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启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与借鉴

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与借鉴

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与借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映无产阶级利益、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其对教育理论与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是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系统理论总结,为教育实践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与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目标的启示与借鉴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它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要求教育应当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发展个体的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思维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马克思主义对教育手段的启示与借鉴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善理论。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课程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内容的启示与借鉴教育内容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实际,要求教育内容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育科学的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培养其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能够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马克思主义对教育方式的启示与借鉴教育方式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和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可以通过探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习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深刻思想体系,它对中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提倡全面发展个体,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并倡导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我们可以借鉴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推动教育体制的创新和发展。

一、坚持教育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的建设和进步提供人才支持。

二、倡导素质教育马克思主义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和全面素质的人。

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倡导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认为知识的获取和实践经验应相互促进。

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同时,教育实践也应该不断反思和总结,从实践中获取新的理论认识。

四、推动公平教育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

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应该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提供更多的机会给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生,确保他们获得公平和优质的教育。

五、培养批判思维马克思主义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倡导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体制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品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与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与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与指导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与进展。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与法治建设的原则相互贯通,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行动原则。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与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法治建设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

这一原理与法治建设的目标息息相关。

法治建设旨在建立起公正、公平、合理的法律体系,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法治建设的要求与法治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为我们确定了法治建设的方向。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建设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强调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认为国家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和法治化进程来实现现代化。

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我们要将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统一,推动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只有通过法治来规范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三、党的领导与法治建设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强调共产党的领导,而在当代中国,党的领导地位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党的领导必须以法治为保障,通过法治手段来推动党的领导体系的建设,实现党的领导与法治建设的有机结合。

法治建设需要党的坚强领导,而党的领导也要通过法治建设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人民主体地位与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倡导人民主体地位的观念,法治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法治建设要以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人民的参与和监督,形成法治建设的社会共识和广泛参与。

只有深入推进人民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法治建设的目标。

五、马克思主义法治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契合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强调以法律为基础,以规范化管理为手段,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我们也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为核心,创新法治理论,完善法治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只有不断融入实践、丰富实践、总结实践,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社会主义建设要紧紧围绕实际情况展开,不能脱离实践,不能空谈理论而忽视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毛泽东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实际,不断修正和发展理论,以实际行动去改变社会。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导我们,实践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理论付诸于行动,才能实现理论的有效转化。

实践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实践能够不断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正如邓小平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提醒我们,实践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立足于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观察、实事求是地分析、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只有把握好实践的目标和实践的方法,才能顺利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也要求我们在具体行动中坚持实践的方法论。

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实际,不断融入实践、丰富实践、总结实践,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目标。

总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们要深入贯彻实践观,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时代新启示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时代新启示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时代新启示作者:马健永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8期马健永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加强学习、重视学习作为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战略法宝,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发,对学习方法、学习原则、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等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伟大探索和历史性贡献,为在新时代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理论视野宽广、战略眼光深邃、思想态度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启示。

一、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础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显著的特征和最鲜明的品格。

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过程尤其是对先进理论和科学思想的学习掌握过程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变化发展过程,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才能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规律性特征和基本趋势,才能在全面把握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战略、推进事业发展。

1.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要求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先进最科学最具感召力的光辉理论成果。

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必须把现实生活的具体性与理论的抽象性、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与理论的普遍性有机结合起来,而要实现这种结合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只有将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贯穿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才能在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历史问题的回溯与反思、对社会现实状况的分析与批判、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展望与规划的基础上。

要彻底克服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将理论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从抽象空洞的教条中引向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需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意义和启示【精选资料】

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意义和启示【精选资料】

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意义和启示江北学校:吴启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提出和倡导要把我们党建设成学习型政党,这确实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从重大意义、基本目标、主要内容、重点要求、根本方法、基本途径、具体措施等方面,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党肩负的六大任务之首要位置,绝不是偶然的。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始终走在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意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们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党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才能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坚持学习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党善于学习积极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最好例证。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也是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必然要求。

