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发展演变历史

西方经济学发展演变历史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尼尔、约翰·穆勒和法国经济学家让·萨伊等。

古典经济学家以斯密为代表,他的《国富论》被认为是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

新古典经济学的提出被说成是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

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

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要研究了宏观经济学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发展史

经济地理学发展史

经济地理学发展史19世纪的商业地理学——主要编纂和讲解生产的地理,通常是服务于欧洲权贵的殖民地开拓(Barnes,2000)。

其当今的形式、方向和地位主要是近50年来英语世界丰富著述的结果(Scott,2000)。

经济地理学的学术进步并不总沿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对所研究的对象的理解从差到好,而是在不断停顿与跳跃,随着老的研究范式逐渐式微,新的范式又取而代之。

EG中著名的范式之争:虽然没有日心说/地心说、进化论/创世说之争的代价和影响那样巨大,但EG领域因所持的范式的原因,一些讲师和助教失去终身教席,一些学生考试成绩欠佳。

20世纪50年代中期,哈特向(T.A.Hartshorn)与舍费尔(Schaefer)之争,预示着经济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向空间科学的转向,60年代计量革命兴起。

70年代中期贝里(S.Berry)同哈维(D.Harvey)交手,作为空间科学家的贝里接纳了哈维的马克思主义。

90年代初马西(D.Massey)批评哈维的马克思主义中忽视了性别文化。

这些争论,不仅带来理性和学界研究标准的消长,也意味着社会和文化的交叠。

计量革命/科学实证主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统治了经济地理学,新古典经济学模型解释);70年代中期,政治经济学的气氛开始弥漫,直到80年代中后期,政治经济分析,社会结构剖析,社会空间辩证法,辅助批判现实主义(Sayer 1984);1980年代以来的新区域主义:对区域发展独特性和创新能力的分析(如产业氛围、生产网络、产业区、产业集群等)与性别和地方文化相联系的社会和文化的感知在80年代末初露端倪,制度主义范式与文化转向: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T.Veblen)制度主义:偶然和现实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制度及其互动在经济构建与维系中的核心地位。

经济总是根植于复杂的制度关系中,受其塑造和驱动,如果不能认识到这种重要性,就无法全面理解经济(及其地理)现象和有效的改善方法。

阿明(Ash.Amin 1992)正是围绕着这一点,针对帮助工业化国家落后地区的政策设计,创造了EG的制度主义范式。

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苗长虹

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苗长虹

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苗长虹: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苗长虹1、引言西方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以来,它一直关注于经济活动的空间性质:区域综合、空间差别和空间分异。

但如何描述、解释乃至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和地方,却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实践与整个社会科学主流视角的变化而快速变化。

自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科学日益走向多元化和“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地理学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动时期,无论是研究的主要论题,还是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以及表述的方式与风格,均经历并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与上一世纪50-60年代的“计量和理论革命”相比和70-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转向”相比,这次变革不仅发生在方法论和认识论层面,而且许多也发生在本体论层面。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对“宏大叙事”的“普遍性规律”和“大理论”,因而西方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也走向了高度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所以,要厘清19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理论变动的轨迹,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的目的,是勾勒出西方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变动的主线,讨论这些视角变动的方向、成因、意义和局限性,以期为处于时代变革转折点上的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变化的起点:对马克思主义转向(Marxist turn)的批判西方经济地理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是在对地理学“计量和理论革命”的不满和批判中获得发展并于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而取得主流地位的。

结构主义认为,对所观察现象的解释不能只通过对现象的经验研究得出,而必须在支撑所有现象但又不能在其内部辨认的普遍结构中去寻找(约翰斯顿,2000)。

正如罗西(Rossi,1981)所指出的:“转换结构主义者们发现,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假设不仅是天真的,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假设只是在其表面价值上把人们的有意解释和公开行为当作科学分析的对象……我们必须在表面结构之外,去发掘能说明多种多样可观察现象或有意解释及其表面矛盾的深层结构和实际结构”。

