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数数》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数数》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数数的能力和思维能力;2.掌握数数方法,尤其是数的读法、数数用数; 3.学习形状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数的读法、数的理解。
难点:形状分类。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准备好配套的数学教具和学生作业本;2.认真准备形状分类的教具;2.导入活动1.教师示范:拿出一组数字卡片,让全班同学一起数一遍;2.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自己和对方的数数技巧; 3.课堂讨论:探讨数数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
3.数数活动1.数数试验:教具为小球、小贝壳、棋子等,让学生自主选定一种教具,然后尝试找到自己喜欢或擅长数数的方法;2.数数辨认:教具为数字卡片,让学生挑战自己,看自己能辨认多少数; 3.数数比赛:小组竞赛,每组选好一种计数方法,然后对比时间。
4.引入课文1.读物介绍:先介绍所要学习的课文的名字,并简单阐述课文的重点表现形式;2.发问式演讲:根据教材上的图片,启发学生谈论听到和看到的内容。
5.提高训练1.提问互动:选择数字卡片,教导和学生一起读;2.识别游戏:把计数方法和数字卡片一一配对; 3.形状分类: 教具为几何形状图案教具,计数画出图案后,按照规定划分形状。
6.课堂总结1.总结重点:对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2.互评:让学生自我评价,然后互相评价自己和对方的表现。
四、教学后记这一节课是一次非常有趣的数数活动,通过锻炼学生自主数数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尤其是数的读法、数数用数。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形状分类的理解难度较高。
对于类似难点的内容,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多做讲解和引导。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案: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包括小数的认识和运用。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能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2. 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读写小数。
3. 能够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数卡片、计数器、实物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小数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的高度、书本的长度等,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这些物品的长度。
2. 小数的认识: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3. 小数的计算: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题目,让学生运用小数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小数表示其中的几份。
小数的读写方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写方法读写,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写每个数位上的数。
小数的计算:例题:2.3 + 1.5 = 3.8解题步骤:1. 相同数位对齐;2. 从低位加起;3.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4. 最终结果即为和小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请用小数表示家里的身高、体重等,并互相交流。
2. 作业答案:(1)练习题答案:见练习本。
(2)家里的身高、体重等小数表示:如身高1.75米、体重50.2千克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运用有了基本的掌握,但在实际运用中还需加强练习。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章《两位数的加减法》,具体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时的细心、准确性和验算习惯。
3.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位与退位。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验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计算器、教学PPT。
学具:学生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超市购物的情景,提出问题:“小明去超市购物,买了一个26元的玩具和一辆38元的自行车,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收银员阿姨应该找给小明多少钱?”2. 例题讲解(1)两位数加两位数a. 计算26+38,引导学生观察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强调进位的方法。
(2)两位数减两位数a. 计算6427,引导学生观察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强调退位的方法。
(3)加减法的验算a. 让学生尝试用加法验算减法,反之亦然。
b. 强调验算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个位相加,十位相加,注意进位。
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个位相减,十位相减,注意退位。
3. 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加法验算减法,减法验算加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32+47,4529。
(2)应用题:小华有50元,买了一个21元的文具盒和一个36元的书包,还剩多少钱?2. 答案:(1)32+47=79,4529=16。
(2)小华还剩502136=3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验算。
课后可以布置一些类似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教案:《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教材,主要涵盖第页至第88页的“有余数的除法”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算盘(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例如:“小明有13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2. 讲解概念解释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即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产生的余数和除法运算。
3. 计算方法讲解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先进行整除运算,得到商,然后用被除数减去商乘以除数,得到余数。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进行讲解,例如:“13除以5,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引导学生一起计算,解释计算过程。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6. 应用实例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1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 除数 = 商余数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7 ÷ 418 ÷ 519 ÷ 6答案:17 ÷ 4 = 4 118 ÷ 5 = 3 319 ÷ 6 = 3 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平行四边形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平行四边形 |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够识别平行四边形。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特征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 平行四边形的识别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能够识别平行四边形。
2. 教学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平行四边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1)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模型,讨论并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3)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
3.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平分,相邻角互补等。
(2)通过实例验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3)设计练习题,巩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4. 识别平行四边形(1)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平行四边形的实例,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2)教师提供一些非典型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设计趣味性练习,如“找出隐藏的平行四边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平行四边形的应用(1)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图形设计等。
