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我意识
论述自我意识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
论述自我意识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的基础,是人类认知自我存在和自我特性的能力。
在心理健康方面,自我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自我意识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
1. 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自我意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情绪。
当一个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时,他就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反应。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沮丧时,他可以通过自我观察和思考,了解自己的情绪起因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避免情绪失控和消极情绪的扩散。
2. 增强自我认同自我意识还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认同。
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当一个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价值观和兴趣爱好时,他就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挑战。
此外,自我认同还有助于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3. 缓解焦虑和压力自我意识还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和压力。
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或压力时,他可以通过自我观察和思考,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和反应,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紧张和焦虑时,他可以通过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来缓解身体的紧张感,从而减轻焦虑和压力。
4. 增强自我控制力自我意识还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我控制力。
当一个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时,他就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冲动和错误决策。
例如,当一个人面对诱惑和挑战时,他可以通过自我觉察和思考,了解自己的内心动机和行为后果,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5. 促进自我成长自我意识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
当一个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时,他就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自我意识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自我意识在心理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自我观察和思考,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个性特点、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从而增强自我认同、缓解焦虑和压力、增强自我控制力和促进自我成长。
自我意识的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的名词解释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及其存在的认知和感知。
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体现。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心理学的发展,对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自我意识的含义与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心理学解释心理学上的自我意识主要强调人类思维能力的内省性质和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主观认知。
它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素:自我和意识。
自我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
它反映了一个人的观念、目标、态度和价值观等。
通过自我,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反思自己的不足,为自己设定目标并进行自我管理。
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和周围环境的感知。
它是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基础。
意识通过观察、感知和思维等过程,使个体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外界的影响。
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中被认为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它与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等密切相关。
通过自我意识,人们能够感知自己的情绪、意愿和目标,帮助个体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实现,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自我意识的社会学解释社会学上的自我意识主要强调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和群体对个体认同的影响。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自我意识从社会学角度看,是个体在社会角色中对自己特点的辨识和意识。
它包括了个人的社会身份、社会期望和社会责任等。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认同和评价,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学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通过观察和对比,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与共同之处。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认同并内化了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意识在社会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个体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互动的基础,促进了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自我实现。
通过自我意识,个体能够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参与社会规范的建构和社会进步的推动。
什么是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或,自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从认识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统称为"自我认识";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编辑]自我意识的性质(一)自我意识的社会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角色化的过程。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自然的实体,一个生物的人,甚至还比不上动物,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必须得到成人的关怀和照顾才能长大成人,产生人的意识。
论述自我意识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
论述自我意识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
一、引言
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特征,它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评价和感受。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自我意识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
二、自我意识对认知能力的促进
1. 自我意识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
2. 自我意识可以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 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三、自我意识对情感管理的重要性
1. 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
2. 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情感问题,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3. 自我意识可以增强人们的自尊心和安全感,提高幸福感。
四、自我意识在社交交往中的作用
1. 自我意识有助于提高社交技能,增强沟通能力。
2. 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人,促进良好关系的建立。
3. 自我意识可以减少社交焦虑,提高社交自信。
五、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 自我意识有助于促进人格的成熟和稳定。
2. 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地
改进自己。
3. 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健康成长。
六、结论
综上所述,自我意识在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高
认知能力、情感管理能力、社交技能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表现,自我
意识可以帮助个体实现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自我意识,并将其融入到个人成长和社会交
往中。
青少年自我意识理论
青少年自我意识理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我意识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探讨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
在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起到重要作用。
青少年自我认知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想法和特点,试图建立一个清晰而稳定的自我概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逐渐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自我反思,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这种自我认知的发展有助于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并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青少年自我评价与情感体验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评价往往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比较日益频繁的环境下,青少年容易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评价。
如果他们得到正面的反馈和认可,他们可能会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相反,如果他们遭遇挫折和批评,可能会导致负面的自我评价和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家庭、学校、社交圈等环境对青少年自我评价和情感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自我概念与行为表现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和目标等方面的认识。
一个健康而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自信心、塑造良好行为习惯,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相反,如果青少年对自己缺乏清晰认识或存在负面认知,可能会表现出消极、叛逆或挫败感等行为表现。
