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
2023-11-11
•引言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概述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方法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内容目
录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结论与
展望
•参考文献
目
录
01引言
研究背景
研究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毒理学特点,旨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的毒理学机制,有助于揭示其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发生规律,为改进药物质量和临床治疗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概述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定义
•特点: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组方合理、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特点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分类
03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方法
通过给动物一次性大量药物,观察其急性反应,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急性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
致畸试验
免疫毒性试验
通过给动物长期小剂量药物,观察其慢性反应,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通过给动物在怀孕期间用药,观察其后代是否有先天性缺陷,以评估药物对胚胎的毒性。
通过观察药物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以评估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
体外实验方法
03
02
01
计算机模拟方法
04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毒理学研究内容
制剂中单味药的毒理学研究
毒性成分分析
研究各味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包括对机体器官、系统的毒性作用及毒性靶点。
毒性作用机制
毒性反应特点
制剂中多味药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研究
毒性协同与拮抗研究
安全性评价
药效学研究
药效与毒性关系
曼陀罗花药理和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曼陀罗花药理和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曼陀罗花(Datura)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草本植物,它在中药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
疗各种疾病。曼陀罗也含有多种有毒成分,因此在使用上需要谨慎。本文将介绍曼陀罗花
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曼陀罗花中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其中包括阿托品、颠茄酸、异橘皮碱等。这些生物
碱具有镇静、麻醉、强心、扩张血管等作用。曼陀罗花的药理学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干
扰神经传导来产生镇静和麻醉效果。曼陀罗花还具有祛痰、止咳、解痉等作用,对于治疗
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疗效。
曼陀罗花也具有较强的毒性。在药理学研究中发现,曼陀罗花的生物碱可以干扰多种
受体的功能,比如乙酰胆碱受体、多巴胺受体等。这些受体的干扰导致神经传导紊乱,表
现为谵妄、烦躁、幻觉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曼陀罗花还可以引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
中毒性肺水肿等心血管系统症状,甚至有可能引起死亡。
研究发现,曼陀罗花的毒性与其生物碱的含量和比例密切相关。不同品种和不同生长
环境下的曼陀罗花生物碱含量会有所变化,因此毒性也会有差异。研究还发现,曼陀罗花
的毒性会随着植物生长阶段的变化而变化,花朵中的生物碱含量最高,因此花朵的毒性也
最强。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曼陀罗花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研究人员发现,曼陀罗花中的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还有研究发现曼陀罗花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一些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曼陀罗花在中药学中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同时也有较强的毒性。在使用曼陀罗花
时需要谨慎,在医学监督下使用,避免出现中毒和不良反应。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
最新进展
近年来,中药药理学作为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和探索。针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本文将从实验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验方法的应用
1. 体内实验方法
体内实验方法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
试验。动物实验通过给动物口服或注射中药提取物,观察其对动物的
生理和行为反应,进而评估其药理效应。临床试验则是将中药应用于
人体,进行药效学观察和毒副反应的评估。
2. 体外实验方法
体外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实验和分子实验。细胞实验通过培养体
外的细胞,用中药提取物处理后测定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水平的
