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的发展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治方面, 报刊成为宣传民主、自由和革命思想的重要平台。例如,《新青年》等报刊积极 倡导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在经济方面,报刊为商业信息的传 播提供了便捷途径,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在文化方面,报刊成为了新文化、 新思想的传播载体,推动了中国的文化革新。
最后,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为报刊事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加速,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为报刊 事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报刊逐渐成为舆论的重要载体,对社会政治、经 济和文化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
结论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 早的外文报刊到中文报刊,从沿海大城市到内地中小城市,报刊的数量和种类不 断增加。这些报刊不仅提供了新闻和信息,而且传播了知识、文化和社会思潮, 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之处,
四、中国近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 整合与创新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教育研究方法论开始进入整合和创新阶段。在这个时 期,中国教育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和精细化,研究者们开始多种方法论的整合与创 新,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教育研究需求。例如,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行动 研究与田野调查的融合,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等。这些整 合与创新不仅提高了中国教育研究的整体水平,也为未来的教育研究发展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方向。
对近代报刊的认识
对近代报刊的认识
近代报刊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报刊,这个时期是报刊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报刊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印刷的转变,从政治宣传到新闻报道的转变,从小众读物到大众娱乐的转变,从地方性到全国性的转变,这些转变都为报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报刊的出现,标志着新闻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在此之前,新闻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或者通过书信、传单等手段进行传播。而报刊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广泛和深入。报刊的出现,也使得新闻传播的对象从少数精英转变为广大民众,这为新闻传播的民主化奠定了基础。
近代报刊的发展,也推动了新闻业的专业化和商业化。在此之前,新闻报道主要由政府机构或者政治团体进行,新闻报道的目的主要是政治宣传。而随着报刊的商业化和专业化,新闻报道的目的逐渐转变为提供客观、准确、及时的新闻信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这也为新闻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报刊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此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书信、传单等手段进行,文化的交流也主要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而随着报刊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报刊不仅提供了文化信息,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对新闻传播、新闻业、文化传播和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是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时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主编:马礼逊,梁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第一份报纸。1833.08.01在广州创办。创办人: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蜜蜂华报》:1822,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葡萄牙文)
《广州记录报》:1827,广州出版的中国第一份英文报刊。1839迁至澳门,改名《澳门杂录》;1843迁至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
《中国从报》:第一批外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的报刊。后改名为《中国文库报》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报刊数量猛增
●办报的范围扩大。由中国附近、华南沿海向内地扩张
●文种增多
●报刊性质变化
●出现了日报
第二阶段(鸦片战争后)
传教士创办的:
1853香港《遐迩贯珍》
1857上海《六合丛谈》:是上海最早问世的中文报刊。
1868上海《万国公报》: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宗教报刊。前身是1868年创刊的《中国新教会报》周刊,(林乐知)创办;
1872.08.31改名《教会新报》;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1883~1888年停刊,1889.01.31复刊,周刊变成月刊。
1872北京《中西见闻录》
林乐知:《上海新报》《中国教会新报》《中西教会报》主编;创办中西学院(上海),东美大学(苏州)
非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
1861上海《上海新报》外国人在上海办的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
1872上海《申报》《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研究价值排名第一1882上海《京林沪报》英国
中国近代史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从雏形阶段发展到繁荣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出版业在普及新闻知识、传播新闻学术、辅助新闻教育、指导新闻业务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815年,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随后,新闻出版业逐渐传入中国,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中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这一阶段,新闻出版业的主要特点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
到了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这一阶段,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成为主流,他们出版了大量的中文报刊,如 遐迩贯珍》、 丛谈》、 中西闻见录》和 益闻录》等。
1872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了《 申报》,这是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申报》的创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后,新闻出版业逐渐走向繁荣,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报纸,如 大公报》等。
在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教育也逐步兴起。1918
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新闻学这一新兴学科在中国萌芽。1919年,该学会创办的《 新闻周刊》成为中国最早的传播新闻学知识的业务刊物。至1949年,中国陆续出版新闻学刊物30余种,它们在普及新闻知识、传播新闻学术、辅助新闻教育、指导新闻业务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经历了从雏形阶段到繁荣阶段的发展过程,不仅推动了新闻事业的繁荣,还为新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出版业在普及新闻知识、传播新闻学术、辅助新闻教育、指导新闻业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近代史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现代报刊 选择题
近现代报刊选择题
【原创版】
目录
1.近现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2.近现代报刊的类型与特点
3.近现代报刊的影响与作用
4.我国近现代报刊的发展现状
正文
