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其它报刊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革命报刊简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革命报刊简介

作者: 何守义
出版物刊名: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4-45页
主题词: 解放战争时期;时事评论;共产党中央;潘梓年;影印出版;三日刊;刊物内容;理论研究;
中共中央东北局;大众日报
摘要:<正>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革命报刊已影印出版的有十三种,现简介如下: (一)《解放周刊》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

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1941年8月31日终刊,共出134期。

有时事评论、论著、理论研究、文艺、捷报、特辑、各地通讯、翻译、来信等栏,以时事评论为主。

它着重报导中国共产党对时事的态度和看法。

《解放周刊》为16开本,每期24页以上,1966年由人民出版社影印为七集。

(二)《群众周刊》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的刊物。

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潘梓年任编辑兼发行人。

1949年10月20日在香港终刊,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个刊物。

1955年人民出版社影印262期,分为四卷,止于1947年3月2日。

创刊启事中说:“出版本刊,固然是愿意把自。

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二)

沫 若等
开始是 油 印 旬 刊

后 改为 铅 印 周刊
主要在

出至
,
194 0

2
0 期停 刊 月第 3

陕西关中 以 及陇 东
3 个省 及到全 国 1

晋南 市

豫西 一 带发 行
,

,
并逐 渐 普
发 行到 法
《西 北 战 线 》
1 93 7
0 月1 0 日 在三原 县云 阳 镇 年1

,
还翻译成 世 界 语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的 报 刊
王 自成

)



抗 日战争 时期 版

,
,
开初西安地 区 的进步报刊 相 继 出
,

毛 泽东 的 题 词 是
” 。
:

要把西北上 的 事办好
: “

,
人民

影响很大

以后
国 民党加 紧摧残 进 步 新 闻 事

必 须 有 言论 自由
林伯渠 的 题词 是
3
为动 员广大
毛 泽东
使《 老 百 姓 报 》的 精神复 活
《秦风 工 商 日 报联 合 版 》
三十 一 期 合刊是

十 月纪 念

林伯
《秦风 日报 》创 刊于
,

张鼎 垂 等 同志 都 为 复刊 后 的 《西 北 》周 刊 题 了
,
, 9 37 工 年5月9 日
杜斌垂 为 董事长
成柏 件为 社 长兼
呼6
.

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四)

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四)


。 。
9 月1 8

行解散
该 刊 主 要 以 散布 法西斯 军 事
.
理论为 指 导方
因 校址 设拍 米 安 王 曲故名
, 、
王曲
.
隶 属 七分
主 编 先后
针 的政 治性 刊物


校政 治 部 为 方 本裕
由政 治 部主 任王超 凡直接领 导 廖伯 周

《陕 西 青年 》 月刊 的刊物
194 0
系三青 团陕 西 团支 部筹 备处
从文化方面 向进 步

党 部 的 理 论 刊物 起

.
发行人黄 其起


主 编黄其
16
开本
,
,
x o
I 3 s 年停 干 J
由黄 震 遐

乐典 主
.
《抗战 与 文化 》月刊 钱 支持 术 团体

1 9 37
年创刊

是胡宗南出
,
以 散布法西斯 军 事理论为 主 要 内容
,

由托 洛斯基分 子 丁逢 白


战 争 时 期 的 报 刊
王 自成
关杂 志
,
( 四


.
在刊物方面 (一 创办
.

在西安 复刊发行
以 刘庸生为 主 编
,
.
1 94 9
,
年 自
《王 曲 》周刊

是胡宗南 控 制下 的 国 民 党 开本

,
5
月 西安解放 前夕移 汉 中出版
.
后 在逃往成都时

中央第七分校 的 机关刊物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

它是一份全国性的党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使命。

《群众》周刊的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是潘梓年,实际负责人是许涤新,后为乔冠华。

设有“社论”、“短评”、“抗战言论”、“经济与民主”、“民众动员问题”、“文化与教育”、“国际”、“军事”、“宣言与来件”、“纪念日”、“通讯”、“访问记”、“读者问答”、“漫画”等栏目。

抗战时期,该报及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评介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展趋势和和前途,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着重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建国后停刊,共出143期。

新华日报《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

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

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迁移中从未中断过出版。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

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汀,总编辑华岗。

该报4开一大张。

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

”主要内容是及时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战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