改变。分子实验则通过分离和纯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采用酶促反应、免疫印迹等技术进行研究。
3. 联合实验方法
除了单独应用上述实验方法外,还可以进行联合实验研究。例如,
将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中药的药理效应以
及其机制。此外,联合实验方法还可以包括药动学、毒理学、药物相
互作用等多方面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
1. 数据库与生物信息学
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平台,可以存储和管理大量中药化学
成分、中药方剂和中药药理学数据,提供便捷的查询和分析工具。利
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分子靶点,并加速中药
药物机制的解析。
2. 虚拟筛选和计算机模拟
通过虚拟筛选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大规模筛选和评估中药化合
物的药理活性。这种方法能够节省时间和成本,并为中药的新药发现
川乌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乌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标签:川乌;毒理作用;综述
川乌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气微,味辛、麻舌[1],主要化学成分是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包括乌头碱、次乌头碱、杰斯乌头碱、异翠雀碱等[2]。研究表明,川乌有抗炎、麻醉镇痛、扩血管降压、强心、降血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药理作用[3],其功效是由乌头生物碱类物质决定,但其毒副作用亦是乌头生物碱类物质造成。由于川乌的药用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因此,用药必须谨慎,以避免发生不良反应。笔者现通过总结川乌毒理学作用及影响毒理学作用因素的研究动态,为深入研究川乌提供参考并对川乌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 毒理作用
1.1 心脏毒性
心脏毒性一直被认为是川乌的主要毒性。李氏等[4]对1997-2006年10年间乌头类中药中毒临床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收集的355篇临床文献中有139篇是关于川乌中毒。乌头类中毒的大部分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其中室性早搏者占心律失常的比例高达60%,约10%的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或阿-斯综合征,另外也有血压下降、心悸、中毒性心肌炎等情况发生。有文献报道,乌头碱类中药致心律失常的特点是多样易变,以频发室性早搏最常见[5]。川乌的主要成分乌头碱导致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异常率可达80.1%~88.0%,呈多形性改变,称紊乱性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表现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缓慢型心律失常也比较容易发生,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还可在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变化和QT间期延长等。乌头碱急性中毒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其中以伴发多形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见[6]。
马钱子的毒理学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1 14 对心脏 的作用 .. A dr 等 通 过研究 士 的宁和 马钱子碱 类似 物对 氨酸 n es
vm c )或 云 南 马钱 ( t cnsper n ) 的 干 燥 成熟 种 o ia Sr h o i i a y ra 子 ,具有通络 止痛 、散 结消 肿 、凉血 散 热等功 效 ,常用 于 治疗 风湿顽 痹 、麻 木 瘫 疾 、疽 痈 肿痛 、跌 打 损伤 等疾 病 , 常用 于成 药 、复方 中配 伍 应用 。马钱 子 含有 多 种 生物 碱 , 主要毒性成分 是士的宁 和马钱 子碱 … 。为保证 其临 床用药
的宁部分破坏 ,转 变成异 马钱子 碱 、异士 的宁碱 等毒性 小 的生物碱¨ 。潘扬 5等 采用 双 向发 酵法 用真 菌 固体发 酵 1 ]
基 金 项 目 : 云南 省 教 育 厅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项 目 ( 目编 号 :2 1 Y 9 ) 项 0 1 38 。
作者 简介 :张文平 (9 1 ,女 ,讲师 ,硕士。E m i w n i zag6 @yho em c 。 18 一) — a : e p g n6 6 ao.o . a l nh
脏 、肺 、心脏 、胃小肠 、脑 和血浆 ) 制马钱 子 中士的 宁和 马钱子碱 的分 布 ,结 果发 现制 马钱子 和士 的宁有 相似 的组
织分 布特征 ,其 中肾脏 二者 含 量最 高 ,脑 中的含 量最 低 ,
中药遗传毒理学研究进展
醌衍 生物 7 , , 有 报 道 认 为黄 酮 类 化 合 物 亦 有 9等 也
诱 变 性 一 一 些 研 究 人 员 开 始 对 中 草 药 中 提 取 的 。 各 种 成 分 进 行 诱 变 性 研 究 殷 学 军 等 人 … 曾 以 Am s 验 对 蛇 床 子 水 溶 性 提 取 物 中 的 蛇 床 了 素 、 e实 佛
的研 究 , 然他 们大都 同样 以 A s 虽 me 实验 进行 研 究 , 但 由于各家所 用 具体 方 法 如 剂 量选 择 、 取过 程 等 提
的 不 同 而 导 致 结 论 各 有 不 同 。 例 如 上 述 Moi t r o mo 等 人 的 报 道 是 1 4种 中 药 在 4 C 温 中 浸 泡 5 0 0。 水 h后 的 提 取 物 , 渡 道 等 人 对 设 1 4 中药 9 而 0 种 O℃ 水 温 中浸 取 3 h后 的 提 取 物 进 行 相 同实 验 . 得 阳性 结 所
药 的水提取物 均 有致 突变 性 , 且存 在 明显 的剂 量 效 应关 系 . 同时 还 发 现 大 黄 和 槐 米 的 水 提 取 物 能 抑 制
细 胞 的生长 和分裂 增殖 。
对 于有诱 变 性 的 中草药 的致 突 变机 制 , 常认 通
为 其 中 有 诱 变 性 的 成 分 可 能 是 ・ 生 物 碱 或 蒽 些
等人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一、本文概述