因此,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至关重要。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青少年时期是心理问题高发期,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与自我意识发展不良密切相关。
例如,青少年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可能导致身份困惑、人际关系问题等;负面的自我评价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不健康的自我概念可能导致行为问题或适应困难等。
因此,关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并及时介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于促进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培养论文
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培养论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在日益扩大,而在保持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自身的情感和思想状态,这就需要重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本文将从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身的认知、评价、感受和反应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人类心理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心理学中,自我意识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心理学现象的核心,是人类行为的指导原则之一。
换句话说,自我意识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流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自我意识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它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指导等方面密切相关。
以下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性的三个方面:1、增强自我认知:大学生对自我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爱好、优点和缺点等,这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掌控和认知水平,同时也有助于通过自我反思为未来做好准备。
2、增强自我监管:自我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决策和行动,避免出现不理性的行为。
此外,当大学生面临挑战和压力时,自我意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内部的动机和需求,以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
3、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意愿,从而为他们提供内在的指导和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和行动。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方法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自我觉察、自我检验、自我反思、自我肯定等。
1、自我觉察:大学生应该认真观察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了解自身的感受和动机,并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自我检验:大学生应该通过自我评价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自己进行常规的检验。
这种检验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和表现,看到自己在发展和成长中的进步。
3、自我反思: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健全自我意识的表现并简要论述
健全自我意识的表现并简要论述健全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等方面。
拥有健全的自我意识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并在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健全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
健全自我意识的表现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观的明确和坚守。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它是我们行为和决策的指导原则。
拥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会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深入思考,并在行动中始终坚守。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和选择,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例如,有些人坚信诚实是最重要的品质,他们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诚实,不会做出欺骗和不诚实的行为。
健全自我意识的表现还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认识和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它是我们放松身心、锻炼技能和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
拥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深入了解,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并主动追求和发展。
他们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例如,有些人热爱音乐,他们会学习音乐理论和乐器演奏技巧,并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热情。
健全自我意识的表现还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认知和利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它们决定了我们在某些领域的表现和发展潜力。
拥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会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评估,并在实际行动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同时努力改善和克服劣势。
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会在相关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回报。
例如,有些人擅长沟通和人际关系,他们会选择从事需要这方面能力的工作,成为优秀的团队合作者。
总结来说,健全自我意识的表现体现在对自己的价值观的明确和坚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认识和追求,以及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认知和利用。
拥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并在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论述]青少年自我意识
论述]青少年自我意识
青少年自我意识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份、价值观、能力和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在青少年期,个体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试图理解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身体和生理的变化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青少年的身体逐渐变成成人的体型,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外貌和形象,对自己在同龄人中的位置产生兴趣和关注。
其次,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也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的期待、评价和反馈,都会影响青少年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家庭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以及社会对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的期待,都会影响青少年对自己的性别身份和社会身份的认知。
此外,自我意识还受到认知和情感的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他们开始思考道德、伦理、意义等抽象概念,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有更深入的认知。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其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有一个健康的自我认知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有利于他们面对压力、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
同时,青少年也需要适应社会和家庭的期待,并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总的来说,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受到身体、社会环境、认知和情感的多重影响。
理解和支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有助于他们成长为自信、积极和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什么是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引言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存在和个体心理过程的认知和感知。
它是人类认知能力的核心之一,是人们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反思和认知。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感知两个方面,它是人与众生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之一。
本文将探讨自我意识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它对个体的影响和发展。
定义和特征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意识和认知。
它是对自身存在和个体心理过程的感知和认知,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感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思考、情感和行为的反思和认知,它使个体能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自我感知则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和身体感受的感知,包括对自己的形象、感受和需求的认知和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并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婴儿期,孩子对自我和外界的界限并不清晰,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开始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到了青少年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目标和未来。
成年后,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趋于稳定,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处理情感和行为。
自我意识的作用自我意识对个体的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其次,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调节,提高自身的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能力。
此外,自我意识也有助于个体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
最后,自我意识还有助于个体建立健康的自尊和自信心,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
首先,个体可以通过反思和自省来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目标。
其次,个体可以通过社交和交往来提高自我感知能力,从他人的反馈和感知中了解自己的形象和特点。
你如何定义自我意识?