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该报初名《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山西五台,1940年11月7日改为本名。

它注重评论和典型报道,设有“社论”、“军区要闻”、“一周时事”、“国际风云”、“边区生活”等栏目,还有《海燕》、《老百姓》等副刊。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抗战8年中,国民党统治区报刊随着战局和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作3个阶段。

1、抗战初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报业集中地的上海,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报刊出版的中心。

新办的抗日报刊达数十种。

主要有: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救亡日报》,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上海编辑人协会办的《文化战线》,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办的《救亡周刊》,陶行知主持的《战时教育》,进步文化工作者办的《战线》五日刊,几家刊物合并出版的《战时联合旬刊》等。

原有的几家报纸纷纷派出战地记者加强军事新闻报道。

《大公报》记者长江、秋江的战地通讯,曹聚仁为《立报》采写的"战地特讯",引人瞩目。

上海、南京沦陷后,抗日报刊出版中心转移到武汉。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办,除原有国民党办的《武汉日报》、《扫荡报》外,新出版的报刊还有: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由《抗战》三日刊和《全民》周刊合并而成),《大公报》汉口版,《战时旬刊》,《战时青年》,《抗战文艺》,《抗敌新闻》,小型通俗刊物《救中国》,东北救亡总会刊物《反攻》等。

1938年3月,全国性新闻团体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正式成立,组成广泛的新闻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战中期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治统治中枢的"陪都"重庆,成为国统区报刊出版中心。

原在沿海城市出版的大批报刊相继向内地迁移,加上原有地方报纸,重庆报纸最多时达23家。

主要有:《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新民报》、《时事新报》、《新蜀报》、《国民公报》、《商务日报》、《西南日报》等。

还有《群众》、《全民抗战》等大批期刊。

此外,桂林、西安、成都、昆明等城市,亦是报刊出版比较集中的地区。

许多报纸增设分版,如《中央日报》以重庆版为总社,先后出有湖南、贵阳、昆明、成都、广西、福建、安徽等10多个分版。

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在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发展:
1.中央日报:中央日报成立于1928年,是中国共产党中央
组织机关的机关报,也是共产党党报的雏形之一。

中央日
报在国共合作时期起到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作
用,同步报道国共合作的重要活动,扩大党的影响力,增
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组织了一
系列抗战报刊,如《解放日报》、《解放周报》等,致力于
动员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这些报刊报道了抗战的胜利和
人民斗争的力量,起到了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凝聚民
族精神的作用。

3.解放区的报刊:在解放区建立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报
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1948年创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的正式刊
物。

解放区的报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了解放区的革
命斗争和经济建设成就,加强了党和人民的联系,推动了
革命事业的发展。

4.解放后的报刊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革命报
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成
为党的重要喉舌,宣传党的政策、思想,报道国内外重要
新闻和时政动态,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和理论教育。

这些革命报刊的发展,使得共产党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国家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的作用。

它们通过传播党的指导思想,宣传革命斗争和建设成果,凝聚了党、军队和人民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

抗战时期的海外中文报刊

抗战时期的海外中文报刊

抗战时期的海外中文报刊钱承军(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摘要:本文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文报刊的发展概况、历史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并着重评介《救国时报》对抗战做出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抗战;海外华文报刊;《救国时报》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抗战时期的海外中文报刊,是特指日本侵略中国起至抗日战争胜利("$-"年“九一八”事变至"$*.年“,’".”日本宣布投降)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人在海外创办、出版和发行的中文报纸杂志,学界历来对此涉及甚少。

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笔者试就抗战期间海外中文报刊的发展概况、地位及作用等问题予以评介,以期对我国现代报刊史、抗日战争史和国际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抗战前海外中文报刊情况中国人在海外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刊物,是来自广东四邑的华侨司徒源于",.(年"!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首府萨克拉门托(/012034567)创办的《沙架免度新录》。

从那时起直到“九一八”事变,海外中文报刊所走过的七十五年路程,显示出艰难始创、发展壮大、分化组合和潮涨潮落这样一个周期性规律,并具有三大特点:首先,不论主办者是华侨、留学生,还是华裔,也不论各自有无政党倾向背景,抑或政治观点是否相同,他们在传播中华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外人民友好、沟通商业信息、维护华侨正当权益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例如:在日本出版的《湖北学生界》、《浙江潮》等报刊就经常刊发一些颂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批判奴隶主义和顺民思想,提倡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和救国救民的使命感的文章;《河南》杂志曾连续发表鲁迅撰写和编译的介绍达尔文、拉马克、海克尔等西方学者有关进化论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等六篇文章,累计近十字;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则将各种新思想、新学说、新知识的介绍作为主要内容。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和《抗战》三日刊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份重要抗日救亡报刊。

