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四次革命 亚当斯密 边际革命 凯恩斯革命
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说这门学问,从16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开始到现在,根据20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归纳地讲,在经济学说史上经过了六次革命,当然这不是指政治上的革命,而是指理论学术观点上的革命。
西方经济学是从重商主义开始的。马克思断言:“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即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产生的“那个时代是海盗式的帝国主义时代,贸易与开拓殖民地相联系,与毫无节制地剥削殖民地相联系,与非公开的战争相联系(各国政府尤其是英国政府,往往拒绝为此承担责任),与长期濒于战争边缘的状况相联系。”所以重商主义作为一个体系,主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按照熊彼特的意见,重商主义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出口垄断主义,外汇管制和贸易顺差。重商主义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君主有权统治经济和铸造货币,有权控制对外贸易。在这种情况下,重商主义认为国家要干预经济,国家要参预经济活动,对它进行广泛调节;认为国家财富的关键就是金银,输入金银可以润滑工商业的齿轮;在重商主义思想指导下,他们鼓励生产出口品,实行补贴,发展商品输出,限制进口,多搞顺差贸易,以此来换回金银,金银积累的增加,也反映国内财富的增加。重商主义者蔡尔德(Josiah Child)说过,“对外贸易产生财富,主张上,不是自由贸易,而是建立高度关税壁垒,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可见,重商主义的思想集中在供给方面,是最早的供给学派的经济学。但是,重商主义的这种指导思想与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带来他们所说的那么美妙的景象,而是出现了生产力的危机。这样,作为重商主义的整体不能不垮台。比如法国,它出口的制成品越多,换回的金银越多,结果越穷。而在非重商主义流行的国家,比如英国,反而民富国强。经济生活的实践预示着经济学说将面临一次革命。重商主义的研究对象必然在流通过程,而“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中世纪经济学: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问题。
2、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期,国家支持商业资本,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之源,主张少买多卖积累原始资本。
3、古典主义经济学: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认为生产是社会财富之源,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支配经济生活。
4、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主张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盲目生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一、古代经济学的萌芽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加图、瓦罗、珂鲁麦拉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二、中世纪的经济学
中世纪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被奉为“神学泰斗”的托马斯·阿奎纳。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甚至还有退步。
三、重商主义
现代经济学的主流派别
现代经济学的主流派别
现代经济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经济学发展的阶段,具有一系列主要派别。这些派别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不同,各自有着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下面将介绍几个主流派别以及它们的主要特点。
1. 古典经济学派
古典经济学派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者,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这一派别注重自由市场的理念,主张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决策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他们强调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著名的劳动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 边际主义经济学派
边际主义经济学派出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威廉·斯坦利·杰文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他们认为经济决策是基于边际效益的变动,即对每一单位增量的利益进行评估。边际效益分析在供求和消费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资源配置和价格理论提出了深刻的影响。
3.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在20世纪初兴起,代表人物包括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卡尔·门格尔等。他们建立了一套关于市场行为和均衡的理论框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个体的理性行为和效用最大化,以及
市场供求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并在微观经济学研究中,提出了边际效
用递减和需求曲线的概念。
4.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以约翰·梅纳德·凯恩
斯为代表。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周期波动和大萧条的解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观点。该派别认为,经济体制中存在市
场失灵,需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扭转状况,以促进经济增长和
稳定。
5. 新制度经济学派
亚当斯密与经济学革命
亚当斯密与经济学革命
亚当·斯密与经济学革命
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重要著作《国富论》被视为
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
亚当·斯密与经济学革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贡献。
一、斯密思想的背景
斯密的思想是在18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背景下形成的。当时,工商业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殖民地的开拓,都为经济学的发
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基础。斯密从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不
同领域的思想中吸纳营养,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学观点。
二、亚当·斯密的核心思想
1. 劳动与价值理论
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
劳动量。他主张劳动分工将提高生产效率,并引发商品生产的扩张。