一、近现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报刊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报刊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报刊的类型和特点也逐渐形成,包括政治性报刊、商业性报刊、专业性报刊等。
二、近现代报刊的类型与特点
1.政治性报刊:以传播政治观点、评论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如《人
民日报》、《光明日报》等。
2.商业性报刊:以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为目的,如《环球时报》、《参考
消息》等。
3.专业性报刊:针对特定领域或行业,如《中国科技报》、《中国教育报》等。
三、近现代报刊的影响与作用
近现代报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一方面,
报刊可以传播知识、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报刊还
可以监督政府和社会,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四、我国近现代报刊的发展现状
自 20 世纪初,我国近现代报刊逐渐发展壮大。如今,我国报刊业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化的发展格局。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报刊正在积极寻求转型升级,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总之,近现代报刊在传播信息、提高民众素质、发挥舆论监督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 产阶级革命派 隆记报
1894年兴中会刚刚在檀香山成立,就利用早已 年兴中会刚刚在檀香山成立,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创刊的当地华侨报纸《隆记报》,作为自己的讲坛。 创刊的当地华侨报纸《隆记报》 作为自己的讲坛。 1900年1月孙中山特派陈少白到香港创办《中国日 月孙中山特派陈少白到香港创办《 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正式机关报。 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正式机关报。 此外,1900~1905年,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创办了 此外, 一批报刊,进行民主革命宣传。国外的主要集中于 一批报刊,进行民主革命宣传。 日本,著名的有《湖北学生界》、《江苏》、《浙 日本,著名的有《湖北学生界》 江苏》 江潮》等,编辑人员多数是革命的留日学生。鲁迅 江潮》 编辑人员多数是革命的留日学生。 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些报刊上发表的。 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些报刊上发表的。 国内的主要集中在上海,以《苏报》、《国民日 国内的主要集中在上海, 苏报》 报》、《警钟日报》等最有影响。1903年6月《苏 警钟日报》等最有影响。 报》因发表激烈革命文字被封,章炳麟、邹容被捕, 因发表激烈革命文字被封,章炳麟、邹容被捕, 史称《苏报》案。 史称《苏报》
大 悲 主 编 ) 等 报 刊 , 影 响 最 大 。
汉 口 出 版 的 《 大 江 报 》 ( 1911 1911 , 詹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2 这一时期中国报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取代了传教士报刊而成 为报业主流。具体如下:
(1)商业性报刊:从文种上分,首先是外文的 (以香港和上海为基地),19世纪60年代后,中 文商业性报刊崛起(上海),出现了《申报》《 新闻报》等具有很大影响的商业性报刊。 (2)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仍然非常活跃,主 要还是中文报刊,但宗教内容已普遍退居其次;
创办英文季刊《印度支那汇刊》 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二)外国人早期创办的其他中文近代报刊 (注意其中办报地点的变化) 1.《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又在巴达维 亚(今雅加达)创办,从内容到形式均仿 照《察》。1826年停刊,前后共出4卷; 2. 《天下新闻》 1828年伦敦布道会又在马六甲出版了第 三份中文月刊,该刊散张活字印刷,仍为 宗教性刊物。
(2)《中国丛报》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32年5月在广州创办并担 任主编。 创办宗旨: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人提供“有 关中国及其邻邦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情报”。它 全方位报道中国情况,是当时西方社会了解中国 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西方武力侵华的舆论阵地 ,对英美的侵华政策有明显的影响。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该刊迁至澳门,后又迁到 香港,后再迁返广州,1851年12月在广州停办, 出版时间近20年。 是第一批近代外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内容 最为丰富、影响最大的报纸。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西方传教士的传来: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传播西方
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包括印刷术和新闻传媒的概念。这
为中国的报刊产生提供了基础。
2.教育改革和知识普及:近代中国逐渐重视教育改革和知识
普及,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开始刊行校报、刊物,以便教
学和学术研究。这些校报和刊物成为了近代报刊发展的起
点。
3.维新思潮的兴起: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进入了洋务运动
和维新运动的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的发展和
变革。为了交流思想、表达观点和推动改革,他们开始创
办自己的报刊。
4.灾难和动乱的影响: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动乱,
如太平天国运动、战乱和社会混乱等。这些事件促使人们
迫切地需要了解和传播最新的消息和信息,以便适应和应
对这些变化。
5.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示范作用:近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
的侵略和殖民压力,西方国家的报纸和新闻传媒模式对中
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明显。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尝试
创办以西方为样板的报刊。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它们在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
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
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报 纸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办报模式、经验, 对后来的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 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 贯珍》月刊(英文名:Chinese serial )。主 编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是第一份 刊载收费广告和最早刊登新闻画的中文报刊。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一、英文商业报纸纷起一时
香港第一份近代英文报刊是《香港公报》,
主编为英军翻译马儒翰(马礼逊之长子), 1841年5月1日在澳门出版,不久迁香港,获 香港军方支持。该报最初并非商业性质,但 次年即并入香港的商业报纸。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1841年到1860年,英文报刊在香港出版的共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
报纸发展史
报纸发展史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古老的中国。《邸报》是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
我国近代的报业
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1902年,天津设立总局全国发行)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香港中外新报》(1858年,香港)
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香港)
第一份我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广州)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广东记事报)(1827年,广州—英文)第一份国内现代报纸(也是第一份外文报刊)———《蜜蜂华报》(1822年,澳门—葡萄牙文)
第一份近代华文报刊(也是第一份宗教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新加坡)。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