中药毒理学,作为中医药学与现代毒理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本文将从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中药的安全使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中药毒理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明确中药毒理学的研究目的,即通过对中药毒性作用的深入研究,揭示中药毒性产生的机理,为中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阐述中药毒理学研究的意义。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障中药的安全使用,提高中药的疗效,还能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接着,本文将介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中药毒性成分的分析、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毒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这些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将为中药毒理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展望中药毒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
步和中医药学的深入发展,中药毒理学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提出中药毒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以期为中药毒理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药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毒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科学,其基本概念涵盖了中药的毒性、中药毒性的形成、中药毒性的评价以及中药毒性的预防与控制等多个方面。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
中药毒性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毒性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中药毒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泛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性质。在我国古代中草药书籍当中,介绍药物时,先要表明其毒性,经过对中药毒性的深层次研究,在现代药学中,中药毒性理论获得了广泛应用,是现代中药学的发展基础。
【关键词】中药毒性;含义;认识;合理使用;现代发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1-01
1 中药毒性的含义
中药药性是指决定一种物质成为中药的性质或属性,是对中药作用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有毒无毒(毒性)作为药性之一,是中药治疗作用之外的,对(人体)正气损伤的“负效应”(不良反应是其表现)的认识,是中药药性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对中药的毒性概念的认识,古今有很大的差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广义的毒性概念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亦有指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而明代张景岳的论述,进一步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含义,并阐明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治偏也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
1.2 狭义的毒性概念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那些含有有毒成份,药性峻猛,进入机体易致毒副作用甚至致人死亡的药物。
2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由于缺乏正确的宣传和指导,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完全无毒的,可以随意服用。有些中药药品广告也往往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提或避重就轻,误导患者。患者在用药时也往往忽视中药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认识的误区。在中药“无病健身”的错误观念影响下,长期、过量或者不恰当使用中药的情况时有发生,必然会引发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因此,正确宣传中药的不良反应的客观存在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关于中药的毒性,中医有三个轮换使用的说法,一个是“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一个是“是药三分毒,但吃无妨”;一个是“中药的炮制加工过程,可以消除毒性”。还有一个时不时拿出来用的挡箭牌“西药也一样有毒”。中药有毒没有?答案是肯定的,中药肯定有毒,是药三分毒。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毒又分为急毒慢毒,有些是具有急毒性,譬如断肠草,服用之后很快导致死亡。这种毒药被人们认识后,不再用作治病的药物,而是作为杀人毒药。有些药物是慢毒,慢慢地在体内蓄积,需要长时间服用,才能表现出毒性,譬如朱砂,朱砂作为镇静安神药物,不能长时间服用,最好不要连续服用超过一周,一般来说,要温水冲服,不能煎煮,剂量要小(0.1-0.5g/日)。因为朱砂长时间服用会出现体内蓄积汞,容易出现汞中毒,最严重毒性就是肾损伤。中医所说的毒性与西医药理所说的毒性还不完全一样。中医说的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所说的“以毒攻毒”,就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功能状态的偏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中医药药物毒理学
中医药药物毒理学研究紧密结合临床实践,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 导。
02
