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四次革命 亚当斯密 边际革命 凯恩斯革命

合集下载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

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经济学主流流派

经济学主流流派

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渊源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17世纪中期古典经济学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新古典经济学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流派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后•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末•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主流学派):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新凯恩斯主义(主流)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并存的“新综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八次革命”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古典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边际革命(19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现代货币主义(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斯拉法革命(20世纪60年代):(生产价格理论)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强调经济自由)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20世纪80年代):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基本分类: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I(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主义II(1980’):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反对凯恩斯的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公共选择派非主流经济学派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摘要: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

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演变;革命;斯密革命;边际革命;及凯恩斯革命。

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

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一、斯密革命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

他在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一次伟大变革。

斯密革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斯密革命的主要内容1.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斯密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理论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在经济政策上,斯密主张自由放任。

这表现在他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上。

他认为,在一切自由社会里,人们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

斯密虽然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没有绝对化。

他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国家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2.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斯密认为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背离对于生产有自发的调节作用,即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西方经济学说这门学问,从16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开始到现在,根据20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归纳地讲,在经济学说史上经过了六次革命,当然这不是指政治上的革命,而是指理论学术观点上的革命。

西方经济学是从重商主义开始的。

马克思断言:“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即是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产生的“那个时代是海盗式的帝国主义时代,贸易与开拓殖民地相联系,与毫无节制地剥削殖民地相联系,与非公开的战争相联系(各国政府尤其是英国政府,往往拒绝为此承担责任),与长期濒于战争边缘的状况相联系。

”所以重商主义作为一个体系,主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按照熊彼特的意见,重商主义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出口垄断主义,外汇管制和贸易顺差。

重商主义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君主有权统治经济和铸造货币,有权控制对外贸易。

在这种情况下,重商主义认为国家要干预经济,国家要参预经济活动,对它进行广泛调节;认为国家财富的关键就是金银,输入金银可以润滑工商业的齿轮;在重商主义思想指导下,他们鼓励生产出口品,实行补贴,发展商品输出,限制进口,多搞顺差贸易,以此来换回金银,金银积累的增加,也反映国内财富的增加。

重商主义者蔡尔德(Josiah Child)说过,“对外贸易产生财富,主张上,不是自由贸易,而是建立高度关税壁垒,实行关税保护政策。

可见,重商主义的思想集中在供给方面,是最早的供给学派的经济学。

但是,重商主义的这种指导思想与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带来他们所说的那么美妙的景象,而是出现了生产力的危机。

这样,作为重商主义的整体不能不垮台。

比如法国,它出口的制成品越多,换回的金银越多,结果越穷。

而在非重商主义流行的国家,比如英国,反而民富国强。

经济生活的实践预示着经济学说将面临一次革命。

重商主义的研究对象必然在流通过程,而“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

”一、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产生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 ?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

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11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11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4,20世纪 年代货币学派的产生 , 世纪 世纪50年代货币学派的产生 ----第四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
20世纪 –60年代以美国米尔顿 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 世纪50 世纪 年代以美国米尔顿 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 主义者发起了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 主义者 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认为,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 货币因素的扰动造成的.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产量, 就业和物价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 的就是货币问题.而财政政策对经济只能起到负面作用. 弗里德曼提出两大思想: – 其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 – 其二,短期内,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量具有更大的效应. 这些观点后来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使凯恩斯主义在 二战后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
6,20世纪 年代以后理性预期学派 , 世纪 世纪70年代以后理性预期学派 的挑战----第六次革命 的挑战 第六次革命
世纪70年代 在20世纪 年代,理性预期学派 世纪 年代,理性预期学派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 系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他们 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具有最大化自己利 益的行为和理性预期.因此,对于任何宏观经济政策,他 们都会有相应的对策来避免或化解对自己的不利,从而会 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 据此,理性预期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主 张由市场机制对经济自行加以调节,最终使经济达到自然 率的水准. 理性预期的概念已经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对以往 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和政策效果分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20世纪 年代的斯拉法革命 , 世纪 世纪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 ----第五次革命 第五次革命
1960年英国皮罗 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 年英国皮罗 斯拉法 斯拉法《 品》一书,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政治经济学思想路线的 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对新古 典经济理论体系进行了批判. 斯拉法的这本书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 理论著作.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中世纪经济学: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问题。