(2)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实例,拍照并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3.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22读数》教案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22读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主要围绕《122读数》这一章节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百位数、千位数的读写方法;整数的读法规则;以及利用数轴辅助读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百位数、千位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快速地读出整数。
2. 培养学生运用数轴辅助读数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千位数的读法规则,以及数轴辅助读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百位数、千位数的读写方法,整数读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轴、数字卡片、PPT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数字时钟,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时间。
然后提问:“我们平时读时间时,是如何读这些数字的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百位数、千位数的读写方法,以及整数读法规则。
结合数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位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几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读数。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读数规则,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互相检查,确保读写正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结与拓展(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百位数、千位数的读写方法。
2. 整数读法规则。
3. 数轴辅助读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读出下面各数:123、456、789、1000、2005。
(2)利用数轴,找出从0到1000的整数,并读出来。
答案:(1)123读作:一百二十三;456读作:四百五十六;789读作:七百八十九;1000读作:一千;2005读作:二千零五。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过程中注重规则和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了百位数、千位数的读写方法。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主要涉及第五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第一节《数据的收集》。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数据,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整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概念,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学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描述方法。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投影仪、数据收集表格。
学具:铅笔、橡皮、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课件展示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观察动画片中的人物,提出问题:“你们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呢?”2. 教学新课(1)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收集数据。
(2)介绍数据的概念,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
(3)小组合作,让学生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3. 例题讲解(1)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讲解数据的整理方法,如画图、列表等。
(3)示范如何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指导学生互相检查,互相讨论,提高解题能力。
(1)让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2)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内容:(1)数据的概念(2)数据的收集方法(3)数据的整理方法(4)数据描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收集家庭成员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数据,整理并描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好。
但部分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和描述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时如何根据价格和需求选择商品等。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数数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数数 |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数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字1-10,能够准确地读写。
2. 学习数数的方法,能够按顺序数数。
3. 学习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分解和组合。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数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数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利用教具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的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教具,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1-10。
- 引导学生按顺序数数,让学生感受数的顺序。
2. 学习数数的方法- 让学生按顺序数数,引导学生发现数数的规律。
- 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数数方法,如跳跃数数、倒数等。
3. 学习数的组成- 利用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的分解和组合。
- 引导学生用数字卡片,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游戏。
4. 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数数游戏,提高数数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以上是一份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利用教具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的概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数(一)-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数(一)-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数(一)”。
课程将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活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数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数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数方法,能够正确、快速地进行数数活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数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并能将数数的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计数器、数数卡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 学具:学生自带的计数器、数数卡片。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入数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数数方法,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数数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数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采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数数的方法和步骤。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注重实践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数数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难点是否解决,教学过程是否顺畅,以及学生的反馈和参与情况。
根据反思的结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本教案旨在帮助二年级学生深入理解数的概念,并掌握数数的基本方法。
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实际操作,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1课时数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具: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课件或挂图)、计数器。