你如何定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存在和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对自己的身份、情感、认知能力和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并能够反思和理解自己的内在状态和外部行为。
首先,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身份的认知。
这涉及到对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知。
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与他人有所不同。
其次,自我意识还包括对自己情感和情绪的认知。
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感状态,并能够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此外,自我意识还涉及到对自己认知能力的认知。
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和能力。
最后,自我意识还包括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行动,并能够反思和理解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总的来说,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和行为的认知和理解,涉及到身份、情感、认知能力和行为等方面。
它使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并能够反思和理解自己的内在状态和外部行为。
论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论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关键信息项:1、自我认知的定义和内涵2、自我意识的定义和内涵3、心理健康的标准和重要性4、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的关系5、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如何影响心理健康6、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方法7、避免错误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策略1、引言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健康的自我意识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反之,错误的自我认知和不良的自我意识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11 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方面的了解。
自我意识则是对自己存在和状态的觉察。
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体系,为个体的行为、决策和情感反应提供基础。
111 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合理的思维、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2、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的关系21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基础只有对自己有清晰的了解,才能产生对自身存在和状态的觉察。
自我认知的深入程度决定了自我意识的敏锐性和准确性。
211 自我意识推动自我认知的发展通过对自身状态的觉察,个体能够发现自己在认知上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自我认知。
3、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如何影响心理健康31 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体建立自信,面对挫折时保持坚韧,积极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11 错误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导致心理问题如自卑、自负、过度焦虑等,可能引发抑郁、社交恐惧等心理障碍。
4、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方法41 自我反思定期回顾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规律。
411 接受他人反馈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
412 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科学的工具进行自我探索。
心理学角度看待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
心理学角度看待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了解和评价。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及其意义的认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可以探讨个体如何理解和建构自己的形象,并如何通过自我评价、自我概念以及自我调节来影响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首先,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婴儿时期起,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并逐渐发展出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包括性格特征、能力水平、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
通过对自我认知的发展,个体能够形成对自己的内在和外在特征的准确知觉,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和观念。
其次,自我评价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个体会通过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估,从而形成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这种自我评价可以基于自身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以及社会期望等因素,也可以基于他人的意见和反馈。
自我评价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对其行为和情感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自我调节也是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方面。
个体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会尝试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社会要求。
自我调节涉及到对自己的目标设定、认知评估和行为调整等过程,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来实现对自己的控制和改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自己。
通过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个体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提升自我形象的合理性和积极性。
同时,对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研究也为心理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基础,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总之,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知觉、了解和评价的重要方面。
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可以深入探讨个体如何理解和建构自己的形象,并通过自我评价、自我概念以及自我调节来影响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这一观点对于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辩论辩题是否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
辩论辩题是否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正方辩手观点:辩题“是否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是可以的。
首先,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是人格的核心特征之一。
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自我意识,可以使个体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
其次,增强自我意识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最后,自我意识的增强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
