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 - 知识工程研究中心 -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课后习题答案参考(北师大)

《教育技术》课后习题答案参考(北师⼤)北京师范⼤学教育技术学学习笔记第⼀章教育技术学概述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范畴,是⼈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的⼀切物质⼯具、⽅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类。
有形技术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的物质⼯具,它往往通过⿊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络、卫星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表现出来。
⽆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的技巧、策略、⽅法,⼜包括其中所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
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专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的。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以达到有⽬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
传播理论的7W、六阶段、四律: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谁 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产⽣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为什么Why、在什么情况下Where),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为主义:⾏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关⼼刺激引起的内部⼼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理过程⽆关,根据这种观点,⼈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黄荣怀

网络学习、远程教育—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成员
相关论文: 1.《美国凤凰城大学与我国网络学院比较研究》
聘用一线岗位人员担任辅导教师 开发实用性课程 设计学习活动 建立网络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中英学习者网上提问方式比较研究》 3.《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现状的调研》 4.《让网络学习真正发生》 5.《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 6.《远程学习者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
有这样一个教授,有这样一个博士生导师,生于1965年, 1985年获湖南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北京师 范大学数学系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信息 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 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知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颁奖词:他一直积极地探索如何通过开发新的工具和创 造性地利用新方法来促进人类学习,特别在协作学习及其 支持软件方面富有卓见。自1988年以来,他从事了长达8 年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后转入教育技 术的学习和研究。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知识工程、多媒 体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先后发表论文213篇,他的孜孜 不倦,探索发现的精神时刻震撼着我们。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在非固定的、非预先规划的时间和地点的非正 式场所,利用移动设备与虚拟的和物理的世界交互发生的 个人的、协作的或者混合方式的任何学习,也包括正规场 景,利用移动设备促进个体探究和协作。 相关论文: 《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 《移动学习之思:“远景”定位 稳观未来:移动学习研 究:实践者的感言》 《移动学习终端设计的价值取向和方法》 《移动学习研究:实践者的感言》 《基于学习对象化的移动学习资源自适应引擎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 黄教授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相关论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研究》 《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开 发研究》 《中小学数学校园建设应关注什么》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你说、我说、 大家说》
北京师范大学单位,教工号,学号,科研项目开发编码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信息标准——机构、人员、科研项目编码一、单位编码(一)编码说明1.单位编码为六位数字“AABBCC”,其中编码AA表示所属类别,编码BB 表示单位序号,编码CC表示下一级单位序号。
2.编码单位名称以学校发文为依据。
3.教学科研实体单位以学科门类为序,学科完全相同按成立时间先后为序;非实体单位分类别按设立时间为序。
4.新增单位在现有顺序基础上递增。
(二)单位类别说明(三)单位编码1. 职能部处、馆、中心、后勤、产业010100-015000 职能部处010100 学校办公室010101 政策研究室010102 信息网络中心010103 法律顾问室010104 校史研究室010105 校友工作办公室(校友会)010200 党委组织部010201党校010300 党委宣传部010301 新闻中心010400 党委统战部010500 纪监委办公室010600 本科生工作部(处)010601武装部010602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010603 心理咨询中心010604 勤工助学中心010700 研究生工作部(处)010701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010800 人事处010801 人员交流与管理中心010900 财经处011000 审计处011100 教务处011101 招生办公室011102 教学服务中心011103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办公室011104 普通话培训测试研究中心011105 中国国外考试协调处北京师范大学国外考试中心011200 研究生院011201 行政处011202 培养处011203 专业学位处011204 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011205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011300 学科规划与建设处011301 共建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011400 科学技术处011401 捐赠电脑助学行动北京中心011402 军工办公室011500 社会科学处011600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011601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011602 汉语国际推广部011603 汉语国际推广北京基地(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011700 保卫处(部)011701 社区居民委员会011800 资产管理处011801 人民防空办公室011900 基建处012000 新校区建设办公室012100 后勤管理处012101 节能工作办公室012200 离退休工作处(部)012300 发展委员会办公室012301 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01230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012400 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012500 校工会012600 校团委015000 总后驻校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015100-018000 馆、中心、后勤、产业015100 图书馆015200 档案馆015300 文科学报015400 理科学报015500 北京师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015501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015502 教育培训中心015600 出版集团015700 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心015800 后勤服务集团015801 学生餐饮中心015802 学生宿舍管理中心015803 对外交流服务中心015804 物业中心015900 校医院2.教学科研单位编码020100-024000 学院(系)020100 教育学部020101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020102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020103 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020104 教育技术学院020105 教育管理学院020106 课程与教学研究院020107 教师教育研究所020108 教育经济研究所020109 学前教育研究所(系)020110 特殊教育研究所(系)020111 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020112 高等教育研究所020113 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所020114 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020115 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020200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020300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020400 法学院020500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020600 心理学院020700 体育与运动学院020800 文学院020900 汉语文化学院021000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021100 艺术与传媒学院021200 历史学院021300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021400 物理系021500 化学学院021600 