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行为的基础
工作组织中的基层群体应该是同质的. 在下述条件下,异质结构的群体会有高效率
工作比较复杂; 决策过程不能太快; 工作需要有创造性.
群体结构—群体构成
几点说明:
群体结构的同质或异质,不能把人们的 基本观点,基本信念包括在内; 同质与异质只是相对而言,而不是绝对 化; 群体结构分析是一种对静止状态的分析, 但群体实际上是动态的.
假设群体 又称统计群体,指为研究和分析某一 特定人群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群体. 实际群体 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群体.
7.按群体存在的性质划分: 按群体存在的性质划分: 按群体存在的性质划分
参照群体 又称标准群体,榜样群体,它的存在 对人们有学习,借鉴和参照意义.设立参照群体在 现实生活中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一般群体
人们为什么会加入群体
安全需要 心理安全 地位需要 社会承认 自尊需要 被人需要的自尊 情感需要 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需要 权力需要 指挥和影响他人 实现目标需要 合作才能达到某些目标
群体发展的阶段
前阶段
阶段1形成
阶段2震荡
阶段3规范化
阶段4 任务执行
阶段5中止
五阶段模型
形成阶段: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 震荡阶段:群体内部冲突阶段,群体成员接受
群体行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性是人 的本质属性.人的一生,谁都离不开家 庭,学校,工作单位而孤立地生活,他 们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群 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基
群体是指为了共同实现具体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 以上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个体组合成的人群集合 体.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的基本原理
2 2 规范
8-12
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规定了他们在特定的 情境下应该或不应该做的事情
影响行为的有力手段 绩效规范 外表规范 社会安排规范 资源分配规范
2 2 规范:霍桑实验
8-13
1924—1932年间;由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领导;在芝加哥的西方电气公司所 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研究
主要结论:
生产率的提高是因为被调查群体人员受到关注而不是因为环境 的改变
员工行为与情感紧密联系 群体的力量显著地影响个人的行为 群体的标准决定单个工人的产出 与群体标准 群体情感和安全感相比;金钱是决定产出的次要因
素
2 2 规范:从众行为
8-14
从众:群体能够对其成员施加巨大的压力;使他们改变自己 的态度和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标准
2 4 规模
8-21
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比大群体快–成员执行力更强 在解决复杂和困难问题方面;大群体比小群体做得更好 大群体有利于获取各种渠道的信息 小群体在利用这些信息从事生产方面
效果更好
2 4 社会惰性Social loafing
8-22
社会惰化: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 力的倾向 例如:拔河
由组织结构确定 工作分配明确 非正式群体
既没有正式的结构也并非由组织安排 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1 2 群体的四种类型
8-5
正式群体
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图 确定
任务型群体–为完成某项工 作而一同工作的个体组成
非正式群体
利益型群体–团结起来去 实现与每个个体都有切身 利益 共同关心的具体目标
参照群体: 在参照群体中;人们互相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将自己 定义为群体成员或者希望成为该群体的成员;并且感到群 体成员对自己意义重大 个体努力遵从这些群体的规范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心理及其行为管理
任务的特点和要求对群体心理有重要影响, 如任务复杂度、目标一致性等。
群体结构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等,这些因素 会影响群体成员的互动和行为。
组织文化和环境
组织文化和环境对群体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 影响,包括价值观、规范和期望等。
02
群体行为管理
群体行为的定义
群体行为
指在特定环境下,由两个或以上的个体组合而成的,具有共同目标、相互依赖、互动协作的一种行为 模式。
群体结构
包括群体内部成员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经验等 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影响群体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进而影响整个群体的行为表现。
群体压力
在特定情境下,群体成员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 压力可能促使成员采取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或者对不符 合期望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整。
群体行为的引导与控制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心理建设
建立共同价值观
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通过培训和引导,帮助组织成员树立共同 的价值观和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
鼓励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消除消极情 绪和抱怨,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
强化团队沟通
培养领导力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鼓励成员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
提升各级领导者的心理资本和领导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和管理团队。
04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因目标、价值观、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差异而产 生的对立状态。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两类。建设性冲突有助于促进群体 内部的创新和改进,而破坏性冲突则可能导致群体分裂、资源浪费和目标难以 实现。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课件第5章群体行为与公共组织管理
5.2.4 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所谓群体凝聚力,就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其愿意留在 群体内的力量。群体凝聚力是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个体与 群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的反映。它既包括群体对其成员 的吸引力,又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高的群 体,群体成员相互吸引,沟通良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自觉维护群体利益和荣誉,共同接受群体的目标,并相互 帮助,以实现群体目标。凝聚力低的群体犹如一盘散沙, 成员之间钩心斗角,互不信任,这对于实现群体目标是极 为不利的。
