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
文言文阅读各题型答题技巧及解题思路整理
![文言文阅读各题型答题技巧及解题思路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276d0e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71.png)
⽂⾔⽂阅读各题型答题技巧及解题思路整理⽂⾔⽂阅读理解怎么答?这个问题是很多考⽣都⽐较关注的,⼩编整理了⼀些答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具体如下。
⽂⾔⽂阅读答题思路1.理解常见⽂⾔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虚词(之、其、⽽、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法。
3.理解并翻译⽂章中的句⼦。
4.理解⽂章的基本内容,归纳⽂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章的内容、语⾔和写法有⾃⼰的体会和见解。
⽂⾔⽂阅读各题型答题技巧考点⼀: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实词绝⼤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直接迁移法⼜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中有关该词的⽤法推断词义。
如:“过⽽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中的词语进⾏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家可以把“陈”组成⼏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量的⽂⾔词义,可以⽤熟知的成语来推断⽂⾔⽂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有饥⾊”中的“⾊”,可联系成语“⾯不改⾊”的“⾊”来理解,意思为“脸⾊”。
考点⼆:虚词意义及⽤法辨析技巧⼀:代⼊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法代⼊句⼦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项,从⽽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虚词,其⽤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175263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a.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高考语文中,文言文作为必考题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言文难度大、语句复杂,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一大难点。
下面,我们就从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分析技巧以及答题技巧等方面来讲解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一、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较为复杂,需要考生掌握阅读技巧,才能更好地读懂文章。
1.理解上下文理解上下文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要想读懂一篇文言文文章,需要先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再从上下文中推断出句子的具体意思。
2.认识句子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考生掌握句子结构,才能更好的理解句子。
如:长句、并列句、复合句等。
3.注意标点符号文言文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同于现代汉语,需要考生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
二、文言文分析技巧分析文章是文言文答题的关键,只有正确分析文章,才能更好地回答文言文题目。
1.掌握文言文词语文言文词汇复杂,需要考生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2.分析句子结构同样,分析句子结构也是很重要的。
只有充分了解文章句子的结构,才能更好地回答题目。
3.注意文章篇章结构篇章结构要素包含开头、中间、结尾等,需要考生仔细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答题技巧1.读题仔细,确保准确理解问题在回答文言文题目时,需要读题仔细,确保准确地理解问题,避免与题目背离。
2.注重关键词答题时注重关键词,能有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3.考虑文化背景文言文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所体现的内容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
因此,考生在回答文言文题目时需要考虑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
4.注意文章细节在答题过程中,需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如人物、事件、时间等,做到细心求证,这样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文言文题型答题技巧包含阅读技巧、分析技巧、答题技巧等,只有在全面理解和掌握以上三个方面,才能在文言文题目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为高考取得更好的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哪些常见题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哪些常见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0a04242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e.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哪些常见题型高考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一直是让许多考生感到头疼的部分。
要想在这一板块取得较好的成绩,了解常见题型是关键。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常见的题型。
一、实词解释题这是文言文阅读中最基础的题型之一。
通常会给出文中的某个实词,要求考生选出其正确的解释。
对于这类题,考生需要积累常见实词的多种含义,同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例如,“爱”这个字,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是“疼爱”的意思;在“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中则是“吝惜”的意思。
二、虚词用法题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常见的虚词有“而”“以”“之”“于”等。
此类题型会考查这些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
比如“而”字,既可以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也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三、句子翻译题这是对考生文言文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
要求考生将文中的某些句子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时要注意落实关键词语,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同时,要注意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
四、文意理解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题目可能会涉及人物形象、事件原因、作者观点等方面。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原文,对各个选项进行仔细分析,排除错误选项。
五、断句题断句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言文的理解,对没有标点的句子进行正确的断句。