它们的出版经过和宣传报道特点如下:1.《救亡日报》:•出版经过:《救亡日报》于1938年由中国国民党政府指定创办,旨在宣传抗日救亡事业。

由于面临战时环境和日本侵略者的封锁,其出版过程困难重重。

报刊的制作、印刷和发行需要秘密进行,并经常面临敌人的袭击和捣毁。

•宣传报道特点:《救亡日报》以抗日救亡为主题,宣传抗战胜利的意义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

报刊聚焦于报道抗战军事行动、战斗英雄和抗日救亡的进展情况。

它通过鲜明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激励人们坚定意志、团结抵抗日本侵略。

2.《抗战》三日刊:•出版经过:《抗战》三日刊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份抗日救亡报纸。

1940年开始出版,每周三出版一期,在敌占区秘密发行。

由于新闻报道受到严格限制,报刊的采编、印刷和分发都要面临很高的风险。

•宣传报道特点:《抗战》三日刊致力于报道抗日战场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

由于敌占区的限制,报道聚焦于人民的抗战斗争、军民团结和抗日游击战。

报刊通过各种文章和图片,揭示敌人暴行,鼓舞人民斗志,宣传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抗战精神。

这两份报刊的出版经过都非常艰难,它们在战时环境下坚持发行并秘密传播抗日救亡的信息。

它们的宣传报道都以强调抗日斗争的意义和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为特点,通过报道军事行动、英雄事迹和抗战精神,激励人们团结起来,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为保卫祖国付出努力。

这些报刊在传播抗日救亡理念、提升人民意识和组织抗战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老报纸集合

中国历史上的老报纸集合

中国历史上的老报纸* 《申报》简介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

最初,隔日出版一张,4个月后改为日报后,成为著名大报。

该报立场保守。

但对时政偶有批评。

“九•一八”、“一•二八”后,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

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有文章。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 《新民报》简介作为《新民晚报》的前身和“母本”、1929年创刊于南京的《新民报》,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了。

创办人陈铭德、邓季惺。

报纸定名《新民报》有两层意思:一是继承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时的机关报《民报》革命传统;二是取《诗经》“大雅”篇作育新民之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新民报》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抗敌御侮的言论和宣传报道,大得人心。

《新民报》发表《请对日绝交》等社论,极力主张抗日,1938年7月7日,周恩来同志为《新民报》抗战周年纪念特刊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

抗战必胜,建国必成”.1943年6月18日,成都版《新民报》创刊,出四开小型报晚刊,1945年2月1日,《新民报》成都版增出日刊。

重庆、成都日晚刊都受到欢迎。

日销数共达十万份。

解放后《新民晚报》获得了长足发展,报纸发行量和报业经济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晚报之首。

•*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报纸--《大公报》•《大公报》创刊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是中国报纸中的老寿星。

(已经超过《申报》和《字林西报》)。

《大公报》以「忘我之为大」的「大」字,和「无私之为公」的「公」字作为报名,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报名。

在旧中国,《大公报》曾经出过天津、上海、武汉、重庆、桂林、香港等六个版,日总发行量接近二十万份,这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数字。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唯一的一名长驻欧洲的中国的战地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萧乾,第一个派记者(范长江)深入边区,发表系列通讯,向全国公众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各方面情况的,也是《大公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革命报刊简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革命报刊简介
,
,
1 9 47 年2 月2 8 日 被 国 民党反 动 派 强 迫停 刊


3

出32 31 号 刊 词说
: “
时 间长达九 年 一 个 月 又 十 八 天
是 党在 民 主 革命 时 期出版 时 间 最 长 的报 纸
,

除 1 9 3 8年
月 发
,
1 日和 1 935 年 5 月 4 日至 6 日共四 天 报 纸未 搜集 到 暂 缺外 3

1 94 1 年 8 月 3 1
日终
.

