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怎样放得更大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同步指导》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同步指导训练与检测》参考答案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1放大镜科学概念: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一、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的器皿(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二、判断。
1.放大镜是牛顿发明的。
(×)2.放大镜是一种中间凹、四周凸的玻璃制品。
(×)3.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让我们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4.科学家用放大镜观察细胞。
(×)5.眼镜是英国人培根发明的。
(√)三、选择。
1.凸透镜是( A )并且透明的镜片。
A.中间厚边缘薄B.中间薄边缘厚C.一样厚2.下列物体中,运用到放大镜的是( C )。
A.穿衣镜B.天平C.眼镜3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屏幕,发现它们由许多( B )构成。
A.圆片B.小点C.方块4.放大镜发明了( A )年。
A.1000 多B.100多C.不确定5.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C )磨成。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1-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3篇
1.《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在教授完《怎样放得更大》这一课后,我深刻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既有收获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下是我对本课教学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包括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多个维度。
通过课堂活动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的科学概念,并能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进行观察。
学生也表现出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现了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1.情境创设有效:通过让学生观察印有小字的纸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图像放得更大,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
这种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动手实践活动丰富:本课设计了多个动手实践活动,包括自制简易显微镜、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物体等。
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自制显微镜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并讨论哪种方式能使图像放得更大、更清晰。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自制显微镜的活动中,由于部分学生对材料的使用不够熟练,导致活动时间有所延长,影响了后续的教学环节。
未来在备课时应更加细致地考虑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2.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基础知识薄弱,参与度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课堂管理有待加强:在动手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兴奋和混乱,影响了课堂秩序。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将加强课堂管理,明确活动规则和要求,确保学生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掌握放大镜的制作方法,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心。
但在观察物体时,部分学生可能还不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对放大镜的原理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并解释放大镜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的。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水、小昆虫等。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如缩小版的建筑物、微观世界的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有一个魔法放大镜,你想放大观察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放大镜如何放大物体。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制作放大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的吗?让学生回顾放大镜的原理。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制作放大镜的心得。
怎样放得更大说课稿
怎样放得更大说课稿
《怎样放得更大》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科学课六年级(下)《微小世界》单元第四课时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观察和动手制作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本课在本单元中是基于前三节《放大镜》、《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怎样把物体放大的?”,为后面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本课能够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动手探究的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制作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三个部分:1、创设情景、介绍显微镜的历史,2、设计方案、学生动手制作显微镜,4、观察物体、思考延伸。
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
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两个放大镜来“制作简单的显微镜”,并对周围物体进行观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显微镜”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
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制作探索求知的全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对放大镜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教材通过引入显微镜的使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显微镜的使用还较为陌生。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放大镜等简单放大工具,但对于显微镜这类复杂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还需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还需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使用方法,能够熟练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使用方法。
2.难点:显微镜的操作技巧,如调焦、观察等。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情境教学: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显微镜、样本、反光镜、光源等实验器材。
3.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放大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显微镜的使用。
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如目镜、物镜、镜筒、台架等,并讲解各部分的作用。
同时,教师通过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操作练习。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含板书附反思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材简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
小学科学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小学科学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放大的概念,掌握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观察并描述放大的效果,培养动手实践、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观察事物的耐心和细致性。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放大的概念。
