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破坏性技术:抓住下一波 Disruptive Technologies_ Catching the Wave
破坏性创新的含义
破坏性创新的含义破坏性创新的含义(6.12)技术发展存在着S曲线,当技术成熟到⼀定程度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太多的改进空间,它影响到了⼏乎所有⼈类的活动。
⽐如经济周期,这是对⼈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事情,经济出现衰退的原因很⼤程度上是因为技术不能得到改进,从⽽没有投资机会,投资不增长,消费没有变化,总需求就会停滞,⼀旦需求增长停滞,经济增长就会停滞,投资⼈对未来没有信⼼,进⼀步不会投资,从⽽萧条就真的到来了。
这是⼈类的灾难,中国⼈还没有经历过,许多⼈会失业,原先想做的事情全部都要取消,⽇⼦快速转变,变得不好过。
他们会对政府的怨⽓,然后⼀些野⼼家会⿎动⼈们去反叛,社会进⼊动荡状态。
如果没有涉及到政治,经济会⾃动修复,但是如果⼀旦涉及到⽣命,也许国家就此⽽崩溃。
这是宏观上的影响,微观上⽐如产业⽣命周期和产品⽣命周期,都受到技术变化曲线的影响,当⼀项技术没有进⼀步应⽤的发展空间时候,需求也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这会改变市场的竞争状态,原来很有利润的产业,利润⼀定会消亡,因为竞争会将利润吃掉。
⼀家企业利润消失就意味着员⼯没有薪酬增加,内部⽭盾加剧,⽼板也没有了⾃信,他们或者希望市场还会退回到当年,或者希望政府对他们给予挽救。
然⽽,新的技术就会在此前悄悄地出现,⽽那些掌握着原来技术的⼤佬们并不知道这个世界已经出现了巨⼤的变化,死期不远,⽽⾃⼰却⼀⽆所知。
他们⾯对着新技术变化变得⼗分⿇⽊,为什么他们没有参与新技术出现的创新之中呢?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看起这些边缘状态的技术和边缘状态的应⽤,但是这些技术就是利⽤在位企业的瞧不起,⽽进⼊市场的。
不然他们哪⾥有机会?最典型的钢材的例⼦,挣钱的钢材是那些有着⾼附加值的钢板以及略低附加值的结构型钢和⾓钢,他们看不起螺纹钢,因为附加值低。
同时,现有的钢铁企业已经拥有了先进技术,⽤先进技术来⽣产这些低附加值的钢材,成本不划算,他们宁可放弃这个市场。
但新的技术则有着⽐以前技术更低的成本,以现有的价格,他们可以获得⽐在位企业更⾼的利润,在应⽤的过程中,这项技术会越来越成熟,他们可能会进⼊新的领域,⽐如⾓钢或型钢,在位企业⼀定⽆法与之竞争,退让到钢板,最后这个曾经被⼈看不起的技术变成了主宰,成为主流,在⼀个S曲线之后,⼜出现⼀条新的S曲线取,新的技术取代了旧的技术。
颠覆性技术的预测与展望
颠覆性技术的预测与展望“颠覆性的(disruptive)”意味着有秩序的过程被打断、打乱,也有结构上的混乱、错乱和剧变的意思,这个词意味着不全都性、不连续性。
颠覆性技术是指能够带来突发的或意料不到的效果的创新技术。
颠覆性技术具有两面性,既可能产生正面结果,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它可能对已有的技术和市场带来革命性影响,甚至转变世界力气平衡。
通常,这类技术的消失没有规律,更难以猜测。
颠覆性技术和新兴技术既有共性,也有区分。
一般来说,颠覆性技术可以是科学技术突破的结果,如电子的发觉。
而新兴技术也有可能是颠覆性的,其刚刚消失时颠覆性可能没有立刻显现。
但当它被创新性地应用时,其颠覆性就会得以充分体现,如脸谱等社交网站。
鉴别新兴技术会不会成为颠覆性技术,我们可能要问三个问题:第一,哪些技术有潜在的颠覆可能?其次,对于哪些区域、领域,它是颠覆性的?第三,实施时间表是怎样的?同时,推断一项技术是否具有颠覆性,可以考察它的传播性。
高传播性的技术易复制,基础建设投资少。
低传播性的技术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半导体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
这些边界条件对有些具有商机的技术并不适用,如柔性太阳能电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尽管传播受限,但影响很大。