中医药药物毒性分类与评 价
毒性分类方法
传统毒性分类
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将 药物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和无 毒等不同级别。
现代毒性分类
结合现代毒理学研究方法,根据 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和靶 器官损害程度进行分类。
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确 保药物来源正规、炮制规范、储存得 当。
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避免联合用药导致毒性增强或疗效降 低。
加强临床监测与评估
对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进行密切监测和 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06
中医药药物毒理学未来发 展趋势与挑战
深入研究毒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加强对中药毒性成分的研究,明确其 化学结构、性质及毒性作用机制。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等,深入研究中药毒性 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及靶器官毒性。
探索中药复方制剂中多种成分之间的 相互作用,以揭示其综合毒性效应。
完善毒性评价体系和方法
01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毒性评价体系,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 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等多个方面。
整体性
辨证性
中医药药物毒理学注重从整体上研究药物 对生物体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关注单一成 分或单一器官。
毒理学研究进展及热点
的总体 框架 , 包 括 化学 表 征 ! 性 测 试 (毒 性 途 径 和 毒 靶 向测 试 ) !剂 量 一 应 和 外 推 建 模 !人 群 和 暴 露 资 反 料 ! 险分析 等等 "C ollin S F S (N IH /N H G R I 主任 ) 危 等 提 出 , 毒性评 定 应 从 动 物 体 内 研 究 转 移 到 体外 试
浓度 加 和模 型 (C A ) ! 立 作 用 模 型 (IA ) !相 互 作 用 独 模型 (IA I 和 两 步 预 测 模 型 (T S P ) 等 " 国 内虽 然 在 ) 预测 毒理 学领 域 取 得 了 一 定进 展 , 但 总 体 而言 自 主 创新 不够 , 多 数 情 况是 在 引用 国外 的 预测 模 型 " 为 此 , 我们应 大力 发 展计算 机 毒理学 和毒 理 基 因组 学 ,
1
描述毒 理学
目前 , 毒 理学 的 研 究 对 象 包 括 各种 外 源性 有 害
本 文 于 20 1 年 3 月 3 日收 到 . 1
第3期
曹佳等 : 毒理学研究进展及热点
139
验 ! 等生 物体 内试验 和 计算 机 建 模 , 美 国 N T P !美 低 国 E P A 和 N IH / N C G C 对 此 开 展 了 协 作 研 究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草药在传统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正
因为中草药以及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化学成分,其中可能存在一些有
毒物质,因此中草药的毒理学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
一、中草药的毒理学研究意义
中草药的毒理学研究对于中草药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了解中草药的毒理学特性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其安全性,避免在应用过
程中产生不良反应。其次,了解中草药的毒理学特性可以为中草药的
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确保其有效成分达到临床需要。最后,中草药毒
理学的研究也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
二、中草药的毒性分类
根据中草药的毒性特点,可以将中草药的毒性分为急性毒性、亚急
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急性毒性主要指中草药在短时间内引起的明显中
毒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亚急性毒性是指中草药在较长时间
内引起的中毒反应,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慢性毒性则指长
期使用中草药导致的潜在毒副作用,如导致肝肾损伤、免疫功能紊乱等。
三、中草药的毒理学评价方法
中草药的毒理学评价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
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化学分析等。动物实验主要是通过给小鼠或大
鼠灌胃或注射中药提取物,观察其对动物的影响,以评估其急性毒性
或亚急性毒性。细胞实验是通过将中药提取物加入特定的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的生长、旺盛程度以及是否产生毒副作用。化学分析则是通过对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其毒性。
四、中草药的毒性规避策略
为了降低中草药的毒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规避策略。首先,通过中药的炮制和加工,去除其中的有毒物质或降低毒性物质的含量。其次,对中药进行合理的配伍,以减少不良反应。此外,临床应用中草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进行合理的调配,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曼陀罗花药理和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曼陀罗花药理和毒理学的研究进展【摘要】