2. 掌握如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放大镜、昆虫模型、图片或实物的装裱小盒。
2. 教学素材:图片或实物。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放大的理解。
教师通过提问和示例,让学生深入思考放大的概念。
2. 学习放大镜的使用方法(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放大镜,并讲解放大镜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学生们可以观察教师展示的图片或实物,并把放大的效果与原物进行比较。
3. 学生实践(15分钟)将放大镜分发给学生,并请学生尝试使用放大镜观察教师提供的昆虫模型。
学生观察后,教师鼓励学生形容放大的效果。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昆虫模型的细节、纹理和表面特征。
4. 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组图片或实物的装裱小盒。
学生们通过轮流使用放大镜来观察小盒里的物体,并用词语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放大效果。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必要的描述和总结。
5. 总结和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放大?- 为什么我们需要放大?- 放大镜如何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细节?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其他有关放大的实验或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提问。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了解了放大的概念,掌握了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方法。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放大效果,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1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1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科学六下1.4课时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工具》单元,对放大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也常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但对放大镜的原理及正确使用方法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放大镜的原理,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教学难点: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物距、像距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表达、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每人一个放大镜。
2.一些微小物体,如昆虫、植物等。
3.记录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微小物体,如昆虫、植物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小的世界,并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细小物体的更多秘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放大这些细小的物体。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结构,讲解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距、像距下的放大效果,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吗?”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5.拓展(1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如珠宝鉴定、印刷等。
教科版科学最新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课件含习题附答案
观察的实验材料
迷微你小视的力字表
书书本本彩彩图页
蝴蝴蝶蝶标标本本
松花粉
松花粉
食盐
食盐
白白糖糖
三、研讨: 书本彩页
蝴蝶的翅膀
蝴蝶的翅膀
松花粉
松花粉
食盐
白糖
光学显微镜
简易显微镜是利用透镜制成的, 它通过透镜对光折射而产生物像。 像这样的显微镜称为光学显微镜。 因为,人眼所见的光有一定范围, 因此,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有一定限度的。
2.科学家选择(B )来观察SARS病毒。 A. 光学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 放大镜 D. 望远镜 3.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
镜是(A )发明的。
A.列文虎克 B.伽利略 C.牛顿 D.胡克
谢谢观看
教科版 科学 六下
4.怎样放得更大
一、聚焦:你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吗?
一、简聚易焦装、置导入
每只手各拿一个放大镜,对着物体,调整它们 之间的距离,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简易装置
要领:
1.两个放大镜的中心点对齐。 2.高倍的放大镜在下,低倍的放大镜在上。 3.不断耐心、细致地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2.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 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课后习题
1.用下列器材观察物体,能将物体图像放得最大的是( D)。
A.光学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 D.扫描隧道显微镜
2、下列物体放大倍数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C )
A.肉眼→放大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B.放大镜→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C.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D.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显微镜的放大原理,了解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放大结构,掌握调节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对显微镜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如何调节放大倍数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并熟练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知道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3.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的放大原理2.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2.演示法:展示实物和显微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原理。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确保每组学生都有显微镜可用。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透明的小物体,如昆虫翅膀、植物叶片等。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显微镜下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显微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用PPT展示显微镜的放大结构,解释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同时,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放大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准备好的实验材料。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尝试调整放大倍数,观察物体的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 (1)
介绍: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个性思考: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这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就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可是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看来我们的孩子还是很聪明的,期待课堂上的表现。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
拟采用环节
自主交流、自主探究、自主讨论
学习过程
学习指导
一、显微镜的发展
举例说明,自己知道的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认识了解各种显微镜
1)资料: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讨论: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当时人们想到的问题是如何放得更大,尝试回答自己的来自法;2、我们自制显微镜
1)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有局限,思考该怎么做?
