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

2023-11-11•引言•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概述•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方法•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内容目录•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研究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毒理学特点,旨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的毒理学机制,有助于揭示其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发生规律,为改进药物质量和临床治疗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目的和意义02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概述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定义•特点: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组方合理、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特点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分类03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方法通过给动物一次性大量药物,观察其急性反应,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免疫毒性试验通过给动物长期小剂量药物,观察其慢性反应,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通过给动物在怀孕期间用药,观察其后代是否有先天性缺陷,以评估药物对胚胎的毒性。

通过观察药物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以评估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

体外实验方法030201计算机模拟方法04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内容制剂中单味药的毒理学研究毒性成分分析研究各味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包括对机体器官、系统的毒性作用及毒性靶点。

毒性作用机制毒性反应特点制剂中多味药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研究毒性协同与拮抗研究安全性评价药效学研究药效与毒性关系研究制剂中化学成分与药效及毒性的关系,探讨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对药效及毒性的贡献。

化学成分分析对制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明确其组成和含量。

安全性风险评估根据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对制剂的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确保用药安全。

制剂中化学成分与药效关系的毒理学研究05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结论与展望研究结论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势毒理学研究已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需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问题与传统中药相比,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药效成分更加复杂,涉及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制,需要加强研究。

中药毒理研究进展

中药毒理研究进展

中药毒理研究进展
袁满;高建平;汪选斌;徐宏喜
【期刊名称】《亚太传统医药》
【年(卷),期】2024(20)1
【摘要】中药毒理研究对于明确毒性作用、阐明减毒机制、确保临床安全用药非常重要。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毒理研究中,并在该领域飞速发展。

近十年来,中药毒理研究在中药的主要毒性作用、毒代动力学、减毒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多组学、网络毒理学、体内外新模型等方法也在中药毒理研究中得到应用。

同时,关于新技术与新方法在中药毒理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的展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总页数】8页(P225-232)
【作者】袁满;高建平;汪选斌;徐宏喜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武当特色中药研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我国中药中重金属毒理学研究进展
2.中药半夏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毒理活性研究进展
3.基于瘀毒理论活血解毒中药多靶点治疗冠心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4.含马兜铃酸中药的毒性与毒理学研究进展
5.中药保健食品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曼陀罗花药理和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曼陀罗花药理和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曼陀罗花药理和毒理学的研究进展曼陀罗花(Datura)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草本植物,它在中药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曼陀罗也含有多种有毒成分,因此在使用上需要谨慎。

本文将介绍曼陀罗花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曼陀罗花中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其中包括阿托品、颠茄酸、异橘皮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静、麻醉、强心、扩张血管等作用。

曼陀罗花的药理学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干扰神经传导来产生镇静和麻醉效果。

曼陀罗花还具有祛痰、止咳、解痉等作用,对于治疗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疗效。

曼陀罗花也具有较强的毒性。

在药理学研究中发现,曼陀罗花的生物碱可以干扰多种受体的功能,比如乙酰胆碱受体、多巴胺受体等。

这些受体的干扰导致神经传导紊乱,表现为谵妄、烦躁、幻觉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曼陀罗花还可以引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中毒性肺水肿等心血管系统症状,甚至有可能引起死亡。

研究发现,曼陀罗花的毒性与其生物碱的含量和比例密切相关。

不同品种和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曼陀罗花生物碱含量会有所变化,因此毒性也会有差异。

研究还发现,曼陀罗花的毒性会随着植物生长阶段的变化而变化,花朵中的生物碱含量最高,因此花朵的毒性也最强。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曼陀罗花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曼陀罗花中的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

还有研究发现曼陀罗花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一些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曼陀罗花在中药学中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同时也有较强的毒性。

在使用曼陀罗花时需要谨慎,在医学监督下使用,避免出现中毒和不良反应。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曼陀罗花的药理学和毒理学作用机制,以提高其药用价值,减少其毒性。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的广泛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在现代研究中,通过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对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

体外实验主要是通过使用离体器官、细胞、酶等来评估中药的药理活性。

动物模型实验则是使用不同动物模型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临床试验则是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验证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第二部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药理活性评价以及机制研究。

化学成分分析是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中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为后续的药理活性评价提供依据。

药理活性评价则是通过对中药在体内外的活性进行评估,探究其具体的药理作用和效果。

机制研究则是深入探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与中药相关的信号通路和靶点。

第三部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1. 中药药理学与疾病治疗随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被证实具有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