断句时要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虚词的作用以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文学常识题可能会考查古代文学作品的体裁、作者、流派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平时要注重积累常见的文学常识,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七、内容概括题要求考生对文言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考生需要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理清文章的脉络,准确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解题方法(实用高分)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解题方法(实用高分)](https://img.taocdn.com/s3/m/090bbf15af1ffc4ffe47acb7.png)
高考文言文阅读各题型实用高分解题方法、技巧一、推断文言虚词、实词含义六法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充分利用句中加横线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
(2)则思慎始而敬.终2.语境推断法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1)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又是否正确。
“妒”是“嫉妒(或妒贤嫉能)”,“残”是“凶残(残暴)”,“佞”是“献媚(讨好)”,那么可推知“谲”,应该是形容词“诡诈(奸诈)”的意思。
(2)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意限定。
如2015年山东卷第9题C选项“军皆定次,将乃就合”,极据“将乃就舍”能推断“次”应解释为“驻扎”,而不是“次序”。
(3)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虽死且有谋,余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释为“诡诈”。
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做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深: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C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味”的后面搭配的是“求贤之意”,前用“深”来修饰,如把“昧”释为“冒犯”,根本讲不通,应理解为动词”违背”。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简答题答题模式例析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简答题答题模式例析一](https://img.taocdn.com/s3/m/261f78255acfa1c7aa00ccae.png)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简答题答题模式例析一简答题常见类型一、阐释型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例如:(见“练习一”)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
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
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
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
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
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
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
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
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
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
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1.作者以兵家术语口口口口来阐述为文之道。
2.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笔奇:词畅:3.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蕴就可以一览无余。
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
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蕴。
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
4.本文阐述了有关写作的与两个方面。
(2分)5.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
1.避实击虚2.笔法灵活出奇引经据典,贴切通畅3.B4.审题立意写作技巧5.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
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
新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及方法
![新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6acf2ca89eb172ded63b796.png)
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及技巧一、阅读题解题思路。
(一)整体把握:通读。
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
若是人物传记,就得了解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几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事件(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思路。
若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把握住景物特征和蕴含的情感。
(二)审题析文:细读。
这一步针对题目涉及的文段进行细致研读,进行比较、推断、选择。
易者立决,难者暂且放后。
(三)难题突破:精读。
这一步主要用横向联系来突破难点。
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
“具体的语言环境”,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
“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
二、各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1、牢记实词在古文中的特殊义项。
2、借助语法判词性。
3、联想课文中的句子。
4、利用成语推测。
5、借助对称结构推断(包括词语自身的对称,上下文的对称句子(对偶句,排比句等)。
6、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
7、借助偏旁来分析。
如“”和道路、行走相关,“之”、“过”、“适”、“造”都有“到‥‥‥去”的意思;又如“”常和“升降”有关,“阶”、“陛”、“除”都有“台阶”之意。
(二)文言虚词题1、掌握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联系文段语境直接求解。
2、记熟课文中教材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及其例句,运用代入法。
3、分析虚词语法特点,进行判定。
例如:(1)“以”字前后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连词;“以”字后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介词。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
/ 险以远,则至者少。
)(2)“以”或“于”两字常和后面的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搭配对象类别不同,“以”或“于”字用法也不同。
文言文简答题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文言文简答题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eca14cdbd64783e08122b49.png)