今天,中国的报业发展已经不仅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据权威机构测定,北京每天的报纸印刷量超过了700万份。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以北京最为著名的《北京晚报》为例,其每日都有百万份的定额。2005年,全国拥有报纸近2000种,年用纸量也超过了三百万吨,这一数字达到了世界之最。报纸2000年以前起源于中国,2000以后,中国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初步发展_
鸦片战争后的商业报刊
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出现在香港——《香 港船头货价纸》。
商业报刊的特点:趋向于日刊,多商情和 广告,有少量新闻和言论。
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商业报纸——《申 报》。
《Biblioteka Baidu报》
1872年4月30日,英商美查创办于上海。 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加强言论,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大量报道社会
改革了政论文体,为近代报章文体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有着先进的新闻思想。
王韬的新闻思想
第一、办报立言。
第二、报纸的四功能说: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 内。
谢谢观赏
鸦片战争后的传教士报刊
《万国公报》:1868年9月5日创刊,名《中国教会 新报》,周刊,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 林乐知创办并任主笔,后由李提摩太接任。 最初以宣扬宗教为主,间刊一些中外史 、科学常识 方面的稿件,1874年后内容也改为以时事政治为主, 经常发表时评,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 知识。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初步发展
鸦片战争前的传教士报刊
时间:1833年8月1 日 名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创办地:广州 创办人:郭士立 内容: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
知识、新闻等,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退 居次要位置。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初步发展
两大趋势:
1、办刊区域由沿海渗透到内地广大的通商口 岸和割让地区。
2、出现了有较大影响的传教士报刊,如《万 国公报》。
《万国公报》:1868年9月5日创刊,名《中国教会 新报》,周刊,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
林乐知创办并任主笔,后由李提摩太接任。
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商业报纸——《申报》。
1872年4月30日,英商美查创办于上海。 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加强言论,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大量报道社会 wenku.baidu.com闻,使用新闻图片。
刊登我国第一篇剧评《戏园琐谈》。
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如《寰瀛画报》、 《点石斋画报》。
最早发刊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 重视广告经营。
改革了政论文体,为近代报章文体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有着先进的新闻思想。
第一、办报立言。
第二、报纸的四功能说: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 内。
外人在华办报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 动。
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1、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
洪仁玕《资政新篇》中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 闻官、“准卖新闻篇”。其新闻思想归为四条:
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 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通过这一桥梁,沟通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主要知识点:
1. 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
2. 识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3. 香港的《孑子刺报》、《德臣报》、《香港船头货价纸》、《遐迩贯珍》
4. 上海的《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六合丛谈》《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
5. 外国人创办的报刊的重心怎样从香港向上海发展
6. 外报的历史作用--既是文化侵略的工具,又是文化交流的媒介
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
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
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自18世纪60年代起开始了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生产力大为提高,于19世纪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同时,它的科学文化也日益发达,诞生于16世纪的近代报刊,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
英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益,疯狂对外进行侵略和掠夺,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都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阶段,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外交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仅留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这与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外国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接踵而来,带来了商品、鸦片、圣经,也带来了近代报刊。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作为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教士以改变人们的思想信仰为主,起着政治讹诈和武力威胁起不到的特殊作用。由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达,18、19世纪英美等国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不再依靠口头布道,而往往借助西方某些科学文化成果,通过开医院、建学校、出书籍、办报刊等来笼络人心,扩大影响。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一:初创期(1815-1840)
㈠外国人办报:
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自足自己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报纸没有能够直接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近代报刊是需是从西方引进的泊来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其中一篇记述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附的一幅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杂闻篇》是马礼逊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
之后,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综上所述,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㈡国人办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开始的,但是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身影较早出现在中国近代报刊历史上的是中国刻工梁发。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米怜的主要助手便是梁发。
中国报纸发展史
中国报纸发展史
一、介绍中国报纸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报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的西方传教士。在19世纪末,随着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增加,西方的报纸传入中国。当时的报纸多以外文为主,主要服务于外国人和中国的西化派。直到1897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标志着中国报纸发展的起步。