例如,中药黄连被发现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和癌症的治疗中。

2.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相互作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还揭示了中药与现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因此,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于指导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联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开发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新药的研发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分离、鉴定和评价中药的活性成分,并深入探究其作用机制,可以为新药的开发提供借鉴和指导。

4.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还可以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毒性。

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可以了解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合理使用中药提供依据。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近年来,中药药理学作为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探索。

针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本文将从实验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验方法的应用1. 体内实验方法体内实验方法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动物实验通过给动物口服或注射中药提取物,观察其对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反应,进而评估其药理效应。

临床试验则是将中药应用于人体,进行药效学观察和毒副反应的评估。

2. 体外实验方法体外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实验和分子实验。

细胞实验通过培养体外的细胞,用中药提取物处理后测定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水平的改变。

分子实验则通过分离和纯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采用酶促反应、免疫印迹等技术进行研究。

3. 联合实验方法除了单独应用上述实验方法外,还可以进行联合实验研究。

例如,将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中药的药理效应以及其机制。

此外,联合实验方法还可以包括药动学、毒理学、药物相互作用等多方面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

1. 数据库与生物信息学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平台,可以存储和管理大量中药化学成分、中药方剂和中药药理学数据,提供便捷的查询和分析工具。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分子靶点,并加速中药药物机制的解析。

2. 虚拟筛选和计算机模拟通过虚拟筛选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大规模筛选和评估中药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这种方法能够节省时间和成本,并为中药的新药发现提供理论依据。

3. 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被应用于揭示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复杂性。

通过构建中药靶标网络,可以从整体上理解中药的多成分、多作用靶标网络,从而深入探究中药的多靶点调控机制。

三、中药药理研究的最新进展1.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近年来,中药的抗肿瘤作用成为热点研究领域。

中药毒理学与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与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主要研究药物 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而中 药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的
药效及其作用机制。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都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 作用的科学,但侧重点不
同。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 交叉和互补,例如动物实
验、细胞实验等。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的研究结果为临床用药提 供依据,有助于提高药物
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 论治、多靶点作用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 :与现代医学相结 合,推动中药现代 化发展
中药药理学的应用范围
中药药理学在中 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药 物开发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健 康保健中的应用
中药毒理学与中 药药理学的关系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的联系
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毒性、 药效、药物药毒理学的起源:古代 中医对药物毒性的认识
中药毒理学的发展:现代 医学对中药毒性的研究
中药毒理学的现状:国内 外对中药毒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毒理学的未来:发展 趋势和挑战
中药毒理学的应用范围
药物毒性研究:研究中药的毒 性作用,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 供依据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研究领域的拓展: 从传统中药扩展 到现代中药,从 单一药物扩展到 复方药物
研究深度的挖掘: 从药效学研究深 入到毒理学研究, 从细胞水平深入 到分子水平
研究合作的加强: 加强国内外合作, 共享研究成果, 推动中药毒理学 与药理学的发展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中药毒 理学与药理学 研究方法需要 不断创新和完
体外实验法
细胞培养:将中药成 分添加到细胞培养液
中,观察细胞反应

中药遗传毒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遗传毒理学研究进展
-D r m p ; … Ⅵfh u if mp=a a, 。‘( tiL l l … … d P L Ur m p 3 00. f … ^ u i8 00
Ke r s g ne i e ioo y wo d : e tc tx c lgy; i tg n cl nu a e iiy;Am e s
维普资讯
20 0 2年 1月
中 盛 葑
ChlE Frdik tn e cl n s a t ma Pae t M di ne J
n ,20 2 0 Vf 2 N 【 4 J
第 2 4卷
第 1 期
[ 综 述 ]
中药遗 传 毒理 学研 究进展
De e o m e to s a c n G e e i x c i g f Tr dii n lCh n s e i i e v lp n f Re e r h o n tc Te i o o y o a to a i e e M d c n
W AN( ;Ru . H Bin, YI eii i a N Xu k n
药 的水提取物 均 有致 突变 性 , 且存 在 明显 的剂 量 效 应关 系 . 同时 还 发 现 大 黄 和 槐 米 的 水 提 取 物 能 抑 制
细 胞 的生长 和分裂 增殖 。
对 于有诱 变 性 的 中草药 的致 突 变机 制 , 常认 通
为 其 中 有 诱 变 性 的 成 分 可 能 是 ・ 生 物 碱 或 蒽 些
的研 究 , 然他 们大都 同样 以 A s 虽 me 实验 进行 研 究 , 但 由于各家所 用 具体 方 法 如 剂 量选 择 、 取过 程 等 提
的 不 同 而 导 致 结 论 各 有 不 同 。 例 如 上 述 Moi t r o mo 等 人 的 报 道 是 1 4种 中 药 在 4 C 温 中 浸 泡 5 0 0。 水 h后 的 提 取 物 , 渡 道 等 人 对 设 1 4 中药 9 而 0 种 O℃ 水 温 中浸 取 3 h后 的 提 取 物 进 行 相 同实 验 . 得 阳性 结 所

