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磁学的建立

合集下载

电磁学发展简史

电磁学发展简史

电磁学发展简史07 电联毛华超一.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事件列出如下: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

1720年,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

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

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

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

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

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

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的创立者-欧姆。

欧姆,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

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

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

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

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

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电磁学发展历程

电磁学发展历程

电磁学发展历程电磁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近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

以下是电磁学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1. 静电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如撒福特斯和蒂尔斯发现了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

然而,这还只是对静电现象的观察,缺乏科学的解释。

2. 静电学的原理:17世纪,伊拉斯谟·鲍尔首次提出了电荷现象的量化概念,并给出了库仑定律,描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标志着静电学开始演化成为一个科学领域。

3. 磁学的发展:17世纪,吉尔伯特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磁铁的性质,并发现了磁体可以产生磁场并相互作用。

此后,一系列的磁学实验和磁学理论的提出使得对磁场的研究逐渐深入。

4. 电磁感应:19世纪初,奥斯特里·菲伊尔斯特和迈克尔·法拉第分别独立地发现了电流会产生磁场,并由此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这一研究奠定了电磁学与电磁感应的基础。

5.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提出:19世纪中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通过研究静电学、磁学和电磁感应等现象,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

这个方程组综合了电场和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电磁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6. 电磁波的发现:麦克斯韦方程组预测存在电磁波的存在,意味着电磁波可以在空间中传播。

1886年,海因里希·赫兹首次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以及它们的传播性质,从而证实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正确性。

7. 电磁学的理论完善:20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展促进了电磁学的理论完善。

量子力学描述了电磁辐射的微观行为,而相对论描述了电磁场与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8. 应用于工程和技术领域:在电磁学理论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将电磁学应用到工程和技术领域。

电磁学的应用包括电力输送系统、通信技术、雷达和医学成像等领域。

总结起来,电磁学的发展经历了从静电学到电磁学的演化,从电荷与磁铁的相互作用到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研究。

通过对电磁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电磁学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和电有关的十位科学家

和电有关的十位科学家

和电有关的十位科学家一、库仑1、生平简介查尔斯·奥古斯丁·库仑(1736~1806),法国物理学家。

1736年6月14日出生于法国昂古莱姆,1806年8月23日在巴黎逝世。

2、主要贡献库仑的主要贡献有扭秤实验、库仑定律等。

1785年发现的库仑定律,使电磁学的研究从定性进入定量阶段,是电磁学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1)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

(2)库仑力带电体可看作是由许多点电荷构成的,每一对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循库仑定律,称为库仑力,又称静电力。

影响库仑力的因素有电荷量、两电荷之间的距离、带电体的形状、大小、电荷分布情况等。

库仑力的计算公式为F=kq1q2/r2,式中:F为库仑力,N;k为库仑常量;q1、q2为带电粒子的电荷量,C;r为两个带电体之间的距离,m。

(3)电荷量单位为了纪念库仑,人们将电荷量的单位取名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其定义为:1A电流在1s内运输的电量,即1C=1A·s。

1C约相当于6.25×1018个电子所带的电荷数。

二、伏特1、生平简介亚历山德罗·伏特(1745~1827),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

1745年2月18日出生于意大利科莫一个富有的天主教家庭,1827年3月5日去世。

2、主要贡献1800年3月20日宣布发明了伏特电堆,这是历史上的神奇发明之一。

(1)伏特电堆因音译不同,伏特电堆又称为伏打电堆,即伏打电池。

伏打电池是能产生恒定电流的化学电源,它利用盐水分解产生的氢离子带正电向着铜片移动,使铜片带正电作为电池正极;盐水分解产生的氢氧根离子带负电向着锌片移动,使锌片带负电作为电池负极。

(2)电动势单位为了纪念伏特,人们将电动势单位取名伏特,简称伏,用V表示,其定义为:在载有1A恒定电流的导线上,当两点之间导线上的功率耗散为1W(1W =1J/s)时,这两点之间的电势差。

电磁学发展历程

电磁学发展历程

电磁学发展历程电磁学是研究电场和磁场现象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电磁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古代希腊时期,一些学者发现当琥珀摩擦后能够吸引轻物体。

这一现象被认为是电磁学的起源,被称为静电现象。

16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吉尔伯特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磁铁性质,并引入了“电”这个词。

他还发现了地球本身具有磁性,这为后来的航海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18世纪,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发现了电流通过一条导线时,会在导线周围产生一个环状的磁场。

这一发现打开了电磁学的新篇章。

19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和法国物理学家安培独立发现了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他们发现当一个导体在磁场中移动时,会在导体两端产生电流。

这一现象被称为电磁感应,成为后来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基础。

1831年,法拉第进一步研究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了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根据该定律,导体中的感应电动势与磁场的变化率成正比。

1833年,英国物理学家Фарадей发现在导体中的感应电流产生磁场。

他提出了法拉第电磁旋涡理论,认为磁场线是由电流形成的闭合回路。

19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场理论,将电场和磁场统一起来。

他发现电磁波是一种通过空间传播的电磁辐射。

这一理论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并对后来的无线电通信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浦里和卢瑟福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电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这为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电磁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后半叶,人们进一步研究电磁场的量子性质,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

