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学派霍妮沙利文弗洛姆等

合集下载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富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精神分析的新道路。

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创立自己的心理学派,不过由于他们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因而被统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1.产生背景(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新精神分析学派诞生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精神分析学派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分化出来。

(1)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

(2)新精神分析学派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3)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艾里克森代表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文化学派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理论魅力。

表3-1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理论要点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本我自我人格动力内心冲突社会文化、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影响童年经验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人格发展性心理阶段终身发展3.1霍妮的人格理论一、理论观点霍妮的人格理论,是在秉承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修正,从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写此文的目的是用简洁的纲目做科普。

想把精神分析这个人人都知道的,神乎其神的概念简洁条理化,特别是经常用的精神分析五大学派,让大家对它有一个明晰的认知。

因为一百年来精神分析的人物众多,学界说法也多,我又是个粗线条的人,所以定会挂一漏万。

我们先把精神分析五个主要学派列出来。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classical psychoanalysis二.沙利文,埃里克森等的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三.克莱茵和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theory四.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五. Stolorow和Atwood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The intersubjectivity psychotherapy这五个学派也被统称为心理动力学。

后四个称为现代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好像是说种庄稼的事,人就是一粒种子,自我心理学讲得是种子本身的生命本能,如发芽成长(好像人成长)的本能。

客体关系讲的是种子成长的土壤和环境问题,比如土好不好,有营养还是有害的土壤,阳光如何。

自体心理学说的是种子在土壤和环境中,被影响的成长问题。

而最新的主体间性治疗理论却全面阐述了以上的问题,它是精神分析过去四个学派的概括总结,它可能意味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大结局。

一、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人,约在1897年开始创立了精神分析这个理论,1902 年发展成心理分析学。

他的学生阿德勒、荣格等发展了它,后又与他分道扬镳,现在它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

他是精神病医师,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理论贡献:1.对人类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揭示2.人格结构理论:a,本我-性欲望驱动,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b,自我-社会经验积累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1.分析新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论述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1)相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②新精神分析不仅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还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

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属于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领域。

③新精神分析所强调的“自我”,往往过分强调了潜意识自我的功能,贬低自觉能动的意识的价值。

这一点与经典精神分析不谋而合。

(2)不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及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

②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

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

以“基本焦虑说”为代表的霍妮等认为,“恋母仇父”的现象不是幼儿的性欲所致,而是父亲教管不严,母亲宽慈溺爱的结果。

性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

性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

人格动力(一)安全感寻求霍尼认为个体从出生就会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中,他们感到自己渺小又无力,必须依赖成人才能得以生存,这种无助、孤独和不安的恐惧就是基本焦虑。

人们体验到的基本焦虑越大,对安全感的渴望就会越强烈。

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会进一步加大焦虑,导致痛苦。

因而会发展出很多防御性策略来满足对安全感的寻求。

(二)亲密关系寻求沙利文认为人格是一个假想的实体,实际上人格由人际事件组成,因为人格的观察离不开人际情境。

人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需求,如果长时间断绝与他人的联系,人格就可能出现病态和异常。

与弗洛伊德一样,沙利文认为人格是一种能量系统,能量以紧张和能量转化的形式存在。

紧张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势能,来源于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能量转化将紧张转化为内隐或外显的行为,以此来满足需求和减轻焦虑。

亲密关系产生于早期对温柔的需要,是两个具有对等地位的个体之间的具有指向的密切的人际关系。

亲密关系促使双方采取爱的行动,从而摆脱孤独,减轻焦虑,因而是一种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自我的寻求自我系统是最复杂、范围最广的动力机制。

它是人们为了避免焦虑、维持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

自我系统是个体与重要他人的交往经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儿童在做出令父母满意的行为时会得到奖赏,而不好的行为会令父母生气,这两种“好我”与“坏我”的自我意象构成了自我系统。

当人际情境中出现不符合自我系统的事件时,个体会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来降低焦虑,以避免与自我系统的冲突。

例如选择性忽视、否认或歪曲事实。

(四)自卑与心理补偿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童年都会因为生来弱小无力而产生自卑感,自卑感是因对自己某方面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交织着无力和无助的失望心态。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现象。

一旦体会到自卑感,个体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以一种建设性的生活方式来达到自我完善。