2、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期,国家支持商业资本,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之源,主张少买多卖积累原始资本。

3、古典主义经济学: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认为生产是社会财富之源,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支配经济生活。

4、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主张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盲目生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一、古代经济学的萌芽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加图、瓦罗、珂鲁麦拉等人的著作中。

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二、中世纪的经济学中世纪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被奉为“神学泰斗”的托马斯·阿奎纳。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甚至还有退步。

三、重商主义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

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体系演变过程

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体系演变过程

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体系演变过程
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体系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学派的演变。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演变过程:
1、古典经济学(18世纪末- 19世纪初):
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和劳动价值理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边际革命(19世纪末):
边际效用理论的出现,由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和列昂·瓦尔拉斯(Léon Walras)等人提出。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对最后一单位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

3、新古典主义经济学(20世纪初- 20世纪中叶):
马歇尔经济学派(包括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将边际效用理论与供求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供求均衡理论。

该理论强调市场的均衡和价格的决定。

4、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0世纪中叶):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了对传统经济学的批评,并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

5、新兴经济学派:
新古典主义合成派: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新古典合成派。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包括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和偏差,强调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对经济学的贡献。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综观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近代重商主义学说以来,大约一共经历了六次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1.1776年亚当•斯密代表作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经典性传世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

在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中,斯密批判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力主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国富论》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多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正是斯密的这部巨著开创了经济学说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

所以,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乎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从而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

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所说的“边际主义革命”。

“边际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

事实上,从“边际革命”起,直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支配地位,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所以,“边际革命”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3.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在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学说史》讲义4

《经济学说史》讲义4

第十一章边际效用学派第一节边际革命和边际效用学派概述一、边际革命1、西方经济学史上三次转折点的演变按照西方经济学界的一般意见,在最近200多年西方经济学史上,出现过三次较重要的“转折点的演变”,或者说“较重要的变革过程”。

就是:①亚当·斯密革命即自由放任革命;(已讲)②杰文斯革命即效用革命或边际革命;(正要讲)③凯恩斯革命即宏观经济学革命。

(后面讲)所谓革命就是对过去的传统的反叛。

(提问:亚当·斯密革命是革什么的命?)我国的权威经济学家也归纳了西方经济学史上6次理论学术观点上的革命:①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产生;②边际主义革命;③凯恩斯革命;④货币学派的产生;⑤斯拉法革命;⑥理性预期学派的挑战。

2、什么是边际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边际革命”兴起。

19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瑞士的瓦尔拉,他们三个人生长在不同的国家,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但几乎同时而又独立地提出了效用价值论或边际效用价值论,即提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劳动的耗费量,而是取决于人对效用的主观评价。

以此为标志,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期间,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发生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它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称边际革命。

二、边际效用学派的发展历程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参与创建、发展、宣扬边际效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的为数众多的人物和学派的统称,也包括运用边际分析工具和方法的经济学家。

该学派以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面目出现,并很快得到传播,最后成为正统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边际学派的发展经历了先驱、产生、发展、归宿四个阶段。

1、边际学派的先驱实际上在亚当·斯密之前,作为主流的古典经济学形成的过程中,边际主义也已开始萌芽。

(经济学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单行线)。

实际上,效用价值的思想,在近代大致与劳动价值思想同时出现。

西方经济学四个阶段和六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四个阶段和六次革命
其思想和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门格尔(奥)、杰文斯(英)、瓦尔拉斯 (法)、马歇尔(英) 标志: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出版。边际效用 论的出现(边际革命)是经济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核心思想:自由放任是最高准则,资源配置是研究中心, 研究价格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它是古典经济 学的延续和深化,但研究方法和角度都是全新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贵族化)倾向:用一系列 假设、概念、数学建立严谨、精致、标准化的分析框架 使其对现实缺乏解释力。
基本观点:农业是收入与财富的唯一来源;与重商主义相反, 只注重生产领域的研究,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放任,倡导 “自然秩序”
2、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年代:17中—19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英国的亚 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法国的萨伊等 标志: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斯密因此 被称为经济学之父。 核心内容:研究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从 而缓解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如何有效配置资源。经济 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是经济学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古典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以自由放任为中心的经 济学体系,主张市场自发调节,提出 “看不见的手” 原理。
第第第第第第 六五四三二一 次次次次次次 预货斯凯边古 期币拉恩际典 革主法斯革革 命义革革命命
革命命 命
4.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
标志: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 论》)的发表。凯恩斯因此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
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使经济学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发展。具体又分 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恩斯革命时期。凯恩斯革命被称为经济史上的第 三次革命。 第二阶段: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 和新剑桥学派(罗宾逊、斯拉法)的争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 了相当大的影响。斯拉法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被认为是经济 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第三阶段: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货币主义革命被认为是 经济史上的第五次革命;理性预期革命被认为是经济史上的第 六次革命。创立: 威廉·第 发展: 亚当·斯密 终结: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

