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发展演变历史

西方经济学发展演变历史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尼尔、约翰·穆勒和法国经济学家让·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以斯密为代表,他的《国富论》被认为是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的提出被说成是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要研究了宏观经济学的问题。

欧洲经济地理结构演变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欧洲经济地理结构演变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欧洲经济地理结构演变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

近几个世纪以来,欧洲经济地理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不仅影响了欧洲不同地区的发展,而且对整个欧洲大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欧洲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欧洲经济地理结构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农业时代的欧洲

在农业时代,欧洲经济地理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导。各地主要以种植和畜牧业为生,农田和牧场分散分布于整个欧洲大陆,形成了较为均衡的经济格局。由于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季节和气候,欧洲不同地区的农业特色和产量差别较大。例如,南欧气候温暖适宜,盛产橄榄油、葡萄酒等,而北欧则以谷物和木材为主要农产品。

这种农业经济结构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格局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由于农业生产需要充足的土地和资源,较为肥沃的地区好于贫瘠的地区。因此,在农业时代,欧洲南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为富裕,而北部和东部地区则相对较为落后。

二、工业革命与欧洲经济地理演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经济地理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的地位日益提升,城市化进程加速,各地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交通和运输条件的改善也使得资源和产品的流动更加便捷。

这种演变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之一是城市的崛起。经济活动和工业化大规模集中于城市地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东南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同时也受到历史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工业革命的激发使欧洲某些地区迅速

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

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

基本观点
• 经济社会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 制度主义认为,经济活动是特定的社会和 制度情景的产物,它不能只根据原子式的 个人动机来解释,而必须把它置入更广的 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规则、程序和传 统中去理解。
研究目的与特点
• 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就是要弄清各种制度在塑 造资本主义空间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在制度“路 径依赖”和“锁定”机制作用下资本主义空间经 济的演化动态,以及区域和地方发展的社会管制 (regulation)与治理(governance)机制。 • 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寻求资本主义积累的“内在逻辑”的传统,但 在分析的视角上,却以更加宽广的胸怀从多种政 治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和最新发展中寻 求思想源泉,它不仅致力于研究特定的制度及其 在塑造和管制资本主义空间动态中的作用,而且 是一种独特的思考空间经济及其演化的方法。
总体概括
• 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这就是强调经济生活既是一个被制度化的 过程,又是一个根植社会的活动,其演化 既是环境特定的,又是路径依赖的。与导 向均衡的、享乐主义的、以完全理性的个 体为核心的经济学的传统假设相比,它更 重视本质上非均衡的、不完全竞争的、非 工具理性的制度化过程
•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实”和以多元化 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共同推动下, 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和视角大大拓 展,一个以多元化为特征的充满活力的 “新经济地理学”迅速形成。与前两次转 向相比,这次理论转向的维度是极其多样 化的,概括起来,以下4方面相互交织的领 域: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关系转向、尺 度转向构成了这次转向的显著特征。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当代经济学是一个综合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庞 大理论体系,在经济学的内部派系林立,分歧巨大,但是可 以根据经济思想的不同而将他们划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新 古典主义经济学,也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他们坚持了古典 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主张自由放任,政府不干预 或少干预经济;另一派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他们继承和 发展了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运行,也 称新干预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坚持自由放任思想,认为政府不需要干预 经济,因而是古典经济学的延续。但新古典经济学不像古典 经济学只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转向对消费和需求的研究, 明确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论述了价格如何使 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力图证明以价格为中心的市场机制 的完善性。
新古典经济学还以边际分析为基础,把消费-需求分析与 生产-供给分析、竞争-垄断市场、分配理论结合在一起,建 立起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这一阶段是 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也形成了当代经济学由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共同组成的格 局。新古典综合派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主流经济学派别。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等国出现的滞胀又引起了经济学家对国 家干预主义的再思考,从而导致自由放任思想的再度复兴, 以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科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当代著名经济 学家都是自由放任思想的拥护者。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项目
一、 重商主义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引言: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古至今在西方世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与发展。从古代的亚当·斯密到现代的经济学家们,西方经济学不断探

索和完善着一系列理论和模型,为我们深刻理解经济现象提供了重要

的思考方向和方法论。本文将从古代经济思想的诞生开始,梳理西方

经济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并探讨其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一、古代经济思想的诞生

古代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在亚当·斯密之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经济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例如,柏拉图提出

