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仍是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改革从农村起步,以农村为突破口。30年实践证明,改革给农村注入

了强大的活力,扭转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或下降的局面,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强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与翻番,保障了国民经济

的顺利运行;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正由温饱向小康、富裕生活迈进;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贫穷落后的旧农村正向富裕发达的新农村转变;探

索出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

现代农业转化的道路。回顾中国农村改革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笔者认

为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确立了农民是农村改革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极大地激发了农民改革的积极性和生产热情,20世纪70年代末以推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为序幕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就是农民的创造。二是确立了生产关

系变革的正确理念。改革以前,由于不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单凭主观意愿盲

目变革生产关系,形成一套僵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使农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改革必须在农业领域找到一

种既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又符合中国国情并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

建立新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家庭联产承包基本经营制度就应运而生了。三是

确立了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改革的要务。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发展了,农村经济

繁荣了,农民手中有钱了,农村一切事业就好办了。所以,改革以来,从政策上、投入上、科技上以及管理机制上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使农

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成为农业实现持续增产、农民实现持

续增收、农村实现持续进步的关键因素。四是确立了以“三农”为本的改革方针。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也

是事关农村改革成败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社会

的全面稳定和社会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中国人民的小康;没

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三农”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三农”在中国的特殊地位,这就是党中央为什么把“三农”作为

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真谛所在。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三农”,而解决“三农”问题的

重点、难点又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改革以前,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相对来讲是分割进行的,致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呈典型

二元结构的特征。一是由城市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一是由农村农民组成的农

村社会。在这两个封闭社会里,不仅催生出二元的政策结构和二元的经济运行

体制,而且还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分水岭的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保制度、二

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投入制度等一系列二元社会体制。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

全面铺开和逐步深化、城乡经济相互渗透和发展,二元结构的社会格局虽逐步

被打破,但由此带来的城乡差距的矛盾、贫富悬殊的矛盾、区域社会结构的矛

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这些差距与矛盾不解决,建设共

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改革促进了“三农”的发展和变化;“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有效解决又有赖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那么,

面对“三农”,我们从30年农村改革中应该吸取哪些启迪呢?

一、继续高度重视农业

农业是农民赖以生存、农村赖以繁荣、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农业的

基础地位必须大力加强,决不能有所放松或削弱。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

很大约束力,农业上不去,国民经济发展就要受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农

业必须持续稳定增长,既不能停滞徘徊,更不能滑坡下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又好又快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着力建设10-12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影响农业增长的因素很多,有政策的、投入的、科

技的和自然的,那么什么是最主要的呢?马克思曾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耕地是农产品产出的载体,耕地的质量与农产品产出关系极大,根据中国的国情

在耕地上大做文章尤为必要。相关估计表明,近5年全国粮食作物因生产性基

础设施建设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年均造成的损失375亿公斤左右。中

国现在大概有9~10亿亩耕地种粮食,不到30%的耕地高产田生产的粮食几乎

占总产量的一半,显然是中低产田影响了粮食总产增长幅度的提升。对人多地

少的中国来说,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就显得特别重要。对此,建议国家

要出“重拳”,出台一个大型建设项目,把中低产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

农田。根本抓住了,基础打好了,不仅使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增长有了可靠保证,而且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二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质量。建议国家对农村水源、能源、道路、交通、

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进行重点投入和配套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的落

后面貌,实现农村“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农

村的生产环境、农民的生活环境、农村社区的卫生环境和农村的生态环境。

二、继续高度重视农民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必须大力提高,决不能有所挫伤和下降。农民是农业发

展的主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约束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

性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

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失去对土地投入的来源,而且拉动内需也必然受阻。经济

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要通过发展生产和农村经济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和

就业途径。一是要坚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乡镇企业(农村工业),构建农村两大支柱产业。通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现

代农业建设,改变农业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

业合作组织,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增加农民

的收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带动一、二、三产业协调配套发展,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它一头连着

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商品生产者,一头连着商品消费者;既是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又是城乡工农产业的延伸链,具有整合和配置城乡、工农

资源的功能,必将大大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大发展,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增

加农民的就业途径。三是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

势是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中国气候多样、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

力开发各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围绕特色、绿色下功夫,创优质名牌,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必将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人。四是发展立体农业。在中国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农业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