中医药药物毒理学

中医药药物毒理学

综合分类方法
综合考虑传统分类和现代分类方 法,以及药物的药理作用、化学 成分、使用剂量和疗程等因素进 行分类。
毒性评价标准及指标
1 2 3
急性毒性评价标准
包括半数致死量(LD50)、最大耐受量(MTD )等指标,用于评价药物一次性给予机体后所产 生的毒性效应。
长期毒性评价标准
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观察药物 长期连续给予机体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靶器官 损害情况。
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确 保药物来源正规、炮制规范、储存得 当。
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避免联合用药导致毒性增强或疗效降 低。
加强临床监测与评估
对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进行密切监测和 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06
中医药药物毒理学未来发 展趋势与挑战
深入研究毒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器官芯片技术
将多种细胞类型在芯片上 共同培养,模拟器官的组 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用于 药物筛选和毒性评价。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基因组学技术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药 物对基因组的影响,包括基因
突变、基因表达等。
蛋白质组学技术
利用质谱技术等方法,检测药 物对蛋白质组的影响,包括蛋 白质表达、修饰和相互作用等 。
加强对中药毒性成分的研究,明确其 化学结构、性质及毒性作用机制。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等,深入研究中药毒性 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及靶器官毒性。
探索中药复方制剂中多种成分之间的 相互作用,以揭示其综合毒性效应。
完善毒性评价体系和方法
01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毒性评价体系,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 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等多个方面。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一、本文概述中药毒理学,作为中医药学与现代毒理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本文将从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中药的安全使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中药毒理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明确中药毒理学的研究目的,即通过对中药毒性作用的深入研究,揭示中药毒性产生的机理,为中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阐述中药毒理学研究的意义。

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障中药的安全使用,提高中药的疗效,还能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接着,本文将介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

包括中药毒性成分的分析、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毒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这些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将为中药毒理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展望中药毒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医药学的深入发展,中药毒理学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提出中药毒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以期为中药毒理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药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毒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科学,其基本概念涵盖了中药的毒性、中药毒性的形成、中药毒性的评价以及中药毒性的预防与控制等多个方面。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源于中药本身所含有的有毒成分,也可能由于药材的种植、采集、炮制、配伍等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因此,对于中药的毒性,我们必须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在使用中药时能够避免或减轻其毒性作用。

中药毒性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方法、配伍方式、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

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栀子苷是一种天然产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毒理学特性。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等方面,总结其研究现状和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栀子苷是一种天然产物,主要来源于栀子属植物的果实,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毒理学特性。

近年来,栀子苷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得到了广泛的。

本文将重点综述栀子苷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栀子苷的化学成分主要包含环烯醚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等。

其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栀子苷的主要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

而苯丙素类化合物则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

栀子苷的药理作用广泛,主要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

研究表明,栀子苷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抗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栀子苷还具有明显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栀子苷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肝脏损伤、肾脏损伤、胃肠道反应等。

长期大量使用栀子苷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容易导致肝脏、肾脏损伤。

栀子苷还会引起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体外实验等。

细胞实验可以用来探讨栀子苷的作用机制和体外活性,常用的细胞株包括人肝癌细胞HepG人乳腺癌细胞MCF-7等。

动物实验可以用来评价栀子苷的药效和毒副作用,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肝癌模型、大鼠乳腺癌模型等。

体外实验可以用来研究栀子苷的化学成分和提取工艺,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理活性:栀子苷具有较强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肿瘤疾病等。

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

中草药现代药理研究

中草药现代药理研究

中草药现代药理研究中草药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提高,对中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草药现代药理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并介绍一些中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中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意义重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药效机制,揭示其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为中草药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现代药理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中草药的质量和功效,减少中草药的毒副作用,提高中草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现代药理研究还可以加速中草药的研发过程,发现新的药物候选物和治疗方法。

中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体外实验可以通过细胞系、酶活性测定和相互作用分析等方法,研究中草药对细胞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影响。

动物实验可以用来研究中草药的药理学特性、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等方面。

临床试验则可以用来评估中草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近年来,中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例如,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连中的有效成分黄连素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达到抗炎的效果。

另外,黄芩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草药,具有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芩苷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总之,中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对于发掘中草药的潜力和提高中草药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现代药理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药效机制,为中草药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更多中草药的药理活性和作用靶点,为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

