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定律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合集下载

电阻定律教案人教版

电阻定律教案人教版

电阻定律教案人教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第三节电阻定律(2)教学目的:进一步深化对电阻概念的认识,掌握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欧姆定律是如何表述的(2)不同导体的电阻大小不同,那么,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演示实验: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保持BC间的电压不变①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粗细相同,但长度不相同的导线。

现象:导线越长,电路中电流越小。

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跟导线的长度成正比。

②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但粗细不相同的导线。

现象:导线越粗,电路中的电流越大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跟导线的横截面种成反比。

即: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就是电阻定律。

R∝L/SR=ρL/S (1)(1)式中的ρ是个比例系数.当我们换用不同材料的导线重做上述实验时会发现:不同材料的ρ值是不相同的,可见, ρ是个与材料本身有关的物理量,它直接反映了材料导电性的好坏,我们把它叫做材料的电阻率.ρ=RS/L (2)注意:⑴电阻率ρ的单位由(2)式可知为:欧姆米(Ωm)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长度为1米,横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导体的电阻. 但电阻率并不由R S和L决定.⑵引导学生阅读P30表格思考:①哪些物质电阻率小,哪些物质电阻率大纯金属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较大,橡胶的电阻率最大.②电阻率相差悬殊各有什么用途电阻率小用作导电材料,电阻率大的用作绝缘材料.③表中说明“几种材料在200C时的电阻率”,这意味着什么材料的电阻率跟温度有关系.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a,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用这一特点可制成电阻温度计(金属铂).b,康铜,锰铜等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很小,故常用来制成标准电阻.c,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处于这种状态的物体叫做超导体.综上所述可知:电阻率与材料种类和温度有关.(对某种材料而言,只有温度不变时ρ才是定值,故(1)式成立的条件是温度不变)在温度不变时,导线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就是电阻定律。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 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推导过程。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电阻定律的概念介绍。

2. 电阻定律的公式推导。

3. 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推导过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电阻定律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电阻定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基本含义。

2. 推导电阻定律的公式,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

3. 分析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电阻定律的知识。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电阻定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电阻定律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电阻定律的相关课件,包括电阻定律的概念、公式推导和应用实例。

2. 实验器材:准备一些电阻器、导线等实验器材,以便进行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

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电阻定律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的公式推导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八、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通过课件讲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实验验证:安排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阻定律的原理,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电阻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2. 掌握电阻定律的公式及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电阻定律分析实际电路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定义及分类1.1 电阻的概念1.2 电阻的分类:固定电阻、可变电阻、热敏电阻等。

2. 电阻定律2.1 电阻定律的公式:R = ρL/A2.2 公式中的各参数含义:R 代表电阻,ρ代表电阻率,L 代表导线长度,A 代表导线横截面积。

3. 电阻的测量3.1 欧姆表的使用方法3.2 电阻表的使用方法4. 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4.1 限流作用4.2 分压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电阻的概念及其分类。

1.2 电阻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2.1 电阻定律公式的推导。

2.2 电阻在电路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阻的概念、分类和电阻定律的公式。

2. 使用示例,分析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测量电阻值,巩固电阻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电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电阻的定义、分类和电阻定律的公式。

3. 示例分析:分析实际电路中的电阻作用,让学生理解电阻定律的应用。

4. 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值,验证电阻定律。

6.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巩固电阻定律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电阻概念和电阻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电阻定律的应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电阻定律公式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电阻的非线性特性:介绍电阻在非线性条件下的特点,如压敏电阻、光敏电阻等。

2. 电阻的温度系数:讲解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了解电阻的温度特性。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教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2. 实验器材:提供电阻测量仪器、电路实验板等,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定律的定义2. 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 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4. 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推导及实验验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式。

2. 采用实验法验证电阻定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电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进行推导。

3. 进行电阻定律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规律。

4. 讲解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阻定律概念和数学表达式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电阻定律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电阻的温度系数:讨论温度对电阻值的影响。

2. 并联电阻:介绍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

3. 串联电阻:讲解串联电阻的计算方法和特点。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供学生复习和参考。

2. 实验器材:电阻、电压表、电流表等,用于电阻定律实验。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科普文章和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阻定律。

九、教学建议:1. 注重概念讲解:确保学生清晰理解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

2. 加强数学推导: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推导过程。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选修3-1 第二章第6节课型新授课课题电阻定律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教师教材分析电阻定律是电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反映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电阻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教材在学生初中定性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探究,得出电阻定律,并引出电阻率的概念,同时分析了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电阻定律的得出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验是否成功影响着电阻定律的得出,所以实验就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历过程、体验方法,由被动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探索者,因此本节课是一节可以很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

学情分析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有差异,实验操作能力也是有差异的,课堂中需要老师的引导。

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已经有了定性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认识进行发展和提高。