天文系021700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021800 环境学院021900 资源学院022000 生命科学学院022100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022200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022300 管理学院022400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023900 教师教育学院024000 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024100-027000 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024100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024200 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024300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024400 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024500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024600 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024700 水科学研究院024800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024900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026100 分析测试中心026500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026600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027100-029000 依托建设机构027100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0272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027300 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027400 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027500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秘书处027600 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027700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027800 教育部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027900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咨询服务中心028500 北京市辐射中心029100-029900 非实体研究机构029101-0291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029101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029102 发展心理研究所029103 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029104 比较教育研究中心029105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029106 文艺学研究中心029107 教师教育研究中心029121-029140国家重点实验室029121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共建)029122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029141-029160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1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2 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3 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5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6 放射性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7 模糊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61-029180北京市重点实验室029161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029162 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029163 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029164 基因工程药物及生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029165 应用光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029181-029200 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029181 天然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029182 防沙治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029183 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029184 虚拟现实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029185 北京市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中心029201-029500 研究院、所、中心029201 出版科学研究院029202 安博教育发展研究院029203 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029204 国家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029205 北京京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029206 珠海研究院029207 生物医学研究所029208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029209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029210 资源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029211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029212 科学传播与扫盲研究中心029213 科学教育研究中心029214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029215 中国沙漠研究中心029216 大气环境研究中心029217 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029218 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029219 土地研究中心029220 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029221 光学研究中心029222 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029223 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心029224 放射性药物工程中心029225 随机数学研究中心029226 中利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中心029227 幼儿园教育研究中心029228 许嘉璐工作室029229 国家遥感中心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部029230 民办教育认证研究与服务中心029231 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029232 中国企业家素质研究中心029233 天文观测研究中心029234 水土保持研究中心029235 基因资源研究中心029236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029237 资源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029238 知识工程研究中心029239 生命科学与技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029240 心理应急干预中心029241 领导力研究与发展中心029242 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029243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029244 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029245 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029246 媒体策划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029247 泛媒介文化研究中心029248 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029249 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029250 乡土中国研究中心029251 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029252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029253 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029254 民意调查事务中心029255 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英语学习研究中心029256 数据统计与分析中心029257 复杂性研究中心029258 中国雉类研究中心029259 中国城镇发展研究中心029260 北京-香港-新加坡非线性与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分中心029261 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029262 全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与教育中心029263 高校党建研究中心029264 国际职业教育研究中心029265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029266 中国城市化研究中心029267 数学现代分析研究中心029268 科学计算研究中心029269 中欧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029270 全球环境政策研究中心029271 中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029272 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中心029273 易学文化研究中心029274 