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与诸子登岘山》教学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1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文学发展及其背景;
2.理解与诸子登岘山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了解杜甫的艺术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4.掌握《山居秋暝》的基本结构、语言和意境;
5.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1.与诸子登岘山的思想内涵;
2.杜甫的艺术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3.《山居秋暝》的基本结构、语言和意境。
教学难点
1.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文学写作水平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文学中的两篇名篇,《与诸子登
岘山》和《山居秋暝》;
2.引入主题: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包括了大量
优秀的诗歌作品。而杜甫和王维则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3.激发兴趣:让学生们先听一段《赠卫八处士》的朗诵,借此激发学生
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知识讲授
1. 《与诸子登岘山》
(1) 内容简介
《与诸子登岘山》是杜甫的名篇之一,诗中写到杜甫和诸子在岘山登高游览,留下了诸多感叹和思考。
(2) 内容分析
作者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风景和亲身体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尤其是最后几句“惟觉悲鸣去岂知歌舞人”,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的强烈感悟和对
于现实的深深忧虑。
(3) 意义阐释
这首诗在唐代社会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被当时的一些官员和士人广为传诵,具
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2. 《山居秋暝》
(1) 内容简介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名篇之一,诗中写到作者在山中的田园生活和与自然的
【教育资料】《与诸子登岘山》教案学习精品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主备人:新沂市瓦窑中学夏玲玲用案时间: 2012 年月日星期教学
课题
《与诸子登岘山》
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3、诗歌鉴赏之句意理解型要点掌握。
教学
重点
诗歌鉴赏之句意理解型要点掌握。
教学
难点
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
方法
朗读-赏读-背诵
教学
课件
多媒体课件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补充一、课前导学
背诵并默写诗歌
用自己的语言,重现诗歌大意。
二、复习和导入
1、复习练习
清江引咏梅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简要赏析“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2、导入:
作者:孟浩然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过故人庄》、《春参考答案:
南枝有心急之梅破蕊绽放,透露春机。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和作者发现“春消息”之惊喜。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补充
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中也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
岘山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
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
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
居终老。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
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
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
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
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与诸子登岘山》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诗文的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体会作者对岘山美景的喜爱,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理解作者借助山水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2.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2 诗文写作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3.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3.2 诗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
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4.2 利用图像、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5.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岘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并圈点出难以理解的字词。
5.3 合作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诗文中生僻字词的问题,分析诗文的写作技巧。
5.4 诗文讲解
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5.5 情感体验
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岘山美景的喜爱,以及如何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5.6 课堂小结
5.7 作业布置
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文,并尝试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练笔。
六、教学评估
6.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6.2 诗文背诵评估:在课堂末尾或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对《与诸子登岘山》的背诵情况。
6.3 写作练习评估:收集学生的练笔作品,评估他们运用写作技巧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与诸子登岘山》课件
山路险峻,峰峦叠嶂
描绘岘山的壮丽山势和美景,让 读者感受到登山的刺激和挑战。
与诸子谈ຫໍສະໝຸດ Baidu人生、人情、 自然等题
激发读者的思考,带领他们进入 与诸子一同深入探讨的场景。
岘山之顶
登临岘山之巅,俯瞰群山
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描述作者登上岘山之巅,眺望周围群山的壮丽景色。
诸子展现出的不同思想、哲学和信仰
通过描写诸子在岘山之巅展示的思想和信仰差异,启发读者对多元思维的思考。
初见诸子
1
与诸子的相遇
讲述作者与诸子相识的缘由和场景,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2
诸子的故事和志向
揭秘诸子们各自的故事、背景和修行志向,展示他们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3
诸子的影响历史
介绍诸子对中国历史和哲学的影响,赋予读者对他们的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登山过程
行程安排
详细描述登山的行程安排和需要 注意的事项,吸引读者加入这个 登山之旅。
《与诸子登岘山》课件
这份课件将带您登上岘山与诸子一同探索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让我们一起领 略岘山的壮丽景色,感悟诸子的思想智慧。
介绍
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介绍《与诸子登岘山》的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诸子是谁
探索诸子的身份、经历和相互关系,揭示他们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登岘山的背景与意义
了解登岘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及为什么与诸子一同登上岘山。
《与诸子登岘山》PPT课件(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课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之《与诸子登岘山》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 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 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 概念: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 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 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 讽今等目的。我们把这些诗合称为咏史怀 古诗。