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困难时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完成,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

2、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导体电阻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抽象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2.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过程,提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意识。

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及利用电阻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实验,抽象概括出电阻定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学法指导实验探究、合作分析、归纳总结教学方法科学引导、实验探究、讨论归纳课前准备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和学生学案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对班级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4—6人,共分8—10个学习小组教具准备多用电表、电阻丝示教板、尖嘴钳、梅花起子、米尺.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复习旧知提出问题教师设疑,引出新课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欧姆定律,知道了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电阻定律我的详细教案

电阻定律我的详细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电阻定律2. 所属学科:物理学3. 教材版本:人教版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作用;2. 掌握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范围;3. 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2. 电阻定律的表述;3. 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4. 电阻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电流、电压的概念,引出电阻的概念;2. 讲解电阻:介绍电阻的定义、单位及作用;3. 提出电阻定律:引导学生思考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给出电阻定律的表述;4. 讲解电阻定律公式:详细解释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5. 举例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电阻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与电阻定律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实验报告:安排一次电阻定律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学;2. 实验器材:电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等;3. 多媒体课件:电阻定律的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等;4. 网络资源:有关电阻定律的科普文章、实验视频等。

七、教学环境1. 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光线充足,通风良好;2. 实验室:实验器材齐全,安全设施完善;3. 网络环境:校园网畅通,可以方便地获取网络资源。

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2. 直观教学:利用实验、图片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电阻定律;3. 实践教学:安排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电阻定律的应用;4.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2. 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及单位讲解电阻的定义,电阻的符号表示,电阻的单位(欧姆)及换算关系。

2. 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讲解电阻定律的公式(R = ρL/S),其中R表示电阻,ρ表示电阻率,L表示导体的长度,S表示导体的横截面积。

强调公式适用的条件,如均匀导体、恒温条件下。

3. 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长度、横截面积的导体的电阻,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的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电阻定律。

4. 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举例,讲解如何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路中的总电阻、判断导体的电阻大小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2. 采用实验法验证电阻定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材:导线、电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2. 准备实验教材及实验指导书;3.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电阻定律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3.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电阻定律的学习;2. 讲解电阻的概念及单位:让学生明确电阻的定义,掌握电阻的符号表示及单位;3. 讲解电阻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引导学生理解电阻定律的公式,强调适用条件;4. 实验验证: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长度、横截面积的导体的电阻,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的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电阻定律;6. 应用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8.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电阻定律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7章电阻定律复习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7章电阻定律复习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7章电阻定律复习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掌握计算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方法- 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1. 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介绍电阻的定义和单位- 讲解欧姆定律及其公式:U = IR- 强调电流、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2. 串联电阻的计算方法- 解释串联电路的特点- 演示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方式- 讲解计算串联电阻的公式及步骤:Rt = R1 + R2 + ...3. 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 解释并联电路的特点- 演示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方式- 讲解计算并联电阻的公式及步骤:1/Rt = 1/R1 + 1/R2 + ...4. 实际问题的解决-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应用电阻定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 引入电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背景- 激发学生对电阻定律的兴趣2. 知识讲解- 依次讲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公式以及串联电阻、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 结合图示和实际例子进行讲解3. 计算练- 给学生提供一些计算题目,让他们独立进行计算和解答-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答案4. 实际问题解决-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5. 总结和拓展- 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拓展延伸讨论电阻定律的其他应用领域教学资源- 教材:九年级物理教材(新版新人教版)- 课件:包含电阻定律公式和图示的电子课件- 计算题目:提供一些练题目给学生教学评估-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计算练成绩:检查学生计算练的准确性和理解程度-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电阻定律在其他电路中的应用- 推荐相关学习资源和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

电阻定律 教案

电阻定律 教案

电阻定律教案教案标题:电阻定律教学目标:1. 了解电阻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理解欧姆定律的原理和公式。

3. 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4. 掌握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阻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阻器、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电池等实验设备。

2. 学生准备:学生书籍、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电流和电压的概念。

2. 提问:你们知道电阻是什么吗?电阻有什么作用?知识讲解:1. 介绍电阻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解释欧姆定律的原理和公式:U = IR,其中U为电压(伏特),I为电流(安培),R为电阻(欧姆)。

3. 演示实验:利用电阻器、导线、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欧姆定律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练习活动:1. 小组讨论:给出一组电路图,要求学生计算电阻值、电流和电压。

2. 实际应用: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要求他们计算所需的电阻值,并验证欧姆定律的准确性。

拓展活动:1. 分组实验:学生分成小组,设计并搭建串联和并联电路,测量电流和电压,并计算总电阻。

2. 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效果。

总结:1. 总结欧姆定律的原理和公式,并强调电阻在电路中的重要性。

2. 回顾学生在实验和计算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作业:1. 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辅助:1. 实验设备:电阻器、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电池等。

