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
红外线(Infrared rays)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Infrared radiation).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近年来,由于检测设备的完善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红外线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物学效应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获得了许多进展.红外线特别是远红外线已被广泛运用在医疗保健产业中,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红外线产品也大量出现.本文在此主要对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的现况进行介绍.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通过放射方式辐射到物体时,被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传递给物体内的原子、分子等粒子,使这些粒子发生不规则运动,引起物体的升温作用,称为远红外线的一次效应,也称为增温效应.产生一次效应的同时,物体也随之发生其他的化学、物理等改变,这称之为物体吸收远红外线辐射后产生的二次效应,也称为继发效应.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外界红外线辐射人体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1]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极作用[2].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有学者认为远红外线可对细胞产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1].也有人认为波长8~14微米的远红外线可称为“生命光线”,能够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它作用于人体水分子时可对人体内老化了的大分子团产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组合成较小的水分子团,在这个过程中,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团表面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强了细胞的活性和表面张力.由于渗透细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加强,因此增强了人体细胞的正常机能,使杀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减少了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3].庞小峰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释放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机制和特点,认为红外线对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效应和医学功能主要来自红外线的非热生物效应.1~7μm 的红外线波可以透射过皮肤到细胞上,被蛋白质分子吸收.蛋白质分子能够而且也只能吸收或发射出1~3.5μm 和5~7μm 波长的红外线,这一范围波长的红外线吸收后能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的量子振动,从而可使生物能量顺利地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使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保持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的生物能量是由ATP 的水解提供的,但是,一旦ATP 分子或ATP 酶(ATP 的水解需要酶的参与) 或水不足,或者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改变或畸变等等原因,便可使提供的生物能量不足以引起酰胺键的正常振动或生物能量不能正常传递. 生物组织在得不到足够能量时,便不能正常生长,会诱发出各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用具有上述波长的红外线照射,并能被蛋白质吸收,就可以使蛋白质分子恢复正常和正常传递生物能量,从而可能使生物组织从病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使疾病得到治疗. 在红外线医疗仪的临床试验中也证明,对生物体或人有一定医疗效果的红外线也正好是在此波长范围内, 即0.8~1.6μm 和4.8~7μm[4].红外线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还处于刚起步状态,在各波段的红外线中以中波红外线更易作用于免疫细胞,促进其生物学功能.红外线的作用除与其波长有关外, 还与其发射的光子数目有关, 即与辐射强度和辐射时间有关, 过量的红外线辐射还可能对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曹志然等认为红外线照射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辐射可调节机体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状态, 从而达到调节免疫系统的目的.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被机体吸收后能增强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周围的生物场, 使其活性及相互调控作用增强,红外光子可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受激点, 这些受激点包括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如T 细胞表面的PHA-R, TCR, L-2R 等) 和一些酶类, 从而激活细胞, 使细胞增殖和分化[5].毛文等推测其作用机理在于红外线可能激活组织深部感受器,其生理生化效应一方面通过神经—体液反射途径,另一方面可能通过目前尚未十分了解的经络传导途径,对生物大分子、细胞及脏器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有整体良性效应[2].二、红外线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热辐射又称红外辐射,钢铁冶金企业高温作业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强热辐射性高温.特别是在钢铁冶炼、红钢热轧和中型烧结机,是典型的红外热辐射接触作业.波长0.8~1.2μm的短波红外线可透过角膜进入眼球、房水、虹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液吸收一部分红外线而导致白内障,称之为“红外线白内障”,国内外均首先见于玻璃工、钢铁冶炼工人.曹多志等发现铁冶金各炉前作业热辐射危害仍十分严重,随作业工龄增加视力有明显下降趋势,晶体混浊检出率达9.46% ,并发现与热源距离及本岗位工龄有关[6].有研究也指出紫外线(UVR) 和红外线( IFR) 对眼及皮肤的损伤是电焊作业职业损害的一个重要方面,电焊作业时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可引起角膜和晶体损伤[7].太阳光中的红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不同于紫外线.紫外线主要引起光化学反应和光免疫学反应, 而红外线照射所产生的反应是由于分子振动和温度升高所引起的.红外线引起的热辐射对皮肤的穿透力超过紫外线.其辐射量的25%~65% 能到达表皮和真皮, 8%~17% 能到达皮下组织.红外线通过其热辐射效应使使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皮肤过早衰老和色素紊乱.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红外线还能够增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 加速皮肤衰老过程.使用同样的防晒产品和同样能量的紫外线强度下, 在户外自然阳光下所测到的SPF 值(防晒系数)明显低于在实验室人工光源下所测得的防晒效能,这是由于在自然阳光下, 皮肤受到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双重作用而引起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加速组织变性中的作用是一样的.红外线也能促进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的发展[8].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研究红外线可被体表浅表组织吸收, 有显著干燥脱水作用, 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 起到消炎镇痛作用.临床上采用局部外用红花油加远红外线照射来治疗褥疮,发现疗效好且见效快[9].利用远红外线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结果止痛、止疱和结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0].有实验表明,生物陶瓷远红外线对烧伤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对损伤疼痛的治疗,以慢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最好[11].临床护理观察发现,在传统的纺织品材料中加入超细陶瓷微粒制成的远红外线护具如护腰、护膝、护肘、护腕、颈围等,在消炎、消肿、活血、止痛、通经活络、改善微循环方面有显著效果.比硫酸镁湿热敷、热水袋热敷及药物封闭等方法效果好,同时可以避免因封闭给病人带来的痛苦[12].新生儿红臀和溃疡以往多采用外用消毒药物洗涤及保持干燥等方法加以防治,疗效差且易复发.采用远红外线辐射加温床对红臀和臀部溃疡患儿进行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平均治愈时间缩短,有效率更高[13].新生儿硬肿症治疗中的复温问题是治疗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过去采用普通暖箱逐渐复温效果较差,现在采用远红外线快速复温后患儿病死率明显下降,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14].皮瓣坏死是整形外科等临床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主要是因为微循环障碍,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办法.姜平等通过活体直接观察大鼠背部随意皮瓣的微循环变化,探讨了2.5~15μm 波段的远红外线对皮瓣成活的影响.发现远红外线局部辐射具有类似于血管扩张剂的生物学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提高皮瓣成活率,且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无明显副作用[15].日本有学者报道使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多种类型的斑秃有明显疗效[16].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痛治疗疗程短、疗效好[17].