三七毒理学研究进展

三七毒理学研究进展

《毒理学》课程论文院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生物工程年级(班级):1102班*名:***学号: **********授课教师:完成日期:三七的化学成分及毒理学研究进展摘要:三七为常用中药,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始载于《本草纲目》,在我国已有 400 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还能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等。

三七复杂的化学成分是其良好功效的基础,目前已从三七中发现了百余种化合物,本文根据化学成分综述了三七有效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以及其在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抗衰老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各类化合物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三七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三七; 有效成分; 毒理学; 作用机制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的干燥根,又名田七、滇三七、参三七、血参、田三七等,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主产于广西、云南,四川、广东、湖南等地亦有少量引种]1[。

其根、茎、叶、花均可入药,是复方丹参滴丸、云南白药、片仔癀、复方三七口服液等常见中药制剂的主要成分之一,目前以三七为配方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的制剂达 20 余种。

作为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三七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也已十分详实。

本品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心、大肠经,具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的功效,主治吐血、咳血、尿血、便血、血痢、崩漏、产后出血、外伤出血、跌仆损伤、胸痹心痛、脘胁久痛、瘕积块、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疮疡肿痛]2[。

与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包括止血、抗血栓、促进造血、扩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等]3[。

其中含有大量的总皂贰。

已经证明三七能扩张冠脉]4[;具有止血作用]5[;促进蛋白质合成]6[:抗病毒、皮肤真菌]5[等药理作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研究方案: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1. 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中药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来解决。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推动中药的安全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2. 研究方法2.1 实验设计选取具有潜在毒性的中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2.2 动物实验2.2.1 动物选择:选择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2.2 给药剂量和途径:根据实验需要,确定不同剂量的给药方案,并通过不同途径给药,如饲料、胃饲、静脉注射等。

2.2.3 观察指标: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2.2.4 数据采集:收集动物实验的相关数据,包括各组动物的死亡率、体重变化、器官指标等。

2.3 体外实验2.3.1 细胞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胞系,如人类肝细胞、肾细胞等。

2.3.2 细胞培养:将细胞培养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预处理。

2.3.3 细胞毒性实验:将预处理后的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药物中,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细胞死亡情况。

2.3.4 数据采集:通过细胞存活率、细胞增殖率等指标对细胞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统计。

3. 方案实施情况3.1 动物实验3.1.1 选择常见的具有潜在毒性的中药,如朱砂、雄黄等。

3.1.2 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确定不同剂量的给药方案,如分别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组。

3.1.3 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确保给药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3.1.4 持续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记录并整理实验数据。

3.2 体外实验3.2.1 选择适合的细胞系,如人类肝细胞系L02细胞。

3.2.2 将L02细胞培养在DMEM培养基中,在细胞接近80%的情况下进行后续实验。

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

3 中药毒理学研究的问题与展望中药毒理学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由中药学、毒理学和毒代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而成的学科。

尽管近年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相比国外迅速发展的药物毒理学,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仍然很落后。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中药研究的复杂性中药多由多组分所组成,多药联合用药的实验研究是中药毒理学的重要内容;另外与化学药品相比中药自身在许多方面具有特殊性,概括起来有制剂粗、用量大、毒性小、起效慢、疗程长、靶点多、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等,都给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带来了困难;此外,中药所含的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进入人体后作用于多种靶器官,其药效和毒性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的含量来判断;而国际上往往因为中药某一成分的毒性作用而将含该毒性成分的中药及组方全盘否认;②研究水平需要深化:目前中药毒理学主要偏重于定性的毒性评价和病理描述,对阐明药物的毒性发生机制、毒副作用在服药者中发生率的个体差异,对如何在中草药开发、注册需要的试验研究、销售及毒副作用监测过程中发挥中草药毒理学的主动作用等方面研究不多;对有毒中药、中药中有毒成分及其含量问题和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深度不够;对中药或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对制备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研究形式化倾向;尤其是缺乏评价中药毒性级别的客观实验数据和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重视不足,有毒中药所特有的减毒增效限量标准和作用机理未能进行充分、深入的研究;⑧需要GLP的统一规范指导:中药品种繁多,目前对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等方面,但对中药毒副反应的研究如药物有效剂量、毒性剂量,毒副反应作用靶点,毒性产生机理及预防急救手段等方面研究尚很局限。

药物剂量与药效、毒性的关系密切,中药的毒副反应很多是由于使用不当,比如使用过量、使用时间过长等。

虽然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各研究单位因缺乏统标准,盲目性较大,既易出现研究目标过于集中,又会有各行其事的现象,难以形成系统地、统一地评价体系。