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领导改革开放33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年,取得了一系列让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正像四中全会指出的那样,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我们必须看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怎样才能执住政不失政,执好政不乱政?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增强解决新形势下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的本领,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启示与路径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启示与路径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启示与路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和正确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发展动力、改革发展实践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启示与路径。

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标。

在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护人民的权益。

3. 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启示1. 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于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调动社会资源、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保障人民享有公平正义、自主发展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作者:雷颖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20期“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文艺观是指人们对于文艺的根本看法,是其世界观在文艺上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文艺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伟大学说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且相应地揭示了人类意识部门包含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

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文艺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也属于精神领域的特殊活动。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第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和阐述一切文艺现象,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即阐述了文艺的政治倾向性和艺术真实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政治倾向性,即倡导运用文艺作品表达创作者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正确政治立场。

文学艺术在政治倾向的表达方式上同政治、哲学等其他意识形态是不尽相同的,创作者政治态度的表达应同社会的前进方向相一致,并寓于作品的真实表达之中,且正如恩格斯所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P384艺术真实性,即倡导创作者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坚持对真实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客观反映,文艺作品中应包含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一贯主张作家、艺术家勇敢地面对实际生活,正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因此,文艺的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二者辩证统一,且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充分体现文艺功能。

文艺功能是指文艺对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或影响。

文艺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性中,大致包含文艺育德功能、文艺认识功能和文艺创造功能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来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这一伟大的进程虽然是关乎历史,关乎政治的,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却觉得,可以将其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来。

从党的幼年时期,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一直到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这样一个长期而艰苦的探索过程,如果从我们个人出发,就好比从我们幼年开始对周遭环境甚至自身都不太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人的辅导和不断地自我学习中获得成长,从而渐渐走向成熟。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涵盖了很深的科学内涵。

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没有哪一种理论生搬到每个人头上都行得通的,也就是当我们面临一个新的知识、并觉得它对我们的成长有所帮助的时候,我们不能将其当成是一种教条而死扣理论,这样只会让我们自己一头雾水。

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从他人的身上看到一些成长成功的方法时,总是想拿来用用,看看自己是否可以走同样的路而获得成长。

别人的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指明一些道路,但是如果我们在走这条道路的时候,别人摸过什么花我们也去摸什么花,比人摘什么枝我们也去摘什么枝,也就是将别人的经验原封不动的照抄下来,这样肯定也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

那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会逐渐了解自己,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

然后将我们认为有用的知识将其行动、实践化。

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类似的感触,有些艰涩难懂的概念,往往我们读了千遍万遍都不解,而不妨在实际生活中将其运用起来,再回头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恍然大悟。

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易言 之 , 我 们需 要 “ 生 产” 出相 对独 立 的 、 可 以建 设 的
克思的社会 观有益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 的社会建 设思想 。 其中, “ 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范 畴、 核心概念之一 , 在诸 多的经典著作 中, 我们发现
马克 思在不 同语 境下 赋予 了 “ 社 会 ”不 同 的内涵 ; 对 “ 社会 ” 概 念 的正 确 理解 是 社会 建 设研 究 的基 础 性工
义 发展 史 。
1 2・

中 共 山西 省 直机关党校 学 报
活和精神生活 。 势 ,形成 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马 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具有内在统一的逻
在 当今中国 , 通常我们谈论 的“ 大社会 ” 建设 指
的是社会主义建设 , 即“ 五位一体” 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 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 政治 建设 、 文化建设 、 社会建设 、 生态文明建设 。 在党 的十 八大报告 中, 关 于“ 小社会” 建设 的具体 内容则涉及
( 中图分类号 ] A 8 1
马克思的社会观为我们科学认知社会和社会建
设 提供 了重Biblioteka 的理论 指 南 和方 法 指导 ,重 新 梳 理 马
对独立于经济 、 政治、 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社会。 有学者
建议 , “ 必须发展 出一个具有 自己独特 的价值取向和 实现路径 的‘ 社会 ’ 来, 通过与政治和经济的 目 标和发 展逻辑的作用, 协调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矛盾和偏颇 , 大体实现人类各种 目标诉求 的平衡。” [ 1 l
会” 的概念 : 第一 , “ 大社会 ” 。即相对 于 自然界 而言 的
“ 小社会 ” 角度理解社会 。 在此基础上 , 苏联学者 B . Ⅱ .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旨在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到本土化、民族化的漫长历程,其过程不仅是思想传承的演变,更是中国现代化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引进到中国的历史背景、中国化的过程和启示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引进到中国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胡适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自由和人文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控制,中国逐渐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落后和危机。