_
,
共出
有 时 事评 论

论著

理 论 研究

文艺
捷报

特辑


各地 通讯

翻译

来信等 栏
,
以 时 事 评 论为 主

已着 重 报导 中 国共产 党 对 时 事 的 态度 和 看法

嘴解 放 周刊 》
为拓 开 本
每 期2 4页 以
,
L
,
1 9 6 6 年 由 人 民 出版 社影 印 为七集
(五)
2 0 日停刊
,
、 .

中 国青年 》
4 期 共2
、 。
,
全 国 青年 联合会延 安办 事 处 宣 传部 主 办

1 9 3 9 年 4月 1 6 日 创 刊

194 1
设 有 国际 青年
3 2 开本
,
肯 年 工作 问 题
3 至 4 0页 每期 0

经济

战 术 常 识 问 答 及 信箱 等栏

抗战期间云南境内出版的报刊

抗战期间云南境内出版的报刊
革命生 活半月 刊
5 4 5 5
5 6
警钟 前哨
海鸥
的新 闻 出版事 业 兴旺 起来 , 出 现 了从 未 有 过 的 繁 荣
景象。
那 么, 抗 日期 间 , 云 南 的新 闻出版 事业 繁 荣程
1 7
1 8 1 9
社会
进修 劳动生 活
3 7
3 8 3 9
旋风导撒 抗 建周刊 西南 血 月漫画
大国 民 报
3 云南 日报
2 1
2 2
新 民报
生 活导报
4 0
4 1
姚 安简报
保 山 日报
正义报
5 益世报 滇东 U报 朝报 8 中正 日报 国 日报
2 3
新 真导报
曙 光 口报
4 2
4 3 4 4
石 屏周报
云 南周报 丽 江周报 评 论报
2 5 2 6 2 7
滇 南周报 景 东周报 中南报 力 行报
4 6
昆明晚报 益 世晚报
4、 党政机关所办t ' E  ̄ 1 . I ( 不含 国 民党 党 报 、 政 府 报 ) , 共 4 0种 , 见 下 表
序号 刊物名 序号 刊物名 序号 刚物名

■ 潮 案 广 角
抗战期 间 南境 内出版的报刊
■ 弱 挛琰 攀 搦
序号 刊 物名 l 大 公 序 号 2 1 刊物名 时代轮 序 号 4 1 刊物名 战国策

云 南 是边 疆省 份 , 经济 文 化 比较 落后 。上 世纪 二、 三十年代 , 云 南 的新 闻 出版 事 业 落 后 于 中东 部
大勇三 日刊

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史部分

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史部分

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上海是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的中心。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许多抗日的报刊便首先在这里诞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抗战》三日刊和《救亡日报》。

《抗战》三日刊,1937年8月19日创刊。

从第7号起一度改名《抵抗》,邹韬奋主编。

在创刊号上表明其“内容力求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它突出报道“八一三”上海抗战,主张全民抗战和持久战,沤歌中国士兵的英勇战斗,痛斥亲日派汉奸的妥协言行。

它发扬了《生活》、《大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能迅速反映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并作出评述,又注意反映人民大众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及时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11月下旬第30号起迁往武汉出版。

《救亡日报》,1937年8月24日创刊,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初为国共合作创办,双方出资、出人。

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实际是中共领导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

《救亡日报》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它是一张专登特写、评论、战地采访通讯以及文艺作品的4开4版小型报,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

最多日销3500多份。

上海沦陷后,先后迁往广州、桂林出版。

此外,在上海的抗日救亡期刊还有《文化战线》、《战时妇女》。

《救亡周刊》、《战线》、《战时联合旬刊》等。

上海、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国民党的军政中心,也是抗战初期新闻事业的中心。

1937年春,共产党和国民党谈判合作抗日问题时,共产党就提出要在南京创办报刊,蒋介石口头虽然同意,实际竭力阻挠。

直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1937年10月间,才同意共产党在南京筹办报纸。

共产党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试版送审。

但这时南京已危在旦夕,共产党报刊未能正式出版。

随后,共产党迅速在武汉先后出版了它的机关报刊《群众》和《新华日报》。

《群众》(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

1937年12月正正日在汉口创刊,它比《新华日报》早创刊一个月。

在这一个多月中,《新华日报》编辑部的同志集中力量办这个刊物,在国民党从上海、南京节节败退的时期,它发表过中共中央文件,也对国内战局、抗战政策以及国际问题作过研究,还发表了不少有关推动群众运动的文章。

