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山地地貌数字解译

合集下载

多源数据生产DEM方法探索

多源数据生产DEM方法探索

多源数据生产DEM方法探索发表时间:2019-05-05T15:43:59.2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作者:唐艳[导读] 摘要:被广泛应用于各方面的DEM数据是将来基础测绘不可缺少的数字产品之一。

身份证号码:65010819821016XXXX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摘要:被广泛应用于各方面的DEM数据是将来基础测绘不可缺少的数字产品之一。

DEM数据的生产方法有很多,但如何高效开展大面积的DEM生产,并合理利用多种原始资料,需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利用DLG 数据生产DEM 数据的方法进行DEM 数据生产,生成的DEM 数据利用实测地面数据对其进行质量检测与精度评价。

结果表明,生产的DEM 数据可以将研究区内的河流、堤坝、山地、居民地等地貌信息较好的表现出来,符合数字测绘成果规范要求。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线画图利用既有的数字地形图(DLG)制作生产DEM 相比于其他生产方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利用历史DLG 数据优化正射影像的方法,成功利用DLG 数据高效生产出了DEM 产品。

归纳DLG 生产DEM 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等高线内插直接形成DEM;特征点作为参考点生成TIN,最后形成DEM。

使用等高线内插方法缺点在于临近点的集合以及权重难以选择定义,TIN 可以适应各种数据分布情况,但仅利用等高线上的参考点生成DEM 数据测区内一些特征地物表现不明显。

有一种新的方法进行DEM 数据生产,首先利用等高线、高程点综合信息数据生成TIN,然后利用补充的特征地物数据生成修改TIN,最终得到DEM 数据产品,最后利用实测地面数据对其进行质量检测与精度评价。

结果表明制作生产的1:10000DEM 数据不仅对测区内地貌信息反应准确,而且对水系、坝址、道路等特征地物信息表现准确。

一、概况与数据处理1、研究区概况。

该洪区1∶10 000 地形图,采用大地坐标系验区内包含了山地、水系、道路、堤坝、居民地等地貌信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如何使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地形分析与可视化

如何使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地形分析与可视化

如何使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地形分析与可视化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是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而生成的三维地形模型。

它提供了地形地貌的详细描述,为地质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且丰富的数据来源。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地形分析与可视化。

一、数字高程模型的获取与处理数字高程模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获取,包括激光雷达测量、航空测绘、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

获取到的原始DEM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加工,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地形分析和可视化。

常见的DEM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插值、滤波、剖面分析等。

1.数据插值数据插值是将不连续的离散高程数据拟合成连续的地形表面。

常用的插值方法有反距离加权插值(IDW)、克里金插值等。

插值结果将提供高程数据的连续性和平滑度,为地形分析提供了基础。

2.滤波滤波是用来去除DEM数据中的噪声和异常值,以提高地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滤波方法有中值滤波、高斯滤波等。

滤波后的DEM数据更加真实和可靠,减少了误差和不确定性。

3.剖面分析剖面分析是通过选择不同的地理剖面线,提取DEM数据的高程数值,以便更好地了解地形地貌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剖面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质构造、水文河流等地理现象,提供更深入的地形信息。

二、地形分析与可视化方法使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地形分析和可视化的方法有很多,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坡度与坡向分析坡度与坡向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的倾斜程度和朝向。

通过计算每个像元(栅格单元)的坡度和坡向数值,可以构建坡度和坡向分布图,进而分析地形地貌的起伏和走向。

这对于地质勘探、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流域分析与水系提取流域分析是指根据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确定地表上的集水区和河流网络。

通过提取DEM中的河流网络,可以了解地表水文过程的分布与特征。

流域分析对于洪水预警、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

第 11卷 第 6期 2009年 12月地 球 信 息 科 学 学 报JOUR NAL O F G EO 2I N F OR MA T I O N S C I ENCEVo l 111, No 16D e c 1, 2009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程维明 , 周成虎 , 柴慧霞 , 赵尚民 , 李炳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101)摘要 :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由海拔和地势起伏度两个指标组合划分而成 , 其中海拔分 4级 , 地势起伏度分 7级 , 组合后的基本形态类型共 25 类 。

按照数字地貌分类体系 , 海拔和起伏度拥有全国普适性的分级指标 , 基 于 D E M 数据可获得两指标的分级类型 。

试验表明 , 基于 SR T M 2D E M (水平分辨率 90m , 相当于 1 ∶25万比例尺 )数 据可得出全国普适性的采用单元为 4km 2 , 利用 1 ∶10 万 、 1 ∶400 万等比例尺数据进行 D E M 试验 , 得出我国存在014、 4、 12、 18、 21 k m 2五种不同规模的采样单元 , 并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比例尺 。

因我国地貌复杂多样 , 仅利用D E M 数据所获得的海拔和地势起伏度分级数据不能完全反映不同地域的地貌特征 , 故利用遥感等多源数据 , 综合多种信息获得的地貌类型 , 可很好地反映出我国的海拔 4级分级特征和地势起伏度 7级空间分布 , 进而获得全 国陆地的 25种基本形态类型的面积及空间分布格局 。