这一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找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以求寻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开始引进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波马克思主义传播浪潮。

中国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打下了基础。

不仅如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国后的发展,更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历史条件。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和文化理论的进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正式引入中国。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过程1.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知行合一时期,即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它主张”以俄国为中心”。

知行合一阶段思想的主要特征是简洁、直接,不仅限于全然理论,也注重实践经验,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了中国。

第二个阶段是抗战时期,它主张”工农“路线。

同时,他们还注重接受社会、历史、现实的教育。

他们陶冶了一批团结一心、坚贞不屈的员。

第三个阶段是抗日战争后期和革命战争时期,它主张”思想“为指导思想。

第四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团建设实践及其意义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团建设实践及其意义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团建设实践及其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团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团建设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研究热点。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

在大学生中推广马克思主义学习,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觉悟,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1.2 问题提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实践运用的能力。

怎样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团建设实践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进行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深度,也是当前需要探讨的课题。

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学习为核心内容的社团,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3 研究意义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团建设实践中,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团的建设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理解和实践运用。

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效果。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团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团建设实践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实践的历史演进和经验启示

从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实践的历史演进和经验启示
关 键 是 同 各 种 非 科 学 的 社 会 主 义 思
关 系 ,在 尊重 客 观 规律 前 提 下 充分 发 挥 主 观 能 动 性 ,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重要 原理 和突 出特点 。马克思 指 出 :
“ 论 一 经 掌 握 群 众 ,也 会 变 成 物 质 理 力量 。 ”川就 理 论 “ 握 群 众 ” 而 言 , 掌 加 强 科 学社 会 主义 理 论 的学 习和研 究 、宣 传 和 教 育 ,使 之 指 导 建 党 ,武 装 全 党 , 教 育 人 民 ,这 个 党 和 人 民 就 将 是 一 种 强 大 的 、战 无 不 胜 的 “ 物
设 的理 论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到 帝 国主 义 阶段 后 ,世 界 革命 的 中 心从 西 欧 转 向俄 国 。列 宁 坚 持 科 学 社 会 主义 原 则 ,粉 碎 了 各 种 非 无 产 阶级 社 会 主 义 思 潮 ,创 建 了一 个 根 本 不 同于 修 正 主 义泛 滥 的 第 二 国际 西 欧 工 人 党 的新 型 革
合 ,把 党 的建 设 作 为 一 个 法 宝 、一 项 伟 大 T 程 ,第 一 次 提 出 了 党 的 建 设 的 “ 大 的 工 程 ” 的 目标 、任 务 、 伟
要 求 , 注 重 党 的 思 想 建 设 、 组 织 建 设 和 作 风 建 设 ,科
( )列 宁 提 出 了建 立 新 型 革 命 政 党 和 执 政 党 建 二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实践的历史演进和经验启示
必须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保持 思想统一 ;必须努力学习各种知识 ,掌握真实本领 ;
口卢 必须 坚持 与 时俱进 ,不断进 行理 论创 新 。继 元 ,李 守 超
关 键 词 :马克 思主 义政政; 学习型政, ;历 史演 进 ;经验 启 示 0 0 ) 一 南京 党 治学 院 党 江苏 南京 1( 一 中图分 类 号 : 5 文献 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 04 19 2 1 ) 3 0 2- 5 D03 A 10- 44( 01 0— 07 0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程、问题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程、问题与对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程、问题与对策梁杰皓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学科,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单一发展朝特色发展,由少数高校布局到多数高校遍地开花的发展历程。