2)学习方法,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学导学案
学习内容
4、怎样放得更大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含教学反思)
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这一教学环节,其 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做下铺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 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 课外要求学生
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放大镜 ——(两个凸透镜组合)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
希望 看 到 更 多 ……
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
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过的光
课后 反思
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 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 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 25 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 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 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 10 页的方法 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 1-2 个,否则课堂上的 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 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微小世界》课题2.怎样放得更大课时1核心概念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12.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及要求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5〜6年级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毒),举侦说出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弓1起的。
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5〜6年级④初步认识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应用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举例说明科学发现可以促进新技术发明(如激光的发明)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活动,知道两个凸透镜上下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且两个放大镜的距离不同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科学思维通过类比分析,理解光学显微镜中目镜和物镜的构造以及作用。
探究实践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能制作出一个能清晰呈现物体放大图像的简易显微镜。
态度责任在自制简易显微镜的过程中,对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优化、两个放大镜、光学显微镜学生: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建议宋体,大小为数值2,内容不限,字数2〜4字即可)的纸片、A4白纸、剪刀、胶带、餐巾纸、刻度尺、作业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了。
《4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认识到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会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成一个简易显微镜。
4.能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5.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6.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懂得人类不懈的追求促进了纤维技术不断的进步。
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三、教学用具小组材料:三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放大镜固定架。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科学博览】显微镜的发展.pptx、【教学实验】物体。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同学们,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预设】凸度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
【提问】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始终是有限的,你有什么办法提高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吗?【预设】利用两个放大镜。
【过渡】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放得更大。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自制简易的显微镜【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思考并回答两个放大镜随意放在一起就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吗?【预设】不是。
【提问】两个放大镜怎样放置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待更大,试一试?【总结】找两个放大倍数相同的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提问】手持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方便吗?【预设】不方便。
【提问】那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能让放大镜使用起来方便呢?【预设】把两个放大镜固定起来。
【讲述】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象,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这样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组织活动】用这个装置去观察第一节课观察过的物体,有什么新的发现,并记录。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发现:用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发现物体的图像被放得更大、有些细小的部位更加清晰。
【提问】把其中一个放大镜换成放大倍数小或者大的放大镜,再去观察物体,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图像有点模糊了。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含板书附反思-【共两套教案】全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材简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怎样放得更大》以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紧密联系新教材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旨在提升学生以下能力:
1.形成空间观念:通过图形放大缩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图形在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想象力。
2.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学会使用比例尺,并运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3.增强几何直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过程,培养几何直观,提高解决问题的直观判断力。
4.培养模型思想:通过构建图形放大缩小的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数学建模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放大与缩小的定义,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尺寸的图片、地图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等比例变换:在图形放大缩小的过程中,保持图形的形状不变是一个难点,学生需要理解等比例变换的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实际问题的应用:将放大缩小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如何计算变换后的尺寸等难点问题。
-举例解释:
-难点1:比例尺的含义。例如,1:100的比例尺表示实际长度是图上长度的100倍。学生需要通过实例理解这一关系。
-掌握比例尺的应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使用比例尺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包括线段、面积和体积的变换比例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需求放大缩小图形。
2.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比例尺是图形放大缩小的关键,学生需要理解比例尺的数值表示,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况下应用比例尺。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索。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例如光的传播、物体的反射等。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有了一些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五. 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放大镜的原理和操作过程,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放大镜,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4.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3.教学课件:教师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放大后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并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科学研究、日常生活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勿忘我花瓣中的花粉颗粒。这些颗粒的直 径只有0.006毫米,属于最小的那种。
• 水浮莲这种植物随处可见,需经过风的传 递和借助昆虫的力量才能完成授粉和繁殖。
显微镜下看到的花粉管
阅读资料
• 资料——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的故事 • P.11
显微镜的发展
•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 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1-4 怎样放得更大
• 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 能把物体放得更大呢?
做个简易显微镜
• 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调整它们 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 为止。
• 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 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 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 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学具——塑 料筒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 微镜就做好了。试试看,物体的图像是不 是被放得更大了。
电子显微镜
SARS病毒
大肠杆菌
•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 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 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放大到200万倍。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 的重要观察工具。
• 青苔看起来好像绿 茸茸的“地毯”,
• 在显微镜下看,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
• 肉眼看到的 花
• 显微镜下看 • 显微镜下看 到的花粉 到的花粉管
• 显微镜下看到的花粉
电子显微镜下的花粉颗粒
• 爵床的花粉。爵床还被称为小青草、孩儿 草、野万年青、节节寒等。
• 凤梨科植物大铁兰的花粉表面皱褶,这种构造使得它能够干燥 时收缩,潮湿时膨胀,而不必破坏受精过程。
小知识
• 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 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 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显微镜是个了 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 了许多。
•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与放大 镜比物体图像的放大倍数是不是增加了? • 我们是不是又有了新发现?把我们的发现 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