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e4d73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0.png)
目录
• 历史地理学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01
历史地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历史地理学最初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 ,逐渐进入分析性阶段,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环境变化 的内在机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凸显,历史地理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呈现出跨学科和全球化的趋势。目前,历史地理学 在自然灾害、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 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支持。
0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重建 和空间分析。
数字人文技术
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地理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可视化和交互,提 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展示效果。
分子地理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迁徙、遗传和基因交流等 。
历史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究地理现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人类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0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822134bfaf1ffc4ffe47ace8.png)
中国历史地理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指在历史视域下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
核心观念是人地互动。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2、历史气候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气候。
其时间上限并无定论。
通常,中国指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以来的气候,其他国家指公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
中国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竺可桢所开创。
3、畿服说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时期也是不存在的。
4、疆域疆域是指在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政权实体、民族集团境界达到的范围。
中国疆域是指五千年以来(先秦至民国)在18世纪50年代——19世纪40年代即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版图基础上,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范围。
1、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分期及特点1.萌芽时期——先秦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出现《山海经》《禹贡》《穆天子传》;“天下”观念开始形成2.成熟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1)正史中《地理志》出现,历代沿袭,形成传统历史地理学重“沿革” 的传统。
(2)区域历史地理作品出现:《华阳国志》(3)专题性历史地理作品出现:《水经注》(河流)《史记·货殖列传》(经济区)3.发展时期——隋唐(1)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元和郡县志》(2)边疆历史地理专著出现:《大唐西域记》《诸藩志》4.繁荣时期——明清(1)大量地方志的出现(8400种);(2)地图绘制的发展,西方绘图技术的传入,提高了地图绘制的科学性。
2、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变迁特点(一)疆域的形成方面:1.历史连续性强;经济、文化因素主导,以继承为主,不以掠夺为主;2.疆域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原王朝起主导作用;(二)疆域的变化方面:1.陆疆变化大,海疆变化较小;2.西北边疆问题大,南方边疆问题小;3.农耕游牧矛盾是内边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34eef3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4.png)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中国历史地理资料,涵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地理发展。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迁,这些变迁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地理发展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的概述:1. 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的首都是在黄河流域的安阳。
这个王朝的建立和黄河文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2. 商王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以商丘作为首都,这个城市位于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
商朝还拥有许多繁荣的商业城市,如安阳、郑州和开封等。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的首都在洛阳,这个城市位于黄河流域。
在周朝的时期,中国的中央权力逐渐得到巩固,这也反映在周朝的政治和地理上,尤其是在控制周边地区方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的首都在咸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秦朝的时期,也是中国被统一的时期。
秦始皇对这个帝国的政治和地理管辖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也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汉朝时期,政治和地理方面的变化包括向东部和南部移动,这对中国日后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此期间,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魏晋南北朝的首都都在北方,如魏国的首都洛阳。
这也反映了中国在此期间北方重要性的增加。
7.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仍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许多重要城市如扬州、杭州、苏州等都在江南地区。
8.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的首都在开封,这个城市所处的位置同样是在中原地区。
在宋朝时期,南方城市的繁荣程度进一步提高,如福州、广州、海口等城市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9.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的首都在北京,这个城市位于中国的北方平原地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d1eb34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e.png)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疆域分并: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包括各个朝代的疆域范围、扩张与割让等,探讨疆域变化的背景和影响。
2.政区演变: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演变,包括郡县制、州府制、行省制等行政区划的设立、撤销、合并等,揭示行政区划变迁的规律和特点。
3.城市位置与兴衰: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城市的位置、规模、功能和兴衰过程,探讨城市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揭示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交通道路的开拓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交通道路的开拓、建设和变迁,包括陆路、水路、驿站等交通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交通道路变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5.人口流徙与地理分布:研究中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和地理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包括移民、民族迁徙、人口分布等,探讨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边疆民族发展与民族政区的形成: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分布和迁移,以及民族政区的形成和演变,揭示民族发展和政区演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7.环境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变化,探讨环境变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8.文化区域的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时期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方言区、民俗区、文化圈等,探讨文化区的特点和影响,揭示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9.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农业区、工商业区、贸易区等,探讨经济区的特点和影响,揭示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71c8e2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3.png)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概述
本文档为《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地理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地理认知能力。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变迁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爱国情感
课程内容
1. 祖先的繁衍与氏族文化
2. 古代王朝的兴衰和国家统一
3. 中国的大陆地理与人文地理
4.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地貌变迁