2. 学生书籍和笔记本。

3. 计算器。

评估与反馈:1. 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对于电阻定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观察能力。

4. 学生对于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2. 引导学生了解更复杂的电路和电阻计算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习更多与电阻相关的概念和定律。

电阻定律教案人教版

电阻定律教案人教版

学生实验
结束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开始 教学目标 螺旋测微器介绍
1. 说出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实验原理

是电阻定律
影 2.会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导线的直径
3. 会用刻度尺测量导线的长度
4. 会用外接法连接电路
5.说出本实验所用的器材
投 1、教师5.说会明计各算部分。的名称及作用(实物) 影 2、教师示范测量与读数
3、学生读数情况反馈(实物投影)
实物 投影
1. 金属丝直径的测量. 2. 导线长度的测量 3. 电压表量程的选择 4.变阻器最大阻值与正确连线 5.用外接法连接电路
录 完整地看一遍 像 正确的实验全
过程
注意点: 通电时间不宜过长 求出电阻平均值后求电阻率
录像(找 错误)
1. 螺旋测微器读数错误(半毫米线)2、导线长度测量 错误(没有从两接线柱之间量)3、电路连接用内接法 4、量程选择不合适 5、读数写法不正确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定义和电阻定律的内容。

2. 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的定义,电阻定律的内容,电阻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的推导过程,电阻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和电阻定律的应用。

2. 利用公式推导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电阻定律相关实例素材3. 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电压的概念。

b. 提问:电流通过导体时,会遇到一种阻碍作用,这种作用是什么?c. 引入电阻的概念。

2. 讲解电阻的定义a. 讲解电阻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b. 强调电阻是衡量导体阻碍电流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3. 推导电阻定律a. 引导学生思考电阻定律的内容。

b. 分组讨论电阻定律的推导过程。

c. 总结电阻定律:电阻R与导体长度L、横截面积S和材料电阻率ρ有关,公式为R = ρ(L/S)。

4. 讲解电阻的计算方法a. 讲解电阻的计算公式:R = ρ(L/S)。

b.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公式计算电阻。

5. 课堂练习a.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计算电阻。

b.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拓展a.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b. 提问:电阻定律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意义?c. 引导学生思考电阻定律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a. 要求学生课后总结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

b.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活动: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1.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验证电阻定律,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2. 方法:使用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等实验器材,进行测量和计算。

3. 步骤:a. 连接电路,将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接入电路。

b. 调整电阻箱的电阻值,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新课标人教版31选修三《电阻定律》WORD教案10

新课标人教版31选修三《电阻定律》WORD教案10

新课标人教版31选修三《电阻定律》WORD教案10考纲要求电阻和电阻定律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知识梳理1.电阻定律1)电阻: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

2)定义式:URI=,导体的电阻与电压、电流均无关。

3)电阻定律: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的电阻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4)公式:lRSρ=,式中ρ为材料的电阻率,ρ由导体的材料和温度决定,一样地,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金属电阻温度计原理),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减小,(热敏电阻),某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随温度而改变,(标准电阻)。

2.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目的:1)把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滑线变阻器的使用2)把握测定电阻丝的直径的方法3)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4)测出金属的电阻率实验原理:因24RS Udl Ilπρ==,故需测出电压电阻丝两端的电压U、流过电阻丝的电流I、电阻丝直径d和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l等物理量。

实验步骤:1)把电阻丝R0接入电路中(如图8-4-1 ),分别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金属丝R0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其中的电流I.2)取一段新的电炉丝,在铅笔上紧密叠绕约30匝(如图8-4-2),用mm 刻度尺量出宽度,除于匝数便是电炉丝的直径d.3)把一段同规格的电炉丝接入电路,用mm刻度尺量出其接入电路的长度l.4)利用24RS Udl Ilπρ==运算金属丝的电阻率。

5)改变电阻丝的长度,再测两次,求出三次所得电阻率的平均值。

1,读数(1)用游标卡尺(游标尺上有50个等分刻度)测定某工件的宽度时,示数如图所示,此工件的宽度为___________mm。

(2).游标卡尺的主尺最小分度为1毫米,游标上有20个小的等分刻度。

用它测量一工件的内径,如图19-16所示.该工件的内径为___ _毫米。

2,误差来源分析(1)在做“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米尺量金属丝的全长(测三次),求出平均值,然后接入电路中B.在铅笔上密绕金属丝30匝,量出宽度,除于匝数,得出金属丝的直径C.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宜用安培表内接法,多次测量求出平均值D.实验中,通电时刻不宜太长,电流不宜过大,尽量保持金属丝的温度不变(2)在做“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若待测的金属导线是漆包线,应该用火烧去整条金属丝表面的漆皮,轻轻抹去灰尘后再测金属丝的直径,千万不可用小刀刮去表面漆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阻定律教案
课题§ 2.6电阻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