这一理论成功解释了电磁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并为现代粒子物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电磁学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无线电通信、雷达、卫星导航和医疗成像等技术都是基于电磁学原理的。

此外,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也为医学诊断提供了重要工具。

总的来说,电磁学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从古代的静电现象到现代的量子电动力学,电磁学的理论框架不断完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电磁学发展史

电磁学发展史

电磁学的发展历程如下:1. 公元前600年,早在公元前585年,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已记载了用木块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碎草等轻小物体,以及天然磁矿石吸引铁等现象。

2. 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便有“山上有慈石(即磁石)者,其下有铜金”,“慈石召铁,或引之也”等慈石吸铁的记载;3. 西汉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中有“若以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及“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向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

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

说明西汉时人们就已经发现磁铁虽能吸引铁,但是无法吸引瓦的现象。

当时的人们虽观测到“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葵之向日”等现象,但尚无法理解其原理,因此有“虽有明智,弗能然也”。

4. 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公元27-97年)在《论衡·乱龙》一书中有“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

”顿牟即琥珀(也有玳瑁的甲壳之说);芥指芥菜子,统喻干草、纸等的微小屑末。

掇芥”的意思是吸引芥子之类的轻小物体。

5. 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记载“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6. 16世纪的吉尔伯特是英国著名的医生,曾是英皇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

他不但医术高明,在物理学方面也成绩斐然。

他发表了《论磁》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其在电与磁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其著作中记录了大量有关的磁现象,如磁石的吸引和推斥;烧热的磁铁磁性消失等。

他认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并用大磁石模拟地球做过著名的“小地球”试验。

他发现除琥珀以外,还有十几种物体,玻璃、硫磺、树脂、水晶等经过摩擦,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吉尔伯特第一次使用了“电(electric)”这个词,英语的“电”来自于希腊文“琥珀(ƞλεκτορν)”。

7. 17世纪,德国马德堡市市长、物理学家格里凯制造出一种摩擦起电器,使用步摩擦可以连续转动的硫磺球,从而可以得到大量电荷。

后来,不断有人制造出各种静电起电器。

物理学的革命——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物理学的革命——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物理学的革命——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科学理论,是人类智慧活动最璀璨的结晶。

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不是一个人、一代人所能完成的,需要许多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电磁理论的构建和统一就是一场伟大的接力跑。

法拉第的力线思想电荷之间、磁极之间及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跟质点之间的万有引力一样,都不是接触力,而且同样遵守着“力的大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规律”(简称平方反比律),就像四个孪生兄弟一样。

对于万有引力,牛顿认为,物体间的相互吸引力的传递,是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不需要时间。

在电磁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如富兰克林、库仑、安培也认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超距的。

法拉第研究了电介质对电力作用的影响,认识到这一影响表明电力不可能是超距作用。

而是通过电介质状态的变化进行作用传递,即使没有电介质,空间也会产生某种变化。

他从广泛的实验研究中提出:电荷和磁体周围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存在着一种由电荷和磁体本身产生的连续的介质,通过这种介质传递着电磁相互作用。

法拉第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介质称为场。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这种深邃的物理思想,未能用数学形式表达,但是他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构想出“力线”这种形象化的表示方法。

他认为电荷和磁极周围的空间充满了力线,靠力线(包括电力线和磁力线)将电荷(或磁极)联系在一起。

力线就像是从电荷(或磁极)发出,又落到电荷(或磁极)的一根根橡皮筋一样。

W.汤姆生这样评价道:“在法拉第的许多贡献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力线概念了,我想借助它就可以把电场和磁场的许多性质以最简单而极富启发性地表示出来”。

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线条形磁铁周围的磁感线法拉第的力线思想实际上就是场的观念,场观念是牛顿时代以来在物理学概念、基础理论方面最重要的变革,它打破了当时传统的超距作用的观念,把近距媒介作用的观念引进了物理学,对于电磁学及整个物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磁学的发展史

电磁学的发展史

电磁学发展简史一.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事件列出如下: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

1720年,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

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

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

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图1)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