5. 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传递和概念解释
- 实地考察:组织参观古迹、历史遗址,了解现实地理环境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探索历史地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以展板、演讲等方式分享自己对历史地理的理解
教学评估
- 期中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核
- 作业:布置课堂练、写作或研究项目
-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程度和表达能力
-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参考资料
-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参考书》
- 《中国历史地理读本》
- 《中国历史地理课堂笔记》
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研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地理识别能力。
该课程标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a94d2fd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e.png)
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十五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在十道的基础上划分为十五道,即关内道、京畿道、河南道、都畿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剑南道、岭南道。
2.“二十四路”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最初是一种财政收转区。
后来转运使兼有民事、刑法、军政和监察权力,路成为了一级行政区划到了元丰八年(1085)形成了较稳定的二十四路。
即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河东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京畿路。
3.剑门关剑门关位于四川剑阁县剑门关镇,古称梁山,即大剑山,因两山相峙如门,故称剑门。
剑门关地处历史上川陕交通的要道金牛道上,为出入川陕的最重要关隘,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剑门关关系四川生死存亡,故历史上有“打破剑门关,好比得四川”之称。
4.潼关我国历史上著名关隘。
潼关位于今陕西潼关县,因近潼水而得名,古代名为桃林塞,为关中的东大门。
其重要性在于延续时间长,历经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至民国都得到不断修葺。
历史上潼关的战争经历更是难以计数。
三门峡水库修建成后,潼关城砖拆除,仅剩土垣。
它在历史上的影响远比函谷关深远。
5.大散关大散关位于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为历史上控扼秦蜀交通陈仓故道上的咽喉之地。
早在蜀汉时期,大散关多次为蜀军占据,宋代宋金之间也不断在大散关附近征战。
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经过,关下挺立“古大散关”碑。
6.灵渠秦在进军岭南时,便将湘江海洋河与漓江支流灵渠始安水联系起来,史称“灵渠”,又习惯称“兴安运河”。
灵渠设计是拦截一部分海洋河水,让其穿过兴安城,在城西北进入始安水,始安水通灵渠,然后在三江镇江合入漓江,构成长三十五里的灵渠。
灵渠北出洞庭湖入长江。
7.湖广填四川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次:一次是元末明初。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810d73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f.png)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哪些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8ad24a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b.png)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是丰富多样的,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地理区划、地理影响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特点。
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是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地大物博,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多种地理特征。
这种多样性的地理环境给了古代中国不同的资源和气候条件,也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地理区划的多元性中国古代的地理区划呈现出多元性,主要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大区域。
北方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地势平坦,气候干旱寒冷。
南方地区则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地势复杂,气候温暖湿润。
这种地理区划的差异影响了中国古代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地理因素对历史演变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理因素对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流域的河水泛滥和干旱气候给古代中国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也促使了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生活方式和开拓精神。
长江流域的丰富水资源和温暖气候则为古代南方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地理环境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也对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地理因素使得中国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群体。
经由陆地和水路交通,不同地理区域的人们进行了频繁的物质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五、地理边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理边界通常以山脉、河流等为界。
这些自然边界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边界的存在常常导致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分化,同时也为不同民族的形成和交往提供了可能。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具有多样性、多元性和因素影响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塑造了中国古代各个地区的历史演变轨迹,也构建了中国独特的历史地理面貌。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历史地理选题
![中国历史地理选题](https://img.taocdn.com/s3/m/2c7743b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e.png)
中国历史地理选题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领域,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选题方向:
1. 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迁与民族融合
这个选题可以探讨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疆域扩张与收缩,以及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地图,可以了解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与影响。
2.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这个选题可以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理念、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演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城市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3. 中国古代农业地理与农村发展
这个选题可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分布、农业生产技术的演变、农村聚落的形成与演变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特点,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地理与农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4. 中国历史上的交通与贸易
这个选题可以研究中国古代的交通路线、交通工具、贸易往来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交通和贸易的状况,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特点,以及交通和贸易对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影响。
5. 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
这个选题可以探讨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类型、发生规律、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情况,可以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以上仅是一些可供参考的选题方向,中国历史地理还有许多其他的研究领域,具体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背景进行选择。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9dc835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c.png)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地理条件对于中国古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这些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轨迹与特点。
一、夏、商、周三大古代王朝夏、商和周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古代王朝,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地理特点。
1. 夏王朝: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记载中的第一个王朝,建立在黄河中游地区,其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夏王朝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灌溉条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