关键词 : 陆地地貌 ; 基本形态 ; 形态地貌 ; 定量提取 ; 空间分析崖 、河谷 、山地 、凹地和洞穴六种基本形态类型 ;( 2 ) 1956 年 , 周廷儒 、施雅风和陈述彭等 在 《中国地形区划草案 》中 , 基本采用形态指标将全国 划分 为 平 原 、盆 地 、高 原 、丘 陵 、中 山 、高 山 6 1 引言地表形态是地貌最直观的 表现 形 式 , 它 的规 模尺度从星体级海洋 、陆地到冻融等作用形成的 微地貌形态等都有反映 , 每种地貌形态往往包含 一定的成因意义 , 地貌形态和成因是因果关系的 统一体 , 地貌 “形态 ”是 “成因 ”的结果 , 又是 研究 “成因 ”的主要依据 。

地图编制中的多源数据融合与整合

地图编制中的多源数据融合与整合

地图编制中的多源数据融合与整合地图编制与制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在过去,地图的制作主要依靠传统的测绘方法和手工绘图技术。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普及,地图的制作过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多源数据融合与整合。

多源数据融合与整合是地图编制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包括整合来自不同来源和形式的数据,如地形地貌数据、地理实体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各种传感器数据等,以生成一幅准确、完整的地图。

在进行数据融合与整合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数据的收集、预处理、融合和验证等环节。

首先,数据收集是多源数据融合与整合的基础。

地图制作需要从多个来源收集各种类型的数据,包括地形测量数据、地理实体数据、人工测量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现场测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方式获得。

数据收集的关键是收集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质量的数据,以确保地图制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数据预处理是数据融合与整合的重要环节。

由于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具有不同的格式、坐标系统和精度,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以便进行后续的融合与整合。

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配准、坐标转换、投影变换等操作。

通过预处理,可以统一多源数据的格式和坐标系统,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为后续的融合与整合做好准备。

然后,数据融合是多源数据融合与整合的核心步骤。

数据融合的目的是将各种类型、各种来源的数据融合为一幅整体的地图。

数据融合的方法包括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成、特征提取、数据插值和空间组合等。

数据融合可以实现多源数据的互补和补充,提高地图的精度和表达能力。

同时,数据融合还可以减少误差和不确定性,提高地图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最后,数据验证是多源数据融合与整合的评估环节。

数据验证的目的是评估融合与整合后的地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与实地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可以验证地图的精度和正确性。

数据验证还可以发现和纠正融合过程中的错误和偏差,进一步提高地图的质量和可用性。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1. 引言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对地表或大气属性的遥感观测,获取地质信息,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的手段来进行地质解译。

本实验旨在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来了解地质构造变化的特征。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了多光谱遥感影像,该影像覆盖了实验区域的全景。

此外,还使用了地质调查报告,包含地质构造和地质岩性的信息。

2.2 实验方法1. 数据预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以获得准确的反射率数据。

2. 生成特征图像:利用波段组合技术生成不同特征的图像,如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图像等。

3. 地物提取与解译:通过目视解译或数字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提取出目标地物。

4. 地质解译:根据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结合特征图像和地物提取结果,进行地质解译。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特征图像生成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波段组合,我们生成了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和NDVI 图像。

真彩色图像可以提供直观的显示结果,假彩色图像则能够增强地物的对比度,方便地进行土地利用分类。

NDVI图像能够反映植被的分布情况,用于分析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

3.2 地物提取与分类通过数字图像处理软件,我们对遥感影像进行了目标地物的提取与分类。

根据预先设定的分类标准,我们将影像中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划分,包括农田、城市、水体和植被等。

通过对分类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农田和植被的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城市和水体则呈现离散分布的特点。

3.3 地质解译结合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和遥感图像的解译结果,我们进行了地质解译。

通过观察遥感图像,我们发现在农田和植被分布区域存在着较多的断层和岩浆活动的迹象。

而在城市和水体区域,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和地质演化导致的地质构造变化。

这些解译结果与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地质解译的可行性。

中国数字地貌数据

中国数字地貌数据

中国数字地貌数据文档(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编制 2008-4-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100101,;)1.引言地貌是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主导要素,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其他要素的特征。

地貌条件与生产建设关系十分密切。

1978~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规划将“全国1:100万地貌研究”其列为全国108项重点内容之一,并立项组织全国地貌学家和相关专家共同开展中国地貌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地貌资料和图集,并编制出版了其中15幅1:100万地貌图(全国陆域共64幅)。

为了推动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工作,使其不仅具有概念和理论的探讨,而且具有明确的应用研究目标,以“中国地貌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机理”作为研究对象,试图由此而建立起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体系。

自2001 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下,启动了《中国地貌(世纪网络版)》和地貌制图的试验研究工作,并组织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和有关的大学,再度发起百万地貌图的编制工作。