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

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如图2所示。

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

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的创立者-欧姆。

欧姆,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

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

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

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

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

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纽曼考虑了两个载流线圈的情况,他把其中一个叫施感线圈,另一 个叫被感线圈。当施感电流线圈运动时,两个线圈的相互作用将发生变 化,他假设被感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与两线圈相互作用能的变化率成正 比,并根据楞次定律而加上一个负号,于是:
(1) 式中是被感电流的线元,积分沿被感电流回路进行,而矢量A定义为:
(2) 式中A是一个电流的位置函数,纽曼称之为电动力学势。
2、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9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经典电磁场论的奠基人麦克斯韦, 于185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毕业。起初,他研究的领域是关于色散理论; 在开尔文勋爵的影响下,麦克斯韦进入了电磁学领域,开始从事电磁场 的理论研究工作;他首先认真地通读了法拉第的三卷论文集《电学的实 验研究》,麦克斯韦继承了法拉第彻底的近距作用思想,坚定了以近距 作用的场观念来研究电磁现象的信念,并大量阅读了开尔文勋爵的工 作,以及高斯(Gauss)、格林(Green)、泊松(Poisson)、斯托克斯 (Stokes)等人的有关论述,领会了类比研究的方法,掌握了当时已有 的数学工具。对于当时已经建立的以安培、纽曼、韦伯为代表的大陆派 超距作用电磁理论,麦克斯韦一方面给予应有的肯定,同时也深刻地洞
察了其中的内在矛盾和困难。从1855年到1865年,麦克斯韦终于建立起 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完成了毕生最重要的贡献。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 论的工作集中反映在他的三篇著名电磁学论文中,即1855~1856年的 《论法拉第力线》,1861~1862年的《论物理力线》,以及1865年的 《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
1846年,韦伯在安培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韦伯电作用定律, 为了建立超距作用的统一电磁理论,韦伯认为,运动电荷之间除了库仑 力外,还存在着由于电荷运动而产生的另一类相互作用力,后人称之为 韦伯力。韦伯根据原始的安培公式,导出两运动电荷与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为: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1864年,爱尔兰科学家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颠覆了物理学的世界,发表了史上重要的论文《原理的大致解释》。

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他的电磁学理论,打开了物理学世界的大门。

这一理论在几百年以来已经成为物理学界最为基本的基础理论。

他第一次把电磁学从机械学中抽出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电磁学的主要原理,开创了电磁学的新纪元,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电磁学的理论框架。

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建立在以电场和磁场为基础的特殊相对论框架上,是物理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物理学家今天运用最多的理论之一。

首先,麦克斯韦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假设。

一是电场和磁场可以以不同形式发出,比如电流源、磁流源等;二是电场和磁场之间存在一种互相作用(可能不存在介质),即磁场可以产生电场,电场也可以产生磁场,电磁学的重要原理就是这样的。

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最重要的实际应用之一是量化传播,而他提出的“电磁波”理论是量化传播的重要基础,它预言了电波和磁波的存在,改变了物理学的历史。

除了量化传播外,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电磁场也可以实现能量传输,这种能量传输被称作电磁辐射,是人们现代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能量传输方式之一,应用范围也最广泛。

此外,电磁学理论也是物理学家进行重离子体研究、粒子物理学
研究以及量子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是物理学家进行各种前沿研究的重要工具。

因此,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既是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技术和科学基础,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没有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我们无法说这个世界发展到今天,我们今天的世界完全不同于几百年前。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建立1、电磁场理论的建立1755年,普里斯特列(Priestley J ,1733—1804)通过类比,猜测到电荷间的电力也与物质间的引力一样,服从平方反比定律。

10年后,库仑与卡文迪许不约而同地通过扭秤实验总结出电相互作用和磁相互作用的平方反比定律。

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惊人相似。

促使人们将引力领域的超距作用思想移接到电磁领域中。

由此开始,超距作用的思想和方法便在电磁领域中迅速扩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其中又以法国的安培所取得的成就最为世人瞩目。

安培实际上是想仿照力学的理论结构来建立电磁理论的。

因此,他认为最核心的概念应该是与质点相对应的作为实体的电流元以及它们之间能超距作用的有心力。

他把自己的理论取名为“电动力学”。

安培的电动力学,作为将当时所知道的一切电磁现象用超距有心力的作用来说明的理论,的确十分出色。

但是,运用建立在超距有心力基础上的安培理论来解释i831年法拉第 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1845年,德国的纽曼(Neumann F E ,1798~1895)发展了安培的电动力学思想,并成功地解释了电磁感应定律。

纽曼考虑了两个载流线圈的情况,他把其中一个叫施感线圈,另一个叫被感线圈。

当施感电流线圈运动时,两个线圈的相互作用将发生变化,他假设被感电流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与两线圈相互作用能的变化率成正比,并根据楞次定律而加上一个负号,于是:dl tA t ⋅∂∂-=⎰ ε 式中dl 是被感电流的线元,积分沿被感电流回路1进行,而矢量A 定义为:⎰''=rl d i A 式中A 是一个电流的位置函数,纽曼称之为电动力学势。

一年后,德国电动力学的另一位创始人韦伯在安培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韦伯电作用定律:⎥⎥⎦⎤⎢⎢⎣⎡+⎪⎭⎫ ⎝⎛-=22222221211dt c r rd dr dr c r e e F 式中e l 、e 2表示电量。

c 表示光速。

电磁学的发展历程简述

电磁学的发展历程简述

电磁学的发展历程简述
电磁学是研究电磁现象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电磁学发展始于 19 世纪。

在 19 世纪初期,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这一发现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为电磁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后,物理学家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这一定律是电流通过导体时电阻值与电压成正比的定律。

欧姆定律的发现为电磁学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 19 世纪中期,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即电流能够在导体周围产生磁场。

这一发现为电磁学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 19 世纪晚期,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场理论。

这一理论描述了电磁场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为电磁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0 世纪初期,物理学家发明了电动机和发电机,这一发明开创了电磁学的新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今天,电磁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建立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标志着电磁学的开始。