二、近代中国报纸的兴起和发展
20世纪初,中国报纸经历了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报纸成为民主思想传播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如《民报》、《新青年》等相继问世,他们以激进的言论和犀利的笔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中国报纸在革命时期的作用
在中国的革命时期,报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办报纸来宣传革命理念和组织力量,如《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等。这些报纸成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动员民众和组织抗日战争的重要工具。
四、中国报纸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纸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和发展。一方面,
新闻传媒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使得报纸竞争更加激烈,一些传统报纸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而逐渐衰落。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传统报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五、中国报纸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报纸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大报如《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和发行量。另一方面,一些新型报刊如《南方周末》、《财经》等涌现出来,以深度报道和独立观点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报纸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报纸需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给报纸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报纸与新媒体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①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②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特点: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①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②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了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③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④它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之巨已有别于传统社会。
(3)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报刊的发展:
一、外国人办报:
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其中,《万国公报》由英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主编,是广学会的会报。
《字林西报》由奚安门(?~1856)等主编,有“英国官报”之称,出版达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外文报纸。《顺天时报》由中岛真雄主办,是日本外务省的喉舌。《申报》由英国人美查(生卒年不详)创办,《新闻报》长期由美国人福开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学了中国人口气”办给中国人看的外商中文日报。这两家报纸后来为中国人接办,其中,《申报》出版了七十八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二、国人办报: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响。《循环日报》是一份大型日报。它的创办人王韬,曾经游历过英、法、德、日等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较多了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为《循环日报》所写的《变法》、《尚简》等文章,提倡学习西方,宣传政治改革,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和后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当中,有很大影响。《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行过激烈的笔战。《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分别由梁启超、徐勤担任主编,隶属于强学会,在强学会被封以后,相继停刊。
之后,梁启超等人继续筹备办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旬刊,每期出二十余页,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在梁启超主持下,《时务报》先后出版了
六十九期,发表了《变法通议》、《论中国之将强》等一大批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和《时务报》相配合,资产阶级改良派还在全国其他地方创办了近八十种鼓吹变法的报纸。主要有1897年2月在澳门创刊的《知新报》、4月在长沙创刊的《湘学报》、10月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1898年2月在长沙创办的《湘报》等。其中,《国闻报》由严复主编,以在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了宣传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蜚声于时。
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全部停刊,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国外办报。从1898到1904年,他们在日本、新加坡、檀香山、旧金山、温哥华等地创办了十几家报纸,以1898年、1902年在日本横滨相继创刊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最负盛名。梁启超以任公、哀时客等笔名在《清议报》和创刊初期的《新民丛报》上所写的鼓吹新民、赞美少年中国和介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思潮的文章,曾经风靡一时,得到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赞同。1904年以后,康梁等又恢复在国内办报。他们所办的《时报》(1904,上海)和英敛之所办的《大公报》(1902,天津)、彭翼仲所办的《京话日报》(1904,北京)等报刊都进行过立宪保皇的宣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分注意办报。在整个辛亥革命时期,他们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一百二十种报刊。通过这些报刊,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动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1894年兴中会刚刚在檀香山成立,就利用早已创刊的当地华侨报纸《隆记报》,作为自己的讲坛。1900年1月孙中山特派陈少白到香港创办《中国日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正式机关报。此外,1900~1905年,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创办了一批报刊,进行民主革命宣传。国外的主要集中于日本,著名的有《湖北学生界》、《江苏》、《浙江潮》等,编辑人员多数是革命的留日学生。鲁迅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些报刊上发表的。国内的主要集中在上海,以《苏报》、《国民日报》、《警钟日报》等最有影响。1903年6月《苏报》因发表激烈革命文字被封,章炳麟、邹容被捕,史称《苏报》案。
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它是新成立的同盟会的总机关报。在孙中山领导下,《民报》和其他革命派报刊一道,同以《新民丛报》为代表的保皇派报刊展开了激烈的笔战,扩大了革命影响。
之后,革命派的办报活动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发展。新加坡、缅甸、暹罗、澳洲、菲律宾、美国、加拿大、秘鲁等地,及国内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以外的二十九个省市地区,都办有革命派的报刊。以在上海出版的《中国女报》(1907,秋瑾主编)、《神州日报》(1907,于右任、杨笃生主编)、《民呼日报》(1909)、《民吁日报》(1909)、《民立报》(1910,于右任、宋教仁等主编),在北京出版的《帝国日报》(1909,宁调元等主编)、《国风日报》(1911,白逾桓主编),在广州出版的《可报》(1911,朱执信等主编),在汉口出版的《大江报》(1911,詹大悲主编)等报刊,影响最大。
革命派报刊关于民主革命的宣传,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孙中山曾经给予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