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讲义-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行为的基础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导致执行官执行生涯中断1的四种绊脚石:
(1)人际关系问题
(2)未能达到企业目标
(3)未能建立和领导一个团队
(4)在转型期,没有能力改变或适应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和第三种职业绊脚石都涉及社会技能,即与他人和谐相处并有效工作的能力。专家认为,管理者需要凭借四种关键社会技能建立社会资本:社会知觉、印象管理、说服力及社会影响力、社会适应性。
管理者建立社会资本的关键技能
社会技能描述相关主题
社会知觉
准确感知他人情感、特
质、动机、意图的能力
个体差异、情绪智力、社
会知觉、员工激励
印象管理
通过策略使他人对自己
产生有利的第一印象
印象管理
说服力及社会影响力
将别人的态度和行为向
所希望的方向转变的能力
影响策略和社会能力、领
导力
社会适应性
适应各种社会环境或对
这些环境感到轻松的能力
情绪智力、管理变革第一节群体与社会交换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group):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群体成员拥有共同的规范、目标和身份特征。
群体规模受相互作用和彼此意识可能性的限制。仅仅是人的聚集不足以满足这一定义,因为他们并不相互作用,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是一个群体。即使他们意识到别人的存在,比如聚在街头观看突发事件的人群就不是我们所说的群体。一个完整的部门、单位或整个组织中的人尽管会自称“我们”,但他们可能仍然不是一个群体,因为一般来说,他们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互作用,也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彼此的存在。不过,工作团队、委员会、部门分部、小集团以及其他各种非正式社团都符合群体的这一定义。——Edgar Schein
组织行为学 群体行为基础
4. 重大变革
5. 第二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 进行 6. 活动速度加快
间断平衡模型
群体结构
角色 规范 地位 规模 凝聚力
群体结构 – 角色
角色 Role(s)
指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 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群体结构 – 内聚力
促进群体内聚力的建议:
Chapter
NINE
Foundations of Group Behavior 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概述
群体 Group(s)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群体概述(续)
该概念包括以下的含义: 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 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 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在工作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个体 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 识到他人的存在。这种心理关系是工作群体的重要前提。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的角色、地位,并 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群体结构 – 规模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五章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五章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意义、特征、规律、角色、类型,以及决定个体行为的个性因素、共性因素、职业生涯的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个体行为概述
一、个体行为的意义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是组织整体行为的基础,是组织中群体行为的具体体现。任何组织目标都要通过个体行为去实现,组织行为的效能与价值最终取决于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效能与价值之和。所以,认识个体行为的规律,加强对个体行为的管理,是组织行为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个体行为是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
个体行为作为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是由个体行为的结构属性所决定的。组织行为是由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的整体行为构成的,而群体行为、整体行为又是以个体行为为元素所形成的,是个体行为的有机组合。
(二)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
个体行为作为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是由个体行为的主体属性所决定的。人是组织管理的主要对象,组织目标要靠人去实现,其他资源的能量要靠人来释放,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必须以具体的人即个体的人为基本对象,以个体人的行为为管理的基本点。
(三)个体行为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
个体行为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是由个体行为的功能属性所决定的。个体是构成群体、整体的基本单位,群体、整体所具有的功能都是在个体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功能的有机组合。
(四)个体行为是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
个体行为作为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是由个体行为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组织文化有行为化的、物象化的、符号化的等多种表现形式,而以个体行为为基础的行为化的表现形式是组织文化的主体形态。