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

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

1 引言
•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体:区域综合、空间 差异、空间分异 • 如何描述、解释乃至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 和地方,却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实践与整 个社会科学主流视角的变化而快速变化 • 三次重大转向: 50-60年代的计量与理论革命 70-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转向” 80年代末期以来的“新经济地理学”
3 制度转向
• 制度转向是当代西方经济地理学最突出的 特征之一。这种经济地理视角认为,如果 不对经济活动赖以运行并受其改变的多种 多样的社会制度给以应有的关注,就无法 对资本主义景观的形成与演变进行充分的 理解。
来源
• 马丁(R. Martin,2000)认为,这种“制 度转向”大体有4方面的来源:(1)法国 管制学派(French regulation theory)对 “社会管制模式”的强调;(2)经济地理 学对社会文化日益增长的认识(即下述的 文化转向);(3)经济学、社会学、政治 科学等社会科学对“制度主义”的研究; (4)资本主义制度在过去20多年中所发生 的实际巨变。
基本观点
• 经济生活不仅是经济的,更是社会和文化 的,经济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 “与其削弱经济,还比如通过将其置于其 获得意义和方向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关系 中而将其情景化”(Wills and Lee, 1997)。因此经济地理学实质上是文化的 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ies of culture)。
理论流派
文化转向的理论视角是多元的,并不存在单一的 文化转向和单一的“新”文化地理学派。对待文 化与经济有5种基本观点: 继续将经济和文化看作是相对立的可以明确区分 的单元。 经济被输入到文化中,将已有的经济分析形式运 用于文化生活。 将经济理解为情景化于或根植于文化中。 将经济看作是通过符号、标记和话语等文化媒体 来表达的。 文化被看作是物化于经济中。

欧洲经济地理结构演变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欧洲经济地理结构演变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欧洲经济地理结构演变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近几个世纪以来,欧洲经济地理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这种变迁不仅影响了欧洲不同地区的发展,而且对整个欧洲大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欧洲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欧洲经济地理结构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时代的欧洲在农业时代,欧洲经济地理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导。

各地主要以种植和畜牧业为生,农田和牧场分散分布于整个欧洲大陆,形成了较为均衡的经济格局。

由于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季节和气候,欧洲不同地区的农业特色和产量差别较大。

例如,南欧气候温暖适宜,盛产橄榄油、葡萄酒等,而北欧则以谷物和木材为主要农产品。

这种农业经济结构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格局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由于农业生产需要充足的土地和资源,较为肥沃的地区好于贫瘠的地区。

因此,在农业时代,欧洲南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为富裕,而北部和东部地区则相对较为落后。

二、工业革命与欧洲经济地理演变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经济地理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的地位日益提升,城市化进程加速,各地人口向城市集聚。

同时,交通和运输条件的改善也使得资源和产品的流动更加便捷。

这种演变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之一是城市的崛起。

经济活动和工业化大规模集中于城市地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东南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同时也受到历史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区域经济的不平衡。

工业革命的激发使欧洲某些地区迅速崛起为工业重镇,积聚了很大的财富和产业优势。

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经济相对较为落后。

这种不平衡成为欧洲地理差距的根源之一,也给这些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境。

三、后工业化时代的欧洲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欧洲经济地理结构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

传统的重工业逐渐式微,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兴起。

西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二

西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二

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 ) 制度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 和机制。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 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 济学分支。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 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 演变。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科斯 (Ronald Coase) 《企业之性质》。
制度转向的特征: 强调区域历史、文化及制度背景的作用。 制度转向的特征:①强调区域历史、文化及制度背景的作用。 事实上,所有的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经济过程、 事实上,所有的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经济过程、个 人动机等必须在更宽广的社会经济、政治规则、 人动机等必须在更宽广的社会经济、政治规则、过程与传统 中去理解,这种规则、过程和传统可能是正式的, 中去理解,这种规则、过程和传统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 非正式的,这是制度转向的焦点。 强调多元主体的作用。 非正式的,这是制度转向的焦点。②强调多元主体的作用。 而制度学派强调对政府、企业、 而制度学派强调对政府、企业、私人等所有的区域主体的集 体动员,关注结成这种“集体”的制度形式。 体动员,关注结成这种“集体”的制度形式。③强调制度网 制度转向由关注单个区位或组织的制度安排, 络。制度转向由关注单个区位或组织的制度安排,强调把分 散的意图、知识、资源以及权力,结成蜘蛛状网络结构, 散的意图、知识、资源以及权力,结成蜘蛛状网络结构,从 单个区位或组织的制度安排转移到制度综合和管制网络的形 成,网络组织和区域根植性的研究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热门 领域。 强调制度网络与管制网络的结合。 领域。④强调制度网络与管制网络的结合。城市管制通过制 度实现,同时也涉及制度的创造,制度部分通过实践产生。 度实现,同时也涉及制度的创造,制度部分通过实践产生。 因此,制度网络与管制网络有一定的相关性。制度网络必须 因此,制度网络与管制网络有一定的相关性。 与管制方式等相适应。 与管制方式等相适应。⑤从重视制度形式及构造到强调制度 过程。从区域发展过程来研究区域发展, 过程。从区域发展过程来研究区域发展,从终极点的研究到 侧重过程的研究,强调制度、经济、文化、 侧重过程的研究,强调制度、经济、文化、政治形式的共同 演化, 演化,以此来理解区域发展的体制动力 。

