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及其宏观影响
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经管视点H A I X I A K E X U E年第期(总第6期)3海峡科学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福建省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朱勇进[摘要]能源价格波动与物流业发展息息相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油价宽幅波动,我国物流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物流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物流成本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面对能源价格波动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物流企业应主动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创新理念、调整战略,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与运营策略,以企业效益的增长抵消外部因素的掣肘,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赢得先机、取得胜利。
[关键词]油价波动物流产业联动机制0引言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业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多、拉动效应大等特点,被誉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泉”。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物流业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
2000年~2010年,我国GDP 年均增长10.4%,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21.2%和14.4%,物流业发展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
2011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5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率为17.8%,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3.2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 的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5.7%①,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能源价格波动与物流业发展息息相关,物流产业本身对能源供给状况有着相当高的依存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我国交通、仓储、邮政的能源消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仅略低于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高耗能产业。
因此,能源价格波动将给物流业、物流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油价宽幅波动,我国油价自2009年与国际接轨改革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已上涨了近3成。
我国的能源运输体系
我国的能源运输体系1 能源资源总量与分布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且分布不均。
在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的探明储量中,煤炭约占68.7%,居主导地位;水力约17.7%,油气资源较少,约13.6%。
从分布来讲,我国2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量约为5.6万亿吨,探明储量为1.1万亿吨,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水能资源量为60829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量为24740亿千瓦时,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石油探明资源量为765亿吨,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和近海;天然气探明资源量为35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近海。
2 能源消费格局从我国一次能源供应上看,煤炭储量丰富、价格相对低廉、资源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煤炭在历史上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我国的主导能源。
从能源消费格局上看,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能源资源与消费,在地域上呈现显著的逆向分布特征,这一点在煤炭的生产与消费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电力供应基本上是采用在当地建设电站的就地平衡发展方式为主,大量煤电项目布局在经济发达、电力需求旺盛的中东部地区。
2007年,中东部13个能源受入省(包括京津冀鲁、华中东四省、华东四省一市)的煤电装机已占到全国煤电总装机的62%左右,电煤消费约7.8亿吨,比2000年增长了106%,占全国电煤消费总量的54.6%;13个地区的平均电煤对外依存度已达到60.4%(见表1-1),比2000年上升了10.9个百分点。
电力负荷中心与能源资源产区在地理上严重逆向分布。
表1-1 13个受端地区电煤自给率情况未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快速”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GDP的不断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消耗将不断升高;但由于能源资源与消费地理位置的限制,随着我国煤炭生产中心的进一步西移和北移,我国未来可开发的能源资源与能源消费地区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能源消费量对全球能源市场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的能源消费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工业化进程、能源政策等。
本文将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对能源需求的增长有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能源来支撑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化建设等方面的需求。
其次,中国的人口增加也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特别是中国正在进行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这进一步拉动了能源消费的增长。
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能源消费的需求也相应增长。
第三,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对能源消费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中国的工业需求占据了能源消费的大部分。
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电力、燃料等能源供应,因此工业化进程加速了能源消费的增长。
此外,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也对能源消费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工业化进程外,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是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为了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能源技术和设备的效率、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缓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也会对中国的能源消费产生影响。
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能源合作的发展,都会对中国的能源消费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政策和需求变化对全球能源市场形成重要的供需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的能源消费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工业化进程、能源政策等。
中国政府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适的能源政策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立建立能源综合大运输体系
一
框 架 保证 能 源 供 应 安 全
,
、
、
俄 罗斯 两 国总 和 的 3
。
.
8
倍 是 日本 的 2 7
,
.
