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分与政策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负载指数(C)
县县域人口规模域人口规模 RLCCI = 县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域土地资源承载力
X1
=
县域耕地面积县域耕地面积 县域常住总人口县域常住总人口
X2
=
县域耕地比重县域耕地比重 县域人口比重县域人口比重
X3
=
县 域 总 量县域GGDDP总P 量 县 域 土 地 面 积县域土地面积
WCCI
[关键词] 福建主体功能区 划分 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10)08-0023-5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指出,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 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 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 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 为具有特定主题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 功能区主要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状况、环境容量、 区位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状况等因素。按照开发 方式,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 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在确定省域主体功能区时,由于 市(县)两级行政空间尺度较小,空间开发和管理问题更具 体,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
由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平均工 资水平进行标准化然后等权求和得
到
地区经济越发达,从而开发密度也越 大。城镇化水平:用县域城镇人口总数 与县域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这
发展潜力
发展基础
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尤其
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工 业 增 加 值占 G D P比 重:它反 映一 个
二、福建省以县为单元的功能区界定 根 据以 上Leabharlann Baidu 能 区评 价指 标体系,采 用福 建省 统 计 部门公布 的 有关 数 据,应 用多元 统 计 中的 聚 类 分析方 法 (Spss16.0软件)进行福建省各个县的主体功能区的界定并 进行聚类,并与省发改委课题组的判别研究成果进行比较, 有差异的市(县)用★表示,供主管部门决策参考。各地市 具体判别结果见表3。 从上述判别结果看,有若干县(市、区)得出的判别结 论与省发改委的结论并不一致,例如福州市的平潭县根据 上述判别是限制开发区,但是根据当前海西加快发展的现 实需要,福建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举全省之力加快平潭的 开发与建设,因此平潭事实上应该作为重点开发区。这种差 别正好说明我们在对各县市主体功能区界定时,必须根据 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加以对待。 三、制定和完善主体功能区开发的政策和措施 (一)确定各市(县)主体功能区的战略目标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总的战略目标是要构筑一个协 调、和谐、可持续的、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空间格局,实现 经济持续增长、城乡区域差距缩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和竞争力提高。具体来说: 1.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应成为以集聚经济和人口 为主体功能,提供高新技术产品、经济结构优化和现代服务 业发展的区域空间;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成为以提供 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同时具有发展其他适宜经 济功能的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 2.基本实现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相协调。实行大区域 均衡、小区域集中的开发模式,争取在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 区域能够聚集全省60%以上的人口和70%以上的经济总量;
3.发展潜力。指基于一定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特定区 域的潜在发展能力。这里我们分别从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 两方面来评价区域的发展潜力。
3.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区域 的区位条件越好,区域的发展潜力就越好。我们采用物质积 累指数(HMI)来表征地区的区位条件。
3.2发展基础。我们在综合考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23
区域发展
口容量等,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 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
表1 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
所承载的人口限度。这里我们选用相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计算公式
对土地资源承载指数(RLCCI)、人均 耕地 面 积、耕地 区位商、地 均 G D P 四 个指标作为衡量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 指标。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在经济总量继续增加的同时,人 口总量有序减少,并逐步向中小城镇转移。
3.基本实现人口和经济的分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 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自然保护区中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 复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控制开发强度,形成生活空间、生产空间 和生态空间结构合理、疏密得当的空间格局。
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
土地资源 承载力
水资源 承载力
现有开发密度
土地资源 开发强度
水资源 开发强度
相对土地资源承载指数 (RLCCI)
人均耕地面积(X1) 耕地区位商(X2) 地均GDP(X3)
水资源承载指数(WCCI) 人口密度(X4) 人均GDP(X5)
城镇化水平(X6) 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X7)
X8
=
县域支出域RR&&DD支出 县县域域GGDDPP
×100%
X9
=
县域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域农林牧副渔增加值 县县域域GGDDPP
×100%
乡村实有从业人员村实有从业人员 X11 = 县县域常住总人口域常住总人口 ×100%
式中,βi 表示区域k的开发密度;χi 表示度量区域 k开 发密度的因素i的取值;χi 表示全省因素i的平均取值;ni 表 示因素i的权重。为了便于计算,我们这里采用等权进行计 算。
一、福建省主体功能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含义必须明确;指标选择、权重 确定、指标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方法作为依据, 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2.系统性原则:主体功能区划属于综合性区划的范 畴,指标体系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 并能反映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选择应考虑到指标量化和数据
24
2010年第8期《发展研究》
社会发展程度、自主创新水平及农业活动情况的基础上,选 取了经济发 展 指数(E DI)、人类 发 展 指数(H DI)、R & D支 出占GDP比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业活动人 口占总人口比重等5个指标来反映区域的发展基础。