学具:小棒、学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调查感知、情景引入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
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2、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回顾旧知。
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
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
2、探索新知。
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课件(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00,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
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大小比较》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大小比较》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小于、大于、等于的概念和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熟练用不等号进行大小比较,掌握直接比较和逆向比
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
探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小于、大于、等于的概念,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教学难点:小于和大于的区别,逆向比较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向学生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比较大小并用口头表达出来。
老师随机选取两个学生进行比较,并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纠正。
2. 引入新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小于号(<)、大于号(>)、等于号(=),让学生阐述
三个符号的意思。
3. 教学练习
1. 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要求学生进行大小比较,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老师引导与纠正。
2. 通过口头题目、书写练习等方式,落实学生对于大小比较符号的掌握情况。
3. 解答学生疑惑,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性质,如用于比较的数字必须是同一级别,相加保序等。
4. 提高拓展
1. 增加题目的难度,如三个数字的比较。
2.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大于、小于的其他体现方式,如字母的大小比较。
3. 拓宽学生思维,启发其探究符号的由来和发展历程。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小于、大于、等于的概念和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同时对于逆向比较方法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上强调了比较符号的使用要求和注意事项,同时以练习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和弘扬这一数学基础知识。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教学设计)第1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教学十分重要的一段,也是学生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接触的都是比较小的数,这就限制了他们对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认识。
在本单元,学生将学习新的计数知识,用较大的数描述、交流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里的事件与现象,他们的数感会有明显的发展。
我国的计数,习惯把数位分成个级、万级、亿级,每一级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上的数都是万以内的数。
读、写多位数一般都分解成两个或三个万以内数在不同数级上进行读、写。
从这点来说,本单元对以后教学多位数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学生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万以内的数,是一次较大的跨越:他们需要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千”和“万”以及相应的数位,需要学会读数和写数的基本方法以及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读写规则,需要依据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需要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得出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单元导学内容分以下五个部分:1、数数。
通过数小棒和小正方体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千根小棒和一千个小正方体的模型,使学生对一千有初步的直观感受,并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发展学生的数感。
2、写数读数。
通过“试一试”、“写一写”、“读一读”等操作、表达、思考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3、大小比较。
通过“比一比”、“议一议”、“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4、较大数的估计。
通过“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整理与复习。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及谈收获、存在问题,以及通过必要的练习,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内的数。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包括第三章《数的运算》的第一节《两位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特别是进位与退位。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进行两位数加减法计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计算器、卡片、黑板。
2. 学具:学生用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帮助小明计算购物所需的总金额。
2. 例题讲解(1)讲解两位数加法运算方法,以25+36为例,强调进位操作。
(2)讲解两位数减法运算方法,以5827为例,强调退位操作。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后的练习题,巩固两位数加减法运算方法。
4. 合作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计算比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两位数的加减法2. 板书内容:(1)两位数加法运算方法(2)两位数减法运算方法(3)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后的练习题。
(2)应用题:根据购物场景,列式计算所需的总金额。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见教材。
(2)应用题答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两位数加减法运算中的错误类型,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两位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合作交流的实施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尽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应放在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上,特别是进位与退位的处理。
问题解决-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问题解决-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背景介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为小学及初中的数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教材。
其中,二年级数学下册作为学生的主要课本,包含了许多实际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
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解答。
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问题描述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 学生不理解数学概念,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能无从下手,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解题? -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三、解决方案1. 深入浅出,提高概念理解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实例和生动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认识。