法国数学家安培,借助于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惊人相似性,便把引力领域的超距论思想移接到电磁领域中来,并于1820~1827年创立了大陆派超距论电动力学体系。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对超距论电动力学提出了第一次挑战;安培运用自己建立的超距论电动力学对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解释时,显得力不从心。

1837~1838年,法拉第又初步提出场的概念,接着于1851年提出了电磁场论的思想。

1845~1846年,德国物理学家纽曼(F .E .Neumann ,1798~1895)和韦伯(W .Weber ,1804~1890)发展了安培电动力学体系,并成功地解释了电磁感应现象。

1861~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 .C .Maxwell ,1831~1879)提出电位移和位移电流的概念,对超距论电动力学提出了第二次挑战,并从理论上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建立了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德国实验物理学家赫兹(H .Hertz ,),于1886~1888年证实了麦克斯韦预言的所有方面,从而彻底否定电磁超距论思想,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开辟了电磁波通讯的新纪元。

1、大陆派超距作用电磁理论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仿照力学的理论结构,建立电磁超距有心力作用理论,他把自己的理论取名为“电动力学”。

安培的电动力学解释当时所知道的一切电磁现象的确十分出色;但在运用于解释1831年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时却遇到了麻烦。

1845年,德国的纽曼发展了安培电动力学的超距有心力思想,并成功地解释了电磁感应定律。

纽曼考虑了两个载流线圈的情况,他把其中一个叫施感线圈,另一个叫被感线圈。

当施感电流线圈运动时,两个线圈的相互作用将发生变化,他假设被感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与两线圈相互作用能的变化率成正比,并根据楞次定律而加上一个负号,于是:⎰⋅∂∂-=l d tA ε (1) 式中dl 是被感电流的线元,积分沿被感电流回路l 进行,而矢量A 定义为:⎰''=rl d i A (2) 式中A 是一个电流的位置函数,纽曼称之为电动力学势。

经典电磁场理论

经典电磁场理论

经典电磁场理论
经典电磁场理论是19世纪末欧洲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吉灵·库伦及爱因斯坦
在1864年以《辐射的应力与动力的定律的物理和数学证明》开展的发展。

这套理论阐述
了电磁场的基本构成,以及由电磁场和电磁力作用于电荷构成的物理过程。

这些理论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最早期电磁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电磁场理论中假定以下假设:在某一立体空间中,任何一点可以被认为是激发有一个
电磁性域;电场力和磁场力联合作用,它们之间具有双重方向的作用;在空间中由电
fill作用产生的电磁力能够在任何距离内传播,受到振荡效应影响时也是如此;有一个大辐射定律,即电磁场力辐射定律,它根据频率,所将传播的波频率越高,传播距离越长,
其辐射量也越大。

经典电磁场理论还假定电磁场以某种无可知限性的方式,以某种不变性的本质来进行
联系,其实义上的作用是将一个地区的电磁场完整地建立起来,彼此相互联系、交叉联系,以形成一个巨大的、特异的电磁场网络。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数学模型设定了构成电磁场的常数和物理量,其电磁法则上不能有
矛盾。

