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影业”解。惑也: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 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变化以及单双音的变化。
高高考考真真题题[2[2001100湖安南徽卷卷] ] ((13))委时身既偏与方梁,通特好霸,者行之李臣往尔来。,(公陈私亮赠《遗诸, 葛一孔无明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寄身当私在时人偏已赠远经送的和的地梁礼方国品,互(只通贺不友兰过好祥是,)称一使霸概者的都往人不来的接,臣受官子。方罢和了。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古:面北朝拜今:北面
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他实际上今:表话题转换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古:不超过今:表转折关系
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刚刚一今:表年级或日期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荆州之民可以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归去来兮辞
【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
【古今异义词】
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d.裹(之)以帷幕
e.权以(之)示群下
f.操当以(吾)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
a.豫州今欲何至
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
【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文言文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文言文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星火教育一对多辅导教案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学科语文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年月日第()次课共()次课课时:课时教学课题文言文实词教学目标1、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学会通过归纳,牢固掌握课内常用文言实词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通过知识的迁移,阅读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实词知识精讲:一、通假字1、通假字的含义: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①音同形似。

如:“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意思是“座位”②音近形似。

如:“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意思是“显现”③音同形异。

如“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④音近形异。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3、小试牛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通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常见通假字整理1、反——返(还,返回)例句:(1)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2、说——悦(高兴)例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2)公输盘不说《公输》二、古今异义:(一)古今异义词的种类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这种词义是今必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

2、公子怒,欲鞭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规律四:名词前后用“而”与动 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 活用为动词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2、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规律五: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 状语或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2、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
词类活用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 军(名→动,驻军) 2、公子怒,欲鞭之
鞭(名→动,鞭打)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动,游水)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亲(形→动,亲近) 远(形→动,远离)
词类活用的概念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 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 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特点: 1、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2、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例如:“鞭”,本是名词,但在“公子怒,欲鞭 之”中受能愿动词“欲”得修饰并且带了宾语,具有 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因此,我们说在这个句子 中,“鞭”活用作动词,离开了这个句子(或语言环 境)它仍然是普通名词。
人,吾穷必矣。
规律六 :被结构助词“之”取消 独立性的谓语处的名词活用。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察今》
二、名词做状语
概念: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 修饰谓语动词的。古汉语中,名词用在动词前, 最常见的是充当主语。但有些名词处于动词之 前起修饰限制作用,充当状语,构成一种偏正 关系。 1、夜缒而出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4、人皆得以隶使之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的认为宾语具有 这个动词的特性。即: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八下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八下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11. 其{ }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它的) ②其真无马耶(表示反问语气)
12. 或{ } ①或以为死(有的人)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13. 患{ } ①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名词)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动词)
14. 故{ } ①故余虽愚(所以,连词)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词)
1/3
1/3
19、 缊袍敝.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破衣服) 20、 心乐.之(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快乐) 21、 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楚,使……寒冷) 22、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分别作“折”“行”
的状语) 23、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24、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25、 百废.具兴(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之前,在……
2. 上{ } ①负势竞上(向上,动词) ②横柯上蔽(在上面,方位名词)
3. 百{ } ①一百许里(数目,十的十倍) ②猿则百叫无绝(极言极多,数词)
4. 以{ } ①因以为号焉(用,介词) ②以自终(连词,不翻译)
5. 之{ } ①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 ②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6. 如{ } ①晏如(……的样子) ②亲旧知其如此(像)
三、词类活用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名词作状语,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远处伸展) 3、 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4、 负势竞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5、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6、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7、 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 8、 以乐.其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9、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10、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11、 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12、 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13、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14、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15、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16、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17、 手自笔.录(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18、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可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词类活用、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有哪些??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9-7-3 23:36要全提问者: 大大宁宁 - 一级最佳答案 一.通假字1.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适戍渔阳 (“适”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 4.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通“欤”,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 9.岂直五百里哉 (“直”通“只”,仅仅,才) 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苍鹰,猛禽) 11.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 1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13.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缺点)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二.双音节古今异义古义 今义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会商议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然这样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德行高尚的人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把 表示许可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到达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失败 凶狠而放肆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6.陈胜王(王,名词动词,称王)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8.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9.请广于君(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12.保其岩阻(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14.身率益州之众(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16.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23.亲贤臣,远小人(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25.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26.临表涕零(涕,名词作动词,流泪)四.一词多义1.兵(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2.长(1)身长八尺(身高)(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3.称(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4.出(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5.次(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6.存(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7.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8.发(1)可怜白发生(头发)(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3)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9.分(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10.好(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2)外结好孙权(友好)11.计(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13.尽(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14.举(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15.立(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16.临(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17.论(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18.明(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19.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20.谋(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21.起(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22.塞(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23.善(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24.上(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25.胜(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26.食(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2)卒买鱼烹食(吃)27.使(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28.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29.数(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30.王(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31.亡(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32.为(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33.谓(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为)34.效(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35.信(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36.兴(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37.行(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38.许(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39.言(1)愿诸君勿复言(说)(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40.遗(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41.应(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42.遇(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43.远(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44.忠(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