11
2.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规范形成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Sherif)于1963年做了一个经典的群体规范的形成实验,揭示了 群体规范形成的过程。实验中,他让被试独自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盯着一个固定 的光点看。由于视错觉的作用,这个光点看起来像在轻轻地移动。然后,被试被要求 报告他们所估计的光点的移动距离。这样每个被试都建立了自己的估计值。下一步, 把这些被试全部集中到这个暗室中,让他们重新估计光点的移动距离。这一次,成员 可以互相讨论。一段时间后,被试的估计开始向一个外显的群体规范集中,群体的规 范代替了每个人的个人意见。最后,每个被试又一次被单独测试,这时被试都没有坚 持原来的估计,也没有建立新的估计,而是一致保持群体规范。
群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个体不能离开群体而存在。如果把组织看作一个系统, 那么群体就是构成这个系统的一个个子系统,个体则是群体或组织的最基本构成要素。 假如组织是一个完整的人体,那么群体就是人体的各个器官或系统,个体便是细胞了。 因此,对于群体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同个体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一样,都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群体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影响群体活动效率的因素已成为公共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掌握群体的含义、分类 ●了解群体的构成和发展阶段 ●掌握群体规范的含义及其形成 ●了解群体压力的含义及其形成与发展 ●掌握从众行为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 ●掌握群体凝聚力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掌握团队的含义及其建设 ●了解团队的类型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成就激励理论的启示
• 高成就需要者喜欢独立负责,希望获得信息反 馈和中度风险的工作环境。独当一面可以被高 度激励,在经营自己的企业、管理组织一个独 立部门以及处理销售业务等方面颇有建树 。
• 对较大规模组织,高成就需要者不一定是优秀 管理者。大型组织的优秀管理者,也未必就是 高成就需要者。
27
第六节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 J.S.Adams) 于60年代提出的,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研 究报酬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的理论。
• 基本观点:一个人做出成绩取得报酬以后,不 仅关心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报酬相对量。 进行比较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结 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 主观评价和相互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考察 个人对自己所得感觉 /对自己投入的感觉==个 人对他人所得感觉/ 个人对他人投入的感觉
28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 横向比较:将获得“报偿”(包括金钱、工作 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投入”(包括教 育、努力及耗用在职务上的时间等)的比值与 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相等时认为公平。
• 通过培训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需要。管理者可 以直接选拔找到高成就需要者,可以通过培训 对自己原有的下属进行培养。
23
第五节 佛隆的期望理论
• 期望理论是佛隆(Victor H. Vroom)1964年在 他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其内容是:
–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 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
• 纵向比较: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所获报偿 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所获报偿的 比值进行比较。相等时认为公平。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3-5章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二、有效沟通
(一)含义:沟通的准确性、实时性和效率。 (二)有效沟通的特征 • 1.信息的准确性 • 2.信息的完整性 • 3.信息沟通的及时性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二、有效沟通
(三)有效沟通的技能 • 1.改善沟通环境:包括组织整体状况、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组织文化氛围和民主氛围、领导者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四、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方法
• 1.头脑风暴法;2.名义小组法;3.德尔菲法;4.电子会议法
(二)群体决策的优点
• 1.可以集思广益,信息和知识更全面; • 2.决策更加民主化,容易被组织接受。
(三)群体决策的弊端及防止措施 • 1.弊端:成员受到群体压力,不敢提出不同意见;领导有可能压制讨论;消耗时间太多;掩
第一节 群体概述
四、群体发展阶段
(一)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 1.形成阶段 • 2.震荡阶段 • 3.规范化阶段 • 4.执行阶段 • 5.中止阶段
(二)间断——平衡模型(鲍姆加特纳、琼斯提出) • 群体发展中第一次聚会很重要,能营造出群体氛围,也能确定群体的领导; • 随后进入均衡期,群体投入正常运作; • 然后变化突然发生,称之为群体发展阶段的中点; • 之后意识任务必须尽快完成,平衡状态打破,群体各项安排上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 适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的发展变化情况,不适用于长期的工作群体和非任务性的群体。
范俯首帖耳,这时群体规范压力起到来阻碍作用。 5.群体规范的作用 • (1)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 (2)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 (3)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 (4)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五章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意义、特征、规律、角色、类型,以及决定个体行为的个性因素、共性因素、职业生涯的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个体行为概述一、个体行为的意义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是组织整体行为的基础,是组织中群体行为的具体体现。
任何组织目标都要通过个体行为去实现,组织行为的效能与价值最终取决于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效能与价值之和。