因此,增强自我意识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名人名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刻了解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经典案例:有一位名叫海伦·凯勒的盲聋女孩,通过老师安妮·沙利文的帮助,逐渐学会了语言和交流。
在沟通的过程中,海伦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最终成为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增强自我意识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反方辩手观点:辩题“是否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是不一定的。
首先,自我意识的增强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或者适合的。
有些人可能更加注重外部世界而忽视自我,这并不一定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过分强调自我意识的增强也可能导致自私自利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
最后,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可能导致个体过分焦虑和自我怀疑,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因此,增强自我意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
名人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反而会让人失去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经典案例:有一位名叫克里斯托弗·麦坎德莫斯的男孩,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导致他在成年后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个案例说明,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可能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增强自我意识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
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地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增强。
自我意识理论及人际交往理论的探索
自我意识理论及人际交往理论的探索自我意识理论和人际交往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理论,它们分别探讨了个体内在自我意识和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从自我意识理论和人际交往理论的基本概念、两者的关联以及对个体人际交往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自我意识理论自我意识理论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自我意识、自尊和自我评价等概念的理论。
相关研究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评价,以及自我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巴格特等提出了自我意识理论的知名模型,即自我意识的动态循环模型。
该模型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个体心理过程的动态调控,个体通过主动或被动引发和维持自我注意过程,从而影响自我意识的水平和品质,引发了大量有关自我意识的研究。
自我意识理论的研究发现表明,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行为有重要影响。
自我意识高的个体往往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状态和外部表现,并更注重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
而自我意识低的个体则更加关注任务本身,对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的评价相对不太在意。
二、人际交往理论人际交往理论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了沟通、合作、冲突、影响和亲密等方面。
该理论旨在揭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过程、规律和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个体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对个体情感、认知和行为都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社会学家梅德威基和戈夫曼的研究,人际交往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
主动模式的人际交往强调主动性、直接性和积极性,被动模式的人际交往强调被动性、间接性和消极性。
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会导致不同的人际互动结果,对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方式产生影响。
自我意识理论和人际交往理论都围绕个体内在自我意识和外部社会关系展开研究,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
自我意识理论强调个体内在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而人际交往理论强调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自我意识理论关注的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而人际交往理论关注的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行为和结果。
自我意识理论及人际交往理论的探索
自我意识理论及人际交往理论的探索自我意识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尔赫理论提出的。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估,是一个主观的经验。
自我意识理论分为两种:客观自我意识和主观自我意识。
客观自我意识是指个体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外貌和身体状态等客观信息,来认识自己。
当一个人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时,他会认识到自己的外貌特征。
在客观自我意识下,个体会评估自己的行为和外貌,并与社会中的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形成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理论对人际交往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对其与他人的互动产生影响。
个体的自我意识水平越高,越容易受到他人的评判和关注,从而影响其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和态度。
个体的自我意识还会影响其对他人的评价和看法。
自我意识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关注他人的外貌和行为,从而对他人形成判断和评价。
人际交往理论是对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互动进行研究的理论。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之间通过言语、行为、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受的过程。
在人际交往中,个体会通过交流、合作、竞争和冲突等方式与他人互动,并通过这种互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人际交往理论研究了人际关系的形成、维持和破裂等问题。
它涉及了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沟通、互动、合作、信任、亲近和冲突处理等。
人际交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自我意识理论和人际交往理论是两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自我意识理论研究了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而人际交往理论研究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互动。
这两个理论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在理解和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我意识的理论
自我意识的理论(一)神秘的自我观根据民俗学研究以及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所提供的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或者落后的原始部落中,都把个体的自我意识称为灵魂,认为灵魂与个体在生理解剖上存在着神秘关系,灵魂可以主宰人的一切心理活动。
落后地区的人都相信巫师可以通过人体的某个部分而控制其灵魂。