醉翁亭记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醉翁亭记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醉翁亭记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在现代汉语中,通假字是指有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替换使用的现象。

通假字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的情况。

有些词还可以在不同的词类中进行活用,比如动词可以充当名词,名词可以充当形容词等。

这种灵活运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尤为常见,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就是古今异义。

本文将从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醉翁亭记中的通假字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著的一篇散文,其中运用了大量的通假字,这些通假字赋予了文章深厚的意境和情感色彩。

“蓝田”中的“蓝”字,在现代汉语中是指一种颜色,但在古代却有倒、昌盛的意思,欧阳修用“昌盛”这一意义来扩展和丰富了“蓝田”的内涵,使得整个文章更富有诗意和情感。

在现代汉语中,虽然“蓝田”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作者运用通假字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和情感。

我们需要了解通假字的古今异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内涵。

二、一词多义的魅力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给语言的表达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桃花”,在生活中指代桃树开的花朵,但在文学作品中却有爱情、美好、诗意的象征意义,这种一词多义让“桃花”变得更加有诗意和意境。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一词多义的运用更加广泛。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桃花”一词既代表了实景中的桃树花,又象征了作者内心的向往和憧憬。

在现代语境下,我们可能只看到了“桃花”的一面,但是通过了解其古今异义,我们就能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词类活用的创意在汉语中,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充当不同的词类,比如动词可以充当名词,名词可以充当形容词等。

这种词类活用给语言带来了很大的创意空间,让我们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一、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返”。

2、胡瞻尔庭有县鹑兮!通“悬”。

3、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通“誓”。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熟”。

5、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通“擒”。

6、五万兵难卒合。

通“猝”。

7、雷鼓大振。

通“擂”。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性”。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俱”。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

12、已得履,置之其坐。

通“座”。

13、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通“剂”。

14、距关,毋内诸侯。

通“拒”。

通“纳”。

15、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

16、才美不外见。

通“现”。

17、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

通“诫”。

18、或隐弗章。

通“彰”。

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

20、齐与楚从亲。

通“纵”。

21、令壮者无取老妇。

通“娶”。

22、至莫夜月明。

通“暮”。

2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通“影”。

24、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

25、有者半贾而卖。

通“价”。

26、以偿责者矣。

通“债”。

27、奉厚而无劳。

通“俸”。

28、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通“娩”。

29、束载,厉兵,秣马矣。

通“砺”。

30、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通“避”。

3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墟”。

32、姊妹兄弟皆列土。

通“裂”。

3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通“锲”。

34、故其畜积足恃。

通“蓄”。

35、少益耆食。

通“嗜”。

3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通“欤”。

37、道而弗牵。

通“导”。

38、拜送书于庭。

通“廷”。

3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通“旨”。

40、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通“非”。

41、操X戈兮被犀甲。

通“披”。

42、公输盘不说。

通“悦”。

43、吾知所以距子矣。

通“拒”。

44、公输盘诎。

通“屈”。

45、屈平既绌。

通“黜”。

46、离骚者,犹离忧也。

通“罹”。

47、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通“谪”。

48、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

世说新语两则一、词类活用1、“友人惭”、惭:意动用法。

感到惭愧2、期日中,期:名词作动词。

约定3、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

在门外二、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尊君在不。

“不”通“否”,读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三、古今异义《咏雪》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指子女2、因古义:趁,乘,凭借。