变形性关节炎采用点式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和传统的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相比较, 虽然近红外线组治疗次数多于传统神经阻滞组, 但治疗范围广,可避免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显效率较高,作用持久不易复发.其机理可能为光照起到光电能的刺激作用,电磁波作用及光化学作用,因而能抑制神经的兴奋、松弛肌肉、舒张血管、增加血流,促进淋巴循环,促进活性因子的产生,从而起到治疗作用[18].有人对66例心脑血管病人经低温激发远红外线治疗前后的血液粘度进行观察,发现低温激发远红外线具有以低温热功率效应为主的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减轻胸闷、心悸、头昏、麻木等症状[19].近红外线治疗对CAH 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患者SG、IgG、γ-球蛋白下降,ANA、RF转阴, SA、CH50、C3上升, 体液免疫有正常化趋向[20].红外线辐射还能促进Con-A 诱生产生L-2 的作用,显著提高大鼠脾细胞的ADCC 效应,使小鼠对PHA 刺激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高, 脾指数增大,提高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数目和脾内巨噬细胞的数目[5],对机体自由基代谢及N K 细胞活性也有良好影响[2].应用红外线照射膀胱区治疗尿潴留和其它药物疗法相比,产妇无痛苦, 不增加产后出血量, 易被产妇接受.红外线作用于皮肤后, 被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引起皮温升高, 刺激皮肤内热感受器, 通过丘脑反射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血管扩张, 血循环加强, 促使渗出液吸收, 利于炎肿消退, 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因而对尿潴留治疗效果明显[21].盖启凤等用波长2~25μm的远红外线照射下腹部压痛区(包括气海、关元、带脉等穴位)来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患者62 例,均经妇产科临床检查与B超确诊,均有下腹部疼痛及压痛,妇科检查均触到囊性包块,痊愈显效率88.6 % ,总有效率96.6 %.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可以增加局部的微循环功能,增强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能力,促进炎症吸收[22].有人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小儿肠痉挛208 例,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且简便易行, 无副作用, 儿童乐于接受[23].红外辐射对糖尿病兔的高血糖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其代谢调节机制为对环核苷酸环化酶(AC) 活性抑制的同时激活磷酸二酯酶(PDE)活性,使环磷酸腺苷(cAMP)合成受阻而水解加速,cAMP 水平下降,血糖随之降低[24].有人通过体内实验探讨了远红外线对荷瘤鼠S180大脑内源性鸦片类物质的影响,发现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各组大脑β—内啡肽、亮氨酸脑啡肽含量明显增加.脑啡肽能中间神经元被认为能与痛觉传入轴突形成轴—轴突触,能产生有力的抑痛作用.这为临床上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和减轻肿瘤患者疼痛和缓解带状疱疹、肢体疼痛提供了理论依据[25].在许多疾病状态下,由于活性氧产生过度或抗氧化酶类活性降低,可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细胞膜并进而导致了细胞死亡.有资料表明,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表明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酶不足.滕艳杰等通过体内实验,探讨了中远红外线治疗对荷瘤鼠肝脏自由基代谢的变化,发现应用中运红外线治疗,肝脏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MDA是双键脂肪酸过氧化产物,它的含量反应了脂质过氧化物的浓度.中远红外线由于活化细胞而使荷瘤鼠肝脏组织MDA含量明显减少,肝脏SOD和GSH—Px活力明显升高,从而使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26].微量元素在体内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作为机体多种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生长发育、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机体衰老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对各种疾病引起的微量元素的过多或减少,目前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王建杰等研究了全科广谱治疗仪照射对小鼠肝脏微量元素的影响,发现峰值波长7~10μm的中远红外线照射对微量元素的失衡能够进行双向调节,对于正常含量也可促进其吸收,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保健作用[27].电光性眼炎是由于电焊工防护不当,眼部受紫外线过度照射所引起的角膜和结膜炎症反应.目前在治疗电光性眼炎上,还没有特效的疗法.有人根据红外线可抑制紫外线红斑反应的原理,用远红外线治疗电光性眼炎,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推测其原理:红外线是长波光线,其量子能较少,但其光流较为强大,具有明显的热效应,它对紫外线造成眼部的光电性损害有缓解作用.红外线的热作用还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对肌肉组织有松弛作用.所以对眼部解痒止痛的效果很好[28].Schramm JM等报道联合应用红外线和微波治疗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29].远红外按摩理疗床对急、慢性腰腿痛、颈椎病、落枕及肩周炎有较好的疗效[30].红外线治疗与磁疗适用于多种疾病所致的关节肌肉的损害与功能障碍,综合的应用红外线治疗与磁疗两种理疗方法,与单纯治疗比较,不仅起到相加和协同作用, 同时又可以缩短病程, 提高疗效,达到满意的效果[31].现在已有多款产品在临床上应用,如远红外线磁疗型腰椎牵引器在家庭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疗效与在医院中牵引治疗的疗效相近[32].光磁按摩保健治疗器经多家医院试用验证,具有明显的镇痛、消肿、舒经通络、活血化窃及温中理气等功效,治疗痛经及慢性腹痛及增生等症取得了满意效果,特别对急性扭挫伤和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病症有显著疗效[33].。
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
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远红外线在所有太阳光中,他最能深入皮肤和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保持一定的温度,远红外线还是一种电磁波,能迅速的被人体吸收,渗入人体的远红外线便会引起原子和分子的振动,再透过共鸣吸收,形成热反映,促使皮下深层温度上升,微细血管扩张促使血液循环,将淤血等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全部清除干净,重新使组织复活,促进酵素生长。
原本滞留在体内的老旧废物和有害物质,会随着新陈代谢由汗腺排出体外,而存在于毛孔中的化妆品残余物,就能够不必透过肾脏,直接从皮肤和汗水一起排出体外,可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
这些好处都可以从温度约 40 度左右的低温远红外线的研究结果上得到印证。
一、何为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一种具有强烈作用的反射线特征:1.肉眼不可见,波长为 5.6~1000 微米2.具有直射、曲折、反射等光学性质3.任何物质吸收都会引起热反应4.具深透力应用:其中在 8~14 微米波长的远红外线与人体放射的波段相同,根据无数国际权威研究机构临床报告,相同波长的远红外线对人体具有良好的理疗效果。
所以把控制在该波段的远红外线发热体产生的射线称为理学疗法之光,简称“ 生命之光” 。
二、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远红外线在所有太阳光中,他最能深入皮肤和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保持一定的温度,远红外线还是一种电磁波,能迅速的被人体吸收,渗入人体的远红外线便会引起原子和分子的振动,再透过共鸣吸收,形成热反映,促使皮下深层温度上升,微细血管扩张促使血液循环,将淤血等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全部清除干净,重新使组织复活,促进酵素生长。
原本滞留在体内的老旧废物和有害物质,会随着新陈代谢由汗腺排出体外,而存在于毛孔中的化妆品残余物,就能够不必透过肾脏,直接从皮肤和汗水一起排出体外,可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
这些好处都可以从温度约 40 度左右的低温远红外线的研究结果上得到印证。
三、远红外线对人体的作用———预防保健理疗促进血液循环:利用远红外线反应,使皮下深层皮肤温度上升,扩张微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复活酵素,强化血液及细胞组织代谢,对细胞恢复年轻有很大的帮助并能改善贫血。
红外线灯原理
红外线灯原理
红外线灯是一种发射红外线辐射的设备,其原理基于热电效应和半导体材料的特性。
红外线灯内部包含一个或多个半导体材料,通常是银酸锌或锗。
当通过红外线灯的电流时,半导体材料将会被加热。
半导体材料受热后,会产生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被转化为红外线辐射。
在红外线灯中,热电效应起到关键作用。
热电效应是指当两个不同材料的接触点温度变化时,会产生电势差的现象。
红外线灯中的半导体材料会产生温度差,从而引发热电效应。
这个电势差将导致电子在半导体材料中移动,形成一个电流。
通过控制在红外线灯中流过的电流,可以调节半导体材料的加热程度,进而控制红外线辐射的强度。
较高的电流将导致较高的温度和较强的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灯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红外线烘烤、红外线照明、红外线通信等。
在照明应用中,人们通常需要使用红外线灯来给物体提供补光,以供红外线摄像机或其他红外感应设备使用。
总之,红外线灯基于热电效应和半导体材料的特性,通过控制电流来产生红外线辐射,用于各种照明和感应领域。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简介红外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特点。
虽然人眼无法直接感知红外线,但红外线在生物体中却产生了多种生物学效应,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和工程领域。
本文将介绍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红外线的作用机制红外线能够通过生物体的组织和细胞,与分子和原子之间的振动和转动等产生相互作用。
红外线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温度增加作用:红外线的能量可以使生物体的温度升高,这种热效应可以通过吸收红外线的组织中的水分子、蛋白质和脂类等产生。