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029275 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029276 艾滋病预防与健康行为研究中心029277 工会发展研究中心029278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029279 房地产研究中心029280 企业文化研究中心029281 中国《资本论》研究中心029282 公共部门绩效测评研究中心029283 空间电子对抗研究中心029284 生物资源循环再生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029285 动力系统研究中心029286 中-瑞能源农业与生态工程研究发展中心029287 山地生态与资源保育研究中心029288 可视化技术研究中心029289 软件工程研究中心029290 嵌入式系统研究开发中心029291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029292 继续教育研究中心029293 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029294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中心029295 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029296 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029297 公民社会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029298 金融工程研究中心029299 纪录片中心029300 青少年网瘾防治研究中心029301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029302 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029303 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029304 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029305 景观生态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中心029306 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研究中心029307 首都生态圈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研究中心029308 中国风险与保险研究中心029309 教育家成长研究中心029310 辞书研究与编纂中心029311 中国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029312 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029313 启功书法研究中心029314 中国教育调查与数据分析中心3.附校030100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030200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030300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030400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030500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4.珠海分校040100 珠海分校5.联合国际学院050100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二、教工编码(一)编码说明1.教工编码为十一位数字“AABBCCCCDDD”,其中编码AA表示单位类别,包括校本部和附属学校,编码BB表示人员类别,编码CCCC表示入校年份,编码DDD为流水号。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技术学是在长期的教育积淀中,不断吸收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电子技术、传播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影响下,已成为现代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点的学术水平、总体科研实力、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全国同类学科点中居领先水平,对全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起到指导和辐射作用,促进了学科点之间的联合与交流,并努力跟踪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历史沿革: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由教育部审批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在研究所全体研究人员的开拓、进取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研究下,该所很快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1985年正式建立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1986年建立全国第一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2001年入选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的定义与范畴、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开发理论、教学评价理论、现代教与学的理论、绩效技术及应用、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
2、计算机教育应用:网络通信技术教育应用、多媒体技术教育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教育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教育应用、计算机辅助评价(CAA)、计算机教育应用新模式研究等。
3、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理论与远程教育模式、远程教育的媒体技术、远程通信系统的教育应用、远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等。
4、教育信息管理: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法规以及标准、数字化校园与网络资源建设、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和教学规律研究等。
学术队伍:学科点除了有何克抗教授、高福文教授、邬美娜教授、师书恩教授等知名的专家外,同时还拥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专家。
建立起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和学术水平高(博导5人、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团结和谐的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

北京师范大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学号:院(系):专业:年级:分数:一、名词解释(每题6 分,共5 题)1.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 技术观:人们用来衡量技术的好与坏、高级与低级的价值尺度或评价标准,也是对技术的价值的看法。
3. 调查研究方法:是指为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寻求对策或其他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状况的材料,并加以分析处理,进而得出某种结论或推论的研究方法。
4.教学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它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
5. 教育软件:是以服务于教育为目的,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文图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等载体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供人们阅读、听录或观赏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或电子出版物。
6.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
从该定义可知,信息素质有三个基本要素: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意。
7.绩效技术: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ology),亦被称作人的绩效技术(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人的”主要针对“机器”而言)是一种获得理想成果或结果的方法,人类绩效专家以系统化的方法对绩效差距和系统本身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运用有关科学知识,借鉴前人的经验,设计有效的干预方式,以尽可能理想的方法消除绩效差距。
8.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简称EPSS,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集成了绩效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
黄荣怀教授的中文简历

黄荣怀教授的中文简历黄荣怀,男,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于湖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知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青少年保护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信息化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专家组组长,《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中国远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杂志和期刊的编委。
他曾任第六届、第八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第十四届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第十届计算机及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大会和第五届无线、移动和普适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现任第五届高级数据挖掘及应用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和亚太计算机教育应用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008-2011)。
黄荣怀教授一直积极地探索如何通过开发新的工具和创造性地利用新方法来促进人类学习,特别在协作学习及其支持软件方面富有卓见。