回顾科学技术进展史,有两种颠覆性技术常常看到:一种是渐进式取代已有的技术,如从马车到汽车;还有一种是制造了新的市场或生产力,如电脑。
以史为鉴,颠覆性技术可能具有以下属性:第一,某个因素(成本,使用率,性能等)取得突破或消失新的应用;其次,对其他技术产生的影响;第三,涉及多个学科;第四,由有远见的企业家主导,如苹果的乔布斯。
实际评估中,我们还要考虑技术是否达到了之前达不到的生产力水平;是否结合其他技术,在生产力、社会、经济方面有所突破;是否转变了通常的产品和技术范式,带来竞争性优势等因素。
大量事实表明,颠覆性技术可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诸多影响,进展颠覆性技术对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跨越式进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哈佛经典--破坏性技术:逐浪之道
破坏性技术:逐浪之道作者:约瑟夫·鲍尔、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当技术或市场发生了突变,领先的公司就会在所属行业失去领袖群伦的地位,这在商业领域几乎成了不变的规律。
固特异(Goodyear)和凡世通(Firestone)两家公司进入子午线轮胎市场的时间相当晚,但不影响它们成就霸业。
施乐(Xerox)将小型复印机市场拱手让给佳能(Canon)。
布赛鲁斯埃瑞(Bucyrus-Erie)公司眼看着卡特彼勒(Caterpillar)和迪尔(Deere)两家公司抢走了机械式挖掘机市场。
西尔斯(Sears)则不得不给沃尔玛(Wa1-Mart)让道。
这种失败的模式在计算机行业尤其引人注目。
IBM虽然垄断了大型计算机市场,但是多年来一直对小型计算机的兴起视而不见,后者在技术上远比前者简单得多。
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虽然凭借如VAX(虚拟地址扩展)结构等创新而主宰了小型计算机市场,但是几乎完全忽视了个人计算机市场。
苹果计算机公司(Apple Computer)是个人计算技术领域的领军者,确立了用户友好的计算标准,但是比其他领先公司晚了5年才向市场推出其便携式计算机。
像上面提到的这些公司,它们在对留住当前客户所必需的技术进行投资时非常积极,而且获得了成功,却弄不清楚为争取未来客户应做的其他技术投资。
为什么会这样?毫无疑问,官僚作风、傲慢自大、规划不力、老套的家族式管理以及目光短浅的短期投资等等,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但是更根本的原因在于,领先的公司往往是“贴近客户”原则的顶礼膜拜者。
贴近客户,这个最流行也最有价值的管理教条之一,居然成了前进的绊脚石,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
尽管管理人员大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在掌控着整个局面,但实际上客户在引导公司投资方面发挥着非同寻常的力量。
管理人员在决定推出一项技术、开发一种产品、建造一座工厂或者开辟新的分销渠道之前,必须首先倾听客户的意见:这是客户想要的吗?市场会有多大?投资会赢利吗?管理人员越能精明地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他们的投资就越能充分地满足客户需求。
移动互联网,是破坏性创新吗
移动互联网,是破坏性创新吗?作者:方军来源:《创业邦》2011年第10期移动互联网,是延续性技术(Sustaining)还是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对于面对当前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局的人来说,是个重要的问题,对它的判断影响一系列后续抉择。
移动互联网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破坏性的、给新进入者无数机会,但仔细看似乎现有的大公司又有着优势、很像是延续性的。
破坏性与延续性,出现在互联网冲击商业世界时被广泛认知的一项战略理论中进行的区分,它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登·克里斯坦森提出,他的一整套理论常被简单地称为“破坏性创新”。