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之后,逻辑的推理与权威的思辨替代了神秘的想象,逐渐用理性来解释灵魂,认为人的灵魂是理性的东西,人的感觉、动作由理性所支配。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灵魂归宿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苏格拉底(Socrates)认为,人是有思想的,内部个性是自由的,而其一切行为是依理性的决定来确定的。
他要求人们自我认识、自我深造。
柏拉图(Plato)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部分、意志部分和感情部分。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则认为人的灵魂有三种,即表现在营养和繁殖上的植物灵魂,超过各种动植物的特性而表现在感觉和愿望上的动物灵魂,超过各种动物的特性而表现在思维和认识上的理性灵魂。
人的感觉、愿望等动物灵魂是服从于理性的,受理性支配。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的认识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对灵魂作出科学的解释,故表现出一种神秘的自我观。
(二)经验的自我观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自我观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代人称之为灵魂的概念,现在用自我一词来替代,对自我的解释不再是逻辑的推理与权威的思辨,而是通过经验来总结。
1.詹姆斯的自我论詹姆斯(W.James, 1842—1910)是关注自我研究的最坚定的早期倡导者。
詹姆斯将自我经验分为三个部分:物质我(与周围物质客体相伴随的躯体我),社会我(关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意识),以及精神我(监控内在思想与情感的自我)。
詹姆斯认为,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2.弗洛伊德的自我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13年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自我意识汇报总结
自我意识汇报总结引言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与感知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认知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将对我自身的自我意识进行汇报总结,探讨其对我的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的认知自我意识的认知是指对自己身份、特点和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反思,我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了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目标。
优点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其中包括:1.坚持不懈:无论面对困难和挑战,我始终坚持不懈,努力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目标。
2.团队合作:我善于与他人合作,在集体中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积极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
3.自学能力:我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较强,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我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不足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1.沟通能力:在与他人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有时会遇到困难,需要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2.自我管理:有时候我会感到时间管理上的困扰,需要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提高个人效率。
自我意识的影响自我意识对于个人的生活和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活方面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
在生活方面,自我意识对我产生了以下影响:1.自我认同:有了自我意识,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能够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自我调节:自我意识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3.目标设置:通过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我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合理的计划,更好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职业发展在职业发展方面,自我意识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1.职业定位:通过自我意识的提升,我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行业。
2.自我评价:自我意识能够帮助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状况,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制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计划。
黑尔格的自我意识理论感悟
黑尔格的自我意识理论感悟自我意识思想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理论精髓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发展的一个环节。
通过这个关键环节,意识进入真理的世界,走向下一个理性阶段。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理论精髓,也是国内哲学界备受关注和推崇的部分。
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发展的一个环节。
它之前的环节是意识的环节,它的作用是区分自我和客体,否则思维就会混乱。
自我意识真正进入真理阶段,内在的自我意识是它思考的对象和内容,既说明了它的矛盾,从而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指明了困境和出路,又显示了它的思维辩证法的本质,以及如何使思想和概念如流水般流动。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关于自我意识的确定性时提到“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
自我意识由此找到它的“转折点”,即由个体的自我意识进入到普遍的自我意识的关键性过渡环节。
具体说来,自我意识就是在人类精神自身发展过程中处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前的一个特定阶段。
黑格尔用三个小部分论述了自我意识的确定性,即Ⅰ“自我意识自身”、Ⅱ“生命”和Ⅲ“自我与欲望”。
首先界定的是自我意识的对象是与此前的意识的对象有原则性的区别。
意识是对对象的意识,而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意识,即反思。
自我意识的对象是真理性、确定性的知识。
而自我意识的确信、确定就是通过扬弃对方才达到的。
体现在Ⅲ“自我与欲望”,即自我意识与他者的关系,自我意识的“满足”只有在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能获得。
“别的自我意识”就是Ⅱ“生命”,“它是一个有生命的自我意识”。
为什么是生命?前提应该是作为一个活着的而不是死亡的人,才会有“欲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才会有后面的主人与奴隶关系的辩证法。
同时,结合贺麟先生对黑格尔生命的解读,生命分三时段:即有生命的个体,有生命的历程,及种族三者。
有生命的个体是内部的统一成为主体。
有生命的历程是外界的征服,即内外合一为实在。
种族是延续,群己合一。
生命的个体就是自我意识。
所以侧重的是生命的历程和种族。
“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赋予“自我意识”概念以不同于黑格尔以及布鲁诺尔的双重内涵,进而展示的意义论内蕴如下:
首先,马克思强调了“自我意识”的“绝对否定性”,他认为这是自我意识自身显现的方式。
这种否定性体现在对定在和质料的超越,是自我意识内在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实现。
其次,“自我意识”的“赋形”意义也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
他指出,自我意识决定了作为定在和质料的存在的显现。
这一观点揭示了自我意识在形成和塑造现实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马克思还从时间的角度探讨了感性自我意识的意义。
他强调,时间所规定的感性自我意识是自我意识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自我意识间的关系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动态性和交互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深入探讨“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展示了其独特的哲学视野。