知名大学总裁班组织行为学课件第5章群体行为基础
当群体发展到它的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时, 就仿佛是拉响了警钟一样经历着一场危机。 群体成员感到时间的压力和完成任务目标的 紧迫,他们认识到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必须 对原有的运行方式做出某些改变。
5.2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 素
群体成员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群体成员之间良好的关系和 对领导的接纳将有助于群体更好地发挥作用。
阶段5 中止阶段
群体的目标已经实现;群体成员将离开群体;群体成员有 不同的反应,有的人比较乐观;有人悲观;为失去群 体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关系感到惋惜。
⑵间断—平衡模型
这种模型认为,群体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以 接近中间的某个时间作为分水岭划分成两个 阶段,第一个阶段中群体运行的方式与第二 个阶段有着明显的不同。
群体的基本类型
正式群体
群体
非正式群体
命令型群体
任务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 友谊型群体
5.1.4 人们为什么加入群体
(1)安全需要 (2)社会需要 (3)自尊需要 (4)实现目标的需要
5.1.5 群体的发展阶段
⑴五阶段模型
阶段
特点
阶段1 形成阶段
阶段2 震荡阶段
群体成员之间开始相互熟悉;探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 并形成最基本的群体行为规则;开始建立基本的人际 关系(如:确定领导者);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视 为其中的一员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群体与团队基础
第五章群体与团队管理基础
第一节群体基础理论
一、群体group的定义和分类
1.群体:由两人或两人以上互动的个体组成、个体之间具有稳定的关系与共同的目标、彼此意识到同属一群的集体。
(1)群体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个体组成的。
(2)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
(3)群体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兴趣。
(4)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都是同一个群体的成员,并能分辨非群体成员。
2.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formal group:由组织设立的,旨在指导成员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群体。
命令型群体command group:由组织章程规定,由直接向某个管理汇报工作的下属组成。
任务型群体 task group:由组织确定,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共同工作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指定的关系,它们是成员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而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利益型/兴趣型群体interest: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目标而组成的群体。
友谊型群体friendship group:成员因拥有某种共同特点而组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在满足成员的社会交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非正式群体对员工的行为和绩效具有深远影响;
Potential benefits and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二、群体的发展阶段
一般而言,群体遵循着一种标准化的顺序进行发展,但对于另一些有具体任务并有着明确截止日期的群体而言,却有完全不同的模式。
形成阶段forming:它以群体在目的、结构、领导方面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为特点。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三)团队的类型
3.多功能型团队 这种团队由来自同一等级、不同工作领域 的员工组成,他们来到一起的目的是完成一项 任务。多功能团队的成员通常来自几个部门, 任务是解决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协作才能解决的 问题。
二、团队与群体的区别
群体 目标 信息共享 团队 集体绩效
协同配合
责任 技能
中性,有时消极
个体化 随机的或不同的
三、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特征 ① 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 情为纽带; ② 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③ 非正式群体里,同样会推选出最有威信的人 做首领,他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 力; ④ 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 ⑤ 成员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有 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等
(三)高效团队的建设途径和技巧
3.创建互信的环境 形成团队成员间的互相信任,必须遵循的原则: • 第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 第二,充分授权原则。 • 第三,有效的沟通。 • 第四,不能任人唯亲
(三)高效团队的建设途径和技巧
4.改进领导方式和团队结构 • 目标决定了团队最终达到的结果。但高绩效团 队还需要领导和结构来提供方向和焦点。例如, 确定一种大家认同的方式,就能保证团队在达 到目标的手段方面团结一致。在团队中,对于 谁做什么和保证所有的成员承担相同的工作负 荷问题,团队成员必须取得一致意见。这些都 需要团队的领导和结构发挥作用。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心理及其行为管理
群体结构