演化经济地理学_当代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演化经济地理学_当代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 ,人类经济活动受行为 者心理行为的影响 ,是不完全理性的 ,并按照一定 路径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其演化动力来自新异 。 虽然演化经济地理学仍处于创建阶段 ,尚未形成 统一的框架 ,但不难看出 ,科学的演化思想为经济 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 。
一 、演化经济地理学初现端倪
11 演化经济学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以新古典经济理论
(2) 专注于经济系统的动态过程 。演化经济 地理学吸收了演化经济理论的动态和演化的思 想 ,对经济发展持一种动态的 、非均衡的观点 ,是 研究经济变迁的空间活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 不仅研究经济发展的结构 ,而且研究结构与结构 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
(3) 认为演化结果非最优化 。演化分析强调 整个经济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 ,充满了不 确定性 ,经济的最终发展形态很难预测 。虽然个 人行为是有目的的 ,但由于不确定性和变异的存
演化经济地理学 :当代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演化经济地理学 : 当代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刘 志 高 尹 贻 梅
提 要 近年来演化思想日益受到经济地理学者的关注 ,演化经济地理已是西方地理学研究的一种新 方向 ,尽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 、明晰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 。本文介绍了演化经济地理学在西方研究的基本状 况 ,分析了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主张 、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方向 ,提出了演化经济地理研究的 4 个基本层面 : 企业/ 组织层面 、产业/ 区域层面 、空间系统层面和制度层面 。本文认为 ,演化经济地理在当前的经济地理领域 可以大有作为 ,但其理论来源 、理论内容和经验研究范围也存在着不足 。 关键词 演化 演化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学 西方国家 中图分类号 F1入刚性专门化的陷阱而 被锁 定 , 这 将 对 其 创 新 产 生 负 面 影 响 ( Grabher 1993) 。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古至今在西方世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从古代的亚当·斯密到现代的经济学家们,西方经济学不断探索和完善着一系列理论和模型,为我们深刻理解经济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和方法论。

本文将从古代经济思想的诞生开始,梳理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并探讨其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一、古代经济思想的诞生古代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在亚当·斯密之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经济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例如,柏拉图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思想,认为个人应该为整个社会而奉献。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个体的私有财产权利和劳动的价值。

进入罗马时期,经济学开始转向实践主义。

罗马哲学家塔西佗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主张以劳动为基础实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二、重商主义时期的兴起在16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成为主流经济学思想。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贸易顺差是衡量经济强盛的标志,强调国家的经济实力源自于贸易。

重商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经济学家李嘉图(Jean-Baptiste Colbert)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墨瑞(Thomas Mun)。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和维护贸易平衡。

三、亚当·斯密与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开创了古典经济学的时代。

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他认为市场活动应该受到竞争和供求关系的调节。

通过分工和自由贸易,个人的自私追求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

亚当·斯密的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的倡导,为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兴起19世纪中叶,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西方四百年经济学演变

西方四百年经济学演变

西方四百年经济学演变王廉 / 文1. 十七世纪:经济学的诞生1615年,法国人蒙克莱田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提到“经济学”概念。

1662年,英国人威廉·配第的《赋税论》开启了现代经济学的航程,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

1705年,法国人布阿吉尔贝尔在《论财富·货币和租税的性质》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自然秩序”。

经济学是伴随着隆隆的工业革命的机器声,左手牵右手相伴而行的。

2. 十八世纪: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奠基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从此力挽狂澜,对构建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有法国人魁奈的《经济表》(论点:“纯产品”理论),法国人西斯蒙蒂的《论商业财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者、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创始人),英国人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英国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劳动经济学”理论为首创,对马克思产生影响),以及英国人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人口爆炸理论),法国人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述》(庸俗政经创始人)。

