膨大,向后下行,近枕内隆凸处偏向左移行为左横窦, 或入窦汇,或分叉为左右两支,参与左、右横窦。直窦除接 受大脑大静脉和下矢状窦外,还直接接受小脑幕静脉和小脑 静脉,这些静脉开口处都有半月瓣。
第一型――窦汇型:即上矢状窦、直窦和左右横窦汇合于枕 内隆凸处,约占 19 %。
第二型――双分支型:上矢状窦与直窦均分为左右两支,分 别汇合成为左横窦和右横窦,约占 34 %。
第三型――上矢状窦分支、直窦偏侧型:即上矢状窦分为左 右两支,直窦不分支偏向左侧或右侧,约占 16 %。
1、窦汇是由上矢状窦、直窦、 枕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并与左右 横窦相连;
2、把上矢状窦与直窦汇合处膨 大或仅把上矢状窦后端膨大处称 窦汇;
3、把上矢状窦、直窦和横窦汇 集之处叫窦汇。
实际上这几个硬膜静脉窦 在枕内隆凸处的汇流情况极为复 杂,形式多样。窦汇壁内也有海 绵样间隙组织的存在。
窦汇分型
上矢状窦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凸缘附着处,前从鸡冠开始,沿颅内面 的矢状沟向后行,至近枕内隆凸处,多偏向右移行为右横窦, 也有的后端分叉,分别移行于左、右横窦(详后窦汇)。
上矢状窦的横切面呈三角形,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左右侧壁 有大脑上静脉的开口,还有突入的蛛网膜颗粒。每侧还有三 个静脉陷窝,是窦壁较薄的扩大部分。顶静脉陷窝最大,枕 静脉陷窝次之,在前的额静脉陷窝最小。有作者记录:儿童 静脉陷窝不明显,成年人的静脉陷窝发育良好;到老年,这 些静脉陷窝有彼此连续的倾向,每侧几乎成一个长形的陷窝。 静脉陷窝接受大脑上静脉的开口,每个静脉陷窝可接受 1 ~ 3 个静脉。静脉陷窝内有许多纤维横过,还有许多柱状、中 隔状或弓形的蛛网膜颗粒从下突入至陷窝内。窦的下角也有 许多横行纤维束横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