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需要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去克服自卑感。

新精神分析学派3

新精神分析学派3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儿童与社会》
(1950)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 《新的同一性维度》
(1980)
(1973)
(1968)
《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
(1958)
《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
(1969)
一、自我及其同一性
㈠、自我



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 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 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 性欲合理发展 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 迫 自我的特性:信任、希望、意志、自主性、勤奋、 同一性、忠诚、爱、创造、关心、智慧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一、神经症的文化观 二、神经症病理学 三、神经症的治疗
第二节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
海因兹· 哈特曼(1894-1970)


海因兹· 哈特曼(1894一1970)生于德国,早年学医 获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二 战后移居美国,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 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曾任纽约精神分析学 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被誉为自我心理 学之父 。 二战后在精神分析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自我心 理学与适应问题》一书,可与弗洛伊德的《自我与 伊底》相提并论,是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座里程 碑。
三、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婴儿期:信任对不信任 幼儿期: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学前期:主动性对内疚 学龄期:勤奋对自卑 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 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
Erik Erikson's 8 Stages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作者:佚名 心理文章来源:lansin 点击数:191 更新时间:2007-7-7新精神分析学派(Neopsychoanalytic School )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又称精神分析文化学派或社会学派。

G 。

科里认为,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七位:C 。

荣格、A 。

阿德勒、H 。

S 。

沙利文、K 。

霍妮、E 。

弗罗姆、E 。

埃里克森和W 。

赖克。

他们均受到过S 。

弗洛伊德的影响,但反对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本能论,抛弃了里比多概念和人格结构说,发展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创导了有关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方面的一些新概念,从而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弗洛伊德。

在这七位心理学家中间,前五位提出了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观点直接相违的理论。

虽然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早期的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现时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都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即人格是对早先经历的固恋,并由早先经历所决定。

虽然他们也承认无意识因素的存在,但并不过分强调无意识因素与人格的关系,但认为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在形成人格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五位心理学家在与正统的精神分析发生基本分歧,背离了正统的精神分析路线,因此经过普遍的同意,被逐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

而另外两位心理学家E 。

埃里克森和W 。

赖克,虽然也被史家列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成员,但他们基本上仍被认为是正统精神分析学派中的“圈内”人物。

下面简要介绍前五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荣格对弗洛伊德发生兴趣是在他读了被誉为名著的《梦的解释》之后,为此他根据实践体会写成《早发性痴呆心理学》一书。

他与弗洛伊德的挚友关系保持了7年之久,后来因为对里比多能量的解释不同,遂发生分歧,以致决裂。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主要是由性和攻击性能量构成的。

他把由被压抑的性欲和攻击性的奋争所产生的能量看作为人格的内驱力,而荣格觉得这种观点太狭隘,相反,他认为里比多是问题产生时就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的生命能量,它从本质上讲不是性欲和攻击,而是一种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定稿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定稿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
• 新精神分析论是西方现代的一个哲学思潮,也 是西方现代人格心理学的一个学派。它主要是 在20世纪30年代后从经典精神分析论中(除弗 洛姆之外)分化出来的。 • 新精神分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新精神分析是指在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 法方面并没有脱离弗洛伊德体系,而同时又对经典 精神分析论有所变通、修正和扩充的理论:主要包 括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霍妮、 沙利文和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以及埃 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等。 • 就狭义而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 理学是经典精神分析论转向新精神分析论的过渡阶 段。而美国的社会文化派则属于新精神分析论的特 有范畴。
(三)追求优越
• 1. 阿德勒受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影响很深, 他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受追求优越的向上意 志所支配,人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力求优越 • 2.这种追求优越的根源是什么?阿德勒认为追 求优越是先天的,所有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东西。
3.追求优越的两重性
追求优越如同自卑感一样,具有两重性。
• (1)一方面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 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 (2)另一方面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 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 一个具有优越情结的人狂妄自大、自负自夸、轻 视别人、支配别人。这样的人难以与他人相处,最终 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导致失败。
(四)社会兴趣
• 有人批评阿德勒的早期理论,认为它把人基本上看成是自私 自利的,只顾追求个人优越的个体。为了应付这种批评,阿 德勒提出了社会兴趣的概念。 •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 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在其生命过程中必须完成职业、 结婚、养育子女等社会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人们之间必 须分工合作,相互协作。所以,人生下来就必然具有一种先 天的社会兴趣。