文言文简答题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文言文简答题对于学生的文言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考查要求较高。
本文针对北、上、广、苏、川五省市近三年的高考题,分析文言简答相关类型题。
一、人物传记、书信、散文等文学类文本在高考文言文涉及的文体类别上,人物传记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但近几年渐渐也加入了散文、书信等文体,但在主观题的命题和答题方法上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在此将一并按题型分类论述。
1.文章信息筛选与内容概括题文言文篇幅虽然没有现代文那么长,但是由于文言言简而意丰,所以文章中所涉及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信息量也较大,那么对于特定的指向性问题,如何在全文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整合概括,就是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方向。
有的题目答题范围会给到指定段落中,比如20xx年xx卷的《晋书??羊祜传》中第20题:第4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口口口口(2分)原文如下: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的段落,确定问题所涉及信息的区间,然后分析归纳。
题干中给出的提示是“此意”,这是羊祜说的话,要确定它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把它放回原文,结合语境中的前两句“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应该指的是不树私背公,而这一观点的直接指向是这一小节开头部分“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这件事,那么羊祜的意思就是做大臣不应该以权谋私,置办私产,转换成正面的说法,再注意题干中有字数限制的要求,最终得出答案。
[答案]不谋权私从本题的设置也可以看出,人物传记类文本对于内容理解的考查从之前着重对人物性格品质转为对具体事件的细致考查,甚至是人物所说的某一句话的所指,所以在做题时一定要条分缕析,争取答题全面。
然而,有段落明确指向的题目相对而言答案还比较集中,有的题目要在全文中筛选信息,就要更加注重审清题干要求,迅速锁定要找的信息。
如20xx年xx卷张岱《家传》第9题: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文言文简答题23
![文言文简答题23](https://img.taocdn.com/s3/m/5df5e82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9.png)
找信息。
”的原因:皇上怀疑了。
第三步:用技 题干有“为什么”这样的词语,回答时最好用“因为”这样的词语开头
巧,看分值, ;召平为萧何“担忧”的原因是:你即将大祸临头,因为皇上不信任你
组答案。
了,他派人“为相国卫”,明是护卫,实是监视。
跟踪训练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
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 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文言文中,作者对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 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 判,或赞赏,或置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命题角度2:探寻事件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来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 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 的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 文言文,考生应引起重视。
形象和性格不可截然而分。性格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 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 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3)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 等;(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 浅薄、没有逻辑性等。如所选文本涉及对象相对单一,则要概括出人物的 多重特征,力求使人物立体丰满。如提供的是群像(多人合传),则要辨 析出不同对象之间性格的同中之异。
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以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 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参考译文】
您跟我不是一天的好朋友,却急于想以我为老师,我自己思量文章道德不足 以成为您的老师,而权势能力又不足以去引荐提拔您;如果想借助我来结交一两 个有权势的大臣,我很少能成为援手,因为我浅薄而固执自保,不用私事去麻烦 别人,朋友们都知道,我本来不想自己犯错,又怎么忍心来让您犯错呢!如果您 认为我粗通经史,可以准备草野鄙陋的意见供您询问,以后以平等的身份往来相 处就足够了。正直、诚信、见识广博,叫作三种有益的朋友,不知道迂愚刚直的 我,能不能攀附您,当您的一个益友呢?希望您裁断审察。
文言文笔答审题与答题思路指导
![文言文笔答审题与答题思路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6719c38658f5f61fb6366631.png)
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一、文意理解、梳理、概括类此类题型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
(一)概括人物特点:主要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阅读与理解,能否准确捕捉人物在文中的核心表现;二是词语积累与表达,能否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使用题干要求的“恰当的熟语或成语”进行表述。
提问方式:根据文意概括人物特点并简要说明答题思路:逐段梳理,不漏要点→提取关键词,概括人物特点→结合事例简要分析➢典型试题回顾1、2016年北京高考《管子·轻重》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
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
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天下1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附典型试题与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附典型试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c17ebbbcd126fff7050be2.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常见题型一: 文意理解、梳理、概括类此类题型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
分为“概括人物特点”类和“概括文本内容、观点、主旨”类。
(一)概括“人物特点”主要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阅读与理解,能否准确捕捉人物在文中的核心表现;二是词语积累与表达,能否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使用题干要求的“恰当的熟语或成语”进行表述。
提问方式:根据文意概括人物特点并简要说明答题思路:逐段梳理,不漏要点→提取关键词,概括人物特点→结合事例简要分析➢典型试题回顾要从语义和感情色彩两方面思考,要符合对三人的整体评价:1. 对桓公主要是其治国理政、知人善任的正面评价,也可评价其“野心勃勃”;2. 对管子主要是关于其谋臣角色的评价,可为正面的“深谋远虑”等评价,也可为反面的“诡计多端”;3. 对衡山之君的评价主要从贪婪、短视、不够明智入手,亦可对其弱国处境予以同情理解,但不可给予褒奖。
☆答案须为成语或熟语(熟语:日常使用较频繁,使用习惯和字词组合相对固定的词语。
)【参考答案】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1. 准确理解题意中的关键词过人之处是褒义词,程度上区别于一般的特点或者优点,如好学与程门立雪2. 根据题意找到答题区间;3. 翻译并梳理相关语句,对内容进行分类;4. 用能够表述“过人”的词作答。