他是通过对硬盘业和钢铁业发展的历史总结出破坏性创新理论的,而非直接分析互联网,但他的理论完美地(到现在为止还是)解释了一代代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冲击的过程。
而其中最重要的解释是,我们通过对一项技术是破坏性还是延续性的判断,可分析得出,是“市场现存者”能在竞争中获胜,还是“市场进入者”会进来击败它们?更直白地说,是现有大企业获胜,还是创业企业获胜?这里的技术并非指狭义的技术,而是指“一个组织将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技术转化为价值更高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在延续性(Sustaining)环境下:如果竞争要求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并且出售给有吸引力的顾客以获得更多利润,我们发现,市场现存者几乎总能在竞争中获胜。
”“在破坏性(Disruptive)环境下:如果面临的挑战是使更简单、更便捷的产品商品化,虽然销售这些产品获得的利润较少,但可以吸引新的或没有吸引力的客户群,市场进入者更有可能击败市场现存者。
”破坏性技术产品的常见特征是,“性能要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它们拥有一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特性。
通常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体积更小,而且通常更方便消费者使用。
”这段特征描述里面就某种程度上阐述了为什么新进入企业会获胜,因为它们说服务的现有大企业觉得无利可图的是低端市场或新市场,大企业自动让出这些市场。
2025年将到来的五项颠覆性技术和发明
2025年将到来的五项颠覆性技术和发明一、自动驾驶汽车市场上最先进的自动驾驶汽车(特斯拉)目前正跨越3级和4级。
人们希望我们能在2025年(如果不是更早的话)跳到第5级(和完全自动化驾驶)。
但前面的路还很长,因为从道德困境到统计上的头痛问题仍然困扰着这个行业。
即使达到了5级,我们也很可能永远不会真正取代我们所知道的汽车,而是为自动驾驶汽车创造特殊的道路和空间,使两者不会混合。
二、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比特”将被具有可叠加状态的量子比特所取代,在理论上要快得多,也更有效率,但往往会遭受“退相干”问题(信息的损失)。
尽管如此,为制药公司开发的量子计算机,理论上可以在医药创造等方面带来重大突破。
更有趣的是,量子计算机可以很容易地找出加密的区块链密码,使所有其他问题变得无关紧要。
三、遗传基因预测不管遗传歧视的风险如何,基于DNA的 "预测"可能是下一个伟大的公共健康飞跃。
例如,如果乳腺癌高危妇女接受更多的乳房X光检查,而低危妇女接受更少的检查,这些检查可能会发现更多真正的癌症,并引发更少的错误警报,从而提高治疗率,降低保险费。
这也可能导致个性化医疗的兴起。
四、CRISPR(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允许研究人员轻松改变DNA序列和修改基因功能。
它的许多潜在应用包括纠正遗传缺陷、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以及改善农作物。
然而,如果这项技术落入不道德之人的手中,编辑病菌以制造新病毒或"主种族"的前景就糟糕了。
无论如何,我期待着一个时代,每个人都像汤姆·希德勒斯顿和伊德里斯·埃尔巴的混合体。
五、人类机能增进/增强值得庆幸的是,遗传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有时,一些好的古老智慧和机器人技术就足以解决我们的问题。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自然、人工或技术改变人体,以增强身体或精神能力,通常是以仿生肢体的形式。
随着我们开始更好地了解大脑如何向身体传递信息,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开始看到改善人们生活的价值(收取高昂的费用),并降临到这个领域。