弗洛姆人性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弗洛姆(Erich Fromm)属于新弗洛依德学派,与霍尼(Karen Horney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两人并称。

他们皆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批评与修正。

除了扬弃弗洛依德的本能论与泛性观点之外,还将焦点放在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文化情境,并尝试对整个社会性格进行分析。

尤其是弗洛姆,他对现代人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主题感到关切,企图建立一套人文主义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社会上种种现象,并且希望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诊断整个社会、人类,以期为现代人指引一条生命的出路。

因为他的最终信念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整个宇宙世界合一”,这与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颇为符合,所以我国学界对其思想特别偏好。

除了翻译他的许多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对他加以研究。

兹将其思想背景、人格理论介绍如下,并做一简单评论:思想背景弗洛姆生于1900年的德国,卒于1980年,其家世为犹太律师后裔,家庭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在宗教的精神分析上颇致力钻研,而有独到的见解。

他身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皆肇始于德国,战争的惨痛使他对人性投注更多的心力予以剖析。

这是期时代背景,以下再就三方面来说明其思想的渊源。

1哲学方面西方由于科学文明的发展,而使人文价值普遍被忽视,久而久之产生一股反动的思潮,即新人文主义。

其中有三个人的思想影响了弗洛姆。

一是谢勒(Max Scheler,1874——1928),他以比较人与动物的差异来掌握人的本质。

二是斯宾诺沙(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他的自我保存哲学主张一切万物只要他自身存在,就一定竭力去保存自身的存在。

三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他提倡尊重生命的伦理,并亲自实践。

2精神分析学理方面弗洛姆在大学时代修习社会学和心理学,二十二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翌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完成精神分析的正规教育。

第11章【新精神分析心理学】

第11章【新精神分析心理学】
第十一章 新精神分析心理学
也称新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代表人物: 沙利文(1892—1949) 霍妮 (1885—1952) 弗洛姆(1900—1980)
第一节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
一、时间:20世纪30年代。 1937年霍妮出版《神经症的人格》 1939年霍妮出版《精神分析的新道路》 二、形成原因: (一)美国当时的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 1.经济危机 2.自由开放 (二)精神分析自身的局限 1.强调本能,忽视社会; 2.治疗无效;
二、治疗
(一)挖掘自我实现的潜能; (二)建立与他人和谐关系; (三)强调自我分析。
三、评价
(一)积极方面 1.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 2.强调自我分析,坚信自我实现,为人本 主义心理学开辟了道路。 3.能够有效应用。 (二)不足 把社会生活简单化了。
第四节 弗洛姆
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学说综合起来。 将心理——社会联系起来。
二、人格理论
(一)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 人格是在人与人关系之间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是 人际关系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 (二)人格发展的三种过程: 1.动能:是人格中最小的相对持久的能量转换 (人们相互作用)模式。如恐惧动能、敌意动能, 交谈动能 2.人格化:个人在追求需要和应对焦虑时起作用 的对自己、他人及事物的具体形象。如。好我、 坏我、大地母亲,丑恶的东西。 3.认知过程:三种经验模式(原始未分化的、不 完善的、综合的)
(三)紧张与焦虑 紧张是能量积累导致的,是需要的表现,动能可以消 除紧张。 焦虑由人际关系引起,生理成熟和社会认可之间产生 矛盾和冲突引起焦虑。 (四)自我系统 为消除紧张焦虑而形成一种具有自我防御功能的自 我觉知系统和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 (五)人的发展阶段划分 发展的制约因素:成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六个时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前青年期、成 人早期、成人后期。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
3.集体无意识: 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它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是由种族先天遗传的,而且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却影响深远的东西。
二、荣格的其他理论:
1、人格动力理论: 人格发展的背后有人格动力在推动,称之为心理能量; 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且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心理能量会前进也会退行; 心理能量也能发生能量转换和形态的变化 ;象征是促使心理变化的一种工具。
4.人格化: 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的形象。
5.人格的发展时期: 强调早期经历对成年人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发展阶段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
三、弗洛姆的主要理论观点:
人格理论聚焦于人的焦虑感,以及为回避焦虑感而采取的措施上;
二、艾里克森与自我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的发展:
1、自我的概念: 人格中强势而独立的部分 ;促使人们完成建立自我认同的目标 ;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及维持自我的认同感。
2、艾里克森的主要贡献:(1)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
(2)八阶段人格发展理论
(四)
社会文化观点的人格理论:
一、霍妮的主要理论:
三、分析心理学简评:
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情结理论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人格类型说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 研究方法灵活多样。
(二)
一、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主要理论观点:
1、人格动力学理论 :人人生来就有自卑感,人们寻求卓越是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感;追求卓越是人格发展的原动力。
3.女性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美国的哲学、文学、 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逐步接受了 弗洛伊德的影响。

