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莫雷版第三章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3、4章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
这八类学习依次是: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
它们分别是: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3.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把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
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物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
强化(物)有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之分。
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所呈现的刺激即正强化物。
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厌恶性刺激即负强化物。
“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该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
4.认知学习理论(1)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
完形一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1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2)第二节联结派理论一、桑代克的联结说知识点:1、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
2、学习是建立刺激---反应(S---R)联结。
3、主要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
4、学习是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映逐渐增加而形成的。
5、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S---R)联结的过程。
因此又称为试误说。
理解记忆:联想记忆不是------是------形成-----形成----又称----练习:1、桑戴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地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稳定的()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E、知识2、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S---R)联结的过程。
因此又称为()。
二、联结说的学习规律知识点:1、准备律: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学习。
2、练习律:对已形成的联结,重复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3、效果律: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一连接加强或削弱。
记忆:“三律”练习:1、猫吃得很饱,就不会学习逃出牢笼,这符合联结说的()规律。
2、桑代克的学习规律包括()A、强化律B、练习律C、准备律D、效果律E、同化律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的经典实验知识点:1、无条件刺激,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
2、无条件反应,引起的某种固定反应3、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4、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练习:根据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食物可诱发狗分泌唾液,则唾液是()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E、条件刺激四、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知识点:1、获得与消退在条件反射的建立的过程中,两种刺激的间隔十分重要。
需同时或近于同时出现,时间太久,难于建立联系。
条件刺激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难以建立起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最终会消失。
这种现象称之为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种方应成为刺激泛化。
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知识的学习

原理(规则)的学习
▪ (三)原理的教学 ▪ 1、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 2、创设问题情境; ▪ 3、设置言语指令,唤起对相关概念的回忆; ▪ 4、强调原理运用,促进对原理的理解
三、问题解决的学习
▪ (一)问题的定义 ▪ 问题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
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包括:给定、 目标、算子三个基本成分。 ▪ (二)问题的种类 ▪ 1、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问题 ▪ 2、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 3、一般领域问题与专门领域问题
▪ 例子:谁拥有小轿车?
谁拥有小轿车?
▪ 在一张桌子前依次坐着A、B、C、D四个 人,根据以下信息推测谁拥有小轿车?
▪ ①A穿蓝衬衫; ▪ ②穿红衬衫的人有辆自行车; ▪ ③D有辆摩托车; ▪ ④C靠着穿绿衬衫的人; ▪ ⑤B靠着有小轿车的人; ▪ ⑥穿白衬衫的人靠着有摩托车的人; ▪ ⑦有三轮车的人离有摩托车的人最远。
启发式策略
▪ 1、手段——目的策略 ▪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
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并采用一定的步骤 来缩小这种差别。即将需要解决的总目标 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一系列子目标, 最终到达总目标,是问题得到解决。
启发式策略
▪ 2、爬山法 ▪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指在解决问题过程
中,假定的目标是山顶,人们不可能一下 子爬到山顶,而是先选择较低处为一个目 标,然后再确定一个较高处为目标,如此 循环,最终到达山顶。 ▪ 这种策略给人一种成功感,鼓励人们进一 步解决问题。
第三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皮连生)
二、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方式
▪ (一)表征学习 ▪ 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表征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经典实验: ——主要揭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14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泛化与分化: (1)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 (2)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 (3)必须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才能形
成分化。
18
模仿的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子过程
子过程
活动
注意 保持 复制 动机
突出任务的相关特征,把复杂任务分成细小的部分,使用能 力高的榜样以及演示出榜样行为有效性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复述要学习的信息,以视觉和象征的形式进行编码,把新学 的材料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联系起来可以提高保持的效果
将复制的行为与个体的认知(心理)表征相对照。反馈能够 帮助纠正行为的不足。
可以说: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地掌握社会 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5
(三)特殊的学习(学生的学习) 是凭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而实现的
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积累个体
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情
3、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 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 有准备而无活动则感到烦恼;无准备而强制以 活动也感到烦恼。
