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方面的第一
中国航天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月球基地建设与资源开发
月球基地建设
中国计划在月球南极建立科研基地, 为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支持。该 基地将具备科研、观测、资源开发等 功能,成为人类在月球的永久性驻留 点。
月球资源开发
中国将开发月球表面的矿物资源,特 别是氦-3等稀有气体资源。这些资源 在地球上极为稀缺,但在月球上储量 丰富,可用于未来的能源需求。
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199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 艘载人飞船——“神舟一号” ,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载人航天
飞行。
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二艘载人 飞船——“神舟五号”,首次将中国 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实现了载人航天 飞行。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高分 专项卫星——“高分一号”,为中国 遥感监测提供了更高分辨率的数据支 持。
中国航天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目录
•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概述 • 中国航天里程碑事件 • 中国航天里程碑事件的意义 • 中国航天未来展望
01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概述
起步阶段(1956-1970年)
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成立了第一个航天 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960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枚火箭——“两弹一星 ”中的“一弹”,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Hale Waihona Puke 3中国航天里程碑事件的意 义
科技突破与国家荣誉
01
科技突破
02
国家荣誉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突破,如载人 航天、嫦娥探月、火星探测等,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航天 领域的地位,也彰显了国家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为国家带来了极高的荣誉和认可,提升了民族自 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全民的科技热情和创新精神。
我国航天事业人物事迹
我国航天事业人物事迹
我国航天事业涉及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在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
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
基人之一钱学森。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航天专家,他在中国航天事
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钱学森曾在美国从事火箭研究工作,
后来回国参与了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中国航天事业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中国航天工程的奠基
人之一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他领导了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
先河。
他的贡献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此外,中国航天事业中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人物,如航天员杨
利伟、景海鹏等,他们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代表人物,通过参与载
人航天任务和空间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风采,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总的来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杰出人物的不懈努
力和奉献精神。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航天事业,为
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希望未来中国航天事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类航天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我国航天事业的人物事迹
关于我国航天事业的人物事迹
答:中国航天事业人物事迹
中国的航天事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这背后,有无数英雄前赴后继,共同铸就了辉煌。
一、航天英雄
1. 杨利伟:作为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在2003年成功完成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2. 聂海胜、费俊龙:神舟六号的两名航天员,他们成功完成了多人多天飞行任务,为后续的载人航天任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科研人员
1. 黄大年: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他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在深部探测技术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 任新民: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成功研制了多款战略导弹武器,为航天事业的起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航天员家属
每一位航天员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家庭。
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牺牲,只为支持亲人实现飞天梦想。
这些家属的付出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和感激。
四、领导团队
1. 张庆伟: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董事长,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 许其亮:空军原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
在他的领导下,我国空军装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撑。
这些人物只是中国航天事业中的一部分代表,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中国航天今天的辉煌成就。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丽篇章。
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
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作者:王广来源:《科学导报》2016年第26期1956年4月,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
同年5月又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宣布成立,代号0038部队。
这一历史性的纪念日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航天事业。
第一个航天发射场1958年初,中国在酒泉以北的戈壁滩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1965年,在酒泉发射场建造了可以发射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有两个工位的发射场区。
发射工位最壮观的设施是高55米的一号龙门塔。
第一枚探空火箭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
第一颗卫星上天1970年4月1日,装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到达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场。
4月24日,卫星按预定时间发射进入轨道,晚9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按时发射,火箭按预定程序飞行,卫星进入了预定轨道,运行3天后,该星顺利地按预定时间返回中国大地,获取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第一次水下发射火箭1967年,中国大型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研制取得了初步成果。
之后,越过了单级火箭阶段,直接研制两级发动机;越过陆基火箭阶段,直接研制潜艇水下发射火箭。
1982年10月12日,装载着固体燃料火箭的试验潜艇潜入发射深度,随着一声“发射”口令,火箭瞬时被强大的燃气压力推出发射筒,发射获得成功,它标志着中国的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1970年,中国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