•光谱吸收作用:红外线的不同波长会被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吸收,产生电子、振动和转动的激发和共振现象。
•改变细胞代谢:红外线对生物体的细胞代谢有一定的影响,可以改变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和酶活性等过程。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1.促进血液循环:红外线能够加速血液流动,增加血管舒张,改善血液供应,有助于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2.缓解疼痛:红外线可以激活生物体内的内啡肽系统,释放内啡肽和内源性阿片肽,从而缓解疼痛感。
3.加速伤口愈合:红外线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修复,加速伤口的愈合过程。
4.抗炎作用:红外线可以调节细胞的免疫反应,减少炎症反应,具有抗炎作用。
5.提高免疫力:红外线可以增加细胞分裂活动,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活化,提高免疫力。
6.改善皮肤状态:红外线能够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改善皮肤弹性,减少皱纹和色斑。
红外线的应用医学应用由于红外线具有上述多种生物学效应,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下面是红外线在医学中的主要应用:1.红外线热疗:通过使用红外线灯、激光或红外线传感器等设备,将红外线直接照射在患处,以提高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促进伤口愈合。
2.红外线成像:红外线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红外线的吸收情况,获得生物体内部组织的温度和代谢状态,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
3.红外线光谱诊断:红外线光谱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红外线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对生物体内部的化学成分和结构进行分析,用于病理学研究和药物开发。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
红外线(Infrared rays)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Infrared radiation).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近年来,由于检测设备的完善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红外线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物学效应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获得了许多进展.红外线特别是远红外线已被广泛运用在医疗保健产业中,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红外线产品也大量出现.本文在此主要对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的现况进行介绍.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通过放射方式辐射到物体时,被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传递给物体内的原子、分子等粒子,使这些粒子发生不规则运动,引起物体的升温作用,称为远红外线的一次效应,也称为增温效应.产生一次效应的同时,物体也随之发生其他的化学、物理等改变,这称之为物体吸收远红外线辐射后产生的二次效应,也称为继发效应.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外界红外线辐射人体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1]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极作用[2].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有学者认为远红外线可对细胞产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1].也有人认为波长8~14微米的远红外线可称为“生命光线”,能够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它作用于人体水分子时可对人体内老化了的大分子团产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组合成较小的水分子团,在这个过程中,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团表面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强了细胞的活性和表面张力.由于渗透细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加强,因此增强了人体细胞的正常机能,使杀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减少了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3].庞小峰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释放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机制和特点,认为红外线对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效应和医学功能主要来自红外线的非热生物效应.1~7μm 的红外线波可以透射过皮肤到细胞上,被蛋白质分子吸收.蛋白质分子能够而且也只能吸收或发射出1~3.5μm 和5~7μm 波长的红外线,这一范围波长的红外线吸收后能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的量子振动,从而可使生物能量顺利地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使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保持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的生物能量是由ATP 的水解提供的,但是,一旦ATP 分子或ATP 酶(ATP 的水解需要酶的参与) 或水不足,或者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改变或畸变等等原因,便可使提供的生物能量不足以引起酰胺键的正常振动或生物能量不能正常传递. 生物组织在得不到足够能量时,便不能正常生长,会诱发出各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用具有上述波长的红外线照射,并能被蛋白质吸收,就可以使蛋白质分子恢复正常和正常传递生物能量,从而可能使生物组织从病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使疾病得到治疗. 在红外线医疗仪的临床试验中也证明,对生物体或人有一定医疗效果的红外线也正好是在此波长范围内, 即0.8~1.6μm 和4.8~7μm[4].红外线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还处于刚起步状态,在各波段的红外线中以中波红外线更易作用于免疫细胞,促进其生物学功能.红外线的作用除与其波长有关外, 还与其发射的光子数目有关, 即与辐射强度和辐射时间有关, 过量的红外线辐射还可能对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曹志然等认为红外线照射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辐射可调节机体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状态, 从而达到调节免疫系统的目的.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被机体吸收后能增强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周围的生物场, 使其活性及相互调控作用增强,红外光子可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受激点, 这些受激点包括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如T 细胞表面的PHA-R, TCR, L-2R 等) 和一些酶类, 从而激活细胞, 使细胞增殖和分化[5].毛文等推测其作用机理在于红外线可能激活组织深部感受器,其生理生化效应一方面通过神经—体液反射途径,另一方面可能通过目前尚未十分了解的经络传导途径,对生物大分子、细胞及脏器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有整体良性效应[2].二、红外线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热辐射又称红外辐射,钢铁冶金企业高温作业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强热辐射性高温.特别是在钢铁冶炼、红钢热轧和中型烧结机,是典型的红外热辐射接触作业.波长0.8~1.2μm的短波红外线可透过角膜进入眼球、房水、虹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液吸收一部分红外线而导致白内障,称之为“红外线白内障”,国内外均首先见于玻璃工、钢铁冶炼工人.曹多志等发现铁冶金各炉前作业热辐射危害仍十分严重,随作业工龄增加视力有明显下降趋势,晶体混浊检出率达9.46% ,并发现与热源距离及本岗位工龄有关[6].有研究也指出紫外线(UVR) 和红外线( IFR) 对眼及皮肤的损伤是电焊作业职业损害的一个重要方面,电焊作业时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可引起角膜和晶体损伤[7].太阳光中的红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不同于紫外线.紫外线主要引起光化学反应和光免疫学反应, 而红外线照射所产生的反应是由于分子振动和温度升高所引起的.红外线引起的热辐射对皮肤的穿透力超过紫外线.其辐射量的25%~65% 能到达表皮和真皮, 8%~17% 能到达皮下组织.红外线通过其热辐射效应使使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皮肤过早衰老和色素紊乱.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红外线还能够增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 加速皮肤衰老过程.使用同样的防晒产品和同样能量的紫外线强度下, 在户外自然阳光下所测到的SPF 值(防晒系数)明显低于在实验室人工光源下所测得的防晒效能,这是由于在自然阳光下, 皮肤受到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双重作用而引起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加速组织变性中的作用是一样的.红外线也能促进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的发展[8].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研究红外线可被体表浅表组织吸收, 有显著干燥脱水作用, 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 起到消炎镇痛作用.临床上采用局部外用红花油加远红外线照射来治疗褥疮,发现疗效好且见效快[9].