【参考答案】①善于骑射(勇猛善战),屡经战阵,所向披靡。
(D1)②虚心受教(谦虚受教),折节读书,深通兵法。
(D2)③奋斗不懈(自强不息),出身低微,终成栋梁。
(D3)④治军严明(赏罚分明),有勇有谋,多有奇功。
(D4、5)⑤率先垂范(仁爱谦让),同劳同苦,深得人心。
(D5)⑥深沉有智(深沉有谋),见机行事,屡建战功。
高考语文文言文各题型答题技巧_文言文答题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各题型答题技巧_文言文答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73970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5.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各题型答题技巧_文言文答题方法高考语文文言文各题型答题答题技巧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文言翻译题答题技巧文言文翻译四个步骤1.审。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语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
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注意的重要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1)切。
将文言文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释。
2)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用“信”“达”“雅”的标准去要求它。
3)誊。
在逐一查对落实到位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卷上。
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文言翻译关注六个采分点:1)句子大意。
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
2)关键实词。
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句中关键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3)重要虚词。
一般情况下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也就是说句子翻译时,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顺,包括语气、衔接、上下句连贯等,都要注意重要虚词的用法。
4)词类活用。
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要将活用的词准确地译出来。
5)固定结构。
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时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
6)特殊句式。
要特别注意译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全。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
![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bb1c80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c.png)
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1、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2、改写每段话:古诗词阅读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类题型。
答题模板:这首诗(词)描绘了……的景物(描述了……的事物),通过运用……意象,营造了一种……的氛围,表达(抒发)了诗(词)人……的思想感情。
方法:1)抓住标题。
2)找“诗眼”。
3)分析意向。
4)联系背景。
常见意向的感情色彩:___”表示送别怀远,“月亮”代表思乡,“松柏”表示坚强、正直,“梧桐”表示凄凉悲伤,“荷花”和“竹子”寓意高洁,“猿鸣”和“鸟啼”表示凄凉悲伤,“羌笛”和“烽烟”分别象征思乡和战争;“丁香”表达愁丝和情结;“鸿雁”表达羁旅伤感和思乡怀亲之情;以“杜鹃”表达哀怨、思归之意和凄凉、哀伤的情感;意“寒蝉”表达悲切、伤感之情;以“乌鸦”表达肃杀、萧瑟的氛围,以“黄鹂”表达欢快的心境,以“燕子”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以“折柳”表达惜别友情;以“菊花”表达高尚与纯洁,以“梧桐”表达凄凉、悲伤;以“浮云”表达游子漂泊之感;以“红豆”表达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2、分析写作手法题型。
答题模板:这首诗(词)运用了……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从而表达了词人……的情感/态度/心境。
方法:1)修辞手法角度。
2)表达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3)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多角度分析。
3、品味字词类题型:动词:语句凝练,生动传神,使意向化静为动。
形容词:形象、富于表现力。
虚词: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数量词:富于表现力。
答题模板:某字\词在句子中是……含义,运用了……手法,在这里起了……作用(包括:在结构上起……作用,突出了……的主旨,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等)。
4、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
文言文阅读1、实词解释方法:1)加字法(组词法)。
2)字形分析法,造字法大多数是形声字,少部分是会意字,通过分析字的表意的组成部分把握它的意义。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技巧与常见题型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技巧与常见题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d9f04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a.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技巧与常见题型解析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是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言语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为了帮助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下面将介绍一些技巧和常见题型的解析。
一、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1. 熟悉古代文化:文言文多涉及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考生应了解一些基本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古代人物、事件和典故等。
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含义。
2. 注意句子结构和语法: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学生要学会辨析和翻译句子,理解其中的关联和逻辑。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子结构和特殊的语法用法,如兼语、倒装、多音句等。
3. 注重词语的辨析: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生僻的词语和繁复的句子,考生要多注意词义的辨析和推断。
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并多积累一些典型的词语用法,以帮助理解文章。
二、常见题型解析1. 阅读理解题:考生需要通读全文,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主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和判断。
可以通过标注关键词和句子,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
2. 翻译题:考生需要选取重要的句子或段落进行翻译,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在翻译时,可以将句子分解为不同的成分,有助于把握句意。