1975年,确定选用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方案。
1984年4月8日19时20分,火箭发射成功,4月10日进入准静止轨道,4月17日18时开始通信试验,5月14日试验结束、交付使用,从而使中国的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了试用阶段。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3篇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第一篇:钱学森——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和军事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两弹一星”功勋之一。
在他一生中,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学术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892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家中排行第三。
1924年,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并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准备攻读博士学位。
在美国,他接触到了现代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先进理论和先进设计方法,对他日后的航空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学森博士毕业后回国,并进入中国航空工业局担任高级技术顾问。
随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同时,他还是中国现代航空航天学科研究的领袖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在他的一生中,钱学森的贡献有目共睹。
他被誉为“飞机之父”,补足了中国在航空工程科学方面的空白。
钱博士的三块基本贡献是:研发、生产、设计制造。
他在中国航空工业的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包括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设计制造、研制中国第一台喷气发动机和中国第一架战斗机,以及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
195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国家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发展和拥有核武器。
钱学森被中央政府任命为“两弹一星”工程的总设计师。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在十年间成功地研制了两颗原子弹、一颗氢弹和一颗人造卫星,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他被誉为“两弹一星”的理论与技术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正是因为钱学森这样的先辈,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发展和崛起。
他热爱祖国,爱民族,殷切希望祖国早日实现强起来的愿景。
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书页上,成为我们追求科技创新、实现民族复兴的榜样和楷模。
第二篇:邓稼先——我国震动世界的“两弹一星”工程之父邓稼先,是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创始人和“两弹一星”工程的总指挥。
中国航天史的作文素材(优秀3篇)
中国航天史的作文素材(优秀3篇)中国航天史成就大事件篇一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使我国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9年10月,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顺利升空,并正常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的全面国际合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圆满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并发射了“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科学卫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
●2004年1月23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
中国航天史的作文素材篇二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
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
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我国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
我国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1.引言1.1 概述概述:我国航天事业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正是在中国共产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航天科技队伍蓬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已经在航天器设计、发射技术、空间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航天方面的成就不仅丰富了国家的科学知识库,还为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航天器设计方面,我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一系列型号的人造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和实验卫星等。
这些卫星的研制成功,不仅为我国通信、气象、导航等领域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同时,我国还成功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自主发射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壮举。
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具备自主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在发射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建成了一系列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实现了火箭的可靠发射和有效运载。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卫星发射成功率,也为国际商业发射提供了可靠服务。
此外,我国还成功开展了深空探测任务,包括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为人类科学探索太空提供了重要数据和成果。
在空间科学研究方面,我国航天事业涉及到众多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如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
通过卫星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我国科学家在宇宙起源、星系结构、地球监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世界科学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和进步,更加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实力。
未来,我们有信心继续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开展深空探测、国际合作等重要任务,为人类科学事业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内容安排。
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方式组织文章的内容:2. 正文:本节将详细阐述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各项成就。
该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介绍成就一和成就二。
世界中国航天常识重点(精)
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1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 1号”成功升空,标志我国航天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
(卫星(2 2003年 10月 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杨利伟飞船升空,表明我国掌握航天技术, 标志我国进入航天发展史的第二个里程碑。
