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Out1ineofChineseCu1ture课程编号:25AoOo26学分:2.0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2其中讲课:32实验或实践:0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参考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程裕桢著:《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

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

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

我们既要对它的来胧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文献目录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9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3.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4.钱穆:《中国文化导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5.顾颉刚:《中国史入门》,北京出版社,2002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7.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8.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9.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 197910.林甘泉、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1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赵朴初:《中国佛教常识问答》,北京出版社,20021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198716.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7.[法]艾田浦著.许钧等译:《中国之欧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8.武斌:《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19.王力:《汉语史稿》,《王力文集》第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0.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21.王宁主编:《汉字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3.程千帆:《唐诗的历程》,《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4.何其芳:《论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5.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上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7.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书店,200428.[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9.[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0.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3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32.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3.陈登原:《中国文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4.冯天瑜:《中国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5.[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3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7.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8.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9.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4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4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2.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44.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45.张岂之:《中国文化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46.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47.周绍良:《唐传奇笺证》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48.柳存仁:《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49.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002 50.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51.葛晓音:《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2.童庆柄:《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53.金元浦:《中国文学阅读与欣赏》,首都师大出版社54.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出版社55.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6.金毅:《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57.关立勋:《中国文化杂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58.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上、下册59.[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5卷,科学出版社,1975-1978 60.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61.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62.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商务印书馆出版63.王宁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64.张志公:《谈谈辞章学》,《现代汉语讲座》,知识出版社65.林语堂:《中国人》(汉译本),学林出版社66.陈鼓应:《老子今著今译》,中华书局67.陈鼓应:《庄子今著今译》,中华书局68.杨伯峻:《论语注译》,中华书局69.[明]王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70.[清]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注》,中华书局71.《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

人民大2024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版)PPT第一章

人民大2024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版)PPT第一章

周代经济
• 周代初期实行土地分封制。土地占有者主要是奴 隶主贵族或封建领主,社会经济单位仍为奴隶主 贵族庄园或封建领主庄园。与商代不同的是,周 代的农奴已有了自己的家室庐舍、妻子儿女,用 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庄园主耕种土地。农奴与贵族 庄园主或封建领主之间保持着人身隶属关系。
周文王造像
周武王造像
周代后期由于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 等原因,公田即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大量开 垦,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公田逐 步为私人所占有,土地买卖出现,封建领 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农奴转化为佃农,并 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随着这种“转化” ,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农业和小 手工业生产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并得到发 展。
• 这说明人类逐渐结束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时代,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物质的生产 和再生产活动”。从母系氏族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 父系氏族时期到我国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 的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
夏代经济
• 据古文献记载,我国在夏代种植业已处 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适合农业 生产的农历即“夏小正”。从母系氏族 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父系氏族时期到 我国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的 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
董仲舒
魏晋隋唐时期
• 魏晋隋唐时期是宗族、宗法制度盛行的时期。除皇位仍为嫡长子继承 外,在民间,宗法意识、宗族生活已渗透进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此时期 宗法观念、宗族势力昌盛的原因如下:一是连年战乱,弱肉强食,人们 需要聚族而居;二是人们南北迁徙,因语言上、风俗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及政治上的原因,也必须同族而居;三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强了血 缘宗法关系,血缘宗法关系又巩固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使人们 易于结成以血缘、地缘联合的比较稳定的宗族群体;四是此时重门第之 风盛行,由此形成了若干有名的大姓家族和许多无名的小家族。有名的 如东吴时的吴姓大族,东晋时的乔姓大族,唐代的李姓大族等。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大纲1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大纲1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大纲一, 主要参考书目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 考试大纲绪论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分, 内涵。

第一章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持续的影响;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第二章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农耕经济的特点;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农耕经济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了解宗法制度;了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第四章了解“百家争鸣”及其学派特征;了解明清文化中所出现的新因素。

第五章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了解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

第六章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了解汉语, 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了解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缘由。

第八章了解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特色;了解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第九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文色调和理性精神。