所以,认识个体行为的规律,加强对个体行为的管理,是组织行为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个体行为是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个体行为作为构成组织行为的基本元素,是由个体行为的结构属性所决定的。
组织行为是由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的整体行为构成的,而群体行为、整体行为又是以个体行为为元素所形成的,是个体行为的有机组合。
(二)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个体行为作为组织行为管理的基本对象,是由个体行为的主体属性所决定的。
人是组织管理的主要对象,组织目标要靠人去实现,其他资源的能量要靠人来释放,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
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必须以具体的人即个体的人为基本对象,以个体人的行为为管理的基本点。
(三)个体行为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个体行为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是由个体行为的功能属性所决定的。
个体是构成群体、整体的基本单位,群体、整体所具有的功能都是在个体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功能的有机组合。
(四)个体行为是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个体行为作为体现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是由个体行为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
组织文化有行为化的、物象化的、符号化的等多种表现形式,而以个体行为为基础的行为化的表现形式是组织文化的主体形态。
二、个体行为的特点(一)个性化——主体特征与组织中的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整体行为相比较,个体行为作为以个体成员为主体的行为必然具有个性化的主体特征。
(二)职业性——角色特征与社会中一般的个体行为相比较,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具有职业性的角色特征。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绪论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重点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重点第四章 沟通 重点 难点第五章 团队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重点第七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重点第八章 组织文化 重点第九章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第十章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难点第十一章 激励 难点 重点题量分值25×1F25 5×2F10 5×3F15 5×6F30 2×10F20本章重难点分析本章目录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名解)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包括: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升员工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选择)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1)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2)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研究(4)领导行为研究【答案:ABCE】【答案:ABCD】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选择)1.心理学:测量、解释、引导及改变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
3.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4.人类学: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5.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包括冲突的结构、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闵斯特伯格,1912年《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心理学创始人,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发“人际关系学说”。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莱维特,1958年,《管理心理学》,如何引导、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20世纪60年代起,从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管理学院、系,又吸命名为“组织行为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选择)四个阶段: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封闭的理性模式。
组织行为学 重点
②智能不足表现为智商在70分以下。
优越的自然素质是超常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理想的早期教育是超常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
表现早晚;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C、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遗传的影响2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3产前环境的影响4早期经验的作用5学校教育的作用6实践活动的影响
管理思想:任何一个组织绩效低,都是人的本性所致;
如果人的工作效率低,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
“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
集权管理;强调“组织要求”重于“个人需要”。
管理特点:严格、规范;工作现场管理
领导角色:监工
2.社会人
霍桑试验
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
三、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关注的是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1.两个基本问题:
a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b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目的: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
2.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正在变小,组织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a简单化,分力化组织结构组织的管理层次减少,更趋扁平化,横向、纵向分离及决策分散化。
b弹性化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更富有弹性,临时工增加,固定工减少,人员更加一专多能。
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导致产量的增加;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二)人际关系的作用