“萨伊定律”因断定人类不会“生产过剩”和“就业不足”饱受争议。

3. 十九世纪:西方经济学、现代理论话语体系形成19世纪上半叶:一是马克思1867年发表了《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二是英国人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将历史上的经济学说进行了综合;三是德国人罗雪尔的《国民经济学体系》,布兰德的《自由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以统计学方法完成了旧历史学派研究方法;法国人克尼斯《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系统阐述了该学派的方法。

穆勒是这一时期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个集大成者。

19世纪下半叶:一是新历史学派有德国人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程》(论点:国家是社会改良的支柱),德国人冯·施穆勒的《一般国民经济学大纲》(论点:倡导伦理因素在经济中的考量);二是边际效用学派。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组织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传统经济地理学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尤其是农业、工业和贸易的区位因素分析。

代表人物如阿尔弗雷德·韦伯、奥古斯特·勒热等。

2. 理论革命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这一阶段受空间科学的影响,经济地理学开始强调定量分析和模型构建。

主要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区位租价理论等。

代表人物如瓦尔特·伊斯特德等。

3. 行为主义和人文主义转向(20世纪70年代)
在这一阶段,经济地理学开始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和价值观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出现了行为地理学和人文主义地理学等新的分支。

4. 结构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转向(20世纪80年代)
这一阶段强调经济地理格局受制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地理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5. 新经济地理学(20世纪90年代至今)
新经济地理学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重点
研究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等现象,试图解释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的根源。

代表人物如保罗·克鲁格曼等。

6. 可持续发展视角(21世纪初至今)
随着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地理学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探讨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济地理学经历了从单纯描述到理论建构,再到跨学科综合的发展过程,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

西方经济学简史

西方经济学简史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⒈14世纪前后,地中海区域城市工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⒉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开始繁荣起来,封建经济开始衰落,资本主义发展。

⒊17-18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阻碍,因此英法美诸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新社会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工场手工业是这一时期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二、蒸汽时代⒈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却以工场手工业为主要形式,难以满足广大市场的需要。

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又拥有广大殖民地市场的英国率先开始了一场以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的变革———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以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结束。

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⒉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日开始了新一轮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经济,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主流。

三、电气时代前期: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19世纪最后30年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

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出现飞跃式发展。

在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后来居上,英法相对落后发展缓慢,日本开始崛起,俄国有所发展。

后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战期间,英国受战争破坏,经济衰退,开始失去世界经济霸权,世界经济中心从此转移到纽约;美国大发战争横财,实力大增。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这四个阶段。

一、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以流通领域为研究中心,主张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的原则,以保证货币流入国内的目的。

二、古典经济学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问世,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出现。

研究中心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应当按照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商品。

英国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他认为,一国应当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来参加国际分工,即“两权相遇择其厚,两害相遇择其轻”。

三、庸俗经济学(传统经济学)1830年后,资产经济经济学进入了庸俗经济学阶段。

形成了一整套论证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微观经济理论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在英国,门格尔在奥地利,瓦尔拉斯在瑞士,顺次建立了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

虽然这三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都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因此,将它们统称为边际效用学派。

西方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的发现及由此边际分析方法的兴起称为“边际革命”。

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说法,如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等,构成了一个折衷理论体系。

以马歇尔的折衷理论体系为基础,再加上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等人提出的新论点,形成了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

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为既存的条件,进而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以便解决资源在产品生产上的分配、资源的报酬等问题。

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传统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改和补充:第一次修改和补充是关于垄断问题。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研究内容:1)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中国:《山海经》、《禹贡》。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研究思维的变化第二章区位原指经济活动(主要是企业)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

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区位概念实际上是指经济活动单位(包括企业和区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由相关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经济空间中的位置。

区位主体--我们所研究的某项经济活动。

区位理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某一地区(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交通网的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的发达程度。

交通网的通达度:衡量网络重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机场产业:机场业务关联产业。

机场产业区:围绕空运形成的产业区域类型。

第三章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进

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进

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进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古希腊时期起便有着丰富的历史演进。

本文将追溯西方经济学自古希腊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探讨其主要发展阶段和重要理论贡献。

一、古希腊经济思想的萌芽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经济思想的摇篮之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首次提出了关于经济的思考。

他认为个体追求幸福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

这些思想为后来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的争论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背景下,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农业和贸易。