哈佛经典--破坏性技术:逐浪之道解析
破坏性技术:逐浪之道作者:约瑟夫·鲍尔、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当技术或市场发生了突变,领先的公司就会在所属行业失去领袖群伦的地位,这在商业领域几乎成了不变的规律。
固特异(Goodyear)和凡世通(Firestone)两家公司进入子午线轮胎市场的时间相当晚,但不影响它们成就霸业。
施乐(Xerox)将小型复印机市场拱手让给佳能(Canon)。
布赛鲁斯埃瑞(Bucyrus-Erie)公司眼看着卡特彼勒(Caterpillar)和迪尔(Deere)两家公司抢走了机械式挖掘机市场。
西尔斯(Sears)则不得不给沃尔玛(Wa1-Mart)让道。
这种失败的模式在计算机行业尤其引人注目。
IBM虽然垄断了大型计算机市场,但是多年来一直对小型计算机的兴起视而不见,后者在技术上远比前者简单得多。
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虽然凭借如VAX(虚拟地址扩展)结构等创新而主宰了小型计算机市场,但是几乎完全忽视了个人计算机市场。
苹果计算机公司(Apple Computer)是个人计算技术领域的领军者,确立了用户友好的计算标准,但是比其他领先公司晚了5年才向市场推出其便携式计算机。
像上面提到的这些公司,它们在对留住当前客户所必需的技术进行投资时非常积极,而且获得了成功,却弄不清楚为争取未来客户应做的其他技术投资。
为什么会这样?毫无疑问,官僚作风、傲慢自大、规划不力、老套的家族式管理以及目光短浅的短期投资等等,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但是更根本的原因在于,领先的公司往往是“贴近客户”原则的顶礼膜拜者。
贴近客户,这个最流行也最有价值的管理教条之一,居然成了前进的绊脚石,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
尽管管理人员大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在掌控着整个局面,但实际上客户在引导公司投资方面发挥着非同寻常的力量。
管理人员在决定推出一项技术、开发一种产品、建造一座工厂或者开辟新的分销渠道之前,必须首先倾听客户的意见:这是客户想要的吗?市场会有多大?投资会赢利吗?管理人员越能精明地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他们的投资就越能充分地满足客户需求。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分享
“自从克莱顿提出破坏性理论 后,出现在我桌上的每一份 提案都自称是‘破坏性的。” — 比尔· 盖茨
核心观点:良好的管理正是导致那些以管理卓越而著称的企业未能 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的最主要原因。准确地说,因为这些企业倾听 了消费者的意见、积极投资了新技术的研发,以其向消费者提供更 多更好的产品;因为他们认真研究了市场趋势,并将投资资本系统 地分配给了能够带来最佳收益率的创新领域,因此他们都丧失了其 它市场领先地位。
大公司往往“过分瞄准”市场,花费巨额研发费用追求技术革新,升级产品, 他们看重主流消费者的需求,因为边缘消费者的需求太小,往往不能达到 大企业要求的利润规模。这就给小企业提供了契机,他们可以把目标瞄准 边缘消费者。
翔实的市场研究和良好的规划, 以及之后的按计划执行构成了良好 管理的基本特征。在进行延续性技 术创新时遵循这些方法将使企业受 用无穷。大企业的先行优势使他们 对主要消费者的需求非常了解,而 且他们资金雄厚,因此在延续性技 术创新时占有优势。
当IBM主导大型计算机市场时,在技术上更为 简单的微型计算机市场正在异军突起。但是没 有一家主要生产大型计算机的制造公司在微型 计算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随后主导微型计算 机市场的公司又错过了台式个人电脑市场,从 而将开拓个人电脑市场的机会留给了苹果公司 以及IBM的独立个人电脑部门。而这些个人电 脑市场的巨头们在操作系统方面最终又输给了 微软。类似的案例在其它商业领域也层出不穷
为什么这 些管理良 好的企业 都错失了 新市场?