克拉克曼定律、量子力学、库伦均方定律等均可归于此理论,并在广泛应用于电磁
学中,和驱动电能、电磁波和磁性技术等领域。

此外,经典电磁场理论还为当今社会提供
了商业应用,如通信技术、电磁脉冲和无线能源输送等技术都可以基于经典电磁场理论研
究和探索。

大学物理ppt之经典电磁理论的创始人——麦克斯韦

大学物理ppt之经典电磁理论的创始人——麦克斯韦
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 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 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 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 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这种理论遇见后来得到了充分的实验验证。他为物理学树起了 一座丰碑。造福于人类的无线电技术,就是以电磁场理论为基 础发展起来的。
力线理论
1862年,麦克斯韦完成了论文《论物理的力线》,麦克斯 韦的物理力线理论就在于把磁场中的转动这一假说从寻常 的物质推广到了以太。他考虑了深置于不可压缩流体中涡 旋的排列。在正常情况下,压强在各方向是相同的,但转 动引起的离心力使每一涡旋发生纵向收缩并施加经向压强, 这正模拟了法拉第力线学说中所提的应力分布。由于使每 一涡旋的角速度同局部磁场强度成正比,麦克斯韦得出了 同已有的关于磁体、稳恒电流及抗磁体之间力的理论完全 相同的公式。根据流体的观察实验,麦克斯韦认为各涡旋 之所以能沿同一指向自由转动,是因为各涡旋由一层微小 的粒子同与它相邻的涡旋格开,这种粒子与电完全相同。 1863年,他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了他的第三篇论文《论电 学量的基本关系》,这是麦克斯韦电学研究中迈出的重要 一步,在以往却常常被人忽视。在这篇论文里,他推广傅 立叶在热的理论中开始的程序,宣布了同质量、长度、时 间度有关的电学量和磁学量的定义,以便于提供对那种二 元的电学单位制的第一个最完整透彻的说明。他引入了成 为标准的记号,把量纲关系表示为用括弧括起来的质量、 长度、时间量度的幂的乘积,带有各自的无量纲的乘数。 在这一年,麦克斯韦已经找到了在电磁量与光速之间的一 个纯唯象性质的环节。
前 人 的 研 究
奥斯特
安培
麦克斯韦的电学研究始于1854年,当时他刚从剑桥毕业不过几 星期。他读到了法拉第的《电学实验研究》,立即被书中新颖 的实验和见解吸引住了。在当时人们对法拉第的观点和理论看 法不一,有不少非议。最主要原因就是当时“超距作用”的传 统观念影响很深。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法拉第的理论的严谨性 还不够。法拉第是实验大师,有着常人所不及之处,但唯独欠 缺数学功力,所以他的创见都是以直观形式来表达的。一般的 物理学家恪守牛顿的物理学理论,对法拉第的学说感到不可思 议。有位天文学家曾公开宣称:“谁要在确定的超距作用和模 糊不清的力线观念中有所迟疑,那就是对牛顿的亵渎!”在剑 桥的学者中,这种分歧也相当明显。汤姆逊也是剑桥里一名很 有见识的学者之一。麦克斯韦对他敬佩不已,特意给汤姆逊写 信,向他求教有关电学的知识。汤姆逊比麦克斯韦大7岁,对麦 克斯韦从事电学研究给予过极大的帮助。在汤姆逊的指导下, 麦克斯韦得到启示,相信法拉第的新论中有着不为人所了解的 真理。认真地研究了法拉第的著作后,他感受到力线思想的宝 贵价值,也看到法拉第在定性表述上的弱点。于是这个刚刚毕 业的青年科学家决定用数学来弥补这一点。1855年麦克斯韦发 表了第一篇关于电磁学的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建立1、电磁场理论的建立1755年,普里斯特列(Priestley J ,1733—1804)通过类比,猜测到电荷间的电力也与物质间的引力一样,服从平方反比定律。

10年后,库仑与卡文迪许不约而同地通过扭秤实验总结出电相互作用和磁相互作用的平方反比定律。

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惊人相似。

促使人们将引力领域的超距作用思想移接到电磁领域中。

由此开始,超距作用的思想和方法便在电磁领域中迅速扩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其中又以法国的安培所取得的成就最为世人瞩目。

安培实际上是想仿照力学的理论结构来建立电磁理论的。

因此,他认为最核心的概念应该是与质点相对应的作为实体的电流元以及它们之间能超距作用的有心力。

他把自己的理论取名为“电动力学”。

安培的电动力学,作为将当时所知道的一切电磁现象用超距有心力的作用来说明的理论,的确十分出色。

但是,运用建立在超距有心力基础上的安培理论来解释i831年法拉第 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1845年,德国的纽曼(Neumann F E ,1798~1895)发展了安培的电动力学思想,并成功地解释了电磁感应定律。

纽曼考虑了两个载流线圈的情况,他把其中一个叫施感线圈,另一个叫被感线圈。

当施感电流线圈运动时,两个线圈的相互作用将发生变化,他假设被感电流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与两线圈相互作用能的变化率成正比,并根据楞次定律而加上一个负号,于是:dl tA t ⋅∂∂-=⎰ ε 式中dl 是被感电流的线元,积分沿被感电流回路1进行,而矢量A 定义为:⎰''=rl d i A 式中A 是一个电流的位置函数,纽曼称之为电动力学势。

一年后,德国电动力学的另一位创始人韦伯在安培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韦伯电作用定律:⎥⎥⎦⎤⎢⎢⎣⎡+⎪⎭⎫ ⎝⎛-=22222221211dt c r rd dr dr c r e e F 式中e l 、e 2表示电量。

c 表示光速。

电磁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奠基人法拉第

电磁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奠基人法拉第

上海信息化 2011年08月版84漫话无线电Ramble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法拉第同时又是杰出的化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他在电磁学方面的卓越建树,更是足以媲美伽利略、牛顿对力学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巨大意义。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确定了电磁感应基本规律,从而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由于他对电化学的巨大贡献,人们用他的姓的缩写——“法拉”作为电容的单位。

电磁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奠基人 法拉第文/沈建峰1922年8月7日,电话机的发明者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不幸去世,在他葬礼那天,全世界停止使用电话,象征“失去了贝尔,就犹如失去了电话。

” 1931年10月18日,发明电灯及建立城市电力系统的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去世,也有人提议,在他葬礼那天,全美停止用电一分钟,但这个提议,却没能做到,因为,即使在1931年,电力对一个城市而言,哪怕停止一分钟,造成的损失都是难以弥补的。

今天,停电对任何国家、城市或家庭而言,绝对意味着一种灾难。

电对人类现代生活如此之重要,电是如何走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之中呢?公元前600年左右就有了一些静电现象的记载,但真正对电磁现象进行研究,已经到了16世纪。

彼时,经过了文艺复兴洗礼,在哥白尼、伽利略等先驱的大力倡导和传播下,以“实际验证”为主要依据的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

1600年,英国人吉尔伯特发表了《论磁石》,并将试验表演给英国女王,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1672年,德国物理学家葛里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会起电的机器;1746年,荷兰莱顿大学森布洛克教授发明了可以放电的“莱顿瓶”;1752年,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证实闪电和摩擦起电是同一物质。

1793到1800年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了伏打电池,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仅仅两个月后,法国科学家安培发现了通电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至此,上海信息化 2011年08月版85Ramble漫话无线电“电生磁”的研究大获全胜。

物理学三大伟大科学家是谁?