之后,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05――)和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平台(2006年――)等项目的进一步支持,使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图得以持续发展。

数据库名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编写目的为了完整地介绍中国1:100万15幅老地貌图的收集和数字化、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的遥感解译、集成、更新等地貌数据内容和方便用户的使用,特编写了本文档。

定义地貌图既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地貌学研究成果综合体现,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地貌学研究的进展和水平。

中国1:100万地貌图为普通地貌图,是按照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形态成因相结合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编制的中小比例尺地貌图,该图的编制工作充分继承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地貌学家编制百万地貌图的分类规范,并进一步构建了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地貌形态成因类型数达2400多个,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以形态、成因、物质等属性的分层分级方式集成。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地质构造解译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地质构造解译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地质构造解译胡官兵【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9(043)003【总页数】9页(P460-468)【关键词】地质构造解译; 多源遥感数据; 热带雨林区; 云南西双版纳【作者】胡官兵【作者单位】云南省地质技术信息中心云南昆明6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8; TP750 引言西双版纳地区位于云南西南边境西双版纳景洪市和勐海县境内,南侧与缅甸接壤,共涉及6个1∶5万图幅,面积为1 947 km2。

地理坐标为北纬21°20′—21°50′、东经100°15′—100°45′。

地貌上,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南段怒江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分,境内山岭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属中山中-深切割地区。

区内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类型、人文环境等给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遥感技术手段以空间探测为主,具有不受地域、地形限制,以及具有宏观性、客观性等特点,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利用遥感辅助填图可以较好地降低危险系数,增强工作预见,提高填图效率。

随着卫星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以及雷达遥感数据等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构造解译方面成效显著(刘智等,2017;郑鸿瑞等,2018;王阳明等,2018;张元涛等,2018;陈玲等,2019)。

在植被覆盖区,受区内植被覆盖的影响,单一遥感数据难以准确、完整、有效地反映地质体特征,而采用多源遥感数据组合能在不同视角、不同尺度、不同光谱反射特征方面展示同一地质体,有利于减少地质体定性分析时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可靠性(陈曦等,2013;胡官兵等,2019)。

研究区处于西南三江成矿带南段,前人在该区域开展过大量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但遥感方面的工作则较少,工作内容多集中于中小比例尺的线环形构造解译、蚀变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等,对较详细的地质信息挖掘不够,需深入研究各类地质体的影像特征、解译标志及其地质意义(刘舫,2010)。

如何进行多源地形数据融合与一体化处理

如何进行多源地形数据融合与一体化处理

如何进行多源地形数据融合与一体化处理地形数据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还是军事防御,都需要准确的地形数据支持。

然而,由于观测手段和数据获取技术的限制,单一的数据往往无法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形信息。

因此,多源地形数据融合与一体化处理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多源地形数据融合与一体化处理,以提高地形数据的精度和全面性。

一、多源地形数据的获取与融合多源地形数据的获取是实现融合与一体化处理的前提。

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供了多种手段和工具用于地形数据的获取,如雷达遥感、激光雷达测绘、地面测量与数据剖面等。

这些技术可以获取到地形数据的不同方面和特征,但各自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分辨率、精度、数据密度等。

为了使多源地形数据能够进行融合与一体化处理,需要使用各种数据融合算法和模型。

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模型级融合。

在像素级融合中,将来自不同源的像素点进行加权平均或选择最高值等操作,实现各种数据的融合。

特征级融合则是提取不同地形特征,如高度、坡度、坡向等,再进行融合。

模型级融合则是将各种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集成,得出最终的融合结果。

然而,多源地形数据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数据叠加和混合,还需要考虑数据质量、数据源准确性等因素。

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验证。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配准、干扰消除、噪声过滤等,以消除数据之间的偏差和误差。

数据验证则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照参考数据等手段对融合结果进行验证和准确性评价,以确定融合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二、多源地形数据的一体化处理与应用多源地形数据融合完成后,需要进行一体化处理,以得出全面、综合的地形信息。

一体化处理主要包括地形参数提取、地形分析与建模等步骤。

在地形参数提取中,可以利用融合后的数据进行高程、坡度、坡向、曲率等地形参数的计算和提取。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表地貌特征,如凹凸起伏程度、地势陡缓等,为地形分析和应用提供基础。

DTMDEMDSM、DOM和DLG介绍

DTMDEMDSM、DOM和DLG介绍

一、DTM(Digital Terrain Model)数字地面模型是利用一个任意坐标系中大量选择的已知x、y、z的坐标点对连续地面的一个简单的统计表示,或者说,DTM就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地形表面形态的属性信息一般包括高程、坡度、坡向等。