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中的三次革命摘要: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

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演变;革命;斯密革命;边际革命;及凯恩斯革命。

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分别是斯密革命、边际革命以及凯恩斯革命。

它们实质上是三次大的经济学理论转折,一起说明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研究这三次理论革命对于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伦斯·W·哈奇森(Terence Wilmot Hutchison)所言:“研究经济学的较重要变革、转折点或革命,有助于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期望它提供些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

”一、斯密革命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

他在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一次伟大变革。

斯密革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斯密革命的主要内容1.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斯密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理论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在经济政策上,斯密主张自由放任。

这表现在他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上。

他认为,在一切自由社会里,人们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

斯密虽然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没有绝对化。

他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国家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2.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斯密认为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背离对于生产有自发的调节作用,即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三次革命三次综合

三次革命三次综合

第一次革命:亚当斯密一反重商主义的思想,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国内及国际的自由贸易,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的主要思想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二次革命: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学派一反古典的劳动价值论,提出商品的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并将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主要代表人物是: 杰文斯,瓦尔拉斯和门格尔.第三次革命:指凯恩斯革命,反对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提出需求创造供给的观点,提倡政府干预.第一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

穆勒首先重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规律,而财富则是具有效用和交换价值的物品,然后阐述了他的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

第二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里德.马歇尔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是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继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后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20世纪30年代以前,支配着英美经济学论坛。

《经济学原理》,宣传渐进改良,采用折衷主义方法,综合各种经济学理论,尤其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形式下,吸收边际效用学说,因而其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第三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保罗.萨谬尔森《经济学》1948年出版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是第一部融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经济学教科书.一方面,他把国民收入和就业问题作为该书的中心问题来叙述和解释凯恩斯的理论结构,从而完成把凯恩斯理论提升到经济学主流地位并演变为宏观经济理论任务的第一人;另一方面,他仍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理论作为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包括进去,把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理论两种对立的理论融为一体。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 ?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

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影响西方经济发展的三次经济理论革命

影响西方经济发展的三次经济理论革命

影响西方经济发展的三次经济理论革命17世纪中期,以古典经济学的诞生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科学登上学科舞台,四百年来,经济学家们纷纷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工具与模型,对这一年轻学科进行实证与规范分析,试图解释经济现象,应对经济难题。

但是,一种怪异的情形是,从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经济学这样,在存立与质疑中交替出现,然后又以一种综合的方式将之前彼此对立的经济理论进行一次系统性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理论经典。

这种极富戏剧性的情景,在展现经济学本身学科魅力的同时,也表现了它试图全方位解读人性的科学努力。

毕竟,经济发展的背后动因,是基于人性对获取财富以谋求发展的诸多行为的集合,西方经济学的前提假设——理性经济人,也因为在经济世界中所出现的短期失衡而导致某种理论在适用了几十年后便陷入失灵,以至于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背景下的理论适用也就具足了不同的现实效果,从而形成了不同经济学派的周期性演变。

具体来说,这种周期性演变的路径是: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革命—新古典综合。

那么,我们不妨作出推断,既然新古典综合彻底完成了政府与市场的活动边界划分,那么经过时间的长期演化调整,政府与市场一旦形成各自行为上的充分自觉,最终市场机制的健全成熟催生出成熟的市场力量,政府则不再逾越边界,随意干预市场调节,注重市场的公平监管,履行服务职能,那么必然的,古典经济学将完成一次回归,从而实现一次经济学理论的轮回,形成三次综合,三次革命的经济学理论闭环。