劳动价值论对后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市场机制与自由放任
斯密主张市场机制的自由运行,认为自由竞争能够调节供求关系,
使资源得到最优分配。他推崇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政府不应过多干
预经济领域,而应专注于维护法律和秩序的平稳运行。
3. 经济增长与分工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分工使劳动者专注
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市场交换和分工合作,社
会财富将不断增长。这一思想为后来的产业革命和现代经济发展奠定
了基础。
三、斯密对经济学的革命性影响
1. 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
斯密将经济学从哲学体系中剥离出来,确立了它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他的《国富论》系统地论述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价格理论、劳动分工、国际贸易等,奠定了经济学体系的基础。
11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6,20世纪 年代以后理性预期学派 , 世纪 世纪70年代以后理性预期学派 的挑战----第六次革命 的挑战 第六次革命
世纪70年代 在20世纪 年代,理性预期学派 世纪 年代,理性预期学派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 系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他们 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具有最大化自己利 益的行为和理性预期.因此,对于任何宏观经济政策,他 们都会有相应的对策来避免或化解对自己的不利,从而会 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 据此,理性预期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主 张由市场机制对经济自行加以调节,最终使经济达到自然 率的水准. 理性预期的概念已经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对以往 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和政策效果分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19世纪 年代的边际革命 , 世纪 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 ----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斯坦利 杰文斯,瑞 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 乎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 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 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 "边际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 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最终 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居于支配地位, 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 六次革命
经济学的四次革命-亚当斯密-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
经济学的四次革命
在近现代经济学的思想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的“革命”和三次大的“综合”(蒋自强、张旭昆,1996)。其中,每一次“革命”都提出了和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而每一次“综合”则把前后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统一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中。这种以范式“革命”和范式“综合”交替形式出现的理论创新模式,事实上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库恩,1962)。就经济学而言,这种“革命”和“综合”的创新,既反映了人类经济历史不断前进的步伐,也反映了人类思想历史不断深化的过程。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这一范式革命和转换,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8世纪60~70年代)时期,反映了以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家庭经济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中叶)时期,反映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精英分子可以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科学和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标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包括赫尔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类交换规律和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利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和威廉·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这一范式革命和转换,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9世纪70年代)时期,反映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后,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崭新视野。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综观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近代重商主义学说以来,大约一共经历了六次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1.1776年亚当•斯密代表作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经典性传世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在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中,斯密批判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力主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国富论》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多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正是斯密的这部巨著开创了经济学说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所以,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乎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从而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所说的“边际主义革命”。“边际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事实上,从“边际革命”起,直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支配地位,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边际革命”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经济学主流流派