“破坏性技术”的理论为这类现象提出了解释
延续性技术:大多数新技术都会推动产品性能的改善,它们都是根据主要市 场的主流消费者的需求来提高成熟产品的性能。
破坏性技术:一般来说破坏性技术至少在短期内会导致产品性能的下降。这 些技术拥有边缘消费者所看重的特性。破坏性技术的产品通常价格更低、 性能更简单、体积更小、而且通常更方便消费者使用。
哈佛经典--破坏性技术:逐浪之道
破坏性技术:逐浪之道作者:约瑟夫·鲍尔、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当技术或市场发生了突变,领先的公司就会在所属行业失去领袖群伦的地位,这在商业领域几乎成了不变的规律。
固特异(Goodyear)和凡世通(Firestone)两家公司进入子午线轮胎市场的时间相当晚,但不影响它们成就霸业。
施乐(Xerox)将小型复印机市场拱手让给佳能(Canon)。
布赛鲁斯埃瑞(Bucyrus-Erie)公司眼看着卡特彼勒(Caterpillar)和迪尔(Deere)两家公司抢走了机械式挖掘机市场。
西尔斯(Sears)则不得不给沃尔玛(Wa1-Mart)让道。
这种失败的模式在计算机行业尤其引人注目。
IBM虽然垄断了大型计算机市场,但是多年来一直对小型计算机的兴起视而不见,后者在技术上远比前者简单得多。
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虽然凭借如VAX(虚拟地址扩展)结构等创新而主宰了小型计算机市场,但是几乎完全忽视了个人计算机市场。
苹果计算机公司(Apple Computer)是个人计算技术领域的领军者,确立了用户友好的计算标准,但是比其他领先公司晚了5年才向市场推出其便携式计算机。
像上面提到的这些公司,它们在对留住当前客户所必需的技术进行投资时非常积极,而且获得了成功,却弄不清楚为争取未来客户应做的其他技术投资。
为什么会这样?毫无疑问,官僚作风、傲慢自大、规划不力、老套的家族式管理以及目光短浅的短期投资等等,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但是更根本的原因在于,领先的公司往往是“贴近客户”原则的顶礼膜拜者。
贴近客户,这个最流行也最有价值的管理教条之一,居然成了前进的绊脚石,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
尽管管理人员大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在掌控着整个局面,但实际上客户在引导公司投资方面发挥着非同寻常的力量。
管理人员在决定推出一项技术、开发一种产品、建造一座工厂或者开辟新的分销渠道之前,必须首先倾听客户的意见:这是客户想要的吗?市场会有多大?投资会赢利吗?管理人员越能精明地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他们的投资就越能充分地满足客户需求。
技术封锁的短语类型
技术封锁的短语类型技术封锁的短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谈论技术封锁的短语:- 技术封锁(technological blockade)- 技术禁止(technological ban)- 技术屏蔽(technological blockade)- 技术封闭(technological isolation)- 被技术封锁(subjected to technological blockade)- 对技术进行封锁(blockade technology)- 突破技术封锁(break through technological blockade)2. 形容技术封锁的短语:- 技术封锁的障碍(technological blockade obstacle)- 技术封锁的墙壁(technological blockade wall)- 技术封锁的绊脚石(technological blockade stumbling block)- 技术封锁的沟壑(technological blockade chasm)- 技术封锁的局限(technological blockade limitation)3. 提出解决技术封锁的短语:- 突破技术封锁的困境(overcome the dilemma of technological blockade)- 缓解技术封锁的压力(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technological blockade)- 打破技术封锁的壁垒(break down the barriers of technological blockade)- 克服技术封锁的难题(overcome the challenges oftechnological blockade)- 解除技术封锁的束缚(releas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echnological blockade)。
简述disruptive的特点
简述disruptive的特点
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是指能够改变行业或行业中的现有市
场结构或传统模式的技术。
它可以提供新的产品和方法,以更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并改变现有的行业格局。
破坏性技术在今天的高等教育场景中处于重要位置,其特点之一是它属于一种转型性技术,其能够改变行业格局,从而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首先,破坏性技术能够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
把破坏性技术应用到高等教
育中,可以改善教学和学习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深化学习,减少学习材料的成本。
破坏性技术还可以实现跨学科的灵活交流与学习,扩大人们的知识范围,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体制。
其次,破坏性技术能够优化高校的教育资源分配。
破坏性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远程开放学习”模式,节约校园教育资源,实现“在家学习”,让更多孩子受教育,促进校园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推动教育公平化。
最后,破坏性技术还可以促进自主创新。
破坏性技术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还可以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和技术的应用方式,在高校兴起“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激发自主创新的活力,培养出能够快速掌握新技术、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者和人才。
总之,破坏性技术可以改善高校教育质量并提高效率,扩大学习资源公平分配,改变传统高校课堂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获得技术水平提升并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是若干高等教育机构不容忽视的重要成分。
如何应对新技术破坏
如何应对新技术破坏当今社会,新技术不断涌现,变革着我们的生产、学习、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新技术破坏了某些传统行业,给一些人带来了失业、贫困等问题。
如何应对新技术破坏,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而不是“破坏者”?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探讨。
一、秉持开放心态,跳出舒适区在新技术崛起时,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心态,勇于学习掌握它们。
高科技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不去学习,就会错过更好的机会。
尤其是那些年过五十的人群,应该放弃过于守旧的观念,勇敢地学习新技能。
不要觉得:“我已经习惯了目前这个生活方式,我不需要新的变化。
”其实,生活因为有了变化才会更加有趣。
如果一直停留在现有的舒适区,就会错过更多机遇,失去更好的未来。
二、转型和创新,寻求新的职业机会新技术的出现,不仅给传统的工作方式带来了威胁,同时也为新行业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机会。
如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领域的发展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大量新兴职业就在此崛起。
而过去的技术也一样会给新创业者和新公司带来创意和机遇。