包括群体内部成员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经验等 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影响群体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进而影响整个群体的行为表现。
群体压力
在特定情境下,群体成员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 压力可能促使成员采取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或者对不符 合期望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整。
群体行为的引导与控制
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者在群体行为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自身的言行和决策对群体产生影 响,引导群体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03
群体动力与群体决策
群体动力
群体凝聚力
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吸引 和团结力,促使群体维
持和加强自身存在。
群体压力
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对少 数人产生的心理压迫,影
响其行为和决策。
群体规范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心理建设
建立共同价值观
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通过培训和引导,帮助组织成员树立共同 的价值观和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
鼓励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消除消极情 绪和抱怨,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
强化团队沟通
培养领导力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鼓励成员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
提升各级领导者的心理资本和领导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和管理团队。
群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区别
群体行为具有整体性、协同性、互动性和动态性,而个体行为则更多体现为独立性、自主性和静态性 。
[复习资料合集]2021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章节习题之群体行为基础
[复习资料合集]2021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章节习题之群体行为基础
2021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章节习题之群体行为基础
1.[单选题]群体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A唯一条件
B基本条件
C重要途径
D必然结果
2.[单选题]工厂厂长与各部门负责人之间、车间主任与所属各班组长之间、各班组长与工人之间所构成的群体是()。
A友谊型群体
B利益型群体
C命令型群体
D任务型群体
3.[单选题]筹备大型会议而成立的一个会务组,下设文秘处、接待处、宣传处、医疗处、保安处等,该会务组吸收了办公室、公关部、保安部等部门的人员参加,这一群体属于()。
A任务型群体
B命令型群体
C开放型群体
D封闭型群体
4.[单选题]失业自救群体属于()。
A友谊型群体
B利益型群体
C命令型群体
D任务型群体
5.[单选题]摄影小组、书画协会属于()。A命令型群体
B友谊型群体
C任务型群体
D利益型群体
6.[单选题]处于最低层次的群体是()。A利益型群体
B集体
C联合群体
D松散群体
7.[单选题]音乐爱好者协会属于()。A假设群体
B集体
C联合群体
D松散群体
8.[单选题]车间相对于工厂是()。A大群体
B小群体
C一般群体
D参照群体
9.[单选题]企业的车间、班组、科室等,这些属于()。A实际群体
B假设群体
C参照群体
D利益型群体
10.[单选题]群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是()。
A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
B协调人际关系
C完成组织任务
D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LOGO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人是社会的人,我们每天的生活、学习和 工作,实际上都是在各种不同的群体中与 他人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任何人离开群 体都将无法生存。群体是十分重要的社会 现象和管理现象,研究群体行为是组织行 为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组织行为的重 要基础。
一、群体的概念与类型
四、群体构成
LOGO
• (一)异质结构群体 – 异质结构群体也称异类群体,是指群体成员在性 别、年龄、个性、专业、观点、能力、技能、视 野、经历等个体特征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的群体。 这种群体更可能拥有多种能力和信息,在需要具 备多种技术和知识的群体活动中,运行效率会更 高。但是,这种群体可能冲突较多,沟通相对困 难,可能不太容易随机应变。一般认为,异质结 构群体在完成复杂任务、集体任务、创造性任务、 需要并行完成的工作以及时间性不强的任务时效 果较好,更为适宜。例如,企业中的新产品开发 小组,大学中一些综合课题组,一个组织的领导 班子、委员会,政府,一般多采用异质结构。
研究者发现,群体凝聚力、群体领导者的行为、与 LOGO 外部人员的隔离等因素会对群体思维产生影响。 • (1)凝聚力较强的群体内部讨论较多,能够带来 更多的信息,但这种群体是否鼓励群体成员提出反 对意见,尚无定论。 • (2)如果群体领导公正无私,鼓励群体成员提出 不同意见,则群体成员会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 法,并进行更多的讨论。 • (3)群体领导在讨论初期,应该避免表现出对某 种方案的偏爱,因为这样做会限制群体成员对这个 问题提出批评性意见,使群体很可能把这种方案作 为最终的选择方案。 • (4)群体与外界的隔离会使内部可选择和可评价 的不同方案减少。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 有效激励必须了解需要层次、所起作用 大小和重要程度如何等,有针对性地给 以满足。
• 领导者应特别注重下属较高层次需要的 满足,防止“受挫——回归”现象发生。
19
第四节 麦克利兰成就激励理论
• 成就激励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David C. McClelland)麦克利兰提出的。他把人的高层 次需要归纳为三种:成就、权力和归属需要。 这些需要与激励工作有特别联系。