⒊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应用领域。这些 学科之所以较容易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 是因为弗洛伊德提供了一种关于人格、神 经症病理学和治疗学的综合理论。二次大 战及战后美国政府对临床心理学的大量资 助,使这一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以上三个 层面造成了一种越来越接近心理学的趋势。
精神分析对美国的影响或美国本土对精神分析的接受和承认大 体上是从以下几个层面逐步推进的。 ⒈美国民众的热情。 1910年以后,美国的报纸充满了论述弗洛伊德的文章,普通民 众比学院心理学家们更承认他的学说,势力也大得多。到三四 十年代,这种热情仍持续不衰,俄狄浦斯情结、压抑、升华和 快乐原则这些术语在大众语言中广泛传播。精神分析虽不产生 于美国,但并不意味着美国缺乏传播精神分析的土壤。 19世纪还处在原始积累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了中产 阶级的生活方式是节制的,在性问题上是压抑的,这是精神分 析产生的社会根源。 20世纪的经济发展要求扩大人们的消费,因此中产阶级的生活 时尚发生了变化,他们渴求日益增长的消费,在性问题上的限 制也随之放松。“精神分析理论,与其说是这种发展的原因, 不如说是在有关性需求的范围里,为这种倾向提供了一种便利 的理论说明。”在美国尤其如此。因此,美国民众仍然是从实 用、行动的立场上,以年轻人(年轻国家)的方式来接受弗洛 伊德的,尤其是快乐原则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酝酿于弗洛伊德的晚年即30 年代末。 霍妮(K.Horney)于1937年出版《现代人的神经 症人格》、1939年(弗洛伊德去世那年)出版《精 神分析新道路》,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神经症形成 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基本观点进行 了修正; 沙利文(H.S.Sullivan)于1938年创办《精神医学》 杂志,以传播他的人际关系理论,他认为心理疾病 是由人际关系的失调引起的,而不是性本能与社会 的冲突引起; 卡丁纳(A.Kardiner)于1939年出版《个人及其社 会》,将其通过人类学研究所得出的不同于弗洛伊 德的结论公诸于世; 弗罗姆(E.Fromm)在3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修正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一经问世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也一直影响着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

如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之巨大。

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近百年的精神分析学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与弗洛伊德本人的声望有关,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新精神分析学派,并未把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

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有抛弃又有继承更有发展。

其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

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

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

“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

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

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

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

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

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

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

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

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

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

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

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摘要]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把精神分析作为通向人无意识心理状态的一种途径,精神分析技术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精神分析理论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理论而有着其牢固的地位。

精神分析的关键是在于用有意识代替无意识,把无意识翻译为有意识而来揭露精神生活中的无意识的东西,使被压抑的无意识潜能力量得到解放。

弗洛伊德在研究通向无意识状态的途径中,先后使用了催眠、释梦、对日常生活中错失行为的分析、无意识动作的分析、自由联想法等基本方法。

这些都被人们日后加以继承和推广,到本世纪四十年代,西方出现新精神分析学派,他们在继承弗洛伊德的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融入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观点,修正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推动了精神分析的发展。