经济发展指数(EDI):将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 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四个指标进 行标准化,然后进行等权求和,即可得到各个县域的经济发 展指数。它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发展基础最基本的 指标。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区域发展基础就越好。人 类发展指数(HDI):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综合发展程度, 可以通过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等因素构成的 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表征。本研究采用联合国于1995年 起用的阈值范围来测算福建省各个县的人类发展指数。
1.2水资源承载能力。福建省是水 资源蕴藏量丰富的省份之一,人均资 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采用水资源承 载指数对福建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 评价。
2.现有开发密度。指在特定区域 空间范围内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包 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强度等。 这里我们用人口密度、人均GDP、城镇 化水平、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水资 源负载指数(C)五个指标来测评区域 的现有开发密度。
C = K P • G ×100% W
2 .1土 地资源 开发 强 度。人口密 度: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大,该区域 开发程度越高,从而开发密度越大。人 均 G D P:通常人均 G D P 越高,表明该
区位条件
物质积累指数(HMI) 经济发展指数(EDI)
由表征基础设施和交通通达程度指 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加法合成得到
表2 区域物质积累基础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基础设施水平
物
质
积
累
基
础
水
平
交通通达程度
二级指标
建设用地比例(X1) 医疗机构床位拥有率(X2)
电话拥有率(X3) 国道密度(X4) 省道密度(X5) 县道密度(X6) 铁路密度(X7) 交通用地比例(X8) 离国道距离(X9) 离铁路距离(X10) 离机场距离(X11) 离港口距离(X12) 离省会距离(X13)
资料的可获得性,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既
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又要随区域实际发展的情况而逐步调 整。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国务院文件(国发[2007]21号)的要求及指标体系 的设计原则,我们确立了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 密度和发展潜力为一级指标下的福建省主体功能区指标体 系。本研究直接采用了福建省人口计生委《科学界定福建省 人口发展功能区》课题组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 力和利用、物质积累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等指标的具体测算 成果,同时根据福建省统计部门所公布的统计指标和数据 进行综合测算,构建的指标体系见表1。 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 维护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 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我们主要考虑从资 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敏感性三个方面对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析评价。鉴于后两个方面可获得的县 域统计数据有限,本文主要从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 主要是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承载力进行测评。 1.1土地资源承载力。也称为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
化水平(因素3)、工业化水平(因素4)、水资源负载指数(因素
5)五个指标,我们可以算出各个区域的开发密度,计算公式
为:
(i=1,2,3,4,5) (1)
人类发展指数(HDI)
R&D支出占GDP比重(X8)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X9)
农业活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X10)
由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和GDP 指数加权平均得到
地区工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与开发密度。
2.2 水资源开发强度。水资源负载指数(C)是水资源开
发利用潜力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水
资源与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该值越大,表明该区域
水资源利用程度越高,潜力越小,从而说明现有开发密度越
大。
基于以上的人口密度(因素1)、人均GDP(因素2)、城镇
4.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有序转移人口、逐步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及适度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 产业,使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得 到明显改善,地区和城乡间生活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二)确定各市(县)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1.优化开发区域。要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全省 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要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率先成为经 济与社会改革的试点区和先行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2.重点开发区域。要成为集聚经济和人口的重要区域, 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 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工业 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 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要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开发 目标和时间顺序,对目前尚不需要开发的区域,要作为预留 发展区域予以必要的保护。 3.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是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
=
县县域人口规模域人口规模 县域水资源承载力县域水资源承载力
县域人口总数县域人口总数 X4 = 县域土地面积县域土地面积
X5
=
县县域总量域GGDDP总P 量 县县域常住总人口域常住总人口
X6
=
县县域城镇人口总数域城镇人口总数 县县域常住总人口域常住总人口
×100%
县县域工业总产值域工业总产值 X7 = 县县域域GGDDPP ×100%
2010年第8期《发展研究》
福建省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 划分与政策研究
林筱文 赵 彬 廖荣天 徐 丽
[内容提要] 根据国家发改委编制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结合福建海西发展战略,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设计有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数量标准,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福建省以 县为单元的国土主体功能区进行判定,划分为相应的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此 基础上,提出各主体功能区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措施。