8
(四)群体的人际关系
• 群体的人际关系是指群体成员对个人的 行为。这些行为有时会起正的、积极的 促进作用,有时又会起负的、消极的作 用。
• 群体成员间如果能形成一种相互尊重、 团结合作,情谊深厚的人际关系,就会 对群体工作和员工心理健康起到非常积 极有效的作用。
9
第二节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 一.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 二.双因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 高归属需要者注重保持融洽的社会关系,渴望他人 喜爱和接纳,喜欢合作而非竞争性职位。
• 成就需要:超过或达到一系列标准,希望把事 情做得比以往更好,愿意为成功而努力的驱动 力。
–高成就需要者,对成功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同样也 强烈担心失败;宁愿为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后得到 的奖赏而奋斗。
21
成就需要与工作的关系
• 主观评价和相互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考察 个人对自己所得感觉 /对自己投入的感觉==个 人对他人所得感觉/ 个人对他人投入的感觉
第五章群体行为的基础(武汉科技大学组织行为学(周勇)
11
高
工 作 第一次会议 绩 效
阶段1
阶段2 结束 飞越
低 A
( A+B )/2
B
12
四、群体行为的解释
施加于群体 的外界条件
群体成员资源 群体结构
群
群体过程
体
任
务
绩效和满意度
(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2)加入群体的难度。 (3)群体规模。 (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5)以往成功的经验。
44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绩效的关系
强凝聚力+积极诱导
弱凝聚力+积极诱导
生
产
对照组
率
弱凝聚力+消极诱导
强凝聚力+消极诱导
0
工作时间
45
四、 群体决策
• 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比较
个人
23
四、 群体中的角色(role)
人们对在某个社会 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 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 列行为模式。
24
与角色有关的几个概念
角色同一性(role identity) 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 一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
组织行为学9-群体行为基础
Chapter Check-Up: Groups
Lorraine is a non-traditional student (she’s 51 years old) and is working in a group for a class project. They keep turning to her for the answers to question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ight the
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 织指定的联盟关系,是员工为 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而在工 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群体概述(续)
命令型群体 由直接向某个管理者汇 报工作的下属组成。
任务型群体
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共同 工作的群体。
利益型群体
大家为了某个共同关心 的具体目标走到一起所 组成的群体。
友谊型群体
因为成员拥有某种或某些 共同的特点而形成和发展 的群体。
执行任务期 群体结构被成员完全接受、注意力转向手中的任务。 结束标志:群体任务完成。
中止期 群体准备解散、高绩效不再是 首要任务、注意力转向收尾。 结束标志:群体的解散。
群体发展阶段
E X H I B I T 9–2
另一模型:用于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临时群体
间断-平衡模型
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临时 群体在惯性与转变间活 动—群体生命周期的中 间阶段会发生一次巨大 转变。
组织行为学9群体行为的基础
• 原因之一:群体成员认为其他成员没有尽到应 尽的职责
• 原因之二:责任分散
群体行为的基础
3、群体属性
• 3.4 规模
• 防止社会惰化的方法
• 设立群体目标
பைடு நூலகம்
• 增强群体间的竞争
• 开展同事评估
• 挑选愿意在群体中工作、拥有较高积极性的成 员
• 使群体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每个成员的独
特共享
群体行为的基础
该如何行事 • 角色冲突,如果遵守某种角色要求会导致难以
符合另一种角色要求 • 津巴多的监狱实验
群体行为的基础
3、群体属性
• 3.2 规范 • 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群体规
范让成员知道自己的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
• “浪潮”的规范消除了成员间的差异,建立了平等, 却又能让个人作为“浪潮”这一独特群体的一员, 感受到自己区别于一般同学的价值。
• 认为这种群体的特点是,群体在长期内依据惯性 进行,再穿插一些短暂的重大变革
• 这些重大变革之所以能被激发,主要是由于群体 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和由此产生 的紧迫感
• 这个模型仅适用于在有限的时间段里专攻某项具 体任务的临时群体
群体行为的基础
3、群体属性
• 工作群体是有属性的,这些属性能够塑造群体成员的行为, 和预测群体内的个体行为以及群体绩效
5.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的基础
形成:
振荡: 规范化:
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 为规范,当群体成员将自己当作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时,这一 阶段结束。
群体内部冲突阶段,这个阶段结束时领导层次就相对明确 了。 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执行任务 阶段:
终止阶段:
群体的注意力已经由试图互相认识和理解转移到完成手头的 任务。
3
情境练习
下列部门有问题吗? 如何解决?