数字地形模型(DTM, Digital Terrain Model)最初是为了高速公路的自动设计提出来的(Miller,1956)。

此后,它被用于各种线路选线(铁路、公路、输电线)的设计以及各种工程的面积、体积、坡度计算,任意两点间的通视判断及任意断面图绘制。

在测绘中被用于绘制等高线、坡度坡向图、立体透视图,制作正射影像图以及地图的修测。

在遥感应用中可作为分类的辅助数据。

它还是的基础数据,可用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合理规划及洪水险情预报等。

在军事上可用于导航及导弹制导、作战电子沙盘等。

对 DTM的研究包括DTM的精度问题、地形分类、数据采集、DTM的粗差探测、质量控制、数据压缩、DTM应用以及不规则三角网DTM的建立与应用等。

二、DEM(Digital Elevation Matrix)数字高程矩阵。

GIS、地图学中的常用术语。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缩写DEM)是一定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它主要是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是通过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然后进行数据内插而形成的。

DEM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派生出等高线、坡度图等信息,也可与DOM或其它专题数据叠加,用于与地形相关的分析应用,同时它本身还是制作DOM的基础数据。

DEM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是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简称DTM)的一个分支。

一般认为,DTM是描述包括高程在内的各种地貌因子,如坡度、坡向、坡度变化率等因子在内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的空间分布,其中DEM是零阶单纯的单项数字地貌模型,其他如坡度、坡向及坡度变化率等地貌特性可在DEM的基础上派生。

如何进行遥感卫星数据解译和地貌分析—技术原理解析

如何进行遥感卫星数据解译和地貌分析—技术原理解析

如何进行遥感卫星数据解译和地貌分析—技术原理解析遥感卫星数据解译和地貌分析作为现代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

本文将对遥感卫星数据解译和地貌分析的技术原理进行解析。

一、遥感卫星数据解译的原理遥感卫星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光、电磁波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可见的图像或数字数据。

遥感卫星数据解译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光谱解译原理不同物质对不同波段的光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反射特性。

遥感卫星利用这一原理,通过测量地球表面不同射线下的反射率,可以判断地表覆盖的物质类型。

例如,植被对红外波段的反射率较高,水体对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较低。

2. 空间解译原理遥感卫星通过采集多个角度的观测数据来获得地表的三维信息。

借助地形高程数据和卫星的几何结构参数,可以对地表形貌进行立体解译和模拟。

这对地貌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3. 纹理解译原理地表纹理是地貌特征的重要表征,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纹理特征进行解译,可以对地表的地貌类型和演化过程进行分析。

例如,河网纹理的密度和方向可以反映出地表水系的特征。

二、地貌分析的原理地貌分析是通过对遥感卫星数据的处理和解译,获取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相关的地理信息。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形特征分析地形特征是地貌分析的基础。

通过对高程数据和遥感图像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地表的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参数。

这对于地貌分类、地质构造和地表水文的研究非常重要。

2. 地貌类型判别地貌类型是地表形态的重要属性。

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地形纹理、植被分布、河流网络等特征进行解译,可以将地表分为不同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河谷等。

这对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和城市规划都具有指导意义。

3. 地貌演化过程模拟地貌是地球表面长期作用和变化的结果。

通过对遥感图像时序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可以模拟地表形态的演化过程。

例如,河流的侵蚀和沉积过程、风蚀的影响等。

地形地貌测量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地形地貌测量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地形地貌测量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地形地貌测量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貌发育规律的重要手段,对于地质、环境、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然而,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影响了测量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就地形地貌测量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展开探讨。

一、地形地貌测量中的高程测量问题及解决方案高程是地形地貌测量中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地表的高低变化。

然而,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地形多样性和测量设备的限制,高程测量常常会面临一些问题。

1.1 陡坡和崎岖地形的高程测量陡坡和崎岖地形的高程测量是一个挑战性任务,传统的水准测量方法往往难以应对。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利用全站仪和GPS测量技术相结合,通过多点定位获取数据,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以利用无人机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通过影像测量方法获取高程信息。

1.2 河流和湖泊的高程测量河流和湖泊的高程测量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水面具有变化的特点,传统的水准测量方法难以应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利用水准测量仪进行实时测量,借助GPS技术对测点进行定位。

另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水面的高程信息,通过影像解译和数字高程模型构建来实现高程测量。

二、地形地貌测量中的地貌特征提取问题及解决方案地貌特征是地形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提取地貌特征对于地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地形地貌测量中,地貌特征的提取常常会面临一些问题。

2.1 土地覆盖类型的划分土地覆盖类型的划分是地貌特征提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地貌过程的研究和地表变化的监测。

然而,由于土地覆盖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传统的遥感解译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的训练,实现土地覆盖类型的自动分类和分割。