了共产主义的思想,认为个人应该为整个社会而奉献。亚里士多德则

强调个体的私有财产权利和劳动的价值。

进入罗马时期,经济学开始转向实践主义。罗马哲学家塔西佗认为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主张以劳动为基础实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二、重商主义时期的兴起

在16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成为主流经济学思想。重商主义主张国家贸易顺差是衡量经济强盛的标志,强调

国家的经济实力源自于贸易。

重商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经济学家李嘉图(Jean-Baptiste Colbert)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墨瑞(Thomas Mun)。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和维护贸易平衡。

三、亚当·斯密与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开创了古典经济学的时代。

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他认为市场活动应该受到竞争和供求关系的调节。通过分工和自由贸易,个人的自私追求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

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和发展

瓦尔拉斯与一般均衡理论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试图通过数学模型来描 述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该理论认为,在所有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时,整个 经济系统达到最优状态。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提供了基础,对 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歇尔与局部均衡理论
该方法可以对不同经济活动之间的边际转换率 和超边际相对成本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 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问题。
超边际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研 究各种经济问题,如贸易、产业组织、城市化 等。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01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新兴古典 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 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来解释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04 凯恩斯主义
CHAPTER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01
02
03
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 期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经济学 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是该理论的基石,主张国家通过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以解决有 效需求不足和失业问题。
该理论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主张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等措 施刺激经济增长。
03 新古典经济学
CHAPTER
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生产者,每个生产者所占市场份额都 很小,无力影响市场价格,市场价格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关系决定。

西方四百年经济学演变

西方四百年经济学演变

西方四百年经济学演变

王廉 / 文

1. 十七世纪:经济学的诞生

1615年,法国人蒙克莱田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提到“经济学”概念。1662年,英国人威廉·配第的《赋税论》开启了现代经济学的航程,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1705年,法国人布阿吉尔贝尔在《论财富·货币和租税的性质》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自然秩序”。经济学是伴随着隆隆的工业革命的机器声,左手牵右手相伴而行的。

2. 十八世纪: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奠基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从此力挽狂澜,对构建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有法国人魁奈的《经济表》(论点:“纯产品”理论),法国人西斯蒙蒂的《论商业财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者、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创始人),英国人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英国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劳动经济学”理论为首创,对马克思产生影响),以及英国人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人口爆炸理论),法国人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述》(庸俗政经创始人)。“萨伊定律”因断定人类不会“生产过剩”和“就业不足”饱受争议。

3. 十九世纪:西方经济学、现代理论话语体系形成

19世纪上半叶:一是马克思1867年发表了《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二是英国人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将历史上的经济学说进行了综合;三是德国人罗雪尔的《国民经济学体系》,布兰德的《自由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以统计学方法完成了旧历史学派研究方法;法国人克尼斯《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系统阐述了该学派的方法。穆勒是这一时期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个集大成者。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变革。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演进,为人们解决了许多经济问题。本文将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古典经济学兴起于18世纪末的英国。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他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自由运行,不应过多干预,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经济效率和最大福利。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古典经济学的后期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穆勒提出了“边际效用”概念,强调人们在决策时考虑边际成本与收益。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边际效用理论和供求理论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供求理论。他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分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三、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爆发,人们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的自

由放任观点产生怀疑。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他

提出了“国家干预”和“总需求管理”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以

避免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四、新兴经济学的兴起

20世纪后期,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兴经

济学逐渐兴起。新兴经济学包括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发展经济

学等。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因素对经济决策的影响。实验经济学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研究内容:1)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

中国:《山海经》、《禹贡》。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

(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三)研究思维的变化

第二章

区位原指经济活动(主要是企业)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区位概念实际上是指经济活动单位(包括企业和区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由相关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经济空间中的位置。

区位主体--我们所研究的某项经济活动。

区位理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某一地区(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交通网的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的发达程度。

交通网的通达度:衡量网络重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经济思想的萌芽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规律和机制的认识已经开始萌芽。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价值理论,并对市场价格形成和货币

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和斯多夫斯基也对财富

分配和政府干预经济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重商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

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以重商主义为代表的经济思潮。

重商主义注重国家财富的积累和扩张,主张通过促进出口、限制进口

来保持贸易顺差,并通过实行重税政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重商主

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托马斯·穆尔、法国的让-巴蒂斯特·柯尔伯和

尚-巴蒂斯特·塔尔松等。

三、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经济思想。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劳

动价值论、自由放任主义和分工理论等重要观点。斯密的学生大卫·李

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李嘉图

的学说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19世纪中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辟了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新时代。他们批判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并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崩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许多思考的方向。