• 1.人际关系对组织氛围和组织凝聚力有显著 影响 • 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幸 福感 • 3.人际关系影响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组织目标 的实现
(二)群体的功能
由于群体是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的人群结 合体,因此,他的功能也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完成组织任务,另一方面满足群体成员 的心理需求,制约成员的行为和沟通、激励员 工。
群体可以满足成员以下的心理需要:
获得安全感。 满足自尊的需要。 增强自信心。 增强力量感。 群体还可以成为进行有效信息沟通的窗口。 群体还能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 励。 群体还有制约个体行为的功能。
3.高凝聚力群体的特征
① 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快,意见交流较为频繁, 互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人际关系 和谐。 ② 群体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愿意参 加群体活动,不论是生产性活动还是其他有 关群体目标达成的活动,都会有很高的出勤 率。 ③ 群体成员对群体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 感,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 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一)群体的类型
2.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命令型群体是指有组织结构确定的并直接 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的群体。 任务型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为完成 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的人构成的群体。 3.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是指关系共同目标或特定事物 的人形成的群体。友谊型群体是指具有共同特 点、兴趣爱好的人所形成的群体。
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 凝聚力与员工个人的成长。群体凝聚力对于个 凝聚力与员工个人的成长。 人的成长而言也是一件利弊互参的事情。从有 利于员工成长的一面来说,凝聚力强的群体使 人产生安全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让一得到他 人的帮助;从对员工成长不利的一面来说,从 凝聚力强的群体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依赖性较 强,独立性、进取意识、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比 较差,而凝聚力差的群体成员成长更快一些。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提高工作效率
01
积极的群体行为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从而提
高工作效率。
增强创新能力
02
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行为能够推动组织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机
会,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提升员工满意度
03
良好的群体行为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降低员工流
失率,从而有利于组织绩效的稳定和提高。
组织绩效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激励作用
良好的组织绩效可以激励团队成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形成积 极的群体行为。
导向作用
组织绩效的标准和目标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明确的导向,引导团 队形成符合组织要求的群体行为。
凝聚作用
高绩效的组织能够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 好的群体氛围。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行为策略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协作效率。
群体冲突的解决策略
总结词
解决群体冲突的策略主要包括缓解紧张、促进沟通和协调合作。
详细描述
缓解紧张的策略包括采取中立态度、倾听各方意见和寻求共同点。促进沟通的策略包括建立开放、坦诚的沟通氛 围,鼓励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协调合作的策略则强调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寻求共赢方案,促进群体内部的 协作与配合。
创新团队通常由具备创造力和自主性的成员 组成,他们愿意承担风险,不断探索新的思 路和方法。在创新团队中,群体行为表现为 高度的创新氛围、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成 员提出新颖的想法,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实 现。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VS
详细描述
虚拟团队是指成员在不同地理位置、通过 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的团队。在这种环 境下,有效的沟通工具和技术对于建立和 维护群体行为至关重要。成员需要相互信 任、协作和支持,以克服距离和时间上的 障碍,共同完成任务。
组织行为学9群体行为的基础
3、群体属性
• 3.5 内聚力 • 指的是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
的程度 • 研究表明,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
中与绩效有关的规范
群体行为的基础
3、群体属性
• 3.5 内聚力 • 增强群体内聚力的建议: • 缩小群体规模 • 鼓励对群体目标的认同 • 增加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 提高群体的地位 • 激励与其他群体的竞争 • 奖励该群体而不是成员个体
• (1)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
• 规范阶段 • 群体开始有凝聚力,成员开始对群体有较强的认同感。
• 纪律铸造力量,制服消除差异,团结提供保护。丽萨不再因被排 姆不再因懦弱被欺负,小混混们不再逃课,不可一世的凯文也变
• “浪潮”成员之间关系变得密切,友爱和共同的责任感开始树立
群体行为的基础
2、群体发展的阶段
2、群体发展的阶段
• (1)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
• 群体的发展过程遵循五个明显的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 执行阶段和解体阶段
群体行为的基础
2、群体发展的阶段
• (1)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
• 形成阶段
• 群体成员开始彼此熟悉并建立行为准则
• 当文格尔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学生们仍在闲聊,玩 手机,自由散漫,而当文格尔提出要自有安排课程, 进行别开生面的亲身体验时,同学们仍然争论不休, 甚至有人选择离开。
1、群体的定义和分类
• 问题:人们什么时候会形成某种社会认 同
• 相似性,具有相同的价值观或特征 • 独特性,更可能注意哪些能够表明他们与其他
群体有何不同的特征 • 地位,运用社会认同来定义他们自己和提高自
尊,更有兴趣把自己同那些地位高的群体联系 起来 • 降低不确定性,群体成员资格还群体可行为以的基帮础 助某些
群体行为的基础《组织行为学》罗宾斯中文版
群体结构- 角色
角色 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 式。