本篇论文一方面介绍了精神分析学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理论,另一方面介绍了精神分析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几种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精神分析无意识本能自由联想心理结构催眠Thetheoryand skillof psychoanalysis[Abstract]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createdby S.Freud. S.f reud thought thatthe psychoanalysis wasa wayofgetting into theunconscious mental processes. Many pe ople accept the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The skillof psychoanalysis isspreaded everywhere. Thepsychoanalysis is a importantbranch of psychology,and it influences manyfields of sociology.The key ofpsychoanalysisis to translate theunconscious intoconsciousness, to revealthe unconsciousin the activity ofpsychogenic and to release the energythat isoppressed inthe unconscious.When S.Freud studies the way of getting into the stateof unconscious, he alwaysusethe way such as : thehypnotherapy、the dream-interpretation、thefree-association. There are all spreaded by S.Freud’s studen ts. In 1940s, the new-psychosnslysis was arisen. Theyinherited thetheory of Freud,and corrected it , they produced their new theories , and made the psychoanalysisdeveloping.1.历史发展及现实意义:精神分析也称为心理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霍妮沙利文弗洛姆等

新精神分析学派霍妮沙利文弗洛姆等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
• 从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 一个新的理论流派。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 格形成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 作用,因此,这个学派有时又被成为自我心理 学或社会文化学派。 • 本章将着重介绍这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艾里 克森的自我心理学,以及霍妮和弗罗姆等人的 社会文化论。
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
理论要点 人格结构 人格动力 人格影响 人格发展 经典精神分析 本我 内心冲突 童年经验 性心理阶段 新精神分析 自我 社会文化、人际关系 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 终身发展
第一节 人格的社会文化论
• 新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也不十分团结, 派系争论常有发生,其中影响比较大 的除了自我心理学派,还有社会文化 学派,其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 弗洛姆等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 精神病病因的社会因素,重视社会文 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故 称作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二)人格结构 • 霍妮主张把人格看作是完整动态的自 我(self),自我具有独立性和整体 性,其内部包含各种构成要素。她把 自我区分为三种基本存我 • 霍妮通过分析这三者的关系,揭示了 神经症的形成过程。
• ①真实自我(real self):是指个体的 真实自我(real self):是指个体的 潜能,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f)。 潜能,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f)。 • ②理想自我(idealized self) :是指个 ②理想自我(idealized self) 体在头脑中所设想的关于自己的理想的 自我形象 ,不可能的自我。 • ③现实自我(actual self):是指个体在 ③现实自我(actual self):是指个体在 此时此地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存在的总和, 个体经验的集合。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伏干前言提到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这个伟大的创立者代表了这个学派的正统,所以精神分析也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后来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美国形成了新的精神分析理论学派。

为区别两者将弗洛伊德学派称为“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将后来形成的精神分析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又称社会文化学派。

一.产生的背景(一)产生的历史背景波林曾经说过,如果弗洛伊德幼时在摇篮中夭折,也一定会有另一个弗洛伊德出来。

这说明弗洛伊德是时代的产物。

任何一种理论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条件,社会在向前发展,理论也必定向前发展否则就会被新的理论所超越。

随着时代的发展,弗洛伊德理论与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1.欧洲人对精神分析的反抗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道德:维多利亚时代认为公开揭露或承认性的欲望是可耻的,特别是对女性的禁欲主义,认为女性可以有爱,但不能有性欲。

在当时的美国他们反对性禁锢,提倡性解放,性压抑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因素,这与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是相冲突的。

反犹运动:因为弗洛伊德是犹太籍;诛心说:批评家反对弗洛伊德探索人的心灵深处的疗法,认为弗洛伊德学说是诛心学说。

2、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验使弗洛伊德感觉到侵略性是一种重要的被压抑的冲动,从而提出了死亡的本能和自我、超我、本我的新的学说,但他仍强调本能内驱力而忽视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其实这时由于战争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已不是性的问题,而是失业,医疗,食品等问题。

可以说到1920年前后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已降到最低潮。

3、30年代中期,精神分析者日益认识到自己与病者的交互作用的重要性,从而开始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沙利文、弗洛姆、霍妮都对这方面作出了贡献。

4、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神经病发病率增强,患者的病因错综复杂,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复杂因素,进一步冲淡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的因素和本能的因素。