人们可以结合自身技术储备和专业特长,积极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争取更好的职业机会。
三、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新技术不断涌现,迫使我们不断升级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而专业领域的知识也不再是我们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志。
除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我们还需要具备比较全面的素养。
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思维等软技能,以及面向未来的开放生态意识等。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抓住机会,参加一些能够提高素质的活动,积极投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特点,以此提升自身的个人价值。
四、保持内心平衡,调整心态我们应该正视新技术破坏的一些成果,接受破坏的现实。
但是我们不能心存恐惧,无所作为。
我们应该敢于面对和解决问题,理解并接受技术发展自身适应的不足之处。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我们自己的目标,看看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不必追求仅仅出于对物质的贪婪取代技术发展,而是着眼于对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并把这个目标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基础。
5G时代将“颠覆”哪些行业
5G时代将“颠覆”哪些行业5G技术的发展将会对许多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和变革。
以下是5G时代可能颠覆的一些行业:1. 互联网行业:5G的高速传输和低延迟将推动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
5G将会加速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同时也将推动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
2. 通信行业:5G将会为通信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
高速传输和低延迟将改变人们的通信方式,使得实时通信成为可能。
5G还将加速移动支付、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等应用的发展。
3. 交通运输行业:5G技术将为交通运输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通过5G技术,汽车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
5G还将支持交通实时监控和调度,提供更准确的交通信息。
4. 医疗行业:5G技术将使医疗行业更加智能化和高效率。
通过5G技术,医疗设备可以实现高速传输和实时监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5G还将支持远程医疗和远程手术,使得医疗资源可以更好地分配和利用。
5. 教育行业:5G技术将为教育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高速传输和低延迟将使得远程教育、在线教育和虚拟实境教育成为可能。
5G还将提供更好的互动体验和个性化学习服务。
6. 零售行业:5G技术将推动零售行业实现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
通过5G技术,零售商可以实现智能推荐、虚拟试衣和无人零售等创新服务,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7. 制造业:5G技术将促进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
通过5G技术,制造企业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高速通信和实时协作,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5G还将支持机器人和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8. 媒体行业:5G技术将使媒体行业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通过5G技术,媒体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好的互动体验,开创媒体娱乐新模式。
5G还将支持AR和VR技术在媒体行业中的应用。
9. 金融行业:5G技术将推动金融行业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
通过5G技术,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更快速的金融服务,实现无缝支付和智能投资服务。
5G还将支持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
5G时代将“颠覆”哪些行业
5G时代将“颠覆”哪些行业5G时代的到来将对许多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行业:1. 互联网和通信行业:5G技术的高速率、低延迟和大容量将极大改变互联网和通信行业。
它将加速各种互联网应用的传输速度,提供更稳定和更高质量的通信,从而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5G也将带来更多创新性的互联网应用,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智能家居等。
2. 智能制造和工业自动化:5G技术将为工业自动化提供强大的支持。
通过5G技术,工厂设备之间的实时通信将达到毫秒级的延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5G技术还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机器人操作和远程监控,从而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3. 智能交通和车联网:5G将对交通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高速率和低延迟的特性将提高智能交通系统的性能,并促进车辆之间、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实时通信。
这将提升交通安全性、减少交通拥堵问题,并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4. 医疗保健行业:5G技术将为医疗保健提供更高速度、更稳定的网络连接,从而促进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和智能医疗设备的发展。
通过5G技术,医生和患者可以进行远程会诊,患者的健康数据可以实时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从而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5. 娱乐和文化产业:5G技术将为娱乐和文化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5G技术,用户可以在几乎没有延迟的情况下观看高清视频、玩在线游戏和参与虚拟现实体验。
这将推动在线娱乐和数字文化内容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人们获取娱乐和文化体验的方式。
除了以上几个行业,5G技术还将对教育、金融、能源、物流等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5G 时代将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和无线化的进程,促进各行各业的创新和变革。
破坏性技术:逐浪之道
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
条件 重大创新 工艺创新 显性效益 组织文化创新
合作创新
企业全面创新管理的五角型
模型框架图
全时
组合创新
管理创新
全员
市场创新
战略创新
技术创新 核心能力/ 价值增加 技术创新
全流程
组织创新 组合创新
文化创新
全球化
制度创新
全价值链
Part One: Integrating Technology and Strategy
企业主管!