五、新古典经济学的崛起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包括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等。他们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和边际生产力理论,将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价值理论转向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

西方经济发展史

西方经济发展史

西方经济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重商主义阶段( 15 世纪- 17 世纪中)

阶段划分: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解决关系萌芽、形成和走向确立的阶段。代表商业资本的利益与

要求。

主要理论:认为财富的产生源于流通:惟有金银才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开采金银矿,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源泉,因为内部贸易只会改变一国内部财富分配,而不会增加这国家财富总量,只有通过对外贸易中外贸出超,是大量金银输入,从而增加本国财富。

主要代表人物:

英国托马斯·曼( 1571—1641),《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法国柯

尔培尔( 1619-1683)。

二、古典经济学阶段( 17 世纪中- 19 世纪 70 年代中)

阶段划分:是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并依靠自身力量得以发展。

主要理论:

1.将研究眼光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2.第一次系统提出劳动价值论,提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耗的劳动时间决定;

3.提出较系统的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4.提出经济人的假设;

5.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经济人在追求自己利益同时,往往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6.比较优势学说。主张各国家根据自己资源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然后再通过国际分

工和自由贸易实现自身比较利益。(实现双赢)主张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政府干预

主要代表人物:英国亚当·斯密( 1723-1790)

三、新古典经济学阶段(19 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 30 年代)

阶段划分:西方经济学成形的阶段

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新古典理论它在意识形态上成为反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

西方经济学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所形成的种种理论。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重商主义,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后期的古典经济学,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新古典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是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由于自然经济被商品经济所取代,为了同以往的只涉及家庭管理的经济理论区别开来,重商主义把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称为政治经济学。(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由来于此。)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个国家的财富是守恒的,无法自己增长,所以它只能来自对外的贸易活动,因此主张国家鼓励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积极的干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以便积累国名财富。这一理念为后期欧洲国家为了财富而发动战争,扩大自己的殖民地提供了理论基础。形象的反映了商业资本家的要求。如果说,资本原始积累构成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史,那么,重商主义则构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大约100年的时期里,是古典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阶段;在那个背景时期,工厂手工业先后在英法等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

盾日益尖锐。与之相适应,在思想上,资产阶级急于摆脱封建专制思想文化的束缚,宣扬“自然秩序论”和经济自由主义,于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和利益的古典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是英国人配第和法国人布阿吉尔贝尔,以他们二人为代表可以分为英系和法系;英系:古典经济学家配第是“政治经济学之父”,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领域进行了研究。亚当斯密进而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分工和市场调节理论等经济理论,初步的形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最终完成这一理论的研究者是英系的代表着李嘉图。法系:法国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布阿吉尔贝尔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和重农学派的先驱者,而重农主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西斯蒙第则是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同时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总的来看,古典经济学或者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经济学,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古典经济学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对剩余价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做了初步的探索;但另一方面,由于其无法避免的资产阶级局限性,古典经济学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因而不能正确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它转化和沦落为庸俗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根源。

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

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

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脉络图

韩非子名言名句大全,韩非子寓言故事,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

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2、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3、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5、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6、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8、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9、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10、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1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12、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13、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14、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15、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16、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17、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18、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19、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20、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21、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22、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学家开始重视市场经济的作用,并开始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成为了经济学家们的经典作品,奠定了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 20世纪初,经济学家们开始探讨西方经济体系中的问题,例如大萧条和经济衰退。这些问题引起了经济学家们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关注,并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在经济衰退时提供经济刺激,以帮助经济复苏。这种思想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主流经济学思想。

在20世纪后期,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开始兴起。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的效率。这种思想在20世纪末成为了主流经济学思想。

今天,现代西方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学科,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它在解决经济问题和指导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1 -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力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力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力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回顾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并讨论其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力。

1. 古希腊罗马时期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活动开始走向市场化,人们开始思考财富的创造和分配。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提到了货币、货币流通和价值理论的问题。而古罗马的财政学家克拉博等人则关注税收和国家财政问题。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济学思想为之后的经济学家奠定了基础。

2. 哥白尼革命及重商主义

哥白尼的日心说标志着西方科学思想的大革命。这也直接促使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17世纪的欧洲更加注重商业和贸易,出现了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强调积极的国际贸易,并提出了保护主义政策。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孟德尔和李嘉图为后来的经济学贡献了重要思想。