利用远红外线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结果止痛、止疱和结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0].有实验表明,生物陶瓷远红外线对烧伤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对损伤疼痛的治疗,以慢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最好[11].临床护理观察发现,在传统的纺织品材料中加入超细陶瓷微粒制成的远红外线护具如护腰、护膝、护肘、护腕、颈围等,在消炎、消肿、活血、止痛、通经活络、改善微循环方面有显著效果.比硫酸镁湿热敷、热水袋热敷及药物封闭等方法效果好,同时可以避免因封闭给病人带来的痛苦[12].新生儿红臀和溃疡以往多采用外用消毒药物洗涤及保持干燥等方法加以防治,疗效差且易复发.采用远红外线辐射加温床对红臀和臀部溃疡患儿进行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平均治愈时间缩短,有效率更高[13].新生儿硬肿症治疗中的复温问题是治疗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过去采用普通暖箱逐渐复温效果较差,现在采用远红外线快速复温后患儿病死率明显下降,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14].皮瓣坏死是整形外科等临床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主要是因为微循环障碍,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办法.姜平等通过活体直接观察大鼠背部随意皮瓣的微循环变化,探讨了2.5~15μm 波段的远红外线对皮瓣成活的影响.发现远红外线局部辐射具有类似于血管扩张剂的生物学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提高皮瓣成活率,且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无明显副作用[15].日本有学者报道使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多种类型的斑秃有明显疗效[16].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痛治疗疗程短、疗效好[17].变形性关节炎采用点式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和传统的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相比较, 虽然近红外线组治疗次数多于传统神经阻滞组, 但治疗范围广,可避免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显效率较高,作用持久不易复发.其机理可能为光照起到光电能的刺激作用,电磁波作用及光化学作用,因而能抑制神经的兴奋、松弛肌肉、舒张血管、增加血流,促进淋巴循环,促进活性因子的产生,从而起到治疗作用[18].有人对66例心脑血管病人经低温激发远红外线治疗前后的血液粘度进行观察,发现低温激发远红外线具有以低温热功率效应为主的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减轻胸闷、心悸、头昏、麻木等症状[19].近红外线治疗对CAH 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患者SG、IgG、γ-球蛋白下降,ANA、RF转阴, SA、CH50、C3上升, 体液免疫有正常化趋向[20].红外线辐射还能促进Con-A 诱生产生L-2 的作用,显著提高大鼠脾细胞的ADCC 效应,使小鼠对PHA 刺激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高, 脾指数增大,提高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数目和脾内巨噬细胞的数目[5],对机体自由基代谢及N K 细胞活性也有良好影响[2].应用红外线照射膀胱区治疗尿潴留和其它药物疗法相比,产妇无痛苦, 不增加产后出血量, 易被产妇接受.红外线作用于皮肤后, 被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引起皮温升高, 刺激皮肤内热感受器, 通过丘脑反射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血管扩张, 血循环加强, 促使渗出液吸收, 利于炎肿消退, 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因而对尿潴留治疗效果明显[21].盖启凤等用波长2~25μm的远红外线照射下腹部压痛区(包括气海、关元、带脉等穴位)来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患者62 例,均经妇产科临床检查与B超确诊,均有下腹部疼痛及压痛,妇科检查均触到囊性包块,痊愈显效率88.6 % ,总有效率96.6 %.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可以增加局部的微循环功能,增强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能力,促进炎症吸收[22].有人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小儿肠痉挛208 例,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且简便易行, 无副作用, 儿童乐于接受[23].红外辐射对糖尿病兔的高血糖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其代谢调节机制为对环核苷酸环化酶(AC) 活性抑制的同时激活磷酸二酯酶(PDE)活性,使环磷酸腺苷(cAMP)合成受阻而水解加速,cAMP 水平下降,血糖随之降低[24].有人通过体内实验探讨了远红外线对荷瘤鼠S180大脑内源性鸦片类物质的影响,发现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各组大脑β—内啡肽、亮氨酸脑啡肽含量明显增加.脑啡肽能中间神经元被认为能与痛觉传入轴突形成轴—轴突触,能产生有力的抑痛作用.这为临床上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和减轻肿瘤患者疼痛和缓解带状疱疹、肢体疼痛提供了理论依据[25].在许多疾病状态下,由于活性氧产生过度或抗氧化酶类活性降低,可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细胞膜并进而导致了细胞死亡.有资料表明,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表明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酶不足.滕艳杰等通过体内实验,探讨了中远红外线治疗对荷瘤鼠肝脏自由基代谢的变化,发现应用中运红外线治疗,肝脏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MDA是双键脂肪酸过氧化产物,它的含量反应了脂质过氧化物的浓度.中远红外线由于活化细胞而使荷瘤鼠肝脏组织MDA含量明显减少,肝脏SOD和GSH—Px活力明显升高,从而使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26].微量元素在体内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作为机体多种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生长发育、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机体衰老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对各种疾病引起的微量元素的过多或减少,目前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王建杰等研究了全科广谱治疗仪照射对小鼠肝脏微量元素的影响,发现峰值波长7~10μm的中远红外线照射对微量元素的失衡能够进行双向调节,对于正常含量也可促进其吸收,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保健作用[27].电光性眼炎是由于电焊工防护不当,眼部受紫外线过度照射所引起的角膜和结膜炎症反应.目前在治疗电光性眼炎上,还没有特效的疗法.有人根据红外线可抑制紫外线红斑反应的原理,用远红外线治疗电光性眼炎,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推测其原理:红外线是长波光线,其量子能较少,但其光流较为强大,具有明显的热效应,它对紫外线造成眼部的光电性损害有缓解作用.红外线的热作用还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对肌肉组织有松弛作用.所以对眼部解痒止痛的效果很好[28].Schramm JM等报道联合应用红外线和微波治疗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29].远红外按摩理疗床对急、慢性腰腿痛、颈椎病、落枕及肩周炎有较好的疗效[30].红外线治疗与磁疗适用于多种疾病所致的关节肌肉的损害与功能障碍,综合的应用红外线治疗与磁疗两种理疗方法,与单纯治疗比较,不仅起到相加和协同作用, 同时又可以缩短病程, 提高疗效,达到满意的效果[31].现在已有多款产品在临床上应用,如远红外线磁疗型腰椎牵引器在家庭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疗效与在医院中牵引治疗的疗效相近[32].光磁按摩保健治疗器经多家医院试用验证,具有明显的镇痛、消肿、舒经通络、活血化窃及温中理气等功效,治疗痛经及慢性腹痛及增生等症取得了满意效果,特别对急性扭挫伤和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病症有显著疗效[33].。
远红外的功能
托玛琳的功效之一-释放远红外线众所周知,托玛琳有五大功效,其中只有是释放远红外线,人们也知道远红外对人体的好处,那么远红外都有什么功能?红外线的生物效应红外的热效应生物体中的偶极子和自由电荷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有按电磁场方向排列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引起分子、原子伍规则运动加剧而产生的热。
当红外辐射有足够强度时,即超过了生物体的散热能力,就会使被照射机体局部温度升高,这是红外的热效应当红外的热效应,引起了一系列生物效应激活了生物大分子的活性。
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红外区域光子能量不能激励分子的电子能级,所以不像紫外线哪有使物质发生电离。
红外辐射只能激励分子的振动能级。
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一般为1电子伏特一下。
也就是说,由于红外能量比形成分子的原子健能量小,因此不能使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尽管如此,在红外光子,特别是2-69um红外光子的作用下,使生物体的分子能级被激发而处于较高振动能级,这便激活了核算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活性,从而发挥了生物分子调节机体代谢、免疫等活动的功能有利于机体技能的恢复和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促进和改善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
红外作用于皮肤后,大部分能量被皮肤所吸收,被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引起皮问升高,刺激皮肤内部感应器,通过丘脑反射,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