物理学三大伟大科学家是谁?

在物理学界闪烁着很多光辉的名字:伽利略、法拉第、普朗克、居里夫人、德布罗意、卢瑟福、狄拉克、洛仑兹、瑞利、波尔、费米、费曼、杨振宁、史蒂芬霍金等,他们都是一流的物理学家,如明亮的星星一般永远在科学的天空上。

而众星所围绕的,就是三位如同皓月一般的科学巨匠: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

这三位科学家具有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工作是开拓性的,各自独立开拓了物理学的一个方向;他们都是数学家,能够用数学语言解释自己的思想;他们都是统一理论家,能够将人们认为不相关的事物统一在一起。

牛顿:统一了天上与地下。

牛顿的主要贡献是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色散等。

由于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牛顿解释了苹果下落和行星运动满足同样的物理规律,人们认识到天上和地下并没有什么不同,极大地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中。

由于牛顿的贡献,人们才第一次弄清楚宇宙万物的规律,这标志着经典力学的建立。

麦克斯韦:统一了电和磁麦克斯韦的主要贡献是麦克斯韦方程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等。

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后,年轻的麦克斯韦就找到法拉第,试图用数学解释法拉第的发现。

法拉第鼓励他说:你不要局限于用数学解释我的观点,更要勇于创新。

最终,麦克斯韦将电场和磁场写在了一个方程组中,使人们认识到电与磁的密切联系。

这标志着经典电磁学的建立。

爱因斯坦:统一了时间与空间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是推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建立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在相对论中,爱因斯坦认识到牛顿所谓的绝对静止参考系是不存在的,物体的时间与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

只可惜,晚年的爱因斯坦专注于研究能够将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统一起来的大一统理论,却最终以失败告终。

也许爱因斯坦所留下的遗憾,正期待着下一位科学巨匠的诞生。

现代科技知识答案

现代科技知识答案
判断:错误—
改正:不
12、 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由牛顿创立的。
判断:错误
改正:伽利略
14、DNA是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其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的确立,是细胞生物学诞生的标 志。
判断:错误
改正:分子
15、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组成。阿佛
加德罗认为,在化学反应中,能保持自己原有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是夸克。 _
(3)、第三次技术革命 又称现代技术革命或信息技术革命, 六大高技术成为现代技术革命的主战场, 其中信息技术 是先导,用电脑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12、简述经典物理学的三次大综合。
1牛顿力学把天上和地上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 把万有引力与牛顿运动三定律视为宇宙间一 切物体运动所遵循的普遍规律,实现了物理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
那样无规则排列,因此非晶态合金又被叫做玻璃钢。
判断:错
改正:金属玻璃
4、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组成。阿佛加德罗认为:在化学反应中,能保持自己原有性质不变 的最小微粒是夸克。
判断:错
改正:原子
5、文艺复兴运动是14~16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开展起来的一场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它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
4具有成本降低、性能提高、能耗减少、可靠性高等优点。(2分)
4、简述经典电磁学理论的建立过程。
1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2分)
2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提出“力线”和“场”的概念,他是近代电磁学 的创始人。 (4分)
3经典电磁学的理论总结是由麦克斯韦完成的,1873年,其巨著《电磁学通论》出版,标
3、什么是集成电路,它具有哪些优点?
1是继电子管、晶体管之后的第三代电子器件。(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电磁学的建立电磁学比力学和光学年轻得多。

在18世纪以前,人们对电磁现象虽有一些记载和认识,但多数是定性的。

18世纪人们开始对电现象和磁现象进行独立的定量研究,电学和磁学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18世纪末期电流的发现,强有力地推动了电学和磁学的发展。

19世纪中叶麦克斯韦建立了经典电磁学理论,实现了光学和电磁学的统一。

第一节对磁和电的早期研究一.吉尔伯特的《论磁》磁学研究的先驱当数与伽利略同时代的英格兰人吉尔伯特。

他早年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后来成为一位蜚声欧洲的名医,担任过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一世的私人医生。