3. 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18世纪末,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创了古典经济学的时代。斯密认为自由市场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提倡劳动分工和私有财产。他的理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密的学生李嘉图则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土地租金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古典经济学。

4. 马歇尔和新古典经济学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

出了供求关系和边际效用理论。他修正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开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先河。马歇尔的理论框架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

石之一,并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凯恩斯主义革命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爆发,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一套与古典经济学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即凯恩斯主义。凯恩斯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

和庸俗经济学后这四个阶段。

一、重商主义

产生于15世纪末,以流通领域为研究中心,主张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的原则,以保证货币流入国内

的目的。

二、古典经济学

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问世,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出现。研究中心从流通

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应当按照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商品。

英国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一国应当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来参加国际分工,即“两权相遇择其厚,两害相遇择其

轻”。

三、庸俗经济学(传统经济学)

1830年后,资产经济经济学进入了庸俗经济学阶段。形成了一整套论证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微观经济理论和“自由放

任”的政策主张。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在英国,门格尔在奥地利,瓦尔拉斯在瑞士,顺次建立了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虽然这三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都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因此,将它们统称为边际效用学派。西方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的发现及由此边际分析方法的兴起称为

“边际革命”。

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说法,如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等,构成了一个折衷理论体系。以马歇尔的折衷理论体系为基础,再加上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等人提出的新论点,形成了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为既存的条件,进而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以便解决资源在产品生产上的分配、资源的报酬等问题。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到强烈的批判而失去其光环。它在地理学界曾一度拥有过的、排它性的霸权地位也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百家争鸣。科学主义的人文地理学被多数学者所遗弃,但也为经济地理学解开了先前的理论桎梏,使学者们不必再徒劳无功地去寻求大而无当的大理论,让他们可以更务实地将人们的经济活动给予新的剖析。下列诸学派之先后出现,对近2O年来
点及一言堂,反对大而标准化的、统一性的和均质形态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形态及城市景观设计),而喜欢事物的多样性及特性。如果说科学主义的地理学是意欲找出事物的共性
(求同),那么后现代化主义地理学则是强调了事物的异质性(求异)。在地理学中,它偏
重小尺度的视野及强调每个地点的特质,认为每个地方的特定之时空背景是影响该地社会建构的主要因素。
展,是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的,在发展中国家不是全然适用。我们不应将中国大陆
及台湾仅仅视为测试西方理论的试验场。应以实况为基础,开发适合国情的理论,建立我们
特有的学术身份,并用它来批判主流理论之不足,与主流对话,变成主流的一部分。这应是
我们学术国际化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西方地理学;制度转向;文化转向;主流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
自由的诠释性的理论化。前者的性质已略为述及,而后者则是以较为开放及较主观的态
度来对事物作出解释。它可以包括个人的反思,也鼓励与别人对话,并承认观察者的知识必然是片面不完全的,原因是知识乃主观创建出来的,受个人的社会处境之限制。诠释性的理论化的目的,并非像科学主义一样,要建造出一个固定而合逻辑的理论来反映现在及预测未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从7O年代开始,曾出现了下列