2. 商王朝: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位于黄河流域的中游,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商王朝的发展得益于黄河流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也与周边山区的资源勾连起来,形成了互补的经济关系。
3. 周王朝: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版图较前两个王朝更加扩大,涵盖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周王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在各个地方设立了诸侯国,均治理着不同的地理区域,逐渐形成了封建时代的政治格局。
二、战国时期的地理分裂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面临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剧烈变化,也带来了地理板块的重新划分。
1.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战国时期,中国分裂为了七个主要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位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地区。
七雄各自有着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特点,也通过互相竞争、战争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互相影响。
2. 各国的地理利益: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地理资源和地缘优势进行了各种军事行动。
秦国以其位于陕西的地理位置,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三、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与治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
中国的历史地理
![中国的历史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c97d2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10.png)
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历史地理因其广袤的国土面积和多样的地理特征而显得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地理特征的分布、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地理变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首先,中国地理特征的分布是多样化的。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其地理特征由东到西大致可以分为东南沿海地区、江河平原、山地和高原以及西北草原和沙漠。
中国拥有广阔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之一。
东南沿海地区被深邃的海洋环绕,形成了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港口城市。
江河平原是中国大部分人口聚居的地区,具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山地和高原地区则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西北草原和沙漠地区干旱缺水,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其次,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和文明的兴衰都与其地理环境有关。
举例来说,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大重要的河流,它们贯穿中国大地,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人们在这里学会了农业,创造了青铜文明。
长江流域则是中国南方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河水泛滥,为稻米的种植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这两个流域的地理环境使得他们成为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域,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形成。
此外,地理环境与中国的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以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传统闻名于世。
地理环境的多样化造就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中国的山水画和诗词歌赋中常常描绘了山川的壮丽和河流的清流。
文人墨客们酷爱山水之美,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地理环境使得各地的人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也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南方地区的气候湿润,人们生活在水乡,发展了船工、渔业和水上交通工具的使用,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
最后,中国历史中的地理变迁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90d93a2d192e45361166f50b.png)
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主要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主要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2、禹贡学会: 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发起,联合当时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生,成立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的宗旨和《禹贡》半月刊的内容,主要以沿革地理为主。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创刊至1937年,共出版7卷82期,发表文章708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对历代地理志的校补,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考订,河道、水利、交通的变迁与兴废,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变迁,以及对古代地理著作的研究等。
禹贡学会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造就了大批研究人才,后来的史地三大家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当时都是禹贡学会的成员。
禹贡学会推动了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沙漠化:是指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在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为因素作用并受自然条件影响,在原非常沙漠地区产生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类型分为两类。
首先,在历史时期原不是沙漠的地方形成沙漠,称东部草原和荒漠地带。
第二,原理啊就有沙漠存在,历史时期进一步扩展,主要分布在西部荒漠地带。
4、贝壳堤:是由贝壳物质堆积形成的沿岸沙堤,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贝壳堤可作为海岸演变的标志。
5、禹贡九州:九州是不存在的,是后代人们理想化的认识。
九州是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
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
九州包括冀州、蓘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凉州、徐州。
后来,九州便演变为中国的代称。
6、长城:长城是古代一种由城墙项链的城堡形成的漫长的防御体系,是冷兵器时代边境地区重要的防御工事。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911fd15c850ad02df804115.png)
南京栖霞寺隋代释迦经变浮雕
2020/10/30
2020/10/30
绪论
• 一、历史地理学的定义、性质与任务 • 1、定义: • (1)国外:俄塔基谢夫、谢列多宁、雅
尊斯基,是一门以历史科学为基础,根据此 分期对本国、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 和政治地理等加以描述的科学。 • (2)欧美:是一门地理学科,是对某一 地域作各方面的地理学评述的科学 • 李特尔、赫特纳、施禾特、克拉克等
侯仁之教授最早阐明了历史 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 质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是 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 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 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 产生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 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 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 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 境的形成和特点。”
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
聂立申著
2020/10/30
2020/10/30
2020/10/30
参考教材: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020/10/30
课程内容
• 第一章 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4学时) • 第一节 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 • 一、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 •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历史学的关系 •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历史文献研究法 • 野外考察法 • 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 第三节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现实应用功能
侯仁之先生
2020/10/30
侯仁之(1911~ )中国历史地理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 1911 年 12 月 6 日 生于山东恩县(今武城县)。1936年毕 业于燕京大学,后留学英国,获利物浦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4年该校又授予 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曾任燕京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兼任教授。1952年以后,历任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和地理学系及地质学 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 系教授。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8c555d5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f.png)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变化以及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古代中国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国家和王朝,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地理范围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