他最初的研究在化学方面,但大约在40岁时,他对磁和电现象产生了兴趣,把其余生奉献给磁和电的实验研究。

1600年出版的他的伟大的著作《论磁》,标志着电磁研究新纪元的开始。

吉尔伯特最著名的实验是“磁性小地球”实验。

他将一块天然磁石磨制成一个磁石球,把小磁针放在这个磁球的附近,观察磁球对小磁针的作用。

他发现,这些小磁针的行为完全和地球上指南针的行为一样,磁球的磁子午圈与地球的经线想象且有两个“磁极”,于是,他大胆地得出地球是一个大磁体的结论。

他还提出一个普遍原理,即每个磁体的磁北极,吸引别的磁体的磁南极,而排斥它们的磁北极。

由此,他解释了指南针指北的原因,批驳了一些人对磁体运动原因的迷信说法。

吉尔伯特还做过磁化铁棒或铁丝的实验。

通过“拉伸或锤击”铁棒或铁丝,或通过锤击正在从灼热中冷却下来的铁棒或铁丝,都可以将其磁化。

吉尔伯特对静电现象也有实验研究。

前人发现摩擦过的琥珀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他发现许多摩擦过的物体也有这种性质。

为了把这种性质与磁作用区别开,他把这种性质称为电性,引入“电力”、“带电体”等术语。

他第一次明确地区分开了电的吸引和磁的吸引。

吉尔伯特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做了比较。

他认为:[1]磁性是天然的,而电性需经摩擦产生;[2]磁力作用只在少数物体间发生,电力作用则是普遍的;[3]磁力有两种——引力和斥力,电力仅有引力(当时不知道还有斥力);[4]磁体之间作用不受中间物体影响,而带电体则不然。

由此,他得出它们是两种截然无关的现象的结论。

这个结论,影响后人在随后的两百多年里一直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分开研究。

二.物体导电性和两种电的发现在17世纪继吉尔伯特之后最重要的电学发现是电推斥的发现。

卡贝乌司斯在其《磁学哲学》(1629年)里描述了带电琥珀所吸引的铁屑有时在接触后被反冲到几英寸之外。

然而,最早认识到和说明这个现象的人是抽气机的发明者、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盖里克(O.von Guericke,1602-1686)。

盖里克在他的著作《关于虚空空间的新的马德堡实验》(1672年)里,除了描述了他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外,还记述了他发明的摩擦起电机,人类第一部静电起电机。

他用熔融的硫磺浇注成一个“象小孩头颅那么大的”带轴的圆球,把这个球架起来并使之转动,用手与球摩擦,结果人体和球都带上了电。

他还发现:带同种电的物体相斥;电荷能够传到亚麻线的末端;带电体可使附近的物体带电。

因此,他是电传导和电感应现象发现方面的先驱。

最早明确描述电传导现象并通过实验区分导电和非导电物质的人是英国卡尔特修道院的养老金领取者格雷(S.Gray,1666-1736)。

1729年,格雷发现,摩擦带电的玻璃管的电可传到其两端的软木塞上。

把一端插进象牙球的木杆的另一端插进软木塞,他发现电的作用通过软木塞和木杆传到了象牙球。

他还用一根绳子将电传导了24米远。

但是,他还发现不是任何物质都具有传播电的性质。

于是他把物质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电性物体(导体),另一类是电性物体(绝缘体)。

法国皇家花园的管家杜菲(C.F.du Fay,1698-1739)1733年发现绝缘了的金属也可以通过摩擦的办法起电,因此他认为所有物体都可以摩擦起电。

杜菲在吉尔伯特工作的基础上,对验电器作了改进,用金箔代替金属指针,并用它对摩擦带电的玻璃棒和琥珀作检验,发现两者带的电是不同的。

他由此指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电,并称之为“玻璃电”和“树脂电”;同种电相斥,异种电相吸。

为解释两种电,他提出二元电液理论。

为寻找存储电荷的办法,德国的物理学家克莱斯特(E.G.von Kleist,1700-1748)和荷兰的物理学家穆申布鲁克(P.von Musschenbrock,1692-1761)在1745-1746年间几乎同时独立发明了莱顿瓶。

三.富兰克林的电学研究美国科学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B.Franklin,1706-1790)1746年开始从事电学研究,被誉为“电学之父”。

富兰克林根据异种电荷可以相消的实验,提出单元电液理论。

他认为,物体缺少电液就带负电,用“-”号表示;物体多余电液就带正电,用“+”号表示,而且正负电可以相互抵消。

这为电现象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

十八世纪人们发现各种物体放电时一般会产生火花,与空中雷电非常相似。

这种相似引导富兰克林思考雷电的本质以及雷电与地电有何异同。

富兰克林曾把一根40英尺长的铁棒立于空中,企图把雷电引下来收集后加以研究,由于铁棒高度不够,未能成功。

富兰克林想出了“风筝实验”。

他在风筝上固定一根尖细的铁丝,使它伸出一英尺有余。

用一根粗糙的麻绳做拉线,手拉的一端接一根丝绳(绝缘体),在麻绳和丝线的接头处栓上一把金属钥匙。

1752年7月的一个雷电交加的日子,富兰克林同他的儿子一起来到郊外,把风筝放入云端。

富兰克林发现,当闪电时,被雨打湿的麻绳上的纤维向四周翘起,用手指靠近钥匙,则有放电火花产生。

天电终于被引了下来。

他用钥匙上的电给莱顿瓶充电,并用这里的电来进行各种实验,发现天电和地电是一样的。

因此,富兰克林统一了“天电”和“地电”。

他的这个实验震惊了科学界,激发了人们对电研究的兴趣。

1755年捷克的一位科学家创制了第一个避雷针,1760年富兰克林也竖起一根避雷针。

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发现一. 平方反比定律的提出18世纪中叶以后,人们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开始作定量的研究。