今义:因为3、文义古义:诗文。

今氦饥遁臼墚铰蛾歇阀忙义:文章的意思《陈太丘与友期》1、去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2、委古意:丢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3、顾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4、期古意:约定。

今意:日期5、引古意:拉。

今意:引用四、一词多义1、则:A.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是)B.学而不思则罔(就)2、信: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守信)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3、日:A.谢太傅寒雪日内急(日子)B.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太阳)4、是: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是,判断词)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代词)5、时:A.元方时年七岁(当时)B.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6、乃:A.去后乃至(才)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所何似”,宾语“何”前置);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即空中撒盐差可拟?)3、省略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在”的意思)去后乃至(“乃至”前省略主语“友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省略主语;(家父)待君久不致,已去,省略主语。

论语十二章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1、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古义:几个。

今义:二加一所得的数目。

初二文言文通假字及词类活用

初二文言文通假字及词类活用
《短文两篇》 词类活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动词作名词,谈论的话题,谈论的内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形容词作名词,奇丽的景色)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映)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落山,落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形容词作动词,缺少,后面带宾语“贤人”)
《核舟记》 通假字: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与零数,可译为“还有”)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右手攀右趾(“攀”通“扳”,扳弄)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男子美称) 词类活用: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这种颜料) 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箬蓬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蓬) 石青糁之(名词作动词,涂染) 其人视端容寂(动词作名词,眼光、视线) 而竖其左膝(动词使动用法,使……竖,竖起)
《大道之行也》 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作动词,意为把……当做亲人,以……为亲,意动用法) 不独子其子(名词作动词,意为以……为子,意动用法)
选贤与能(“贤”“能”: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盗窃乱贼而不作(名词活用为动词,害人)
《桃花源记》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具”通“俱”,全、都)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用符号做标记)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摘要: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三、词类活用四、文言句式五、重要虚词正文: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通假字的例子。

例如,“齐”通“其”,“晋”通“进”,这些通假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这种用法,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常见。

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的含义不同。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许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在古代指的是中原地区,而现代则指代我们的国家;“学者”在古代指的是求学的人,现代则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文言文中,某些词语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会发生词类的变化。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词类活用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齐”在名词的意义上是指齐国,但在动词的意义上则表示“使……整齐”;“晋”在名词的意义上是指晋国,但在动词的意义上则表示“使……进步”。

四、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是指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

例如,状语后置句,“于”字引导的状语通常放在句子的最后;被动句,用“见”“于”等字表示被动;宾语前置句,即将宾语放在主语之前。

五、重要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它们没有实义,但却能改变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许多重要的虚词。

例如,“而”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于”表示比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

八年级上册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八年级上册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八年级上册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一)通假字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核舟记》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核舟记》5、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

《核舟记》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拣”,挑选。

《核舟记》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

《大道之行也》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大道之行也》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

《望岳》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

《三峡》(二)词类活用:类型例句出处解释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到诧异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桃花源记》往前、上前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尽,走到头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胡须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核舟记》黑的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以……为亲人、以……为子女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望岳》神奇、秀丽的景色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认为……小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春望》使……受惊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三峡》飞奔的马形容词作名词空谷传响《三峡》回声形容词作动词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坠落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散步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观潮》用银、用玉形容词作动词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穷尽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观潮》画着文彩形容词作动词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变白名词作动词客此《湖心亭看雪》客居名词作状语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在夜里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第二单元整合文言基础知识总结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整合文言基础知识总结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二单元文言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虚词、实词、固定词组一、通假字:1.食无(通假字,“毋”,不要)求饱2.知者不惑(通假字,“智”,智慧)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通假字,“纳”,结交)4.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通假字,“邀”博取名誉)5.若火之始然(通假字,“燃”)6.曰餘食赘行(通假字,“形”)7.起于累土(通假字,“蔂”土筐)8.不龟手(通假字,“皲”)9.絖(kuàng,通假字“纩”,丝绵絮)10.以说吴王(通假字“悦”,取悦)11.不孝不慈亡有(通假字,“无”)二、词类活用:1.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状语,早晨,晚上)2.见贤思齐(贤: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名词状语,在心里)4.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匡正)5.请事斯语(名词作动词,实践、从事)6.远之事君(名词作动词,侍奉)7.天下归仁焉(形容词用作名词,仁人)8.在明明德(形容词动用,彰明)9. 知所先后,则近(形容词动用,接近)道矣。