12
这一学说的借鉴意义: 1、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
确立“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 功之母”的观念。 2、要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 “学业成就感”。 3、注意练习在巩固学习效果中的作 用。
大家好
1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2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一、学习的本质意义 (一)广义的学习 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
教育心理学 莫雷版 第三篇知识学习共67页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教育心理学 莫雷版 第三篇知识学习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67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复习要点1.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学习是指个体通过接受信息和经验,以及对其进行加工、组织和整合,最终形成新的知识、能力或态度的过程。
学习的特点包括:可持续性、可改变性、逐渐形成,以及个体经验及内外部条件对其影响。
2.学习的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学习是由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形成的,旨在解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
著名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3.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又称仪器性学习)认为学习是通过行为和反馈之间的关系形成的。
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斯金纳的工具性行为学说。
4.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信息加工的结果,个体通过思考、整合和理解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著名的认知学习理论包括高阶认知理论、激励认知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
5.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性的,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获取知识。
著名的社会认知理论是阿尔伯特·班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6.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习是个体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过程,个体的主动性包括目标设定、计划制定、执行行动以及自我监控和评价。
7.学习的评价和反馈:评价和反馈对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信息和指导,帮助个体调整学习策略和改进学习成果。
评价和反馈可以来自教师、同伴、自我和学习环境。
8.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是个体有意识地选择和使用的学习技巧和方法,用于帮助个体更有效地学习。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能力。
9.学习的个体差异:个体之间在学习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认知风格、学习动机、智力水平等。
教师需要关注这些差异,并采用差异化教学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
10.学习的环境条件:学习环境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情感氛围。
学习环境的合理设计和优化可以促进学习的有效进行。
这些要点涵盖了学习和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复习时应当通过阅读教材、做习题等多种途径来巩固理论知识。
教育心理学三四章内容

二、知识的表征 含义:知识的表征是指信心在人脑中的储存 和呈现的方式。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 征。 1、命题 命题是信息的基本单位,是陈述性知识的一种基 本表征形式。一个命题大致相当于一个观念。 命题一般由两个成分构成:关系和论题。 2、命题网络 命题网络是基于语义网络提出来的,它是指任何 两个命题,如果它们具有共同成分,则可以通过 这种共同成分而彼此联系起来。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动机激发策略 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 要及时修整学生的动机归因 使新知识和预期同时呈现 应给学生提供成功产生动机的机会以适当的 方式给学生呈现新知识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二)注意策略 在教科书中采用符号标志技术 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的呈现方式 (三)精加工式策略 记忆术 创造类比 释义 自问自答 写概要 笔记技术
三、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的定义及类型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问题是在给定 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 克服的情境。 1、结构良好的为题和结构不良好的问题 2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 3、一般领域的问题和专门领域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早期研究 问题解决被看作是运用一定操作程序实现初 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换的过程 1、通用问题解决者 2、启发式策略:产生——检验策略、手 段——目的分析、类推和头脑风暴、 爬山法(顺向法):问题解决者从现有情况 出发,并且对其做一些改变,以期待它与目 标更为接近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 表征。 1、产生式:是所谓的条件——动作——规 则{如果~那么} 2、产生式系统:经过练习简单的产生式可以 组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三、大的知识单元表征 (一)概念化 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能将媒体传递的信息在头 脑中真正建立起科学概念。 促进概念化的根本措施是训练学生在学习时 将新学的内容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有关经验 建立起内在的科学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 形成真正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大纲(莫雷)

《教育心理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阐明学生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及规律,探索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部因素。
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知晓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2.基本要求1、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传授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规范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4、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培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绩测验的命题能力、研究能力。
5、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6、了解教师等外部因素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了解这些外部影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能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施加有效的、积极的影响。
莫雷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

莫雷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1.主要研究学校教育过程的心理现象和规律;2.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3.也研究影响学习的因素和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教学和管理。