角色认同 在一种角色当中,态度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
角色知觉 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 了解。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2u0rn0a7l, APprrile1n99t5i, cp.e56H5.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EXHIBIT 9–5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体思维现象表现出多种症状
• 群体成员把任何与他们假设不一致的意见 合理化
• 对于那些对群体的共同观点有怀疑的人,群 体成员会对他们施加直接压力
• 那些持有怀疑态度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 过保持沉默,来尽量避免与群体观点的不一 致。
• 缺点 – 浪费时间 较慢 – 增加了从众压力
– 可能会被少数人控制 局面
– 责任不明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体决策
群体思维 由于群体中从众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寻常的、由少数派提 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
群体偏移 在讨论备选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放大自己最初的立 场或观点。群体整体决策与成员个人决策之间的决策风险改变要么倾向 于保守偏移,要么是冒险偏移。
第五章群体行为与组织管理组织行为学浙大况志华
环式网络
环式网络相当于链式网络的封闭控制结 构。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全渠道式沟通网络
全渠道式沟通网络表示每个人与其他四 个人可以自由地沟通,并无中心人物。 显然,这是一种民主氛围很浓的沟通网 络。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轮式沟通网络
轮式沟通网络是有信息汇集点与传播中 心的控制型网络,表示一个管理者与四 个下级沟通,而下级之间则不存在相互 沟通。
工作时间
实验小结
沙赫特的实验说明,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 关系受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的影响。
因此,组织或群体的领导者在增进群体凝聚力 的同时,必须加强成员的思想教育与引导,克 服群体中的消极因素,使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 协调统一,做到这一点是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 基本保证。
四、群体士气与生产率
–群体凝聚力还可以理解为群体对其成员的 吸引力和向心力。
–概 括 起 来 说 , 群 体 凝 聚 力 实 质 是 指 群 体 对 其成员的吸引力程度。
2、高凝聚力群体的特点
一是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和谐、稳固;
二是群体成员乐于加入到群体中来,积极参加 群体组织的各种活动,群体每个成员都具有较 强的向心力;
K
D
C
J
A
E H
M IB
FG
五、人际沟通的障碍与疏导
(一)人际沟通的障碍 1、信息传递过程的噪声干扰 这里所说的噪声指的是信息传递过程中
的各种客观干扰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 括沟通过程的特定情境,组织结构及相 应的沟通网络,沟通的信息量等。
2、沟通主体的过滤作用
信息的发出者对信息的输出和信息接收 者对信息的接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 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
《组织行为学》第5章 群体
群体行为与公共组织管理
5.1 群体概述 5.2 群体动力 5.3 团队建设
5.1 群体概述
5.1.1 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关 系与共同目标的集合体 特征: 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往行为 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 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 群体中的成员彼此意识到他们同属一群
3. 群体规范的作用 维系群体 认知标准化的作用 行为矫正的作用 惰性作用
5.2.2群体压力 1. 群体压力的含义 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 无形的力量,它使群体内每一个成 员自觉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 的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2.群体压力的形成与发展 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 合理 辩论 劝解 说服
5.1.3 群体的类型
实际群体 客观存在的群体, 成员之间互相依赖, 有着共同的目标
假设群体(统计群体) 实际上并不存在, 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 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
参照群体(榜样群体)
一般群体
群体的目标和规范 成为人们行动指南的群体
除了参照群体以外的群体
正式群体 有明文规定,有固定编制, 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具体的权利和义务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 不经官方规定, 由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心理相容而自然结合 在一起的群体
特点 自发性和不稳定性 领导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凝聚力较强
作用? 积极 消极
如何管理非正式群体?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努力加强正式群体的影响力 合理利用非正式群体为组织目标服务 分化消极的非正式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领导者与组织行为
• (1)组织经营哲学。(2)组织精神。(3)组织风气。(4)组 织目标。(5)组织道德。
• 确立目标组织文化,必须依据一套科学的标准来运行。 • 1、民族性标准。 • 2、制度性标准。 • 3、时代性标准。 • 4、个异性标准。 • 目标组织文化的个性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 • 1、行业特点。 • 2、产品特点。 • 3、组织特点。
1、对现状文化进行“解冻”(unfreezing); 2、通过变革(motivation)形成新的组织文化;
3.领导者与情境的匹配
三、三极端领导方式理论
• 上述三种领导方式各有利弊。
• 在放任方式下,组织成员一般只能达到社交目 标,工作效率最低;
• 在独裁方式下,下级自由度过小,士气低落, 迫于外部的严格监督,一般可以达成组织目标;
• 在民主方式下,工作效率最高,不仅任务完成 圆满,而且士气高昂,关系融洽,工作积极主 动,富有创造性。
• 第三象限表示,当下属成熟度有较大提高(处于R3阶段) 时,就会产生激励的问题,而这时最好用一种支持的、 无指导的参与风格来解决。于是可采用“低工作”、 “高关系”的领导方式,即参与式领导方式,让下属参 加讨论,加强交流,注重双向的思想沟通,由领导与下 属共同作出决定。
• 第四象限表示,当下属相当成熟(在R4阶段)时,领导 者几乎不需要做什么事,因为下属是既能胜任又愿意承 担责任的人,于是可采用“低工作”、“低关系”型即 授权的领导方式,赋予下属较多的权力,领导只须抓住 主要的决策和监督工作。在“低工作”和“低关系”的 情况下,也能提高领导行为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三、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特征 ① 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
情为纽带; 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③ 非正式群体里,同样会推选出最有威信的人