生 活 造 成 严 重 的 负面 影 响
。
经 济 环 保 促 进 资 源 环 境 和 社会 的 可
,
倍 中国铁 路货物 发 送 量 比 第二 位 的美 国 多 近 1 0 亿 吨 是 俄 罗 斯 的 2 倍 多 印度 的
,
其 他 国家 比 较 后 发 现
,
2006
年 中 国铁 路
,
、
竞 争 造 成 了价 格 的 扭 曲 如 果 煤 运 较 长
,
。
输观 把 电网纳 入 国家 现 代 能 源 综 合运
,
旅 客周 转 量 比 第二 位 的 印度高 是 美 国
时 间得 不 到 满足 会给经 济发 展和 社会
,
输 体 系的 统
, ,
一
加 快 发 展 输 电 鼓 励 在 煤 炭 开 发 中心 就
,
市场 的 形 成
。
地 建 设 大 型 煤 炭基 地 提高煤 电就地 转
,
输 长 期 处 于 高 负 荷 状 态 以 占世 界 铁 路
6 %的 营 业 里 程 完 成 了 世 界 铁 路 运 输 量 的
24%
,
一
由于 铁 路 运 力不 足 大 部 分 运 力 由国 家统
。
湖南
、
中 国 铁 路 运 输 长期 处 于 高负荷 状 态
中国 传统 的 运 输 体 系主 要包含公 路
、
输 效率 但 更说 明 铁 路 严 重 滞 后 于 国 民 经
能源运输行业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
能源运输行业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近年来,能源运输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市场的不断开放,能源运输行业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报告将从行业现状分析、挑战面临、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行业洞察和未来发展的参考。
一、行业现状分析1. 供给侧改革推动行业升级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能源运输行业中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动。
通过推进能源运输设施的升级改造,提升运输效率,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能源供给的可靠性。
2.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
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和现有经济体的持续增长下,对能源的需求量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态势。
3. 绿色能源发展迅速在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对绿色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运输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4. 科技创新驱动行业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成果的应用,能源运输行业正逐渐迈入智能化、自动化的时代。
无人驾驶、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运输效率、降低事故风险,并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二、面临挑战1. 能源供应不稳定由于能源资源的分布不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能源供应不稳定成为了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特别是在地缘政治因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给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2. 环境压力加大能源运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开采和运输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加将迫使行业转向绿色能源和低碳运输。
3. 资金投入不足能源运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目前行业内的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对于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商业化应用。
综合运输体系综述(完全版)
综合运输体系综述学号:21780120 姓名:胡石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提高运输工具和设备现代化以及运输管理信息化水平。
由于运输方式的多样化,运输过程的统一化,各种运输方式朝着分工协作、协调配合、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的方向发展。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我国运输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传统的工业和交通运输管理基本上是以条条为主的,各种运输方式的横向联系欠缺。
由此往往造成该建设的项目没有及时建设,而不该建设的反而建成,造成浪费。
运输业的建设从单一的、孤立的发展模式向综合的、协调的模式转变,无疑会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良好效果。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可增强有效运输生产力,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
一、综合运输体系1.1综合运输体系的含义及构成所谓综合运输体系,或者叫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照其技术经济特点,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布局合理、联结贯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体。
首先,综合运输体系是在5种运输方式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其次,综合运输体系把各种运输方式通过运输过程本身的要求联系起来。
这就是各种运输方式在分工的基础上,有一种协调、优势互补的要求,即在运输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在各个运输环节上的连接贯通,以及各种交通运输网和其运输手段的合理布局。
从运输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各种运输方式一方面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协作配合、优势互补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运输市场和技术发展上又相互竞争。
这2种要求交织在一起,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长期过程。
综合运输体系大致由3个系统组成:1)具有一定技术装备的综合运输网及其结合部系统。
这是综合运输体系的物质基础,系统的布局要合理协调,运输环节要互相衔接,技术装备要成龙配套,运输网要四通八达。
2)综合运输生产体系,即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系统。
这个系统要实现运输高效率,经济高效益,服务高质量,充分体现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利用的优越性。
中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
中国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资源利用现状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呈现出节节攀升的趋势,其中煤炭的消费占70%左右,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石油和天然气所占能源的消费比例也开始慢慢上升,出现了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步加大。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2%。
煤炭是我国的一个主要能源供应,其次是石油,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煤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1. 中国能源在世界上中的比重: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只占世界的2.4%,天然气占1.2%,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值要低,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和5%。
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比世界平均高41.5个百分点,石油低16个百分点,天然气低20.5个百分点。
2. 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8.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7.5%、石油9.4%、天然气3.84%,其他(水电、核电、风电)占9.26%。
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0.5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比例为:煤炭70.1%、石油18.7%、天然气3.85%、其他(水电、核电、风电)7.35%。
通常,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水能开发利用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地震、上下游生态系统显著变化、地区性疾病(如血吸虫病)蔓延、土壤盐碱化、野生动植物灭绝、水质发生变化等等;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能引起地面下沉,使地下水或地表水受到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二氧化硅的污染,水质发生变化等等。
交通运输领域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潜力及对策分析