最早的中国文明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
黄河和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长江流域则在南方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区域。
古代中国的地理范围在不同的朝代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领土被分割成七个主要国家,且边界经常发生冲突和争夺。
而到秦朝的统一之后,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了现代大部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多次变革。
明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十五个道(行政区域),每个道下面再划分为若干州和县。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经过一系列调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省级行政单位,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行政区划也出现了多次调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新的行政区划体系,将全国划分为23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和管理效率,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2000年的“大行政区”划分,将全国划分为5个地理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殊行政区域,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三、中国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6d499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9.png)
跨学科融合
随着地理学、历史学、环境科学 等多学科的交叉发展,中国历史 地理学将进一步融入相关学科的 研究成果和方法,形成更为综合 的研究视角。
技术驱动的创新
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 术的进步将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提供更多数据支撑和分析手段, 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
全球视野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历史地 理研究将更加关注与世界其他地 区的比较和联系,从全球视角审 视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的经济版图逐渐扩大。
近现代历史地理
要点一
总结词
近现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领土主权的变更、 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近现代时期,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挑战,如沙俄在清朝 末期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如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 约》等不平等条约。然而,在艰难的环境下,中国开始了 现代化进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这些变革对中国 历史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
中国
特点
具有时空双重性、人地相关性、动态 演变性。
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性
1 2 3
促进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
通过对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 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现代地理学提供借鉴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为现代地理学提供借鉴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地理环境的演变和变 化。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通过对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中国的文化遗产,包括古迹、古村落、自然景观 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初步发展
01
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初步发展于汉唐时期。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baca38d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b.png)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环境的国家。
在数千年的演变中,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的历史地理非常广阔且多样化。
从北方的广袤大漠到南方的亚热带雨林,从东海沿岸到青藏高原,中国拥有五大自然地理区域。
这些地理区域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带,因其干旱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经济特点。
古代的一些帝国,如夏、商、周,在这片地区兴起并繁荣。
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一直以来为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同时,也带来了年年的洪水灾害。
长江流域是中国南方的主要农业基地,其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谷物和稻米的种植。
古代的楚汉争霸、三国鼎盛等重要历史事件,都与长江流域密不可分。
西南地区的高山巍峨,河流纵横,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这片区域的历史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有着鲜明的对比,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中国历史增添了多样性。
东南沿海地带被海洋环绕,其发达的交通和经济条件,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国的门户。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也是多样化的。
中国境内拥有广阔的森林、高山、平原、草地等。
这些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地理位置,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木材、矿产和动植物资源,但也带来了森林砍伐和生态退化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森林资源,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加强森林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高原,包括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
这些地理特点为中国的农业和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屏障,同时也塑造了中国的地理格局。
另外,这也造就了中国悠久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艺术。
中国的河流众多,其中长江、黄河、松花江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历史演变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eb5f86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6.png)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历史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历史地理与历史演变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经济重心演变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历史演变。
一、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大陆为主,其辽阔的地势形成了多样的地貌,如高山、河流、平原、盆地等。
中国地处东亚大陆东部,南北横跨亚洲大陆,地形高低起伏,有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穿越其中。
这种地理环境导致了中国古代的交通和经济发展以河流为主导。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主要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与统一。
早期的朝代如夏、商、周等以王国形式存在,而后的秦、汉、唐、宋等朝代则实现了更为广泛的国家统一。
这种政治格局的演变与中国地理环境形成的交通便利有密切关系,河流和运河的便捷交通为中国的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演变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演变主要体现在农业与商业的变迁上。
早期中国的经济重心集中在黄河流域,这里拥有沃土和丰富的水源,农业得到了发展。
而随着交通的改善,南方地区的经济兴起,长江流域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
这一演变也因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利于增加农产和发展商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总结起来,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历史演变密切交织在一起。
古代中国在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模式。
通过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历史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和演变过程。
这也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ffaabf4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1.png)
一、中国古代地理
中国古代地理,是指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研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