他于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自1988年以来,他从事了长达8年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后转入教育技术的学习和研究。
从1997年开始,黄荣怀教授一直从事教育技术和知识工程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完成和在研项目40多项,包括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863”计划课题和其他各部委资助的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0余本。
一、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知识科学与工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安全二、教育经历z1981.9-1985.7,在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z1985.9-1988.7,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概率统计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严士键教授和刘秀芳教授;z1997.9-2000.7,在北京师范大学电子学系教育技术学专业攻读在职博士,师从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于2000年7月获理学博士学位。
远程教育名人录

国内代表人物——丁兴富 国内代表人物——丁兴富
丁兴富 教授、博导。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教授、博导。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比较远程教育博士. 比较远程教育博士.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 术与远程教育学科特聘教授、 术与远程教育学科特聘教授、网络教育学院常 务副院长、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 务副院长、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 学术著作:已发表专著译著10余部、 学术著作:已发表专著译著10余部、中英文论 10余部 文译文二百篇。 中国第一本《远距离高等教育》 文译文二百篇。 中国第一本《远距离高等教育》 译著的主译、第一本《远距离高等教育学导论》 译著的主译、第一本《远距离高等教育学导论》 专著的主笔和第一本《 专著的主笔和第一本《世界远距离高等教育概 编著的主编。 其专著、 观》编著的主编。 其专著、论文被中外大学选 为远程教育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材。 为远程教育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材。被誉为我 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率先开拓者。 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率先开拓者。
国内代表人物——张际平 国内代表人物——张际平
张际平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 目前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 生导师、也是华东师范大学“ 生导师、也是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应 通讯和信息系统” 用”、“通讯和信息系统”、“教育技术 学”三个硕士生点的硕士生导师。 三个硕士生点的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 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 远程教 学习支持系统(SPSS)、 )、课件开发技 育、 学习支持系统(SPSS)、课件开发技 虚拟现实(虚拟学习环境) 术、 虚拟现实(虚拟学习环境)
国内代表人物——高利明 国内代表人物——高利明
北京师范大学单位,教工号,学号,科研项目开发编码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信息标准——机构、人员、科研项目编码一、单位编码(一)编码说明1.单位编码为六位数字“AABBCC”,其中编码AA表示所属类别,编码BB 表示单位序号,编码CC表示下一级单位序号。
2.编码单位名称以学校发文为依据。
3.教学科研实体单位以学科门类为序,学科完全相同按成立时间先后为序;非实体单位分类别按设立时间为序。
4.新增单位在现有顺序基础上递增。
(二)单位类别说明(三)单位编码1. 职能部处、馆、中心、后勤、产业010100-015000 职能部处010100 学校办公室010101 政策研究室010102 信息网络中心010103 法律顾问室010104 校史研究室010105 校友工作办公室(校友会)010200 党委组织部010201党校010300 党委宣传部010301 新闻中心010400 党委统战部010500 纪监委办公室010600 本科生工作部(处)010601武装部010602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010603 心理咨询中心010604 勤工助学中心010700 研究生工作部(处)010701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010800 人事处010801 人员交流与管理中心010900 财经处011000 审计处011100 教务处011101 招生办公室011102 教学服务中心011103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办公室011104 普通话培训测试研究中心011105 中国国外考试协调处北京师范大学国外考试中心011200 研究生院011201 行政处011202 培养处011203 专业学位处011204 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011205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011300 学科规划与建设处011301 共建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011400 科学技术处011401 捐赠电脑助学行动北京中心011402 军工办公室011500 社会科学处011600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011601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011602 汉语国际推广部011603 汉语国际推广北京基地(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011700 保卫处(部)011701 社区居民委员会011800 资产管理处011801 人民防空办公室011900 基建处012000 新校区建设办公室012100 后勤管理处012101 节能工作办公室012200 离退休工作处(部)012300 发展委员会办公室012301 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01230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012400 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012500 校工会012600 校团委015000 总后驻校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015100-018000 馆、中心、后勤、产业015100 图书馆015200 档案馆015300 文科学报015400 理科学报015500 北京师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015501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015502 教育培训中心015600 出版集团015700 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心015800 后勤服务集团015801 学生餐饮中心015802 学生宿舍管理中心015803 对外交流服务中心015804 物业中心015900 校医院2.教学科研单位编码020100-024000 学院(系)020100 教育学部020101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020102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020103 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020104 教育技术学院020105 教育管理学院020106 课程与教学研究院020107 教师教育研究所020108 教育经济研究所020109 学前教育研究所(系)020110 特殊教育研究所(系)020111 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020112 高等教育研究所020113 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所020114 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020115 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020200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020300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020400 法学院020500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020600 心理学院020700 体育与运动学院020800 文学院020900 汉语文化学院021000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021100 艺术与传媒学院021200 历史学院021300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021400 物理系021500 化学学院021600 天文系021700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021800 环境学院021900 资源学院022000 生命科学学院022100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022200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022300 管理学院022400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023900 教师教育学院024000 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024100-027000 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024100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024200 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024300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024400 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024500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024600 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024700 水科学研究院024800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024900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026100 