发稿中药注射剂药理毒理程鲁榕

发稿中药注射剂药理毒理程鲁榕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中药注射剂药理毒理研究 取得重要进展
通过对多种中药注射剂的药理和毒理研究, 发现它们在抗肿瘤、抗炎、抗病毒等方面具 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揭示中药注射剂的作用机制
研究深入探讨了中药注射剂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 优化药物设计和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发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风险
研究还发现中药注射剂与某些药物存在潜在 的相互作用风险,提示临床使用时应谨慎配 伍。
中药注射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中药注射剂的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同时,中药注射剂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也逐步深 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其作用机 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中药注射剂的进一步 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在抗炎、抗肿瘤、抗病毒 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具有显著优势,尤其在针对一 些难治性疾病和重大疾病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
未来,随着中药注射剂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 和临床应用的广泛开展,相信中药注射剂将会在 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03
中药注射剂的毒理学研究
中药注射剂的毒性成分分析
总结词
对中药注射剂中的毒性成分进行准确识别和分析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有助于揭示其潜在的毒性 和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中药注射剂通常包含多种中草药成分,其中一些可能具有潜在的毒性。通过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离、纯 化和鉴定,可以确定哪些成分可能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如色谱法 和质谱法,对毒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更准确地评估其毒性。
02
中药注射剂的药理作用
中药注射剂的药理作用概述
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 物中提取、纯化、制备而成的可用于注射给药的制剂。

药物毒理学发展展望

药物毒理学发展展望

药物毒理学发展展望一、引言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和机制的学科。

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毒理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将从药物毒理学的定义、历史、现状和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药物毒理学的定义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主要涉及药物在体内代谢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谢产物与细胞、器官和整个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效应。

因此,药物毒理学是一门跨领域的科学,涉及到化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方面。

三、药物毒理学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就开始使用中草药治疗疾病。

但当时对于中草药是否具有副作用并没有深入探讨。

直到16世纪欧洲开始使用化学合成的化合物治疗疾病,才开始逐渐意识到了药物毒理学的重要性。

19世纪初,随着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毒理学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动物模型进行药物毒性实验,以此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现代药物毒理学也逐渐转向了体外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等方向。

四、药物毒理学的现状目前,药物毒理学已经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

在新药开发中,药物毒理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新化合物进行体内外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可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新药上市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在现有药品使用中也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其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未来药物毒理学将会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在新化合物开发过程中,需要更加精准地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另一方面,在现有药品使用过程中,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监测和评估,以及更加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

未来药物毒理学将会与其他学科一起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

六、结论药物毒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对于新药开发和现有药品使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药理学热点研究方向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热点研究方向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开始于20世纪20~40年代,其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它是中药学的分支学科,也是药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更是一门与多种学科密切联系的新兴的桥梁性学科。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与中西医理论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学科,也是将中药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掌握中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近年来发展速度之快,涉及内容之广,也体现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对中药药理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备挑战性。

本论述中我们将对中药药理学中热点研究方面的显著进展做一综述。

1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以含药血清施加于体外实验反应体系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该种研究方法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复杂的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及其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

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对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的探讨。

其研究进展如下。

1.1动物的选择研究普遍证明,不同种属的实验动物血清成分也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与人类生物学特性尽可能相似的动物来作为药物的载体。

大鼠、豚鼠、家兔等动物与人类血清成分大抵接近,因此常用来制备含药血清。

为了消除个体差异,实验动物应选择4只以上,且雌雄各半。

同时,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动物相同,从而缩小或避免动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间在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而引起的免疫和排斥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

刘成海[2]等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可以为细胞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又可以为药物提供载体,同时还避免了多种血清有可能产生的干扰。

1.2给药途径与给药时间给药途径以灌胃给药最为常用,由于中药新型制剂不断产生,也可以通过注射、皮肤、呼吸道等多种给药途径来制备含药血清。

一般在制备含药血清时,供体动物的给药途径应该与临床给药途径保持一致,以避免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

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栀子苷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栀子苷,作为一种天然活性成分,广泛存在于多种药用植物中,尤其以栀子科植物中含量最为丰富。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栀子苷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特性研究的深入,其在医药、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逐渐显现。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栀子苷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并推动栀子苷在医药领域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本文将从栀子苷的提取分离、药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潜力以及毒理学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全面了解栀子苷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特性提供系统性的综述。

二、栀子苷的药理学研究栀子苷,作为一种天然活性成分,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栀子苷的药理学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部分将重点综述栀子苷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方面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