环境、地理空间结构、地理资源分布、地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
中国古代地理空间结构,主要是指
中国古代地理空间结构的总体特征,包括地域结构、城市结构、交通
网络结构等。
中国古代地理资源分布,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地理资源的
总体分布,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
中国古代地理经
济发展,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地理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
二、中国古代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是指中国古代历史学的研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历史学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
的总体特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政治,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特征,包括政治制度、
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经济等。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是指中国古
代经济的总体特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的总体特征,包括社会分层、
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
中国古代宗教,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宗教的总
体特征,包括儒家、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理学会是由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自
愿组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依法登记注
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公益性、学
术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地理科学事业的重要社
会力量。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
源研究所。其前身是190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
数理模型法
段 区域研究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
1、历史地 理传世文献
2、近代考 古发掘材料
3、野外实 地踏勘材料
三、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因为他最迟产生于汉代,在班固 的《汉书》中就有《地理志》,不但叙述了西 汉时期的地理情况,而且有西汉以前的地理情 况介绍。是我国沿革地理学的开始。
的解释不彻底,但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 定人类社会的观点,认为人地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具 有朴素的辩证观点。
(4)适应论(又称调整论)
代表人物:英 罗士培 核心思想:认为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 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 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 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简要评价: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 关系的思想,但“适应”带有被动的含 义。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一)内容
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 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等)
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
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
(二)方法和手段
古代描述式
地
理
学
研 究
近代解释式
三
阶
段
现代调控式
文献逻辑推证法
研
究
方 法
统计计量法
和 手
1、尽全时空观念 (1)什么是尽全时空
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 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 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 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2)如何尽全时空
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计量和推理 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静态分布和动态演变结合) 将历史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拓宽
说它年轻,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 而言。真 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 解放后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为沿革地理学 并未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萌芽阶段 先秦时期
古代历史地理
形成阶段 秦汉魏晋南北朝
中
发展阶段 隋唐宋元
国 传统历史地理
历 史
繁荣阶段 明清时期
地
理 发
近代历史地理阶段:20世纪初至70年代
绪论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
(一)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 : 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地表构成要素系统) 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 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 会发展的关系。
岩石圈 无
其主要理论有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或文化决 定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核心思想:生产关系决定论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 对自然环境的考虑,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 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态度;唯意 志论是一种“人定胜天”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 想,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力.
简要评价:两理论都否定了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 在相互关系,单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 它绝对化,否定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 然属性。
文化决定论
(3)可能论(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代表人物:法 白兰士 核心思想:自然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人类可以按
自己的愿望、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简要评价:认为选择的动力是“心理因素”,对人地关系
展
六 阶
现代历史地理阶段: 20世纪初至80年代至今
段
禹贡学会(Yu Gong Society)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 学术团体。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 2月 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 长。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 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 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 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 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其中《禹 贡》(半月刊)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 自1934年3月创刊,先后共出7卷,总计82期。学会 重视实地调查,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 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和历史地 理学的形成。
理环境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行为及国家的法律与政体有
影响或起作用的思想观念或认识的统称。
(2)人类中心论(前苏联和我国学者)
“人类中心论”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 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 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以人的利益出发。
这种思想最初与神学世界观相联系,认为上帝创造 了人和世界万物,并给予了人特殊的地位,人类有来自 分的权力利用自然和改变自然秩序。
2、人地互动观念
人地关系概念阐释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 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 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 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1)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德国的拉采尔、法国的 孟德斯鸠、美国的亨廷顿
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后人对历史上那些认为自然地
地学会,创始人张相文。1934年竺可桢等在南
京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学会下设16个专业
委员会 ,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是其中之一。目
前,葛剑雄任主任。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
机
水圈
要
物素
大气圈
质
要
地 表 构 成 要
素
有 机 要
素
素
系
生物圈 人类圈
统
非
物 质
空间诸性质
要
时间诸性质
素
自 然 要 素 野生生物群落
人工(驯化)生物群落
人类创造的物质
人 文
人类集团
要 素
(二)学科属性 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历史地理学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历史地理学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