抗日时期有影响的通俗报纸——《老百姓》

抗日时期有影响的通俗报纸——《老百姓》

革 文 四 “ 、

中 为 传 媒 正 确 的 导 向 和 保 护 文 化 传 播 而 抗
争 文 “ 革 ” 中 “ 四 人 帮 ” 把 持 新 闻 报 道 和 文 化 领 域 的 控 制 权


周 恩 来 的 抗 争 较 为 困 难 , 但 是 他 仍 然 做 了 努 力 。 例 如 1 9 72 年
( 根 据 曹 晶 晶 《报 纸
时期<老百姓>报》 ,
新 界 《

》2 0 1 3

第 8 期 )不仅行销 国 内
13

还 传播至美



加 、


法 、
、 瑞
典 等 国 家 。 ( 根 据 傅 国 涌 《李 敷 仁 与 〈 老 百 姓 〉 报 》 《 炎 黄 春 秋 》 ,


调 査 于 5 月 24 日 致 信 多 位 文 化 、 新 闻 、 电 影 界 的 领 导 同 志









照 、
片和新



片不
是少


而是
多而

复 , 水 平 不 高 , 人 员 也 重 复 。 他 要 求 召 开 专 门 的 会 议 , 邀请 一
线
同志
参加
刊 此 时 共 版 期 ,

113

《 老 百 姓 》 在 没 有 代 销 处 发 、 行 网 的 情 况 下 仅 创 刊 三 个
月 ,
在陕 、
豫 、
晋 的 销量 已达

16505047_抗日时期有影响的通俗报纸——《老百姓》

16505047_抗日时期有影响的通俗报纸——《老百姓》

新闻前哨2018年第5期1937年11月12日,在西安师范学校内出现一份抗日的通俗报纸———《老百姓》,创办人是共产党员李敷仁和一群热心这一事业的人。

初为八开两版、旬刊,后扩充为四开四版,周报。

该报栏目丰富,有社评、时评、短评、述评以及一周战事、社会情况、读者来函、防空防毒知识等。

1940年4月17日,国民党当局以“登记手续不全”(根据李敷仁发表于《老百姓》1940年4月6日的《与读者告别》)为由勒令《老百姓》停刊,此时共出版113期。

《老百姓》在没有代销处、发行网的情况下仅创刊三个月,在陕、豫、晋的销量已达1500份,1938年4月增加至6000份,到一周年时已发行至1万份了。

(根据曹晶晶《报纸“通俗化”的典范:抗战时期<老百姓>报》,《新闻界》2013年第8期)不仅行销国内13省,还传播至美、英、加、匈、法、瑞典等国家。

(根据傅国涌《李敷仁与〈老百姓〉报》,《炎黄春秋》2003年第1期)瑞典有三家报纸转载了《老百姓》的文章,莫斯科选订的14种中国报刊里,就有委托商务印书馆代订的《老百姓》。

(根据朱玲、刘小勇《从〈老百姓报〉看报纸如何贴近大众》,《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当时《西北文化日报》1938年5月15日刊载的文章提及:“西安出的《老百姓》在乡下销路很好,一般农民即使不识字的,都很留心它;常常在报纸刚一寄到的时候,就被抢着拿走了。

”重庆的《爱国公民报》1940年5月6日也刊文称:“在西安发行一百一十三期印出五百万份以上的通俗报《老百姓》报在西北战场可算是`洛阳纸贵',有时还誉满中外。

”(刘荣庆《李敷仁和他主办的〈老百姓报〉》,《陕西地方志》1993年第1期)此处“五百万”之说浮夸了,应为100多万。

李敷仁发表于《解放日报》的关于《老百姓》的总结文章《忆〈老百姓报〉及其与读者的结合》,概括其成功经验就是一条:“我们的报纸要彻底交给人民,真正成为人民的报纸,说老百姓心中要说的话”。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抗战8年中,国民党统治区报刊随着战局和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作3个阶段。

1、抗战初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报业集中地的上海,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报刊出版的中心。

新办的抗日报刊达数十种。

主要有: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救亡日报》,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上海编辑人协会办的《文化战线》,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办的《救亡周刊》,陶行知主持的《战时教育》,进步文化工作者办的《战线》五日刊,几家刊物合并出版的《战时联合旬刊》等。