研究表明,栀子苷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在多种炎症模型中,栀子苷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从而减轻组织的炎症反应。

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核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

栀子苷也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研究表明,栀子苷在多种氧化应激模型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近年来,栀子苷的抗肿瘤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多项研究表明,栀子苷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周期、抑制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基因表达等有关。

栀子苷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栀子苷能够降低血压、改善心肌缺血、减轻心肌损伤等。

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张力、改善心肌代谢、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有关。

栀子苷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尤其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和心血管保护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然而,目前对栀子苷的药理学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如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试验数据有限等。

中药附子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

中药附子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

•专题研究-----中药材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99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27(2020)06-0435-06中药附子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郝丽丽",梁国欣3,魏洪鑫12,宁钧宇"2,高珊'(1.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食物中毒诊断溯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3;2.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069;3.北京市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2600)【摘要】附子及其炮制品作为中药材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但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基于安全性的考虑,有必要对附子进行健康危害评估。

本文基于系统文献检索(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es,SLS)方法,收集附子及其炮制品的有效毒理学数据,开展其危害评估。

结果显示,附子成分在动物及人体内吸收入血快,各脏器组织分布广泛,其中肝和肺含量最高,尿液为主要排泄途径。

附子ICR小鼠经口LD W在7.15-22.862g生药/kg-bw,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动物实验显示,心脏和神经系统是附子及其炮制品毒性效应的主要靶器官,此外附子还具有肝、肾毒性,长期服用可能引起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功能失调。

大剂量附子具有一定的生殖发育毒性。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其具有遗传毒性及致突变性。

【关键词】附子;毒理学安全性;危害识别Advances in toxicological security of FUZI one of the Chinesetraditional medicinal cropsHAO Li-li1'2,LIANG Guo-xin3,WEI Hong-xin12,NING Jun-yu1'2,GAO Shan'(1.Beijing Center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Beijing Research Center for Prevention Medicine,Beijing KeyLaboratory of Diagnostic and Tracebility Technologies for Food Poisoning,Beijing100013,China;2.School of Public Health,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69,China;3.DaxingDistrict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102600,China) [Abstract]A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al crops,FUZI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 are widely used in our country.But poisoning incidents are common.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security,it*s necessary to conduct hazard assessment of FUZI.Based on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es(SLS),FUZI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effective toxicological datum were completed.The hazard assessment objects were FUZI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The result show that FUZI's components were quickly absorb into blood in animals and human body;FUZI widely distributed in various organs and tissues,especially in liver and lung.Urine is the main excretion way of FUZI.Oral LD50of FUZI in ICR mice was between7.15and22.862g crude drug/kg*bw.Subacute,subchronic and chronic toxicity anima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heart and nervous system were the main target organs of the toxic effects of FUZI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In addition,FUZI had certain liver and kidney toxicity.Long term use may also cause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endocrine rge dose of FUZI had certain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But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genotoxicity and mutagenicity.[Key words]FUZI;Toxicological security;Hazard identification;附子,为毛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侧根)加工品,又称附片、乌头或天雄。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机制的学科,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不仅加深了对中药的理解,同时也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和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一、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活性研究。

研究表明,中药的化学成分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活性物质,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等。

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能够与靶点结合,发挥药理作用。

通过对这些活性物质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药效与药理机制的研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不仅关注中药的化学成分,还着重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可以评价中药的药效,并探究其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中药的药效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剂量、给药途径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着眼于揭示中药的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以期实现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三、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的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受到中药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药物代谢研究主要关注中药物质经过机体代谢酶的作用,转化成代谢产物并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动力学研究则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些研究为临床应用中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用药和剂量设计。