(载人航天史(3 2009年 3月 1日,嫦娥一号奔月成功, (深空探测大事记:(1 1956年 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3 1956年 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 ,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 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4 1958年 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58年 5月 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5 1966年 11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6 1968年 2月 20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院长钱学森。
(7 1970年 4月 24日“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8 1971年 3月 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一号”。
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9 1971年 9月 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0 1975年 11月 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
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长征 2号(11 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11-1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于 1970开始建设, 1982 年交付使用, 发射了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
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我国三大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航天事业三个里程碑分别是
中国航天事业三个里程碑分别是
1、第一个里程碑: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第二个里程碑: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船进入太空。
3、第三个里程碑: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中国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活动。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
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中国有了航天1956年4月,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
同年5月又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钱学森任院长),正式宣布成立,代号0038部队。
这一历史性的纪念日,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航天事业。
中国第一枚导弹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2年3月初,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运往酒泉发射场。
3月21日,导弹发射失败,后经认真总结,找到了问题症结。
1964年6月29日,修改设计后的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枚探空火箭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第一枚国产中程导弹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新型号中程导弹的研制工作,这个型号从1965年3月结束方案设计阶段,相继转入初步设计、技术设计、试制生产、地面综合试验等阶段,到1966年底进行首次飞行试验,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
“两弹”第一次携手1964年10月16日,中国原子弹塔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此前不久,中国新研制的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刚好为“两弹”结合创造了前提。
1966年10月中旬,又接连进行了“两弹结合”的冷试验并取得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头部装着核弹头的导弹像一条怒吼的巨龙直冲云霄。
几分钟后,核弹头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高度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圆满成功。
第一颗卫星上天1970年4月1日,装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到达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场。
4月24日,卫星按预定时间发射进入轨道,晚9点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73年初,返回式卫星进入正样研制阶段。
1975年11月26日该星按时发射,火箭按预定程序飞行,卫星进入了预定轨道,轨道近地点高度173千米,远地点高度483千米,轨道倾角63度,入轨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中国十大国宝级院士排名
中国十大国宝级院士排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是我国最高学术机构,其院士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顶尖人才。
而在这些院士中,又有一些被称为“国宝级院士”,因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而备受瞩目。
第一位“国宝级院士”当属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第二位“国宝级院士”可以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航天专家邵天杰。
邵天杰在我国航天技术研究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誉为“中国载人航天之父”。
第三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信息科学家尤石。
尤石先生在信息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上有着深远影响。
第四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朱照宇。
朱照宇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物理学家之一,在粒子物理领域有着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之父”。
第五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电子科学家高维世。
高维世院士在电子科学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的成就,对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六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对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七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航空专家舒华。
舒华院士在航空工程领域有着卓越成就,尤其在飞行动力学和飞行器控制领域有着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航空工程之父”。
第八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院士因在青蒿素抗疟疾药物的研究发现和应用中的重大突破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誉为“中医药之父”。
第九位“国宝级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科学家贺卫方。
贺卫方院士在建筑设计与科学研究领域有着杰出成就,尤其在生态建筑和节能环保建筑领域的研究上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航天方面的成就
中国航天方面的成就中国航天的成就1、中国是第三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60年10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大跃进号”人造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现如今,在中国发射的人造卫星达到374颗,分布在太空无线电通信、测绘、全球定位、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大大提升了中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启新方面的能力。
2、嫦娥系列探测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开启了中国的探月历程;2013年12月1日,“嫦娥三号”发射成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着陆,结束中国月球探测历程。
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4月18日,由发射工程领航的“北斗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中国自主研发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段,也就是所谓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4、航天员航天飞行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航天飞行首次获得成功,从此奠定了中国人参加航天探索的基础。