离职率/ 缺勤率/抱怨率 人员素质 凝聚力
绩效
部门A-- 高 部门B-- 低 部门C-- 较低
高
高
低至中 高
中
低
70% 110% 80%
群体决策
潜在影响群体决策的两个现象:
第一、群体思维:
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 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不是所有的组织都有这种群体思维导致的对群体决策的消极影响。
群体意见一致的决策原则
• 避免为了自己的观点而盲目争执 • 避免为了迎合他人或避免冲突而改变自己的观点 • 避免利用投票、抽签等减少沖突的做法 • 努力寻求不同的观点 • 讨论到了关键时刻,不要有输赢的心理 • 认真听別人的意见,鼓励参与
群体决策的优势及劣势
二者的关系受到群体绩效的影响。
高 绩
高
凝聚力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12版 OB12_09 群体行为的基础
Property
Political
Personal Aggression
Source: Adapted from S.L. Robinson, and R.J. Bennett. ―A Typology of Deviant Workplace Behaviors: A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pril 1995, p. 565.
Interest Group
Those working together to attain a specific objective with which each is concerned
Friendship Group
Those brought together because they share one or mor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
Other Conclusions
• Odd number groups do better than even.
• Groups of 5 to 7 perform better overall than larger or smaller groups.
– Worker behavior and sentiments were closely related. – Group influences (norms) were significant in affecting individual behavior. – Group standards (norms) were highly effective in establishing individual worker output. – Money was less a factor in determining worker output than were group standards, sentiments, and security.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领导者与组织行为
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建设
一、组织文化建设内涵
二、组织文化的策划
• 组织文化的策划,就是指在对现实组织文化的认识和评价的基础 上,确定适合于本组织的目标组织文化。所谓目标组织文化,就 是领导者正式提出并在组织全体成员中倡导的群体价值观和行为 规范。
• 相反,如果你对最难共事的同事看法比较消极(LPC得 分低),你可能主要感兴趣的是生产,因而被称为任务 取向型。
测测你的LPC分数
2.确定情境
用LPC问卷对个体的基础领导风格进行评估之后,需要 再对情境进行评估,并将领导者与情境进行匹配。费德 勒列出了解3项维度,他认为这是确定领导有效性的关键 要 素 。 它 们 是 领 导 者 — 成 员 关 系 ( leader-member relations)、 任 务 结 构 ( task structure) 和 职 位 权 力 (position power),具体定义如下: • l领导者—成员关系:领导者对下属信任、依赖和尊重 的程度。 • l任务结构:工作任务的程序化程度(即结构化或非结 构化) • l职位权力:领导者拥有的权力变量(如聘用、解雇、 训导、晋升、加薪)的影响程度。 • 费德勒模式的下一步是根据这3项权变量来评估情境。 他指出,领导者—成员关系越好,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 高,职位权力越强,则领导者拥有的控制和影响力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群体的类型
➢ 2.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命令型群体是指有组织结构确定的并直接
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的群体。 任务型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为完成
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的人构成的群体。 ➢ 3.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是指关系共同目标或特定事物 的人形成的群体。友谊型群体是指具有共同特 点、兴趣爱好的人所形成的群体。
• 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一般来说, 群体凝 聚力会提高满意度,但是满意程度最终对亨格群体的 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励。 群体还有制约个体行为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三、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特征 ① 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
情为纽带; ② 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③ 非正式群体里,同样会推选出最有威信的人
做首领,他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 力; ④ 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 ⑤ 成员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有 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等
• 第三,群体规范有助于一个群体界定哪些成员间的适 当行为。
• 第四,群体规范可以帮助一个群体自下而上的生存下 去,方式是通过帮助该群体保持鲜明的特征,并在群 体受到威胁时拒绝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任何越轨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三、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