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对国家财富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贸易顺差来增加财富。

而重农主义则认为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唯有发展农业才能带动整个经济的繁荣。

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启示,引导了他们对贸易和农业发展的思考。

三、古典经济学的崛起18世纪是古典经济学盛行的时期。

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国富论》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斯密着重强调了劳动分工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劳动分工和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带动经济增长。

此外,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边际效应理论和相对价格理论,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边际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边际主义崛起,成为古典经济学的一种重要变革。

边际主义者认为个体的决策是基于边际效用的,不再是基于整体效用的。

这一理论对资源配置和供求关系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提出了供求曲线的概念,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价值理论、市场机制和效率问题,并将经济学与数学工具相结合,使经济学成为一门更加精确的科学。

五、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爆发,世界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

此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与古典经济学相悖的观点。

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

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

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和变革。

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经济问题的思考。

色诺芬在其著作《经济论》中,探讨了家庭管理和农业经济。

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财富、分工等经济问题发表了看法。

到了中世纪,经院学派的学者们在宗教的框架内,对经济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但这一时期,宗教教义对经济思想的影响较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社会进入了重商主义时期。

重商主义强调金银财富的积累,主张通过贸易顺差来增加国家财富。

这一理论在当时的欧洲国家,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的商业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7 世纪以后,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

亚当·斯密被誉为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国富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大卫·李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强调了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诞生为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19 世纪 70 年代,边际革命的发生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边际学派运用边际分析方法,研究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决策,强调了边际效用的重要性。

马歇尔在综合边际学派和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成为当时经济学的经典教材。

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在此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

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新自由主义学派也纷纷兴起,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挑战。

第三节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分布过程和机构设置、调整过程亦做了大量分析,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心环模式。

③.在研究中,他们使用了生态学的方法,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
④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后来被广泛引用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模式。
西

二.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第2阶段:1920--1950年

市 地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形成理论时期.


析,他们特别强调“地方”(place)这一概念不仅是一个几何空间,而且还包括了 人地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中,段义孚等人的研究对剖析城市内居民与其邻里区域所产生的亲切感或疏
离感和冷漠感,作出了很大贡献,也扩大了城市地理学的领域。在实际应用方面,段义孚对内城重建和拆
迁过程中,如何破坏,或如何保存这一人地感情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


空间学派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许多城市被毁,世界上许多城市因战争而衰微破败。
发 展
大战结束后,人口纷纷返城经济亟待恢复,尤其是欧洲、日本、东南亚一带。

人们在废墟上重建城市,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扩展城市,急需了解城市的构成和布局,需要
史 对城市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从而大大刺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920-1950




年展
西
方 城
二.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第2阶段:1920--1950年
市 地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形成理论时期.


1.工业革命使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活动的重心转向城市,农村逐渐成了配角。城
的 发

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

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

收稿日期:2006-11-16;修订日期:2007-04-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49、40535025,40071029)资助。

作者简介:苗长虹(1965-),男,河南鄢陵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发展。

E -mail:chhm iao@henu .edu .cn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苗长虹(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经济地理学是在与经济学的交融中创新、发展的。

基于经济学发展中的三个重要流派:新古典主义、制度主义和演化主义,经济地理学在新世纪将进入前所未有的纷争时代———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

在对经济学领域的这三大流派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欧美经济地理学领域这三个发展方向各自的理论出发点及其异同,进而分析了其竞争、合作和创新的基本途径以及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7)05-0617-07 欧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是在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融与冲突中进行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理论和方法转向,是以经济学中的“(老)制度主义”以及“经济社会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称为“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或“制度转向”[1,2]、“文化转向”[3,4]。

“新经济地理学”的地理(空间)经济学“异军突起”[5],对制度转向的经济地理学构成了强大的挑战,有学者警呼“经济地理学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上”[6]。

另一方面,在经济学内部,基于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长期不满和批判,一种基于“生物学”类比而兴起的“演化经济学”[7]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迅速取得了可以与新古典经济学分庭抗礼的地位;而基于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一种被称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学术思潮新近也在经济地理学领域浮现出来[8]。