3. 辨析题:考生需要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与原文意思相符的答案。
在做辨析题时,可以先找出关键词,然后比较选项之间的差异,排除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最终选择最符合语境的答案。
4. 补充题:考生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选出一个最适合的句子来填入空白处,使文章通顺连贯。
在做补充题时,可以通过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义,选择最符合语境的选项。
5. 归纳题:考生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总结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
在做归纳题时,可以通过标注段落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自己把握文章的脉络,并进行总结归纳。
通过掌握上述的阅读技巧和常见题型解析,相信考生可以在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同时,还需要考生多做真题和模拟题,进行反复训练,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三古文阅读简答题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
![高三古文阅读简答题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5af800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6.png)
高三古文阅读简答题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古文阅读是语文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涉及到简答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三古文阅读简答题的常见题型和答题思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考试。
1. 字义考察题这种题型要求考生理解古文中特定词语的含义,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
答题的关键在于对古文词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答题思路:- 阅读题目和句子,确定该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分析古文语境,了解该词的相关含义-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解释该词- 注意用自己的话表达,不要直接引用古文2. 句义理解题这种题型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方式,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句子的意义。
考察考生对句子结构和语言运用的理解能力。
答题思路:- 阅读句子,确定其主干和修饰成分- 理解句子的整体意义和情感色彩-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解释句子的意义- 注意用自己的话表达,不要直接引用古文3. 作者观点题这种题型要求考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意图,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和阐述。
考察考生对古文内容和作者意图的理解能力。
答题思路:- 阅读句子、段落甚至全文,捕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分析句子、段落和上下文的语境,理解作者的意图-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解释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注意用自己的话表达,不要直接引用古文4. 推理判断题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在理解古文基础上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已有信息推断出文中未直接表达的内容。
考察考生的推理能力和古文理解能力。
答题思路:- 阅读题目和文中相关句子,了解已有信息- 分析句子和语境,推断出未直接表达的信息-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推断的内容- 注意推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避免主观臆断以上是高三古文阅读简答题常见题型和答题思路的介绍,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些思路提高在古文阅读中的应试能力。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答题攻略
![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答题攻略](https://img.taocdn.com/s3/m/3024ba0d941ea76e59fa04d7.png)
攻略1. 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
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攻略2.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攻略3.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攻略4.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高中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一、文言虚词下苦功我们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对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每一种用法后面都附有例句。
文言虚词是古汉语中多年沿袭下来的一种语言现象,它的意义和用法一般都比较固定。
我们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对每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做到了如指掌。
在总复习阶段,让学生再重温一遍,以确保万无一失。
二、文言实词不放松文言虚词是有限的,而文言实词是无限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解题思路和答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解题思路和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cd94a00827d3240c8547ef4a.png)
推演,从而破译出文言语境提供的未知信
息,考察课内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推断能力。
文言文试题选材内容多为人物传记, 所以,其中多有共同之处。一些实
词在各种选段中反复出现:
• 如有关官职任免升贬的:拜、迁、除、擢、 转、调、徙、谪、左迁、征、召、举、辟、 起家、贬、黜、罢等;
• 有关拜见的:觐、拜、诣、造、访、谒、 过等。
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
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
特别提示: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不要在个别词句 上纠缠。
第二步:细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 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
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
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正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 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 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 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特别提示:此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 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 法。熟练运用,可少走很多弯路。切记!