• 群体存在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一般是由人们心 理感受到的难以违抗的力量。特别是在群体成 员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明 显感受的来自群体的一种压力。为了减轻这种 心理压力,则会产生与他人的趋同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四、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士气
(一)群体Biblioteka Baidu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它是对群体 成员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 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总和,是群体对个 体的吸引力。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 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 力肯定能够强化群体行为,即所谓的“团结就是力量”, 但未必能够提高群体绩效。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与正式群体的相一致 时,它能促进正式群体,使之能更好的发挥预 定的劳动生产功能。
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和正是群体的不一致 时,尤其是当正式群体的领导人失去在非正式 群体成员中的威信时,同时非正式群体的首领 优势品质低劣的人时,那就会引起两种群体之 间的冲突。一旦非正式群体拥有足够的力量, 它可能会明显的阻碍正式群体的正常工作,严 重影响生产劳动。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二、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含义 任何群体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
是群体所确定的,对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 则。
研究者发现,就大部分群体而言,群体规 范是无意识的通过习惯的力量形成的,他们起 源于群体成员对工作性质的构想和信念;起源 于由经理人员向群体成员传递的有关群体成员 是否负责的一种隐含的期待;起源于群体成员 工作的实际条件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二)群体的功能
由于群体是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的人群结 合体,因此,他的功能也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完成组织任务,另一方面满足群体成员 的心理需求,制约成员的行为和沟通、激励员 工。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群体可以满足成员以下的心理需要:
获得安全感。 满足自尊的需要。 增强自信心。 增强力量感。 群体还可以成为进行有效信息沟通的窗口。 群体还能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
第二篇 群体行为篇
第五章 群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内涵
所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 组合。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工作群体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 群体是由达成共同目标或谋求共同利益的不同个体组 成的,群体成员在心理上都能认识到他人的存在,并 以共同的群体目标和利益为其行为导向。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二)群体规范的功能
• 群体规范能够达到四种截然不同的目的,其中的每一 种都有助于确保群体成员之间采取积极、一致的行动。
• 第一,群体规范具有表现群体核心的、最重要的价值 的作用。
• 第二,群体规范有助于群体继续平稳的运行,方式是 通过建立共同的基础以及使群体成员的行为变得更加 可以预测。
二、群体类型与功能
(一)群体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
➢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有组织结构确定的、职位分
配很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
是有组织确定的联盟,只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 的需要在工作环境或其它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个 体关系松散的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第二节 群体的行为动力
一、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 出。他提出群体动力的公式为:
B=F(P, E) 其中,B指个人行为;P指个人,包括人的遗传素质、 情绪、能力、人格等内在因素;E指现实的社会环境, 包括人际影响、群体中的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压力、 领导作风等。 群体动力是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力量, 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 体士气等。群体动力由放任、强扭和引导三种模式。 在三种模式中,人们认为放任和强扭模式是不可取的; 引导模式则是较为可取的。
✓ 群体成员具有明确的分工,承担不同的角色,履行不 同的职责,并在行为上达到一角色的认同。
✓ 群体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在工作上相互依赖, 在思想和情感上彼此交流,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 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 体意识、群体归属感和群体凝聚力。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