5、两次重大分裂,一是阿德勒、荣格,二是奥托.兰克、弗伦克兹总结,以上这些历史原因使得精神分析学家纷纷背叛了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提出了符合潮流,也符合美国具体社会文化条件的新理论新方法,从而建立了新的精神分析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
弗洛姆(E.Fromm)是 20世纪最著名的新精神 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 学家,是精神分析社会文 化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 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他 试图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 的理论结合起来。
一、人性观
• 他坚持从人类生存的特殊状况来了解完整的 人格,超越了人受本能和生物性支配的论断。 • 他对人性持积极态度,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能主动发挥潜能,与 他人关系良好的性格,而这些可以由社会变 革达到。 • 人类本质的另一个方面是爱。
(二)归根的需要(need for 归根的需要( rootedness) rootedness)
人类失去了自然的根,但还是需要有所归 依,需要归属于某些事物,这就是归根的 需要。
家庭、氏族、民族、国家和宗教等等。
在寻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同一套规则,来 获取安全感和扎根于某处的踏实感。成人后还 过于依恋母亲,则易陷入病态。
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自我意识,人们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 题,即认同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性活动,自己 的技能、成就、职业以及爱来确认自己,同 时也不丧失自身的独特性,从而获得“我就 是我”的认同。
(五)方向架构和献身的需要(need for 方向架构和献身的需要( devotion) a frame of orientation and devotion)
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
理论要点 人格结构 人格动力 人格影响 人格发展 经典精神分析 本我 内心冲突 童年经验 性心理阶段 新精神分析 自我 社会文化、人际关系 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 终身发展
第一节 人格的社会文化论
• 新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也不十分团结, 派系争论常有发生,其中影响比较大 的除了自我心理学派,还有社会文化 学派,其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 弗洛姆等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 精神病病因的社会因素,重视社会文 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故 称作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弗洛姆1973年提出的一种需要,推动一个努 力发展自己的刺激,具有社会动机的激励机 作用。
三、人格类型
• 根据是否具有生产性(productiveness), 根据是否具有生产性(productiveness), 将人的性格分为非生产性取向和生产性取向。 非生产性取向有四种:接受取向、剥削取向、 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 • 前者是不健康的和病态的性格,后者是健康 的性格。
弗洛姆认为人生必须有意义感和方向,每个 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从而描绘自己 的位置,指引我们的行为。 恋生狂:强调爱、竞争、生产、理智以及对 生活之爱。 恋尸狂:毁灭、权力、自恋、对死亡之爱
(六)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need for 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 stimulation) excitation and stimulation)
• 市场取向(marketing orientation)者觉得自 市场取向(marketing orientation)者觉得自 己的内在品质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好的包装, 以迎合他人的口味,从而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找 到好买主; • 生产性取向(productive orientation)是一 生产性取向(productive orientation)是一 种理想人格,是人类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状态, 这种人只关心作为人的爱与理性潜能的充分实 这种人只关心作为人的爱与理性潜能的充分实 现。 • 官僚取向:个体完全被权力和官僚体系所控制, 同时自己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某些权力。他们常 用官样文章或政治手段来宣泄自己的
• Horney相信,这些神经症需要将成 Horney相信,这些神经症需要将成 为稳定的生活态度和交往风格,一 直保留到成年,形成神经症倾向 (neurotic trends)。 trends)。
2、神经症人格
• ①趋向他人(moving toward people) (依从型, people) the compliant type)——自谦(self-effacement) ——自谦(self• ②反对他人(moving against people) (敌对型, the hostile type )——自夸(self-expansion) ——自夸(self• ③逃避他人(moving away from people) (退缩 型,the detached type)——自弃(self——自弃(selfresignation)
一、霍妮的神经症社会 文化决定理论 • Karen Horney (1885~1952) 1885 1952