另一方面,由于热作用,引起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血液循环得以改善增强新陈代谢如果人体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引起体内外物质的交换失常,那么,各种疾病将会不约而至,给人体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诸如水和电解质代谢的紊乱,将给生命带来危险;糖代谢紊乱带来的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引起的高脂血症、肥胖症;蛋白质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痛风。
通过红外的热效应,可以增强细胞的活力,调整神经体液机制,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物质交换处于平衡状态。
提高免疫功能。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保护反应,他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对人体防御功能和抗感染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
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紫外线的保健作用过度接触紫外线,会烧伤皮肤,或引起老年性白内障,甚至引起皮肤癌等。
但适量的紫外线对人体却有许多好处:杀菌消毒人体的表皮中分布着一种基底细胞,这种细胞含有“黑色素原” 是一种酪氨酸物质,在紫外线的作用下,“黑色素原”变为黑色,沉着于被晒的皮肤表面,使皮肤呈均匀的黑褐色。
这就是日光晒黑皮肤的重要原因。
这种沉着的色素可吸收较多的光能,迅速转变为热能,并刺激汗腺分泌而散热。
晒太阳能杀死皮肤上的细菌,预防疖疮、毛囊炎等皮肤病。
室内常进阳光,勤晒被褥,可减少疾病的传播。
促进钙磷代谢人体皮肤中含有固醇类物质,这种物质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变为维生素D。
维生素D进人血液后改善钙、磷的代谢,有抗佝偻病、骨软化和老年骨质疏松的作用。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能刺激机体的造血机能,使红血球的数量增多,血色素增加,改善红细胞质量,改善肌肉的活动状态,还能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增加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机体细胞吸氧能力和新陈代谢,减轻气喘病和关节疼痛,舒筋活血,增强体质。
那么,应在什么时间接受紫外线?盛夏时11-17时不宜接受阳光晒,因为这段时间红外线太强,一般能达到每分钟每立方米1.5卡以上,所产生的温度是37℃-45℃。
春秋季节7-10点,或15-16点,这段时间,阳光中紫外线强,红外线弱。
虽然紫外线过量对人体造成伤害,但人体的健康成长又离不开紫外线。
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光照射转变成维生素D3,维生素D3对维持人体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调节钙磷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在日照不足的国家,婴幼儿的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多,婴儿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适量的日光浴,人体需要适量的紫外线,因此,适量的光照还是必要的。
在红光以外的、肉眼看不见的、具有热效应的光线称为红外线。
是波长比可见光还要长,肉眼看不见的光段,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
远红外线可以改善人体微循环科学依据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远红外线可以改善人体微循环科学依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社会中,微循环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微循环是指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流动的过程,它直接影响组织器官的供氧和营养输送以及废物代谢的有效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如不良生活习惯、缺乏运动以及精神压力等,人们的微循环常常受到损害。
近年来,远红外线作为一种新型身体保健技术吸引了广泛关注。
远红外线具有辐射深度大、穿透力强以及能量渗透性好等特点,因此被认为有助于改善人体微循环。
本文旨在通过概述研究文献并进行科学解释,总结和探讨远红外线对人体微循环改善的相关机制和效果。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进行背景介绍和论述,并概述整篇文章内容。
其后将重点介绍远红外线对人体微循环的影响,并解释相关科学依据。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远红外线的改善作用以及对其机制的解释。
然后,本文将根据实证研究和应用案例分析远红外线对人体微循环改善的效果,并展望其在健康产品开发和商业化应用方面的前景。
最后,文章将给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主要旨在全面而系统地探讨远红外线对人体微循环的科学有效性。
通过回顾相关研究文献,梳理远红外线改善人体微循环的现有证据,并解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通过这种方式,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基于远红外线技术的健康产品提供科学依据,并提供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请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撰写。
2. 远红外线对人体微循环的影响2.1 远红外线的定义和产生方式远红外线是指波长在5.6 ~ 1000微米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具有较高的穿透力和致热性质。
远红外线可以通过某些电器设备、天然矿物或特殊材料的加热或激活来产生。
2.2 人体微循环的重要性及其受损情况人体微循环是指毛细血管和微小动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系统,它直接参与调节身体组织细胞的供氧、营养物质输送和代谢产物清除。
远红外线与健康长寿
远红外线与健康长寿太阳是万物生长之源,宇宙间如果没有太阳,地球早已毁灭,人如果长年不见阳光就无法生存下去。
阳光、空气、水、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因素。
早在耶穌诞生之前,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就已经将阳光作为防病、治病的手段,其中发挥生物效益的是被称为生命之光的远红外线。
阳光的80%远红外线。
那么,什么是远红外线,它与健康长寿有何关系?一、远红外线的基本知识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红外线。
顾名思义,红外线是指在红光外面的光线,具体来说红外线是指在波长在0。
76—100UM之间的电磁波。
当你取块三棱镜在阳光下,可以看到一条彩虹,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这七色可见光中,光波的波长是由长至短依次排列其中紫光的波长最短,红光波长最长,那么,红光的外侧即比红光的光波长还长的是看不见的,波长范围在0。
76-1000UM之间的这段电磁波即为红外线。
红外线的实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要想弄清这些,先要了解什么是电磁波。
物理家的常识告诉我们,任何带电特体的周围都存在着一个对其它带电体产生作用力的电场。
同样,磁铁或其他磁体周围也存在着一个对其它铁磁物质产生作用力的磁场。
这两个场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它确实客观存在,可以用仪器检测它的存在。
物理学家发现,在空间任何一点,当电场强度发生变化时,就在该点周围产生出磁场或磁场强度变化;相反,当某一点磁场强度发生变化时,也必定引起该点周围产生新的电场或电场强度变化,这就是说,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激发,组成统一的电磁场。
所谓电磁波,就是由于电磁场的振动引起的。
象水分子的振动浒卢激起水波一样,由近及远地向空间传播出去。
红外线分近红外线、中红外线、远红外线,医学上是这样划分的:近红外区0,76-3UM,中红外区3-30UM;远红外区30-1000UM。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只分为近红外和远红外。
近红外区0。
76-3UM,远红外区3-25um,最常用的是2.5um以上的红外线统称为远红外线。
远红外线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红外应用〉远红外线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李石林,孙悦,潘华平,丁成华,袁丽霞,石国栋,李琪,李 洋(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04)摘要:远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对人类健康具有较好的生物效应。
作为一种便捷无创的重要物理疗法,远红外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等临床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收集了近年来远红外在医学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对远红外的生物效应机制及其在疾病诊断、痛经、慢性疼痛、咳嗽、压疮、肿瘤、腹泻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以促进远红外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远红外线;生物效应;疾病诊断;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TN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891(2020)09-0909-06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ar Infrared RadiationLI Shilin,SUN Yue,PAN Huaping,DING Chenghua,YUAN Lixia,SHI Guodong,LI Qi,LI Ya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Abstract: Far infrared (FIR) is a form of thermal radiation that has beneficial biological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As a convenient and non-invasive important type of physiotherapy, FIR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fields such a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The author collected many related works in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IR to elaborate on its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to summarize its application in diagnosis and clinical treatments of diseases including dysmenorrhea, chronic pain, cough, pressure ulcer, tumor, and diarrhea. This review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isease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to promo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R.Key words: far infrared, biological effect, disease diagnosis, clinical treatment0 引言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位于光谱的可见光红光以外。