孟浩然(689~740)唐 代诗人。襄州襄阳(今 湖北襄樊)人,世称孟 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 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 京师,应进士不第,返 襄阳。在长安时,与张 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有诗名。后漫游吴越, 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 的失意。因纵情宴饮, 食鲜疾发而亡。
看注解,前后串读,翻译诗歌
自然用典,由人及己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 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 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 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 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 终不薄”。
《与诸子登岘山》课件
诗句的修辞手法
比喻
对偶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岘山 的景色比喻为壮美的画卷,使得读者 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岘山的美丽。
整首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得 诗句更加整齐、有节奏感。
拟人
诗人将岘山赋予了人的形象,如“岘 山临汉江”,使得岘山的形象更加生 动、形象。
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意境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岘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同时,通过抒发感慨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与诸子登岘山》课件
目录 CONTENT
• 了解作者 • 解析诗句 • 探讨主题 • 赏析评价
01
了解作者
孟浩然的生平简介
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是唐代 著名的山水诗人,与王维并称“
王孟”。
他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 求官职,但未果,最终归隐山林
。
孟浩然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景和 田园生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荏 苒、人生短暂的感慨和思考。整首诗情感丰富、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03
探讨主题
人生短暂与自然永恒的主题
人生短暂
诗歌中通过描写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 的对比,表达了人生短暂、时光荏苒 的感慨。
自然永恒
岘山作为自然景观的代表,其永恒不 变的存在与人的生命短暂形成了鲜明 对比,突显了自然的永恒与伟大。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1
与诸子登岘山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
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教案: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二与诸子登岘山
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年级
组别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阅
(备课组长)
审阅
(学科校长)
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
课题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二《与诸子登岘山》课型新授课课标
要求
从登高诗中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进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平生事迹
过程与方法赏析诗歌,理解内容,初步了解孟浩然的诗歌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人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
重点
了解作者孟浩然,赏析诗歌,理解内容,把握诗人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之情的教学
难点
初步了解孟浩然的诗歌特色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教学
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导入
及方法由《过故人庄》引出孟浩然和其诗歌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二、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孟浩然平生事迹
2、赏析诗歌,理解内容,把握诗人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之情的3、初步了解孟浩然的诗歌特色
三、作者介绍
要求:结合课后注释和以前所学,把握孟浩然的生平事迹;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作诗。继漫游吴越,寻求出仕。四十岁时始入京考进士,不中,失意而归。张九龄官荆州,引为幕府从事,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其“五言诗天下称其善。”这是第一个替他编定诗集的人王士源对他的赞美。
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方法】分析赏析、研讨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复习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二、新授
(一)导入新课
回忆孟浩然《过故人庄》
总结孟诗的特点:
语言,感情,以深远见长。
(二)介绍作者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与齐名,时称“”。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给开元诗坛带来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现有《孟浩然集》。(三)介绍岘山
1、逶迤盘横近百公里的崤山巧借着西高东低的山势将秦岭的莽阔化解成渐渐低矮的丘岭。在灵宝与陕县交汇的崤山深处,有一座普通的山峰。它的名字,只有县级地图上才能找到。它,就是岘山。
2、观赏岘山图片。
(四)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读诗歌解释下列词语:
代谢:
胜迹: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3、听课文朗读录音。
4、指导学生逐字逐句讲解全诗。
(五)分析鉴赏
1、作者登山的原因是什么?
2、颈联写了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3、颈联中, 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
“”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令为,又烘托了作者。
4、“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哪些复杂的内容?
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5、作者读完羊公碑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会流泪?
诗人借羊公的,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是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让自己的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令人伤感不已。
“湮灭无闻”正是对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全诗,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孟诗特点)
6、作者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这种情感的?
幻灯示小结:
首联凭空落笔,似不入题,但却引出了诗人的;
第二联紧扣上联的“”“”,道出自己的怀古伤今来自于这次的登临;诗歌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第三联写登临所见,严冬天寒,更衬托出登临者的;第四联既是,也是。“读罢泪沾襟”,是诗人的自我感伤,也暗用了“堕泪碑”的典故。寓之情于说理和叙事写景之中。(六)艺术特色
1、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三、课堂练习
(一)必做题
1、背诵全诗。
2、诵读全诗,想一想,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_____________。由羊公所言的“_________”,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二)选做题
1、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四、知识链接
(一)怀古诗的特点
1、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
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
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意象:
文化古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4、表现手法:
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5、语言:含蓄蕴藉
6、思想感情:
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7、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二)鉴赏方法
1、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有触发感慨的媒介。
3、要领悟感情
诗人咏史怀古,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4、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也有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