2、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导体电阻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抽象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电阻定律及利用电阻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
利用实验,抽象概括出电阻定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电键、导线若干、实验所需合金导线、
日光灯灯丝、欧姆表、酒精灯、热敏电阻、光敏电阻、手电筒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初中学过,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其定性关系是什么?
学生: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

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教师:同学们在初中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这节课让我们用实验定量地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电阻定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介绍固定在胶木板上的四根合金导线L i、L2、L3、L4的特点•
(1)L i、L2为横截面积相同、材料相同而长度不同的合金导线(镍铬丝)
(2)L2、L3为长度相同,材料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合金导线(镍铬丝)
(3)L3、L4为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合金导线(L3为镍铬丝,L4为康铜丝)
演示实验:按下图连接成电路。

(1)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
教师:将与A 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 i、L2两端,调节变阻器R,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压相同,并测出电流•比较通过L i、L2电流的不同,得出导线电阻与导线长度的关系。

学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线的长度成反比,表明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长度成正比。

(2)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教师:将与A 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2、L3两端,调节变阻器R,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压相同,并测出电流•比较通过L2、L3电流的不同,得出导线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学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线的横截面积成正比,表明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3)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
教师:将与A 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3、L4两端,重做以上实验。

学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表明导线的电阻与材料的性质有关。

师生共同活动:小结实验结论,得出电阻定律。

电阻定律:
(1)内容:同种材料的导体的电阻R跟它的长度L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电组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

这就是电阻定律。

(2)公式:F=p -
S
教师指出:式中p是比例常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一个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称为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率p :
(1)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2)单位:欧•米m
[投影]几种导体材料在20 C时的电阻率
锰铜合金:85%铜,3%镍12醯。

鎳铜合金:54%铜,46%镍。

.
鎳铬合金:67.5%鎳,15%#, 16%铁,1.5%锰。

学生思考:
(1)金属与合金哪种材料的电阻率大?
(2)制造输电电缆和线绕电阻时,怎样选择材料的电阻率?
[参考解答]
(1)从表中可以看出,合金的电阻率大。

(2)制造输电电缆时应选用电阻率小的铝或铜来做.制造线绕电阻时应选用电阻率大的合金来制作。

2、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演示实验:将日光灯灯丝(额定功率为8 W 与演示用欧姆表调零后连接成下图电路,观察用酒精灯加热灯丝前后,欧姆表示数的变化情况。

学生总结:当温度升高时,欧姆表的示数变大,表明金属灯丝的电阻增大,从而可以得出:
金属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教师:介绍电阻温度计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

如图
2.6-5所示。

学生思考:锰铜合金和镍铜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极小,怎样利用它们的这种性质? 参考解答:禾U 用它们的这种性质,常用来制作标准电阻。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电阻定律R =p
S
2、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某些材料的
电阻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如金属材料);某些材料的电阻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如半
导体材料、绝缘体等);而某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极小(如康铜合金材料)
(四)实例探究 ☆电阻定律的应用
【例1】一段均匀导线对折两次后并联在一起,测得其电阻为 0.5 Q,导线原来的电阻多
大?若把这根导线的一半均匀拉长为三倍,另一半不变,其电阻是原来的多少倍?
答案:8 Q; 5倍
解析:一段导线对折两次后,变成四段相同的导线,并联后的总电阻为
0.5 Q,设每段导
R
线的电阻为 R,则一=0.5 Q, R=2 Q ,所以导线原来的电阻为
4R=8 Q 。

4
若把这根导线的一半均匀拉长为原来的 3倍,则这一半的电阻变为 4 QX 9=36 Q,另一半
的电阻为4 Q,所以拉长后的总电阻为
40 Q,是原来的5倍。

☆综合应用
【例2】在相距40 km 的A 、B 两地架两条输电线,电阻共为 800 Q,如果在 A 、B 间的某
处发生短路,这时接在 A 处的电压表示数为 10 V ,电流表的示数为 40 mA,求发生短路处距 A 处有多
远?如下图所示•
解析:设发生短路处距离 示数U=10 V ,电流表的示数
根据欧姆定律l =U
可得:A 端到短路处的两根输电线的电阻
R
R
R = —
----------- Q =250 Q ①
I 40 10 3 根据电阻定律可知:
R = p
2x
1=40 km ,电压表的
-3
I =40 mA=40X 10 A, R 总=800
Q 。

S
由②/③得电彳

R 总l
解得 x = -R
^|
250
x 40 km=12.5 km
R 总 800
作 业
书面完成P 61 “问题与练习”第2、3题;思考并回答第1、4题。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
21
A B 两地输电线的电阻为
R 总,R 总=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