古典经济学的确立从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开始,以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为标志,古典经济学将研究从以前重商主义的注重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认为任何一个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在批评重商主义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创造财富的偏见的同时,也克服了重农主义所抱持的只有农业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狭隘思维,从而明确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这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正式确立,从而使经济学成为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科学,亚当·斯密也以其著作《国富论》(被认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开山之作,经济学的三部圣经之一)成为“经济学之父”。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资源分配和利用方式,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起源、发展阶段以及主要学派等方面,详细介绍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二、经济学的起源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经济活动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供求关系等概念。

此后,古罗马时期的经济学家塞涅卡、托马斯·阿奎那等人也对经济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三、经济学的发展阶段1. 古典经济学阶段古典经济学阶段是经济学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自由市场以及市场自发调节等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 边际革命阶段边际革命阶段是经济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代表人物是威廉·斯坦利·杰文斯。

他在《政治经济学纲要》中引入了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是以边际效用递减的方式进行决策的。

3. 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是经济学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代表人物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他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供求曲线、均衡价格等概念,并对边际效用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

4. 凯恩斯主义阶段凯恩斯主义阶段是经济学发展的第四个重要阶段,代表人物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他在《通论》中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的观点,并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以解决失业和经济衰退问题。

5. 新古典合理期望主义阶段新古典合理期望主义阶段是经济学发展的第五个重要阶段,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卢卡斯。

他在《经济学方法与理论》中提出了合理期望理论,强调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考虑到未来的预期。

四、主要经济学学派1. 古典经济学学派古典经济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他们强调市场自由竞争、劳动分工以及供求关系等理论。

2. 边际革命学派边际革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卡尔·门格尔等。

微观经济学复习笔记(绝对完全)

微观经济学复习笔记(绝对完全)
(2)实质:增量变化分析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
(1)定义:完全排除时间因素和均衡状态的具体变化过程,来分析某一产品或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
(2)实质: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2、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三、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1、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 ):供求平衡,相对稳定静止的状态
(1)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其他市场和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产品、生产要素或单个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应具备的各种条件的分析方法(使用范围较广)
3、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1)定义: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充分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按不同比例组合进行的各种物品生产的最大可能产量。
(2)限制因素:技术的改进、现有资源种类的增加、现有条件的改善
(3)特点:各方相互依存,追求高效率与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存在浪费
7、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1)定义:市场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市场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即市场失灵
(2)原因: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人或一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这种力量就是垄断力量
(3)解决:良好的公共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弊端,提高经济效率;只是弥补并非主要
(2)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不是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有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较难衡量,无法认为控制,影响选择)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

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 ?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

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的四次革命在近现代经济学的思想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的“革命”与三次大的“综合”(蒋自强、张旭昆,1996)。

其中,每一次“革命”都提出了与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而每一次“综合”则把前后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统一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中。

这种以范式“革命”与范式“综合”交替形式出现的理论创新模式,事实上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库恩,1962)。

就经济学而言,这种“革命”与“综合”的创新,既反映了人类经济历史不断前进的步伐,也反映了人类思想历史不断深化的过程。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8世纪60~70年代)时期,反映了以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家庭经济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

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中叶)时期,反映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精英分子可以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标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包括赫尔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利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和威廉·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

“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9世纪70年代)时期,反映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后,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崭新视野。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创立,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1890)为标志,将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论和边际革命的主观价值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其中,古典经济学的要素投入理论被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供给)理论,而边际革命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则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消费(需求)理论;并以供给函数(供给曲线)和消费函数(消费曲线)的形式,统一于以数学(微积分)形式表达的均衡价格理论中。

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时期,反映了人类工业文明鼎盛时期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经济生活极大的促进作用,以及现代科学理论的建构方式、尤其是以数学作为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对经济学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成为经济学理论从近现代走向现代的标志。

现代经济学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纳德·凯恩斯(Maynard 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为标志,被世人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经济分析的基点立足于个人与厂商的微观分析范式,第一次确立了以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对象的宏观分析范式。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整个工业文明由鼎盛转向衰退的时期(20世纪20~40年代),反映了1929年至1933年在美国爆发、继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它是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部对亚当·斯密以来“自由放任”的古典资本主义制度、以及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并由此开创了“国家干预”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