曼陀罗花是一种具有毒性和药用价值的植物,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曼陀罗花的化学成分分析、药理作用研究、毒理作用研究、临床应用研究以及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全面总结了曼陀罗花的药理和毒理学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曼陀罗花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毒性。而曼陀罗花在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中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本文分析了曼陀罗花药理和毒理学研究的意义,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和结语。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曼陀罗花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
。
1. 引言
1.1 曼陀罗花的毒性及药用性
曼陀罗花,又称为曼陀罗,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朵呈漏斗状,具有鲜艳的颜色和浓郁的香气,常被用于园艺观赏。曼陀罗花具有较高的毒性,含有多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毒性成分,如托品和生物碱等。在民间传统中,曼陀罗花被广泛视为有毒植物,不宜与其接触或食用。
尽管曼陀罗花具有较高的毒性,但同时也被发现具有一定的药用
价值。部分研究表明,曼陀罗花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镇痛和
抗菌等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某些疾病。由于其毒性较大,使用时需
要密切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出现中毒情况。
了解曼陀罗花的毒性及药用性,对于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保护
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通过深入研究曼陀罗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和毒理作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其在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中的合理利用,为人类健康和医药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曼陀罗花的药理和毒理学特性,以全面了
中药“毒”性研究述评
十 八反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但也有些 学者认为, 十 八反、 十九畏 并非绝对, 在治疗某些特殊疾病时相互配伍亦可能会达 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如樊 氏 收集 了乌头 ( 附子) 与半夏、
海 藻 与甘 草 、 人参 ( 党参) 与五 灵 脂 临床 合 用 的大 量 中药 处 方 没
降低 中药 毒 性 的 作 用 。 如 通 过 净 制 可 除 去有 害 部 位 或 夹 杂 的有
基金项 目:国家重点基础研 究发展计划 ( 2 0 0 9 C B 5 2 2 8 0 6 )
通 讯作 者 : 叶祖 光 , E - m a i 1 :y e z u g u a n g  ̄ s i n a . c o m
准, 明确 有 毒 中药 的定 义 并 制 定 毒 性 分 级 标准 , 并对 《 药 典 》的
下使用的, 其有 别于化药 毒性 。本 文基 于中医对 中药毒性 的认 识, 就近年有关 中药 “ 毒 ”性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 中药毒性 的认识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昧、 归经 、 升 降浮沉及有毒无毒, 即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中药的毒性有轻
关 于中药毒性,《 神农本草经 》首先提 出有毒、无毒概念, 并创三 品分类标准, 将有毒 中药列为下品, 认为 “ 多毒 , 不可久 服” 。《 素问 ・ 五 常政大论篇》提 出大毒 、常毒 、小毒 中药的治 病 原则, 后世 的本草著作多延用此分类方法 。陶弘景 《 本草经 集 注》将有 毒中药分 为大毒 、有毒和小毒三级 ;陈藏器 《 本草 拾遗 》 、李时珍 《 本草纲 目》将其分为大毒 、有毒 、小毒 、微 毒 四级 …。2 0 1 0年版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药典》 ( 以下简称 《 药 典》 ) 总计收载有毒 中药 8 3 种, 根据 中药 毒性 的强弱, 将有“ 毒” 中药分 为大毒 ( 1 0种) 、有毒 ( 4 2种) 、小毒 ( 3 1 种) 3个不 同的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作为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人类的健康起着重
要作用。然而,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中药的毒理
学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中药的毒理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引
起的毒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毒性机制的一门学科。本文将从中药毒
性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毒性作用机制、毒性评价和安全应用等
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毒性的概念
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或动物造成损害的能力。中药毒性的表现
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有些中药具
有明显的毒性,如雄黄、砒霜等,属于剧毒药物;而有些中药在一定
剂量范围内能够发挥治疗作用,但在超过剂量或长期使用时可能出现
毒性反应。因此,正确评估中药毒性,对于中医药的安全应用至关重要。
二、中药毒性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根据中药的毒性程度和表现形式,可以将中药毒性分为急性毒性和
慢性毒性。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毒反应发生迅速,症状明显,如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而慢性中毒则是长期接触某些中药后,患者逐渐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如贫血、营养不良、内脏器官损伤等。
中药毒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途径、