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渊源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17世纪中期
古典经济学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
∙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新古典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流派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后
∙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末
∙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主流学派):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
∙新凯恩斯主义(主流)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并存的“新综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八次革命”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古典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
边际革命(19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
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
现代货币主义(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强调经济自由)
斯拉法革命(20世纪60年代):(生产价格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20世纪80年代):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基本分类:
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
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I(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II(1980’):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
西方经济学四个阶段和六次革命
创立: 威廉·配第 发展: 亚当·斯密 终结:
边际革命: 杰文斯、 门格尔、 瓦尔拉斯 集大成: 马歇尔
新古典经 济学危机 与凯恩斯 革命
大卫·李嘉图
现代西方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至今)
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19世纪60年代) 重商主义(16世纪~17世纪中叶)
4.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
标志: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 论》)的发表。凯恩斯因此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
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使经济学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发展。具体又分 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恩斯革命时期。凯恩斯革命被称为经济史上的第 三次革命。 第二阶段: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 和新剑桥学派(罗宾逊、斯拉法)的争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 了相当大的影响。斯拉法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被认为是经济 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第三阶段: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货币主义革命被认为是 经济史上的第五次革命;理性预期革命被认为是经济史上的第 六次革命。
第第第第第第 六五四三二一 次次次次次次 预货斯凯边古 期币拉恩际典 革主法斯革革 命义革革命命
革命命 命
其思想和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门格尔(奥)、杰文斯(英)、瓦尔拉斯 (法)、马歇尔(英) 标志: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出版。边际效用 论的出现(边际革命)是经济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核心思想:自由放任是最高准则,资源配置是研究中心, 研究价格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它是古典经济 学的延续和深化,但研究方法和角度都是全新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贵族化)倾向:用一系列 假设、概念、数学建立严谨、精致、标准化的分析框架 使其对现实缺乏解释力。
经济学流派发展历程
经济学流派发展历程
经济学流派的发展历程非常丰富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经济学流派及其发展历程。
古典经济学流派是经济学的早期发展阶段。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了自由市场与个体追求利己的理念。亚当·斯密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可以通过自发的竞争和专业化分工来达到最佳福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卡尔·马克思。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评,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和交换过程,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和工人阶级的革命。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20世纪初的大萧条导致了对古典经济学的质疑,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观点。他认为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控可以对经济进行扩张或收缩,以应对经济衰退和失业。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在20世纪后期兴起,以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的自由和个体的自由选择。他们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并提倡市场自由化和私有化。
行为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兴流派,其代表人物是丹尼尔·卡尼曼和理查德·塞勒。行为经济学研究人类在决策过程中
的认知偏差和行为模式。行为经济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假设,提出了人们在决策时常常存在的心理偏向和限制。
除了以上几个流派之外,还有新制度经济学、供给侧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等不同的经济学流派。这些流派在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各有侧重,并通过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不同解释和分析,为经济学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摘要: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