交通运输领域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潜力及对策分析交通运输是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下,加快交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技术和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减低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既是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交通运输领域能源利用效率现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能源消费总量为18583万吨标准煤,占我国能耗总量的7.55%,其中:汽油消费量2722.4万吨,柴油消费量5747.32万吨,煤油消费总量1000.54万吨,分别占全国消费总量的51.94%、48.56%和88.96%。
从综合能耗水平上看,2000年以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与全国基本保持同步增长态势,年均增长速度为10.8%;从主要能源种类来看,煤炭消费总量和占全国的比重都明显下降,而各种石油制品消费量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柴油年均增速达到14.55%,汽油年均增速达到11.9%,煤油年均增速达到10.95%,各类油品占全国的比重均显著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现行的统计体系中,交通运输业仅包括对从事社会运营的交通运输企业或运输工具,相应的能源消费统计量也只包括其运输工具的燃料消费,一些非交通行业的道路或水运交通工具以及大量的社会非运营交通工具的燃油消耗没有纳入交通行业的能源消耗统计中,按全口径考虑的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耗总量被低估了。
如果按照终端能源消费口径(终端能源消费是指一次能源扣除能源工业所用能源以及加工、转换和输配损失后,供终端用户使用的能源量)测算全社会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能源消费,则2005年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6.3%,其中全国95%左右的汽油和60%左右的柴油被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所消费。
1、铁路运输业目前铁路机车可分为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三种类型,分别采用煤炭、燃油(主要是柴油)、电力作为驱动能源。
中国电力与能源试卷(含答案)
中国电力与能源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已形成了以()为基础,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
A 火电B 煤炭C 水电D 常规能源答案:B2.未来我国能源总体流向将呈现“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东送”的格局。
A 南电B 北电C 西电D 煤电答案:C3.电力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以电力为中心推动我国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当前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是加快实施()战略。
A 特高压电网建设B “一特四大”C “三华”电网建设D 智能电网建设答案:B4.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关键是加快建设()。
A 特高压电网B “三华”电网C 智能电网D 大煤炭发电基地答案:A5.现代能源综合运输体系是指符合国家经济地理特征和能源禀赋与生产力发展布局,采用现代先进技术,以实现()为目标,各种能源运输方式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连续贯通的一体化能源运输系统的总称,由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电网等各种运输方式及其线路、站场等优化布局、合理匹配构成。
A 能源利用效率最高B 能源综合利用C 能源安全高效传输D 能源保障答案:C6.预计2020年前,我国将形成“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主网架,东北、西北、南方电网通过()与“三华”同步电网实现异步连接。
A 交流B 直流C 交流和直流D 直流背靠背答案:B7.河北省张北县的()是国家“金太阳”工程重点项目,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风电、光伏发电、储能、智能输电于一体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平台。
A电力天路; B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C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D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扩建工程。
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目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质量问题是()。
A 能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B 能源结构亟待优化C 城乡能源协调发展任务艰巨D 能源价格偏低答案:A、B、C2.影响中国能源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 经济发展方式B 工作人员素质C 国际竞争格局D 能源发展方式答案:A、B、D3.能源战略以电力为中心的意义是()。
第二讲-综合运输体系
12.33 204.94
89.4
3.8
7.3
6.04
1.81 180.98
12.4 174.95
71.5
3.26
7.19
5.95
1.74
176.52
12.16 163.77
57.4
2.98
7.01
5.91
1.69
169.8
12.15
155.4
51.7
2.76
6.87
5.87
1.49
140.27
11.93 150.29
各地区 运量预测
各运输方式 运量预测
周转量预测 平均运距预测 发送量预测 达到量预测
总运量预测 交流量预测
各区域内部 运量预测
各区域之间 运量预测
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分担 不同运输线路之间的分配
运输需求预测原理
惯性原理 类推原理 相关原理
68
第三章 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 和协调发展
1. 各种运输方式配置状况
12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奠基
14
东海大桥效果图
东海大桥模拟图
东 海 大 桥 示 意 图
东海大桥全线结构贯通
翔殷路隧道鸟瞰
翔殷路隧道总平面、纵剖面图
三峡双向五级船闸
轮船首先到达五级船闸,此时,五级船闸闸门关闭,阀门进水,将五级船闸水位升至和 四级船闸水位一样的高度,然后四级船闸闸门打开,轮船进入四级船闸。然后轮船照此
贸易,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方面有优势。 航空——速度快,舒适性强好,是大城市间及边远地
区长途客运的重要力量。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航空 运输作用更为显著。 管道——能力大、占地少、成本低,是石油和天然气 的最佳运输方式。
我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我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我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能源供给结构的特征:我国的能源供给结构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导,其中煤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且煤炭在发电、钢铁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我国正逐渐加大对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和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能源流向的特征:我国的能源流向主要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高度集中、内外需求差异明显、跨区域输送量大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能源需求量较大,尤其是能源进口量。
同时,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能源消费相对较少,存在一定的跨区域能源输送需求。
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我国的能源运输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输送。
石油和天然气主要通过管道输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输油管网和输气管网。
电力主要通过输电线路进行输送,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电力输送通道。
此外,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我国也在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电站,并进行相关的输电线路规划和建设。
总的来说,我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是供给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能源流向呈现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内外需求差异明显的特点。
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电力通过输电线路
进行输送。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我国能源流向和能源运输格局也在逐步优化和调整。
我国的能源形势发展分析