原有的几家报纸纷纷派出战地记者加强军事新闻报道。

《大公报》记者长江、秋江的战地通讯,曹聚仁为《立报》采写的"战地特讯",引人瞩目。

上海、南京沦陷后,抗日报刊出版中心转移到武汉。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办,除原有国民党办的《武汉日报》、《扫荡报》外,新出版的报刊还有: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由《抗战》三日刊和《全民》周刊合并而成),《大公报》汉口版,《战时旬刊》,《战时青年》,《抗战文艺》,《抗敌新闻》,小型通俗刊物《救中国》,东北救亡总会刊物《反攻》等。

1938年3月,全国性新闻团体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正式成立,组成广泛的新闻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战中期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治统治中枢的"陪都"重庆,成为国统区报刊出版中心。

原在沿海城市出版的大批报刊相继向内地迁移,加上原有地方报纸,重庆报纸最多时达23家。

主要有:《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新民报》、《时事新报》、《新蜀报》、《国民公报》、《商务日报》、《西南日报》等。

还有《群众》、《全民抗战》等大批期刊。

此外,桂林、西安、成都、昆明等城市,亦是报刊出版比较集中的地区。

许多报纸增设分版,如《中央日报》以重庆版为总社,先后出有湖南、贵阳、昆明、成都、广西、福建、安徽等10多个分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其它报刊在日寇占领的沦陷区,不少爱国志士曾创办一些秘密的地下抗日报刊。

在天津有《高仲明纪事报》、《炼铁工》、《抗战》、《匡时》、《前哨》月刊、《火线上》、《突击》、《后方》等。

江苏苏州附近小镇上出版有《青白报》。

上海沦陷后,在尚未被日寇占领的被称为"孤岛"的租界地区,爱国志士利用英、美、苏等国商人充当发行出版人的名义注册,创办了一批挂着"洋商报"旗号的中文抗日报刊,著名的有《译报》、《文汇报》、《导报》、《时代》周刊等。

此外,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香港,曾是抗日进步报刊出版的一个特殊阵地。

有中共领导的《华商报》晚刊、邹韬奋主持复刊的《大众生活》、《大公报》香港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办的《光明报》等。

日寇和汉奸在沦陷区出版大批敌伪报刊,用作欺骗、奴化和毒害被占领区中国民众的宣传工具。

主要有北平的《新民报》、《武德报》、《实报》、《华北新报》,天津的《庸报》,上海的《新申报》、《中华日报》,南京的《总汇报》、《南京新报》,广州的《迅报》等。

(张之华)《高仲明纪事》报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占领下的天津秘密出版的中国抗日报纸。