2.2 地表变化监测地表的变化是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地貌过程的动态演化。

然而,在地形地貌测量中,地表变化的监测常常会面临一些挑战。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西藏山南地区活动断层解译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西藏山南地区活动断层解译
本文综合利用 ]#9,D#HRX\ 5影像#A/9H=9/84雷达影像和高分二号% UF4.& 影像等多源遥感数据 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H#8/8/S#H=B9 %B,/8!eR\&! 发挥不同传感器#不同频段和不同空间分辨率的优 势!从多尺度重新对西藏山南地区的活动断层进行遥 感解译!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其相互间的交切关系 以及几何展布形成情况进行讨论与分析$
物定量评估) % 编号" QeJ.$-6 4.+& 资助$ 第一作者 王阳明%-++$ 4& !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遥感地质方面的研究$ R%#=8" TB>=#BT#9;Y#9;%=9;i-3于多源遥感数据西藏山南地区活动断层解译
'.!-'
.+266j之间!总面积约 33 6$$ ?%. $ 根据前人研究 结果!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主要位于喜马拉雅逆冲 推覆-纵张构造区!部分分布于念青唐古拉挤压隆 升构造区和扎日南木错-纳木错伸展断拗构造区! 其中呈近 RN 向的巨大断裂带---雅鲁藏布江缝合 带横穿整个研究区!是青藏高原南部重要的大地构 造界线+6 4), $ 区内的主要地貌和构造运动主要由印 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挤压推覆作用造成的!其周缘 和内部发育有大量活动断层!这些活动断层在性质# 规模#活动强度#深部构造以及形成演化历史等方面 均有明显的差别!同时绝大部分以一定的排列方式 集中在一定宽度的条带内形成断裂带!如札达-拉 孜-邛多江断裂带#桑日-错那断裂带和达吉岭昂仁-仁布断裂带等$ 同一构造带中不同方向的构 造或断层常呈( A) 型或反( A) 型!有的则呈雁列状排 列$ 研究区内的正断层大多数呈不连续状!其中 [A 向正断层发育的地区均有热泉分布* 构造应力场的 特征表明由于 [A 向的挤压作用导致 RN 向浅层次 拉张* 其中!RN 向构造主要为逆冲推覆构造及相 关的褶皱构造![A 向构造多为南北挤压#东西伸展 所形成![R与 [N 向 . 组活动断层具有共扼走滑性 质!是 [A 向挤压的引张变形++ 4--, $ 研究区地质构 造如图 - 所示!底图为 A/9H=9/84- 雷达影像$

空间地理大数据一体化处理与解译分析方案

空间地理大数据一体化处理与解译分析方案

空间地理大数据一体化处理与解译分析方案一、背景随着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空间地理大数据得以大规模获取和存储。

这些数据源广泛,涵盖了地表有关的地理物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人口信息等。

然而,大量的空间地理大数据如何高效地进行处理、解译分析,成为了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实现空间地理大数据的一体化处理与解译分析,通过数据整合与集成,提供一套可行、高效、准确的方案,从而更好地挖掘数据潜力,为各行业提供决策支持。

三、方案内容1.数据预处理2.数据整合与集成通过对各种空间地理大数据源的整合与集成,实现跨源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利用。

采用数据集成平台,通过数据抽取、转换和装载,将各种数据源中的数据整合到一个集中的数据仓库中,实现数据集中存储,方便后续的查询和分析。

3.数据处理与分析基于整合与集成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如空间关联分析、空间插值、空间模型等。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发现数据的规律与关联,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特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解译与应用根据数据的特征和需求,进行数据解译与应用。

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对空间地理大数据进行解读、分析和应用,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规划等。

通过数据的解译与应用,为各行业提供更精准、科学的决策支持。

四、技术支撑实现空间地理大数据一体化处理与解译分析的方案,需要依托以下技术支撑:1.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发现数据的规律与关联,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特征。

包括空间数据挖掘、空间模式识别、空间数据分类等技术。

2.数据集成与标准化技术:通过数据集成与标准化技术,将各种数据源中的数据整合到一个集中的数据仓库中,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

包括数据抽取、转换和装载技术、数据标准化与规范化技术等。

3.数据可视化技术: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处理与分析结果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帮助用户更直观地理解和利用数据。

多源遥感数据解译下的山区滑坡易发性评价

多源遥感数据解译下的山区滑坡易发性评价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科技与创新2024年第05期DOI:10.15913/ki.kjycx.2024.05.001多源遥感数据解译下的山区滑坡易发性评价唐荣成,吴伟健(四川省金属地质调查研究所,四川成都611730)摘要:滑坡易发性评价对于山区建设规划、防灾减灾等具有重大支撑作用。

影响易发性评价结果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有滑坡样本库的准确率和易发性模型的适用性,但传统的人工勘查方法、单一的遥感技术手段难以查明复杂山区滑坡的分布情况和几何形态;而常见的评价模型存在主观性过强、模型与样本过拟合等问题。

基于此,选取九寨沟核心景区作为研究区,将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机载激光雷达(LiDAR)等技术融合应用于滑坡解译,编录滑坡样本库,筛选滑坡易发性因子为高程、坡度、坡向、岩性、与断层距离、与水系距离,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为MaxEnt模型,结果显示,模型ROC-AUC(ROC曲线下的面积)值达0.806。