2. 教授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解题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教授学生正确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另外,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 利用趣味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趣味教学,如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游戏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四、结论通过以上三种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需要注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数数 第2课时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数数第2课时西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数的概念。
2.能够通过1~10之间的数字完成数的数数运算。
3.能够通过数数操练掌握1~10之间的数字。
教学重难点
1.数的概念。
2.数的数数运算。
3.数的操练。
教学准备
1.数字卡片。
2.数字版书。
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数字
1.让学生看一组数字卡片,认识1~10之间的数字,并声音清晰地朗读出来。
2.老师用数字卡片组成“数谷”,学生通过数卡片,学生用自己数的顺序把数卡片放到数谷的位置。
活动2:数的数数运算
1.老师挑出一张数字卡片,通过把手比划,学生数出这个数字。
2.让学生把数字卡片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数出每一部分的数字,最后把它们相加。
活动3:数的操练
1.老师快速数一串数字,让学生看一眼并默记,然后把它们说出来。
2.学生互相数数,学生能准确数出,老师再加大数的难度。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数学课的学习,学生深入的了解了数的概念,学会了通过1
10之间的数字完成10之间数字的操练,这将为今后的数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的数数运算,掌握了1。
【最新】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指导思想:依据《202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二、学情分析:本班45名同学,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这个学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三、教材分析: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千米的认识,三位数的加减法,认识图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收集与整理,总复习。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三位数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编排特点: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三位数加减法。
2、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3、三位数加减法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和估算。
4、有余数的除法中理解掌握笔算及余数比除数小。
5、能进行简单时分秒的换算及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难点:1、万以数的认识中关于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2、三位数加减法笔算时的进位和退位问题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有余数的除法的笔算时的试商方法和算理及有余数除法应用题单位名称的写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数》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数》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二章《数的认识》中的第一节“数数”。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1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顺序,理解数数的方法,培养数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数,理解数数的意义,掌握数的顺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感。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的方法。
难点:数数过程中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数挂图、计数器、磁性数字贴。
学具:学生用计数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进行“数数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数数的过程。
(2)提问:“我们刚才在游戏中都数了什么?你们觉得数数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展示数数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挂图中的数。
(2)讲解数的顺序,引导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
(3)举例说明数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练习数数,感受数的顺序。
(2)学生分组进行数数比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4. 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中央写上“数数”二字,周围展示数数挂图,并标注数的顺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教材第15页第1、2、3题。
2. 答案:(1)数一数,圈一圈:略(2)按顺序填空:略(3)解答问题: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数数的顺序性和方向性。
2.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尝试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数一数家里的电器、家具等物品,与家长分享数数的过程和收获。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游戏设计;2. 例题讲解中对数数方法和顺序性的强调;3. 随堂练习的设置;4. 板书设计中数的顺序的展示;5. 作业设计中的问题解答;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关注生活中的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3沏茶问题|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3 沏茶问题|西师大版当我准备为二年级下册的数学课设计教案时,我选择了教材中的第七章第三节《沏茶问题》。
这一节主要讲述了沏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根据不同茶叶的特性选择适合的沏茶方法。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沏茶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茶叶的特性选择适合的沏茶方法,并理解沏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茶叶的特性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沏茶方法。
重点则是让学生掌握沏茶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茶叶、茶具、热水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沏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然后,我通过实例讲解如何根据不同茶叶的特性选择适合的沏茶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让他们亲自尝试沏茶,并指出其中的错误。
在板书设计上,我列出了沏茶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不同茶叶的特性。
对于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沏茶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茶叶的特性选择适合的沏茶方法,并写出沏茶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上,我认为这次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掌握沏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茶叶的特性,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沏茶方法。
总的来说,我很满意这次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也从中受益匪浅。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案设计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和解析的细节。
学生需要理解茶叶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性选择适合的沏茶方法。
这是一个难点,因为茶叶的种类繁多,每种茶叶的特性也各有不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采取了一种实践教学的方法。
我准备了多种茶叶,让学生亲自尝试沏茶,观察不同茶叶在沏泡过程中的变化,并品尝它们的风味。
通过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茶叶的特性,并学会如何根据这些特性选择适合的沏茶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沏茶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写数-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写数-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1.2 写数”,旨在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数的组成和意义,掌握数的书写方法,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数的组成,正确书写100以内的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数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规范书写、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1. 理解数的组成,特别是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的关系。
