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词类活用
八年级上册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八年级上册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一)通假字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核舟记》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望岳》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二)词类活用:
类型例句出处解释
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桃花源记》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
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
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核舟记》黑的
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以……为亲人、
以……为子女
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
第一组
(建议3分钟完成)
1.蝉则千转不穷
同,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废具兴
同,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窥谷忘反
同,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往之女家
同,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人舍然大喜
同,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军士吏被甲
同,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
(建议3分钟完成)
11.卜者知其指意
同,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故不错意也2019
同,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与之论辨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 “一柱”,可以吗?
四、词类活用 (四)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 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 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解释。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应当)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 不应当只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
高考真题[2011安徽卷](《万贞文先生传》) D.先生赎而归之(归还) 使之归(回家)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
“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古今异义词】ﻫ(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ﻫ(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ﻫ(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句
2.(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劝学
【通假字】ﻫ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ﻫ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词类活用】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ﻫ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ﻫ【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劝学
【通假字】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词类活用】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的人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句: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说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通假字词类活用
• • • • •
•
• • • •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蛇, 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 的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 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 在……之后 18、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 做……太守 19、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给……命名
• 20、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 鸟的翅膀一样 • 21、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形容 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乐 • 22、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汲泉水,取泉 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 2来自百度文库、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 24、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蹇,骑驴 • 25、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 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词类活用
• 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 展和向远处伸展 •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 行千里 •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 旧棉袄、破衣服 •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 用笔 •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八下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0. 秀{ }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
31. 临{ } ①临溪而渔(到)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高踞,坐落于高处)
32. 乍{ } ①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②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33. 偕{ } ①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一起)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和,与)
15. 道{ } ①益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
16. 至{ } ①至舍(到,动词) ②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17. 质{ } ①援疑质理(询问,动词) ②非天质之卑(本质,资质,名词)
18. 从{ }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介词)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动词)
7. 策{ } ①策之不以其道(鞭策,动词) ②执策而临之(马鞭,名词)
8. 食{ }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餐,顿,量词)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饲,喂 )
9. 能{ }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助动词) ②虽有千里之能(能力,本领,名词)
10. 之{ }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翻译)
三、词类活用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名词作状语,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远处伸展) 3、 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4、 负势竞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5、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6、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7、 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 8、 以乐.其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9、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10、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11、 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12、 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13、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14、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15、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16、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17、 手自笔.录(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18、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可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规律: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 (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则活用为动词。 1、亲贤臣,远小人,……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动词跑到了主语 和宾语的位置上。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触龙说赵太后》) 2、翩翩两骑来是谁? (《卖碳翁》) 3、追亡逐北 《过秦论》 4、此亡秦之续耳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
2、公子怒,欲鞭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规律四:名词前后用“而”与动 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 活用为动词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2、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规律五: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 状语或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2、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规律一: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 列、偏正、修饰关系,其中一个名词 活用为动词
1、晋军 函岭,秦军氾南。 2、大楚兴,陈胜 王。 3、何以王 齐国,子万民乎?
规律二:名词后有宾语,则名词 活用为动词
1、朝服衣冠
2、籍吏民,封府库。
规律三: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 愿动词修饰。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返”。
2、胡瞻尔庭有县鹑兮!通“悬”。
3、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通“誓”。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5、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6、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7、雷鼓大振。通“擂”。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性”。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
1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
12、已得履,臵之其坐。通“座”。
13、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通“剂”。
14、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
15、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
16、才美不外见。通“现”。
17、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通“诫”。
18、或隐弗章。通“彰”。
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
20、齐与楚从亲。通“纵”。
21、令壮者无取老妇。通“娶”。
22、至莫夜月明。通“暮”。
2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影”。
24、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通“餍”。
25、有者半贾而卖。通“价”。
26、以偿责者矣。通“债”。
28、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通“娩”。
29、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
30、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3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通“墟”。
32、姊妹兄弟皆列土。通“裂”。
3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通“锲”。
34、故其畜积足恃。通“蓄”。
35、少益耆食。通“嗜”。
3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通“欤”。
37、道而弗牵。通“导”。
38、拜送书于庭。通“廷”。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劝学