由于时间短、历史积淀少,学科内部结构、学科的界定和各个学科的分工等都存在问题。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学科平台,有更加鲜明和独特的研究方向,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协作共同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经验;发展展望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57-0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改革开放之后设立的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当中起着领航的作用。

该学科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回顾学科建设和发展之路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学科,总结过去的经验总是能够给我们推进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回顾事实上,早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前,在1984年就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允许具备办学实力的高校招生,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实践,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在随后的发展和建设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断走向正规化和专业化,先是在本科阶段招收学生,随后获得了硕士的招生资格,被置于法学门类的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

1996年国家批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招生。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而言,它可以追溯到国务院《关于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次要学科一级学科的通知》。

这个文件极具历史性意义,它的发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取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

2008年国家教育部下发文件,设立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面包含有六个二级学科,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不久,国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党建学科,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下。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与指导。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出发,探讨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生产关系的扭曲和阶级对立的加剧,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向和目标,指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

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基本思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阶级斗争,正确处理阶级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复辟势力,坚定不移地同一切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势力进行斗争,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引领作用。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本质是实现人类解放和全面自由。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社会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提炼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指导。

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这些原则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引领我们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深入分析,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观点使我们认识到,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还需要科学分析各种矛盾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准确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并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这些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就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推进的,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实践经验。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只有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行论述,以展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化大生产等重要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崩溃趋势。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倡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阐述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景目标。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道路。

以下将介绍苏联、中国、古巴三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 苏联的探索苏联在列宁、斯大林等领导下,通过国家集体化农业、五年计划等措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在二战胜利后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然而,苏联也面临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缺点,如重工业过度发展、农业低效等问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2. 中国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通过土地革命、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措施,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农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一步调整了经济发展方向,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 古巴的探索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经历了革命和经济封锁的考验,并坚守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古巴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医疗、教育和国有企业的优先发展,为国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

尽管面对经济制裁和困难,古巴仍然坚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

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的现实价值、意蕴内涵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的现实价值、意蕴内涵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的现实价值、意蕴内涵及当代启示作者:耿宪兵来源:《求知》2021年第05期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成功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以伟大成就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的历史定律。

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葆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历来是我们党提升自身战斗力的重要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是永恒的课题。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深入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号召全党实事求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推动全党形成了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良好氛围,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经验。

今天我们重温这篇经典文献中的意蕴内涵,可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的现实价值1.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关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经验表明,思想建设是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学风建设是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风好坏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

20世纪4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实现全党思想、政治和行动统一对于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性。

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深刻批判党内部分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学风上的错误倾向,引导全党正确学习掌握科学理论,为统一全党认识、加强党内团结和取得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蕴含的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思想方法,对今天的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遵循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的历史逻辑,必须正确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成果,以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2.良好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启示
(一)建好马院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办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办什么样的教育、办什么样的大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要办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大学,就必须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主义大学如果不学习、不研究、不宣传马克思主义,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师生头脑,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不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就不能叫作社会主义大学。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理想的战略高度出发,突出强调了坚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对于强化意识形态建设这一铸魂工程、固本工程,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调研情况看,马院建成后能得到更多的资源,更好的发展机遇,更多的社会认可。

据陈占安教授在最近杭州举行的马院院长论坛上介绍,今后马院建设将侧重于建设“三优”工程,即优势学科、优质课程和优秀队伍,马院建设的门槛可能提高。

从广东省马院建设情况看,目前已经有39所高校建成了马院,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也于今年7月成立了马院。

因此,积极做好筹备工作,加快马院建设步伐,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前加快我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领导重视加大投入是建好马院的前提
本次考察到访的10所高校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均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用实际行动予以支持。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联系三个学院,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其中一个,书记杜小明对马克思主义学院遇到的问题,经常亲自协调解决,
并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有重要活动。

华南师范大学书记校长在资源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给予了大力支持。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马院建设,校党委副书记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并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积极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改革,对于学院教学的学分制等改革,主动挑担子,为老师们分担压力。