第十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类型。

第十一章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二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孔, 孟的道德规范体系。

第十三章了解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了解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十四章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了解原始儒家的精神与理论。

第十五章了解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第十六章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十七章了解“义利”之辩。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概论主要参考论著一、著作: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2、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3、李侃《近代传统文化与思想文化》;4、张荣明《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5、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6、张立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7、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意义》;8、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9、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10、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二、论文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8期耿云志近代中国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9期武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规律新华文摘2008年第21期张应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9月号俞可平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的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金春峰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在当今的发展和前景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6期夏振坤唐龙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徐洪兴《儒学文化的演变及其现代命运》文汇报2008年2月3日李向平石大建《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模式—以儒教信仰为中心》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1期卢钟锋《近代国学的历史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2期姚伟均任晓飞《中国文化资源禀赋的多维构成与开发思路》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赵启正《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流》文汇报2009年7月5日潘岳《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汤一介《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新华文摘2009年第7期席泽宗《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黄书泉《论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学术界2010年第2期莫砺锋《请敬畏我们的传统》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6期。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中华文明史》1-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994年陆续出齐。

《中国古代文化史》1-3册,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文化学通论》,刘守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上下册),金毅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等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文化论》,张岱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A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郭尚兴盛兴庆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中国文化导论》林启彦黄嫣梨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1998年版《中国文化的源流》,唐得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释中国》(1-4卷),胡晓明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国学大师论国学》(上下卷),胡道静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国学通览》,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组编,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国故学讨论集》(上中下三册),许啸天著,中国书店1991年版《国学概论》,马瀛编,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版《国学概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国学概论》,章太炎讲演,巴蜀书社198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原始文化研究》朱狄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刘文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陈剩勇著,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国家起源及其形成》高光晶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黄奇逸著,巴蜀书社,1995年版《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卷),史宗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文化的起源》,〔美〕哈里斯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欧洲文化的起源》,〔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1984年版《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震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朱狄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西方人生精神》郑晓江等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7《论中西哲学精神》成中英著东方出版中心1991《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 1999《文化模式》,〔美〕露丝•本宁迪克特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二版《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结构人类学》,〔法〕斯特劳斯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5 年版《人文精神之重建》(一、二)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5《中国地域文化论》,陈侃言等著,广州出版社1994年出版。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大纲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大纲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大纲
参考书
金元浦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
孙萍著《文化管理学》,中国人民的基本精神、特征,及其变革、转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含适量文化管理学内容。
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与特征 约
中国文化发展与转型 约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 约
试卷难易结构
基本题
提高题
较高要求题
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小题
简答题 小题
论述题 小题
试卷分值结构
名词解释 小题 分
简答题 小题 分
论述题 小题 分
评分标准和要求
评分标准:
要求:事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文字流畅
备注
一级学科硕士点召集人签名:沈松勤(学院盖章)学院分管院长签名:斯炎伟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中国文化概论主要参考论著一、著作: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2、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3、李侃《近代传统文化与思想文化》;4、张荣明《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5、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6、张立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7、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意义》;8、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9、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10、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二、论文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8期耿云志近代中国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9期武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规律新华文摘2008年第21期张应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9月号俞可平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的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金春峰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在当今的发展和前景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6期夏振坤唐龙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徐洪兴《儒学文化的演变及其现代命运》文汇报2008年2月3日李向平石大建《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模式—以儒教信仰为中心》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1期卢钟锋《近代国学的历史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2期姚伟均任晓飞《中国文化资源禀赋的多维构成与开发思路》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赵启正《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流》文汇报2009年7月5日潘岳《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汤一介《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新华文摘2009年第7期席泽宗《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黄书泉《论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学术界2010年第2期莫砺锋《请敬畏我们的传统》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6期。