1750年左右,德国科学家埃皮努斯(F.U.T.Aepinus,1724-1802)在实验中发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距离的缩短而增大。

在富兰克林的劝说下,1766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列(J.Priestley,1733-1804)做了一个验证实验:带电金属容器内表面上不分布电荷,它对空腔内部的电荷没有作用力。

根据肯定的实验结果,普利斯特列将电的引力类比于万有引力,作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认为“难道我们就不可以认为电的吸引力遵从与万有引力相同的规律,即与距离的反平方有关的规律吗?”稍后,即1769年爱丁堡大学的罗宾森(J.Robison,1739-1805)也提出相同的推测。

1773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H.Cavendish,1731-1810)做了电荷在金属球壳的分布实验,根据电荷只分布在球壳外表面的实验事实,经过理论分析,得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其距离成平方反比的结论。

卡文迪许假设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其距离的关系为:f(r)=K/rn ,经过实验测定n=2+1/50。

不过,他的结果一直到他去世后才于1879年被公开发表。

二. 库仑定律的建立法国物理学家库仑(C.A.Coulomb,1736-1806)在1777年对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进行研究,发明了扭秤。

1785年,他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台精度很高的扭秤,并把它用于测定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为测定电排斥力与电量的关系,库仑巧妙地根据对称性,采用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的两个相同的金属球相互接触平分电量的办法,得到了同种等量的电荷,如Q、1/2 Q、1/4 Q、1/8 Q......等,用实验证明了电斥力与电量成正比的关系。

关于异种电荷之间的引力,库仑利用扭秤测量遇到了困难。

因为金属丝的扭秤的回复力矩与角度的一次方成比例,这就不能满足扭秤的稳定。

后来他从受地球引力的单摆摆动事例中得到启发,借鉴单摆周期与距离的关系T=2Pr ,即单摆的振动周期与物体离地心的距离成正比。

库仑认为,如果电引力遵从反平方定律,就可以用他设计的“电摆”来检验。

库仑所记录的3次实验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金箔与球心距离(寸) 15次振动所需时间(秒)1 9 202 18 413 24 60库仑由此得到:距离之比为3:6:8,振动周期之比为20;41:60。

如果电引力符合反平方定律,按以上的距离之比,振动周期之比应是20:40:53。

实验数据与理论预期有出入,库仑认为这是漏电的缘故。

于是他得出结论:电斥力和电引力一样,遵从反平方定律。

库仑定律的建立,使电学研究进入了定量阶段,为电磁学作为一门精密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电流的发现和欧姆定律的发现一. 伽伐尼“动物电”的发现电流的发现始于意大利生理学教授伽伐尼(L.Galvani,1737-1798)的发现。

1780年9月的一天,伽伐尼将一只剥去皮的青蛙放在一个起电机旁的金属板上,在起电机放电时,他的一个助手偶然将解剖刀碰到青蛙腿的神经上,发现蛙腿发生剧烈的痉挛。

伽伐尼重复了这个实验,认为蛙腿的痉挛是由放电引起的。

于是,他用闪电代替起电机放电来实验,发现蛙腿也发生了痉挛。

后来他在密闭的房里,将青蛙放在铁板上,用铜丝去触击它,结果蛙腿同样也发生了痉挛。

因此通过这一现象,他排除了外来电作用的可能性,并猜想“这个电也许是动物本身所有”。

他进而指出,只要动物的肌肉或神经由一种以上的金属所连接,“动物电就能激发出来。

伽伐尼的发现于1791年公布,立即引起了他的好友、意大利自然哲学教授伏打(A.V olta,1745-1827)的注意,引发了电流的发现。

二.伏打电堆的发明1792年,伏打重复了伽伐尼的青蛙实验,认为伽伐尼得到的现象是对的,但解释是错误的。

他做了一个列颇有说服力的实验。

将一块金币和一块银币同时顶住舌头,用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时,舌头感觉有酸苦味。

因此,伏打认为,电的来源不是动物本身,而是两种金属的接触,肌肉或神经只是起传导和指示电流的作用。

伽伐尼所发现的电流不应叫做“动物电”,而应称做“金属电”或“接触电”。

1796年,伏打把金属称为第一类导体或干导体,把含有金属元素的液体称为第二类导体或湿导体;他指出,电“循环”的先决条件是回路必须由两个(或更多个)第一类导体和一个第二类导体所组成。

他用各种金属搭配,研究它们相互接触时产生电的情况。

1797年,他提出了一个金属接触系列——著名的伏打系列:锌、锡、铅、铁、铜、银、金等,指出排在前面的金属将带正电,排在后面的金属将带负电。

他还发现,将几种金属串接时,则电作用(电势差)由首、尾端的金属的性质决定,和中间的金属无关,这就是伏打定律。

伏打将两个第一类导体和一个第二类导体所组成一个产生电流的装置,并把它叫做伽伐尼电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