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演变;革命;斯密革命;边际革命;及凯恩斯革命。
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一、斯密革命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他在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一次伟大变革。斯密革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斯密革命的主要内容
1.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
斯密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理论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在经济政策上,斯密主张自由放任。这表现在他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上。他认为,在一切自由社会里,人们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斯密虽然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没有绝对化。他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国家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经济学发展史的六次革命与三次大综合——新经济学革命与大科学体系经济学(二)
经 济 学发 展 史 的 革 命 与 三次 大 综 合 / — \
新 经济学革命 与 大科 学体 系经 济学( ) 二
黄 百度文库 奎
( 圳 市人 民政 府 , 东 深 圳 58 0 ) 深 广 1 0 1
用价值论提 出了质疑与否定。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所说 的 边际主义革命 ” 8 1 。1 7 年杰文斯 出版 了《 政治经济学原理》 门 , 综观西方经济 学的发展历史 ,大致可分为重 商主义 阶段 、 “ 格尔 的《 国民经济学原理 》 同时问世 , 后三年即 17 也 过 84年 , 瓦 古典经 济学奠 基与发展 的时代 、边 际主义 的新古典 经济 学时 尔拉 的《 纯粹经济学要义 》 出版 。 三本著作各 自独立地创立 了效 代、 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 时代和诸子 百家时代 。西 方经济学 发现 了边 际效用递 减原理 。这一影 响深远的概念 和 从近代重商 主义学说 出现 以来 , 以说一共 经历 了经 济学理论 用价值论 , 可 原理 成为现代微观经 济学 的核心 , 也成为宏 观经济学进行总量 体系六次大 的“ 革命性 ” 的事件与 变化 , 也就是经济学 理论体系 分析 的前 提与基础 , 有人认 为这就是古典经济 学与现代经济学 的“ 六次革命” 。 并视 为现代经济学 的标志 。“ 边际主义革命 ” 的影 响 ( )7 6年亚 当・ 一 17 斯密 的代 表著作《 民财 富的性质和原 的分水岭 , 国 直 持续 到 2 0世纪初 期英 国新 古典 经济学 大师 阿尔弗雷 德 ・ 因的研究 》 即《 ( 国富论》 的 出版标 志着 近现代西方经 济学发展 ) 马歇 尔的经济学体系的形成 , 最终 成为“ 新古典经济学体 系” 。 史上 的“ 第一次革命 ” ——“ 古典经济学革命” 效用 价值论三位 奠基 人不约而见地 公开否定劳动价值 论 , 17 7 6年 , 典经济学 的奠基者 亚 当・ 古 斯密发 表 了他 的划时 代经 典之作 《 国民财 富的性质和原 因 的研究 》 在 这部著 作 中 , 用效 用的眼光来判 断各种物 品的价值 。在研究 的内容 结构上 , , 劳动创造财 富 、 劳动创造 价值 成为全 书的思想基础 。这部著作 边 际主义效用价值论 经济学与传统 的经济学有着显著 的不同 。 集西方经济 思想之大成 , 并用一个思想 即经济 自由主义思想去 以穆 勒为代 表 的传统经 济学 主要 研究 劳动价值 论与经 济增 长 而 边 的推进 , 动价值论 被 由边 际原 理 劳 贯通 整个经 济学理论 体系 ,成 为科 学发展 史一座 宏伟 的里程 等 问题 , 随着 “ 际革命 ” 经济学 的核心 问题 变 碑。 斯密在 这部著作 中批判 了当时居 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经 为原 则的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所代替 。 济 思 想 与 政 策 主 张 , 主 实 行 经 济 自 由 主 义 , 对 国 家 干 预 经 成 了在数量 的资 源 的约束 内如何 找 到满足或 实现 消费者和 生 力 反 边 济生 活 , 第一次发现 了“ 看不见 的手” 以此为基础创 立 了比较 产者 收益最大化的均衡点 的问题 。 际主义在研究方法 上与传 并 统经 济学也有重大的 区别 。 在给定数量 的资源 约束 内寻找最 优 完整 的古 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 系。 它为古典经济学从多方面奠 从 定 了丰富 的理论基础 , 开辟 了经 济学发展 的方 向 , 开创 了经济 点的问题 的提出为经济学利用数学进行论证提供 了条件 。 这 种意义上可 以说 , 际革 命标志着现代经 济分析的开始 。于是 边 学说 史上一 个崭新 的时代 , 志着西方经 济学 说史上 的“ 标 第一 经济文献 中开始 出现数学 公式 、 立方程 , 联 布满 了数 学符号 与 次革命 ” 。 曲 线 图 。 由 于边 际 分 析 的 引进 , 积 分 成 为 经 济 分 析 的有 力 工 微 回顾 2 0多年多来斯密 这部著作对经济 学的杰 出贡献 , 0 我 边 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一 场大范围的经济学说 们可 以说 , 迄今 对经 济思想 与经济政策仍 有 巨大 的影 响 , 由此 具。“ 际革命 ” 的创新活动 。 从总体上来看 ,9世纪 7 1 0年 代以后边 际学派的发 开创 的经济 自由主义思想仍 然是经济思想 中主要组成 部分 , 并 展主要有 两个 支流 :一个是 以心理 学为分 析基础 的心理学 学 成 为众 多经济学家进一 步精 心雕 琢各种经济学说 的基础 。 方 西 以 一 学者 特伦斯 ・ 哈奇森 T rneW.uc i n 认 为 “ w・ eec H t s ) ho 斯密 的《 国 派 , 奥 地 利 学 派 的 门 格 尔 为 代 表 ; 个 是 以 数 学 为 分 析 工 具 的数理学派 , 以杰文斯和瓦尔拉斯 、 帕累托为代表。其后美国的 富论 》 标志着经 济思想史上 的一个新纪元 或者说 一场革命 。” ① ( )9世 纪 7 二 1 0年 代 出现 的 近 现 代 西 方 经 济 学 发 展 史 上 克拉克把边 际效用论与作 为美 国传统 的凯里 的和谐论相结合 , 发 展 了边 际 生 产 力 分 配 论 , 而 形 成 了 美 国特 点 的边 际 效 用 学 从 的“ 第二次 革命 ” 边 际主义革命 ” “ 克 1 9世纪 7 0年 代初 , 国经济 学家威 廉 ・ 坦利 、 英 斯 杰文 斯 、 派 , 拉 克 成 为 美 国学 派 经 济 学 的奠 基 人 。 ( )0世 纪 3 三 2 0年 代 出现 的 近 现 代 西 方 经 济 学 发 展 史 上 瑞 士经济学家莱 昂・ 瓦尔拉斯 与奥 地利经济学 家卡尔 ・ 门格尔 , 第 — 凯 几乎 同时在不 同的 国家各 自独立 地提 出了 主观效用 价值论 和 的 “ 三 次 革 命 ” — “ 恩 斯 革 命 ” 13 9 6年英 国著 名的经济 学家约翰 ・ 梅纳 德 ・ 恩斯 出版 了 凯 边际分析方法 ,认 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决 定于劳动 的消耗量 , 而 就业利息 和货 币通论》 引发 了经济学 史 , 是取决于主观评价 , 从而对古 典经济学 的劳动价值论 和生产费 他最著名 的代表著作《
三次革命三次综合
第一次革命:
亚当斯密一反重商主义的思想,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国内及国际的自由贸易,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的主要思想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第二次革命:
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学派一反古典的劳动价值论,提出商品的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并将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主要代表人物是: 杰文斯,瓦尔拉斯和门格尔.
第三次革命:
指凯恩斯革命,反对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提出需求创造供给的观点,提倡政府干预.
第一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穆勒首先重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规律,而财富则是具有效用和交换价值的物品,然后阐述了他的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
第二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里德.马歇尔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是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继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后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支配着英美经济学论坛。《经济学原理》,宣传渐进改良,采用折衷主义方法,综合各种经济学理论,尤其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形式下,吸收边际效用学说,因而其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第三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保罗.萨谬尔森《经济学》1948年出版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是第一部融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经济学教科书.一方面,他把国民收入和就业问题作为该书的中心问题来叙述和解释凯恩斯的理论结构,从而完成把凯恩斯理论提升到经济学主流地位并演变为宏观经济理论任务的第一人;另一方面,他仍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理论作为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包括进去,把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理论两种对立的理论融为一体。
影响西方经济发展的三次经济理论革命
影响西方经济发展的三次经济理论革命
17世纪中期,以古典经济学的诞生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科学登上学科舞台,四百年来,经济学家们纷纷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工具与模型,对这一年轻学科进行实证与规范分析,试图解释经济现象,应对经济难题。但是,一种怪异的情形是,从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经济学这样,在存立与质疑中交替出现,然后又以一种综合的方式将之前彼此对立的经济理论进行一次系统性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理论经典。
这种极富戏剧性的情景,在展现经济学本身学科魅力的同时,也表现了它试图全方位解读人性的科学努力。毕竟,经济发展的背后动因,是基于人性对获取财富以谋求发展的诸多行为的集合,西方经济学的前提假设——理性经济人,也因为在经济世界中所出现的短期失衡而导致某种理论在适用了几十年后便陷入失灵,以至于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背景下的理论适用也就具足了不同的现实效果,从而形成了不同经济学派的周期性演变。
具体来说,这种周期性演变的路径是: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革命—新古典综合。那么,我们不妨作出推断,既然新古典综合彻底完成了政府与市场的活动边界划分,那么经过时间的长期演化调整,政府与市场一旦形成各自行为上的充分自觉,最终市场机制的健全成熟催生出成熟的市场力量,政府则不再逾越边界,随意干预市场调节,注重市场的公平监管,履行服务职能,那么必然的,古典经济学将完成一次回归,从而实现一次经济学理论的轮回,形成三次综合,三次革命的经济学理论闭环。
古典经济学的确立
从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开始,以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为标志,古典经济学将研究从以前重商主义的注重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认为任何一个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在批评重商主义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创造财富的偏见的同时,也克服了重农主义所抱持的只有农业劳动才能创造财
现当代经济学流派简介
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 革命的后果:新古典经济学产生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杰文斯(英),《政治经济 学原理》(1871);门格尔(奥),《国民经济 学原理》(1871);瓦尔拉斯(法),《纯粹经 济学要义》(1874) 新古典革命的意义:提出主观价值(边际效用价 值)理论,将需求因素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数 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综合: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 主观价值理论与客观价值理论的综合:均衡价值 (价格)论为价格分析提供了有用工具;构建新 古典的分析框架,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经济信条的危机(20世纪30年 代)
第三次革命:“凯恩斯革命” 革命的后果: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 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 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 凯恩斯革命的意义:动摇了古典革命以来的自由 主义信条;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1948 年出版《经济 学》(第一版)为标志 革命,是指经济学理论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发生的 重大变革。 综合,则是指原来相互对立严重分歧的若干理论 彼此融合渗透,被整合到同一个理论体系之中。 衡量革命和综合的主要标准是基本理论、研究方 法、政策主张三个方面。以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 的内容为线索,有利于我们从全局观念和整体高 度把握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的大致脉络。
2、新自由主义主要流派
经济学主流流派
西方经济学进展历史渊源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17世纪中期
古典经济学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
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辟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新古典经济学
今世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流派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后
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末
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主流学派):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