现代经济学的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经济学分析基础》(1947)为标志,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范式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分析范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该理论以“充分就业”为界,把描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经济分析称为微观经济分析,把描述未能实现充分就业非均衡状态的经济分析称为宏观经济分析,从而创立了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派”经济理论。

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工业文明日趋式微、而人类新经济形态开启的前夜(20世纪50年代),既反映了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恢复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也反映了全球经济中心与政治的中心由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向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美国的转移。

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经济理论。

现代经济学第四次革命与第四次综合的概念,由本文首先提出。

第四次革命是指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或“理性人假设”的挑战与批判,以及以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Economics)、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Economics)、计算经济学(ComputationalEconomics)、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Neo-Economics)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假设与范式。

这次革命发生的时间,基本与人类社会进入以“信息文明”为标志的后工业时代相契合。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具有后现代主义反理性、反分工的鲜明色彩,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跨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发展的趋势,是人类对启蒙运动以来所谓“科学理性”和“科学分工”进行全面反思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是一个逻辑演绎系统。

该系统从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前提出发,进而推衍出它的所有命题。

这个逻辑前提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假设”或“理性人假设”。

这一假设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后来经马歇尔(AlfredMarshall)、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德布鲁(Gerard Debreu)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严密的、逻辑自洽的公理体系。

但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事实表明,逻辑自洽只是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科学理论的充分条件是它所提出的假设必须得到可观察、可重复的经验事实的验证。

以物理学为例,牛顿的三大定律只有在精确预测了哈雷彗星和海王星运行轨道的基础上,才能成为经典的力学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只有在观察到空间弯曲所引起的红移现象后,才能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还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科学,因为作为这一理论体系逻辑前提的经济人假设和理性人假设并没有经过经验事实的严格检验。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博弈论转向,经济人假设和理性人假设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在一些著名的博弈案例,如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信任博弈(Trust Game)和公共品博弈(Public Good Game)中,根据理性人假设做出的行为决策却不能给决策者带来最优结果,从而导致了所谓的“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使理性人假设与主流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假设“帕累托最优假设”产生了重大矛盾。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以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神经经济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科,为了在经验实证的基础上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进行严格的检验,不但从自然科学中借鉴并创立了各种科学手段,例如行为实验、神经实验和仿真实验;而且还广泛吸收和融合了其他多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等等,从而使这次革命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反分工和跨学科倾向。

从新兴经济学大量的研究成果看,来自行为实验、神经实验和仿真实验的经验证据对理性人假设的每一块基石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Gintis,2009)。

这些挑战被称为传统经济学的“异象”(Anomalies),即人们的行为表现完全偏离了标准经济学模型的预测。

这些“异象”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们的行为显著地违背了理性假设中偏好一致性公理的要求,例如人们在行为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损失厌恶、后悔厌恶、框架效应、禀赋效应、加权效应、锚定效应、符号效应和参照点效应,等等;第二,人们的行为显著地违背了理性假设中自利原则的要求,例如人们在囚徒困境博弈和公共品博弈中的合作行为、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拒绝行为、在独裁者博弈中的给予行为、在公地悲剧博弈中的自组织行为、在信任博弈中的信任和可信任行为、在礼物交换博弈中的馈赠和报答行为、在第三方制裁博弈中的利他惩罚行为,等等。

上述研究结果无不表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正在面临全面的理论危机。

以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在经验实证的基础上对“理性人假设”的置疑与批判,预示着经济学基础理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与重大创新。

未来5~10年之内,一个新的、具有替代性和颠覆性的、超越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或将展现于世人眼前。

这就是本文提出的现代经济学第四次综合的前景。

面对这一重大的理论创新思潮,我们将如何应对?又该有何种作为?对中国的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学家来说,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注释: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人类工业文明的日趋式微:第一是1929年至1933年在美国爆发的,继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第二是1939年至1945年爆发的,导致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卷入、近1亿人伤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于后工业时代的称谓目前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同的共识。

例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和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JeremyRifkin)干脆把它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2011),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1981)一书中把它称为“信息社会”或“服务社会”,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在《大趋势》(1982)一书中则把它称为“信息革命”。

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称谓引申出去,我觉得未尝不能把它称为“信息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