研究生都须要有一个自己的专业地区及专题领域。可以说,区域地理在这段期间是受到重视的。从现有文献来看(特别是教科书),50年代以前区域地理学的发展,主要是局限于地表事物的描述。有关一个区域的地理专书,皆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章叙述起,如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等各占一章,然后是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及分区部分各有若干章。每章纪录了当地的有关现象,观念贫乏,更谈不上理论。这种作法被后人批判为“仅为描述”(mere description),被认为是低层次的工作。虽然与区域地理有密切关系的“地域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章编号:1000-0585(2004)05—0573—09
1 前言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经历了数次大变革,大幅度地影响了其理论取
向、学术观点、研究命题及分析方法。在人文地理学的范畴内,近2O年来经济地理更拓
展出了较多的理论,成为人文地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提升地理学在社会科学界之学术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9O年代以后,所谓的“新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学界的出现,
且受心理学影响较大。就其所探讨的主题而言,它侧重人们对空间及环境的认知、感知及学习,并分析人们的空间行为及其决策过程。行为地理学接受这样的事实,即历史、地理、文化及个人因素对这些决策过程是有深刻影响的。虽然行为地理学家人数不多,但他们对人口迁移、住房搬迁及环境认知等空间行为,有不小的贡献L1 。
(3)女性地理。此学派批判了主流地理的观点,认为它是男性观点,忽略了女性。
因之一是它过分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规范力量(可将之视为一种“必然主义”,即任何现
象都可以简化为几个最基本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就决定了该现象的性质),而忽略了人的创造力和个人及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可发出的力量。
(5)后现代化主义地理。8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反对任何方式的必然主义,反
对高层次和极端抽象的观念架构以及大时空尺度的大理论(meta—theories),而支持人们对事物可有不同观点并鼓励对事物应能有各式各样的理论性的相互对话(discourses)。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片面不完整的。不认为事物之产生有其必然的轨迹及特定的后果,而认为事物的形成依赖于大小社会环境的变化(即不确定性)。它反对所有的排他性的学术观
各个学派,它们对现时的源自文库济地理学,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1)人本主义地理。它强调了个人是人类空间行为的主角,其行为及决策是受他的
经历及价值观所影响的,并认为每个人对世事的感受、观点与反映都是不同的。它特别强调人类空间活动的本地性及“地点”(place)的重要性,认为“地点”是蕴含有丰富的意
义之地方;并强调每个地点或地区都是当地历史及文化沉淀的产物,皆有其独特性。这将地理现象内的独特性,重新推上学术舞台。这与8O年代在英国出现的“地方研究”及现
分异”之观念,早就被哈特向所提出[4],然而它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似乎不强。地区经济发展成为研究领域及地区经济不均衡发展之观念,在60年代才出现。总的来说,60年代以前,经济地理与区域地理的关系是较弱的,这与日后二者关系日趋密切的情况相比,颇为不同。相形之下,60年代前部门经济地理发展则颇有所成,除了聚落地理与城市地理外,商业、旅游、农业、矿产、交通及产业地理皆颇有建树 ]。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及
海峡两岸地理学者应有的认识
马润潮
(美国艾肯大学地理与规划系,俄亥俄州艾肯市)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除了受到世界性生产制度
及新科技发展之影响外,其学术思潮也从早期的叙述性及二战后的科学的预测性,经历了制
度转向及文化转向,进入了8O年代以后的新经济地理学时期。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开
更加强了经济地理之学术地位。以理论研究为基讽詹g经济地理学,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及工业地理两个领域,已成为当前西方人文地理自牲流,吸引了较多的精英分子,并主导了
人文地理理论发展之方向。
反观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近年来的发展,似乎尚未能与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建立起令
人瞩目之互动关系。导致此现象之原因,在台湾方面主要是从事经济地理学者人数较少,在国外以英语发表论文的数量不多之故。在大陆方面,经济地理学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的[1q],与西方学术界缺少交流,更谈不上学术观点之交叉。就国际视野而言,海峡两岸之经济在近年来皆有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大陆的经济在国际上已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加之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理应在每一门学科上,皆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个大国,是不能在国际学术界中缺席的,包括经济地理学。从实际的工作考核层面而言,现在海峡两岸学术界皆强调学者须在有较高水平之国际
然而计量革命并没有达到其所定的目标,所出的成果是很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很难以科学方法来确切地量化出来。较受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心地理论、投入产出模型、重力模型及地租理论。由于模型建造者将复杂的情况予以过度地简化或者做了太多的不合实际的假设,所得成果的实用性较差。从7O年代初开始,他们即受到圈外及圈内同行的猛烈批判。人本主义的地理学家认为理性的“经济人”之假设,将经济活动过分
其研究方向,侧重于资本主义的性别不平等、女性的异质性,及性别与身份认同的关
系[1 ]。它除了在妇女就业及出行方面有所着墨外,与经济地理的关系似乎不是十分
密切。
(4)结构主义及政治经济学学派。此流派在七八十年代是十分有影响力的。它主要