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和发展课件

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和发展课件

学习交流PPT
12
2.古典经济学
• 主要学说
• 马尔萨斯 • 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趋势的
思想 • 大多数人注定要在贫困中和在饥饿的
边缘上生活。 • 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理论。
学习交流PPT
马尔萨斯
13
2.古典经济学
• 主要学说
•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 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斯密的伟大继承者 • 研究对象是财富的生产、分配与消费三部
想。
学习交流PPT
17
3.新古典经济学
• 发展历程
• 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分别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克 拉克提出边际分配论,马歇尔构建的均衡价格理论等逐渐 形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
• 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补充,主要包括成本曲线的 研究、序数效用论的发展、不完全竞争厂商理论、一般均 衡理论、福利经济学。
化趋势。
琼·罗宾逊Biblioteka (Joan Robinson)
学习交流PPT
28
4.凯恩斯经济学
• 非凯恩斯学派
• 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滞胀” 局面出现,凯恩斯主义失灵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发 展出非凯恩斯主义学派,他们 的学说代表自由放任思潮的复 兴
➢这些学派包括货币主义、供给
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
凯恩斯经济学仍然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吸收了理性预期自然失业率等概从微观角度解释了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具有黏性的特点从而证明市场是非出清的stiglitz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和发展西方经济学的家族谱系略图重商主义古希腊思想家重农主义古典学派斯密李嘉图萨伊马尔萨斯马克思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新古典学派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货币主义弗里德曼新古典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约翰穆勒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和发展万物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和发展37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和发展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和发展39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与进展

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与进展

(三)西方经济地理学热点研究领域进展
(1)区域与发展
进入 21世纪,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对生产活动及资本 流动的控制力量逐步减弱,地区成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地区 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经济环境,并在资本全球流动中展现自己 的竞争策略。
面对这一新挑战,区域发展理论在新世纪也展现出多元化的视角,主 要观点: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循环视角、全球生产网络视角、演化视角、 知识与创新视角、文化与创意视角等。
(一)西方经济地理学思潮演变
3、演化经济地理学 (2)基本理论框架
图: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 资料来源:(王周杨,2013)
(一)西方经济地理学思潮演变
3、演化经济地理学 (3)异端经济地理学比较
(一)西方经济地理学思潮演变
4、政治经济学 在挑战新古典经济地理学的队伍中,政治经济学,特别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地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在7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创新和创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主流观点;同时, 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对经济地理学思想也产生了影 响,路径依赖对区域发展途径的形成、区域性制度和社会特征对企业 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鼓励等观点开始融入区域发展研究。区域发展研 究从对区域内物质联系和投入产出关系的关注开始转向对社会和制度 网络的关注,学习型区域和创新环境成为这一领域占据支配性地位的 理论。
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与进展
Economic Geography
CONTENT



Economic Geography
1、概念:
一、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从地理角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或是 研究人地关系经济影响的学科,包括人类经济活动对人地关系 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经济效果。(李小建,20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及海峡两岸地理学者应有的认识马润潮(美国艾肯大学地理与规划系,俄亥俄州艾肯市)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除了受到世界性生产制度及新科技发展之影响外,其学术思潮也从早期的叙述性及二战后的科学的预测性,经历了制度转向及文化转向,进入了8O年代以后的新经济地理学时期。

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开展,是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的,在发展中国家不是全然适用。

我们不应将中国大陆及台湾仅仅视为测试西方理论的试验场。

应以实况为基础,开发适合国情的理论,建立我们特有的学术身份,并用它来批判主流理论之不足,与主流对话,变成主流的一部分。

这应是我们学术国际化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西方地理学;制度转向;文化转向;主流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中图分类号:K902 文章编号:1000-0585(2004)05—0573—091 前言最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经历了数次大变革,大幅度地影响了其理论取向、学术观点、研究命题及分析方法。

在人文地理学的范畴内,近2O年来经济地理更拓展出了较多的理论,成为人文地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它对提升地理学在社会科学界之学术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9O年代以后,所谓的“新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学界的出现,更加强了经济地理之学术地位。

以理论研究为基讽詹g经济地理学,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及工业地理两个领域,已成为当前西方人文地理自牲流,吸引了较多的精英分子,并主导了人文地理理论发展之方向。

反观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近年来的发展,似乎尚未能与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建立起令人瞩目之互动关系。

导致此现象之原因,在台湾方面主要是从事经济地理学者人数较少,在国外以英语发表论文的数量不多之故。

在大陆方面,经济地理学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的[1q],与西方学术界缺少交流,更谈不上学术观点之交叉。

就国际视野而言,海峡两岸之经济在近年来皆有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大陆的经济在国际上已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