远红外线温热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远红外线温热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远红外线温热作用是指通过远红外线辐射产生的温热效应。
远红外线是一种波长在5.6至1000微米的电磁辐射,具有较强的透穿力和渗透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远红外线温热作用在医疗、美容、健康保健等领域备受关注。
远红外线温热作用通过远红外线能量的传导,温热深入组织、肌肉、关节等部位,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氧供,改善肌肤弹性,缓解疼痛和炎症等,具有多种生理效应和医疗美容功效。
同时,远红外线温热作用具有非侵入性、无毒副作用、易操作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远红外线温热作用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一方面,关于远红外线温热作用的具体机理和生物效应尚未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个体对远红外线的敏感度有所差异,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节。
此外,远红外线温热作用的长期效应和潜在风险也是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远红外线温热作用具有诸多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方案设计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人们将能更好地利用远红外线温热作用,开发出更多的医疗、美容和健康保健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福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和探讨远红外线温热作用的相关内容:1. 引言部分:首先对远红外线温热作用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其定义、特性以及对人体或物体的作用机制。
同时,还会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2.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将对远红外线的定义和特性进行详细描述,介绍远红外线波长范围、辐射特性及其与其他光谱区域的区别。
其次,将探讨远红外线温热作用的机理,包括热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远红外线对人体的影响,如能量传递、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变化等。
3. 结论部分:总结远红外线温热作用的重要应用领域,如医疗保健、生活电器、运动康复等,并探讨远红外线温热作用的优缺点,如对健康的益处和可能的潜在风险。
远红外线对人体的作用
对人体作用简述红外线是在所有太阳光中最能够深入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一种射线。
由于远红外线与人体内细胞分子的振动频率接近,“生命光波”渗入体内之后,便会引起人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共振,透过共鸣吸收,分子之间摩擦生热形成热反应,促使皮下深层温度上升,并使微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有利于清除血管囤积物及体内有害物质,将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清除,重新使组织复活,促进酵素生成,达到活化组织细胞、防止老化、强化免疫系统的目的。
所以远红外线对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具有改善和防治作用。
此外,对人体内的一些有害物质,例如食品中的重金属和其它有毒物质、乳酸、游离脂肪酸、脂肪和皮下脂肪、钠离子、尿酸、积存在毛细孔中化妆品残余物等,就能够借助代谢的方式,不必透过肾脏,直接从皮肤和汗水一起排出,可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
一般来说,燃料燃烧、电热器具热源等放出的红外线多属于近红外线,由于波长较短,因此产生大量的热效应,长期照射人体后会产生灼伤皮肤及眼睛水晶体等伤害。
波长更短的其它电磁波如紫外线、X射线及γ射线等,会使原子上的电子产生游离,对人体更有伤害作用。
远红外线则不然,由于波长较长,能量相对较低,所以使用时相对较少烫伤之危害。
远红外线也和家用电器所放射出的低频电磁波不同,家用电器所释出的低频电磁波可穿墙透壁及改变人体电流的特性,而被人们高度怀疑其危害性。
远红外线在人体皮肤的穿透力仅有至厘米,人体本身也会放出波长约9微米的远红外线,所以和低频电磁波不可混为一谈。
远红外线被用在许多疾病的辅助治疗上,例如筋骨肌肉酸痛、肌腱炎、褥疮、烫伤及伤口不易愈合等疾病,都可以利用远红外线促进血液循环的特性,而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作用1、令水分子活性化,提高身体的含氧量人体约70%是水分.血液的水分比率更高达80% 若血气不足,血液中的水分子便集结成惰性水(即四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不能通过细胞膜。
远红外线能使水分子产生共振,变成独立水分子(即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提高身体的含氧量,细胞因而能恢复活力,精神更畅旺、头脑更灵活.进而能提高抗病能力,延缓衰老。
遥控器红外线对人体的影响
绝对没有影响。
红外线的实质是什么?它究竟有哪些基本特性?要想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磁波。
物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任何带电物体的周围都存在着对其它带电体产生作用力的电场。
同样,磁铁或其它磁体周围也存在着一个对其它铁磁物质产生作用力的磁场。
这两个场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它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可以用检测仪器证实它的存在。
物理学家发现,在空间任何一点,当电场强度发生变化时,就在该点周围产生出磁场或磁场强度变化;相反,当某一磁场强度发生变化时,也必定引起该点周围产生新的电场或电场强度变化。
这就是说,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激发,组成统一的电磁场。
所谓电磁波,就是由于电磁场的振动引起的,象水分子的振动激起说波一样,由近及远地向空间传播出动。
既然是波,必然有波长和频率之说,前者指电磁波的长短,常以微米、毫米、厘米、米作单位;后者指电磁场振动的快慢、即每秒振动的次数,常以赫兹(1赫兹=1次/秒)、千赫、兆赫为单位。
经科学家证实,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光的传播速度相同,即每秒30万公里。
因此,波长与频率的关系可依据公式进行计算:波长=速度/频率在一般的科技书籍或电子仪器说明书中,只要提到波长,总要告诉你多少频率。
而且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因速度是一定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
至此,电磁波的概念已经基本清楚了,它的实质就是构成物体原子和分子的带电粒子运动产生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不需要通过媒介传播。
搞清了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热辐射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一定温度的物体来说,它所发射的电磁波谱是一定的,具有这种特性的电磁辐射,称为热辐射。
红外线即是当物体处于一一温度范围,发出波长较长的电磁波。
因此,如果把电磁波比作一个大家族的话,热辐射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小家庭,而红外线就是这个小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了。
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很宽,故常把它划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区域。
根据使用者的要求不同,其划分范围很不相同。
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
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远红外线在所有太阳光中,他最能深入皮肤和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保持一定的温度,远红外线还是一种电磁波,能迅速的被人体吸收,渗入人体的远红外线便会引起原子和分子的振动,再透过共鸣吸收,形成热反映,促使皮下深层温度上升,微细血管扩张促使血液循环,将淤血等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全部清除干净,重新使组织复活,促进酵素生长。
原本滞留在体内的老旧废物和有害物质,会随着新陈代谢由汗腺排出体外,而存在于毛孔中的化妆品残余物,就能够不必透过肾脏,直接从皮肤和汗水一起排出体外,可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
这些好处都可以从温度约 40 度左右的低温远红外线的研究结果上得到印证。
一、何为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一种具有强烈作用的反射线特征:1.肉眼不可见,波长为 5.6~1000 微米2.具有直射、曲折、反射等光学性质3.任何物质吸收都会引起热反应4.具深透力应用:其中在 8~14 微米波长的远红外线与人体放射的波段相同,根据无数国际权威研究机构临床报告,相同波长的远红外线对人体具有良好的理疗效果。
所以把控制在该波段的远红外线发热体产生的射线称为理学疗法之光,简称“ 生命之光” 。
二、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远红外线在所有太阳光中,他最能深入皮肤和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保持一定的温度,远红外线还是一种电磁波,能迅速的被人体吸收,渗入人体的远红外线便会引起原子和分子的振动,再透过共鸣吸收,形成热反映,促使皮下深层温度上升,微细血管扩张促使血液循环,将淤血等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全部清除干净,重新使组织复活,促进酵素生长。
原本滞留在体内的老旧废物和有害物质,会随着新陈代谢由汗腺排出体外,而存在于毛孔中的化妆品残余物,就能够不必透过肾脏,直接从皮肤和汗水一起排出体外,可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
这些好处都可以从温度约 40 度左右的低温远红外线的研究结果上得到印证。
