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地热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核地质科学

WorldNuclearGeoscience

Vol.23,No.1Mar.2006

第23卷第1期2006年3月

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地热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尚英男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1)

[摘要]介绍了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地热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和进展。包括温泉气体的

同位素(He、C)示踪;H、O同位素示踪地下热水的来源及成因;环境同位素方法(T和14C法)确定地下热水的年龄,以及氘过量参数(d)在地热研究中的优势。最后指出,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其他分析方法结合才能在地热地球化学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同位素示踪;温泉气体同位素组成;H、O同位素;地下热水年龄;氘过量参数[中图分类号]P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36(2006)-01-0021-06

[收稿日期]2005-04-14;

[修回日期]2005-07-07

[作者简介]尚英男(1977—),女,天津市人,博士研究生,地球化学专业。

地热资源是赋存于地球内部的一种巨大能源[1],它通过火山爆发、温泉、间歇喷泉及岩石的热传导等形式不断向地表传送和散失[2]。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对地热资源的综合研究中,常采用的方法有汞量测量法、常规化探方法、水化学方法、地热地球化学温标法、放射性及气体测量法以及环境同位素示踪方法等。

近40年来,同位素地球化学发展迅速,是地质科学领域内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已成为研究各种地质作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不仅可以判断地下热水的起源、形成、埋藏和质与量的变异过程及环境条件等地下水形成理论方面的重大课题,而且还可以研究解决地下水补给来源、补给强度,各种补给来源的比例、补给区的高度、各类水体间的水力联系以及测定地下水年龄、流向与流速等实际应用问题。目前,用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同位素主要是一些轻(原子序数低的)元素的同位素,其中主要是H、O同位素,近年来,应用C、He等气

体同位素研究地热水中气体组分的起源及对深部气床的可能指示也成为地热研究的热点之一。

1温泉气体同位素示踪研究

在各种水热活动和温泉中均不同程度地

伴有气体的生成、析出和排放。地下水中的溶解气体来源于大气的溶解、深部构造气流的引入、含水层岩石吸附气体的溶解以及岩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的加入[3]。地热流体中的气体主要有CO2、H2S、H2和CH4(及其他碳氢化合物),并含有少量或微量的

N2、NH3、CO、Rn和O2,惰性气体有He、Ne、Ar和Kr[4]。1.1

温泉气体的C同位素组成

福尔G[5]早在1981年就曾指出,绝大多数

地热区甲烷的δ13

C值范围为-20‰~-30‰,

戴金星[6]等人在1994年对中国总共41处温泉

的研究资料表明,甲烷的C同位素组成(δ13C)

主频峰在-20‰~-22‰,两者的研究结果大体是一致的。戴金星等还认为,除高成熟和

过成熟的极少数煤型甲烷外,凡是δ13C值大

世界核地质科学第23卷

于-30‰的是无机成因的甲烷。福尔G还指出,一般来自地热区的CO2的δ13C值范围为-2‰~-6‰,从冷却着的熔岩流中取得的CO2的δ13C值范围为-14‰~-28‰,这说明地热甲烷可能较之来源于生物成因的碳氢化合物的甲烷更富集δ13C。

地热流体释放的CO2气体中的δ13C值主要由物质来源决定。上官志冠[7]等认为现代构造活动区的深源和变质CO2的δ13C值的界线大约在-4‰(逸出气的δ13C值为-5‰左右),深源和浅层的δ13C值的界线大约在-9‰(逸出气的δ13C值定为-10‰左右)。

1.2温泉气体的He同位素组成

地球的氦有3种来源:大气氦、壳源氦和幔源氦。它们的N(3He)/N(4He)表征值分别为1.4×10-6、2.0×10-8和1.1×10-5[8],并常以Ra(大气N(3He)/N(4He)=1.4×10-6)与R(某样品N(3He)/N(4He))比值,即,R/Ra来表示氦同位素的特征,R/Ra<1是壳源氦的特征,而R/Ra>1则说明有幔源氦的加入。

地球脱气作用把地壳深部和地幔无机成因的天然气运移到地表,与火山活动、断裂作用和地震有成因关系的温泉往往是地球脱气作用的有利场所[6]。孙占学[9]等对江西横迳地区温泉区的He同位素研究表明,该区R/Ra>1,有明显的幔源组分的加入,幔源He对该区温泉的贡献大致在24%~37%。横迳地区的温泉成因多与当地的断裂作用和地震密切相关,有利的地质条件使得当地的温泉成为地球脱气作用的一个有利场所。戴金星[6]等对中国41个温泉的同位素监测表明,在有第四纪火山活动的腾冲地区和长白山地区温泉气R/Ra均>1(1.1~4.49),可称为幔源温泉气,表示有不等量的幔源氦加入,这也说明了死火山或休眠火山地区,在火山活动期后,仍有开启的联系着的幔源通道,使温泉气不断有条件获得地幔脱气作用的He。上官志冠[10]对腾冲热海地区的研究揭示了现代幔源氦的释放强度及其N(3He)/N(4He)比值的分布受活动断裂带控制。该区第四纪活动断裂主要为南北向和近南北向展布,沿南北向主断裂及东侧南北向分支主断裂分布的泉点,逸出气体He的含量最高,N(3He)/N(4He)比值也最高,且十分接近。

2H、O同位素示踪地下热水来源及其成因

由于H、O同位素是水的理想示踪剂,因此测定温泉水的H、O同位素对于探讨地下热水来源和成因是十分理想的方法。

2.1判断地下热水的来源

CraigH(1961)首先提出了大气降水δD和δ18O值之间有明显的线性关系:δD=8δ18O+10,这个方程称为全球大气降水线,在不同地区大气降水线略有差异,我国大气降水线为δD=7.9δ18O+8.2[11],与Craig线十分相近。判断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就是依据Craig的雨水线方程。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取决于降水的同位素组成及其在地下的循环过程,未经同位素交换的地下水,其同位素组成和补给水源一致,如与围岩发生水-岩交换反应,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由于围岩中含氧矿物较多,因此水-岩交换结果使地下水中δ18O值发生变化,而δD值显得较稳定。在全球大气降水线提出之前,科学家们在对地热流体的δD和δ18O进行研究时,就发现大多数地热体系的地下水补给来源于当地的大气降水。CraigH(1966)分析了大量的地热水的δD和δ18O值,也发现在δD-δ18O关系图上,任何地区地热水的δD值与当地大气降水的δD值保持一致,而δ18O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向右漂移(氧漂移),这是由于再循环大气水与硅酸盐和碳酸盐围岩进行氧同位素交换的结果,氧同位素的漂移取决于热水的温度、围岩的δ18O值、水-岩比值和热水在储库中逗留的时间[1]。

近10a来,国内的科技工作者也对地热水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比如:王兆荣[12]对中国东部29个温泉水和井水的H、O同位素研究,王基华[13]等对张家口地区温泉的研究,杨彪[14]等对瑞丽热田的研究,徐步台[15]等对浙江武义盆地地热水的研究等等,这些不同区域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的研究基本上对地热水的起源都有一个共识,即地热水的δD和δ18O沿大气降水线分布,并未发现明显的氧漂移,说明其成因主要是大气降水起源的,而且各地区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