三.教育心理学和邻近学科的关系1.和教育学的关系: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不同,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2.和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教育心理学补充和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3.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系:相互交叉、相互依赖。
儿童心理学也研究教育对发展的影响,教育心理学也要利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意义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使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的所有研究围绕两个问题:学的基本规律、教的基本规律。
1.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2.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以1913—1914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三卷本(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疲劳,个性差异及其原因》)的出版为标志。
二.教育心理学的创建1877年,俄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日本小原又一著)。
四.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和发展趋向20世纪60至7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时期。
发展趋向:1.内容趋于集中,学科体系基本完成;2.各学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2.基本原则: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最常用的是测验法。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PPT课件

负强化:当某行为出现后,撤除一个厌恶刺激物 (使个体的该行为反应概率增加。
2020/4/5
20
正强化举例
1.一个孩子晚上上床后有哭闹的行为,她的父母就到她的房 间里安慰她。结果,这个孩子睡觉时哭闹得更频繁了。
2.一位正在雨中等车的妇女撑起了雨伞。雨伞可以防止雨 点落到她身上。现在下雨时她总是撑起雨伞。
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 4、六年级的小芳通过一节几何课学习,学会用圆规画圆,这里的学习结
果类型是 。 (1)动作技能;(2)概念学习;(3)言语信息;(4)辨别学习
2020/4/5
7
(二)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行为规范的学习
2、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3、学习的基本规律包括: (1)效果律: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
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2)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3)练习律: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强,而联结的失用 (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
替代惩罚:当观察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 罚,降低了观察者出现同样行为的可能性。
2020/4/5
28
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 程以及动机过程。
3、观察学习的条件
(1)外部条件:榜样的特征与行为、媒体的影响等。
(2)内部条件:观察者的认知能力、知识背景和价 值取向等。
2020/4/5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知识的学习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之分。
狭义的知识;一般仅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
(如具体的科学概念、定理、物理图示、数学符号等。
)广义的知识;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的分类现在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描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用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操作性知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化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策略性知识(strategic knowledge):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
及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知识的表征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
命题:信息的基本单位。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产生式是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
大知识单元的表征:图式知识学习的标准P77•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大约只有5—9个独立的信息单元)•长时记忆•遗忘与记忆•元认知干扰理论:干扰主要有两类:倒摄干扰与前摄干扰。
倒摄干扰;是指后来学习的内容对以前学过的内容的干扰;(导致遗忘的最重要的原因)前摄干扰;是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对以后学习内容的干扰首因效应:对首先呈现部分学习得好。
近因效应;对最后的部分学习得好。
元认知;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
其核心成分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调控两方面。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重点知识归纳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第一节学习的本质一、什么是学习(一)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二)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人类除了能够以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外,还能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经验。
第二,人类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经验的载体。
第三,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是被动的,而人类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有: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室指导下展开的。
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
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
二、学习的种类(一)依学习水平划分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系列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一)依学习内容和结果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最终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三、学习理论(一)刺激-反应理论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创立的。
猫的迷笼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他用S和R表示刺激和反应,从而得出结论:S-R。
教育心理学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哪种提
环境
取策略等。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a
16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①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
知结构的过程。 ②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
待的过程。 ③学习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受主体的预期