三、远红外线对人体的作用———预防保健理疗促进血液循环:利用远红外线反应,使皮下深层皮肤温度上升,扩张微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复活酵素,强化血液及细胞组织代谢,对细胞恢复年轻有很大的帮助并能改善贫血。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
12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波长8-14微米的远 ❖ 红外线可称为“生
命 ❖ 光线”,能够显著
改
❖ 善人体微循环。
2024/4/10
13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 ❖ 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 ❖ 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减少了血管 ❖ 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 ❖ 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 ❖ 发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
2024/4/10
4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2024/4/10
5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 ❖ 烈的穿透力。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 ❖ 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 ❖ 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
2024/4/10
6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3、日本有学者报道使 ❖ 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 ❖ 疗多种类型的斑秃有明 ❖ 显疗效。
2024/4/10
20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4、抗风湿作用。
2024/4/10
21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5、降低心脑血管
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 防止血栓形成,改善 微循环,减轻胸闷、 心悸、头昏、麻木等 症状。
2024/4/10
25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9、红外辐射对糖尿病人的高血糖 ❖ 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2024/4/10
26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10、激活了 生物大分子的活 性、具有抗肿瘤 作用。
远红外线知识介绍
远红外线知识介绍 红外线是国外著名科学家赫歇尔在一次科学实验中发现的,他发现在太阳的可见光线以外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光线,人的肉眼无法看见这种光线,但它的物理特性与可见光线极为相似,有着明显的热辐射。
由于它位于可见光中红光的外侧,故而称之为红外线,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很宽,介于0.75——1000微米之间,在红外线中,波长较短的为近红外线,而远红外线是红外线中波长最长的一段红外线。
根据使用者要求的不同,划分的标准不尽相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波长在2.5微米以上的红外线称为远红外线。
近几年来,随着远红外线纺织品的出现,人们对于远红外线的认识越来越多,应用远红外线疗的人越来越多。
当远红外线被人体皮肤吸收后,可以转化为热能,刺激皮肤内热感受器,通过丘脑的反射,使血管的平滑肌松弛下来,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因此,血液循环的速度以及血流量得以增加,微循环障碍可以得到良好的改善。
微循环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最基层的组成部分,分布于人体的所有器官和系统,他担负着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对营养的吸收,排泄体内的代谢废物及致病毒素,同时还维持着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微循环指微动脉末端与微静脉始端之间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生理物质交换全是通过循环系统进行的。
因此微循环又被称为体内的“物质交换”系统。
全身的毛细血管加起来总长度大约为93600公里,接起来可以绕地球将近一圈到一圈半,但是它的细度却仅有一根头发丝的1/20,管壁只有一张纸的1/100,可想而知,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是极为缓慢的,大约为0.04-1毫米/秒。
我们大家都知道,心脏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但是仅靠心脏有限的收缩能力,不可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及细胞,这时就必须依靠毛细血管的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才能将血液中的氧气及营养物质及时的供应到全身各处。
因此医学家们将微循环称之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有的人经常感觉到手脚冰冷,四肢麻木,肢体酸痛,头痛头晕这就是它的微循环出现了障碍,血氧供应不足,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除而造成的。
红外及紫外线
2.生物剂量测定法 (1)测定器
如图所示,孔板由金属制成,上有6 个长方形孔,每孔1.5×0.5cm,格 距0.5cm,由一活动遮板盖各格,两 侧用布固定,遮住不需要照射的皮 肤。
(2)测定部位
多选在腹中线两侧或上臂内侧
(3)测定方法
将测定器置于裸露的皮肤表面下腹部),将遮板遮 盖住全部窗孔,紫外线灯于垂直的正上方,高压 灯距通常为50cm(低压贴近皮肤或距离1-2cm), 灯稳定后,拉动板,以每5秒暴露一个窗孔的速度 逐个暴露6个窗孔,30s结束测定。
4.日光荧光灯 5.太阳灯
(二)照射剂量测定
1.照射剂量
紫外线照射的剂量以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
表示,即某一紫外线灯管在一定的距离下垂 直照射人体一定部位皮肤引起最弱红斑所 需要的时间。MED反映机体对紫外线的敏 感性,故又称生物剂量(BD),其计量单 位为秒(s)。
(三)对细胞的影响
对DNA与RNA的影响 对250-260nm紫外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 (1)小剂量照射刺激合成,促进细胞繁殖 (2)较大剂量:细胞生长先抑制后兴奋 (3)大剂量:破坏作用——杀菌机制
(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能激活人体T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IL-1
三、治疗作用
1.消炎作用 :对皮肤浅层组织的急性感染 炎症效果显著,中、短波作用强于长波
红外线疗法
一、生物物理学特征
又称热射线 红外线的波长范围为0.76m~1000m,根据
生物学特点将红外线分为三段 。 医用红外线波长:0.76-400 m,
近红外线(短波红外线):0.76-1.5 m 远红外线(长波红外线):1.5-400 m
远红外线和近红外线效应的比较
远红外线生物学效应及其在组织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远红外线生物学效应及其在组织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吕晓宁;李鸣皋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09(013)046
【摘要】红外线位于光谱的可见光红光以外,波长范围为0.76-1000.00μm,临床将红外线分为近红外线(0.76-1.5μm)和远红外线(1.5-400μm),其中波长为6-14μm 的远红外线对人类生存和健康有重要意义.远红外线具有扩张微细血管、增加组织血流量、增强代谢修复、调节机体失衡等多种生物学作用.远红外线对人体产生生物学作用主要是细胞活化作用,使细胞发生一系列积极的牛物化学及组织化学改变,从而使人体处于良好健康状态.目前主要应用于辅助诊断、消炎止痛、组织修复、消毒灭菌、抑制肿瘤、低温复温等领域.远红外线通过热效应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目前远红外线在部分领域已经得到开发和利用,有关远红外线效应的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及其更广阈的应用空间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总页数】4页(P9147-9150)
【作者】吕晓宁;李鸣皋
【作者单位】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全军航海航空医学中心,北京市,100047;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全军航海航空医学中心,北京市,10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8
【相关文献】
1.远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 [J], 季冠芳;杨子彬
2.远红外线与空气负离子生物学效应及其临床应用 [J], 温文
3.远红外线生物学效应及其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维护中的临床应用 [J], 梁珊珊
4.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在组织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J], 常琦圆;谭季春
5.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在组织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J], 常琦圆; 谭季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适应范围
❖6、神经性系统:如自律神经失调 、神经痛、头痛、肩痛、腰痛、背 痛、失眠、生理痛――紧张所引起 之种种酸痛。
❖ 通过降低神经末稍的兴奋性,提高局部组织热效 应,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减轻病人疼痛。
•2020/7/26
•
五、适应范围
❖ 9、颈椎病、腰腿痛:急性期可进行离 子导入、超声波、紫外线或间动电流 等;疼痛减轻后可改用红外线热疗。 对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止痛、消除 神经根的炎症性水肿及缓解粘连都有 积极作用,对改善临床症状也是十分 有效的。
❖
的失衡能够进行双向调节。
•2020/7/26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12、远红外线治疗电光性眼炎
•2020/7/26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13、联合应用红外线和微波治疗可以
❖
加速伤口的愈合。
•2020/7/26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14、治疗外阴白色病变
•2020/7/26
•
五、注意事项
❖ 1、注意单次治疗时间:15-20分钟。 ❖ 2、请匆直接照射眼晴。
•2020/7/26
