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
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尽管我们对人才无比渴求,但往往不得其法,结果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伤仲永》就是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活教材”,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不少。
有的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终因缺乏丰富阅历和深厚积淀而难成大器;有的专挑毛病、缺乏包容,造成大量人才被埋没;有的引而不用、大材小用,错失干事创业高峰期,让人才一次次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种种现象表明:要认识和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遵循规律则事半功倍,违背科学则事倍功半。
什么是人才成长规律?就是人才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必然要求。
比如厚德育人规律。
古人讲,德领才、德蕴才、德润才,不养德修身,难以成为有用人才,更难成为大家、大师。
把握这一规律,就要把厚德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努力造就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再比如竞争成才规律。
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有竞争才有活力。
人才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竞赛、比学赶超、拼搏前进的竞争过程。
把握这一规律,就要让规则尽可能公平公正、程序尽可能科学公开,激励人才在竞争中增强动力、开发潜能、脱颖而出。
还有师承传承规律、量才施用规律、成才黄金期规律、团队成才规律等等,都是从古今中外众多成才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
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杂交水稻、量子通讯、超级计算机等伟大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要深入总结依托重大工程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成功经验,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上升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认识。
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引导人才深入群众、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现实生活,推动干部下基层、教师进课堂、医生去临床、演员上舞台、科技人员到厂矿车间和田间地头,真正让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我们要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善于发现、团结和使用人才,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人民日报》( 2014年08月19日 02 版)
人的成长规律
陶行知说:“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人格是以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以人的性格、气质、心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基础,形成的在不同环境下都难以发生变化的稳定的自我结构。
6岁以前的幼儿阶段是人的情感模式与思维模式的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的人会螺旋式出现各种敏感期,幼儿的每个敏感期都是激发某种潜能的自我学习时期。
6岁左右的儿童开始拥有抽象思维能力,这时要进行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主要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教育,包括怎么表达思想的语言启蒙教育,怎么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及解决资源与劳动成果分配等问题的社会启蒙教育,怎样观察动植物成长及总结农作物成长规律方法的农业启蒙教育,怎样建设房屋及制作机械设施的工程启蒙教育,怎样了解未知物体的物理启蒙教育和化学启蒙教育,怎样了解生物构造及其成长原理的生理启蒙教育,以及数学、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完成的标志是孩子具备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且形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愿望。
如果孩子到12岁还没有产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成人的愿望,那么他的启蒙教育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完成启蒙教育的学生开始拥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时,他们就会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他们会树立心目中的偶像,以偶像为标准进行模仿式自我塑造。
他们会胡思乱想:如果我遇到这个问题,我会怎样做;如果我面临那个问题,我会怎样做。
他们的人生目标在树立偶像的过程中产生,他们的性格、气质在这种模仿偶像的过程中形成,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在这种刻意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建立。
当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自我人生目标初步形成时,他们的人格就成形了。
这一年龄段大体在12-18岁左右,所以,这一年龄段的教育可以称为人的自我塑造教育。
在自我塑造教育阶段,知识的学习是根据“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要求进行选择的,服务于人格塑造这一目标。
人掌握的感性知识通过总结升华为理论,从而形成人的理论结构;人掌握的理论要通过实践运用才能够转化为人的能力,从而形成人的能力结构。
人的能力结构提高了,就有能力吸收更多的知识,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理论结构与能力结构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三者统一于人的自我人格塑造之中,而人的自我人格塑造的核心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人生目标。
正因为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自我塑造阶段的知识学习、理论学习与能力学习都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自我塑造教育是把培养知识结构、理论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教育与人格塑造教育结合为一体的系统化教育,并把人格塑造作为教育的核心。
所有完成自我塑造阶段教育的人都会自动进入社会自我塑造阶段,其标志是学生开始思考和解决“这个社会存在什么问题,我需要做些什么?这个社会需要
我做些什么?我应当为社会做些什么?应该从事什么职业才能最好地体现我的社会价值?”等问题。
社会自我塑造阶段与自我塑造阶段的最大区别在于:自我塑造阶段的人主要从自我角度考虑问题,比如遇到这个问题我应该怎样,面临那个问题我应该怎样。
而社会自我塑造阶段的人主要从社会角度考虑问题,比如社会上存在的这个问题我应该怎样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那个问题我应该怎样解决等。
进行社会自我塑造阶段教育,就必须让学生进入社会,让学生关心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最终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定位,从而确定自己的终身职业。
因此,社会自我塑造阶段的教育应当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学徒式实践教育阶段;第二阶段是让学生进行专业化知识学习的高等教育阶段。
每位学生经过这二个阶段的教育才能完成社会自我塑造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
但是,成形之后的人格往往会因为人生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农民、工人、商人、军人、公务员、僧侣等不同职业的人,由于人生目标的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世界观也因为生存方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
一旦人的人生目标发生改变,将直接导致行为选择的价值判断标准(价值观)的改变,生存方式也因为人生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而使人的世界观因为生活领域的变化而改变。
(2013-03-26 08:16:29)
转载▼源自旁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