——样例12
a
18
(二)“完形-顿悟”学习理论的基本 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顿悟——突然发现、领会、理解了目标(香蕉)与手段、方法 (木棒、木箱)之间的关系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知。
a
19
二、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1915 ~)
基本观点: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 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使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的过程——获得、转化和评价
a
20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
a
6
二、学习的分类
①信号学习
②刺激-反应学习 ③连锁学习
④言语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
加
按学习层次——分为8个层次 ⑥概念学习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
涅
⑧问题解决学习
的
分 类
按学习结果——分为5种类型
①智慧技能 ②认知策略
冯忠良(1988)的分类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学习的一般概述第一节学习的定义和意义一、什么是学习–广义的学习:内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理解:①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②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③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内涵: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理解: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①从内容上看,人的学习比动物广阔的多;②从方式上讲,动物的学习主要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人的学习是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的。
③从性质上看,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二、学习的意义( 1 ) 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
(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
(3)学习能激发人脑的潜能,从而促个体心理发展。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
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
③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第二节学习的分类一、按学习的内容:(冯忠良)知识的学习:指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
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
社会规范的学习:即品德的学习二、按照学习的实现方式:发现学习:学生独立发现探索掌握规律的学习。
接受学习:讲授者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教给学生,学生将教师所传递的知识进行主动加工与吸收的学习。
三、按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四、按照学习的水平(加涅):信号学习。
比如:狗听到送肉者的脚步声流唾液;人看到红灯(信号)就会止步。
刺激——反应学习。
动物为得到食物,而做出一定动作。
连锁学习。
比如:学生听到老师叫他名字(刺激),走到黑板前(反应),看着黑板上的题目(刺激),用粉笔写出答案(反应),教师请他坐好(刺激),学生回到原来位子坐下(反应)。
教育心理学课件(莫雷版)

学与教的规律 主要是学的规律 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内容与体系
(一)主要内容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认知领域学习心理; 3.运动技能领域学习心理 4.品德心理; 5.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6.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此外,科学趋向的教学论进入教育心理学也成为一种趋 向。关于在教育心理学中应否列入教师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等方面内容还存在不同意见。
•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的基本观点
– 关于学习实质
•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 联结(S—R)
• 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 程
• 学习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 关于学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律
主律一:效果律
主律二:准备律
主律三:练习律
副律一:多重反应律
副律二:心向与态度 副律三:联结转移律
肉运动的能力 • (5)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等的内部准备状态或
反应倾向
• (二) 奥苏贝尔的分类 • 奥苏贝尔(D.P.Ausubel,1918-- )根据两个维度,对认
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 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按学习过程的性质,将学习 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互 不依赖的,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意义) (一)理论: 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实践: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 的能力。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 本原则
– (一)客观性原则 – (二)系统性原则 –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四)教育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十分。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章重点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章重点知识点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第一节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①承认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权;②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③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④关心他人;⑤团结互助精神;⑥事业心;⑦创造性;⑧尊重男女平等;⑨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学习的四个层面:①自尊;②生活技能培训;③学会怎样学习;④具备特殊的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
学习的三重目的:①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②培养综合概念技能;③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支柱:①学会认知;②学会做事;③学会生存。
二、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①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②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③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独自运用各种题材;④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⑤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第二节教师发展的方向一、教师的责任: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1.对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有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
2.对教师的能力和作风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时代色彩的要求。
(要有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想像力)。