10.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有序)11.先正其心(使动,使……端正)12.先诚其意(使动,使……真诚)13.自贼者也(名词动用,伤害)14.自见者不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显明)15.故亏父而自利(使动,使受损失)16.故乱异家(使动,使……混乱)17.视父兄与君若其身(名作动,看待)三、古今异义:1.见贤思齐焉(古:与……看齐,今:整齐)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古:检查言行,古:觉悟)3.譬如平地(古:填平洼地,今:平坦土地)4. 一日克己复礼(古:一旦,今:一天)5.小子何莫学夫《诗》(古: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男孩子,或对人的蔑称)6.请事斯语(古:请允许我今:请求)7.诗可以兴(古:可以用来今:可以)8.大学(古:博学,今:高等学校)9.盗贼(古:劫夺钱财今:小偷)10.盗爱其室(古:家今:房间)11.家(古:卿大夫的封地今:家)四、特殊句式:1. 勤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2. 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以仁为己任)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状语后置)4. 在止于至善(状语后置)5. 古之(助词,取独,无意义)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6.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状语后置+省略句)7.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8.鬻技百金(省略+状语后置)9.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判断句)10.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从哪里)11.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判断句)12.不可以不劝(鼓励)爱人者,此也(判断句)五、虚词:而:1.勤于事而(连词,表并列,并且)慎于言2.就有道而(连词,表顺承,然后,于是)正焉3.人而不仁(连词,如果)4.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5.知止而后有定(连词,表顺承)6.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连词,表转折,但是)7. 常于几成而败之(连词,表转折,但是)8.我树之成而实五石(连词,表结果)9.故亏父而自利(连词,表转折,但是)之:1.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它)2.迩之事父(助词,音节衬字)3.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后面带宾语。

例如: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名词“目”带宾语“陈胜”,用作动词。

以目示意)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名词“蹄”后面带宾语“之”。

用作动词,用脚踢)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词‘‘名’’带宾语“其一处”,用作动词,说出) ②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例如:中通外直,不革不挚。

(名词‘‘蔓’’和“枝”前面有副词“不”,用作动词.乱出蔓茎;横生枝节)③名词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名词罾”前面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捕捉)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名词‘‘志’’前面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做标记)④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时前面肴连词“而’’或副词,有时前面既没有连词也没词。

例如: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剪。

(《冯婉贞》)(方位名词“前”前面有连词“而”,用作动词,向前跑来)(2)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名词“腊’’后面带宾语“之”,用作使动词。

使……成为腊,把……制成干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词“域”后面带宾语“民”,用作使动(3)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名词“宾客”后面带宾语“其父”,用作意动词,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4)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多带有比喻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等意思。

例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像犬一样)②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或凭借,有“用……”或“依据……”等意思。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簸箕、土筐)失期,法当斩。