新凯恩斯主义(主流)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并存的“新综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西方经济学理论进展的“八次革命”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古典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
边际革命(19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
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与)
现代货币主义(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强调经济自由)
斯拉法革命(20世纪60年代):(生产价格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20世纪80年代):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
大体分类:
国家干与主义思潮(凯恩斯主义要紧流派)
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I(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II(1980’):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的四次革命
在近现代经济学的思想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的“革命”与三次大的“综合”(蒋自强、张旭昆,1996)。其中,每一次“革命”都提出了与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而每一次“综合”则把前后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统一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中。这种以范式“革命”与范式“综合”交替形式出现的理论创新模式,事实上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库恩,1962)。就经济学而言,这种“革命”与“综合”的创新,既反映了人类经济历史不断前进的步伐,也反映了人类思想历史不断深化的过程。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8世纪60~70年代)时期,反映了以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家庭经济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中叶)时期,反映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精英分子可以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标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包括赫尔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利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和威廉·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9世纪70年代)时期,反映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后,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崭新视野。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创立,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1890)为标志,将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论和边际革命的主观价值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其中,古典经济学的要素投入理论被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供给)理论,而边际革命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则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消费(需求)理论;并以供给函数(供给曲线)和消费函数(消费曲线)的形式,统一于以数学(微积分)形式表达的均衡价格理论中。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时期,反映了人类工业文明鼎盛时期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经济生活极大的促进作用,以及现代科学理论的建构方式、尤其是以数学作为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对经济学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成为经济学理论从近现代走向现代的标志。
现代经济学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纳德·凯恩斯(Maynard 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为标志,被世人称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经济分析的基点立足于个人与厂商的微观分析范式,第一次确立了以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对象的宏观分析范式。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整个工业文明由鼎盛转向衰退的时期(20世纪20~40年代),反映了1929年至1933年在美国爆发、继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它是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部对亚当·斯密以来“自由放任”的古典资本主义制度、以及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并由此开创了“国家干预”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
现代经济学的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经济学分析基础》(1947)为标志,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范式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分析范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该理论以“充分就业”为界,把描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经济分析称为微观经济分析,把描述未能实现充分就业非均衡状态的经济分析称为宏观经济分析,从而创立了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派”经济理论。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工业文明日趋式微、而人类新经济形态开启的前夜(20世纪50年代),既反映了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恢复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也反映了全球经济中心与政治的中心由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向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美国的转移。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经济理论。