(一)霍妮其人(Karen Horney, 1885-1952) • 父亲独裁,认为女孩子无需上大学,母亲聪明美丽、思 想开明、作风自由,具叛逆性。 • 霍妮12岁时决定将来进入医学院,1915年获得柏林大 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 1918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1934年加入纽约精 神分析研究所,1941年被同事投票解职。 • 离开后,她创办了自己的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弗洛姆 和沙利文都曾经是其中的成员。从此综合社会文化因素 和积极人性观来研究心理冲突的模式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 1952年,她因癌症在纽约病逝,享年68岁。
(三)超越的需要(need for 超越的需要( transcendenss) transcendenss) 由于人类天赋的理性和才智,不甘于 被动消极的角色,渴望超越动物的无 助境地,改变环境。 弗洛姆相信通过创造可以实现这一 切。
identity)) (四)认同的需要(need for identity)) 认同的需要(
表现为美化自己,自信好胜,希望征服一切,对应于 反抗别人的行为方式。 表现为放弃努力,逃避冲突,寻求自给自足,追求自 由,对应于逃避别人的行为方式。
• ③退却(resignation)。是一种渴求自由的生活取向, (resignation)。是一种渴求自由的生活取向,
4、神经症冲突
(1)一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 神经症患者理想自我往往与真实自我、现实自我 之间产生冲突,脱离了真实自我所提供的可能 性,以一种幻想的完美形象去贬斥、憎恨现实 自我。 • “应该”的专横(tyranny of the shoulds)。 应该”的专横(tyranny shoulds)。 • “我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 我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
(二)人格结构 • 霍妮主张把人格看作是完整动态的自 我(self),自我具有独立性和整体 性,其内部包含各种构成要素。她把 自我区分为三种基本存在形态: • ①真实自我 ②理想自我 ③现实自我 • 霍妮通过分析这三者的关系,揭示了 神经症的形成过程。
• ①真实自我(real self):是指个体的 真实自我(real self):是指个体的 潜能,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f)。 潜能,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f)。 • ②理想自我(idealized self) :是指个 ②理想自我(idealized self) 体在头脑中所设想的关于自己的理想的 自我形象 ,不可能的自我。 • ③现实自我(actual self):是指个体在 ③现实自我(actual self):是指个体在 此时此地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存在的总和, 个体经验的集合。
• 霍妮认为正常人同样有这些需要,这些 需要可以随现实条件的改变而灵活变动, 而且各种需要间不易产生冲突,因而能 比较好地获得满足; • 而神经症患者往往执迷于其中一个需要, 而且满足这一需要的方法也是脱离实际 的,以致难以获得满足,产生更高的焦 虑,导致恶性循环,成为刻板性与强迫 性的神经质需要。
(一)关联的需要
人类与自然失去了联系,所以个体间要建立相 互关照、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的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感情可以满足人与外界合一,而又保 有完整独立感的要求,那就是爱。
爱的艺术包括真诚地关心和给予他人,客观正确地认 识他人的真实情感和愿望,尊重他人以自己的方式生 活的权利以及心怀对全人类的责任感,等等。
(2)三种行为方式(亲近他人、反抗他 人、逃避他人)之间的冲突。 神经症患者强迫性地使用一种方式,而 压抑了另两种方式,但受压抑的方式也 可能自发的作用,从而与患者所选择 的方式发生对抗。
5、神经症的文化标准
情境性神经症和人格性神经症 霍妮还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那就是文化标 准和心理标准。 神经症共有的心理因素是焦虑和对抗焦虑而来的防御 机制。 ”神经症是一种由于恐惧,由于对抗这些恐惧形成的 防御措施,由于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 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 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的共同模 式,才称作神经症。“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
• 从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 一个新的理论流派。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 格形成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 作用,因此,这个学派有时又被成为自我心理 学或社会文化学派。 • 本章将着重介绍这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艾里 克森的自我心理学,以及霍妮和弗罗姆等人的 社会文化论。
(四)神经症理论 为了减轻基本焦虑,就会使人形成一些 防御性策略。 作为一些潜意识的驱动力量,霍妮称这 些策略为神经症需要(neurotic needs) 或神经症倾向(neurotic trends)。
1、她认为有10种常见的神经症需要: 她认为有10种常见的神经症需要 种常见的神经症需要:
• • • • • • • • • • (1)对友受和赞许的需要; (2)对主宰其生活的伙伴的需要; (3)将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的需要; (4)对权力的需要; (5)对利用他人、剥削他人的需要; (6)对社会认可和声望的需要; (7)对个人崇拜的需要; (8)对个人成就和野心的需要; (9)对自足和自立的需要; (10)对完美无缺的需要。 10)对完美无缺的需要。
• 接受取向(receptive orientation)者 接受取向(receptive orientation)者 总是依赖他人,希望从外部获得自己需 要的一切; • 剥削取向(exploitative orientation) 剥削取向(exploitative orientation) 者会使用强迫或欺骗的手段,去占有他 人珍视的东西; • 囤积取向(hoarding orientation)者 囤积取向(hoarding orientation)者 无意创造新东西,只是尽力保存已经拥 有的东西,保护着他们的金钱、物质、 感情和思想不被夺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