县县域人口规模域人口规模 RLCCI = 县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域土地资源承载力
X1
=
县域耕地面积县域耕地面积 县域常住总人口县域常住总人口
X2
=
县域耕地比重县域耕地比重 县域人口比重县域人口比重
X3
=
县 域 总 量县域GGDDP总P 量 县 域 土 地 面 积县域土地面积
WCCI
[关键词] 福建主体功能区 划分 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10)08-0023-5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指出,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 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 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 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 为具有特定主题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 功能区主要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状况、环境容量、 区位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状况等因素。按照开发 方式,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 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在确定省域主体功能区时,由于 市(县)两级行政空间尺度较小,空间开发和管理问题更具 体,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
由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平均工 资水平进行标准化然后等权求和得
到
地区经济越发达,从而开发密度也越 大。城镇化水平:用县域城镇人口总数 与县域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这
发展潜力
发展基础
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尤其
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工 业 增 加 值占 G D P比 重:它反 映一 个
二、福建省以县为单元的功能区界定 根 据以 上Leabharlann Baidu 能 区评 价指 标体系,采 用福 建省 统 计 部门公布 的 有关 数 据,应 用多元 统 计 中的 聚 类 分析方 法 (Spss16.0软件)进行福建省各个县的主体功能区的界定并 进行聚类,并与省发改委课题组的判别研究成果进行比较, 有差异的市(县)用★表示,供主管部门决策参考。各地市 具体判别结果见表3。 从上述判别结果看,有若干县(市、区)得出的判别结 论与省发改委的结论并不一致,例如福州市的平潭县根据 上述判别是限制开发区,但是根据当前海西加快发展的现 实需要,福建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举全省之力加快平潭的 开发与建设,因此平潭事实上应该作为重点开发区。这种差 别正好说明我们在对各县市主体功能区界定时,必须根据 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加以对待。 三、制定和完善主体功能区开发的政策和措施 (一)确定各市(县)主体功能区的战略目标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总的战略目标是要构筑一个协 调、和谐、可持续的、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空间格局,实现 经济持续增长、城乡区域差距缩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和竞争力提高。具体来说: 1.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应成为以集聚经济和人口 为主体功能,提供高新技术产品、经济结构优化和现代服务 业发展的区域空间;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成为以提供 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同时具有发展其他适宜经 济功能的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 2.基本实现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相协调。实行大区域 均衡、小区域集中的开发模式,争取在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 区域能够聚集全省60%以上的人口和70%以上的经济总量;
3.发展潜力。指基于一定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特定区 域的潜在发展能力。这里我们分别从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 两方面来评价区域的发展潜力。
3.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区域 的区位条件越好,区域的发展潜力就越好。我们采用物质积 累指数(HMI)来表征地区的区位条件。
3.2发展基础。我们在综合考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23
区域发展
口容量等,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 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
表1 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
所承载的人口限度。这里我们选用相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计算公式
对土地资源承载指数(RLCCI)、人均 耕地 面 积、耕地 区位商、地 均 G D P 四 个指标作为衡量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 指标。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在经济总量继续增加的同时,人 口总量有序减少,并逐步向中小城镇转移。
3.基本实现人口和经济的分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 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自然保护区中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 复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控制开发强度,形成生活空间、生产空间 和生态空间结构合理、疏密得当的空间格局。
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
土地资源 承载力
水资源 承载力
现有开发密度
土地资源 开发强度
水资源 开发强度
相对土地资源承载指数 (RLCCI)
人均耕地面积(X1) 耕地区位商(X2) 地均GDP(X3)
水资源承载指数(WCCI) 人口密度(X4) 人均GDP(X5)
城镇化水平(X6) 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X7)
X8
=
县域支出域RR&&DD支出 县县域域GGDDPP
×100%
X9
=
县域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域农林牧副渔增加值 县县域域GGDDPP
×100%
乡村实有从业人员村实有从业人员 X11 = 县县域常住总人口域常住总人口 ×100%
式中,βi 表示区域k的开发密度;χi 表示度量区域 k开 发密度的因素i的取值;χi 表示全省因素i的平均取值;ni 表 示因素i的权重。为了便于计算,我们这里采用等权进行计 算。
一、福建省主体功能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含义必须明确;指标选择、权重 确定、指标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方法作为依据, 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2.系统性原则:主体功能区划属于综合性区划的范 畴,指标体系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 并能反映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选择应考虑到指标量化和数据
24
2010年第8期《发展研究》
社会发展程度、自主创新水平及农业活动情况的基础上,选 取了经济发 展 指数(E DI)、人类 发 展 指数(H DI)、R & D支 出占GDP比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业活动人 口占总人口比重等5个指标来反映区域的发展基础。