我国的能源形势发展分析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显著改善,能源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供求关系缓和的同时,结构性、体制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成为制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能源发展也面临诸多矛盾交织、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一)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匀中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地区,地质开采条件较差,极少可供露天开采。
石油、天然气资源多分布于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
未开发的水利资源多集中在西南的高山深谷,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而我国主要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问题依旧突出2016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为 61.93 %,石油占比为 18.83 %,天然气占比为 6.28 %,非化石能源占比为 12.96 %。
说明我国现阶段能源利用过于单一,过于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这与我国的能源资源现状相关,反映出我国能源结构的均衡性差,不能抵抗未来煤炭、石油紧缺而带来的经济风险和能源问题。
因此,需要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满足未来新增能源需求的重点,大力发展核电、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三)能源供给安全可持续发展亟待保障石油对外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石油供应安全的重要指标,受国内产量下降和进口量增加双重影响,2016 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升至 65.4 %。
高依存度容易使得我国受到供应中断和国际油价波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亚太地区与中亚地区及海上要道相连,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主要为运输通道的控制、海外资源来源争夺以及海上油气资源争夺,如菲律宾炮制“南海仲裁案”、日本觊觎钓鱼岛涉及油气资源的博弈。
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关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关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06.07•【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关工作情况的报告——2021年6月7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请审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交通运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工作措施上都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各种运输方式都要融合发展,提高效率和质量,支撑经济发展和民生不断改善;要做立体的规划,整体设计综合交通运输;要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李克强总理要求,立足构建大交通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调整运输结构,提高综合运输效率,让物畅其流、人畅其行,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
栗战书委员长要求,把交通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主要进展和成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到“总体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牢牢把握“先行官”定位,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开启了交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交通运输和能源的关系和未来
交通运输和能源的关系和未来交通运输和能源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它们的关系紧密相连。
交通运输依赖于能源,而能源则为交通运输提供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交通运输和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如何处理好交通运输和能源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能源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无处不在的交通繁忙和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也使得燃油消耗量大幅增加,不仅加重了环境压力,也使得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此外,交通运输对需求的稳定性要求较高,特别是航空和铁路运输,更需要大量的稳定能源供应,以确保航班和列车的按时和准确到达。
其次,交通运输对能源的影响。
交通运输在利用能源方面占据了大量的地位。
石油和天然气是交通运输的主要能源,但它们的供应需要依赖外部市场,且价格波动较大。
同时,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石油消耗量高的情况下将极大地影响全球环境。
因此,随着新型能源技术的出现,交通运输亟需实施清洁的能源供应,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普及来解决交通运输和能源之间的关系。
通过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效,减少能源的浪费,既能保证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转,又能降低百姓的出行成本和降低能源消耗。
同时,我们还需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
目前,全球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和水能等等,这些新型能源技术将成为未来交通运输的主要驱动力。
这些技术不仅能够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未来,我们还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和能源的政策协调,推动产业协同。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推出激励政策、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强政府的监管来协调两个领域之间的发展。
通过政策协同和产业协同,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能源的消耗,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未来,应该加强交通运输和能源的发展协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推广新型能源技术。
我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我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关键支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否获得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是决定其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对于维持能源供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能源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
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需求巨大,靠自身资源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不得不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主要能源品种进口依存度均超过50%,其中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70%以上。
这使得我国在能源进口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于国家能源安全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其次,我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是能源消费的地区差异明显。
中国的能源需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
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结构较为复杂,能源需求量大。
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欠发达,能源消费需求相对较低。
这种地区差异使得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呈现出从能源产地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趋势。
例如,中国的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成为了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地。
为了满足东部地区的能源需求,需要通过跨区域的能源输送和通道建设来保障能源供应。
另外,我国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主要以管道和海运为主。
由于中国是一个资源供应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均的大国,能源运输方式的选择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管道运输可以实现大量能源的长距离运输,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