分析测试中心026500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026600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027100-029000 依托建设机构027100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0272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027300 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027400 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027500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秘书处027600 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027700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027800 教育部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027900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咨询服务中心028500 北京市辐射中心029100-029900 非实体研究机构029101-0291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029101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029102 发展心理研究所029103 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029104 比较教育研究中心029105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029106 文艺学研究中心029107 教师教育研究中心029121-029140国家重点实验室029121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共建)029122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029141-029160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1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2 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3 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5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6 放射性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47 模糊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29161-029180北京市重点实验室029161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029162 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029163 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029164 基因工程药物及生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029165 应用光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029181-029200 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029181 天然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029182 防沙治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029183 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029184 虚拟现实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029185 北京市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中心029201-029500 研究院、所、中心029201 出版科学研究院029202 安博教育发展研究院029203 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029204 国家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029205 北京京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029206 珠海研究院029207 生物医学研究所029208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029209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029210 资源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029211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029212 科学传播与扫盲研究中心029213 科学教育研究中心029214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029215 中国沙漠研究中心029216 大气环境研究中心029217 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029218 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029219 土地研究中心029220 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029221 光学研究中心029222 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029223 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心029224 放射性药物工程中心029225 随机数学研究中心029226 中利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中心029227 幼儿园教育研究中心029228 许嘉璐工作室029229 国家遥感中心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部029230 民办教育认证研究与服务中心029231 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029232 中国企业家素质研究中心029233 天文观测研究中心029234 水土保持研究中心029235 基因资源研究中心029236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029237 资源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029238 知识工程研究中心029239 生命科学与技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029240 心理应急干预中心029241 领导力研究与发展中心029242 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029243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029244 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029245 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029246 媒体策划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029247 泛媒介文化研究中心029248 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029249 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029250 乡土中国研究中心029251 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029252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029253 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029254 民意调查事务中心029255 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英语学习研究中心029256 数据统计与分析中心029257 复杂性研究中心029258 中国雉类研究中心029259 中国城镇发展研究中心029260 北京-香港-新加坡非线性与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分中心029261 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029262 全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与教育中心029263 高校党建研究中心029264 国际职业教育研究中心029265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029266 中国城市化研究中心029267 数学现代分析研究中心029268 科学计算研究中心029269 中欧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029270 全球环境政策研究中心029271 中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029272 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中心029273 易学文化研究中心029274 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029275 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029276 艾滋病预防与健康行为研究中心029277 工会发展研究中心029278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029279 房地产研究中心029280 企业文化研究中心029281 中国《资本论》研究中心029282 公共部门绩效测评研究中心029283 空间电子对抗研究中心029284 生物资源循环再生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029285 动力系统研究中心029286 中-瑞能源农业与生态工程研究发展中心029287 山地生态与资源保育研究中心029288 可视化技术研究中心029289 软件工程研究中心029290 嵌入式系统研究开发中心029291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029292 继续教育研究中心029293 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029294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中心029295 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029296 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029297 公民社会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029298 金融工程研究中心029299 纪录片中心029300 青少年网瘾防治研究中心029301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029302 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029303 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029304 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029305 景观生态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中心029306 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研究中心029307 首都生态圈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研究中心029308 中国风险与保险研究中心029309 教育家成长研究中心029310 辞书研究与编纂中心029311 中国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029312 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029313 启功书法研究中心029314 中国教育调查与数据分析中心3.