关键词:多源遥感数据;机载LiDAR;滑坡易发性评价;MaxEnt模型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24)05-0001-06中国山区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69%,山区城镇化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发展战略意义[1],但山区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致使灾害频发,因而滑坡易发性评价对山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有编录样本数据库、构建易发性因子、建立易发性评价模型、检验模型结果精度等步骤,要使滑坡易发性结果可靠,准确的滑坡样本和适宜的易发性评价模型必不可少。

解译滑坡是建立滑坡样本库的基础。

早期常见的遥感解译滑坡主要通过人机交互判别卫星光学影像,获取区域尺度上滑坡灾害的形态、分布等特征[2-4]。

之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滑坡解译领域逐渐兴起,该技术通过分析差分干涉图得到2次成像中微波的相位差,从而探测微小地表形变[5-6],有着高灵敏度、宽覆盖率、全天候等优点。

GIS概述DEM和数字地形分析

GIS概述DEM和数字地形分析

规则网格通常是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等规 则网格。规则网格将区域空间切分为规则的 格网单元,每一个格网单元对应一个数值。 数学上可以表示为一个矩阵,在计算机实现 中则是一个二维数组。每个格网单元或数组 的一个元素对应一个高程值,格网内的数值
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格网栅格观点 另一种是点栅格观点
优点,用计算机处理很容易,并且可以计算等高线、坡度、坡
GIS概论
DEM与数字地形分析
基本概念
数字高程模型、数字地形分析
DEM采集与建立
数字地形分析
基本因子分析、地形特征分析、流域分析、可视性分析
基本概念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是通过有限的地 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即地形表面形态 的数字化表示),它是对二维地理空间上具有连续变化特征 地理现象的模型化表达和过程模拟。
Slopearctan fx2fy2 式中,fx是X方向高程变化率,fy是Y方向高程变化率。
拟合曲面法是解求坡度的最常用的方法。常用的计算fx、 fy的方法是三阶 反距离平方权,该算法也用,g为格网间距。
fx zi1,j12zi,j1zi1,j18gzi1,j12zi,j1zi1,j1
➢一、基本因子分析
➢3、曲率
曲率是对地形表面一点扭曲变化程度的定量化度量因子,地面曲率在 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分量分别称为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地形表面曲率 反映了地形结构和形态,同时也影响着土壤有机物含量的分布,在地表过 程模拟、水文、土壤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数字地形分析
➢一、基本因子分析
向和自动提取流域地形等,使得它成为DEM最广泛使用的格式
,目前许多国家提供的DEM数据都以此形式提供。缺点是不能 准确表示地形的结构和细部,解决方案可采用附加地形特征数

数字地形模型名词解释

数字地形模型名词解释

数字地形模型名词解释
嘿,朋友!你知道啥是数字地形模型不?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玩意儿哦!
数字地形模型啊,就好比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超级详细的“数字画像”!比如说,你看那连绵起伏的山脉,就像是大地的脊梁(这就像人的脊
梁支撑着身体一样),而数字地形模型就能把这些山脉的形状、高度
等各种信息都精准地记录下来。

再比如那广阔的平原,它的平坦和辽
阔也能在数字地形模型里清晰呈现。

想象一下,要是没有数字地形模型,那我们对大地的了解不就像盲
人摸象一样,只能摸到局部,却不知道整体是什么样(这多可怕呀)!但有了它,我们就好像有了一双能看清地球全貌的“眼睛”。

咱就说,在建筑领域,工程师们可以利用数字地形模型来规划道路、桥梁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

他们能清楚地知道哪里高哪里低,该怎么
设计才能让一切都稳稳当当的(这不就省了好多麻烦嘛)。

在农业方
面呢,农民伯伯可以根据数字地形模型来判断土地的肥力和灌溉情况,让庄稼长得更好(这多重要啊)。

而且哦,数字地形模型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呢!像洪水、山体滑坡这些,通过它可以提前做出一些预测和防范措施(这能
救下多少人的生命和财产呀)。

总之,数字地形模型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工具,让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

它可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实实在在影响的重要存在呢!你说是不是呀?。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西藏山南地区活动断层解译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西藏山南地区活动断层解译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西藏山南地区活动断层解译王阳明;张景发;刘智荣;申旭辉【期刊名称】《国土资源遥感》【年(卷),期】2018(030)003【摘要】利用多源遥感数据从多尺度重新对西藏山南地区活动断层进行遥感解译,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其位置及活动性进行判定.首先,采用具有全天候和穿透性的Sentinel-1雷达图像和光谱信息丰富的Landsat ETM+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并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高分二号遥感影像,提取并分析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信息;其次,将DEM数据与ETM+遥感影像进行融合,获取三维可视化遥感影像,方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活动断层的构造地貌分析;最后,综合雷达遥感与光学遥感各自的成像优势,利用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处理与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等处理来降低活动断层遥感解译的多解性与可疑性,明晰了西藏山南研究区的活动断层遥感影像特征.根据活动断层遥感解译标志,在研究区共解译出主要活动断裂带4条,分别为: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札达—拉孜—邛多江断裂带、桑日—错那断裂带和达吉岭—昂仁—仁布断裂带.研究区的活动断层解译结果表明,综合应用多源遥感数据可以大大提高活动断层解译的准确率与可信度,并为研究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总页数】8页(P230-237)【作者】王阳明;张景发;刘智荣;申旭辉【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河北 06520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防灾科技学院,河北 06520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相关文献】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西藏羌多地区地质构造解译 [J], 刘新星;陈建平;曾敏;代晶晶;裴英茹;任梦依;王娜2.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弯曲月溪形貌特征解译 [J], 李力;刘少峰;韦蔚;奚晓旭;杜守印3.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地质构造解译 [J], 胡官兵4.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西藏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研究 [J], 顿玉多吉;边巴次仁;白玛仁增;措姆5.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福建双旗山地区地质构造解译 [J], 李琳;陈松林;修晓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进行山地测量和地形分析