2. 正确、规范地书写数,特别是容易写错的数,如“40”和“14”。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数棒、计数器、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数,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利用数棒和计数器,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数的组成和意义。
3. 演示:教师通过PPT演示数的书写方法,学生跟随书写。
4. 练习:学生独立书写100以内的数,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书写规范。
板书设计1. 板书1.2 写数2. 板书内容:数的组成、书写方法、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1. 书写100以内的数,每个数书写5遍。
2. 家长签字确认,检查书写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和意义。
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数的书写方法。
在作业设计上,注重家长的参与,确保学生书写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仍需关注书写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1课时数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具: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课件或挂图)、计数器。
学具:小棒、学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调查感知、情景引入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
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2、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回顾旧知。
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
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
2、探索新知。
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课件(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00,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
(2)认识一万。
①数一数。
教师: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看?然后出示课件(或实物、挂图)演示,师生一起数一数。
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
出示例2示意图。
一摞纸是1000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00、3000……10000。
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1)看一看、读一读。
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2)拨一拨、说一说。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次体验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产生的过程。
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一)互相说一说。
()张1角是1元,()张1元是10元,()张10元是100元,10张100元是()元,10个一千元是()元。
(二)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3题,学生独立思考,试做。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集体反馈,评价课堂活动。
四、课堂总结教师: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教师引导学生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对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第2课时数数(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1)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
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
(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
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
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点评: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计数单位,突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突破由十到百、由百到千这个翻坎数。
]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
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
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00,2010。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③从2000到2001,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
(1)一个一个地数,课堂活动第1题。
(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
(男、女同学接龙)(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
(各大组接龙)2、拨一拨、说一说。
(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
3、说一说。
(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2496是由()组成。
四、课堂在结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3课时写数读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例1~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借助计数器认识万以内数的写法,能正确写万以内的数,结合具体的数,说出写的方法。
2、会正确地写数表达交流信息,体验数学的价值。
3、通过与小伙伴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写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写中间、末尾有零的数。
【教学准备】小鸟图、鸟巢图、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认识数位顺序创设情景:小鸟回家教师拿出5个鸟巢,一边讲述一边贴在黑板上(贴在一横排);5名学生分别拿1张纸片,上面写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教师:天黑了,玩了一天的鸟儿们该回家了。
鸟儿们都还小,但愿他们都能记得自己的家。
(叽叽叽叽)老师出示衔着数位的小鸟。
个位鸟:我的家在哪儿?谁能帮我找一找?(请学生把这只鸟贴在右边第1个鸟巢里)十位鸟和百位鸟也依次找到自己的家。
千位鸟和万位鸟:天黑了,我们回不了家了,随便找个窝住下吧。
学生:不行不行,住在外面你们的妈妈会担心的,我们送你们回家吧。
(学生帮助千位鸟和万位鸟找到自己的家)教师:祝贺鸟儿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
(全班鼓掌祝贺)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些数位的顺序吗?(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其实,要记住数位顺序并不难,你们听,我们的聪聪还编了一首顺口溜呢。
播放录音:记住数位并不难,找准方向是关键,右起第一是个位,往左依次十百千,要问万位在哪里,就在千位的左边。
二、学习写数的方法教师:你们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些数位呢?学生列举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帮助我们写数、读数。
1、写没有零的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在黑板上出示算珠图。
学生写:65。
教师在数位顺序表下面板书:65。
请一学生拨珠,可以拨三位数(265)、四位数(3246),教师出示相应的算珠图。
其余学生试着写数。
(填写例1的空)讨论:像这样没有0的数怎么写?启发学生逐步说出:(1)两位数先写十位数,再写个位数;(2)三位数先写百位数,再写十位数,然后写个位数;(3)四位数先写千位数,再写百位数,然后写十位数,最后写个位数(也就是从高位开始,一位一位往下写)。
做第8页的“试一试”。
2、写末尾有0的数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在黑板上出示算珠图。
(1)教师:这两个数与刚才(例1)的数有什么不同?刚才(例1)的3个数从个位起,每一位上都有算珠,每一位上都是0以外的数,写数时不会出现0。
而这两个数中,第1个数的个位和十位都没有算珠,第2个数的百位和十位都没有算珠。
(2)讨论:没有算珠的这一位怎么写?(3)归纳: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
然后做第9页的“试一试”。
3、写文字表示的数。
出示例3 四千八百两千零七十五(1)先让学生尝试写。
(2)选两个学生上黑板写这两个数,全班交流写法。
(3)归纳“用文字叙述的数”怎样写。
得出:文字叙述的数的写法:数位上有几个计数单位就写几,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
然后做例3后面的“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1)课堂活动中的3个题目。
(独立完成,小组互相检查)(2)老师课外收集一些生产、生活中的万以内的数,让学生写。
(如全校学生人数、电器商品的单价等)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写万以内的数吗?怎么写?五、课外实践回家收集万以内的数,并与爸爸妈妈或同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