四、中药药理学与传统中医药的结合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于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药效、药理机制以及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传统中医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加速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总结起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和药理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疗效,并减少其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
段俊红 胞线粒体中氧化型细胞色素酶的三价铁结合 , 阻止 细胞的氧化反应 。 胡志祥等 报道 , 苦杏仁 、 桃仁 、 白
[7]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H22 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 但土贝母煎剂对用以亚硝
酸基肌氨酸乙酯的前提诱发小鼠胃的增生及癌变 , 不但无抑制作用 , 而且可能有促癌作用 ; 周爱香 [11]等 研究表明 , 复方马钱子 ( 由马钱子粉 、 川牛膝 、 当归 、 木瓜等组成 ) 有一定的镇痛 、 抗炎和调节免疫的作 用 , 但对其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时 , 出现了明显的中毒 症状 , 全身强制性抽搐直至死亡 , 对其进行慢性毒性 试验时 。 发现大剂量组 (0.9g / ks) 有 15%动物死亡 , 中 剂量组有 2.5% (0.3g / ks) 动 物 死 亡 , 这 为 I 临 床 提 供 了 一 定 的 科 学 依 据 ;Ft 本 学 者 报 道 在 1990 — 1993 年 6 月共 3 年半的时间内 , 小柴胡汤 引 起 肺 炎 28 例 , 进一步研究发现小柴胡汤 DLST( 淋巴细胞刺 激 试验 ) 阳性 , 其中柴胡 、 半夏 、 黄芩在 DSLT 试验也呈 阳性反应 , 其中黄芩最敏感 。
[9]
222 合理的配伍
中药属天然药物 , 所含成分相当复杂 , 复方制剂 的成分就更为复杂 , 往往有毒成分与解毒成分并存 , 各成分之间既可以相互拮抗 , 也可以相互促进 。 若配 伍得法 , 不仅能使药物相互协调 , 增强疗效 , 并能减 轻或消除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 如中药 “ 七情 ” 中的 “ 相杀 、 相畏 ”, 即指药物通过配伍 , 一种药物能减轻 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 如生姜杀半夏 , 即半夏与生姜配伍使用可减轻或消除半夏的毒性或 副作用 , 甘草或干姜片与熟附子同煮 , 附子毒性大为
明其急性毒性极小 , 可视为无毒级 。 姜树山 [10]实验研 究表明 , 土贝母对实验性宫颈癌 、 实体瘤 $180 、 肝癌
-46 -
2008 年 12 月