中国文化概论10章

中国文化概论10章

二、神
神,中国美学史范畴,指艺术作品和艺术审美所要达到的一种极高 境界。
三、逸
逸一是指作品艺术风格自由,任审美主体想象力驰骋,无一定艺术 表现格式。
四、道
原为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意指规律、原理、准则、宇宙本源、人生 观、政治理想等;美学范畴意指美的规律、美的根源、美的本体、美的 表现等,一般趋向于审美理想。
《中国文化概论》 教师用书
《中国文化概论》教师用书源自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提要(一)
一、辉煌的远古艺术
(一)原始彩陶。中国彩陶的特点:一是彩陶图案从具象到抽象的过 程与中国文化观念的演进同步;二是彩陶图案的结构特点与中国美学的 基本法则相合。彩陶的艺术法则:一是无始无终,回味无穷;二是由上 观下、仰观俯察。 (二)青铜纹饰。青铜器的文化意义。青铜纹饰的艺术法则:一是饕 餮纹代表的是重组变形法则;二是人兽共生。
参考文献
7.陈竹,曾祖荫.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 8.浦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曾祖荫.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 11.邱明中.朱立元:美学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以大观小是宋沈括提出的美学命题。《梦溪笔谈·书画》:“大都山 水之法,盖以大观小。”
习题参考
1.为什说“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总概括? 2.怎样理解中国艺术把“和”作为最高境界? 3.怎样理解中国艺术中的“虚实相生”?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李福顺.中国美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镛.中国书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赵建斌.中国古代音乐简史.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6.哲学大辞典·美学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60962B/06131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一、课程的教学目标1、中国文化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2、本课程旨在系统、简明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

学习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将分成若干专题,重点讲授中国文化的产生土壤,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宗教及其特点,中国的礼乐文化及其意义,中国的史学传统及其意义,中国的哲学及其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如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均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自学。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取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交换意见。

本课程将指定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经典和相关参考书,课上进行讨论。

本课程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最鲜活的资料。

3、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开卷笔试。

平时成绩由两篇作业组成。

一篇是经典读书笔记,要求从《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周易》中任选一本,认真阅读,写一篇1500字读书笔记论文。

另一篇作业是从指定的5部作品中挑选一部,认真阅读,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化精神或中国思维方式的论述。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讲中国文化概说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功能四、中国文化的简要历程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本讲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基本分层、中国文化的基本分期,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方法。

中国社科知识科普书籍

中国社科知识科普书籍

中国社科知识科普书籍中国社会科学知识科普书籍是中国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要载体,旨在帮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认知水平。

以下是一些中国社科知识科普书籍的推荐:1、《中国历史简明手册》(作者:张岂之)这本书是中国历史知识科普的经典之作,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重要事件,对于想要快速了解中国历史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手册。

2、《一本书读懂中国哲学史》(作者:陈来)这本书是中国哲学史知识科普的权威之作,系统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各个流派和代表人物,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必读的经典之作。

3、《中国民俗文化》(作者:刘晔)这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知识科普的经典之作,详细介绍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民间信仰、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对于想要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4、《中国经济简史》(作者:茅于轼)这本书是中国经济史知识科普的经典之作,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于想要了解中国经济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籍。

5、《中国文化概论》(作者:张岱年)这本书是中国文化知识科普的经典之作,系统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以上这些书籍都是中国社科知识科普的经典之作,它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有助于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和认知水平。

当然,除了这些书籍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秀科普作品可以供读者选择,如《常识》、《科学究竟是什么》等等。

总的来说,阅读社科知识科普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同时,这些书籍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深刻的认识,使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地思考和判断。

因此,我强烈建议大家在闲暇之余多阅读一些社科知识科普书籍,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09-10中国文化概论阅读书目

09-10中国文化概论阅读书目

中国文化概论阅读书目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新星出版社,2006年。

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阴法鲁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阴法鲁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B·A·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弗洛伊德著,杨庸一译《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两性社会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摩尔根《古代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裴文中《旧石器时代之艺术》,商务印书馆,1999年。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

M·H·鲍特文尼克等编着的《神话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

丁山《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

徐旭生:《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玄珠等《神话三家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11月影印版。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陈垣《史讳举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陈北郊《汉语语讳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童恩正学术文集》重庆出版社,2004年。