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现象。侧重阶级关系、资本及生产的结构对社会形成及运行所产生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地理在90年代后渐失其影响力,原
2.1 50至70年代地理学流派的演变
众所周知,西方地理学在50年代末期出现了所谓的计量革命,其高峰一直延续了1O
年。这是20世纪地理学的头等大事。应指出的是,其最主要的意义并不在于它将计量方法带进了地理学,而在于它是一场大型、猛烈及影响深远的思想革命。它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及通过模型来分析人类空间活动的现况与预测其未来。一群年轻的计量学者严厉地批判了传统区域地理学是缺乏理论的,指出它仅从事地表细节的描述与流水账式的纪录,只偏重地域及事物的独特性而不注意其共性。他们认为仅描述事物的独特性,是无法累积形成具有预测能力的知识的,因为知识是必须建立在众多的相关事物上的。他们的目的,是要能够掌握规律,以便预测未来。这些学者们所追求的,乃是科学性的地理学;或者说,他们要地理学变成一种科学。而计量革命的主导者,正是经济地理学家。
简化了。他们认为人是复杂及有感觉、有文化的动物,其行为是不能以数学模型来模拟或分析的。他们也质疑在探讨人及社会问题时,真正的客观性的分析是否存在。而激进的结构主义地理学者则指出,模型建造者的工作只顾及空间经济活动的平衡及优化,忽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冲突及不正义(injustice)。因此,计量学派不久即因成果不佳及
的经济地理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们扩大了经济地理学家的视野,也让大家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能以容忍及尊重。这标志着西方地理学进入了多元化时期-7]。
2.2 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
对西方经济地理学历史演变著作甚丰的Trevor J.Barnes认为,计量革命以后西方经
济地理学研究总的变化,是从狭隘的科学性的“知识论型的理论化”,转变为颇为广泛及
在这段时间内,空间及空间分析成为地理学的中心。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成就,因为
它强化了地理学的学术核心,也将地理学的学术身份明确化。这一成就是须要肯定的。然而经济地理学在科学主义的迷惑下,将其工作目标定位在客观地寻求及预测人类空间经济活动的秩序、规律及共性上,意欲开发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理论(meta—theory)。它设了人类的空间活动是有序的,地理学者的任务就是寻找空间秩序及规律。凡是无序的、不可验证的及模糊的空间事物,皆被认为不是知识,或者不属于知识的范畴,不予理会。在探讨人的空间经济行为时,假设了“经济人”和完全竞争。操作上,这些逻辑实证主义
时在主流经济地理学中所流行的新区域经济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时间与空间的背景对事物的产生及其性质的影响之重要性-9]。这种重新思考及强调区域及地方特性之重要的学术态度,与计量革命时期将之彻底批判的情景大异其趣。其转弯之大令人惊叹。
(2)行为地理学。就研究方法而言,行为地理学仍采用科学的实证方法,侧重计量,
者喜用计量的、抽象的和正式的数学及图形模型来代表现况及预测未来(预测被认为是科学的主要目的)。他们将复杂的和自认为已客观化的实况予以简化(有人称之为“简化主义”),以便实况及其内部元素间之关系,能清楚地在模型中表示出来。科学的地理学还要求模型内部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都必须合乎逻辑。甚至有人将空间现象视之为几何学现象,将人类活动及其空间形态,简化为点、线、面,然后予以分析、量化。
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并对后一名词之适当性提出一点看法。第四部分讨论新区域地理学及其“制度转向”及“文化转向”之内涵。第五部分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与国际主流
经济地理学应有的关系,并提出未来工作应该努力的目标。
2 西方经济地理学流派的演变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的经济地理学,是区域地理与部门地理并重的,每一个
3 经济学的“地理转向”及“新经济地理学”之出现
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及影响它的地理因素(如距离、人口密度、城镇规模、企业区位等),一向是经济地理学者探讨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经济学家艾莎德
(Walter Isard)的倡导下,出现了跨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之间的“区域科学”。这一探讨
空间经济的新学术领域,对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及理论发展有颇大的影响,为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地理之发展确定了基调(即计量及理论地理学的工作方向及目的),将地理学演变成“空间科学”。就其本质而言,区域科学仍然使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逻辑、理论及方法,只不过加入了空间因素。其新发展出来的模型及对旧有地理理论所作的修改,仍不脱“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的范畴。计量地理式微后,区域科学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地位也随之明显降低。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因此,我们应该对国际学术之历史及当代的动向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以免走错方向、绕弯路、或去炒别人已抛弃的观念冷饭。每一个学术领域都是一个多
维的空间,由不同的知识论哲学取向、主要的现行理论在该领域中所占的地位、科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及该领域的时空特性所构成。学者应知道个人在自己领域的多维空间内,已站在或应该占在什么位置。‘
基于上述视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之历史演变及其近年来的
新动向提供一个较为广泛的介绍及论述,并借此机会倡导和鼓励海峡两岸的同行们走“学术国际化”的道路。我们要扩大视野,用主流理论来丰富我们的研究工作,以期早日迈向国际学术前沿,并能更上一层楼。本文第二部分先扼要介绍主流经济地理学流派的演变,以便了解当前主流经济学之来龙去脉。第三部分简短地评述经济学的“地理转向”及“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