如何进行山地测量和地形分析

如何进行山地测量和地形分析山地测量和地形分析是地理学和测绘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准确测量山地地形特征,可以为地质勘探、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等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山地测量和地形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一、测量仪器和技术在进行山地测量和地形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测量仪器和技术。

其中,最常用的工具是全站仪、GPS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

1. 全站仪:全站仪是一种测量仪器,可以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测量,用于测量地点的坐标和高程等信息。

使用全站仪进行山地测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测站点,采集足够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GPS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是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的测量技术,可以提供较高的定位精度。

在山地测量中,GPS可以用于确定测站点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等信息。

然而,由于山地地形的复杂性,GPS在山地测量中的精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结合其他测量技术进行辅助。

3.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或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通过获取山地地形的遥感影像,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形数据,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在山地测量中,遥感技术可以为地形分析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地形测量和分析步骤进行山地测量和地形分析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设定测量目标:首先确定测量的目标和范围,明确需要获取的地形信息和精度要求。

例如,是测量整个山脉的地形特征,还是仅针对某个具体区域进行测量。

2. 数据采集:根据测量目标,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技术进行数据采集。

利用全站仪、GPS或遥感技术获取山地地形的坐标、高程和影像等数据。

3.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校正、坐标转换和数据配准等操作。

通过数据处理,可以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地形分析:利用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地形分析。

通过地形分析,可以获取山地地形的高度、坡度、坡向等信息,进一步了解山地地貌的特征和演化过程。

5. 结果展示:最后将地形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呈现。

中国数字地貌数据

中国数字地貌数据

中国数字地貌数据文档(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编制 2008-4-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100101,;)1.引言地貌是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主导要素,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其他要素的特征。

地貌条件与生产建设关系十分密切。

1978~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规划将“全国1:100万地貌研究”其列为全国108项重点内容之一,并立项组织全国地貌学家和相关专家共同开展中国地貌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地貌资料和图集,并编制出版了其中15幅1:100万地貌图(全国陆域共64幅)。

为了推动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工作,使其不仅具有概念和理论的探讨,而且具有明确的应用研究目标,以“中国地貌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机理”作为研究对象,试图由此而建立起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体系。

自2001 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下,启动了《中国地貌(世纪网络版)》和地貌制图的试验研究工作,并组织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和有关的大学,再度发起百万地貌图的编制工作。

之后,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05――)和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平台(2006年――)等项目的进一步支持,使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图得以持续发展。

数据库名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编写目的为了完整地介绍中国1:100万15幅老地貌图的收集和数字化、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的遥感解译、集成、更新等地貌数据内容和方便用户的使用,特编写了本文档。

定义地貌图既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地貌学研究成果综合体现,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地貌学研究的进展和水平。

中国1:100万地貌图为普通地貌图,是按照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形态成因相结合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编制的中小比例尺地貌图,该图的编制工作充分继承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地貌学家编制百万地貌图的分类规范,并进一步构建了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地貌形态成因类型数达2400多个,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以形态、成因、物质等属性的分层分级方式集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行多次综合概括 的制 图方式 , 使基于多源数据 的遥感地貌信息定量解译成为可能 。以青藏 高原 昌都 幅遥 感地貌
解译 为例 , 探讨不同类型的数据在 山地地貌解 译过程 中的使用方式 和对地貌 判读 的作 用 , 在此 基础上 总结基 于 并
多 源数据 的遥感地貌解译 方法 , 为全国 1 0 :1 0万地貌遥感解译和地貌信息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
中的进一步发展 , 现代化 的制 图手段和多源数据 的
集成利用 , 大大减化 了制 图环节和工作量 , 提高了制
图效率 , 同时, 正如廖克先生 (03 指 出的一样 , 20 ) 新
铁路沿 线 的调查 与考 察 报告 ,0世 纪 7 2 0—8 0年 的制 图方法不仅周期短 , 质量高 , 而且 GS I 环境下遥 路 、 感影像的 自 动综合技术大大降低了制图工作对绘图 代地貌制图时的内部讨论资料及文献成果等 。遥感 者 专业 知识 的要求 ¨ 。