中国文化概论1

中国文化概论1
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书目: 商聚德《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 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 郭维森《中国文化知识要览》 孙育华《中国文化概述》
第一章 文化概念通释 第一节 文化在西方的词 义渊源及其概念界定
文化作为科学术语,是一个长期争 论不休的概念。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e,主要词义是耕作、培养、教 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事 物相对而言的。自然存在的就不是 文化,只有那些人类所创造的事物 才能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之中。因此 说,在西方,文化的原始含义是指 人类创造的东西。
也有些现象表现为多种事物的联系性,例如 月晕与风一起出现;凉性的中药与味道苦的感 觉一起出现;在汉字问题上,战国时代的文字 构形上的差异远远高于它的前后时代;在诗歌 题材上,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 盛行于元代……这些都是人们观察出的现象。 现象带有经验性,偏重感性的体验,但就其影 响的方面来说,有微小的,也有重大的。诸如 影响到国家兴亡、民族存灭、新制度的产生等 现象,就属于重大现象。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 性概括的产物。例如原始的巫术、生产 领域中的行业禁忌、宫廷服饰以颜色和 式样代表等级、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 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等等,都属于文 化事象。文化事象具有类型性和变异性 等特点。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以及对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所起的作 用,叫做文化事象的功能。文化事象是 文化学研究的基础。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文化定义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文 化学的研究范围。但是,众多的文化定 义,从总的方面看,不外乎广义和狭义 两类。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和非人 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 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这里,我们举两种百科全书的广义定义 来说明这种立论的角度。

张岱年的《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张岱年的《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绪论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认识教学内容:一、“文化”的涵义(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文化参考书目1、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2、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3、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8月4、朱谦之《文化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5、田广林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6、商聚德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9、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1、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12、郭朋《中国佛教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13、黄心川等《世界三大宗教》,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8月14、施宣圆等主编《中国文化辞典》,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年11月15、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16、马敏主编《中国文化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17、张君励《明日之中国文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18、张海鹏、臧宏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伦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19、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20、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2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2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史》,陕西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23、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中华书局1993年8月24、王利华《中国烹饪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2月25、王玉哲《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26、刘蕙孙《中国文化史述》,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27、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28、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5月29、毛锐礼《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30、朱汉民《中国的书院》,商务印书馆1981年31、门岿主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典》(上、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32、丁守和主编《中华文化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33、《智者的谋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34、《谋转乾坤:影响历史进程的25位谋略家》,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35、《鬼谷子》,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36、《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37、《中国金融通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38、龙文懋、崔永东《传统文化的沉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A General Survey of Chinese Culture课程编号:0111013课程学时:34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议教材:李平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任务:《中国文化概论》是为培养和检验高等学校学生所应具有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而设置的。

设置本课程的任务,是为了使在校大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本质特点,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判,从而为更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提供养料和借鉴。

我们希望广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而且能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有所思考。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的概念、结构与传承一、文化的概念及特征1.文化的概念2.文化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二、文化的结构1.显型结构与隐型结构2.文化的主要子系统三、文化的传承1.文化进化论2.文化传播论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创造主体和发展历程一、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二、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三、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国文化的起源2.中国文化的孕育3.中国文化的萌动4.中国文化的定型5.中国文化的发展6.中国文化的隆盛7.中国文化的强化8.中国文化的转型第三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天人合一,物我相通2.自强不息,兼容并包3.以人为本,崇尚道德4.和而不同,中行无咎二、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1.延续性2.伦理性3.政治性4.世俗性三、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1.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2.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3.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4.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课程的重点、难点: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

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既要注重文献资料,又要注重理论方法。

没有理论指导的文献,是零散的文献;没有文献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课余时间,既要注重阅读原典,也要注重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及史学史的阅读。

(二)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二、再以鲁迅先生对《四库全书》的评价为例,了解批判继承的重要性。