附校030100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030200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030300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030400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030500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4.珠海分校040100 珠海分校5.联合国际学院050100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二、教工编码(一)编码说明1.教工编码为十一位数字“AABBCCCCDDD”,其中编码AA表示单位类别,包括校本部和附属学校,编码BB表示人员类别,编码CCCC表示入校年份,编码DDD为流水号。
【教育】北师大教育学博士导师遴选名单

刘宝存
男
电话:
Email:
比较教育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复兴
男
教育学原理(教育政策)
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美凤
女
Email:mfliu@;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学科教学设计与教师专业发展;人类绩效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淑兰
女
教育管理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焱
女
学前教育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明远
男
比较教育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学科组长等职,并曾在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任两主席之一。
郭法奇
男
电话:
Email:;gfq@
西方近现代教育史、西方教育史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
苏君阳
男
电话:
Email:
教育基本原理教育政策与法规与高等教育管理
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
孙邦华
男
Email:
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中国教会教育史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中国近现代社会教育史中国平民教育史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
教授博士生导师
檀传宝
男
电话:
Email:
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教师伦理学美育理论教师教育等
洪成文
男
电话:;
Email:chwhong@
高教比较研究高教外事管理研究民办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管理研究和教育外事管理研究
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咏梅
女
Email:huym0718@
教育学的坏理论研究之一:教育学的核心概念体系

类是从其他学科借来 的概念 ,比如学 习、动机 、 价值观 、生产力 、上层建筑 ,等等。对这类概念 , 教 育学 有 时会转 述其 他 学科 对它 们 的定义 ,有时会 做 一些 扩展 或 限定 ,但 不会 重新 定 义它们 。这些 概 念 一般 用 于解 释和论 证 教育 学 的某些 话题 。第二类 是 工作 术语 , 比如课 堂 、学 制 、学期 、学 校 、教 育 方 针 ,等等 。对 于 这些 工作 术语 ,教育 学有 时 给 出 定 义 ,有 时直 接使 用 ,但不 把它 们 作为 核心 研究 内 容 来看 待 。第 三类 是体 现教 育学 核 心研究 内容 的概 念 ,比如教 育 、教 学 、课程 、教 学模 式 ,等 等 。教 育 学会 为这 些 概念 的定 义展 开争 论 ,力 图获 得清 晰 的认识 。这类概念构成 了教育学 的核心概念体系, 也 是支 撑教 育 学理 论 的基本 骨架 。 本 文对 前 两类 术语 并不 感兴 趣 ,因为 它们 与教 育 学独 立学 科 的追 求 无关 ,是 理 论 文 本 中的 点 缀 。 教 育学 核 心概 念体 系 的质量 才是 教 育学 理论 质量 的 关键。由于理论 负责揭 示规律 ,对概 念要求 比较 高 ,因此 我们 有必 要 区分 概念 与术 语 。在理 论世 界 中 ,并 非所 有 的名 词都 是 概念 ,有 些名 词 只是某 种 专 指称 呼 ,我 们称 之为 术语 。只有 术语 拥有 了明确 的内涵 ,它 才 是概 念 。概念 既要 有 内涵 、又要有 外 延 ,术 语 只需 要有 外延 即可 。概 念 体系 是理 论 的骨
P . 2 3 6 )
( 2 )凡 是 利用 已 有 术语 或 概 念 进 行 构 词 法 组 合就能说明含义的或陈述文本等效 于构词 法解释 的,都不是 概念。也就是说 ,若 A B的含义就 是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参考书目

02教育经济学
同上
02教育经济学方向招收10人,含教育财政、学校管理经济学、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政策分析等
03教育测量与评价
同上
03教师教育课程与学科教学研究
同上
04教师专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
同上
05教师培训项目开发与评价
同上
0401Z2★远程教育
6
01远程教育基本理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40教育学基础综合
02远程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
同上
047101教育经济与管理
37
01教育管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62俄语或263日语③740教育学基础综合
政治100分英语100分
教育综合300分(教育原理及方法,教育心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参考书目
单位代码:10027
地址:英东楼242
邮政编码:100875
联系部门:教育学部
电话:58802069
联系人:陈林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004教育学部
同上
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3
01智能科学与知识系统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02知识工程与智能教学系统
同上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科目名称
书名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2009年教育技术学博士生招生信息

年《河北省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其中对各部分的操作分值比例变化如下图所示:图3考试模块由上图可以看出,理论知识、windows 基本操作的比重进一步减少(分别由35分减为25分,15分减为10分),excel2000操作比重加大(由15分增加为20分),frontpage 操作由附加题变为必做题,其它部分保持不变。
由以上变化可以看出,考试对学生的操作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加大。
为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平时的操作练习纳入评测体系。
————————参考文献[1]刘爱国,楮建立,马雪松.高职高专《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下.[2]安建龙.基于网络的高校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62.[3]斯彩英,夏良耀.高职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8,(4).信息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2009年教育技术学博士生招生信息专业代码、名称研究方向博士导师考试科目备注0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含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何克抗余胜泉曾天山刘美凤李芒①1101英语②2204教学设计③3303教育技术学与认知心理学曾天山教授的合作导师为黄荣怀教授02计算机教育应用(含网络及多媒体教育应用)何克抗衷克定余胜泉①1101英语②2203计算机科学(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③3303教育技术学与认知心理学03远程教育陈丽张伟远①1101英语②2204教学设计③3303教育技术学与认知心理学张伟远教授的合作导师为陈丽教授04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黄荣怀崔光佐①1101英语②2203计算机科学(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③3304人工智能05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黄荣怀崔光佐①1101英语②2203计算机科学(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③3303教育技术学与认知心理学06数字化学习技术与环境黄荣怀①1101英语②2204教学设计③3303教育技术学与认知心理学040110教育技术学07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祝智庭刘美凤①1101英语或1103日语②2204教学设计③3303教育技术学与认知心理学祝智庭教授的合作导师为黄荣怀教授研究生院主页:http :// ,研招办信箱:yanzh@ ,咨询电话:(010)58808156122。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北京师范大学a类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a类学科北京师范大学a类学科是一个专门招生的研究型学科,目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共有19个a类学科,分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力学、地震学以及海洋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的a类学科定位于研究型学科,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力学、地震学以及海洋科学三个领域。