现代经济学第四次革命与第四次综合的概念,由本文首先提出。第四次革命是指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或“理性人假设”的挑战与批判,以及以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Economics)、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Economics)、计
算经济学(ComputationalEconomics)、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Neo-Economics)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假设与范式。这次革命发生的时间,基本与人类社会进入以“信息文明”为标志的后工业时代相契合。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具有后现代主义反理性、反分工的鲜明色彩,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跨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发展的趋势,是人类对启蒙运动以来所谓“科学理性”和“科学分工”进行全面反思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是一个逻辑演绎系统。该系统从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前提出发,进而推衍出它的所有命题。这个逻辑前提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假设”或“理性人假设”。这一假设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后来经马歇尔(AlfredMarshall)、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德布鲁(Gerard Debreu)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严密的、逻辑自洽的公理体系。但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事实表明,逻辑自洽只是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科学理论的充分条件是它所提出的假设必须得到可观察、可重复的经验事实的验证。以物理学为例,牛顿的三大定律只有在精确预测了哈雷彗星和海王星运行轨道的基础上,才能成为经典的力学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只有在观察到空间弯曲所引起的红移现象后,才能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还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科学,因为作为这一理论体系逻辑前提的经济人假设和理性人假设并没有经过经验事实的严格检验。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博弈论转向,经济人假设和理性人假设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在一些著名的博弈案例,如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信任博弈(Trust Game)和公共品博弈(Public Good Game)中,根据理性人假设做出的行为决策却不能给决策者带来最优结果,从而导致了所谓的“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使理性人假设与主流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假设“帕累托最优假设”产生了重大矛盾。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以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神经经济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科,为了在经验实证的基础上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进行严格的检验,不但从自然科学中借鉴并创立了各种科学手段,例如行为实验、神经实验和仿真实验;而且还广泛吸收和融合了其他多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等等,从而使这次革命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反分工和跨学科倾向。
从新兴经济学大量的研究成果看,来自行为实验、神经实验和仿真实验的经验证据对理性人假设的每一块基石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Gintis,2009)。这些挑战被称为传统经济学的“异象”(Anomalies),即人们的行为表现完全偏离了标准经济学模型的预测。这些“异象”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们的行为显著地违背了理性假设中偏好一致性公理的要求,例如人们在行为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损失厌恶、后悔厌恶、框架效应、禀赋效应、加权效应、锚定效应、符号效应和参照点效应,等等;第二,人们的行为显著地违背了理性假设中自利原则的要求,例如人们在囚徒困境博弈和公共品博弈中的合作行为、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拒绝行为、在独裁者博弈中的给予行为、在公地悲剧博弈中的自组织行为、在信任博弈中的信任和可信任行为、在礼物交换博弈中的馈赠和报答行为、在第三方制裁博弈中的利他惩罚行为,等等。
上述研究结果无不表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正在面临全面的理论危机。以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在经验实证的基础上对“理性人假设”的置疑与批判,预示着经济学基础理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与重大创新。未来5~10年之内,一个新的、具有替代性和颠覆性的、超越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或将展现于世人眼前。这就是本文提出的现代经济学第四次综合的前景。面对这一重大的理论创新思潮,我们将如何应对?又该有何种作为?对中国的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学家来说,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注释:
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人类工业文明的日趋式微:第一是1929年至1933年在美国爆发的,继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第二是1939年至1945年爆发的,导致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卷入、近1亿人伤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于后工业时代的称谓目前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同的共识。例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和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JeremyRifkin)干脆把它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2011),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1981)一书中把它称为“信息社会”或“服务社会”,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在《大趋势》(1982)一书中则把它称为“信息革命”。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称谓引申出去,我觉得未尝不能把它称为“信息文明”。关于这一文明的起始时间,一般认为应该从1957年10月4日,即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算起,因为它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成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