《四库全书》的编纂,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清廷的刻意篡改,版本较差。

而且,清政府借助纂修《四库全书》,销毁了大批有价值的珍贵文献。

对此,鲁迅先生曾有论及:“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

全毁,抽毁,剜[wān]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鲁迅全集》第6册,P188)另外,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一文,还谈到:“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

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鲁迅全集》第六册P191)注释:清代文献学家陆心源对明人妄改乱刻古书,说过这样的话:“明人书帕本(注:书帕本是明代官样例行礼品,多数只注意表面装潢,不注重文字内容),大抵如是,所谓刻书而书亡者也。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六经雅言图辨跋》)三、几本较有价值的参考书目: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6年版;2、《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版;4、《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版;5、《史记》,中华书局三家注本(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或中华书局2006年版简体横排本。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荐书单中,我选择了《中国文化概论》。

此书是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概论书籍。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的教材,所以内容非常全面、系统而简明,易于入门。

本书开篇是绪论,首先就全书的核心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等问题预作说明。

“文化”一词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本书定义了文化的本质: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文化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共四个层次。

本书主要围绕第四层次即心态文化层而展开论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演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

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有可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

本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主要对象展开讨论的。

并在结尾两章论述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发展问题。

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共19章。

全书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所依附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发展历程、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语言文字和典籍、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中国文化的总体特点(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展望(向近代文化的转变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线索展开,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悠久、最独特的文化之一,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备考过程中,合理的复习资料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教材教材是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的教材一般为《中国文化概论》,该教材由国内知名学者编写,内容全面、系统,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作为主要参考资料,重点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概念、理论和重要内容。

二、辅助读物除了教材,辅助读物也是备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辅助读物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特点。

在选择辅助读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喜欢历史的同学,可以选择一些历史著作,如《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等;对于对艺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一些关于中国艺术的书籍,如《中国艺术史》、《中国传统绘画》等。

辅助读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

三、网络资源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复习资料。

例如,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相关的学术论文、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此外,还可以加入一些学习群、论坛,与其他备考的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网络资源时,要选择权威、可靠的网站和信息,避免受到虚假和不准确的信息干扰。

四、模拟试题模拟试题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和复习效果的重要工具。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做一些模拟试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历年的自考试题,或者参考一些备考资料中的模拟试题。

通过做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补充和提高。

五、复习计划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对于备考至关重要。

在复习计划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进度,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和复习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文献目录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9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
3.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
4.钱穆:《中国文化导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顾颉刚:《中国史入门》,北京出版社,2002
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7.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
8.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9.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 1979
10.林甘泉、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1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赵朴初:《中国佛教常识问答》,北京出版社,2002
1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1987
16.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7.[法]艾田浦著.许钧等译:《中国之欧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8.武斌:《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19.王力:《汉语史稿》,《王力文集》第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0.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1.王宁主编:《汉字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3.程千帆:《唐诗的历程》,《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4.何其芳:《论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5.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上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7.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书店,2004
28.[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9.[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0.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
3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2.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3.陈登原:《中国文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4.冯天瑜:《中国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5.[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7.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8.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9.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2.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44.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45.张岂之:《中国文化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46.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
47.周绍良:《唐传奇笺证》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48.柳存仁:《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49.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002 50.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51.葛晓音:《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2.童庆柄:《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53.金元浦:《中国文学阅读与欣赏》,首都师大出版社
54.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出版社
55.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金毅:《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57.关立勋:《中国文化杂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58.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上、下册
59.[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5卷,科学出版社,1975-1978 60.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61.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
62.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商务印书馆出版
63.王宁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64.张志公:《谈谈辞章学》,《现代汉语讲座》,知识出版社
65.林语堂:《中国人》(汉译本),学林出版社
66.陈鼓应:《老子今著今译》,中华书局
67.陈鼓应:《庄子今著今译》,中华书局
68.杨伯峻:《论语注译》,中华书局
69.[明]王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70.[清]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注》,中华书局
71.《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

72.武占江:《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及特点》,陕西人民出版社73.[美]谢弗著吴金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74.[法]丹纳著.张伟译《艺术哲学》,北京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