北京理工大学校党委书记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校领导亲自参与班级管理,亲自参与学生德育答辩,经常深入班级听课。

在人才引进环节,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大牌教授,并在资源上予以倾斜。

中国地质大学早在2006年就启动了100万专项经费投入到马院科研。

深圳大学每年为马院投入200万专项经费。

华中科技大学书记校长亲自参加教研室备课,定期深入学院调研、深入班级听课,院长介绍说:马院面临的问题不是没钱,而是怎样把钱花好。

(三)重视教学是马院的立身之本
到访的10所高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阵地中的阵地,学院中的学院”。

思政课“不是一般人想上的课,不是一般人能上好的课,也不是一开始学生就想听的课”,颇具挑战性。

上述高校重视教学这一基础工作,特别是清华教师高度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让人感佩。

10所高校积极探索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其中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教学改革,不少已经取得良好实效,沉淀为教学模式和教学品牌,获得了学生的真心认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集体备课、互动教学、案例汇编、实践教学等方面重点着力,成效显著。

不少高校马院教师高度敬业,涌现了一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思政教师,如中国地质大学的郭关玉博士积极进行教改,得到学生真心喜爱,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称号。

(四)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是发展马院的三大抓手
师资队伍是发展马院的人力资源保障。

到访的10所高校,特别是华南师范大学的陈金龙教授专门强调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认为只有引进有竞争力的人,学院发展才有希望,才可以上水平。

上述高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按照教育部标准
(每300-350名学生配备1名思政课教师)配备思政课教师;均按照学科建设需要,制定了人才引进计划,构建了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每年均引进博士教授若干名。

广东财经大学拥有超过60名的师资,是广东省最大的马院之一,与多年来重视师资队伍、重视人才引进有着密切关系。

大家的共识是:高质量人才的引进,既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积极努力和争取,更离不开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切实支持。

同时,科研水平是发展马院的重要推手,服务社会是马院应尽职责。

科研成果显示度高,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影响力和扩大知名度的重要办法。

华南理工大学积极创造条件,承担了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鼓励老师们发表高水平文章,积极参与省委讲师团工作,学院实力快速提升。

华南师范大学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服务地方政府方面均有建树,成为省委宣传和意识形态重大决策不可缺少的参与者。

清华大学更是积极参与国家顶层发展规划的制定,承担了包括“马克主义发展史”等国家重大课题,成为高层决策和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智库。

北京理工大学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五)改革创新是建好马院的重要举措
在多元化、市场经济、网络化的背景下,做好思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特别是思政课的实效,必须因地制宜推进改革创新。

华南理工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华南师范大学的“三班育人”(朋辈班、青马班、卓越班)、清华的“六百工程”、融合教学模式和课程学分制改革、北京理工大学的诸多改革和亮点工程,不少已经获得省、市和教育部的首肯,成为思政工作品牌,这都是改革创新驱动的结果。

华南师范大学探索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必将对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提升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武汉理工大学积极推进管理创新,现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举措,极大促进了学院的发展。

(六)马院班子是建强马院的重要引擎
到访10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均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较强的管理能力特别是资源整合与对外交往能力。

其中,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陈金龙教授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约8项,在三大刊物(《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既打造了个人良好的学术品牌,也为华南师范大学及其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声誉。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为校党委副书记邓卫,院长艾四林教授,学院班子商人三年多来对内加强教师的归宿感凝聚力建设,对外积极争取各类资源和发展机会,高度重视学院科研,积极创造条件在国家重大发展问题中发声,学院的影响力稳步提升。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社欣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在省委和各类学术会议上积极参与,不断发声,有效增强了马院的影响力。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搭建了一个强有力的马院班子,建立了一支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教师团队,构建了一批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学科平台,学院良好的发展态势,院领导功不可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马院院长和书记均为本专业教授,班子团结,工作投入,合力发挥效果好。

其中,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马院领导班子正带领学院冲击全国重点马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