•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3、日本有学者报道使 ❖ 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 ❖ 疗多种类型的斑秃有明 ❖ 显疗效。
•2020/7/26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4、抗风湿作用。
•2020/7/26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5、降低心脑血管
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 、防止血栓形成,改 善微循环,减轻胸闷 、心悸、头昏、麻木 等症状。
•2020/7/26
•
四、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6、其他功能:
❖ 远红外的生物效应,除上述的热效应之外, 还有许多其他的重要的生物效应,如远红外 线与生命的关系,红外线改善微循环,活化 水分子、具活化组织细胞等重要功能。
•2020/7/26
•
五、适应范围
❖ 1、软组织炎:慢性的神经炎、肌炎 、纤维组织炎及关节炎、末梢神经炎 、腱鞘炎。
•2020/7/26
•
五、适应范围
❖3、慢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 喘、胸膜炎、慢性胃炎、胃痉挛、 慢性肠炎。
❖ 能够透过组织深部,改善病变部位粘膜的血 液供应,提高粘膜再生能力,加快病变部位 的修复,从根本上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2020/7/26
•
五、适应范围
❖4、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附件 炎、产后护理、泌尿系感染。
❖ 远红外确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节 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利于人体 的健康。
•2020/7/26
•
四、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 5、消炎、镇痛作用
•2020/7/26
•
5、消炎、镇痛作用
❖ A、) 远红外的热作用通过神经体液的回 答反应,消除了炎症的病理过程,使原来 遭到破坏的生理平衡状态加速恢复正常, 提高了局部和全身的抗病能力,同时能激 活了免疫细胞功能,加强了白细胞和网状 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达到消炎抑菌的目的 。
•2020/7/26
•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 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 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 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 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 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 极作用 .
•2020/7/26
•2020/7/26
•
5、消炎、镇痛作用
❖ C、) 远红外的热效应,改善了微循环, 建立了侧支循环,增强了细胞膜的稳定性 ,调节了离子的浓度,改善了渗透压,加 快了有毒物质的代谢产物的排出,加速了 渗出物的吸收,导致炎症水肿的消退。
•2020/7/26
•
5、消炎、镇痛作用
❖ D、) 镇痛作用。红外的热效应,降低了 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血液循环的改善,水 肿的消退,减轻了神经末梢的化学和机械 刺激;远红外的热作用,提高了痛阈,以 上种种,均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2020/7/26
•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 ❖ 烈的穿透力。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 ❖ 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 ❖ 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
•2020/7/26
•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 ❖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 ❖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 ❖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
•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波长8-14微米的远 ❖ 红外线可称为“生
命 ❖ 光线”,能够显著
改
❖ 善人体微循环。
•2020/7/26
•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 ❖ 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 ❖ 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减少了血管 ❖ 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 ❖ 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 ❖ 发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
❖ 2、促进和改善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
❖ A、神经—体液反射 ❖ B、由于热作用
•2020/7/26
•
四、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3、增强新陈代谢。
❖ 远红外的热效应,可以增加细胞的活力,调 节神经体液机制,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 物质交换处于平稳状态。
•2020/7/26
•
四、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4、提高免疫功能。
•2020/7/26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9、红外辐射对糖尿病人的高血糖 ❖ 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2020/7/26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10、激活了 生物大分子的活 性、具有抗肿瘤 作用。
•2020/7/26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11、中远红外线照射对微量元素
其生理生化效应通过神经—体液反射途 径 、经络传导途径,对生物大分子、 细胞及脏器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而有整体良性效应。
•2020/7/26
•
二、红外线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 1、“红外线白内障” 。
❖ 2、红色丘疹、皮肤过早衰老和色素紊乱。
❖ 3、红外线也能促进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的 ❖ 发展。
❖ 能显著减轻局部组织的红肿,缓解疼 痛、瘙痒等症状,明显缩短病程。
•2020/7/26
•
五、适应范围
❖ 2、创伤修复:手术伤口修复、烧伤创 面修复、外伤修复、软组织损伤、周围 神经损伤、腰肌劳损。
❖ 能够保持创面干燥,减少炎性分泌,显著改善创伤 局部微循环,有效预防伤口感染,减少疤痕的形成 ,加快手术后的康复速度、减少疲劳及倦怠等等。
•2020/7/26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6、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血管扩张, 血 循环加强, 促使渗出液吸收, 利于炎肿 消退, 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2020/7/26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7、妇科炎症:
•2020/7/26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8、治疗小儿肠痉挛
•2020/7/26
•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一次效应:
❖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通过放射方式辐 射到物体时,被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传递给物 体内的原子、分子等粒子,使这些粒子发生 不规则运动,引起物体的升温作用,称为远 红外线的一次效应,也称为增温效应。Biblioteka •2020/7/26•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2020/7/26
•
什么是红外线?
❖ 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 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 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 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
•2020/7/26
•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一次效应 (增温效应 )
❖二次效应 (继发效应 )
•2020/7/26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1、红外线可被体表浅表组织吸收, 有 显著干燥脱水作用, 使局部组织血液循 环加快, 起到消炎镇痛作用。
•2020/7/26
•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2、远红外线局部辐射具有类似于 ❖ 血管扩张剂的生物学作用 。
•2020/7/26
•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二次效应:
❖ 产生一次效应的同时,物体也随之发生其他 的化学、物理等改变,这称之为物体吸收远 红外线辐射后产生的二次效应,也称为继发 效应。
•2020/7/26
•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 美国太空总署(NASA)等机构研究表明 :远红外线中4—16微米波长带的频率 与生物细胞中水分子律动频率相同,极 易被人体吸收,从而由内向外辐射热能 活化组织细胞。
•2020/7/26
•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专家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释放的 ❖生物能量传递的机制和特点,认为 ❖红外线对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 ❖效应和医学功能主要来自红外线的 ❖非热生物效应。
•2020/7/26
•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调节免疫系统 : ❖ 红外线可能激活组织深部感受器,
❖ 能够透过组织深部,减轻组织炎性水肿,改善病 变部位血液供应,起到消炎、镇痛作用。
•20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