[21]
第六卷第六期
铜 仁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Tongre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2]
雷公藤晋碱等 , 可引起视丘 、 中脑 、 延脑 、 脊髓的病理 改变 , 使肝脏 、 肾脏 、 心脏发生出血与坏死 。 王新红 [4] 等报道 , 长春新碱可致病人惊厥 、 面神经麻痹 、 脑神 经病变等 。
12 含甙类的中药
含甙类的中药可分为四类 : (1) 含强心甙 。 可直 接作用于心脏 , 引起心肌收缩的增强 , 心率减慢 。 蟾 酥 [5] 含有的蟾酥毒甙有类似洋地黄的作用 , 临床中 毒多表现为循环系统症状 , 严重时可导致心脏综合 症 。 夹竹桃叶 ( 含有强心甙和夹竹桃甙 。 ) 也有类似洋 地黄的作用 , 国内报道 , 两只鹅吃四个夹竹桃嫩尖 (每个嫩尖含四个幼叶 )即中毒死亡 。 (2) 含皂甙 。 皂甙 的毒性主要是对局部有刺激作用 , 并能抑制呼吸 。 龙 兰舌属的皂甙对子宫平滑肌有刺激性 , 能引起母畜 流产 。 高芳 [6]报道 , 黄药子 、 高陆 、 木通等含皂甙对黏 膜有刺激性 , 并有溶血作用 , 能引起母体流产 。 (3) 含 氰甙 。 其毒性成分主要是氢氰酸 , 氰离子能迅速与细
2
中药毒理学的应用 通过对中药的毒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 便于医
者合理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 , 并进行合理的炮制 、 配 伍 , 以保证用药安全 。
21 客观的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为了保证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 除进行必 要的制剂理化性质检验外 , 还要从毒理学角度对制 剂进行安全性检查 。 如静脉注射剂要进行静脉刺激 性试验 、 过敏性试验 ; 肌肉注射剂要进行肌肉刺激性 试验 ; 皮肤黏膜外用药则需做皮肤 、 黏膜刺激性试 验 、 皮肤过敏性试验 ; 此外 , 各药临床应用前大多都 必需进行急 、 慢性毒性试验 。 各国学者对此作了大量 研究 。 邓曼静 对乙肝宁颗粒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 表
Toxicological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AN Jun-hong
(Department of Biology & Engineering,Tongr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ongren 554300, Guizhou )
14 含萜及内酯类的中药
其毒理作用主要是对局部有刺激性 , 并对中枢 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 《 开宝本草 》 中介绍千金子种 子含脂肪油 , 有毒成分为环氧续随子醇苯乙酸二乙 酸酯 , 此外含有殷金醇棕榈酸酯以及续随子醇二乙 酸苯甲酸酯等 , 中毒后剧烈呕吐 、 头晕 , 严重者可发 生呼吸 、 循环衰竭 。
11 含生物碱的中药
生物碱毒理作用主要是使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先兴奋后抑制 , 直至麻痹 , 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脏 , 提 高心肌的兴奋性 。 如藜芦主要含有的藜芦碱 、 红藜芦 碱 、 原藜芦碱 、 假藜芦碱均能引起中枢神经麻痹 、 消 化功能紊乱和致畸胎 。 雷公藤 主要含雷公藤定碱 、
[3]
收稿日期 :2008-09-17 作者简介 : 段俊红 (1981 — ), 女 , 山东荷泽人 ,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 :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
—— —— —— —— —— —— —— — 长期以来中药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被视为 “ 无 毒 ”, 但在实际应用中 , 有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副作 用 , 如使用不当还会产生 “ 毒性 ”, 造成较大的危害 , 且中药成分复杂 , 有些成分的潜在毒性尚无充分了 解 , 缺乏警惕 , 可出现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 [1]。 如夏 枯草 、 板蓝根 、 牛黄解毒丸 、 大青叶注射液等均能引 起过敏反应 ; 款冬花 、 花椒 、 小茴香的挥发油有致癌 作用 ; 马兜铃 、 天仙藤 、 关木通等都含有马兜铃酸 , 它 是一种致突变剂 , 能引起染色体损害并对啮齿动物 有较强的致癌作用 。 1 中药的毒理作用
杂志 ,2000 ,(2) :43 — 44.
Vol.6.No.6 Dec.2008
降低 。 现今十八反 、 十九畏也被开发利用 , 吴正杰报 甘草与大戟 、 甘遂 、 芫花相配伍治疗牛的前胃疾 病效果甚好。 吴慧英[22]报道,官桂畏赤石脂可以治疗女 性月经不调、产后血晕。 因此,通过对中药毒理的深入 研究。 合理的配伍,以便为开发新的药物另辟蹊径。 3 中药毒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目前中药毒理学主要偏重于定性的毒性评价和 病理描述 , 对阐明药物的毒性发生机制 、 毒副作用在 服药者中发生率的个体差异 , 对如何在中草药开发 、 申报 、 销售及毒副作用监测过程中发挥中草药毒理 学的主动作用等方面研究不多 。 对有毒中药 、 中药 中有毒成分及其含量问题和 “ 十八反 ”、“ 十九畏 ” 的 研究深度不够 , 对中药或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认 识不足 , 尤其是缺乏评价中药毒性级别的客观实验 数据和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重视不足 。 而且有毒中 药所特有的减毒增效限量标准和作用机理未能进行 充分的研究 。 但是 , 国内外学者将不断完善并推广 中药的毒理学评价标准和检测方法 。 探索简便 、 快 速 、 精确的毒性试验方法 。 对药物与动物体之间关 系的研究 , 建立临床诊断化验室 、 毒性分析室 、 真菌 实验室和动物试验室 ( 符合 GLP 实验室标准 ) , 利用 现代分析技术手段 , 以及更高的现代光谱技术 , 如紫 外光谱 、 红外光谱 、 质谱 、 气相色谱 、 液相色谱 、 核磁 共振以及 x 一衍射等对各种中草药有毒成分进行分 析 、 提纯和鉴定 。 同时生物标志物 、 基因技术等生物 学实验方法也不断进入中草药毒理学各个研究领 域 。 3Rs [23]也在中草药毒理学研究中得到应用 ( 所谓 3Rs 是 在 生 物 医 学 实 验 中 减 少 (reduction) 、 替 代
段俊红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工程系 , 贵州 铜仁
554300)
摘 要 : 中药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 保障健康和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我们必须加强对中药毒理 学的研究 。 笔者就近年来中药的毒理作用作以综述 。 关键词 : 中药 ; 毒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310 —(2008 )06 — 0045 —(03 )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health and environment. We must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xicology. The author has made a summary on the toxicological effects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toxicological effect
2008 年 12 月
第六卷第六期
铜 仁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Tongre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Vol.6.No.6 Dec.2008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15 含无机矿物质的中药
这类中药含有砷 、 汞和铅等重金属化合物 , 含汞 中药朱砂 、 水银的毒性作用是由于汞与蛋白质的巯 基有特别的亲和力 , 高浓度时可抑制多种酶活性 ; 砷 可刺激胃肠道 , 同时阻碍细胞的氧化功能 , 促使细胞 死亡 ; 铅是原浆毒 , 可使卟啉代谢紊乱 , 阻碍血红蛋 白的合成 。 现今资料报道女性服用含铅中药后 , 可致 癌 、 致畸胎和致突变 ; 国外精神病院研究 , 儿童接触 铅后表现出多动症 。 关于砷 、 汞的毒性资料屡见不 鲜 , 这里就不多介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