(《陈涉世家》)(依照法律)③时间名词“日”、。

中考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复习课件

中考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复习课件

长者:忠诚长者 6、休祲降于天 休:吉祥
抢:撞 7、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谢:道歉 8、徒以有先生
徒:只
4、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虽然 这样
5、岂直五百里哉 直:只、仅仅
一、通假字
曹刿论战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 通 “遍”,遍及、普遍
二、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鼓:击鼓进军
大道之行也
一、通假字
1、选贤与能 通“举”,选拔
2、矜 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二、词类活用
亲:以……为亲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子:以……为子
2、选贤与能: 贤:道德高尚的人
能:能干的人
3、老有所终 老:老年人
4、壮有所用 壮:年轻人
5、幼有所长 幼:幼童
三、古今异义
1、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 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 保存。
首联写诗人出游到农家, 颔联写村外之景物, 颈联写村中之情事, 尾联写频来夜游。
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重重艰巨险阻, 不退缩,不恐惧,勇 于开辟,发奋前进, 那么,前方将是一个 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 新境域
一、通假字
唐雎不辱使命
1、秦王不说
说 通“悦”,高兴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 通“措” 放置
3、仓鹰击于殿上
仓 通“苍” 青色
4、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 通“欤” 吗
二、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
广:扩充
2、天下缟素 3、轻寡人与
缟素:穿丧服 轻:轻视
三、古今异义
1、君以为长者 2、以头抢地耳 3、长跪而谢之

部编人教版(版)文言文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部编人教版(版)文言文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通假字《世说新语·陈太首与友期行》尊君在不?“不”通“否”《论语》十二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惘,糊涂《诫子书》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通“冶”,陶冶《狼》止有剩骨。

“止”通“只”《杞人忧天》亡处亡气。

“亡”同“无”,没有《木兰诗》著我旧时裳。

“著”同“着”,穿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火伴皆惊忙。

“火”通“伙”《卖油翁》但手熟尔。

“尔”通“耳”,相当于“罢了”《河中石兽》曳铁钯。

“钯”通“耙”。

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三峡》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与朱元思书》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回去《孟子·富贵不能淫》安居而天下熄。

“熄”通“息”,停止往之女家。

“女”通“汝”,你《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堵塞,不通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聪明亡以应。

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没有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放置无陇断焉。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高地《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被”通“披”,穿着,穿着改容式车改容式车 “式”通“轼”,车前的横木,车前的横木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邀请 《核舟记》《核舟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有”通“又”为字共三十有四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有”通“又”诎右臂支船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弯曲左手倚一衡木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与纵相对,与纵相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的美称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挑选《庄子·北冥有鱼》《庄子·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 “冥”通“溟”,指海色深黑其翼若垂天之云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边际,边际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疑问语气词语气词《礼记·虽有嘉肴》《礼记·虽有嘉肴》 学学半学学半 “学”通“敩”,教导。

孟子三章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孟子三章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孟子三章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一)通假字: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同叛,背叛的意思;2.《富贵不能淫》:女同汝,你的意思;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的意思;拂同弼,辅佐的意思。

(二)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池塘。

2.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军队。

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三)一词多义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形势)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锐利)(四)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震慑)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词类活用2018-01-07中学语文好教师随着中高考的改革,语文成为了所有科目中分值最高的一门学科,也新增了对国学常识,文言文和诗词歌赋的考察,要求学生们更加广泛的阅读。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内容,也是升学考试必考的知识点,文言文由于其在写作上注重典故,骈俪个对仗等特点,将知识点细分出来作为考点,也会有至少一般的学生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文的学习主要就是语法,掌握了语法重点,语文考试文言文部分拿满分都没有问题。

第一部分、通假字和古今异义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7、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8、争渡,争渡,晾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9、路转溪头忽见。

《面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3、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4、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5、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16、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幺。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人。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世?《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优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2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2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2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適:通“谪”。

29、为天下唱,宣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0、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己”。

31、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32、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3、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34、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袁示疑问.相当于“吗”。

35、自余为僇譬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36、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3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38、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39、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4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41、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夫马》遽:通“讵”,岂。

42、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43、公输盘诎,而日。

《公输》诎:通“屈”,折服。

4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优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县:通“俱”,全,皆。

47、属于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己来。

《隆中对》己: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第二部分、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3、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4、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5、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二、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

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天天、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样2、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三、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3、齐威王欲将孙膑任命……为将四、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1、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五、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运北,流血漂槽”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出、入:产品、收入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六、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

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3、生死而肉骨使……复生4、惊天动地使……惊奇;使……感动5、可烧而走也使……逃走七、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八、动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儿惧,啼告母啼,哭着九、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己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红:红花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

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十、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十一、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2、富国强兵富、强:使……富、强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劳、饿:使……苦、劳、饿十二、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2、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3、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