3.推断生僻词语意义的方法
• 对有些生僻的词语只好采取推断的方法 来理解含义,最终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
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
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
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
族、卒、走、左、坐。
2.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
主要考查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已知
信息(如教材中信息)进行科学的猜测、选择、
第二段:
新高考文言文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新高考文言文简答题的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ca5adc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e.png)
新高考文言文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理解全文,抓住中心。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的含义,以及上下文的提示和暗示。
圈点勾画,做好笔记。
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圈点出关键词、重点句子和段落,以便在做题时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借助注释,补充材料。
文言文的注释通常会提供一些重要的背景信息和词汇解释,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在答题时,可以借助注释来补充材料,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含义可能比较生疏或难以理解,这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提示和暗示来推断词义。
同时,也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和呼应。
注重结构,分析层次。
文言文的结构通常比较严谨,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段落关系。
同时,要注意题目中涉及的问题和要求,做到有针对性地分析。
语言准确,表达清晰。
在做简答题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准确,避免出现歧义和误解。
时间分配合理,掌握答题节奏。
在考试中,时间的分配要合理,要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掌握答题节奏。
同时,要注意不要因为追求速度而忽略了答题的质量。
总之,新高考文言文简答题的答题技巧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积累和实践。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技巧,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总攻略常见题型一: 文意理解、梳理、概括类此类题型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
分为“概括人物特点”类和“概括文本内容、观点、主旨”类。
(一)概括“人物特点”主要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阅读与理解,能否准确捕捉人物在文中的核心表现;二是词语积累与表达,能否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使用题干要求的“恰当的熟语或成语”进行表述。
提问方式:根据文意概括人物特点并简要说明答题思路:逐段梳理,不漏要点→提取关键词,概括人物特点→结合事例简要分析【答题思路解析】要从语义和感情色彩两方面思考,要符合对三人的整体评价:1. 对桓公主要是其治国理政、知人善任的正面评价,也可评价其“野心勃勃”;2. 对管子主要是关于其谋臣角色的评价,可为正面的“深谋远虑”等评价,也可为反面的“诡计多端”;3. 对衡山之君的评价主要从贪婪、短视、不够明智入手,亦可对其弱国处境予以同情理解,但不可给予褒奖。
☆答案须为成语或熟语(熟语:日常使用较频繁,使用习惯和字词组合相对固定的词语。
)【参考答案】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答题思路解析】1. 准确理解题意中的关键词过人之处是褒义词,程度上区别于一般的特点或者优点,如好学与程门立雪2. 根据题意找到答题区间;3. 翻译并梳理相关语句,对内容进行分类;4. 用能够表述“过人”的词作答。
【参考答案】①善于骑射(勇猛善战),屡经战阵,所向披靡。
(D1)②虚心受教(谦虚受教),折节读书,深通兵法。