经济发展指数(EDI):将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 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四个指标进 行标准化,然后进行等权求和,即可得到各个县域的经济发 展指数。它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发展基础最基本的 指标。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区域发展基础就越好。人 类发展指数(HDI):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综合发展程度, 可以通过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等因素构成的 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表征。本研究采用联合国于1995年 起用的阈值范围来测算福建省各个县的人类发展指数。
1.2水资源承载能力。福建省是水 资源蕴藏量丰富的省份之一,人均资 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采用水资源承 载指数对福建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 评价。
2.现有开发密度。指在特定区域 空间范围内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包 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强度等。 这里我们用人口密度、人均GDP、城镇 化水平、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水资 源负载指数(C)五个指标来测评区域 的现有开发密度。
C = K P • G ×100% W
2 .1土 地资源 开发 强 度。人口密 度: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大,该区域 开发程度越高,从而开发密度越大。人 均 G D P:通常人均 G D P 越高,表明该
区位条件
物质积累指数(HMI) 经济发展指数(EDI)
由表征基础设施和交通通达程度指 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加法合成得到
表2 区域物质积累基础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基础设施水平
物
质
积
累
基
础
水
平
交通通达程度
二级指标
建设用地比例(X1) 医疗机构床位拥有率(X2)
电话拥有率(X3) 国道密度(X4) 省道密度(X5) 县道密度(X6) 铁路密度(X7) 交通用地比例(X8) 离国道距离(X9) 离铁路距离(X10) 离机场距离(X11) 离港口距离(X12) 离省会距离(X13)
资料的可获得性,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既
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又要随区域实际发展的情况而逐步调 整。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国务院文件(国发[2007]21号)的要求及指标体系 的设计原则,我们确立了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 密度和发展潜力为一级指标下的福建省主体功能区指标体 系。本研究直接采用了福建省人口计生委《科学界定福建省 人口发展功能区》课题组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 力和利用、物质积累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等指标的具体测算 成果,同时根据福建省统计部门所公布的统计指标和数据 进行综合测算,构建的指标体系见表1。 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 维护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 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我们主要考虑从资 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敏感性三个方面对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析评价。鉴于后两个方面可获得的县 域统计数据有限,本文主要从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 主要是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承载力进行测评。 1.1土地资源承载力。也称为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
化水平(因素3)、工业化水平(因素4)、水资源负载指数(因素
5)五个指标,我们可以算出各个区域的开发密度,计算公式
为:
(i=1,2,3,4,5) (1)
人类发展指数(HDI)
R&D支出占GDP比重(X8)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X9)
农业活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X10)
由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和GDP 指数加权平均得到
地区工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与开发密度。
2.2 水资源开发强度。水资源负载指数(C)是水资源开
发利用潜力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水
资源与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该值越大,表明该区域
水资源利用程度越高,潜力越小,从而说明现有开发密度越
大。
基于以上的人口密度(因素1)、人均GDP(因素2)、城镇
4.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有序转移人口、逐步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及适度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 产业,使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得 到明显改善,地区和城乡间生活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二)确定各市(县)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1.优化开发区域。要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全省 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要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率先成为经 济与社会改革的试点区和先行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2.重点开发区域。要成为集聚经济和人口的重要区域, 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 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工业 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 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要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开发 目标和时间顺序,对目前尚不需要开发的区域,要作为预留 发展区域予以必要的保护。 3.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是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
=
县县域人口规模域人口规模 县域水资源承载力县域水资源承载力
县域人口总数县域人口总数 X4 = 县域土地面积县域土地面积
X5
=
县县域总量域GGDDP总P 量 县县域常住总人口域常住总人口
X6
=
县县域城镇人口总数域城镇人口总数 县县域常住总人口域常住总人口
×100%
县县域工业总产值域工业总产值 X7 = 县县域域GGDDPP ×100%
2010年第8期《发展研究》
福建省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 划分与政策研究
林筱文 赵 彬 廖荣天 徐 丽
[内容提要] 根据国家发改委编制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结合福建海西发展战略,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设计有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数量标准,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福建省以 县为单元的国土主体功能区进行判定,划分为相应的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此 基础上,提出各主体功能区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