企业主管必须首先能够捕捉到似乎属于这一类的 技术。
其次,为了推广和开发这类新技术,管理人员必 须排除旨在服务于当前客户的流程及激励措施的 影响。
而保护这类技术的惟一途径是创建完全独立于主 流业务之外的组织。
我们有一种识别和开发破坏性技术 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 性能轨迹。性能轨迹是指某件产品的性能 随时间改进(包括已经改进和预计改进) 的速度。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Corporate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context
Corporate strategic management capacity
McGraw-Hill/Irwin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并行工程并行工程独立创新独立创新联合创新联合创新突破式突破式渐进式渐进式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市场推动市场推动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工艺创新功能创新功能创新形式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服务创新功能强化型功能强化型成本节约型成本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环境保护型组织模式组织模式主体构成模式主体构成模式力度模式力度模式动力模式动力模式对象模式对象模式目标模式目标模式产品寿命周期的战略类型分布产品寿命周期的战略类型分布创新模式分布创新模式分布创新战略分布创新战略分布产品寿命周期图产品寿命周期图项目项目功能创新功能创新市场创新市场创新形式创新形式创新突破式创新突破式创新重大产品创新重大产品创新联合创新联合创新专利战略专利战略速度战略速度战略成功率战略成功率战略引入期引入期产品寿命周期的战略类型分布产品寿命周期的战略类型分布功能创新功能创新市场创新市场创新形式创新形式创新突破式创新突破式创新重大产品创新重大产品创新联合创新联合创新服务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工艺创新渐进式创新渐进式创新独立创新独立创新服务创新服务创新形式创新形式创新重大工艺创新重大工艺创新专利战略专利战略速度战略速度战略成长率战略成长率战略精益战略精益战略守势战略守势战略速度战略速度战略攻势战略攻势战略衰退期衰退期饱和期饱和期成长期成长期销售规模时间
17-170. 企业如何应对破坏性技术的挑战
企业如何应对破坏性技术的挑战企业如何应对破坏性技术的挑战对于领先企业而言,它并不需要担心沿着原有的路径日益精进,因为它所熟悉的领域,技术上炉火纯青,管理上得心应手,市场上独占鳌头。
但是它最担心的却是有人在技术上另起炉灶,在管理上另辟蹊径,在市场上新拓疆土。
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管理良好的企业会遭遇失败?他的结论是,管理良好的企业之所以经常遭遇失败,是因为推动它们发展为行业龙头企业的管理方法,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它们发展破坏性技术,而这些破坏性技术则最终吞噬了它们的市场。
管理良好的企业都善于发展延续性技术,也就是说善于以客户所认可的方式来提高产品的性能。
但破坏性技术与延续性技术存在显著的差别:1.破坏性技术刚开始出现时,它的产品性能一般低于原有技术。
2.破坏性技术拥有某些边缘客户(通常也是新客户)所看重的其他属性,例如价格更低、体积更小、结构更简单,更加便于使用等,从而可以找到新市场。
3.随着破坏性技术的持续发展、产品性能的提高,该技术最终将占领原来的市场。
书中阐述了破坏性技术取代原有技术的过程,以及管理良好的企业内部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是如何阻碍它们开发破坏性技术的,并构建了一个破坏性技术原则的框架,即企业的资源分布取决于客户和投资者;小市场并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无法对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技术供给可能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以此解释为什么在开发成熟技术时最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反而会阻碍对破坏性技术的开发。
接着下来,的营销顾问带大家去理解那些帮助企业应对破坏性技术挑战的核心概念和观点:一、延续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尽管成熟企业在引领延续性创新方面(包括从最简单到最具突破性的延续性创新)拥有技术上的优势,但在开发和应用破坏性技术方面,引领行业潮流的却总是行业新兴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破坏性创新并不意味着技术的先进,可能只是现有成熟技术的重新组合。
甚至可以与技术进步关系不大,只涉及到细分市场的被忽视需求或者创新的需求实现模式。
破坏性技术的名词解释
破坏性技术的名词解释破坏性技术是近年来在科技领域中广泛讨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那些具有迅速而广泛影响的技术,能够对现有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冲击,并引起不可逆转的变化。
这些技术通常具有颠覆性的特点,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利与弊。
本文将从技术背景、应用领域和影响等方面对破坏性技术进行探讨和解释。
破坏性技术的兴起源于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快速突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时代。
这些新技术以强大的推动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和社会结构。
它们能够提供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也可能带来未知和风险。
破坏性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通信和信息技术方面,互联网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
从传统媒体到社交媒体,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广泛且容易。
在生物技术领域,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医学研究、农业生产和生物工程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在人工智能领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应用使得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从而在自动驾驶、自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而在能源技术方面,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方案。
然而,破坏性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风险。
首先,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提出了一系列伦理和道德问题。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引发了关于生命伦理和人类改造的争议。
其次,破坏性技术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也不容忽视。
新技术可能代替人力劳动,导致大规模的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