例如,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是我国能源进口的重要通道之一、而海运是我国能源进口的主要运输方式,通过建设港口和海上油气管道,可以实现大规模进口能源商品,同时对国家能源供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减轻地理限制带来的能源供应风险。
此外,我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还包括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现状能源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快速增长,实现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全面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作出重要贡献。
——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011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
其中,原煤产量35.2亿吨,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成品油产量2.7亿吨。
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达到1031亿立方米。
电力装机容量10.6亿千瓦,年发电量4.7万亿千瓦时。
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
石油管线长度超过7万公里,天然气主干管线长度达到4万公里。
电网基本实现全国互联,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7.9万公里。
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建成,能源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能源节约效果明显。
中国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1981—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82%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0%的增长。
2006—201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7%,实现节能7.1亿吨标准煤。
实施锅炉改造、电机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一系列节能改造工程,主要高耗能产品的综合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新建的有色、建材、石化等重化工业项目能源利用效率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8000万千瓦,每年可由此节约原煤6000多万吨。
2011年,全国火电供电煤耗较2006年降低37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幅达10%。
——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
中国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011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已投运核电机组15台、装机容量1254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装机容量2924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首位。
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47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
光伏发电增长强劲,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
积极开展沼气、地热能、潮汐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8%,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亿吨以上——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中国电力与能源》读后感
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二十周年、我国电力改革十周年的重要年份,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同志撰写了综合性能源专著——《中国电力与能源》,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这部专著立足于国际能源格局深刻调整变化、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复杂挑战和战略转型机遇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以系统论的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全局的、整体的、历史的、开放的、普遍联系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能源问题”的大能源观。
将电网发展放到国家能源发展大局,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去考虑和谋划,引发了我们对电网企业价值的深刻思考和重新审视。
该书内容丰富、剖析透彻、见解深刻,凝聚了以作者为代表的一代代能源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前瞻的思考、对能源规律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能源事业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核心和焦点,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没有了能源,一切现代文明将会随之消失。
全球化石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供应的可持续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作用正在日益凸显,围绕气候变化所形成的各种制约对全球能源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资源和环境对能源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国际能源形势和气候变化问题日趋复杂,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各种约束和矛盾愈加突出。
解决能源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重点在于推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而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中心在于电力。
电力是清洁高效、使用便捷、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所有的一次能源都可转换成电力,电力又可以方便地转换成动力、光、热等多种形式,为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充足的能源支撑。
当前,电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使用最广泛的优质能源,并且正在成为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的中心,抓住电力,就抓住了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
电力资源无法大规模存储的独特属性,决定了电力的开发、使用、传输、配置都必须在瞬间完成,这就需要一个适时、安全、高效运营的现代化电网,抓住电网,也就抓住了电力“牛鼻子”的“牵引绳”。
我国主要能源物流发展对策探析
我国主要能源物流发展对策探析我国主要能源物流发展对策探析1我国主要能源概述1.1我国主要能源种类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常规一次能源为主,我国探明的常规一次能源量为925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89.25%,石油占2.12%,天然气0.32%,水能8.31%。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
2011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其中,原煤产量35.2亿吨,原油2.03亿吨,天然气1027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五和第六。
1.2我国主要能源的分布格局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分布很不均匀,资源赋存丰度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前两个主体是松辽和渤海湾盆地,后一个包括河南和苏北等盆地,这里的累积探明石油储量占全国的近3/4;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松辽和渤海湾盆地,共占全国储量的70.53%,居全国之首。
目前,长江以南只有百色、三水、景谷三个小盆地探明了小油田,占全国储量不到0.1%,这些特点决定了北油南运、东油西送的总格局。
显然,最缺油的是西南部的西藏、云南、贵州等省区。
我国的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主要集中在人少地多的中西部地区,其能源储备量为3300万亿立方米,其余分布各地,占全国总量的30%,于市场经济的推动,部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源的消耗量也日益增大,然气的产出地及市场无法得到平衡,以气体的运输显得尤为重要。
2我国主要能源物流现状2.1我国主要能源存储现状目前,源储存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陆上储罐;第二,海上储罐;第三,地下储备。
煤炭储备基地建立将对保证用煤安全,季节调峰和应急保障,解决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平抑煤炭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天然气的储存主要是在大气压力,163°C 条件下将其液化成液化天然气储存在LNG储气罐中。
天然气的运输渠道主要有两种:管道运输;液化到-163°C后通过LNG船舶运输。