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主观方面》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再则,犯罪主观方面对正确量刑也有主要意义。
•
犯罪的主观方面反映了人的主观恶性程度,而主观恶
性程度的不同,行为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轻重也就不
同,因而是法定的或酌定的量刑情节。
h
6
三、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
• 作为心理内容,犯罪主观方面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 的,在实践中,一些犯罪分子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对其 作案的心理往往不作真实的供述,也有的犯罪分子由于自 身表达的问题,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就产 生了如何正确判断主观方面内容的问题。
•
通常认为是什么呢?可以认为是间接故意。
h
9
•
3、如果甲收拾屋子,见有一块废砖头,想都
不想就随手把它扔了下去,砸死了一个行人。
• 大概可以算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吧。
• 4、如果甲在扔砖头的时候,听到楼下有人说 话,想到不要打着人了,伸头看看,见没有人, 才扔下砖头。这时说话人正好走出门洞,被砖头 击中,发生死亡结果。
•
这情况一般认为是什么呀?应该是过于自信
的过失。
h
10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
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
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
四个案例:
• (1)某甲上山合法打猎,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他的仇人, 随开枪将其仇人打死;
• (2)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 物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 打死,但他想,“管他呢,打死了活该!”随开枪打猎, 结果将该人打死;
• (3)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 物非常近,甲觉得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甲又认 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随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死;
• 其中,明知属于认识因素,希望或放任是意志因素 , 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是犯罪故意
•
h
11
理解犯罪故意要与日常生活中的故意区分开来。
因此,是否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是罪与非罪的主要 界限。
h
5
•
其次,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
在实践中,有些行为仅从行为与结果的外观上看,可
能差不多,但由于主观方面的不同,定罪也就不同。同样
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主观方面有杀人故意 的,则构成
故意杀人罪。而对他人的死亡结果出于过失的,则可能构 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其犯罪性质完全不一样;
心理。换句话说,只有当主体的心理态度表现为支配实施
危害社会行为而被刑法禁止时,才被认为犯罪主观方面。
• 第三,犯罪主观方面是可知的。
• 犯罪主观方面作为主观心理态度,固然具有主观性的 一面,但主观心理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和支配力量,行为是
心理的外在表现,主观方面可以通过犯罪行为的客观事实 反映出来。
h
4
的环境、时间、地点、危害结果的大小和轻重、行为人有
无预谋及预谋的情况、平时的表现等综合考虑、犯罪分子
如何狡猾,犯罪主观方面是可以正确认定的。
h
7
犯罪主观方面:图示
• 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有不同的结合方式,具体可用下图表示:
•
认识因素
╋ 意志因素 〓 罪过形式
认识行为及其结果必然会发生 → 认识行为及其结果可能会发生 →
二、犯罪主观方面在刑法中的意义
首先,是否具备犯罪的主观要件,是划清罪与非罪 的主要标志。
有些行为,客观上可能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如 果不借助于犯罪主观方面的分析,是很难确定该行为是犯 罪行为还是非犯罪行为。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 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 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 。
•
前者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性质、后果的认识,称之为
认识因素;
•
后者是指行为人对认识到的危害结果的态度,在理论
上称之为意志因素。
•
h
3
• 第二,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所否定的心理态度,具有 特定的法律内容。
•
犯罪主观方面是以危害社会结果作为认识内容,同时
反映了主体对危害社会行为的心理抉择,而这种选择恰恰
是刑法所否定的,国家通过刑法将这种心理评价为反社会
• (4)假设甲没有发现猎物旁边站着的一个人,开枪打
猎后将该人打死。这四种情况下,甲的心态有什么不同?
h
1
•
第一节 犯罪的主观方面概述
•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思想支配的。任何犯罪行为,都是
基于一定的罪过心理而实施的,不具有主观特征的犯罪是
难以想象的,因而犯罪主观方面同样是刑法规定成立犯罪 的必备要件。
•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对其
行为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罪过心理态度——故意
、过失以及动机和目的。
•
法谚:无罪过即无犯罪。
h
2
犯罪主观方面有以下基本特征:
•
第一,犯罪主观方面是指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具有
心理学的内容。
• 主观方面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主观心理因素,表现为主 体“认识”、“明知”、或“预见”一定的行为和结果,并“希 望”或“放任”、“不希望”一定结果的发生和出于内心的冲 动有目的地追求一定结果。
h
8
几种罪过形式解释
•
1、甲从18层楼上扔东西砸死人的,什么情
况是故意,什么情况是过失呢?第一,如甲看见
仇人到了,心想报仇的机会到了,朝着他砸下一
块大石头,把仇人砸死了。
•
这很容易判断,是直接故意。
• 2、如果甲在家睡觉,楼下人声鼎沸吵得历害 ,搅得无法入睡,甲大怒,拿起个铁哑铃就朝发 出声音的地方扔了下去,结果砸死人了。
•
这个判断的标准应该是一个人行为。
• 人的思想支配和决定人的行动,而人的行动则是思想 的反映,犯罪的故意和过失动机和目的,总是要通过他们 的活动表现出来。
•
分析犯罪的主观方面,要对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及
其危害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根据行为侵害的对象的情况
、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方式、犯罪的工具和方法、实施犯罪
认识行为及其结果可能会发生 → 认识行为及其结果可能会发生 →
• 没有认识到行为及其结果的发生(大意)
希望 → 直接故意
希望 → 直接故意
→ 放任
间接故意
轻信 希望避免 过于自信的过失
不希望
疏忽大意的过失
• 此结果指危害社会的结果 • 此必然指主观认为必然发生 • 认识因素包括:行为事实的认识和行为危害性认识两个方面---阮齐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