药物配伍等。
三、中药毒性作用机制
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是中药毒性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不同种类
的中药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对细胞、脏器和基
因的损伤等。例如,一些中药中含有的有毒成分能够引起细胞内酶的
变性,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死亡;另外,一些中药中的毒
性成分还可能对DNA产生损害,引发遗传性疾病。了解中药毒性的作
三七毒理学研究进展
《毒理学》课程论文
院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年级(班级):1102班
*名:***
学号: **********
授课教师:
完成日期:
三七的化学成分及毒理学研究进展摘要:三七为常用中药,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始载于《本草纲目》,在我国已有 400 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还能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等。三七复杂的化学成分是其良好功效的基础,目前已从三七中发现了百余种化合物,本文根据化学成分综述了三七有效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以及其在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抗衰老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各类化合物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三七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三七; 有效成分; 毒理学; 作用机制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的干燥根,又名田七、滇三七、参三七、血参、田三七等,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主产于广西、云南,四川、广东、湖南等地亦有少量引种]1[。其根、茎、叶、花均可入药,是复方丹参滴丸、云南白药、片仔癀、复方三七口服液等常见中药制剂的主要成分之一,目前以三七为配方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的制剂达 20 余种。作为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三七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也已十分详实。本品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心、大肠经,具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的功效,主治吐血、咳血、尿血、便血、血痢、崩漏、产后出血、外伤出血、跌仆损伤、胸痹心痛、脘胁久痛、瘕积块、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疮疡肿痛]2[。与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包括止血、抗血栓、促进造血、扩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等]3[。其中含有大量的总皂贰。已经证明三七能扩张冠脉]4[;具有止血作用]5[;促进蛋白质合成]6[:抗病毒、皮肤真菌]5[等药理作用。近年来,每年有关三七的文献报道在 700 篇左右,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七中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和药效药理方面。三七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代谢、免疫调节系统等的影响]87[ 近年来,有关三七的药理学研究报道较多为此,本文试作初步归纳。现就三七有效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药毒理学
3 中药毒理学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中药毒理学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由中药学、毒理学和毒代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而成的学科。尽管近年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相比国外迅速发展的药物毒理学,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仍然很落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中药研究的复杂性中药多由多组分所组成,多药联合用药的实验研究是中药毒理学的重要内容;另外与化学药品相比中药自身在许多方面具有特殊性,概括起来有制剂粗、用量大、毒性小、起效慢、疗程长、靶点多、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等,都给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带来了困难;此外,中药所含的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进入人体后作用于多种靶器官,其药效和毒性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的含量来判断;而国际上往往因为中药某一成分的毒性作用而将含该毒性成分的中药及组方全盘否认;②研究水平需要深化:目前中药毒理学主要偏重于定性的毒性评价和病理描述,对阐明药物的毒性发生机制、毒副作用在服药者中发生率的个体差异,对如何在中草药开发、注册需要的试验研究、销售及毒副作用监测过程中发挥中草药毒理学的主动作用等方面研究不多;对有毒中药、中药中有毒成分及其含量问题和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深度不够;对中药或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对制备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研究形式化倾向;尤其是缺乏评价中药毒性级别的客观实验数据和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重视不足,有毒中药所特有的减毒增效限量标准和作用机理未能进行充分、深入的研究;⑧需要GLP的统一规范指导:中药品种繁多,目前对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等方面,但对中药毒副反应的研究如药物有效剂量、毒性剂量,毒副反应作用靶点,毒性产生机理及预防急救手段等方面研究尚很局限。