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过程的学科,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教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政策、教育行政、教育指导、教育管理、教育发展、教育技术等内容上,以及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特点的研究,以期改善当前的教育现状,提高教育效果。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感知、思考、想象、认知、行为以及相互作用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心理学与各种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以及心理结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变化,旨在揭示人类行为的心理本质,改善心理健康,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关系以及各种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的学科,以社会现象的历史发展、社会结构变化、社会关系转变、社会运动变异、社会分层等为研究内容,旨在洞察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社会改革的可能性,减轻社会矛盾的症结,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发展。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使用语言的习惯与规律、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思维的潜在机制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的变化、语言的类型、语言的教学、语言的翻译等。
它旨在探索人类语言的奥秘,提高人们的语言能力,改善社会交流水平,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的内容、技术、方式、管理和影响等方面,旨在探索新闻传播的本质,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改善新闻传播的效果,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教育技术学硕士点

教育技术学硕士点来源:孙立会的日志院校院系所名称研究方向北京师范大学(028)教育技术学院(0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02)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03)知识媒体(04)人工智能教育应用(05)信息技术教育(06)教育信息管理(0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8)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首都师范大学(020)教育技术系(01)智能学习支持环境(02)教育处必理论与技术(03)教育信息化绩效技术(04)知识工程天津师范大学(003)教育学院(009)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01)多媒体技术开发及应用(02)远程教育及其网络技术研究(01)智能计算机辅助教育(02)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北京大学(067)教育学院(01)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设计(02)网络教育技术清华大学(061)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0)教育技术学北京交通大学(00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01)远程教育技术(02)计算机教育技术(03)教育资源建设与教学设计北京理工大学(031)继续教育暨现代远程教育学院(01)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管理(02)现代远程教育技术(03)教育信息技术北京邮电大学(010)网络教育学院(0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02)网络教育技术(03)教育软件工程(04)教育资源管理(05)教育信息技术及其应用(06)教育信息管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003)计算机系(01)教育软件工程(02)职业教育信息化(03)数字媒体技术河北大学(003)教育学院(01)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02)现代远程教育(03)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河北师范大学(019)信息技术学院(电话) (01)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02)网络技术教育应用(03)信息技术教育研究(04)信息化教育资源与环境研究石家庄铁道学院(008)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分院(01)网络教育及支撑技术研究(02)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03)智能教学系统研究(04)教育信息管理山西师范大学(016)教育技术与传媒学院(01)教育技术理论(02)信息技术教育(03)网络与远程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019)传媒学院(01)教学设计(02)计算机教育应用(03)远程教育技术辽宁师范大学(015)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01)教育传播与技术(02)网络教育应用沈阳师范大学(017)教育技术学院(01)信息技术教育应用(02)教育电视(03)现代远程教育(0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5)信息化学习环境与资源渤海大学(001)教育学院(01)多媒体与网络教育(02)教学与训练系统设计吉林大学(906)高等教育研究所(01)计算机辅助教育(02)个性化知识增长技术研究(03)远程网络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128)传媒科学学院(0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217)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02)计算机教育应用(03)现代远程教育(01)远程教育(0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3)网络资源数据库(04)教育软件与多媒体技术大庆石油学院(007)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01)教育信息技术(02)现代远程教育(03)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04)知识工程哈尔滨师范大学(003)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01)现代教育媒体设计与应用(02)教学设计与学习资源开发(03)教育信息处理(04)网络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同济大学(103)物理系(01)多媒体技术与应用(02)网络技术及应用(03)视频数字化技术上海交通大学(221)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心(01)现代教育信息技术(02)现代远程教育(03)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04)人工智能教育应用,(05)教育信息管理华东师范大学(019)教育信息技术学系(01)教育技术学理论(02)教育测评与信息处理(03)网络远程教育(04)虚拟现实与游戏设计(05)教育培训系统设计(06)信息化教育(07)智能教学系统上海师范大学(112)数理信息学院(01)网络技术与管理(02)电视编导与制作(03)数字图像与动画(04)学习科学与信息化教学设计上海外国语大学(000)不区分院系所(01)绩效技术(02)教学设计、开发与评价(03)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04)网络资源的教学应用南京大学(006)公共管理学院(01)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02)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03)现代远程教育东南大学(301)学习科学研究中心(403)继续教育学院(01)网络与信息技术应用(02)科学教育(03)知识工程与管理(01)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02)计算机应用及多媒体技术(03)网络教育支撑技术与网络安全(04)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设计南京邮电大学(007)传媒技术学院(01)网络教育技术及知识工程(02)数字媒体技术(03)网络时代的教育与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006)教育科学学院(010)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01)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02)信息技术教育(03)游戏开发与教育应用(04)Web数据挖掘与推送(05)智能信息处理(01)物理教育技术徐州师范大学(017)信息传播学院(01)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02)远程教育与网络教学(03)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浙江大学(030)教育学院(00)不区分研究方向浙江工业大学(012)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01)教育软件与教育装备(02)视觉感知学习(03)人机交互与网络教育(04)教学系统设计与教育资源开发(05)智能知识系统浙江师范大学(163)教师教育学院(01)教育信息技术(02)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03)现代远程教育(04)教育传播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25)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01)教育软件工程(02)电子学习(e-Learning)(03)教育评估与测量技术安徽师范大学(002)教育科学学院(01)现代教学设计与远程教育(02)计算机教育应用(0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福建师范大学(005)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01)信息技术教育(02)多媒体CAI与现代远程教育南昌大学(007)教育学院(01)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设计(02)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008)传播学院(01)教育传播理论与技术(02)多媒体与网络教育(03)教学设计(04)多媒体智能教学软件江西财经大学(015)软件学院(01)教育软件技术(02)企业知识管理技术山东师范大学(004)传播学院(01)教育技术理论研究(02)数字媒体技术教育应用(03)计算机