二、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L教师更多的是作一名向导和顾问;2.并非全部教育都在学校中进行。
三、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专业化:①不但要胜任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
(即专业能力)。
②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作学生典范(即职业道德)。
人性化:立足全面育人的需求,形成更具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
(爱护、关心、体贴)。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一、有关概念和背景:教学过程:指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使学习者的行为朝着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C
s
o
R
预防
感冒
图中S代表主体, O代表客体, 它们都是论题;
R表示关系
三、知识的表征
命题用句子表达,但命题不等于句子, 命题只涉及句子所表达的意义。
人是用命题而不是用句子将言语信息贮 存在头脑中的。
命题网络
命题网络是享用同一些主题的若干命题发生相互关 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
例:“尼克松曾将一辆漂亮的凯迪拉克车赠予 苏联领袖勃列日涅夫”。
(一)什么是知识
• 狭义知识: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 中的信息或意义,如概念、公式、定理等
• 广义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 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
(二)知识的分类依据知识的不Fra bibliotek表征方式和作用分:
• 陈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事实、规
则、事件、态度等,用于区分和辨别事物,是关于“是什 么”的知识。
第三章 知识的学习
课程大纲
•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 第二节 传统观点的知识学习 •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 第三节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与知识分类
• 哲学(反映论)定义:人脑对事物特征与联 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定义:个体通过与 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这一句子包含三个命题: (1)尼克松赠予勃列日涅夫一辆凯迪拉克车; (2)这辆凯迪拉克车是漂亮的; (3)勃列日涅夫曾是苏联的领袖。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的方式表征的。
1、产生式(Production)
产生式是一种以“如果/则”(if/then)形式编码的“条件—行 动” 规则(condition-action规则,简称C-A规则)。
– 特点:贮存时间短,大约0.25~2秒,贮存方式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完全保持输入刺激的原样, 容量相当大。
• 短时记忆
– 定义: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 特点:保持时间大约5秒~2分钟。
– 成分:⑴直接记忆,来自感觉记忆,容量大约 为7±2个组块。⑵工作记忆,来自长时记忆。
• 长时记忆
例: 如果 目标是要整顿课堂秩序
有哪位学生再在课堂上捣乱 则 我就批评他(她)
补充:产生式与命题的不同
三角形的定义以命题的形式贮存, 这时人们能回答“什么是三角形”,再 现出三角形的属性;
而以产生式的形式来贮存三角形的 定义时,人们能对呈现的图形是不是三 角形进行判断。
2.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是多个产生式的联结。当一个产生式的动 作成为另一个产生式的条件时,产生式之间便相互联系 起来,构成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表征了复杂的技能 的完成过程)。
B'
C'
如,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A(A')
B
C
补充:产生式及其系统的意义
用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人们在 运用程序性知识的时候并不会意识到其中的每一步。这 就是程序性知识自动化的特点,即条件与动作之间的联 系熟练后能在无意识中自动地运行。
程序性知识自动化后,不再占用工作记忆,因此人 们可以同时进行一些活动。如:边记笔记,边听课。
• 程序性知识: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
是关于“怎么办”或“如何做”的知识。
• 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
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 一般方法和技巧。
练习题
• 当你知道了“江西省的简称是赣”时,你获得的 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如果你做出了 “1/3+3/4=?” ,说明了你获得了上述两种知 识的哪种知识。
根据需要提取信息(提取与建构)
6.测量与评价认知结构的特征
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的模型
二、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方式
–定义: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 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特点:保持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 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信息贮存方式是有组 织的知识系统。
四、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四)遗忘与记忆
• 遗忘的理论解释
– 痕迹衰退说: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
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学习过程 注意与预期(心向)
教学过程 1.引起与维持注意:告知教学目标;
激活原有知识(认知结构变量)
2.提示学生回忆与巩固原有知识;
选择性知觉 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精加工) 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组织)
3.呈示经过组织的新信息;
4.阐明新旧知识的各种关系,促进新知 识理解; 5.指导学生复习与记忆策略
图式(Schema)
图式是指关于一类事物的有组织的大的知识单 元。图式是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图式是关于某个主 题的一个知识单元。
三、知识学习的标准
• 概念化 • 条件化 • 结构化 • 自动化 • 策略化
四、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图 三种记忆系统模式图
•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 定义: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 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记忆的开始 阶段。
–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
干扰的结果。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首因效应与近 因效应)
– 提取失败理论:学习者没有找到合适的提取线索,
无法提取。“舌尖现象” – 遗忘的原因,应当把上述几种理论综合起来加以解释。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皮连生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和安德森的激活 理论,提出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的模型
二、知识的表征 知识的表征:知识在人脑中的
存储和组织形式或者说知识在 人脑中的呈现方式。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1.命题和命题网络
命题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小单元。相当于头脑的一个观念。 一个命题由两个成分构成:论题和关系。
认知心理学家用了许多不同方法来表示命题。常用的方法 是,用一个圆 (或椭圆)表示一个命题,用箭头将命题的论 题和关系联系起来。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 1、产生式:IF……THEN……
IF 是条件项,THEN是反应项。
一个产生式就是一个IF-THEN语句。
例如
产生式1:两位数连加
27+15+19+30=?
产生式2:使用强化
如果 目标是增强儿童的注意行为
且该儿童已表现出比平时更 长的注意行为
那么 表扬这个儿童
(三)大的知识单元的表征——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