要 :“ s 技术与地学的结合 , 3” 对传统地貌制图的编绘 方法必然产生较大影响 。遥感影像不仅作为地 面调查 的
重要辅助手段 , 而且是一种可以根据 需要缩放 到所需 比例尺 的重要数据源 ; 各种数据源 的参考数据 如地形 图、 植被 图、 地质图、 土地资 源图等均 可以数字 的方式在 G S环境 中集成 、 I 叠加 与运算 , 从而 改变 了地 貌制 图依 赖 于地 形 图
P r n M n  ̄e ' on i eo g adG S p la o. m i yoh r sa e ] e o 。 a ¥ lh u t n cl I a p ctn E a : ay@l i c n s i l a m a o n u y i i l e. .
维普资讯
2 卷第 1 12 1 8 5 期 2 ~ 2 页
20 0 7年 1 月




Vo . 5, . p 2 1 2 No 1 p 1 2— 1 8 2
J URNA O LOFMOUNT I S INC A N CE E
Jn 2 0 a .,0 7
本 文研究 的 目的在 于 : I 以 1 10万 昌都 幅 () : 0
影 像数 据主 要有两期 , 19 即 90年前后 的 L nst M ada T 数 据 和 20 前后 的 L nSt T 数 据 。 00年 ada E M
收 稿 日期 ( ee e a ):0 6— 8— 1 改 回 日期 ( cetd :0 6一O R ci ddt 2 0 0 2 ; v e A cpe )2 0 9—1 。 O
文章编号 :10 2 8 0 8— 7 6一(0 7 1—12—0 20 ) 2 7
基 于 多源 数 据 的 山地 地 貌数 字解 译
姚永慧 周成 孙 , 虎, 然好, 龙恩, 运海, 炳元 朱 李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 与资源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 0 ) 0 1 1
究和编制工作 , 编撰了《 中国 1 0 :10万地貌 图制图
规 范》 著 , 后 编 辑 出版 了北 京 ( 5 ) 南 京 ( 论 先 J一 0 、 I

实践的基础上, 探讨新形式下遥感 地貌解译与传统
地 貌制 图方法 的异 同 。
5 ) 西安 ( 一 9 等 1 图 , 仅在 地貌 制 图 的 0、 I 4 ) 5幅 不
1 青藏高原遥感地貌解译 的数据准备 与 数 据 分 析
根据数 据形式 与 内容 , 收 集 和整 理 的多 源 数 将 据分 为三类 :) 1 专题 图件 ;) 2 文献 资料 ;) 3 遥感 影 像 图 。专题 图件包 括 : 各种 比例尺 的新 老地貌 图 、 地形
科学 水 平上 达 到 了新 的 阶段 , 而且 对 中 国地 貌 的认
基金项 目( on ai e : Fu dt nim) 科技部科学 数据平 台项 目(04 K 2 10—0 ) [ ups db c nea dT cnl y D pr e t cetcD t o t 20D A 08 8 。 Sp o e ySi c n eh o g eat n inr aa e o m S q Paom Poet2 0 D A 0 8 lt r r c(0 4 K 2 10一O ) f j 8] 作者简 介( i rpy : Bo a h ) 姚永慧( 9 5一), , g 17 女 湖北 省人。主要研究领域 山地生态 与 GS应用 。[ oYogu (9 5一) F m l, u e Poic I Ya nh i 17 ,e ae H bi rvne
识又进一步加深 了。但传统地貌制图对制图人员的 专 业 知识 要求很 高 , 同时 大 面积 的地 面 调查 资 料 很
难 获得 , 加上 多级缩 编 概括 的编 图方法 费时 费力 , 再 地貌 制 图 的周 期 很 长 。 随着 “ S 技 术 在 地 学 研 究 3”
等高线图及 D M、 E 地质 图与地质构造图、 基础地理 底图、 植被图、 土地资源图与土地类型图等。文献资 料的内容 比较多, 包括 区域 自 然地理 、 地貌书籍与资 料 , 5 年以来的青 藏高 原科学 考察报告 , 藏公 1 9 9 青
关键 词 :多源数据 ; 青藏高原 ; 地貌解译 ; 感 GS 昌都 遥 I;
中图分类号 :P 3 91 文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码 :A
传统地貌制图是依靠人工方法辅助野外调查 由 大 比例尺基 本 地貌 类 型 图 的 编制 、 后 经 过 多级 综 然
合概 括 的缩编 制 图方 法 。我 国地 貌 制 图在 2 纪 0世
地貌 制 图为例 , 探索 新 形 势下 基 于遥 感 等 多 源 数 据 的地貌信 息提取 技 术 与 方法 , 为遥 感 地 貌 制 图 的完 善 与快速 更 新 提供 技 术 支 持 ;2 在 上 述 地 貌 制 图 ()
7 0年代末至 8 0年代 达到高潮 , 国 10多名专家 全 0 和学 者联 合开 展 “ 中国 1 10万地 貌 图” : 0 的试点 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