药物剂量与药效、毒性的关系密切,中药的毒副反应很多是由于使用不当,比如使用过量、使用时间过长等。虽然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各研究单位因缺乏统标准,盲目性较大,既易出现研究目标过于集中,又会有各行其事的现象,难以形成系统地、统一地评价体系。将国际GLP规范与中药毒理学研究有机地结合,既符合国际规范。使GLP规范的普遍性与中药毒理学的特殊性相统一,是摆在我国中药毒理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大课题,也是中药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问题。以GLP研究原则规范中药毒理学研究乃至整个中医学研究活动,以中医药学独特的思维模式与理论体系丰富毒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从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health and environment. We must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xicology. The author has made a summary on the toxicological effects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toxicological effect
2008 年 12 月
第六卷第六期
铜 仁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Tongre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Vol.6.No.6 Dec.2008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景 、 郁李仁 、 木薯均 含 有 苦 杏 仁 甙 ( 氰 甙 ) , 均 有 较 强 的毒性 。 (4) 含黄酮甙 。 其主要是刺激胃肠道 , 引起肝 损伤 , 这类药物主要有芫花 、 广豆根等 。
13 含毒蛋白的中药
其毒理作用主要是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和腐 蚀作用 , 能引起广泛心脏出血 。 蓖麻子 、 相思豆 、 苍耳 子等含毒蛋白 , 通过抑制细胞内蛋白等生物分子的 合成引起中毒 [8], 国内曾报道麻籽的毒蛋白能引 起 胎儿畸形及母体流产 。
-45 -
段俊红 胞线粒体中氧化型细胞色素酶的三价铁结合 , 阻止 细胞的氧化反应 。 胡志祥等 报道 , 苦杏仁 、 桃仁 、 白
[7]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H22 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 但土贝母煎剂对用以亚硝
酸基肌氨酸乙酯的前提诱发小鼠胃的增生及癌变 , 不但无抑制作用 , 而且可能有促癌作用 ; 周爱香 [11]等 研究表明 , 复方马钱子 ( 由马钱子粉 、 川牛膝 、 当归 、 木瓜等组成 ) 有一定的镇痛 、 抗炎和调节免疫的作 用 , 但对其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时 , 出现了明显的中毒 症状 , 全身强制性抽搐直至死亡 , 对其进行慢性毒性 试验时 。 发现大剂量组 (0.9g / ks) 有 15%动物死亡 , 中 剂量组有 2.5% (0.3g / ks) 动 物 死 亡 , 这 为 I 临 床 提 供 了 一 定 的 科 学 依 据 ;Ft 本 学 者 报 道 在 1990 — 1993 年 6 月共 3 年半的时间内 , 小柴胡汤 引 起 肺 炎 28 例 , 进一步研究发现小柴胡汤 DLST( 淋巴细胞刺 激 试验 ) 阳性 , 其中柴胡 、 半夏 、 黄芩在 DSLT 试验也呈 阳性反应 , 其中黄芩最敏感 。
14 含萜及内酯类的中药
其毒理作用主要是对局部有刺激性 , 并对中枢 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 《 开宝本草 》 中介绍千金子种 子含脂肪油 , 有毒成分为环氧续随子醇苯乙酸二乙 酸酯 , 此外含有殷金醇棕榈酸酯以及续随子醇二乙 酸苯甲酸酯等 , 中毒后剧烈呕吐 、 头晕 , 严重者可发 生呼吸 、 循环衰竭 。
22 研制新的药物 221 单味中药的有毒成分的开发利用 疯草 ( 棘豆和黄芩属 ) 历来被人们看作有毒物质 ,
国内外均报道过其危害性 , 但近年来 , 疯草有毒成分 的药用价值也引起人们的重视 。 文献报道 [12],[13],不同 途径给予苦马豆素 ( 从疯草中提取 ) 均可抑制荷瘤鼠 的肿瘤克隆形成和实体瘤的生长速度 , 并可延长移 植肿瘤鼠去除原发肿瘤后的生存期 。 刘锦霞 [14]等还 研究表明 , 苦豆碱对菜青虫有极强的毒杀作用 。 蓖麻 毒素主要包括蓖麻毒蛋白 、 蓖麻碱 、 过敏性物质 , 其 中蓖麻毒蛋白属于剧毒 、 蓖麻碱属于中等毒性生物 碱 , 但蓖麻毒蛋白 [15]对肿瘤细胞具有强烈杀伤作用 , 蓖麻毒蛋白 mAb35 [16]是一种免疫毒剂 , 有助于斜视 的治疗 。 另外 , 毒芹碱 [17]对哺乳动物有较强的毒力 , 但可作为杀鼠药开发 。 现今单味中药的有毒成分已 被人们广泛开发利用 , 如蟾酥治流感 、 作浸润麻醉 用 , 斑蝥 [18]副抗癌 , 水蛭治疗冠心病 、 脑血栓 , 蛇蝎疗 风湿 , 蜂毒 [19]治高血压 、 艾滋病 , 瑞香狼毒 [20]抗菌 、 抗 肿瘤等 , 关于这类药物有很多 , 这里就不做多介绍 。
11 含生物碱的中药
生物碱毒理作用主要是使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先兴奋后抑制 , 直至麻痹 , 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脏 , 提 高心肌的兴奋性 。 如藜芦主要含有的藜芦碱 、 红藜芦 碱 、 原藜芦碱 、 假藜芦碱均能引起中枢神经麻痹 、 消 化功能紊乱和致畸胎 。 雷公藤 主要含雷公藤定碱 、
[3]
收稿日期 :2008-09-17 作者简介 : 段俊红 (1981 — ), 女 , 山东荷泽人 ,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 :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
[2]
雷公藤晋碱等 , 可引起视丘 、 中脑 、 延脑 、 脊髓的病理 改变 , 使肝脏 、 肾脏 、 心脏发生出血与坏死 。 王新红 [4] 等报道 , 长春新碱可致病人惊厥 、 面神经麻痹 、 脑神 经病变等 。
12 含甙类的中药
含甙类的中药可分为四类 : (1) 含强心甙 。 可直 接作用于心脏 , 引起心肌收缩的增强 , 心率减慢 。 蟾 酥 [5] 含有的蟾酥毒甙有类似洋地黄的作用 , 临床中 毒多表现为循环系统症状 , 严重时可导致心脏综合 症 。 夹竹桃叶 ( 含有强心甙和夹竹桃甙 。 ) 也有类似洋 地黄的作用 , 国内报道 , 两只鹅吃四个夹竹桃嫩尖 (每个嫩尖含四个幼叶 )即中毒死亡 。 (2) 含皂甙 。 皂甙 的毒性主要是对局部有刺激作用 , 并能抑制呼吸 。 龙 兰舌属的皂甙对子宫平滑肌有刺激性 , 能引起母畜 流产 。 高芳 [6]报道 , 黄药子 、 高陆 、 木通等含皂甙对黏 膜有刺激性 , 并有溶血作用 , 能引起母体流产 。 (3) 含 氰甙 。 其毒性成分主要是氢氰酸 , 氰离子能迅速与细
