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学习,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建设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史料实证)
2.立足唯物史观,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学会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立足家国情怀,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图表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预习法、材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复习:1、说出我们学过的四次近代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
2、列举学过的近代对外探索活动,并说明结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时间线,便于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循序渐进的)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产生了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教学理念分析
为适应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依据课标和学情,本节课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采取发现法、指导自读法、组织讨论法、分析概括法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历史、怀疑历史、探究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完成由“教法”向“学法”的转变,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了解陈独秀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学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
)
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程内容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的第一课,本课在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教材以“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抽象,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通俗
易懂的材料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情境导入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同学们,这段话是百年前的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唤、对青年的呐喊、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祖国的深情。他是谁?何以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新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具准备】多媒体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学生成问题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展示油画《兼容并包》图片)
二、展示目标梳理知识
三、合作研学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课题《新文化运
动》
新授
课时序
号
上课
时间
课标与教材分析
内容标准:列举陈独秀、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核心概念:列举,了解。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上接辛亥革命,是旧革命的总结。下承五四运动,是新革命的曙光。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改造中国
的思想武器。
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但是比较死板,趣味性不强。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运用直观性较强的图片材料再引入一些课外知识,才能
丰富课堂。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解析,确立本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学情分析(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基础知识:90%
2、重点知识:85%
3、难点知识:70%
(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生对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比较陌生,对他们的事迹也不甚了解。相对而言,学生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适当运用鲁
迅的小说进行教学。当然,也可以提前让学生查阅网络资源,在追寻人物足
迹的同时,掌握此一部分的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以及贡献。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
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感悟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和科学”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活动评价:重视交流,加强生生互评,师生公评。
【综合建模】
归纳本节重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背景标志主要人物内容及意义
【课堂检测】
1、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
C.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
D.《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新旧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面对社会出现倒退的现实,当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辛亥革命中革命派可以在一夜之间将封建帝制推翻,但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思想观念却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改变的。而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又怎能建立起来呢?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于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开始了。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意义以及局限性:
活动:
分组辩论:新文化运动时猛烈抨击旧道德,旧文化,而现在我们却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你认为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
活动程序:提出观点分组各持己见展开辩论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出示材料:有关旧道德的图片;贞烈之女的事例;鲁迅狂人日记片段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2.出示材料:陈独秀言论;图片用人血馒头治病;小说《家》的片段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众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众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教师提问:材料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对近现
代史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
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
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
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
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史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
六. 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历史意义等相关资料。
3.史料: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新文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让学生们了解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理解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发现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3) 着重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文化的出现,使整个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变革,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风气和文学艺术,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能有的同学会问,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当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2. 主体内容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思想解放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运动。它的兴起是钱玄同、胡适等文化名流的倡导,起初只是文学艺术领域的革新,后来逐渐延伸到整个文化、思想领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解放和思想解放的大运动。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新文
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本节课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对历史史实有准确的识记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
的认识。但新文化运动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较多,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此外,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认识新文化运
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
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
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资料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
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内容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多媒体展示袁世凯祭天和《青年杂志》两幅图片]
师:请同学们观看图片,并思考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主要体现的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师:一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另一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这就成为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总结其作用与影响,掌握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新课导入】
展示:
“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师:结合材料,复习回顾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足迹。
生: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层面(军事技术)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
过渡: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身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这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民主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但旧的封建思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步伐仍需继续,于是他们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中的一课。本课主要介绍
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此外,学生对本课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查询来加深认识。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
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
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3.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思
想。
4.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各种社会现象,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以及他们所倡导的、科学、民族主义等观念。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思想和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消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
程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
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
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以及其对现代社
会的启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史料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
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