另外,安全与隐私问题也常常伴随着破坏性技术的发展。
例如,互联网带来了网络安全的担忧,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引发了对隐私保护的争议。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引导破坏性技术的发展。
首先,科技领域需要加强自律,确保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其次,政府应加强监管和立法,以确保新技术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以适应破坏性技术带来的工作和职业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the more completely their investments will be aligned with the needs of their customers. This is the way a well-managed company should operate. Right? But what happens when customers reject a new technology, product concept, or way of doing business because it does not address their needs as effectively as a company's current approach? The large photocopying centers that represented the core of Xerox's customer base at first had no use for small, slow tabletop copiers. Tbe excavation contractors that had relied on Bucyrus-Erie's big-bucket steam- and diesel-powered cable sbovels didn't want hydraulic excavators because initially they v^ere small and weak. IBM's large commercial, government, and industrial customers saw no immediate use for minicomputers. In each instance, companies listened to their customers, gave them the product performance they were looking for, and, in the end, were hurt by the very technologies their customers led them to ignore. We bave seen this pattern repeatedly in an ongoing study of leading companies in a variety of industries that have confronted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most wcil-managed, established companies are consistently abead of their industries in developing and commercializing new technologies-from incremental improvements to radically new ;ipproachcs - as long as those tech-
DRAWING BV CHRISTOPHER BING
to make certain other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s that customers of the future will demand* Undoubtedly, bureaucracy, arrogance, tired executive blood, poor planning, and short-term investment horizons have all played a role. But a mor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paradox: leading companies succumb to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valuable, management dogmas. They stay close to their customers. Altbough most managers like to think tbey are in control, customers wield extraordinary power in directing a company's investments. Before managers decide to launch a technology, develop a product, build a plant, or establish new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 they must look to their customers first: Do their customers want it? How big will the market be? Will tbe investment be profitable? The more astutely managers ask and answer these questions, loseph L. Bower is the Donald Kirk David Profess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t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Clayton M. Christensen.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cx}}. speciahzes in manag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Managers must beware of ignoring new technologies that d^n't initially meet the needs of their mainstream i
nologics address the next-generation performance needs of their customers. However, tbese same companies are rarely in the forefront of commercializing new technologies that don't initially meet the needs of mainstream customers and appeal only to small or emerging markets. Using the rational, analytical investment processes that most well-managed companies have developed, it is nearly impossible to build a cogent case for diverting resources from known customer needs in established markets to markets and customers that seem insignificant or do not yet ex^t. After all, meeting the needs of established customers and fending off competitors takes all the resources a company has, and then some. In wellmanaged companies, the processes used to ident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