(D2)③奋斗不懈(自强不息),出身低微,终成栋梁。
(D3)④治军严明(赏罚分明),有勇有谋,多有奇功。
(D4、5)⑤率先垂范(仁爱谦让),同劳同苦,深得人心。
(D5)⑥深沉有智(深沉有谋),见机行事,屡建战功。
(D4、5)答案中的表述可以灵活,两个支点应该明确。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
答出三点得6分。
【答题思路解析】1. 根据题意明确答题区间是第二段;2. 翻译并梳理相关语句,对内容进行分类;3. 薛翁特点+ 熟语(成语)+ 三个角度【参考答案】:➢鸿儒硕学(博闻强识、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学多才、博古通今、知识渊博……)➢深居简出(高深莫测、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真人不露相、大隐隐于市、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闭门不出、行踪不定、隐姓埋名、为人低调、独来独往……)➢不慕荣利(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声名远扬(闻名遐迩、久负盛名……)➢洞若观火(高屋建瓴、洞见症结……)➢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授人以渔、教导有方……)➢自视清高(为人孤僻、清高自傲……➢慧眼识珠、直言不讳……【答题思路解析】:1.“哪些”,要求写出两条以上。
2.“过人之处”,应该是褒义词语或短语。
3.应区分“过人之处”与一般优点在程度上的区别:比如,“程门立雪”与“敏而好学”的程度明显不同,前者体现“过人”二字程度充分,后者只是一般的优点,并无“过人”的程度,故不得分。
【参考答案】:✧有立雪程门的精神(见贤思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有见微知著的预判力;✧有明察秋毫的辨别力;✧深谙以寡御多、以简驭繁之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智勇双全……)(二)概括文本内容、观点、主旨考查阅读与理解,能否准确捕捉文本相关内容及观点、主旨,并且准确表达。
【答题思路解析】考查理解概括并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1.准确理解题干中的“备”,梳理本段内容,感叹的理由侧重从不同的角度概括。
2.“备”应指著述数量多,且研究方向全面(研究内容很全面,著述涉及领域广2分)其著述中:(以下四点各1分)①有将扁鹊《难经》中深奥的医学理论解说给后人的《难经解》;(突出“解说”即可)②有根据药物性能与人体脏器匹配研究而著的《主对集》;(突出“匹配关系”即可)③有对张仲景《伤寒论》遗漏药方和对伤寒症状的表现进行补充的著述;(突出“补漏”即可)④有对古书没有记载的新出现的有效药物,进行研究记录的《本草补遗》。
(突出“新出现的药物”或“古书没有记载的药物”即可)【答案示例】:庞安常读遍古今医书,为他认为最深奥的扁鹊的《难经》作解说(1分)数万字,使之通俗易懂;为使药草的药性与人体器官的功能相对应,以更好的治病,写了《主对集》(1分);又因古今时代变化,情况有所不同,补充了张仲景的《伤寒论》(1分);又因新出现的药古籍中没有而做了《本草补遗》(1分)。
他的著作覆盖了医学的各个方面(2分),为医者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参考,贡献颇丰,因此作者说“吁,其备矣”。
【答题思路解析】考查文言文理解概括的能力。
1.分析题干,确定题干中的重点——概括的是对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肯定的原因,不是《世说新语》的特点。
2.分析所在段落文本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3. 直接摘抄关键词语(如“博赡”“雅韵”等),酌情扣分。
【参考答案】(1)刘孝标:校对补注,就像用《春秋》来配合《左传》,广博的见识对《世说新语》有很大的功劳。
// 刘辰翁:贡献评论,就像用玄学家郭象的思想来解释《庄子》,十分清雅,韵味独到绝妙。
(2)刘孝标:他的评注就像用《左传》注解《春秋》一样,(将其微言大义用历史资料补读),因此使其广博丰赡,立下功劳。
// 刘辰翁:他的评注就像郭象注解《庄子》一般,具有独特的风雅气度和韵致,也获得了作者的肯定。
【答题思路解析】考查理解并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1、分析题干,确定题干中的重点——“要重视微小的事情”。
2、明晰中心论点、标题的特点及作用。
3、分析文本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参考答案】①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②《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
【答题思路解析】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1. 分析题干,确定题干中的重点——“直接依据”,需要根据原文中的例举的圣人所作所为来谈。
