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价格的形成及其上涨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别:08国贸一班姓名:杨旸学号:2008524123
蔬菜价格的形成及其上涨原因分析
【摘要】近期,全国市场菜价新一波涨势引起广泛关注。
这轮菜价上涨虽有极端气候导致蔬菜供应短缺的偶发性因素,但纵观近年走势,我国蔬菜价格已经步入持续上升通道,其涨幅既超过粮价涨幅,也超过CPI涨幅,甚至超过GDP增幅。
这其中,有诸多深层次原因。
【关键字】蔬菜价格农产品价格上涨
近年以来,全国市场菜价新一波涨势引起广泛关注。
引领涨价之风的当属原本不起眼的大蒜,由去年的两三元一斤疯涨至9元/斤。
上月中旬的一天,位于郑州的一间超市大蒜标价19元/千克,而猪后腿肉价格却只有6.98元/500克。
跟着价格翻跟头的还有绿豆,从去年同期的4元一斤飙升至12元一斤。
另外,辣椒价格也在持续上涨,浙江、甘肃等地青椒的价格较之去年同期普遍上涨了1-3倍,山东、四川等地干辣椒产地市场价格暴涨,广州市场上干辣椒的批发价最贵卖到42元/公斤。
人们形象地调侃为“蒜你狠”“、豆你玩”“、辣翻天”。
这轮菜价上涨虽有极端气候导致蔬菜供应短缺的偶发性因素,但纵观近年走势,我国蔬菜价格已经步入持续上升通道,其涨幅既超过粮价涨幅,也超过CPI涨幅,甚至超过GDP增幅。
这其中,有诸多深层次原因。
一、蔬菜价格上涨形势
蔬菜平均价格
单位:(元/公斤)品种2000年4月2011年4月
黄瓜0.69 2.00
韭菜0.62 2.30
茄子0.36 3.50
尖椒0.66 5.90
青椒0.66 5.80
土豆0.57 2.50
西红柿0.65 8.00
芹菜0.42 0.8
GDP增长幅度代表中国经济增长情况,根据GDP数据,中国经济最近10年的复合增长率是
15%,而蔬菜的复合增长率约每年30%。
我们知道有很多人会质疑GDP的真实性和重复计算的可能性,就是说中国名义GDP有可能没有那么多,另一方面事实是虽然GDP每年上涨那么多,但很多人都没有增加工资,而蔬菜的价格却是踏踏实实得涨了8-10倍,这是蔬菜价格成为百姓焦点的原因之一。
二、近期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的主要原因
1、城市化造成土地减少、消费增加。
过去,各地蔬菜种植基地大多地处城市郊区。
近年来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许多地方的菜地都成了新城区的马路和商品房,而新的接替菜地一时没有跟上,造成菜地大幅度减少;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原来自给自足、有富余还出售蔬菜的农民,已经变成到菜市场买菜的消费者,也使得蔬菜消费量大量增加。
农业产业化增加了蔬菜运输成本。
原来,各地居民对蔬菜是生产什么吃什么,大量蔬菜就近流通、本地解决,只有少量通过跨乡、跨县、跨省解决。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我国蔬菜市场早已形成大市场、大流通格局,许多蔬菜都是跨省流通。
即使蔬菜主产地也是以一两样蔬菜为主,其他蔬菜则要从外地调入,运费等物流成本大幅增加。
2、商品化炒作推动价格上涨。
相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而言,大蒜、辣椒等蔬菜干货总量小,好控制,易炒作。
上游批发商通过限制出货,可人为制造货源紧张气氛,抬高销售价格。
去年底以来,楼市遭遇调控、股市疲软,市场上大量闲置资金便借“干旱”题材炒作大蒜、辣椒等农产品。
从而加剧了市场波动,助长本已因供应紧张而上涨的菜价。
山东鱼台县就有一位经营大蒜生近20年的蒜商,他透露了如何炒高大蒜价格的细节。
他说,尽管近期蔬菜价格上涨原因很多,其中也有倒春寒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资本运作"的利益链条,无疑是导致蒜价疯狂上涨的罪魁祸首。
疯狂的大蒜利益链条是这样的,社会资本首先在种植环节,重金圈地尽可能控制蒜源,谋求定价的主动权。
社会资本抱着手中有蒜好炒作的心态,挤入种植环节,与蒜农商谈承包价格,签订承包合同,提前控制蒜源。
而多个收购商、中间商在收到大蒜后会常常加价倒手。
大蒜经销商的炒作手段有三个。
一是借机制造并不断强化涨价的市场预期,利用北方的倒春寒、西南大旱大蒜等种植面积减少等概念,大肆炒作。
二是买空卖空,对于资金雄厚的大老板来说,即使现在没有可靠的蒜源,他们可以一方面组织货源,另一方面发布供货信息并以较高价格与下一级经销商谈判,将价格抬的很高。
第三就是将库存大蒜囤积居奇。
由于大蒜价格暴涨过程中,货源都集中在炒家手中,因此农民实际从农产品涨价中得到的实惠很少。
3、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期部分农作物价格暴涨媒体也要负起一定的责任。
一些炒家抓住一些农产品前一轮价格暴跌,生产也随之减少的情况下开始大量囤积,然后再利用市场上的一些信息、社会心理,比如吃大蒜预防甲流、绿豆养生等传言进行炒作,之后随着市场价格的上涨有更多媒体跟进报道,进一步放大社会预期和影响,再度抬高农产品价格,如此循环。
媒体的炒作其实是一
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有关媒体在报道农产品价格问题时,也应该谨慎、客观。