他强调了自我意识的内在否定性和创造性,以及自我意识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些观点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自我意识”概念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新视角。
论自我中的意识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行我与感我结构的假设
论自我中的意识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行我与感我结构的假设背景介绍自我,既是我们所熟知的自我意识的来源,也是我们做出选择的基础。
然而,自由意志是否与自我息息相关,并不是一个易于回答的问题。
在现代哲学中,有许多关于感我和行我之间关系的讨论,而这些讨论也反映了对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理解。
本文探讨了自我中的意识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一种结构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我感我与自由意志传统上,自由意志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决定能力,即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然而,这个定义并没有说明自我感我(也就是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对此,有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自我感我和自由意志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这种看法认为,自由意志取决于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认知和觉知。
在这种观点中,自我感我可以被理解为“我决定自己的行为”。
换句话说,自我感我是自由意志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另一种观点认为,自我感我和自由意志之间并不是必要的关系。
换句话说,即使我们没有自我感我,我们仍然有自由意志。
这种观点可能会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与认知能力无关的能力,它在我们还没有自我意识的时候也可以被表现出来。
行我与感我的结构假设自我感我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可能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在此,我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结构假设,以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
我们先介绍这个结构假设,再解释它。
该结构假设认为,自我感我和自由意志之间存在两个子结构,即感我和行我。
感我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我们通过感我来认识自己。
行我是我们行动和选择的核心,我们通过行我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和控制。
这两个结构之间相互作用,并且共同构成了自我感我和自由意志的体系。
在这个假设中,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思想,即行我和感我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感我可以产生“自我意识”,使我们能够体验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
而同时,行我也对感我产生影响。
通过选择和控制我们的行为,行我比感我更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4期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V o l.18.N o.4JOU RNAL O F XU CHAN G NORM AL COLL EGE N o.4.1999论自我意识武彩鸿[提 要]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对稳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自我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意识是可以认识把握的。
[关键词] 自我 自我意识自我和自我意识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自我指的是一个具体人的存在,它是自我意识的载体,而自我意识则是一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是作为主格我的自我对作为客格我的自我的存在活动及其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
自我意识有着广义与狭义之说,广义上是指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
诸如个体的亲属、朋友以及个体成就、名誉、财产等,这一切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体验。
狭义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觉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罗杰斯曾说:自我意识是“对于主格我或客格我的特征的知觉和对主格我或客格我与他人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关系的知觉”。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已部分提示出自我意识的脑机制。
因此,所谓自我意识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从其结构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
属于认知的形式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
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在同别人比较中评价自己,这类情感是复杂的。
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自律等,可以统称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
总之,这三种表现形式综合起来、相互联系起来,便成为一个人的个性的中心内容——自我。
从其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的意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
所谓社会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
与社会自我出现的同时,心理自我也同时形成和发展。
所谓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意识。
个人对自己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种种意识,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每一个人都有对他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就自我认知中的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现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理想的自我。
现实的自我也称现实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看法。
投射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个人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象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
现实自我即个人对自己现实的观感,不一定与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观感完全相同,两者之间可能有距离。
当这个距离加大时,便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
理想的自我也称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如个人的生活目标和将来的期待、抱负和成就,以及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理想我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不一定与现实我是一致的。
理想我虽非现实,但它对个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很大,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参照系。
・・128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二十多年时间。
生理自我是最早在八个月才开始,到三岁左右才成熟。
从三岁到青春期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因而每个人的社会自我逐渐形成。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大约十年时间,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自我观念渐趋成熟。