2. 依据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中的“故”,先考虑与该总结句邻近的前文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房的关联事件,以此进行相应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汉高帝和张子房也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答题思路解析】1.审题,看清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
2.关注文中信息,梳理归纳概括。
蔺相如曰:“---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3. 语言表述①死读兵书,缺乏实战经验。
②骄傲自大,轻敌(不重视作战)。
③颐指气使,不尊重将士。
④贪恋财物,不与将士同甘苦,不专注于军事。
【答案示例】赵括初学兵法之时,便认为自己非常聪慧,性格自大狂妄,认为天下没有敌手,兵家之事是需要慎重考虑而代价惨重的,但赵括并不在意,随口就谈兵。
态度不端正,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知道在战场上如何应用,如何变通。
赵括不尊重士兵,军中士兵一不信服他,赵括心中只有赏赐的金钱,只懂得独享,而不懂得与士兵分享,贪图一己私利,没有大将风范。
因此,赵括在出兵前就注定了兵败的结局。
【答题思路解析】1. 分析题干,可依据“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所在段落确定答案区间。
2.对文本进行内容梳理、提取和概括。
3.注意文本中“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的位置和提示上下文关系的词。
【参考答案】:1. 为黄生能够师从大贤王安石(介卿)而喜;或为黄生学业精进,才能卓著,为人所知(强调在大贤身边后进步之大)而喜;或为黄生虽没在长辈身边尽孝,却仍扬名声、显父母,胜过堂前尽孝,使其长辈喜而亦喜。
2. 为黄生的变化——言行举止品格气质与王安石相像而喜;或为王安石——的品格、气质,以及王安石对他人的影响(以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而喜。
3. 从黄生向王安石学习,提升自己的学问和品格的事实中,看到自己的差距,感到惭愧,打算像黄生一样,学习王安石大备的道德,砥砺前行,警戒自修。
常见题型二: 分析评价探究类此类题型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对文本内容、主旨、观点进行评价、分析、阐释。
【答题思路解析】1. 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并确定最主要的人物:齐桓公、管仲、楚国国君、衡山国君。
2. 事件的起因是什么?齐桓公想要降服楚国,但是担心自己“力不能过”,即打不过楚国,所以问计于管子。
3. 事件的结果怎样?最终,齐桓公和管子一方不战而胜,楚国降齐,衡山国奉国而归。
4. 从原文中找出人物的言行举措,用旁批法进行分析,进而获得启示旁批:人物做事的特点,行为的目的、效果,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思考:1. 管子最终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楚国缺粮,百姓降齐者十分之四2. 概括管子的策略是:表面上贵买楚国之鹿,实际上诱使楚国放弃农业生产,使楚国因缺粮而降服齐国。
3.从管子身上获得的启示是:【从管子的角度】1. 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2. 深谋远虑、眼光长久,才能获得可持续、长久的发展。
3. 遇到问题时,不正面迎接或迎击、不要一味地固执,而要学会灵活变通,采取侧面的多样的做法等,最终成功解决。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不同的敌国采取不同的策略。
除了可以从主要人物身上获得启示,还可以从次要人物身上获得启示【从齐桓公角度】1.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虚心听取臣下建议等。
2.君臣上下一心是获得成功的保证【从楚国国君的角度】1.不可贪图小利、不可因小失大。
2.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满分答案示例】:①文中的管子用买鹿的计策击败了军事强大的楚国,用哄抬兵器价格的计策使衡山归顺于齐国,这告诉我们做事时要灵活应对,有时需要我们避其锋芒,从其他方面解决问题。
②不论是楚君还是衡山之君,他们都中了管仲的计策,因为他们认为捕鹿和卖兵器可以获得很大的利润,从而失去了理智,甚至让百姓放弃耕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时不要一味贪图利益,而要顾全大局,不要见钱眼开。
【答题思路解析】1、思考善问者有怎样的特点,依据文本第7段概括。
2、抓住比喻特点,找到本体。
3、思考子路符合具备其中的哪些特点,依据链接材料内容与文本一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