教育应用(04)网络技术教育应用曲阜师范大学(104)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111)印刷工程系(01)信息化教育研究(02)计算机教育应用(03)网络与远程教育(04)数字化资源开发(01)印刷图文传播技术聊城大学(016)教育传播技术学院(01)信息化教育(02)计算机教育应用(03)教育电视河南大学(006)教育科学学院(014)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01)现代教育技术原理(02)现代远程教育院(01)计算机网络教育河南师范大学(002)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01)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02)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03)多媒体教学系统华中科技大学(420)教科院(01)绩效技术(02)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03)教育影视传播华中师范大学(020)信息技术系(01)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02)教育影视技术(03)远程教育技术(04)教学设计(05)信息技术教育华中师范大学(023)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01)知识服务科学(02)数字媒体技术中南大学(007)现代教育技术中心(01)网络教育技术(02)数字媒体研究与应用(03)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设计(04)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009)教育科学学院(01)信息技术教育学(02)教育环境与资源(03)教育信息化工程(04)网络虚拟环境中的教学设计中山大学(160)教育学院(01)网络教育(02)教育与信息技术华南师范大学(006)教育信息技术学院(01)教育电视(02)教育信息技术(03)未来教育(04)现代远程教育(05)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06)教育中的认知与技术(07)计算机网络与教育应用深圳大学(001)师范学院(01)教学系统设计(02)计算机教育应用广西师范大学(002)教育科学学院(01)远程教育(02)计算机教育应用广西师范学院(011)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01)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02)计算机教育应用(0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西南交通大学(026)软件学院(01)远程教育技术(02)教育资源建设与教学设计(03)网络多媒体技术(04)计算机辅助教育西南科技大学(00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1)教育软件研究与开发(02)网络教育教学设计(03)数字媒体技术(04)数据与知识工程(05)教育技术管理西南大学(321)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401)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01)现代教学传媒技术(02)数字化学习资源(03)网络与远程教育(00)本单位招生专业均不分方向四川师范大学(013)计算机科学学院(01)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02)教育软件研究与开发(03)数字传媒技术与艺术西华师范大学(014)教育技术学院(0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应用(02)计算机教育及应用云南大学(024)工程技术研究院(01)多媒体通讯网络技术(02)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0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4)网络数学模型研究云南师范大学(006)现代教育技术中心(01)教育技术学原理(02)远程教育(03)信息技术教育应用(04)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05)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西北大学(021)教育技术研究所(00)不区分研究方向西安交通大学(010)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01)网络教育理论及技术(0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素质教育研究西北工业大学(008)电子信息学院(01)多媒体应用研究(02)网络信息传播及存储技术(03)网络远程教育技术研究(04)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003)计算机学院(01)01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育技术(02)02计算机教育应用与信息管理(04)04教育信息技术(05)05电子学习理论、技术与应用陕西师范大学(004)新闻与传播学院(01)网络与远程教育(02)网络多媒体教育应用(03)信息技术教育应用(04)智能技术教育应用西北师范大学(013)教传学院(01)教育技术学理论(02)现代远程教育(03)媒体理论及教育应用(04)信息技术与教育扬州大学(005)新闻与传媒学院(01)电视编导与节目制作(02)网络教育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宁波大学(009)教育学院(01)学习的科学与技术(02)绩效技术与应用(0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005)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01)远程教育(02)教育资源建设与教学设计(03)计算机教育应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000)不区分院系所(01)军事教育技术理论研究(02)军事电视创作理论与应用研究(03)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001)基础部(00)不区分研究方向第二军医大学(001)训练部(01)教育技术与学术传播(02)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第四军医大学(001)训练部(01)教育技术理论(02)网络教育(03)网络教育(04)数字媒体(05)数字媒体。
国内教育技术专家介绍

国内教育技术专家介绍1.肖树滋教授肖树滋(1914-2002) 男,1953年10月,他奉命支援西北,调入西北师范学院(后改为西师大)教育系任教兼任学校电教研究室主任。
1982年,肖教授调到河北大学教育系,先后为教育系、图书馆系开设了电教必修课,为物理系开设了电教选修课。
1986年,河北大学开办了培养高层次电教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点,成为我国当时仅有的三个电教研究生点之一。
他还是华南师大电教系、东北师大电教系、河北师大电教系的兼职教授。
除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肖树滋从1982年起,历任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大部;河北大学第三、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电教》主编等职。
为推进全国电教工作的开展,他走过十八个省市,参加过近百次重大电教活动,为数万人讲过学。
多年来,他培育人的同时还潜心著述,先后发表论文70多篇,并出版了《电化教育》、《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概论》、《电化教育实用教程》等著作。
更多内容请查看:/academist/xsz/xsz.htm2.南国农教授南国农,男,1920年生于江西,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他作为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
解放后,他与肖树滋一起到兰州参加支援大西北的教育事业行列,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之后又开设电教课程,编写电教课程大纲,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并与肖先生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
更多内容请查看:/academist/ngn/ngn.htm/thread-302-1-1.html3.何克抗教授何克抗,男,1937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
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一项基于知识建模的课程分析个案研究

一项基于知识建模的课程分析个案研究杨开城;孙双【摘要】基于知识建模的课程分析技术是一种精细分析技术,它可以用于课程的内在一致性分析研究.文章采用知识建模以及剪枝技术,对某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5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表明,这些课程在课程本体与课程目标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一致,课程体系内部也存在着学科中心、拼接严重、内容大量重复的问题.但是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教育技术学学科自身知识的丰富储备为前提.这再次表明,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是知识的创生,不是做项目.【期刊名称】《现代教育技术》【年(卷),期】2010(020)012【总页数】6页(P20-25)【关键词】知识建模;剪枝算法;课程分析【作者】杨开城;孙双【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中心,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中心,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3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的口诛笔伐已历经多年,所揭示的典型问题包括,内容陈旧贫乏[1-3];课程内容之间相互交叉和重复[4][5];课程内容层次不清、结构不合理[6][7];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不强[8]以及缺乏综合性实验、应用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选修实验等实验内容[9],等等。
10多年来,问题早已被发现,许多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机构也实施过多次的课程调整和改革,但是笔者仍能感受到这些问题的存在。
也就是说,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长期处于“改而不良”的状态。
为何?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便是我们对那些问题的认识太过表面和笼统。
比如,到底哪些课程内容是陈旧的?为何说它们是陈旧而多余的?重复的内容是否有重复的必要?综合性实验课就一定解决问题吗?有的研究说课程体系忽视理论性课程[10],有的则反映实践课程偏少、与实践脱节[11][12],但都没有拿出源自课程自身的证据出来,都只是调查访谈得来的意见。
课程分析所面对的问题都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它们无法通过单纯思辨和简单的调查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