目前,中国遴选的航天员数量达到37位,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巨大影响力。
5、中国航天科技实力的不断彰显2008年9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开始进行空间设备和技术的试飞和运营,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实力的不断彰显。
在之后的几年里,中国也投入大量资金来支持航天技术的研发,在空间站、空间载荷等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
6、中国首次登月任务2019年1月3日,中国首次完成登月任务,“嫦娥四号”以火箭“长征四号”一次性发射升空,发射成功,致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完成月球探测的国家。
7、中国在建设“航天国”的历程2020年6月18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宫二号”试验舱进入轨道,发射成功。
这也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航天国”的历程,成为航天技术研究方面的先驱。
总结中国从196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人造卫星开始,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航天成就,如研发北斗导航系统、首次成功发射月球探测任务、完成航天员挑战以及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等等。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中国航天科技的首个重大成就是中国自主开展的航天器研发项目。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航天科技开始了火箭发射实验,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此后,中国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的载人航天项目,包括神舟系列飞船。
2003年,中国成功实施了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国航天科技在火箭技术和卫星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射器型号,如长征系列火箭和运载火箭家族。
特别是长征五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在运载能力方面迈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航天科技还在卫星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成功发射了一系列的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地球观测卫星,为国家提供了可靠的空间技术支撑。
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建成,并取得了全球应用,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发射火星探测器等探测任务,进一步拓展航天科技的应用领域。
除了载人航天和卫星技术,中国航天科技在空间实验室和深空探测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中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实施了多次空间实验,为今后的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还计划开展光谱X射线天文台等深空探测任务,为人类更深入地探索宇宙提供新的可能性。
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既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决心和实力,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
中国航天科技取得的成就不仅对中国航天科研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也为全球的航天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信在未来,中国航天科技将继续迎来新的突破和进步。
“航天榜样”张玉花:中国航天史上跨越“三大领域”第一人
伴侣2021.8情系航天事业张玉花是上海航天科技研究院第一位女性总指挥。
一头干练的短发,任何时候都保持微笑,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瘦小的身形之下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同事们都亲切地叫她“花总”或“花姐”。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对于普通人而言高深莫测,对于一般科技人员来说也是望尘莫及,而这航天中的三大领域对张玉花而言却是日常工作。
1968年10月,张玉花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
她是家中的长女,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成绩十分优异。
因为会读书,家人听取了老师和长辈的建议,决定让她去读高中,于是,村里便走出了第一位女大学生。
事实上,以张玉花当时的高考分数是可以进北大清华的,但为了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她选择了有奖学金的国防科技大学。
1990年张玉花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投身航天事业,来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某所工作。
她清晰地记得那天去报到的情形。
“先是在外滩报到,第一次看到了大上海的繁华,然后就坐车前往单位。
车越往郊区开,周围的风景越荒凉寂静。
”当时,所里的待遇不如外面的企业,不少年轻人选择了跳槽,而她却留了下来。
“可能是因为我太忙了,没有那么多时间考虑这些。
”张玉花笑言。
张玉花回忆说,1990年,中国航天载人工程进入技术论证阶段。
由她带领团队论证组设计的地基、海基测控网方案技术继承性强、可实现性高,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1999年至2007年,已出任研究院载人航天行政负责人的张玉花,带队参与了神舟飞船电源分系统、推进舱及供配电工作率先顺利转阶段、率先实现产品交付,顺利完成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靶场试验与发射任务。
试验飞船发射成功后,张玉花作为电源分系统主要设计人员拿到了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我国探月工程二期正式立项,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中争取到五个半分系统的研制任务,实现了探月工程零的突破。
就在这个时候,一纸调令,张玉花从载人航天领域转向陌生的探月工程,担任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开启了上海嫦娥团队的探月之旅。
杨利伟,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
杨利伟,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是XX最新发布的《杨利伟,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杨利伟小档案(来源:解放军报)民族:汉出生年月:1965年6月21日籍贯:辽宁省绥中县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身高:168厘米体重:65公斤家庭成员:妻子张玉梅,儿子杨宁康简历:1983年6月入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强击机、歼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1996年,参加航天员初选,入围;1998年1月,从800多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入选“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的心声出征前,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见面会上,回答本报记者的提问时,向全军将士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本报记者问:通过军报,最想对三军战友说些什么?杨利伟答:作为一名航天员,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国的军人;作为一名军人,通过这么多年军队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想,在执行这次任务中,一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战胜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
我也想通过军报感谢全军战友对我们的鼓励、关心和厚爱,也请战友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为我们的军旗增彩。
“为着人类的和平与进步,思想汇报专题中国人来到太空了!”登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之际,身着航天服的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满怀激情为记者写下这句话。
中国人来了,杨利伟来了!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随着38岁的中校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真,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航天史上有哪些第一?
