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桃花源记教案(与课件配套)
21 桃花源记 省一等奖课件
发现桃花源
为什么 寻不到?
再寻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 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
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
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 语言加以描绘。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作者介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 晋伟大田园诗人。 生于东晋末 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 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 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 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 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 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 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 ①既:已经 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②便扶向路: 就顺着旧路 志,遂迷不复得路。 回去。扶,沿、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 顺着。向,从前 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去, 的、旧的。 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武陵郡, ③志:动词,做标志 拜见了太守,说了这些情况。太 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 ④及:到了 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 ⑤诣:拜见 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 ⑥志:名词,标志 了。
L21桃花源记课件
桃源 之美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源头 有 小洞口
离船 很 仅 一个人 忽然开阔敞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 平坦开阔 整整齐齐 的类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代桃花源 都 老人 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小孩 都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 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四、五段词句翻译
既出 已经
寻向所志 从前
欣然规往 计划
得其船
找到
便扶向路 沿着。从前的
寻病终 处处志之 做标记,动词。 问津 及郡下 到了
诣太守
不久
问路, 探 访
到
作
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文言词语整理归 类(见下)。
知识梳理归类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 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 不得埋下伏笔。
7、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 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 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段词语翻译
乃大惊 竟然 具答之 详细
问今是何世 朝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
年级科目八年级语文课题《桃花源记》
主备人审核人初二语文组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解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前置练习,积累知识
1.作者常识:作者,又名,字,(东晋)诗人,私谥,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
..()
诣.()刘子骥.()语.云()
二、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导入语:你知道世外桃源的故事吗?世外桃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21、桃花源记
21、桃花源记
第一篇:21、桃花源记
研究课教案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
备课者:高拖平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
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
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21 桃花源记(课件+教案+练习+反思)-17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观课评价:
1、 导语设计渲染了美丽、神奇又带有几许浪漫气息的情景,激发学生寻觅桃源
芳踪的兴趣。
2、 环节设置较为紧凑,注重过度语的使用,环节之间的间接流畅自然。
3、 将听、说、读、写综合练习得以体现,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注重综合素质的
提高。
4、 教学层次分明,能够由表层的“美”,深入挖掘作者虚构“美”的深层目的。
5、 此次教学问题设置范围狭窄,不免有些牵制学生思维的倾向。
6、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结尾时的练笔时间不够充裕,显得有些仓促。
【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二
陶渊明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已经学习了文章的字词、文章的大意,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对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也有了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段落结构以及字词的应用等,希望同学们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划分段落结构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落(1自然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的过程。
第二段落(2、3自然段)渔人进桃花源,并在桃源中做客以及辞去的过程。
第2自然段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
第3自然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尚。
第三段落(4、5自然段)渔人离开,后太守得知此事并先后派人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第4自然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不得而终。
第5自然段写桃花源再无人问津。
三、熟读课文、分析字词
1、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2、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3、古今异义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
古义:颜色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
通假字:要—邀
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
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作业
1、读课文三遍;
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doc
初中语文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明白得积存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明白得积存一些文言实词。
〔3〕明白得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明白得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刻: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以下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纯朴自然,
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点,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阻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差不多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明白得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因此写了这篇记和诗。
《桃花源记》课文配套课件
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 什么成语?
世外桃源是什么意思?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者幻想中的美好 境界
朗读 课文 文章 结构
事情发展的顺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偶遇桃花林,发现桃花源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离开桃花源,再寻,
未果。
第二部分(第2~3节)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
) )
和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 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 桃花源中的生活充满欢乐的,哪 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 他们分别为什么乐?
男女,老幼,渔人
乐在民主平等, 乐在和平安定, 乐在丰衣足食, 乐在民风淳朴。
思忖一下,竟明白,桃源是个 永远也到不了的远方,桃源,只是 一场无法实现的梦,如此而已。
瞬间,我明白了,人世间,最美丽 的桃花源就在我自己的心中。
此山采问结 中气菊君庐 有日东何在 真夕篱能人 意佳下尔境 ,,,,, 欲飞悠心而 辨鸟然远无 已相见地车 忘与南自马 言还山偏喧 。。。。。
饮 酒 诗 (
五 言 组 诗 , 共 首
)
20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 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河。 他的田园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 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 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 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 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诗》、《饮酒》《五柳先 生传》 、《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 等。
21桃花源记讲解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5
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 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 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 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 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 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 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狗猫鼠》代表了鲁迅生活 的那个年代的三个阶层。
Fra Baidu bibliotek
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
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兵连祸结的晋、宋期间(公元421年),其时
作者57岁,已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
苦难深有感受。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
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
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
2020年9月28日
《登庐山》中的一句诗: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北宋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桃源 行》的诗中写道:“虽有父子无君臣”。
1516年,英国的莫尔也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 这里财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生活富足,安 居乐业。
意大利人康柏内拉也构想了一个美好的太阳城: 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21课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教学设想
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大意。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
2.理解课文大意,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结合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明确: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故写了这篇记和诗。
《桃花源记》(完美版课件
《桃花源记》(完美版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桃花源记》。该篇文章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武陵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境地——桃花源,以及他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生僻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寓言意义,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点:掌握文章的生僻字词,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想象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境地,进而引出《桃花源记》。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 课文解析:
a. 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b. 讲解生僻字词,如:桃源、幽僻、豁然等。
c.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武陵渔夫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d. 讲解文章中的寓言意义,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段描绘理想境地的文字,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
2. 拓展延伸: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进一步体会他的理想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讲解《桃花源记》,让学生了解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通过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诗人,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桃花源记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第21课单元第课时总第课时课题21桃花源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一词多义、古今异议等语言现象的认识;
2、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之美;
3、情感目标: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意;
2、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感悟、辩论
四、教学辅助手段朗读带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后记(教学反思)
备课资料
??[易错字音]
? 豁然()屋舍( ) 俨然()阡陌( ) 垂髫()便要还家( )
邑人( ) 语云( ) 郡下( ) 诣( ) 骥( )
[重点词义]
甚异.之( ) 欲穷.其林( ) 才.通人()具.答之( ) 既.出( )桑竹之属.( )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 )诣.太守( )? [一词多义]
??舍舍船( )屋舍( ) 遂遂迷( )后遂无问津者( )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 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4)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难点)
三、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
2、预习生字词,读通顺课文
四、课时教学内容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五、教学过程(五号宋体)
杨汛桥镇中学集体备课资料
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
课题:桃花源记第 2 课时主备人:宋雪花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4)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难点)
三、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
2、预习生字词,读通顺课文
四、课时教学内容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五、教学过程(五号宋体)
六、板书设计
A21《桃花源记》ppt课件1
段落层次
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 及辞去的经过。
三(4、5段)渔人离开桃 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 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再寻桃源)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品读课文
1、找出反映渔人 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 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 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 《桃花源诗并序》等为代表作。今存《陶
渊明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 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 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 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请。 还(huá n):返回。 妻子:妻子和儿女。
延:邀请。 语(yù ):告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 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作了回答。就有人邀请渔 人到自己的家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 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
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y n)阡陌交通(qi nm )
黄发垂髫(ti o)便要还家(y o)刘子骥(j )
诣太守(y )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 做标记处处志之向: 以前寻向所
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第三课时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教学后记:
学生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等认识得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