1937年9月创刊于天津法租界内,1939年9月停刊,共出版700余期。

主要创办人是原天津《大公报》编辑、记者顾建平。

油印日报,16开,日出12张,后改为八开4张。

主要抄收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新闻。

最初发行几十份,后发行约1000份。

(陈业劭)《译报》《每日译报》中国上海"孤岛"时期出版的抗日报纸。

1937年12月9日创刊。

四开4版日报。

夏衍负责主持。

编辑部有姜椿芳、梅雨(梅益)、于伶等。

为避开日本占领军的新闻检查,全部新闻、特写、通讯、论文稿源均编译自外国在华外文报刊。

创刊号刊登了毛泽东对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日销万余份。

屡遭日伪的恐吓干扰,迫使印刷所不敢承印,于12月20日出版12期后被迫停办。

1938年1月21日改名《每日译报》复刊。

雇用英国人孙特司〃裴士和拿门〃鲍纳出面任发行人和经理,以"英商中华大学图书公司"名义注册出版。

实际由梅雨负责主持。

林淡秋、戴平万、杨帆、冯宾符等参与编撰。

王任叔、钱杏邨、于伶、陈望道等主编副刊和专刊。

在新四军中设特派记者。

创刊初版式和内容均沿袭《译报》。

从2月20日起,增发本报新闻。

6月28日扩大为对开张大型日报,并附四开一张副刊、专刊版。

由单纯译报成为综合性大报。

以消息灵通,凡解独到,新颖生动,受到读者瞩目。

另出有《译报周刊》和综合性丛刊《公论丛书》。

1939年5月18日在日本压力下,《每日译报》被迫停刊。

(张之华)《新民报》(北平)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汉奸组织新民会的机关报。

1938年1月1日在北平出版。

系新民会掠夺原《世界日报》后改组而成。

日本人武田南阳任社长,新民会会长王揖唐、朱深、王克敏等先后担任名誉总裁。

该报鼓吹"和平反共"、"建立东南亚新秩序",还用黄色材料毒害中国读者。

主要采用日伪通讯社"中华通讯社"的新闻稿。

在宣传手法上采取欺骗、造谣和恐吓的法西斯手段。

1944年4月30日停刊。

(高云才)《文汇报》中国现代有影响的综合性日报。

1938年1月25日创刊于上海。

为避开日本侵略者检查,雇用英国人克明充当挂名的发行人兼主笔,以"英商文汇有限公司"名义注册出版。

实际是由严宝礼、沈彬翰、胡雄飞、徐耻痕等人集资创办。

严宝礼任总理,胡惠生任总编辑。

《大公报》提供租让馆址、印刷等方便条件并投资1万元入股,派徐涛成担任主笔,成为编辑部实际负责人。

该报坚持抗日爱国立场,不为敌伪的利诱和威胁所动,通过公正言论、独特消息和《世纪风》副刊文字,曲折地报道抗战局势,透露抗日根据地真实情况;并开展救济中国难民捐款,发起读者献金支持抗战等多种社会活动,受到民众欢迎。

最初为对开一大线,后扩充为2-4大张,销数达5万多份,居"孤岛"报纸首位。

又增出《文汇报晚刊》、《文汇年刊》。

1939年5月18日,在日本压力下,租界英国当局以"抗日言词激烈,影响租界秩序"的罪名责令文汇日、晚刊停刊两周。

同时,敌伪政府用重金收买克明,谋划盗用《文汇报》名义复刊,被编辑部同人抵制。

1945年8月18日试行复刊,日出八开一张。

同年9月6日正式复刊,张国淦任代董事长。

严宝礼仍任总经理。

10月改组编辑部,更新编辑方针,恢复进步民营报纸传统。

艇铸成、宦乡分任正、副总主笔,陈虞孙、柯灵、孟秋江等组成编撰骨干力量,宣扬民主、进步,反对独裁、内战,报道支持工人、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出至1947年5月24日,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勒令停刊。

部分编辑人员出亡香港。

1948年9月9日创办香港《文汇报》,由李济深、蔡廷锴、虞顺懋、严宝礼、徐铸成组成董事会。

总主笔徐铸成,正、副总编辑马季良、柯灵,总经理严宝礼。

继续宣扬爱国、民主、进步的主张。

发行达2.5万份。

1949年上海解放,6月21日上海版复刊。

1953年元旦实行公私合营。

1956年5月合并放北京《教师报》。

同年10月1日迁回上海复刊。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受到批判。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控制。

1976年10月后,成为中共上海市委领导的全国性综合报纸。

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以报道教育、科学、文艺、理论、卫生、体育新闻为主要内容。

1992年由对开4版扩大为8版。

增加新闻信息量、合办多种专刊和副刊。

先后办有《文汇读书周报》、《文汇电影时报》、《文汇月刊》。

(张之华)中国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纸。

1938年4月2日创刊,雇用英国人雷纳克当挂名发行人。

实际由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出版。

总编辑刘述笙,经理蒋光堂。

后恽逸群任主笔。

梅益、王任叔、杨潮参与编辑工作。

宣称要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说话","扫除当前一切障碍,向历史进化的途程猛进"。

它宣传抗战局势,激励民众抗日救国的斗志。

1938年11月24日、25日恽逸群撰发的评论《异哉汪精卫之言》,是全国报刊上首次公开揭露汪氏汉奸面目的好文章。

与《译报》、《文汇报》等发起"节约献金运动",支援战火中的难民同胞。

1939年4月曾出版《导报曾刊》,由恽逸群主办。

多次受到日伪的恐吓和破坏。

同年6月17日报社被汪伪武装特务袭击,7月1日被迫停刊。

(张之华)《中华日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敌伪报纸。

1939年7月10日创刊。

日出对开一张半。

汪精卫集团的主要宣传工具。

社长林柏生,总经理叶雪松,总编辑郭秀峰。

次年3月汪伪南京政府成立后,许力求任代理社长,刘石克、褚葆衡、刘静哉先后任总编辑。

该报大量刊登汪伪政府官方言论,充当日本侵华的喉舌,受到抗日爱国民众抵制,报馆机器间和新馆址曾多次被投掷炸弹袭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汪伪政权解体,8月21日终刊。