【通假字】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词类活用】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的人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句: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说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词类活用】
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归类
七年级上册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 通“僵”,僵硬)《童趣》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慧)《论语》十则
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乌.”同“无”,没有)《山市》
6.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同“才”,仅仅)《山市》
7.尊君在不.?(“不”通“否”,在否,在不在)《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8.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同“贴”,粘贴、贴上)《木兰诗》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座位)《口技》
1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2.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通“邀”)《桃花源记》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14.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核舟记》
15.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核舟记》16.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1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选拔、推荐)《大道之行也》
八年级下册
18.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转”通“啭”,鸟鸣声)《与朱元思书》
19.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反”通“返”返回,回去)《与朱元思书》
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词类活用
2018-01-07中学语文好教师
随着中高考的改革,语文成为了所有科目中分值最高的一门学科,也新增了对国学常识,文言文和诗词歌赋的考察,要求学生们更加广泛的阅读。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内容,也是升学考试必考的知识点,文言文由于其在写作上注重典故,骈俪个对仗等特点,将知识点细分出来作为考点,也会有至少一般的学生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文的学习主要就是语法,掌握了语法重点,语文考试文言文部分拿满分都没有问题。
第一部分、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6、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帖:通“贴”。火:通“伙”。
7、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8、争渡,争渡,晾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
争:通“怎”。
9、路转溪头忽见。《面江月》辛弃疾
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坐:通“座”。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扳:通“攀”,牵,引。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13、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惠:通“慧”,聪明。
14、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中考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1、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2、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隆中对
一、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2、自董卓已来
信 通“伸”,伸张 已 通“以”,以
二、词类活用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用箪盛 壶:用壶装
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外:对外
内:对内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三、古今异义
1、走送之
走:跑
2、尝趋百里外
趋:奔、快走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借
4、持汤沃灌
汤:热水
陈涉世家
一、通假字
通“谪”,远调
1、发闾左適戍渔阳
唱 通“倡” 倡导、首发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以 通“已” 已经
3、固以怪之矣
被 通“披” 穿
4、将军身被坚执锐
法:按照法律
二、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助
二、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
高考文言文 归纳整合: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表解
高考文言文归纳整合: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表解一、词类活用表解
1.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很常见。名词作状语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通假的具体情况
狁孔棘.。(《诗经·小雅·采薇》)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
虚词
摘要: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四、文言句式
五、重要虚词
正文: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通假字的例子。例如,“齐”通“其”,“晋”通“进”,这些通假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这种用法,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常见。
二、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的含义不同。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许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中国”在古代指的是中原地区,而现代则指代我们的国家;“学者”在古代指的是求学的人,现代则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文言文中,某些词语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会发生词类的变化。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词类活用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齐”在名词
的意义上是指齐国,但在动词的意义上则表示“使……整齐”;“晋”在名词的意义上是指晋国,但在动词的意义上则表示“使……进步”。
四、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是指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例如,状语后置句,“于”字引导的状语通常放在句子的最后;被动句,用“见”“于”等字表示被动;宾语前置句,即将宾语放在主语之前。
五、重要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它们没有实义,但却能改变句子的结构和含义。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许多重要的虚词。例如,“而”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于”表示比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
语文必修总复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必修1~5)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 (“悦”,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 (“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 (“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返”,返回) 12、请辞决矣(“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 (“傧”,傧相 , 迎宾赞礼的人) 16、图穷而匕首见 (“现”,出现)
17、秦王还柱而走 (“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
21、轲既取图奉之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23、卒起不意 (“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
25、卒惶急不知所为
《鸿门宴》
26、距关 (“拒”,把守) 27、毋内诸侯 (“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 (“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早”,提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 “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 (“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非”,不是。) 35、于嗟鸠兮。(“吁”,叹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词类活用
2018-01-07中学语文好教师
随着中高考的改革,语文成为了所有科目中分值最高的一门学科,也新增了对国学常识,文言文和诗词歌赋的考察,要求学生们更加广泛的阅读。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内容,也是升学考试必考的知识点,文言文由于其在写作上注重典故,骈俪个对仗等特点,将知识点细分出来作为考点,也会有至少一般的学生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文的学习主要就是语法,掌握了语法重点,语文考试文言文部分拿满分都没有问题。
第一部分、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
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6、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帖:通“贴”。火:通“伙”。
7、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8、争渡,争渡,晾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
争:通“怎”。
9、路转溪头忽见。《面江月》辛弃疾
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见:通“现”。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坐:通“座”。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扳:通“攀”,牵,引。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反:通“返”。
13、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惠:通“慧”,聪明。
14、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厝:通“措”,放置。
15、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
亡:通“无”。
16、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那:通“哪”,怎幺。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人。《晏子故事两篇》
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世?《晏子故事两篇》
曷:通“何”。
22、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甫:通“父”。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简:通“拣”,挑选。
2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错:通“措”。
2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仓:通“苍”。
2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裁:通“才”,仅仅。
2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適:通“谪”。
29、为天下唱,宣多应者,《陈涉世家》
唱:通“倡”,倡导。
30、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通“己”。
3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被:通“披”。
32、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
3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食:通“饲”,喂。
33、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材:通“才”。
34、其真无马邪?《马说》
邪:通“耶”,袁示疑问.相当于“吗”。
35、自余为僇譬人.《始得西山宴游记》
僇:通“戮”,遭到贬谪。
36、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
暴:通“曝”。
3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畔:通“叛”。
38、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通“增”。
39、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
熙:通“嬉”,开玩笑。
4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
辑:通“缉”,连缀。
41、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夫马》
遽:通“讵”,岂。
42、子黑子九距之。《公输》
距:通“拒”,挡。
43、公输盘诎,而日。《公输》
诎:通“屈”,折服。
4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有:通“又”。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县:通“俱”,全,皆。
47、属于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
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
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