综观之,无论是天灾还是炒作,蔬菜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供应不足。
目前,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经济作物的发展空间,使蔬菜产业增速难以跟上消费需求增幅。
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供应不足、价格上涨的问题,应走出“种粮抑经”困局。
三、提出以下几个解决方法
1、增加周边农业园和耕地建设
从路途遥远的甘肃、内蒙古、甚至海南运来的外地菜,运输成本高。
外地蔬菜千里迢迢运到,油费、车费、过路费加上大量损耗,本来很便宜的蔬菜成本翻了几番,最终都得由消费者来买单。
城市化的发展要做好区域规划,如果农副产品供应没跟上,城市的质量也会下降,譬如长三角的规划,如果上海的大部分土地要用于城市化建设,江浙一代就需要规划或保留多一点的农业生产用地以保证大城市的农产品供应。
保留耕地并不是嘴巴说说,更要实实在在有效产出。
2、在大城市建立蔬菜的“安全库存”
由政府补贴当地农民种植蔬菜,遇到突发灾害天气供应紧缺,就可以启动安全库存,菜价就不易波动厉害。
这样即可以用于保障城区的蔬菜的正常的供应,也可以在自然灾害情况下,尽快恢复生产,组织叶菜上市,平抑蔬菜价格。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这个国际型的大都市蔬菜自给率在50%左右,多数大城市的自给率则不足30%,北京蔬菜自给率仅为10%。
3、政府宏观调控
基于绿叶蔬菜生产的特殊属性,调控政策的作为空间非常有限。
真对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而言,调控部门为了应对形式上的物价上涨,而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其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由于食品价格在CPI指数中所占比例极高,蔬菜价格的波动必然推高CPI涨幅预期。
对于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升的所谓通货膨胀,需要审慎采取加息策略。
因为货币政策收紧既无法增加农产品供给,也无法减少农产品的需求,却只会加大农业生产的资金成本,减少相关的产业投资规模。
典型的案例在2007年,受猪蓝耳病疫情影响导致国内猪肉价格飙升,继而推高了CPI的同比涨幅,央行为此而不断地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然而,真正让猪肉价格回归的功臣却绝非货币政策,而是农业财政补贴资金到位,以及“从仔猪到出栏”的半年自然时间长度。
4、坚决打击游资炒作和囤积商品行为
商品化炒作推波助澜。
相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而言,大蒜、辣椒等蔬菜干货总量小,好控制,易炒作。
上游批发商通过限制出货,可人为制造货源紧张气氛,抬高销售价格。
去年底以来,楼市遭遇调控、股市疲软,市场上大量闲置资金便借“干旱”题材炒作大蒜、辣椒等农产品。
从而加剧了市场波动,助长本已因供应紧张而上涨的菜价。
5、需要发展农产品流通方式
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现代市场流通水平,这是治本之策。
要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系统、仓储和运输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农产品市场均衡供应能力;创新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的创新;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直达快速通道,清除城乡流通壁垒,降低物流运输费用,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物流网络。
如果农产品流通效率高、供需信息相对对称、市场交易规范透明,农产品投机炒作的空间可能会被大大压缩。
6、改变传统的分散型小农生产方式,引导农民走专业合作之路。
将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开展经济互助与合作,当以一个规模较大的市场主体出现时,就可实现信息共享,也有条件组织对市场信息进行充分的收集和处理,从而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市场主体增强了理性,整个市场必然会显现出理性,市场就会更多地呈现出稳定状态,避免大起大落。
【参考文献】
[1]如何看待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2003-10
[2]陈东琪.宏微观经济学[M].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侯荣华.西方经济学[M].中国计划经济出版社,2003.
[4]贺荣伟.邓小平理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