该报前身为国民党内汪精卫改组派的机关报,1932年4月11日创刊上海,林柏生任社长,赵慕儒、许力求分任总编辑、总主笔。

1934年3-10月,副刊《动向》在聂绀弩主编下,得到鲁迅等左翼作家经常投稿支持。

1938年10月该报因经费无着停刊。

(张之华)《华商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报纸。

1941年4月8日创刊于香港,对开一张晚报。

廖承志主持筹办。

华比银行经理人邓文田、邓文钊出任正副总经理兼督印人,副总经理范长江主持日常工作。

总编辑胡仲持,总主笔张友渔,夏衍、金仲华、乔冠华、张铁生、羊枣(杨潮)等参与编撰。

办报方针是:对内要求团结、民主、进步,反对分裂、独裁、倒退;对外反对英美对日妥协,揭露和批语英美绥靖政策和"东主慕尼黑"阴谋。

邹韬奋参与筹办并撰写长篇连载《抗战以来》。

以港澳和世界和地华侨及外国进步人士为主要读者对象,销数达一两万份。

1941年12月12日,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停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4日在香港复刊,改为早报,日出对开两大张。

董事长兼督印人邓文钊,总旨理萨空了,总编辑刘思慕,副总编辑先有邵宗汉、廖沫沙、杜埃。

社论委员会居员有章汉夫、许涤新、乔冠华、刘思慕、廖沫沙、张铁生、夏衍。

复刊前期以反对内战和独裁,争取和平与民主为主要宣传内容;解放战争转入反攻阶段后,宣传基调随之转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发行立足香港,扩大推销到内地,特别是华南广大城乡。

1949年10月14日广州筹办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机关报《南方日报》。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机关报。

1941年9月18日在香港创刊。

社长梁漱溟,督印人兼总经理萨空了,总编辑俞颂华。

羊枣编撰国际新闻版,萨空了兼副刊《鸡鸣》主编。

该报创办目的是为新成立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提供发表政见的讲坛。

它致力于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倒退;呼吁实行民主自由与法制。

为了便于报纸展开工作,在创旰前政团同盟各方面成员(来自3党3派)协商订立了5项出版公约。

该报曾以公告形式发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等文献,连载梁漱溟所写的《我努力的是什么》。

1941提12月14日因平洋战争全面爆发而停刊。

1946年8月和1948年3月两度在香港复刊,出版旬刊、半月刊。

(高云才)《华北新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日伪报团。

1944年4月1日创刊于北平。

由原日伪《新民报》改组,以原社址为总社,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情报局副局长管翼贤兼任社长,日本人大川幸之助任副社长。

同日,北平、天津两地的5家日伪报纸《新民报》、《实报》、《民众报》、《庸报》、《新天津报》全部停刊。

华北各城市设立《华北新报》地方分社。

天津《庸报》改组为《天津华北新报》。

同年11月原《石门新报》改组,出版《石门华北新报》。

12月原《河北日报》和《新民报》太原分社改组,分别出版《保定华北新报》、《太原华北新报》。

从此,华北地区日伪新闻宣传工具改由汉奸出面代替日本侵略军支撑门面。

北平《华北新报》开始日出一大张,最后减缩为日出八开一小张。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敌伪报纸全部解体。

(张之华)《康德新闻》伪满洲国官办垄断报团。

1941年8月25日伪满公布新闻社法,官方投资成立康德新闻社,原有日伪绝大多数中文报社(计18家)改组成立分、支社,统一归属康德新闻社。

总社设新京(即长春),原《盛京时报》社长梁谷保藏任理事长,《大北新报》社长山本久治任专职理事。

在长春总社出版《康德新闻》,1944年7月1日由伪满国务院机关报《大同报》改组而成,初为对开4版,出过晨报、晚报、日报。

后缩减为四开2版小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次日《康德新闻》随之告终。

在沈阳出有《康德新闻》奉天版,1944年9月14日由老牌《盛京时报》改组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