加之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理应在每一门学科上,皆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一个大国,是不能在国际学术界中缺席的,包括经济地理学。

从实际的工作考核层面而言,现在海峡两岸学术界皆强调学者须在有较高水平之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因此,我们应该对国际学术之历史及当代的动向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以免走错方向、绕弯路、或去炒别人已抛弃的观念冷饭。

每一个学术领域都是一个多维的空间,由不同的知识论哲学取向、主要的现行理论在该领域中所占的地位、科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及该领域的时空特性所构成。

学者应知道个人在自己领域的多维空间内,已站在或应该占在什么位置。

‘基于上述视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之历史演变及其近年来的新动向提供一个较为广泛的介绍及论述,并借此机会倡导和鼓励海峡两岸的同行们走“学术国际化”的道路。

我们要扩大视野,用主流理论来丰富我们的研究工作,以期早日迈向国际学术前沿,并能更上一层楼。

本文第二部分先扼要介绍主流经济地理学流派的演变,以便了解当前主流经济学之来龙去脉。

第三部分简短地评述经济学的“地理转向”及“新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并对后一名词之适当性提出一点看法。

第四部分讨论新区域地理学及其“制度转向”及“文化转向”之内涵。

第五部分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与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应有的关系,并提出未来工作应该努力的目标。

2 西方经济地理学流派的演变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的经济地理学,是区域地理与部门地理并重的,每一个研究生都须要有一个自己的专业地区及专题领域。

可以说,区域地理在这段期间是受到重视的。

从现有文献来看(特别是教科书),50年代以前区域地理学的发展,主要是局限于地表事物的描述。

有关一个区域的地理专书,皆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章叙述起,如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等各占一章,然后是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及分区部分各有若干章。

每章纪录了当地的有关现象,观念贫乏,更谈不上理论。

这种作法被后人批判为“仅为描述”(mere description),被认为是低层次的工作。

虽然与区域地理有密切关系的“地域分异”之观念,早就被哈特向所提出[4],然而它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似乎不强。

地区经济发展成为研究领域及地区经济不均衡发展之观念,在60年代才出现。

总的来说,60年代以前,经济地理与区域地理的关系是较弱的,这与日后二者关系日趋密切的情况相比,颇为不同。

相形之下,60年代前部门经济地理发展则颇有所成,除了聚落地理与城市地理外,商业、旅游、农业、矿产、交通及产业地理皆颇有建树 ]。

2.1 50至70年代地理学流派的演变众所周知,西方地理学在50年代末期出现了所谓的计量革命,其高峰一直延续了1O年。

这是20世纪地理学的头等大事。

应指出的是,其最主要的意义并不在于它将计量方法带进了地理学,而在于它是一场大型、猛烈及影响深远的思想革命。

它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及通过模型来分析人类空间活动的现况与预测其未来。

一群年轻的计量学者严厉地批判了传统区域地理学是缺乏理论的,指出它仅从事地表细节的描述与流水账式的纪录,只偏重地域及事物的独特性而不注意其共性。

他们认为仅描述事物的独特性,是无法累积形成具有预测能力的知识的,因为知识是必须建立在众多的相关事物上的。

他们的目的,是要能够掌握规律,以便预测未来。

这些学者们所追求的,乃是科学性的地理学;或者说,他们要地理学变成一种科学。

而计量革命的主导者,正是经济地理学家。

在这段时间内,空间及空间分析成为地理学的中心。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成就,因为它强化了地理学的学术核心,也将地理学的学术身份明确化。

这一成就是须要肯定的。

然而经济地理学在科学主义的迷惑下,将其工作目标定位在客观地寻求及预测人类空间经济活动的秩序、规律及共性上,意欲开发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理论(meta—theory)。