做首领,他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 力; ④ 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 ⑤ 成员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有 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等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第二节 群体的行为动力
一、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 出。他提出群体动力的公式为:
B=F(P, E) 其中,B指个人行为;P指个人,包括人的遗传素质、 情绪、能力、人格等内在因素;E指现实的社会环境, 包括人际影响、群体中的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压力、 领导作风等。 群体动力是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力量, 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 体士气等。群体动力由放任、强扭和引导三种模式。 在三种模式中,人们认为放任和强扭模式是不可取的; 引导模式则是较为可取的。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二、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含义 任何群体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
是群体所确定的,对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 则。
研究者发现,就大部分群体而言,群体规 范是无意识的通过习惯的力量形成的,他们起 源于群体成员对工作性质的构想和信念;起源 于由经理人员向群体成员传递的有关群体成员 是否负责的一种隐含的期待;起源于群体成员 工作的实际条件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与正式群体的相一致 时,它能促进正式群体,使之能更好的发挥预 定的劳动生产功能。
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和正是群体的不一致 时,尤其是当正式群体的领导人失去在非正式 群体成员中的威信时,同时非正式群体的首领 优势品质低劣的人时,那就会引起两种群体之 间的冲突。一旦非正式群体拥有足够的力量, 它可能会明显的阻碍正式群体的正常工作,严 重影响生产劳动。
• 第三,群体规范有助于一个群体界定哪些成员间的适 当行为。
• 第四,群体规范可以帮助一个群体自下而上的生存下 去,方式是通过帮助该群体保持鲜明的特征,并在群 体受到威胁时拒绝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任何越轨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三、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
• 群体存在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一般是由人们心 理感受到的难以违抗的力量。特别是在群体成 员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明 显感受的来自群体的一种压力。为了减轻这种 心理压力,则会产生与他人的趋同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四、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士气
(一)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它是对群体 成员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 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总和,是群体对个 体的吸引力。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 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 力肯定能够强化群体行为,即所谓的“团结就是力量”, 但未必能够提高群体绩效。
二、群体类型与功能
(一)群体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
➢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有组织结构确定的、职位分
配很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
是有组织确定的联盟,只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 的需要在工作环境或其它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个 体关系松散的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第二篇 群体行为篇
第五章 群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内涵
所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 组合。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工作群体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 群体是由达成共同目标或谋求共同利益的不同个体组 成的,群体成员在心理上都能认识到他人的存在,并 以共同的群体目标和利益为其行为导向。
✓ 群体成员具有明确的分工,承担不同的角色,履行不 同的职责,并在行为上达到一角色的认同。
✓ 群体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在工作上相互依赖, 在思想和情感上彼此交流,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 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 体意识、群体归属感和群体凝聚力。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 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一般来说, 群体凝 聚力会提高满意度,但是满意程度最终对亨格群体的 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二)群体规范的功能
• 群体规范能够达到四种截然不同的目的,其中的每一 种都有助于确保群体成员之间采取积极、一致的行动。
• 第一,群体规范具有表现群体核心的、最重要的价值 的作用。
• 第二,群体规范有助于群体继续平稳的运行,方式是 通过建立共同的基础以及使群体成员的行为变得更加 可以预测。
(一)群体的类型
➢ 2.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命令型群体是指有组织结构确定的并直接
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的群体。 任务型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为完成
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的人构成的群体。 ➢ 3.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是指关系共同目标或特定事物 的人形成的群体。友谊型群体是指具有共同特 点、兴趣爱好的人所形成的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二)群体的功能
由于群体是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的人群结 合体,因此,他的功能也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完成组织任务,另一方面满足群体成员 的心理需求,制约成员的行为和沟通、激励员 工。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群体可以满足成员以下的心理需要:
获得安全感。 满足自尊的需要。 增强自信心。 增强力量感。 群体还可以成为进行有效信息沟通的窗口。 群体还能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