青春期,个人无论在生理、认识或情绪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如性的成熟、逻辑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感受性的敏感,都是造成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个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1)自我意识分裂为观察者的我( )和被观察的我(m e),因而个人就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认识和评量自己的心理活动。
(2)能够透过自我去认识客观世界,即由自我的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是从他人的观点去评量事物。
(3)个人价值体系的发展和理想自我的活动,总是与自我观念的发展相联系的。
这时,个人常常强调自己所具有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认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到了青春期,青年要求独立、自治的意识强烈,更想摆脱成年人的影响束缚。
如果说婴幼儿时期是自我意识的发生阶段,童年期到少年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一般地讲,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
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矛盾斗争的加剧。
两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便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也不能形成。
于是青年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一定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
他们对自我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
他们可能忽而只看到自己的这一方面,又忽而只看到自己的那一方面;时而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又不能这样做;时而肯定自己时而又否定自己;时而感到自己什么都行,时而又感到自己特别幼雅;时而步入憧憬境界,对自己的现实缺乏意识,时而又厌恶自己长大而津津乐道那令人留恋之童年;时而对自己充满自信,时而又感到自己无能,对自己不满;等等。
如果说青春期自我意识是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那么青年期之后个体的自我意识则是完善和提高阶段,这是由于自我意识的局限性、矛盾性和片面性所决定的。
自我意识的局限性是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容量是很有限的,所包含的知识量是很少的。
这就意味着自我意识的可靠性有问题,经不起实践的冲击。
自我意识的矛盾性是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往往不断地吸收和容纳一些互相矛盾的价值观念。
自我意识的这种局限性和矛盾性常常引起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相互对立和冲突,破坏自我的统一。
这种对立和冲突的结果是导致正确的思想占有主导,从而形成新的自我统一。
相反,对立和冲突的消极结果是产生自卑感,或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
所谓片面性,是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经验的,或者是预先打下某种社会烙印的。
片面性往往会导致人们只看到自己的正面而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导致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情绪的滋生。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个体活动离不开自我,自我客观地存在于个体的活动中,自我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1、自我意识把自身作为个体活动的参照个体怎样活动,个体活动的内容,都是以个体自身为参照。
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大多是相对于自身存在的状况而来的。
如个体说“那儿离这儿很远”,是相对于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
个体认为某人很蠢,其潜在含义至少是那人没有自己聪明。
心理学家曾为个体所看见的物体为什么会被看成是正立的,而不是上下颠倒、左右交叉的这一问题,争论不休。
临床发现,先天失明而后天恢复了视力的人,在初次看到外部世界时,并未报告是颠倒的。
原因在于个体把自己作为参照去反映外部世界,自我把自身与外部世界作为一参照系统。
2、自我介入对个体活动的意义任何个体活动都有自我介入。
某一事物与个体的自我发生关联并相互融合,称为自我介入。
反映对象的关键在于自我介入的程序。
自我介入以感情投入为指标,对个体的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果一件事被认为与自己无关,个体不会有什么反应,一般说来,为自己做事和为他人做事会有不同的活动效果,除非这个他人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或别有企图时,才会有相同的活动效果。
・・192自我介入在少儿三岁前后开始产生,表明个体对于自身有相当的认识,已知道自己与其他人、其它事物的不同。
以后,自我介入范围愈来愈广,到成年时,和自我有关的事物不但包括财产、家庭、职业、国家、政党、民族,而且还包括思想、观念、信仰、目标、价值观等,如果这些受到损害或威胁,个体会认为是自己受到损害或威胁,便会进行自我防卫。
3、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节者和发动者自我作为个体活动觉察者是使个体知道他在干什么,干得如何,并随时修正。
而某一活动干得是否恰当,自我会对它作出评价,提供反馈信息,从而保持或改变活动的内容、方向和强度,这是自我作为调节者。
这种调节有时是有意识的,然而有时也是无意识的。
当个体总感到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活动时,他就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
临床发现,如果个体长期处于被强迫的活动状态之中,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烦恼,丧失自信,产生生理或心理疾病。
由此可见,自我作为个体活动的发动者的重要性。
4、自我使个体的活动具有一致性、独特性和共同性个体的活动既可以由外部控制,也可以由自身控制,自我使个体的活动在无外界压力或与压力相对抗的情况下保持一致。
为什么个体会有一种人格恒同之感?为什么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一贯的行为反应方式?这是因为自我把自身看成一个统一的连贯的实体,具有维持这种统一的动机。
比如,个体主体认为做人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那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会努力按照这一信条去做,否则便有一种过失感和罪恶感。
个体活动的一致性是相对于他们自身而言的,如果个体感到自己处处与他人一样,他会感到不满意,因此自我总是要寻求个体活动的独特性。
有这样的一项研究,主试让被试描述自己。
结果发现,每个被试在描述自己时往往强调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事实上,无法与他人相区别的感受可能令人不快,所以个体在活动的时候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要表现出与他人的不一样,尤其是在个体的活动被预期可能受到奖赏时,更是如此。
而当个体的活动被预期可能受惩罚时,个体总要寻求与其他个体活动的共同性。
5、不同的自我优势,引起相应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追求当物质的自我占优势,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其身体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获得家庭成员的关心与爱护等;如果以社会的自我为主导,那么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则个体处处追求他人的注意与重视,追求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追求名誉、地位、金钱;若心理的自我占优势,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自己在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能上进,并且努力发展自己的智慧。
6、自我寻求理想的自我实现理想的自我不一定是客观上有价值的,它是个体希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某种角度看,个体都不符合他想成为的那种人的标准,正是实际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激发了个体的某些活动。
自我实现是人类活动的根本活动,个体的社会化包含一种经常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力量控制的倾向。
每一个健康的个体都需要两种类型的关心——社会的和个人的关心。
假若个体没有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心,以及缺乏一种具有真实基础的对自身价值的意识时,他就不可能是正常的,也不可能正确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