它设了人类的空间活动是有序的,地理学者的任务就是寻找空间秩序及规律。

凡是无序的、不可验证的及模糊的空间事物,皆被认为不是知识,或者不属于知识的范畴,不予理会。

在探讨人的空间经济行为时,假设了“经济人”和完全竞争。

操作上,这些逻辑实证主义者喜用计量的、抽象的和正式的数学及图形模型来代表现况及预测未来(预测被认为是科学的主要目的)。

他们将复杂的和自认为已客观化的实况予以简化(有人称之为“简化主义”),以便实况及其内部元素间之关系,能清楚地在模型中表示出来。

科学的地理学还要求模型内部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都必须合乎逻辑。

甚至有人将空间现象视之为几何学现象,将人类活动及其空间形态,简化为点、线、面,然后予以分析、量化。

然而计量革命并没有达到其所定的目标,所出的成果是很有限的。

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很难以科学方法来确切地量化出来。

较受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心地理论、投入产出模型、重力模型及地租理论。

由于模型建造者将复杂的情况予以过度地简化或者做了太多的不合实际的假设,所得成果的实用性较差。

从7O年代初开始,他们即受到圈外及圈内同行的猛烈批判。

人本主义的地理学家认为理性的“经济人”之假设,将经济活动过分简化了。

他们认为人是复杂及有感觉、有文化的动物,其行为是不能以数学模型来模拟或分析的。

他们也质疑在探讨人及社会问题时,真正的客观性的分析是否存在。

而激进的结构主义地理学者则指出,模型建造者的工作只顾及空间经济活动的平衡及优化,忽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冲突及不正义(injustice)。

因此,计量学派不久即因成果不佳及受到强烈的批判而失去其光环。

它在地理学界曾一度拥有过的、排它性的霸权地位也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百家争鸣。

科学主义的人文地理学被多数学者所遗弃,但也为经济地理学解开了先前的理论桎梏,使学者们不必再徒劳无功地去寻求大而无当的大理论,让他们可以更务实地将人们的经济活动给予新的剖析。

下列诸学派之先后出现,对近2O年来的经济地理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它们扩大了经济地理学家的视野,也让大家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能以容忍及尊重。

这标志着西方地理学进入了多元化时期-7]。

2.2 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对西方经济地理学历史演变著作甚丰的Trevor J.Barnes认为,计量革命以后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总的变化,是从狭隘的科学性的“知识论型的理论化”,转变为颇为广泛及自由的诠释性的理论化。

前者的性质已略为述及,而后者则是以较为开放及较主观的态度来对事物作出解释。

它可以包括个人的反思,也鼓励与别人对话,并承认观察者的知识必然是片面不完全的,原因是知识乃主观创建出来的,受个人的社会处境之限制。

诠释性的理论化的目的,并非像科学主义一样,要建造出一个固定而合逻辑的理论来反映现在及预测未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

从7O年代开始,曾出现了下列各个学派,它们对现时的经济地理学,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1)人本主义地理。

它强调了个人是人类空间行为的主角,其行为及决策是受他的经历及价值观所影响的,并认为每个人对世事的感受、观点与反映都是不同的。

它特别强调人类空间活动的本地性及“地点”(place)的重要性,认为“地点”是蕴含有丰富的意义之地方;并强调每个地点或地区都是当地历史及文化沉淀的产物,皆有其独特性。

这将地理现象内的独特性,重新推上学术舞台。

这与8O年代在英国出现的“地方研究”及现时在主流经济地理学中所流行的新区域经济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时间与空间的背景对事物的产生及其性质的影响之重要性-9]。

这种重新思考及强调区域及地方特性之重要的学术态度,与计量革命时期将之彻底批判的情景大异其趣。

其转弯之大令人惊叹。

(2)行为地理学。

就研究方法而言,行为地理学仍采用科学的实证方法,侧重计量,且受心理学影响较大。

就其所探讨的主题而言,它侧重人们对空间及环境的认知、感知及学习,并分析人们的空间行为及其决策过程。

行为地理学接受这样的事实,即历史、地理、文化及个人因素对这些决策过程是有深刻影响的。

虽然行为地理学家人数不多,但他们对人口迁移、住房搬迁及环境认知等空间行为,有不小的贡献L1 。

(3)女性地理。

此学派批判了主流地理的观点,认为它是男性观点,忽略了女性。

其研究方向,侧重于资本主义的性别不平等、女性的异质性,及性别与身份认同的关系[1 ]。

它除了在妇女就业及出行方面有所着墨外,与经济地理的关系似乎不是十分密切。

(4)结构主义及政治经济学学派。

此流派在七八十年代是十分有影响力的。

它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现象。

侧重阶级关系、资本及生产的结构对社会形成及运行所产生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地理在90年代后渐失其影响力,原因之一是它过分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规范力量(可将之视为一种“必然主义”,即任何现象都可以简化为几个最基本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就决定了该现象的性质),而忽略了人的创造力和个人及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可发出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