中国有了航天
1956年4月,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
同年5月又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钱学森任院长),正式宣布成立,代号0038部队。
这一历史性的纪念日,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航天事业。
中国第一枚导弹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2年3月初,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运往酒泉发射场。
3月21日,导弹发射失败,后经认真总结,找到了问题症结。
1964年6月29日,修改设计后的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枚探空火箭
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第一枚国产中程导弹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新型号中程导弹的研制工作,这个型号从1965年3月结束方案设计阶段,相继转入初步设计、技术设计、试制生产、地面综合试验等阶段,到1966年底进行首次飞行试验,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
“两弹”第一次携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原子弹塔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此前不久,中国新研制的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刚好为“两弹”结合创造了前提。
1966年10月中旬,又接连进行了“两弹结合”的冷试验并取得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头部装着核弹头的导弹像一条怒吼的巨龙直冲云霄。
几分钟后,核弹头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高度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圆满成功。
第一颗卫星上天
1970年4月1日,装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到达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场。
4月24日,卫星按预定时间发射进入轨道,晚9点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73年初,返回式卫星进入正样研制阶段。
1975年11月26日该星按时发射,火箭按预定程序飞行,卫星进入了预定轨道,轨道近地点高度173千米,远地点高度483千米,轨道倾角63度,入轨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顺利地按预定时间返回中国大地,获取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自行研制的第一枚飞航导弹
1960年初,中国开始仿制飞航式导弹,1966年底仿制的第一个海防战术导弹型号——上游一号舰舰导弹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装备了海军部队,结束了中国海军有舰无弹的历史。
1971年开始自行研制全新的导弹——鹰击八号。
鹰击八号为高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小型多用途导弹。
1979年11月,鹰击八号导弹首发飞行成功。
第一次水下发射火箭
1967年,中国大型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研制取得了初步成果。
之后,越过了单级火箭阶段,直接研制两级发动机;越过陆基火箭阶段,直接研制潜艇水下发射火箭。
1980年下半年,固体燃料火箭进入总装测试阶段。
1982年1月和4月,在地面成功的进行了两发固体燃料火箭由发射筒发射的飞行试验。
1982年10月12日,装载着固体燃料火箭的试验潜艇,徐徐驶出海港,驶向大海,潜入发射深度,随着一声“发射”口令,火箭瞬时被强大的燃气压力推出发射筒,跃出碧海,直刺蓝天。
发射获得成功,它标志着中国的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
1970年,中国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
1975年,确定选用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方案。
1984年3月下旬,完成了卫星、火箭在技术阵地的测试工作。
3月28日,试验通信卫星和运载火箭向发射阵地转运。
4月8日19时20分,火箭发射成功。
4月10日,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入轨精度极高。
4月17日18时,卫星通信试验正式开始。
5月14日,通信试验结束,正式交付使用。
从而使中国的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了试用阶段。
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1958年初,中国在酒泉以北的戈壁滩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1965年,根据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在酒泉发射场建造了可以发射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有两个工位的发射场区。
发射工位最壮观的设施是高55米的一号龙门塔。
之后又续建了一个重型卫星的发射工位。
第一个通信卫星发射场
由于西北酒泉卫星发射场的地理位置在北纬40度以北,不利于发射通信卫星。
于是就有了西南航天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1970年——1980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设。
其中工作塔总重900多吨,他将完成西北发射场一号龙门塔和脐带塔两项设施的任务。
工作塔高77米,三座避雷塔高100多米。
控制站在离发射场数千米的地方,有一座指挥控制大厅,装有总指挥台和一座宽18米,高6米的大型组合式显示屏幕,其中心部位是一个彩色电视屏幕,其宽度为5米,高3.75米。
发射前,它显示发射阵地的电视图像,运载火箭起飞后,它显示运载火箭实时飞行的弹道曲线和特征参数。
利用发射场这些现代化的发射指挥设备,指挥员可一目了然地观看发射前后的全过程。
长征火箭第一次商业发射
1985年10月,中国宣布对外承揽商业发射服务。
1989年1月23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亚洲通信公司签订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服务合同。
1990年4月7日,中国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跃起,直上九霄。
长征火箭第一次对外商业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第一次“一箭三星”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了3颗卫星,3颗卫星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
这种“一箭三星”技术当时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
第一个固体火箭上面级
1995年中国自行研制的上面级固体近地点变轨火箭发动机——EPKM,两度与“长二捆”联袂,将“亚洲二号”和“爱科斯达一号”卫星送入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至此,结束了中国发射大重量卫星必须使用外国上面级固体发动机的历史,同时,也开辟了中国固体火箭跻身国际发射舞台的新纪元。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号,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发射成功,飞船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于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到2002年12月30日,“神舟”二号、三号、四号又先后相继发射、往返成功。
中国遨游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
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绕地球飞行14圈后,10月16日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运行的“神舟”五号发送返回指令。
6时36分,地面搜索人员找到了“神舟”五号返回舱。
返回舱完好无损。
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
我国首次载入航天飞行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