—— —— —— —— —— —— —— — 长期以来中药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被视为 “ 无 毒 ”, 但在实际应用中 , 有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副作 用 , 如使用不当还会产生 “ 毒性 ”, 造成较大的危害 , 且中药成分复杂 , 有些成分的潜在毒性尚无充分了 解 , 缺乏警惕 , 可出现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 [1]。 如夏 枯草 、 板蓝根 、 牛黄解毒丸 、 大青叶注射液等均能引 起过敏反应 ; 款冬花 、 花椒 、 小茴香的挥发油有致癌 作用 ; 马兜铃 、 天仙藤 、 关木通等都含有马兜铃酸 , 它 是一种致突变剂 , 能引起染色体损害并对啮齿动物 有较强的致癌作用 。 1 中药的毒理作用
Toxicological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AN Jun-hong
(Department of Biology & Engineering,Tongr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ongren 554300, Guizhou )
15 含无机矿物质的中药
这类中药含有砷 、 汞和铅等重金属化合物 , 含汞 中药朱砂 、 水银的毒性作用是由于汞与蛋白质的巯 基有特别的亲和力 , 高浓度时可抑制多种酶活性 ; 砷 可刺激胃肠道 , 同时阻碍细胞的氧化功能 , 促使细胞 死亡 ; 铅是原浆毒 , 可使卟啉代谢紊乱 , 阻碍血红蛋 白的合成 。 现今资料报道女性服用含铅中药后 , 可致 癌 、 致畸胎和致突变 ; 国外精神病院研究 , 儿童接触 铅后表现出多动症 。 关于砷 、 汞的毒性资料屡见不 鲜 , 这里就不多介绍 。
[9]
222 合理的配伍
中药属天然药物 , 所含成分相当复杂 , 复方制剂 的成分就更为复杂 , 往往有毒成分与解毒成分并存 , 各成分之间既可以相互拮抗 , 也可以相互促进 。 若配 伍得法 , 不仅能使药物相互协调 , 增强疗效 , 并能减 轻或消除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 如中药 “ 七情 ” 中的 “ 相杀 、 相畏 ”, 即指药物通过配伍 , 一种药物能减轻 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 如生姜杀半夏 , 即半夏与生姜配伍使用可减轻或消除半夏的毒性或 副作用 , 甘草或干姜片与熟附子同煮 , 附子毒性大为
2
中药毒理学的应用 通过对中药的毒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 便于医
者合理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 , 并进行合理的炮制 、 配 伍 , 以保证用药安全 。
21 客观的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为了保证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 除进行必 要的制剂理化性质检验外 , 还要从毒理学角度对制 剂进行安全性检查 。 如静脉注射剂要进行静脉刺激 性试验 、 过敏性试验 ; 肌肉注射剂要进行肌肉刺激性 试验 ; 皮肤黏膜外用药则需做皮肤 、 黏膜刺激性试 验 、 皮肤过敏性试验 ; 此外 , 各药临床应用前大多都 必需进行急 、 慢性毒性试验 。 各国学者对此作了大量 研究 。 邓曼静 对乙肝宁颗粒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 表
杂志 ,2000 ,(2) :43 — 44.
Vol.6.No.6 Dec.2008
降低 。 现今十八反 、 十九畏也被开发利用 , 吴正杰报 甘草与大戟 、 甘遂 、 芫花相配伍治疗牛的前胃疾 病效果甚好。 吴慧英[22]报道,官桂畏赤石脂可以治疗女 性月经不调、产后血晕。 因此,通过对中药毒理的深入 研究。 合理的配伍,以便为开发新的药物另辟蹊径。 3 中药毒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目前中药毒理学主要偏重于定性的毒性评价和 病理描述 , 对阐明药物的毒性发生机制 、 毒副作用在 服药者中发生率的个体差异 , 对如何在中草药开发 、 申报 、 销售及毒副作用监测过程中发挥中草药毒理 学的主动作用等方面研究不多 。 对有毒中药 、 中药 中有毒成分及其含量问题和 “ 十八反 ”、“ 十九畏 ” 的 研究深度不够 , 对中药或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认 识不足 , 尤其是缺乏评价中药毒性级别的客观实验 数据和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重视不足 。 而且有毒中 药所特有的减毒增效限量标准和作用机理未能进行 充分的研究 。 但是 , 国内外学者将不断完善并推广 中药的毒理学评价标准和检测方法 。 探索简便 、 快 速 、 精确的毒性试验方法 。 对药物与动物体之间关 系的研究 , 建立临床诊断化验室 、 毒性分析室 、 真菌 实验室和动物试验室 ( 符合 GLP 实验室标准 ) , 利用 现代分析技术手段 , 以及更高的现代光谱技术 , 如紫 外光谱 、 红外光谱 、 质谱 、 气相色谱 、 液相色谱 、 核磁 共振以及 x 一衍射等对各种中草药有毒成分进行分 析 、 提纯和鉴定 。 同时生物标志物 、 基因技术等生物 学实验方法也不断进入中草药毒理学各个研究领 域 。 3Rs [23]也在中草药毒理学研究中得到应用 ( 所谓 3Rs 是 在 生 物 医 学 实 验 中 减 少 (reduction) 、 替 代
明其急性毒性极小 , 可视为无毒级 。 姜树山 [10]实验研 究表明 , 土贝母对实验性宫颈癌 、 实体瘤 $180 、 肝癌
-46 -
2008 年 12 月
道
[21]
第六卷第六期
铜 仁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Tongre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Leabharlann Baidu段俊红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工程系 , 贵州 铜仁
554300)
摘 要 : 中药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 保障健康和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我们必须加强对中药毒理 学的研究 。 笔者就近年来中药的毒理作用作以综述 。 关键词 : 中药 ; 毒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310 —(2008 )06 — 0045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